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14《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新人教必修二)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存粧准 学习目际核心索养嘴植说町主翌农业捲了解;挙虑水山农业和商品斧物左业的仆布IR记:爭14水阳农他和商品祎牠农业I W J 种农业许解:平储木咼农-IP 惻丽品祥抨戕业ff?城的氏 应用:很也郴光佞料析华K 水田痕业和崩品卷拘农卄的形液条杵.存柱何遇呂嶄综台恩锥;结舍奇料・对比什析爭规水川 农业可丽晶澤枸农曼怕区心条ft, 农泄生产持征的#同a区域认知:蛤介资料引■拆不同抱拭爭4. 水H1农业、涌吊行物欣业的耳恫・地理姜琏力川日住学屉用兀地住蜒呻壇 W'的地珅器许、主要农作物处牛产 特征*01 h 自主预习周根垄主干引导夯基固本「、季风水田农业1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口01亚洲季风区。
2 .作物: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口 02水稻为主。
3 •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口 03中国。
4 .特点 小农经营:以C04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口05商品率低裁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区口08水旱灾害频繁,政府需大力投资并组织口09水利工程建设[自我探究]地中海气候区适合种植水稻吗?[提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雨热不同期,不适合种植水稻。
二、商品谷物农业 1 .基本特征:面向口01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2 .主要农作物: ® 玉米、小麦。
3 .分布4[自我探究]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商品谷物农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而亚洲、欧洲却分布较少?[提示]从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来看,美洲、澳大利亚等地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地广人稀,有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而亚洲和欧洲大多数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缺少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限制了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自我反馈』1 •有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小B. 投入劳动力多,单位面积产量低C. 普遍应用新的科学技术D. 各国机械化水平都很低答案A解析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普遍比较低,但日本的机械化水平较高。
必修二地理第3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全章教案(人教版)
必修二地理第3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全章教案(人教版)3.1农业的区位选择【标要求与分析】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
标分析:本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结果,以利于学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两种不同农业景观图的对比,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通过教材p43的活动的第1、2题,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本p43活动的第3题,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
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农业地域的形成,教材中以案例2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保护自然资的观念。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区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的形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使学生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2、能理解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三、教学难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事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五、课时安排:计划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我们经常提到的某地特产,这应属于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教师归纳:对,那么在一定地域进行生产时,应如何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地广人稀的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教材图5.4)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引导学生看书完成这部分内容: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课后思考:红壤酸性强、土质粘重、含有机质少等,请找出有何改良办法?4、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2.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 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流程:(提要) 一、导入新课:
设疑,要在咸阳买地进行农业生产, 面临的选择: 种在哪里?种什么?种多 少?进而导出“农业的区位选择” 。
在感悟中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农业、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2.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 利用具体案例探究不同的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
二、分析标题,简述学习目标。 三、观看图片,讲解农业概述(概念、类型、生产特点) 。 四、提问学生:咸阳是否可以种荔枝,讲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在什么地方、受什
么影响)。 五、设置情景,提问过渡到本节课重点内容:农业的区位因素。 六、设置多个案例,学生讨论探究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 探究一:海南岛的荔枝与咸阳市的苹果(气候因素) 2. 探究二:江西泰和县千烟洲山区的立体农业分布(地形因素) 3. 探究三:江南丘陵的茶树和宁夏的枸杞(土壤因素) 4. 探究四:西北地区绿洲农业(水源因素) 5. 探究五:“姜你军”到“被姜军”的变化(市场需求) 6. 探究六:北京市民冬季可以吃到来自海南的新鲜水果、蔬菜(交通运输) 7. 探究七: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科学技术因素) 8. 探究八:中央财政预拨 249 亿元农业补贴支持春耕备耕(政策因素) 9. 探究九:水单种植区农民的耕作(劳动力) 七、学生讨论,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业的生产?(例如:宗教、病虫害) 八、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和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利用,出示图片。
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
《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珠三角地区的大致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理解珠三角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及基本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珠三角地区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珠三角粮食生产的区位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培养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相关地理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2.通过阅读相关图片归纳、概括珠三角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解决现实中地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判断、总结、概括,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进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2.通过对珠三角农业发展的分析,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教学重点】1.珠三角地区粮食生产的区位优势;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珠三角粮食的影响;【教学难点】1.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珠三角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资料影像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闻名海内外,成为我国著名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假如给你一块地,你要如何经营才最赚钱,在经营的过程中又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呢?今天我们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为例,学习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问题引入:(小组合作5min)1.确定这块地在哪里?种什么?为什么种在这里/需要哪些条件?(结合地图册P50)2.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展示与评价环节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可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等)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投影:珠三角地区概况珠三角位于广东东部沿海,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常有台风影响,降水集中,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案
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二课时【考纲要求】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课标要求】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教学目标叙写】理解并记忆商品谷物农业和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学习重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学习难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预习案】1.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②按投入多少不同,分为:密集型农业和粗放型农业;③按产品用途不同,分为:自给性农业和集约型农业。
2.农业地域类型是指。
3.农业生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宜农则农,,,。
4.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是:从到,从到,从到。
5.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是。
6.阅读课本,填写下表:【探究案】探究一:商品谷物农业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这里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商品化农业生产,商品率超过95%。
19世纪以后,美国横贯东西大铁路的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拓展,并开始进行商品性生产。
进入20世纪,世界人口猛增,世界农产品市场迅速扩大,粮价大幅度上涨,促进了美国农业的现代化。
农业的机械化缓解了人少地多的矛盾;农业的生物技术革命、化学革命,以及经营管理革命,从培育杂交玉米品种,到化肥的增施,到提高效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玉米、小麦、黑麦、燕麦等农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
玉米带面积不到美国耕地总面积的l/10,玉米产量却占全国的4/5。
小麦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
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
例如,在商品谷物地域兴修水利,发展灌区,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稳产和高产;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向农场主提供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用农业生产的景观图,说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也不相同,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2.举例说明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原因。
3.结合案例,回答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4.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本地农业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发展前景的报告。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
1.读图概括农业区位因素的含义。
2.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能够说明某一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4.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难点: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1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1
2.《世界农业总论》张同铸等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xx.4
3.《中国经济地理》杨武杨主编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xx.8
4.生活经验 当前某些农产品价格浮动的现象
5.相关网站:教法与学Leabharlann 策略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读图3-3及景观图,分析概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案例分析讲授或探究农业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人教科标版高中地理必修2公开课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辨米辩农---基于生活案例的农业区位辨析教案授课年级:高一
出特点;针对分析,辩证
解释。
不可见水稻种植就
是季风水田农业,并对其
形成条件做“八股式”分
析。
板书:
辩农拓展 1.出示:新疆克拉玛依水
稻种植景观图和克拉玛
依的位置示意图。
2.设问:
(1)对比湖州,分析克
拉玛依发展水稻种植的
条件。
(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充
足;昼夜温差大。
)
(2)说出克拉玛依发展
水稻种植的主导条件。
3.讲解:比较是有对象
的,要看比较对象的范
围,也就是说参照物是有
尺度的,克拉玛依和浙江
相比水源不足,但是和新
疆其他城市相比,因为有
天山冰雪融水、坎儿井,
水源反而成为它发展水
稻种植的主导条件。
梳理结论,明确思路将本节课所
有案例统一
起来,整理出
分析农业区
位条件的思
路。
辩农巩固“建三江”(下图)位于据情况在课堂或课下运用观点和
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该地重点种植水稻,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完成。
方法进行分
析,在迁移中
形成能力。
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标准要求重点难点聚焦核心素养体现1.说出农业区位的含义,结合实例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
2.结合实例说出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3.学会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1.农业区位的含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变化。
2.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3.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综合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3.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3.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特点主要方面变化特点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变化较快(1)气候条件中的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业生产有利。
(2)平原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丘陵山地适合发展林果业。
(3)郊区农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
(4)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不同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指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热量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
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不一定好。
(5)降水条件和水源条件不同降水是气候层面的,指的是大气环流所带来的水。
水源指的是所有水的来源,包括降水、地表水(主要是河湖水)、高山冰雪融水、积雪融水和地下水等。
一些干旱地区虽然降水不足,但如果有河流、湖泊或充足的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水源相对充足。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导学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二、农业地约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
经营管理革命。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8、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二、乳畜业
章末总结
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各农业地域类型。
高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高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高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课教学设计考纲要求】本单元包括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因此在复过程中要把握好重点和方向。
学情分析】高一已经研究了相关内容,但是许多学生没有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对于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研究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因此,在高三的复中,不仅要唤醒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要教会他们通过分析案例,推理出地理分析的规律,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分析其他区域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其特点。
复目标】知识与技能: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区位因素的关系;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核心原理的概念图展开农业区位因素的复,掌握区位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学会举一反三。
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特点的复,可通过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进行对比;将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与XXX草原大牧场放牧业进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农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特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要了解以下的基本地理思想:自然环境是农业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要因时因地制宜,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区域内的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推理出相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特点。
教学过程】1.知识梳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指某一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影响。
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政策、科技、市场、劳动力等。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要素及其变化1.农业生产活动观点人们利用土地的□01自然生产力,种植养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取所需产品的过程。
2.农业区位(1) 内涵①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02地理地点。
03 ②农业与□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互相联系。
(2) 农业区位选择的本质:对农业土地的□ 04合理利用。
3.主要区位要素及变化[ 自我研究 ]当前,财政部安排的农资综合补助、粮食直补、农机具补助逐年增添。
这 反应了哪个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示]政策。
二、农业地区的形成1.观点:指在必定的地区和必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 01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点:同一农业地区内,农业生产条件、构造、□02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拥有同样的特点。
033.形成:□就地取材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混淆农业04(1) 观点:是以□耕种业与畜牧业相联合为特点的农业地区种类。
(2) 散布:主要散布于□05澳大利亚、欧洲、北美洲等地。
06(3) 区位要素:□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主导要素。
[ 自我研究 ]我国农耕区的家禽、牲口饲养属于混淆农业吗?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混淆农业吗?[ 提示 ]混淆农业中耕种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相当,所以我国农耕区的家禽、牲口饲养不属于混淆农业。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混淆农业。
『自我反应』1.以下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要素中属于社会经济要素的是()A.地形 B .土壤 C .市场 D .水源答案C分析地形、土壤、水源属自然要素;市场属社会经济要素。
2.以下有关农业地区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农业地区是指在必定地区自然条件相像的地区,形成的农业生产种类B.在同一种类的农业地区内,各方面特点完整同样C.农业地区的形成,是就地取材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D.澳大利亚的农业地区种类只有混淆农业答案C分析农业地区是指在必定的地区和必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综合实践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①②③④⑤⑥答案①地形②气候③市场④劳动力⑤季风水田农业⑥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判读[ 图表方略]1.根据气候判断(1) 季风气候:季风水田农业。
(2) 温带海洋性气候:乳畜业。
(3) 温带大陆性气候: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2.根据分布判断如我国东北地区、美国中部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3.根据农业生产结构、产品商品率判断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均属于种植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以畜牧业为主。
再结合其产品的商品率来判定。
混合农业是两者兼而有之,而且产值构成相当,下图中农场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并且其产品在农场收入中各占一定的比重,该农场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4•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判断判读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从生产对象T生产目的T生产规模T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把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判断依据判断结论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水稻自给小农经营季风水田农业牛,羊面向市场大牧场大牧场放牧业规模较大、机商品谷物农业小麦、玉来面向市场械化水平较高规模较大.机谷物、牲畜面向市场混合农业械化水平较髙牛奶及苴乳制品面向市场集约化程度高乳畜业单一热带经济作物面向国际市场火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种植园农业[迁移应用]F图为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 甲、乙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可能为()A. 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B. 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C.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D. 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2) 甲、乙两农业地域类型商品率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为()A.市场条件不同B.人口密度不同C.作物单产不同D.机械化水平不同答案(1)C (2)B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农业部门以粮食生产为主,商品率很低,可以判断其为季风水田农业;乙地农业部门以粮食生产为主,其商品率很高,可以判断其为商品谷物农业,故C项正确。
高中地理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广东省肇庆市2016-2017年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肇庆市2016-2017年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肇庆市2016-2017年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授课题目复习课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三维目标 1.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2.理解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3.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4.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判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重 点 1.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难 点根据对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进行因地制宜的区位选择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1.农业的区位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发展变化差异 影响自 然 因素 气 光照 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自然因素比较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候热量积温的多少直接限制作物的生长期和耕作制度稳定决定性的,可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使之有利于农业生产,但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之比降水过干和过湿都不利于作物生长地形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和机械化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农作物分布有垂直变化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郊型农业交通运输推动商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政策鼓励或限制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3、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因材施教4、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区位因素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南亚、南区(东亚、东亚)①高温多雨的气候;②平坦的地形;③劳动力丰富;④种植历史悠久①小农经营,集约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最大;⑤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种植规模混合农业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南非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水平高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交通运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劳动生产率高农业成本高,耗能大。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新人教版必修2)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两类农业区位(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______。
(2)相对区位:农业与__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
2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一定地域和一定__________阶段,在______、经济、科技和______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3)区位因素⎩⎪⎨⎪⎧ 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 土地肥沃 程度高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强度可以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2.不利影响:不合理生产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土地盐碱化、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时可依据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具体总结如下。
2.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对应演练1〔2012·大纲全国文综,36(1)(2)(3)〕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
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阅读图像资料及案例,讲授或指导学生分析探究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及形成原因、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
(2)比较法:指导学生阅读图像资料,比较两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异同点。结合案例或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会产生的影响。
课堂评价建议
1.用地形、气候、人口等分布图,说明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区位条件。
5.相关网站:
教法与学法策略
1.季风水田农业
(1)读图分析讲授法:利用教材中的图像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或讲授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及形成季风水田的区位条件及原因,即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季风水田的生产特点、主要农作物。
(2)读图探究法及社会调查法:指导学生读图或在学校附近农村做调查,探究季风水田的区位因素,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
2.绘制表格,比较同类农业地域类型中两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异同。
3.调查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并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本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
影响其农业区位选的形成与发展第2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难点:比较农业地域类型在农业区位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异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每节2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1
2.《世界农业总论》张同铸等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xx.4
3.《中国经济地理》杨武杨主编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xx.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第十四讲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2.理解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3.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4.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判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本讲重点:1.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本讲难点:根据对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进行因地制宜的区位选择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变化(一)农业生产活动1.定义: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实例:A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
B 我国民间有这样的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2.农业的特点:(1)季节性(周期性)→因时制宜——不违农时(2)地域性→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注意:理解农业生产特点的关键是理解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时间规律性。
同时要注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有所减弱。
实例:水热配合好的平原、三角洲地区——种植业→充分利用水热资源多数山区——发展林业→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半干旱、半湿润草原地区——发展牧业→垦荒种田会引起土地荒漠化降水丰富、河湖较多的地区——不能围湖造田→阻塞水道,洪水泛滥3.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粗放农业: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密集农业(集约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现代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工厂化生产方式。
) 自给农业: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商品农业: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生产,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普按投入多少分 按产品用途分图14-1 遍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个农场一般只种植一种农作物或饲养一种畜和禽原始农业按农业的发展历史分 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经典例题1]图14-1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与黄河中下游平原相比,该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热量充足B.太阳辐射强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袄【解析】该题要求考生能了解黄河中下游平原与西北山麓地带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1)黄河中下游平原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热条件不及前者;(2)西北地区河流较小,且多季节性河流,水资源短缺。
(3)西北地区多晴天,因而太阳辐射优于黄河中下游平原。
【答案】B(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区位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经典例题2](2000年广东卷)图5-8表示昆明附近产业转化的构想,左侧表示烟草业的变化,右侧表示鲜花业的变化,读图并回答:⑴该区域发展花卉业(“彩色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有( )A .减少运输成本B .使卷烟的产量增加C .既有益生态,又美化生活D .消除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解析】考查对产业结构转化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及社会伦理观。
本题从云南省昆明附近的产业由烟草种植、卷烟加工业转向鲜花种植业和鲜花产业的政策建议出发,设计了一幅产业转化示意图,要求据此综合考虑农业布局的水、热、劳动力、土地等一级因素,还考查了技术因素的影响。
其意义在于,花卉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本题也考查了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答案】(1) “四季如春”,降水丰沛 (2)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3)技术创新(或技术开发、引进技术) (4)C D(三)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1.图14-22.[(1)~(4)题。
(1)( )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C.太湖平原D.珠江三角洲(2)根据该资料信息可知,如果该地距离中心城市为1km,则从经济效益看,最适宜种植哪两种作物( ) A.水稻、甘蔗B.花卉、蔬菜C.华卉、甘蔗D.蔬菜、甘蔗(3)从经济效益看,上述两种作物应种植在以城市为中心的( )A.2.5km B.3.5km C.4.5km D.6.0km(4)当距离达到多少千米以上时,四种农作物中以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最高( )A.15km B.20km C.30km D.45km【解析】(1) 从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甘蔗信息看,应为珠江三角洲区。
(2) 单位面积土地收益=单产量×(市场价格一生产成本一运费率×运输距离),据此可以算得当运距为1公里时,四种农作物的经济收益分别为:花卉40元,蔬菜10.5元,稻米4.76元,甘蔗5.9元,所以最适合种花卉和蔬菜。
(3) 当种植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为零时,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率×运距,据此可算出花卉的最远距离为50km,而蔬菜生产的最远距离为3.3km。
超出此距离即不赢利,因此两种农作物应种植在以城市为中心的2.5km范围内。
(4) 距离如A、B、C、D般长时,花卉和蔬菜均不赢利,故需此较甘蔗和水稻在各距离处的经济效益即可。
通过计算得知,在30km处,甘蔗收益为3元,水稻收益为3.6元。
【答案】(1) D (2) B (3) A (4) C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标志: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第二课时三、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1.混合农业类型:最主要是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附: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1)问题:灌溉水源不足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2)产生的原因:①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雨稀少。
②墨累——达令河水量季节性变化大。
雨季时河水暴涨,干季时大支流常有断流现象,墨累河虽未断流,但枯水期河水很浅,上游个别地段在最干旱年份也会干涸。
③地下水虽丰富但矿化度高,不适于农业灌溉。
(3)解决的措施:东水西调。
2.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2)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1)概况①概念: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②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③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
④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⑤分布地区:主要是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经典例题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4-3(1)甲图中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乙图中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2)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点是 。
(3)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农场一般多为 经营的,种植的作物中均有 。
(4)甲图所示的国家有庞大的 ,免费向所有农场提供最新科技成果。
(5)乙图所示的国家,政府不遗余力地 ,以促进农牧业的发展。
【解析】甲图表示的农业区为美国中部,应为商品谷物农业,乙图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属混合农业,这两种农业都属于商品农业,都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的特征,这两种地域类型的农业一般都是家庭经营的,但农场规模很大,;美国为了提高商品谷物农业的商品率和科技含量,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向农场提供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澳大利亚为了促进东南部混合农业的发展,缓解水资源不足问题,建设了东水西调工程。
【答案】(1)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 (2)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3)家庭 小麦 (4)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 (5)修建水利工程第三课时4.大牧场放牧业(1)大牧场放牧业概况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阿根廷为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发展牧牛业 大打机井,开辟水源采取的措施 种植饲料主要的问题:草场退化严重,水源不足5.乳畜业(1)概况(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图解6.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
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
(1)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2)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①只顾获取更多的农产品,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②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性和自然界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③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荒漠化、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等。
(3)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
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经典例题5]有关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类进行农业生产就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B.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C.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D.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对农业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解析】合理的农业生产强度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热带迁移农业使热带雨林被毁,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土壤盐渍化是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
【答案】D[能力训练]1.分析下图区位因素结构,下列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结构与图示结构最吻合的是A.茶叶园艺业B.立体农业C.水稻种植业D.灌溉农业广东省某地蔬菜年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从1994年的37%到2003年的54%,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0%以上。
目前,该地区蔬菜产品行销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并部分出口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国。
读下图,回答2~4题。
2.该地区蔬菜生产上的制约因素是A.水源不足B.1月—3月份的低温阴雨天气C.地形崎岖D.无霜期短3.该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