[高原初民的足迹] 民人足迹
《寻名人足迹 获成长力量——走进家乡名人》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寻名人足迹获成长力量——走近家乡名人》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一、活动背景(一)一项周期两年,以资中县水南中心学校实验班学生为实验对象,旨在发掘整理、研究和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名为《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教育科研课题在资中县水南镇中心学校课题组的主持下在全镇学校有计划的开展研究。
全镇综合活动课比赛是这个课题研究的一小部分。
此次综合实践活动除了课题研究的支持还因为可“就地取材”,让孩子们搜集资料有了可行性,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兴趣,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较好基础,提供了一定条件。
(二)虽然资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
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做为资中人,不少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小学生正是良好品德和行为形成的好时期,利用这些能让他们产生亲近感的资源,能更有效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更了解家乡名人,从他们身上感悟做人的优良品质,从而深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受家乡传统文化熏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活动目标(一)通过搜集和阅读家乡名人资料,增强学生对家乡名人和家乡的了解、热爱。
(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对部分名人做进一步的了解,感悟名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本小组的发现和收获。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竞赛中感悟诸多家乡名人的魅力及他们优秀的品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汲取营养,获得启示,找寻成长的方向,获得成长的动力。
(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三、重、难点分析(一)收集资料是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只有足够详实的资料,孩子们才能从中有所了解,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但是初步了解孩子们对家乡名人知之甚少,缺乏了解,并且学生的条件各异(如有的家有电脑,有的无;有的去过图书馆,有的从未去过;有的家长对名人有所了解,有的则知之甚少)。
名人故事伟人的足迹
名人故事伟人的足迹名人故事:伟人的足迹人类历史中有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智慧和勇气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卓越和成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伟人的足迹,了解他们的成就和传奇故事。
一、刘邦:平民皇帝的光辉足迹刘邦,西汉的奠基者,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没有出身于王侯将相,却凭借着智慧和坚定的意志,最终统一了整个中国。
刘邦的政策主张平等和仁爱,他废除了贵族特权,恢复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使得社会重新回归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状态。
他重用人才,吸纳各方面的智者,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邦的这些措施被称为“平、正、宽、松”的治国之道,对西汉王朝和后世影响深远。
刘邦的足迹不仅遗留在历史的记录中,也深深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他的勇气和智慧展示了一个平民可以超越阶层束缚,实现卓越成就的可能性。
二、乔治·华盛顿:美国独立的先驱乔治·华盛顿,美国国父之一,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他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者,他的奋斗为美国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盛顿始终坚信自由和民主的理念,他领导军队在独立战争中取得了重要胜利,最终推翻了英国的统治。
在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后,他致力于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联邦政府,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华盛顿的足迹可以在美国的历史文化中找到。
他的勇气、智慧和领导才能,成为了无数美国人民追求自由、正义和平等的榜样。
他被尊敬为美国的象征,他的事迹也被不断传颂,激励着后代努力奋斗。
三、马哈迪·穆罕默德:马来西亚的伟大领袖马哈迪·穆罕默德,马来西亚的第四任首相,是亚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国家建设者之一。
他在执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经济政策,为马来西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哈迪的领导才能和远见成为了马来西亚的核心发展理念。
他确立了马来西亚的工业化战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并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化和公正的社会。
五年级话题作文:寻找名人的足迹_600字
三一文库()五年级话题作文
寻找名人的足迹_600字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是中华民族的领袖,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伟
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湖南湘潭人。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
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1954~1959)。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
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
纪最具影响100人。
我在电脑还查找到一些关于毛泽东的小时
候的故事: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
一天,他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
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
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
20 × 20。
最新时代楷模人物的事迹模板
最新时代楷模人物的事迹模板时代楷模人物的事迹篇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8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拉齐尼一家就居住在这里,祖祖辈辈都在山沟里放牧。
从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到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再到拉齐尼,他们一家三代接力担任民兵护边员,拉齐尼已经在这里做了16年的护边员。
1957年,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自荐成为边防连第一位“牦牛向导”,随后,他的父亲巴依卡在红其拉甫边防连担任义务巡逻向导38年。
拉齐尼十几岁的时候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
2004年,从部队退役的他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和其他塔吉克族护边员一起,骑着牦牛行走在这条边防线上。
60多年来,拉齐尼祖孙三代的足迹踏遍了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
在拉齐尼的心里,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他说:“没有界碑,哪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巡逻路上,拉齐尼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和父亲一样,他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无数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有一次,拉齐尼单独带着巡逻分队参加有着“死亡之谷”之称的吾甫浪沟巡逻。
巡逻第一天,队伍遭到暴风雪,受阻的巡逻队只好在离铁干里克村不远的一块山谷地露宿。
看到官兵冻得直打哆嗦,拉齐尼就用父亲教过的方法用牦牛身体来取暖。
他把15头牦牛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壁”,官兵仅靠着牦牛身子,既能挡风雪,又能取暖,让官兵们顺利度过了风雪夜。
第二天,队伍到达铁干里克村,但由于山体滑坡,只好停了下来,前一年父亲做的标记没有了。
“这里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我们怎么过呀?”上等兵普合毛担心地问。
“再难再艰险我都会带你们渡过难关,放心吧。
”拉齐尼说。
说完拉齐尼就起身探路。
突然,从山上滑落下来的一块石片砸在了拉齐尼额头,鲜血直流,官兵们几次劝他返回,但他简单处理了伤口,坚持继续探路。
足迹之旅追寻中国历史名人的足迹
足迹之旅追寻中国历史名人的足迹足迹之旅:追寻中国历史名人的足迹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杰出的历史名人。
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品德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成为后人敬仰和追寻的对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些历史名人的精神和智慧,足迹之旅应运而生。
本文将带您步入追寻中国历史名人足迹的行列,领略他们的伟大和卓越。
第一站:孔子的足迹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追寻孔子足迹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参观孔子庙和孔子家庙,了解孔子生平和他对教育的重视。
沐浴在孔子的智慧和格言中,您会被他对于人伦关系和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所感染和启发。
第二站:杜甫的足迹杜甫,中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其豪放的气势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追寻杜甫足迹的绝佳场所。
这个古老的庭院里保存着许多杜甫的手迹和文物,感受杜甫追求真理和呼唤社会正义的巨大力量。
在这里,您可以品味杜甫的诗作,领略他才华横溢的艺术和对时代的关怀,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思想者和诗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
第三站:文天祥的足迹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忠臣和爱国诗人,他以他的忠诚和坚强意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浙江温州的云溪文昌阁是追寻文天祥足迹的重要地点。
这里展示了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遗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伟大牺牲。
来到文昌阁,您会被文天祥忠诚和无畏的精神所震撼,更加明白他为国家的爱和忠诚。
第四站:周恩来的足迹周恩来被尊称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之一。
江西九江的周恩来纪念馆是追寻周恩来足迹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周恩来艰苦的革命岁月和他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参观纪念馆,您会被他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质所打动,深刻感受到他为实现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坚定决心。
孔繁森事迹5则_短故事
《孔繁森事迹》孔繁森事迹(一):一个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人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
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三个幼小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都让他牵肠挂肚。
但是孔繁森想着党和人民需要自己,总要有人去,于是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期盼能为藏族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岗巴工作三年,全县的乡村、牧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与当地的藏族人民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任职期间,他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都跑遍了。
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组在羊日岗乡地震废墟上发现了三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是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
他向乡干部提出抚养要求,并把孩子带回拉萨。
看到他实在忙但是来,另一个藏族干部收养了大一点的曲尼。
上个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西藏领的补贴是六百元。
但是他在那里收养了孤儿,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据了,但他从没向组织上伸过手。
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他收养的孤儿),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
援藏十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
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已经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
花七十六块钱买的西装,从内地穿到西藏,始终舍不得丢。
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块香皂。
孔繁森事迹(二):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61年,孔繁森17岁,他选取了光荣参军。
追寻名人足迹的独特经历
追寻名人足迹的独特经历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化名人、历史人物还是当代明星,他们的足迹总能吸引着人们的追求与探索。
我曾有幸参与一次追寻名人足迹的旅程,通过此次经历,我深深感受到名人足迹对于人们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我选择了追寻文学巨匠李白的足迹。
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闻名于世,甚至至今被人传诵。
我追寻的第一站便是李白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江南丽水。
沿着江河的曲折流程,我沐浴在李白曾经游历过的风景之中,感受着他笔下那些波光粼粼的诗句的真实与魅力。
我坐在江边的古亭上,读着李白的《庐山谣》,眺望远山和远方流水,仿佛能听到李白的声音从古亭中回响。
这时,我不禁想象着李白曾经坐在此地,凭借他敏锐的触觉,捕捉到这片江南的青山绿水,将其酣畅淋漓地诗写于纸上。
而今,我也有幸亲身体验到了他当时的感受与情怀。
接下来,我转而追寻另一个名人——莫扎特。
作为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莫扎特的音乐才华令人叹为观止。
我选择了前往他曾经在维也纳居住的地方进行追寻。
步入维也纳这座浪漫之都,我仿佛能感受到莫扎特当年的创作灵感来源。
在维也纳的古城区,我走进了一座保存完好的莫扎特故居。
屋内陈设着莫扎特曾经用过的乐器、挂着他的画像,我仿佛能看到他坐在钢琴前创作音乐的场景。
闭上眼睛,我聆听着莫扎特那激情四溢的音乐,我的心灵也在乐声中沸腾起来。
这个时刻,我意识到名人足迹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地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灵感的传承。
最后,我选择了追寻当代电影巨星马龙·白兰度的足迹。
马龙·白兰度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表演风格和演技都广受赞誉。
我前往了巴黎,在巴黎市中心的戛纳大街上,我找到了马龙·白兰度的名人像和他主演的电影海报。
站在那里,回想起马龙·白兰度的经典电影场景,我不禁陷入了回忆的漩涡。
他那深情的眼神、矫健的身姿,让我仿佛看到了银幕前的马龙·白兰度。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我站在了他曾经停留过的地方,他所塑造的角色在这里与我相遇。
初三写人作文:寻找名人的足迹——善于创新的张衡_900字
寻找名人的足迹——善于创新的张衡_900字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多少名人呀!他们像颗颗璀璨的星辰,装点着星空。
张衡便是其一。
张衡是我国汉朝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也发明出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的侯风仪。
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为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
那时候,经常发生地震。
由于科技不够发达,人们无法做出有效地防备,每次都伤亡惨重,损失不少的财产,牲畜也死亡不少。
人们为此都感到苦恼,又很无奈。
当时的皇帝、大官,都认为地震时不吉祥的象征,以为是妖魔作怪,对地震十分害怕。
张衡却觉得,地震,没那么简单,便下决心研究出其中的奥秘。
附近的人们都信邪,纷纷嘲笑张衡这种想法,有的还说他造谣生事,欺骗百姓。
张衡却不管这些谣言。
相传,他废寝忘食地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由于他出生贫寒,没钱点灯,常常省下饭钱,买油点灯。
周围的人都劝他,嘲笑他,说他痴心妄想。
宫中的大官都揭他的短,在皇上面前说三道四。
虽然他很有才能,但没钱没势,处处受到挤压。
这些他完全不放在心上,一边顶住巨大的压力,一边专心研究。
他细心描画绘图草稿,时时画到手抽筋,也不愿停下来。
笔,磨断数根,手,擦破一次又一次,经过一夜又一夜,也不肯停下。
他精益求精,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终于发明出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起名叫做“地动仪”。
他那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震撼了许多人。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很像一个酒坛。
四周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口里都含着一颗小铜球。
龙头下面都蹲着一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张着大嘴。
那个方向发生地震,朝着那得龙嘴就会张开,把铜球吐出来,给人们发出警报。
张衡对此非常满意。
有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突然张开嘴,吐出铜球。
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预报西部要发生地震。
可是那一天那里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人听说附近哪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纷纷议论,都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
综合实践活动《寻找名人的足迹》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寻找名人的足迹》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寻找名人的足迹活动分析:这是一次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种方式。
活动旨在深入研究第五单元的内容,拓展对中华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的了解。
通过搜集、整理和展示名人资料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动脑、动手、动笔、动口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课标要求五年级学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研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汇总资料,并启发学生根据本组收集的名人资料,灵活选用独特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
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书店或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2.以本次活动展示为契机,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围绕第五单元研究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表达对名人的崇敬、赞颂之情,增强学生对名人的了解,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活动准备: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整理所收集到的名人图片、音像等资料,以独特的呈现方式编排活动。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编写教案、指导学生整理资料。
活动流程:一、揭示活动主题老师向学生们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并询问学生们是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名人的。
二、明确活动要求1.出示活动展示的具体要求,包括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名人的情况,并展示搜集到的照片、音像等方面的资料,说一说搜集这些资料的途径和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
2.学生自读,明确活动展示要求。
三、展示活动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成果展示。
展示内容包括中华伟人和文学家两个部分。
1.中华伟人:中心发言人整体汇报所搜集到的中华伟人的资料及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本小组的展示方式。
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汇报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
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方式、汇报内容或伟人身上所具备的崇高精神品质等进行针对性地小结。
2.文学家:同样,中心发言人整体汇报文学家的资料及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本小组的展示方式。
201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钟扬的个人事迹介绍
201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钟扬的个人事迹介绍
近日,感动中国播出,推选出十位具有震撼精神力量的年度人物。
这里给大家介绍钟扬的相关事迹,方便大家学习。
钟扬: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
个人事迹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
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颁奖辞:
超越海拔六千米
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
跋涉十六年
把论文写满高原
倒下的时候
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
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文/李光PURSUIT ON A PLATEAU— FOLLOWING KONG FANSEN’S FOOTPRINTS○2016年8月29日,中共西藏自治区革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贡觉扎西和当年的老民兵南卡多杰在亚热乡却藏村接受采访。
On August 29, 2016, Konchok Tashi, Deputy Director of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the CPC Gê'gyai County Committe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nd Namkha Dorje, an old militiaman, were interviewed at Qugcang Village, Yagra Township.纪录 | RECoRdR 30多年前,孔繁森踏上赴藏之路,为西藏人民无私奉献甚至牺牲生命,伟大的精神至今仍感动和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30多年后的今天,来自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8位同志组成的采访团深入西藏,重走了一遍孔繁森之路,寻访这段红色记忆。
寻访真实的孔繁森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口述孔繁森》采访项目,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当事人亲口讲述自己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的事实,深入挖掘历史细节,还原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孔繁森。
二是在采访的过程中进一步收集与孔繁森相关的物品和资料,丰富馆藏文物,为深入研究孔繁森事迹提供佐证。
三是充分利用口述史访谈视频和征集到的文物,使孔繁森生平事迹陈列展览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激发广大观众的参观兴趣和学习热情。
因为西藏是孔繁森精神的升华处,是《口述孔繁森》访谈中最重要的环节。
采访团在拉萨、日喀则、阿里等地进行采访和资料征集,总里程超过了6000公里。
大家都自豪地说,这就是纪念馆口述史采访、征集活动的一次“长征”。
2022感动中国人物吴天一先进事迹素材
2022感动中国人物吴天一先进事迹素材吴天一,男,塔吉克族,1935年6月25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2感动中国人物吴天一先进事迹素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吴天一事迹素材:“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1958年,21岁的吴天一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带着一句誓言来到青海。
此前,这位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的志愿军战士,刚刚随部队医院撤离朝鲜。
“青海好,青海好,青海风吹石头跑……”那时的青海,正如歌谣中所唱,遍地荒漠,满目苍凉。
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肆虐的高原疾病,吴天一义无反顾走上新的“战场”。
从此,他像胡杨树一样,把根深深扎在青藏高原,以碧血丹心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
一年又一年过去,他创造了不胜枚举的医学奇迹,填补了国际医学领域多项空白,成为我国高原医学的开拓者,被藏族群众誉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每当谈起自己的经历,这位塔吉克族院士总是说:“中国的高原医学搞得好,不是我吴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高原人民了不起,青藏高原了不起。
这里,是我科研事业的‘江河源’!”吴天一事迹素材:“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我不能离开这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建设者来到青南地区开垦。
沉寂已久的高原,一时热闹起来。
一天,有位患者被紧急送到吴天一所在的医院。
吴天一清晰记得,这位患者是一名退伍军人,20多岁,四川口音。
他呼吸困难,脸色发紫,大口大口白沫从口鼻中喷涌而出……医生们两天两夜没合眼,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在朝鲜,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没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这种怪病,看样子是挺不过去了!”患者离世前的这句话,刺痛了吴天一的心。
此后,这种要命的“怪病”接连出现。
吴天一意识到,这不是寻常的肺炎、肺充血症,而是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特发性疾病。
当时,国内关于高原医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吴天一暗下决心,要闯一闯这片“无人区”!然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谈何容易。
探索名人足迹安徽的黄山
探索名人足迹安徽的黄山探索名人足迹:安徽的黄山安徽的黄山被誉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山脉之一,其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名人。
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我们可以追寻到许多名人的足迹,感受他们给予这座山脉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位不容忽视的名人是文学巨匠萧红。
她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中国工农兵文学的代表人物。
萧红在黄山之间度过了她传奇而悲伤的一生。
她的成名作《呼兰河传》中的呼兰山和呼兰河是黄山的化身,经典之作让这座山脉更加神秘而美丽。
在黄山,我们可以去寻找文学巨匠的足迹,漫步在她亲身经历过的地方,感受她独特的文学氛围。
除了文学界的名人,黄山还吸引了不少艺术家。
中国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曾多次来到黄山创作,他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描绘了黄山的美景。
他的作品《黄山万壑松风图》被誉为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黄山峰峦叠翠的壮丽景色。
黄宾虹的足迹在黄山各个山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用画笔把黄山的美景永恒地留存在了艺术的殿堂中。
不仅仅是文学和艺术,黄山还是中国道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古代著名的道家圣人庄子曾在黄山附近的庐山修行。
他用精辟的语言和寓言故事传授了前人一种超越物质和追求自身完善的哲学思想。
庄子推崇了自然和超然的境界,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史。
在黄山的山谷和瀑布旁,我们可以读到他的著名故事,回味其深邃的思想。
除此之外,黄山还吸引了很多历史名人的关注。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曾在一次黄山之行中,领悟到了他的名言“心即理,理即仁”。
这句简洁而深入人心的口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哲学经典之一。
王阳明在黄山的修行经历让他在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除了名人的足迹,还有许多优美的山水和文化遗产等待我们去探索。
山间的云海、奇特的石头、古朴的建筑都是黄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地方,我们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可以感受到名人们留下的智慧和灵感。
探索黄山的名人足迹,是一次心灵和精神之旅。
孙繁森援藏故事
孙繁森援藏故事
孙繁森,曾经在贵州援藏,他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很多的历史文献里,也被很多的艺术家们用纸和笔来进行描绘,让人们了解当时的援藏官兵的英勇与坚守。
孙繁森,出生于1915年,在中国集中户口的家庭,是十余个子女之中最小的。
他父亲为官,他从小受到了父辈的熏陶,学习汉文浏~~~~~士,后来入伍参加抗日,之后又参加了苏维埃军队,从而有了让人羡慕的武艺。
他的入伍后,主要任务就是去贵州,去参加援藏活动,他负责的是反攻和战斗工作。
1952年,孙繁森参加了一次极其重要的反攻,这一场反攻出了孙繁森的英勇,他身前多少人,孙繁森自己也是在前线战斗,勇猛犯难,最终保住了藏军少先队班,也保住了藏族锡伯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孙繁森经历了一些重大的活动,都非常勇敢,也都夺得了胜利。
他深受藏军的信任,也深受藏族民间的爱戴,因此被誉为“藏族父亲”。
孙繁森是走出贵州的一位英雄,他给贵州带来了荣耀,也给贵州带来了自豪感。
他有自己独特的军队组织和军事指挥,从而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他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和发展藏族少先队班,他的英勇以及对藏族民族的热爱,也被传颂到后世,被古人载入史册。
孙繁森爱藏民族,爱贵州,他一生脚踏实地耕耘,以自己的行动献礼于祖国。
他的事迹不仅仅被贵州的人们所传颂,也被中国人民铭记。
他的先进事迹,可以令后世的人们学习,感叹他的壮举,也让我们对他充满敬意。
高原之子——孔繁森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人们至今仍怀念一个人。
凡是认识他的人,只要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无不眼圈泛红。
他,就是孔繁森。
从小立志做好人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五里墩村。
全村居民都姓孔,是孔子的后裔,孔繁森为孔子第74代孙。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在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孔繁森从小聪明懂事,乐于助人,小小年纪就帮家人挖野菜,帮助孤寡老人打水。
他爱听历史名人故事,比如包公、海瑞等人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的熏陶下,他立志长大后做一个好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而他,也是这样做的。
去部队当兵时,他曾在车站帮助流离失所的一家人,为他们买车票和食物,送他们坐上回家的列车。
入伍后第一次探亲时,他在候车室发现一位重病、无人照料的老大爷,立即改签车票,将老人送回家,又贴身照顾半个月,直至老人痊愈,而此时他的探亲假也结束了,他最终没有回成家。
1979年,孔繁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前往西藏工作,和其他援藏干部一路跋山涉水来到青藏高原。
进入青藏高原后,大家都出现了高原反应,且随着海拔越来越高,反应也愈发强烈。
尽管孔繁森头疼难耐,还眼花、耳鸣、全身乏力,但他一直鼓励大家:“坚持一高原之子★付小方——下啊!适应过来就好了,我们将长期在西藏工作,一定要克服这些困难。
”途中,一名同伴昏迷了,孔繁森就背着他走。
随队医生让孔繁森吸几口氧气,他却摇摇头说:“我身体底子好,不需要这个,你给其他同志吧。
”到达兵站后,同伴经过及时治疗转危为安,孔繁森却累得瘫倒在地,半天站不起来。
孔繁森在岗巴县任职时,心系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查果拉哨所的战士,数次去那里看望他们,并将山东老家寄来的食物、朋友送的高原抗缺氧药物全部送给战士们。
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孔繁森跑遍全县的乡村牧区,倾听群众的心声,为群众解决难题,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有一次,他下乡时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当地藏民抬着他走了30里山路,将他送到医院。
追寻名人足迹热门名人故居推荐
追寻名人足迹热门名人故居推荐名人故居一直是人们追寻名人足迹的热门目的地。
无论是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还是作为体验名人生活的窗口,名人故居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的各个角落,有着众多知名的名人故居,每一个都值得一去。
本文将为您推荐几个热门名人故居,带你一同追寻名人足迹。
泰山之巅跨越时空的孔庙孔子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故居自然成为追寻名人足迹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位于山东的泰山是孔庙的所在地,以其雄伟壮观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登泰山顶,我仿佛能感受到孔子曾经追求知识的决心,和他对于教育使命的无怨无悔。
孔庙的建筑群以其恢宏的规模和精美的工艺,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儒家文化的壮丽景象。
两广之间体验岳阳楼中的文学氛围岳阳楼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楼阁建筑之一,也是大文豪杜甫笔下“十洲三岛”的一座。
作为六朝诗人范成大居住过的地方,岳阳楼承载着丰富的文学历史。
登楼望湖,眺望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仿佛能再现当年范成大笔下的山水诗篇,使人如痴如醉。
漫步走在岳阳楼的各个楼层,我不禁被这座古老建筑所包裹的文学氛围所吸引,仿佛穿越到了六朝时期。
江南水乡漫步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瑰宝,其细腻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理念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园林之一。
其中,拙政园和留园是两个最为著名的名人故居,分别是清代文人沈周和袁枚的故居。
拙政园以其优美的景观和精巧的布局,可以让你感受到沈周对园林艺术的深刻理解;而留园则展示了袁枚作为多才多艺的文人的独特眼光和品味。
在这些名人故居中,体验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帝都之宫漫步故宫的华美殿堂故宫(北京故宫博物馆)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帝王生活的中心,也是追寻名人足迹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步入故宫,我仿佛能穿越到古代帝王的世界,领略到他们的奢华和尊贵。
华美的宫殿建筑、精细的陈设艺术品让我大开眼界。
而在这里,你也可以欣赏到众多历史文化的珍品,领略到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青海省十大历史名人
青海省⼗⼤历史名⼈青海省⼗⼤历史名⼈(⼀)⽆⼷爰剑(战国)⽆⼷爰剑(前436—?),战国初期羌⼈⾸领,出⽣在青海锡⽀河⾸,被秦虏为奴⾪,后逃⾄黄河与湟⽔之间,被羌⼈推为⾸领。
他传授给羌⼈耕种和畜牧知识,促进了⽣产的发展。
羌⼈称奴⾪为“⽆⼷”,⾸领称“爰剑”,故称⽆⼷爰剑。
(⼆)宗喀巴(明朝)宗喀巴(1357~1419),青海宗喀西藏⼈。
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者、佛教理论家,也是青海历史上著名的⼈物之⼀。
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肃、北京、⼭西、河北等地区的佛教寺院⾥,都有宗喀巴⼤师塑像,有的是泥塑涂⾦,有的是以铜质鎏⾦制成。
(三)喜饶嘉措(近代)喜饶嘉措(1884~1968),青海循化撒拉族⾃治县⼈。
乳名多杰,是中国佛教界⼀位卓越的领导⼈,⼀位伟⼤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位杰出的学者。
他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和领⼟完整,加强民族团结,为继承和弘扬佛教,庄严国⼟,利乐有情,为保护和发展藏族⽂化事业,贡献了毕⽣的精⼒。
(四)杨应琚(清朝)杨应琚(1696~1766),字佩之,号松门,出⽣于青海西宁,清朝⼤⾂。
曾任两⼴总督,是兼辖⼴西地区的⼴东、⼴西两省之最⾼统治者,亦为清朝封疆⼤吏之⼀;后调闽浙总督,再移陕⽢总督。
(五)张问仁(明朝)张问仁,字以元,青海西宁⼈。
⼤约⽣活在明嘉庆、隆庆、万历(1522-1620)年间,张问仁'善诗⽂','佳句频传',对青海诗歌的发展有着举⾜轻重的作⽤,可惜⼤多散佚。
他的诗歌艺术性颇⾼,赢得了⼤家的称赞,⽽且内容也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事民疾。
(六)夏嘎巴⼀世措周仁卓(清朝)夏嘎巴⼀世措周仁卓(1781~1851),出⽣于双棚西的娘加村,俗名阿旺扎西,是青海佛教界出名的⾼僧。
著有《夏嘎巴⾃传》、《四幻书》、《道歌集》等20系函,辑成《夏嘎巴全集》。
在佛学理论上,他⽆门户之见,对各派精要兼收并蓄。
(七)严宜(清朝)严宜(1757年~-1821年),字克训,号可亭,西宁府(今青海西宁)⼈,清代官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初民的足迹] 民人足迹
高原初民的足迹民人足迹高原初民的足迹民人足迹走进西藏博物馆展区大厅,您能感受到的第一个印象是独具民族文化氛围的序言厅陈列形式。
在合理布置的立体空间中,除了感受到人文气氛的典雅、庄重外,还可以通过灯箱图片领略高原浩瀚深邃的自然景观。
在这些精心设计的陈列中,您也许会对一件苍古的"双体陶罐"有特殊的关注。
这件陶器是带您走进高原洪荒时代的钥匙。
只要您有更多的时间来驻足浏览,从这个起点开始,您将亲身感受与体验高原初民们的生产、生活、精神活动的最真实过程。
初民们的生产活动形成了畜牧与农业文明两大系统大约在几万年之前,高原上就有人类祖先活动的踪迹。
考古学家们在高原的西部和北部,从地表采集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人工制品。
这些人工制品主要是利用硬度较高的石质材料加工而成的。
对于仅从地表采集而未从埋藏在地底下发掘获得的人类最初阶段的石质生产工具,往往使考古学家们惑疑不解这给更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些石质工具的内涵、性质、年代等问题,带来了较多的困难。
但是,在对古环境、古地理、古生物等综合学科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坚定了这些石制品属于人类祖先早期发展阶段所造物质的信心。
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的众多打制石器,为我们提供了高原曾经历早期发展阶段的实物证据。
从这些石制品中,我们渐渐认识了彼时高原初民进行生产活动的蛛丝马迹。
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高原初民们利用这些考古学家们称之为"打制石器"的生产工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不屈的斗争。
他们在生命与生产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更适宜自己的生存方式。
在茫茫草原与绵绵群山之间,开始运用现代人看似极为简陋的工具,进行逐兽追猎、训养生畜、采集野果等生产活动,以此获得维护个体生命的延续与群体协作的进一步之能量。
经过千万年如此往复的生存实践与生存方式间出现的新矛盾,使高原初民们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生存空间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这个变化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是祖先们在积累丰富的各种技能经验上所获得的崭新世界。
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初民们从原先的居无定所转为部分定居、部分游牧的活动方式;出现一批反映新技术的产品;地域之间由于自然环境的异同大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畜牧与农业文明两大系统,以及农畜兼有的文化类型。
在这个崭新世界,我们更易于寻找后来成为藏族传统文化主要内容与形式的某些因素。
考古学家们将这个崭新世界命名为"新石器时代"。
昌都卡若、拉萨曲贡、山南昌果沟等经过科学发掘,这些位于藏东、藏中的遗址,为我们展现了高原初民的生产活动画面。
而位于藏西北的阿里与那曲地区发现的众多遗址、遗迹与遗物,
又让我们阅读了不同于上述生产活动的生动"史书"畜牧业活动在这一带自古至今演绎着极具生命的"剧目"。
除此以外,高原众多峡谷沿江的"平台"上,又进行着原始锄耕与渔猎等生产活动。
新技术的发现与利用,使生产工具与生活所需的物质发生了质与量的根本变化。
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造型各异、材质不同的磨制石器、骨器,罐罐盆盆等都是证明这一时期高原初民曾有过的最真实的历史变化事件的物证。
同时,随着这种历史变化事件的不断生成,使得高原初民无论在活动空间上,物质资源获取方式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上,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促进因素上,都出现了积极的局面。
于是,初民们沿着一条通向更为广阔天地的道路行进着。
在这条道路上,他们逐渐更新了原有生产工具的类型与种类,开始学会制造和使用使他们的群体获得更进一步发展潜能的新型工具金属工具。
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的青铜箭头与带柄铜镜,至少为我们展现了距今四千年时初民们已经学会制造或已经接触到金属工具的历史事实。
与此同时,他们的社会形态从原始状态逐步进入到文明社会的前夜。
初民们的生活活动清晰再现了以半地穴建筑为主的建造方式人类最初的生活活动是简单有限的,主要反映在衣、食起居上。
尽管我们对高原初民最初阶段"旧石器时代"的这种活动认识是模糊的、不能准确解释的,但我们可以从昌都卡若遗址发掘的骨针中发现,大约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初民们已经有缝制衣服的技术
能力。
在这之后的昌都小恩达遗址中发掘的石质纺轮,又暗示着纺线编织物存在的可能性。
众多形制不同、种类丰富的陶器的制造与使用,是作为人类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陶器的出现,主要用途是煮食、盛物等。
人们在大量采集植物果子的同时,也进行捕猎、原始锄耕、饲养家畜等方式来改变和丰富食物结构。
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的石质箭头、青铜箭头是用于捕猎的;粟(小米)的炭化与未炭化的种子壳、青稞炭化粒说明初民们进行的原始农作物栽培的活动;大量精制的石斧、石刀用于农作物及瓜果类活动;穿孔石球的出现,证明与作物的点播耕种有关;形制不同的众多石磨盘与磨石,说明当时对谷物等食品加工很普遍;大量的细石器又说明了畜牧业地区或农畜兼并地区的生活等。
除此之外,我们从卡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鉴定中发现,卡若初民已经能饲养家猪;而曲贡遗址中也出土了绵羊和牦牛等动物的骨头。
新石器时代是原始采集、畜牧等经济过渡到农耕定居的阶段。
卡若遗址的红色烧土块与许多发掘出土的房屋建筑遗迹,为我们更清晰地了解高原初民的居址,提供了诸多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种以半地穴建筑为主的建造方式,从距今四五千年始,迄至现代藏族农牧区仍流行的"次萨"建筑居址,具有极强的地域、民族特征。
初民们的精神活动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对尸骸的处理或丧葬反映高原初民精神活动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表达的形式也是五
花八门。
就一件遥远年代遗留下的作品而言,它都倾注彼时人们一定的思想活动。
在对大量发现于西藏地区的遗迹、遗物的考察中,考古学家们越来越相信彼时人们所进行的精神活动,并没有像原先我们认为是一种很简单、很幼稚的做法那么肤浅。
实际上,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看到,许多现象,尤其是属于高原初民精神活动范围的问题,其内容与形式所赋予的涵义是深刻而复杂的。
作为博物馆陈列开门见山的"瑰宝",摆在序言厅的双体陶罐,它的造型与制作技术很特殊,其审美意趣很富蕴味。
考古学家们并不相信这是一件很普通的器皿,它所标志的高原初民精神活动的真正涵义,已经超过了陶器所具备的一般功能。
那么,这件双体陶罐对于当时的人们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根据对遗址的各方面遗迹、遗物的综合研究,人们认为可能与初民们进行的意识活动与某种典礼有关。
从西藏发现的众多考古实物资料显示,约从四五千年之际开始,各地区文化中反映类似精神活动的实例并不少见。
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的涂红砾石器,主要见于西藏的拉萨、山南等中部地区。
在这些砾石器上涂红的现象,也同样赋予了某种宗教的、认识的表征意义。
表现这种意义的最典型实例,也许可说是对人体尸骸的处理方法或丧葬制度。
尽管我们在博物馆里没有参观到与丧葬制度有关的更多、更具体的资料,但出土于墓葬中的许多陶罐是了解这一信息的重要
窗口。
此时高原初民主要的葬法是"入土为棺",细分为石棺墓、石室墓、坚穴土坑、石丘墓等。
处理方式上有二次葬、一次葬等。
尸骸的葬式上有曲肢葬、仰身直肢葬、侧身葬等。
在制造各种生产工具与上述种种尚不完善制度的刺激下,初民们开始了生产工具以外的众多艺术品的创造。
这就使人们享用"奢侈品"装饰物。
昌都卡若、拉萨曲贡等遗址中出土的石质、骨质等制造的发簪、项饰、耳坠、手饰等装饰,充分显示了他们在精神享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除此而外,大量岩画作品的创作等遗留,也是初民们进入文明社会前在精神活动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的见证。
(本组图片均选用于西藏博物馆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