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自然资源配置现状_原因及优化对策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优化对策探讨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优化对策探讨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优化对策探讨作者:张洪祥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2期摘要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较为明显,许多学者更多地关注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而忽视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概述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由于我国特殊地理国情,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较为明显,而且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农村发展的滞后,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淡薄,小农经济意识越来越农,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

1我国农村环境现状建设部于2005年5月组织开展了《村庄人居环境调查》,对全国9个省市的43个县(市)、60个乡镇的74个村庄的供水、排水、农民住宅、供电、通讯、环境、交通、防灾、供气与供暖、规划与安全等13类,共105个项目进行了入村入户调查。

调查显示;40%的村庄没有自来水,其中75%的村庄在粪坑或厕所旁打井取水;40%的村庄道路雨天“出行难”;40%的村庄存在路面比室内地平高的情形;50%的村庄夜里进不去;60%的村庄没有村民聚会的公共活动场所;90%的村庄使用传统旱厕;90%的村庄垃圾随意堆放,没有专人管理;2 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2.1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产和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

我国农村饮用水符合农村饮水卫生准则的比例为66%,还有34%的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准则的要求。

2.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威胁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人居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并不仅仅是恶性肿瘤,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病、皮肤病、胎儿畸形和死胎等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25%的疾病和死亡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全世界每年死亡的4900万人中3/4是由于环境恶化所致,其中儿童是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

《2024年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范文

《2024年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范文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福祉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1. 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的缺乏,导致环境卫生状况不佳。

2. 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未经有效处理,对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同时,农村地区的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也日益严重,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3. 居民环保意识薄弱部分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生活中产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如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等,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

三、优化对策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同时,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

2.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广生态农业,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施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同时,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3.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发放环保知识手册等方式,引导农民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

4. 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包括清理垃圾、治理污水、绿化美化等。

同时,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和治理。

5. 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贾平合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贾平合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贾平合发布时间:2022-04-29T01:27:15.996Z 来源:《城市建设》2022年1月中2期作者:贾平合[导读] 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因为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实际需求。

东阿县自然资源服务中心贾平合摘要: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因为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实际需求。

现如今很多国土资源都逐渐变成了商品开发用地,从而导致耕地面积的大幅度缩减,对市场经济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人地之间的矛盾问题,相关专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管理对策,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应对措施1 国土资源概念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包含了社会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两大实体内容。

站在广义角度来看,国土资源包括了人口、社会经济及自然资源;而狭义角度则指江海、土地、矿藏及生物等自然资源。

而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之间都密切关联。

近些年社会各界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们在此背景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

2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2.1近些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土地开发力度过大,土地资源过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损伤了我国土地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导致部分土地无法再次使用。

在此背景下土地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城市地区人口众多,道路拥挤堵塞现象严重,地皮紧缺,还有一些地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部分土地征用后没有及时使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2 监管力度与制度管控仍需加强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土地资源分布分散且治理关系复杂,这是导致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而且很难对这种复杂的关系做出有效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不利于地区企业和居民对土地资源的正常使用,对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结课论文学院:农学院年级:作物2010级姓名:孔繁明中国农业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摘要:农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和主要的物质基础,又是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

主要包括农用土地、农用水源、气候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等。

中国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200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218亿公顷,只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耕地资源少,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由于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已有13亿人,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1]气候资源类型丰富,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几个不同的气候区,其中绝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和温带,适宜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的发展。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种植。

由此可见,中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对中国农业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可行对策。

关键词:农业资源中国现状分析对策正文:21世纪我们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人口的继续增长和粮食供应的不断紧张,尤其是中国,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加大,农业资源已经迅速接近承载力的上限,平均每人拥有的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每人拥有的草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每人拥有的林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人拥有的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l/4。

以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支撑22%世界总人口,并且.保持人均400kg的粮食数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1.中国农业资源的现状目前中国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3] ,但就态势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水资源严重不足,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污染已构成投入的瓶颈”之一,中国人均水资源2220方,虽属轻度缺水,但是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占中国人口1/2,也是粮食主产区的北方人均水资源只有900方,属于重度缺水。

中国降水量南北分布严重不均和年际间变异大。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摘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我国提出“三农”问题及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其中土地作为乡村和农业中最重要的资源,需加大对其重视程度,提升其资源利用率,带动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

但在部分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乡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阻碍了乡村进一步发展。

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指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引言土地利用问题始终是全球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通过将自然区域转化为农业生产和定居点来改变土地资源配置格局。

至20世纪,全球40%~50%的陆地表面已被显著转变以实现生产生活目标。

面对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与快速城镇化衍生的生态系统退化、自然资源利用变化、土地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鉴于此,作为增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途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于缓解土地用途冲突、实现人地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1.中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关键问题中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问题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相当突出,面对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挤占大量耕地空间的现实状况,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成为平衡建设用地发展与耕地生产需求的有效方法,故解析耕地资源变化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过程[1]。

与此同时,农村人口与传统自然村落不断减少,一方面村庄合并与重组进一步扩大了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但造成普遍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部分消失的自然村主要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失地农民因土地一级市场垄断而无法分享征地附带的土地资产增值性收益,致使农民长期以来较少从城市化过程中获益。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在以前的发展中,国家更重视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对于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尤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优化措施,以期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标签:农村;人居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一、引言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非常大,而农村人居环境也受到很大的重视,建设美丽文明的人居环境逐渐成为农村发展中的重点。

所谓的农村人居环境就是指在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的时候对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依赖。

其中主要涉及到一些物质的生产、生活的空间等等。

近些年我国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在不断创新,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这一工作的全面实施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相关领导部门在重要的会议中指出,要积极的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人居环境。

目前,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包括乡村环境研究、乡村聚落研究和乡村文化转型三个方面。

其中,乡村环境研究主要包括对人居环境的研究,或从地域角度或从财政配套政策角度,如:文献[2]中以以京冀农村为例,作者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献[3]则是基于系统优化的思想,提出一套关于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文献[4]则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一系列经济措施。

区别于现有研究,本文以农村人居环境的污水排放与处理、垃圾收集与处理等为为研究重点,全面分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中存在的短板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体包括优化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强资源整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加强常态化监管,建立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一)农村人居环境支持系统有待完善目前,我国自然村大约有270万个,行政村的总数接近53万个,农业户口人数更是占全国总人数的一半。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山西农经/ 2021年21期作者简介:刘军凯(1974—),男,汉族,山西稷山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DOI :10.16675/14-1065/f.2021.21.028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刘军凯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提出“三农”问题及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其中土地作为乡村和农业中最重要的资源,需加大对其重视程度,提升其资源利用率,带动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

但在部分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乡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阻碍了乡村进一步发展。

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指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利用措施文章编号:1004-7026(2021)21-0070-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01.24文献标志码:A (稷山县自然资源局山西运城043200)1乡村振兴战略含义及其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1.1 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乡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总体提升。

对此,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来优化乡村中各项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发展水平,缩小其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1]。

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农业和乡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打破传统农村围绕城市、仅作为城市附庸而存在的局面,将农村和城市置于平等地位,可实现农村在生活和生产以及环境上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促使乡村现代化的不断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加大城乡融合力度,做大农户、发展现代化农业,完善土地供给制度,优化农业生产各个要素配置及农地确权,加大农村宅基地改革力度,实现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向。

1.2 乡村振兴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资金、人力和土地是实现振兴的决定性因素。

农村自然资源配置现状、原因及优化对策

农村自然资源配置现状、原因及优化对策
基金 项 目:河南省 2 0 年 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 07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 资源配置 问题研究》 ( 编号 : 0 7 NJ 0 5 ,平顶山学院青年基金 2 0 - - 1)
启 动 项 目。

38—
【 资源配置 1
农 !经济 ・ 0 # 臣 2 1/ 5
点认为 , 代农业发展滞 后 引发 了资源浪 费 ;另一种观 点认 外出从事非 农业收入 。虽然轮作 制部分克服 了土地细碎化 问 现 为 ,农 村人 口增 加诱 发 了耕 地细 碎化 ;还有 一种 观点 认为 , 题 ,集约经 营了农地 ,增加 了农 户收入 ;但耕 地轮作 制是 一
. ,自家承包份地 8 6亩 因此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课 题组对此进行了全面调查 ,范围 如 ,罗山县一家 3口人的农户共耕 种 7 块近 4亩 ,转包地 5块 3 . ,共 l 块 ,最大的 l 6亩 3 8亩 ,最小 涉及河南省信阳 、驻马店 、南阳 、三 门峡 、平顶 山 、周口和 . 2亩。因此 ,土地流转只是扩大了家庭经营土 地面积 , 新乡 等 7个地级市 的 1 1 9个行政 村 。着重 调研了农 民对 新农 的约 0 村建设最迫切 的需 求是 什么 、对当前农业资源利 用状况是否 并没有消 除耕地细 碎化造成土地经营 的分 散现象 。若没有外 满意 ,以及农户重新配置 自然资源 的意愿 。我们的调研发现 , 界力量推力 ,即使存在完善 的土地流 转市场 ,克服土地细碎 尽管 单个 农户意识到土地细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最首要的命题 , 不是经济发展 、 村容整洁 ; 化将是一个漫长 的进程 。此外 , 向 而是在构建农村社 保制 度创新的基础上 ,重新配 置新 农村建 碎化I 危害 ,但是 土地调整的 巨大成 本 ,压制了土地流转创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摘要】湖北农业发展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主要分析了湖北农业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紧张、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水平差距等问题。

土地资源紧张导致农业生产空间受限,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农田荒芜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产出质量不稳定。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大土地保护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湖北农业才能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关键词】湖北农业发展、重要性、现状、挑战、土地资源、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科技水平、未来展望、对策建议。

1. 引言1.1 湖北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湖北农业作为湖北省最基础的产业之一,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农业不仅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

湖北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进程,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市场竞争的加剧,湖北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

如土地资源紧张、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湖北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加强湖北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是当前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湖北农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1.2 湖北农业现状概况湖北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在湖北省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湖北农业总面积约为2778万亩,农业总产值约为1800亿元。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N o n g y e j i n g j i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蒋丽娟农村地区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问题,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

截止当前,农村土地尚未普及集约利用,多数情况仍然采用粗放式的利用方式。

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造成资源浪费、耕地资源减少等现状,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所以,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成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有力手段。

一、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1、耕地数量逐年锐减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数量逐年锐减,每年减少700万亩左右。

主要由于如下原因引发:其一,各个村庄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引发严重的空心村现象。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盖新房风气兴起,由此使得大面积耕地被占用;其二,建坟占地现象突出,当前依旧盛行土葬,由此使得大量土地被建坟占用。

甚至有些相对富裕的村民开始攀比土葬规格,不断扩大耕地占用面积;其三,窑业盛行,大量占用土地,各类砖厂、瓦厂肆意破坏耕地,特别是私人办厂引发的问题更为严重;其四,各类企业或者相关部门私自占用耕地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2、粗放式经营降低了耕地质量在耕地种植期间,农民为了保证植物质量,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降低土地肥力。

同时,一直采取重用轻养的方式,注重生产,忽略投入,偏重使用化肥,而忽略了有机肥的使用,采用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耕地钾、磷、氮等元素比例失调,整体降低耕地质量。

以至于当前大多数耕地,如果不使用化肥必然会降低产量,因此,为保证产量会逐渐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耕地污染现象严重,由此“三废”排放严重,使得乡镇工业污染愈演愈烈;塑料膜、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耕地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由于践行土地承包经营,并非为农民所有,由此常常会出现调整土地的情况,以至于农民使用期间根本不关注土地养护,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同时,由于斜坡开发、低头开发现象突出,一定程度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提高,必须要意识到现阶段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关原因,落到实处,加强管制和处理措施,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和查处,以提高土地规划管理的合理性和法制性。

从利用问题和管理问题两方面下手,让农村居民有正确的土地意识,建立完善的土地规划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监督管理工作力度。

关键词:农村土地规划;问题;对策1我国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包括两大方面:利用问题和管理问题。

只有从这两方面下足功夫,双管齐下,才能提高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的工作水平。

1.1土地资源利用问题耕地利用率较低,利用途径不合理。

耕地是农村土地的大部分土地资源,由于社会时代的发展,农村人口倾向于外出务工,农村耕地人口不足,利用率较低,导致人均耕地的分配问题变得复杂,趋向于利益问题,矛盾冲突较为频繁。

同时由于耕地利用较少,许多耕地被当地人转为工业、生活建筑用地,随意建房建厂,致使耕地面积减少。

荒废耕地,土地利用率低,又进一步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耕地闲置问题愈发严重意味着耕地管理工作愈难开展,相应的,粮食作物的产量也会大幅度降低。

而农业市场的不景气,也导致农村耕地种植多为人均自给自足的情况,难以推动规模化生产。

现阶段,农村耕地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村耕地资源大量浪费,土地闲置问题严重,土地利用率较低,不仅影响土地规划管理,而且耕地资源长时间的荒废,也会破坏土地的肥沃程度。

1.2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缺乏现代化管理思维,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较为传统,信息化水平程度相对落后,并且相关人才建设、硬件设备和仪器建设较差,信息化水平得不到提升,土地规划信息化管理得不到应用。

缺少资源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实地考察和记录,浪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

并且土地管理体系制度不完全,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需求进行土地规划,合理分配,优化资源配置。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刘朋鑫(中共通渭县委党校,甘肃定西743300)[摘要]党的十九大会议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策略,意在提升乡村治理质量,促进乡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通过交流座谈、资料查找、实地走访等途径对甘肃省通渭县乡村发展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以期为乡村发展提供资料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通渭县[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26-11-3自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出后,我国各级政府均将促进乡村健康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内容。

如何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充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帮助农民树立起主体意识,并使其自觉参与乡村治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乡村治理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水平,也是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体现,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1优化乡村治理的必要性1.1优化乡村治理是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前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逐步提升。

农村经济处于国民经济的关键位置,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要素,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乡村振兴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性、合理性策略,对于推动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1]。

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优化乡村治理能够为农村经济顺利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为各项农业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环境,是提升农民经济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1.2优化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乡村治理的优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助力,可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此外,乡村治理还包括公平分配农村田地,科学开发自然资源,合理布局乡村,构建良好民风民俗,完善农村基础建设等,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了农村各项产业资源的科学分配,助力了农村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全面发展,极大提升了乡村建设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以丘陵地区为例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以丘陵地区为例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以丘陵地区为例作者:夏钦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本文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本文主要以丘陵地区为例,针对丘陵地区地貌、环境特征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投入、政府扶持以及管理方面等提出了对策,目的在于为推动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丘陵地区;农业发展;问题;优化对策一、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由于地貌原因,丘陵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丘陵地区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即小规模、小户种植现状与大规模机械设备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之间存在的矛盾。

由于丘陵地区存在水资源匮乏、田块落差大、地块小以及土壤贫瘠等天然局限,使得丘陵地区的农户种植普遍表现为品种杂、面积小、规模效益低等现状,这些也造成了丘陵地区机械化程度较低,大规模机械作业开展困难等问题。

2.农产品由于农业产业组织落后而竞争力较低丘陵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多缺乏一定的生产规模,而且丘陵地区土地入股难、土地田块小等特点,以及产品普遍存在加工和运销滞后的问题,都是造成农业效益不高,发展缓慢的原因。

而且由于缺乏先进的农业管理体制,农业结构往往缺乏战略性,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当前丘陵地区农业产业面临着积压滞销、农资成本高、产品价格低、耕地锐减、人口增多、环境资源恶化和遭到破坏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1]。

这些问题都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的课题,如果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环境保护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农业生产水平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4.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据有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60%是小学文化程度,在丘陵地区农村素质偏低的情况更加严重。

广大农民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对他们来说,摒弃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农业种植思想,而去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是非常困难的,需要较长的一个过程。

二、对策发展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必须弄清丘陵山区的农业特点以及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资源优势进行深入开发,以提高土地综合经济效益和产出率为最终目的。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范文(4篇)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范文(4篇)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范文(4篇)第1篇: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乡村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在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农村基层党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尤为突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正确认识当前乡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找准乡村振兴的关键点、着力点,结合实际,理清工作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

一、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基层党建薄弱乡村振兴,需要靠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力量来支持,但最核心的,是村级基层组织。

无论是一个国家也好,还是一个企业也好,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将决定着它们能不能有好的发展,能在多大程度上发展。

乡村振兴的任务,落实在乡镇、村,主要落实在村。

村委会是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引领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机构,村支两委班子扮演着带领村经济社会发展领头雁的重要角色。

实践证明,强村之所以强,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一个强班子、强书记;后进村工作之所以滞后,根本在于村级班子的领导力不强,带头人作用没有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

问题在于,在当前中国的广大农村,大部分基层组织是软弱涣散的,村干部的综合能力是比较低的。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小。

村干部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小,村干部说话没人听,无钱办事、无人办事、无章理事,村委会作出的决策在村民中推行起来很难一呼百应;二是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偏低。

由于村干部大多数是民选干部,工资待遇低,事务繁杂,很难吸引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年轻人,大多是由上了一定年纪、赋闲在家的老年人担任。

2023年最新的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_1

2023年最新的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_1

2023年最新的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文章3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篇1】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目前,**村正在开展风貌提升精品示范村建社,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

乡村振兴工作是在座所有党员的职责。

这里我跟大家谈谈乡村振兴涉及的相关话题。

一、说说六个方面1.中心:为了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增进乡村居民福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内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3.目标: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4.保障: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5.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6.原则:(1)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始终总揽全局。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坚持改革创新。

(5)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规划先行、注重特色、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二、谈谈十句话第一句话: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乡村治理制度。

第二句话: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

第三句话: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域。

第四句话: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

第五句话:支持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手工业、乡村旅游、康养和乡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的发展。

第六句话:国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保障农民从集体经营收入中获得收益分配的权利。

第七句话:推进移风易俗,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建设诚信乡村,普及科学知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农村⼈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摘要:农村⼈居环境改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项重要任务, 过去⼈们⼤多关注的是城市的⼯业和⽣活污染, 对农村环境污染特别是农村⼈居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较低。

本⽂章基于对农村污⽔和垃圾处理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从农村⼈居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职能、顶层设计、市场机制、治理技术四个⽅⾯阐述了当前农村⼈居环境的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并从配套政策、组织实施、模式创新等⽅⾯提出了治理对策, 以期促进农村⼈居环境建设。

农村⼈居环境改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项重要任务。

⽬前, 关于农村⼈居环境的研究主要包括乡村聚落研究、乡村环境研究和乡村⽂化转型三个⽅⾯[1]。

其中, 乡村环境研究涵盖了对⼈居环境的研究, 如:赵霞以京冀农村为例, 分析了当前农村⼈居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郜彗等⼈运⽤系统优化的思想, 提出了⼀套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实现农村⼈居环境的优化[3];鞠昌华等提出改善农村⼈居环境综合整治的配套经济措施[4]。

以上相关研究或从地域⾓度或从财政配套政策⾓度对农村⼈居环境开展了研究。

本⽂将研究重点集中于农村⼈居环境⽀持系统, 即以影响农村⼈居环境的污⽔排放与处理、垃圾收集与处理等为分析重点, 全⾯分析当前农村⼈居环境存在的短板及其原因, 并从配套政策、组织实施、模式创新等⾓度提出对策建议, 以期为农村⼈居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农村⼈居环境现状及问题农村⼈居环境⽀持系统有待完善截⾄2016年, 我国共有⾏政村52.6万个, ⾃然村261.7万个, 农村户籍⼈⼝约为7.63亿⼈。

农村居民⼈均可⽀配收⼊12363元, 约为城镇居民家庭⼈均可⽀配收⼊的三分之⼀, 城乡之间居民收⼊差距仍然较⼤, ⼆元经济现象依然存在, 除经济差距外, 农村的⼈居环境与城镇也存在⼀定差距。

2016年末, 全国对⽣活污⽔进⾏处理的⾏政村⽐例达到20%, 较2013年 (9.1%) 增长10.9%, 虽有较⼤幅度的增长, 但仍有80%的⾏政村未建设污⽔处理设施;对⽣活垃圾进⾏治理的⾏政村⽐例达到65%, 较2013年增长28.4%, 仍有35%的⾏政村没有⽣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 (见表1)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对策摘要: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讨论并研究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总结近年乡村建设的主要工作,全方位解析“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国土空间规划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维系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措施。

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主要从全国、省、市、县、乡镇5个层面进行设计。

合理保护空间资源和有效利用空间资源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

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实行、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探索“多规融合”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对策引言为有效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与战略性,有必要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和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各类空间规划的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同时针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城镇化趋势、人口与社会需求变化、气化变化等因素开展灾害和风险评估,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奠定基础。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1.1管控重点不够明确目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纵向管控工作路径“功能引导——地块管控”已经基本确定。

由于这种纵向管控机制过分保护主体功能区,而对区域开发强度的管控幅度过于宽泛。

相关部门对国土空间规划重视不足,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容易出现总体规划管控架空、工作缺乏弹性等问题。

地方往往将研究重点放在某些行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上,出现对国土资源要素管控重点的空间概念不强、重点保障分析不透彻、用地保障思路不够流畅清晰等问题。

1.2村民活跃度不高,规划观念滞后村民是乡村空间规划的重要受众。

国土空间规划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乡村空间规划工作的专业性较强,村民可能因文化程度等原因,不能深入了解规划的理念,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较低。

空间规划实施过程中缺少村民的积极参与。

村民利益的冲突与空间规划制度的不协调会影响规划方案的执行,从而不能发挥空间规划的作用。

当前农村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建议赵胜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提速发展,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但在边远山区,资源不足,财力匮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粗狂,行路难、住房难、饮水不便、上学不便、就医困难等现象依然存在,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当前民生问题的现状以黔西县锦星乡为例,锦星乡总面积97.1平方公里,共有人口7890户31561人,属二类贫困乡镇,9个行政村中有2个一类贫困村。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乡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

2010年全乡年人均纯收入3710元,1200元以下有2997人,占总人口7.3%。

,现已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全乡无房户、危房户1748户,占总户数22%,近三年来已解决709户,占应解决41%;适龄儿童入学率99.37%、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5%;全乡共有卫生院1所,卫生室32个,卫生室全部覆盖9个行政村,84.5%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水电路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农村居民出现饮水,照明,运输困难。

锦星乡共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仅9处,设施建设规模较小,设备承载能力低下,大部分管线是使用期限较短的再生塑料,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目前,这些设施已不同程度受上损坏,加之人口自然增长和大量移民迁入、供水水源不稳定,水位下降等因素,已经老化的设施不堪重负。

全乡饮水困难群众达0.9万人,供水不足的组18个,约占全乡组数的30%,目前饮水工程新建和设施改造进程远不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新时期,为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效果,要制定土地资源利用管理计划,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调整农业用地结构,进而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土地利用与管理的信息化;在土地资源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以土地管理带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对策引言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十分匮乏,保护农村土地就是保护14亿人的饭碗。

农村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一个时期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建设用地量增加,农村土地大量减少,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也使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污染和破坏,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和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1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①农村土地为人类提供了近90%的食物来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科技多么进步,粮食和食品都是人类必要的物质资料,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粮食、水果、蔬菜等都是依靠农村土地来种植,而一些肉蛋奶养殖品也是由农副产品转化来的,同样离不开农村土地。

所以,只有保护和合理利用农村土地,才能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供给,社会才会稳定,国民经济才能健康的发展。

②保护农村土地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民以食为天,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护农村土地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耕地的保护,更是关乎14亿人口吃饭的大事。

我国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只有生活安定和生活环境改善,才能保证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保护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2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2.1耕地面积减少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工厂和楼房的建立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让许多农村居民为了得到国家补助,将大面积适宜的耕地用作树木种植,导致我国农村耕地面积锐减。

加上我国目前放开了“二孩”政策,越来越多的居民生育二胎甚至三胎,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目的和方法 (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二、乡村地域系统概述 (6)1. 乡村地域系统的概念 (7)2. 乡村地域系统的特点 (8)3. 乡村地域系统的结构 (9)三、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0)1. 土地利用类型和数量 (11)2. 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 (13)3. 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14)四、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解析 (15)1.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16)2.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17)3. 土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8)4. 土地利用中的产权问题 (19)五、土地利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1. 政策法规因素 (22)2. 经济因素 (23)3. 社会文化因素 (24)4. 自然环境因素 (25)六、农村土地利用优化路径 (26)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8)2.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9)一、内容概要本文旨在从乡村地域系统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农村土地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文章首先概述了乡村地域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强调了土地利用在乡村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浪费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空间规划、土地整治、产权制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对优化路径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的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低效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时代命题。

要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成功,问题的关建是寻找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的切入点,这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本文所要论证的是,要确保新村建设的成功,必须尊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必须从中找到让农民满意的新村建设的支撑点。

即成功的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前提。

因此,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课题组对此进行了全面调查,范围涉及河南省信阳、驻马店、南阳、三门峡、平顶山、周口和新乡等7个地级市的119个行政村。

着重调研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对当前农业资源利用状况是否满意,以及农户重新配置自然资源的意愿。

我们的调研发现,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最首要的命题,不是经济发展、村容整洁;而是在构建农村社保制度创新的基础上,重新配置新农村建设资源。

但是,从调研看,河南省新村建设的示范点,没有一家是从自然资源配置的视角去构建新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基于启动资源配置对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价值,本文在论述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资源利用的新情况、新问题基础上,着重调查了广大农民对重新配置资源的意愿,以期为各地的新村建设提供科学决策。

二、新农村建设自然资源配置现状及原因1、农地细碎化局部加深,土地流转无法缓解细碎化。

耕地细碎化造成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一方面,耕地细碎化导致耕地闲置、粮食减产。

据估算,细碎化浪费了河南5% -8%农地。

如果不存在耕地细碎化问题,那么河南粮食每年将增产6%-10%。

相反,土地细碎化造成每年粮食减产近500万吨。

另一方面,农地细碎化导致农业现代化转型困难。

耕地细碎化严重制约了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

调查显示,约一半农民认为现行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现代化。

40.59%的农户认为土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现代化,30.00%的认为基本适合于小机械耕作;仅有28.82%的认为有利。

因而,调整土地制度成为克服资源配置低效率,农业现代化滞后必要选择。

至于耕地细碎化的原因,有人归结为人口增加,有人认为是流转滞后。

事实上,不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只是假象。

例如,在河南省,2007年,每户承包土地约8.47亩,每户承包地平均为8.2块;而到90年代中期,户均规模为8.35亩,每户平均为9.7块。

因而无论从承包面积还是从地块看,土地细碎化继续存在。

此外,土地流转无法克服土地分割。

例如,罗山县一家3口人的农户共耕种7.6亩,自家承包份地8块近4亩,转包地5块3.6亩,共13块,最大的1.8亩,最小的约0.2亩。

因此,土地流转只是扩大了家庭经营土地面积,并没有消除耕地细碎化造成土地经营的分散现象。

若没有外界力量推力,即使存在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克服土地细碎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进程。

此外,尽管单个农户意识到土地细碎化的危害,但是土地调整的巨大成本,压制了土地流转创新,引发为土地长期细碎化。

2、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耕地撂荒更加隐蔽。

土地细碎化只是人地矛盾激化的结果,但是土地细碎化还会派生为土地撂荒。

根据河南省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关专家推算,每户经营1.3公顷的土地可保本,经营2公顷的土地才有钱可赚。

据此计算,河南省现有耕地733万公顷(2004),仅需要367万高素质劳动力。

现在河南省农村有劳动力1800万人,这意味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1000万。

一方面,过剩劳动力的存在造成农村人均耕地不足、人地矛盾紧张;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流派生出耕地细碎化后的撂荒。

调查发现,42.35%的农户认为存在隐性撂荒;11.76%农户说有显性撂荒;13.73%的农户认为仅存在显性撂荒;32.16%的农户认为无耕地撂荒。

因此,耕地资源配置的现状是:一边是因农户家庭劳动力短缺而造成耕地的隐形撂荒(复种指数降低);一边是土地流转滞后诱发的纯农业家庭人力资源与机械闲置。

面对耕地闲置与短缺的悖论,理论界有不同认识。

一观农村自然资源配置现状、原因及优化对策*◎郑国强摘要:本文以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优化配置课题组的408份调查问卷为基础,结合98次乡村干部访谈材料,试图客观、全面地描述、论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河南省自然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原因,进而提出新农村建设中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和路径。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源配置新农村建设*基金项目:河南省200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资源配置问题研究》(编号:2007-BJJ-015),平顶山学院青年基金启动项目。

38--点认为,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引发了资源浪费;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村人口增加诱发了耕地细碎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民工荒”引发了耕地撂荒。

从资源配置现状看,耕地撂荒有时代特征,一是从显性撂荒向隐性撂荒演化,二是土地撂荒蔓延。

基于这种感性认识,多数农户认为,耕地撂荒强度可能与政府干预强度相关。

的确,虽然政府干预减少了土地的显性撂荒,但诱发了耕地隐性撂荒。

尽管人们把显性撂荒归结为气候因素,把隐形撂荒归纳为政府行为。

事实上,在没有政府干预条件下,耕地撂荒主要表现为显性撂荒;若存在政府干预撂荒,民工家庭为了维护土地的使用权,他们会采取对策规避政府强行流转承包地的措施,从而造成隐性撂荒。

从治理国土的角度看,杜绝显性撂荒比较容易,根治隐性撂荒比较难。

另外,从动态看,耕地撂荒的周期与城市经济繁荣周期正好相反方向。

城市经济繁荣,农村耕地撂荒加剧;城市经济萧条,耕地撂荒减弱。

对此,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土地撂荒;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比较收益低下才是造成撂荒蔓延的罪魁祸首。

无论那种原因,耕地撂荒都与利益机制挂钩。

从现有的资料看,的确没有人从利益比较的视角研究土地配置。

3、土地流转速度缓慢,经营创新悄然进行。

土地流转低收益、高风险制约了传统农业区土地流转。

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农地流转坚持市场原则,以利益最大为导向;在传统农业区,土地流转信守亲情原则,以双赢为目的。

例如,在罗山县对22户土地流转户调查发现,仅有1家按照市场原则收取地租,其余的土地流转皆在直系血缘的大家庭中进行。

例如,子田父耕、弟田兄种、孙播爷收是土地流转的常态。

对此,有学者从文化视角分析了这种现象,但是,在文化观念的背后,土地流转的零地租是一种低级形态的资源配置模式。

合理的解释是,一方面,租种土地微薄的收益与血缘亲情使土地流转户难以启齿索取地租;另一方面,多数承租户主动承担了出租户的部分家庭义务,并规避了土地被政府强行流转的风险。

例如,代理流转户照料家产、招待亲朋来往。

无论如何,耕地在家族内部流转受到农民青睐。

从土地流转经营的路径看,多数学者提出的公司加农户、股田制、集体农庄等经营模式并未受到农民欢迎。

可是,多数农民认为,土地流转的理想模式依次是,首先从家庭小农场过度到家庭大农场;再从家庭大农场发展到家族农场;最后产权清晰的股田制才是农地流转经营的最后发展阶段。

渐进式的土地流转之所以受农民欢迎,一是多数农民担心政府强制的流转耕地会失去承包权;二是土地在家族内部流转既避免产权纠纷,又维护了家族利益。

虽然近半数农民坚持基本土地制度不变,这并不意味着农民没有变革土地制度的需求。

我们的调查发现,新一轮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正在悄然进行。

例如,河南省罗山县泗淮村出现了耕地“轮作制”。

土地轮作制是当地农民在不改变土地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利用土地规模经济与集约经营优势,从而直接流转劳动力、间接流转土地的资源配置模式。

其特点是,农民把细碎化的小块荒地重新连片复垦,或者把显性抛荒地重新集中,按每户份地多寡,依次按年轮作。

若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经营户按期依次延包。

在轮包期内,经营收益坚持胜者独得,其他农户则长年外出从事非农业收入。

虽然轮作制部分克服了土地细碎化问题,集约经营了农地,增加了农户收入;但耕地轮作制是一种短期契约形式,不利于土地长期养护和农业现代化。

此外,“土地轮作制”,也是在没有社会精英参与条件下,农民自发进行的一场资源配置的草根改革。

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不仅远离了主流社会,而且是小农经济无奈选择。

4、农宅民房出现荒芜,传统自然村落衰败。

农民工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结果,民工的长期外流造成民房民宅荒芜。

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是,一边是自然村民宅的荒芜,一边是新的民宅继续扩建;一边是卖房者无人买,一边是购房者不敢买;一边是新兴居民点迅速崛起,一边是传统村落的衰败。

调查发现,尽管65.2%农户认为有少数民宅抛荒;但是有16.4%的农户认为是普遍现象;只有18.1%的农户认为没有民宅荒芜。

尽管民宅荒芜由打工先富者、经商致富者、求学脱农和自由职业者脱离农村造成的,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民宅荒芜、村落衰落具有长期性、全局性。

因此,构建农村房地产交易市场,不仅是建立节约型社会需要,而且减少了民工市民化的家庭成本。

至于造成村落萧条的原因,其一,部分农村居民搬迁到乡村公路、小集镇定居。

其二,农村福利院兴起,加速了鳏寡老人的房屋报废。

其三,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制约农村房地产交易市场发育。

现行土地政策规定,地产交易只能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集体组织外农户无权购买。

其四,政府公共工程建设也导致自然村集体搬迁。

例如,修路、江河治理造成村落空心化。

尽管致富脱农是造成农村房舍荒芜的外在原因;但农宅产权不清、房地产市场狭小是造成民宅荒芜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在土地公有背景下,民宅荒芜内核是利益博弈,若无合理利益补偿机制,农民也不愿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5、林矿水资源向大户集中,公有产权难防资源兼并。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公有产权能够防范土地兼并,私有产权是土地兼并的罪恶之源。

最新的宪政经济学表明,资源兼并与产权无关,而同司法公正高度相关。

在一个司法不公政治不清明的社会,公有土地最先被兼并,而私有产权次之。

在一个司法公正的社会,公有产权下的资源难逃公地悲剧,而私有产权下的资源得到良好利用。

我们的调查发现,除耕地外,农村林矿水等资源有向大户集中趋势。

调查发现,29%的农户认为会出现大规模兼并,27.8%的农户认为不会兼并,42.6%的农户说不清。

尽管这些资源在农村的总量有限,但因超额收益成为人们逐利的焦点,并且向强势家族集中。

从经济资源承包主体看,家庭人力资源优势决定了家庭获得自然资源优势。

26.27%的农民认为被人丁大户承包,28.82%的认为被干部家庭承包;25.18%的认为被乡村名流承包,仅18.51%的认为被普通农民竞价承包。

因此,在农村自然资源的配置中,一个家庭拥有社会资源禀赋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该家庭直接、间接获得集体经济资源使用权的能力。

例如,一个人丁兴旺家庭利用人脉关系,拿“胡萝卜加大棒”,从而为家庭攫取更多乡村资源;一个拥有官方背景的农民,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至少会掌握资源配置的话语权。

从获得经济资源承包方式看,46.08%的人认为靠关系才能承包经济资源,28.04%的人认为仅存在形式公平,认为真正体现39--机会公平的承包仅占24.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