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1.找出本章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并比较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可与其他《教育学》教科书中同一概念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答:基本概念如下:

(1)教育

①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②狭义定义: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

①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4)教育物资

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②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育媒体是

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③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

2.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下: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在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说是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不如教师。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可能超过教师,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角色。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处于主体地位。

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来说,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而就每方自身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各自同时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

(3)在教与学复合主体的内部呈现出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

通常,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①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以及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客体以及教育者认识和塑造的对象,也是教育者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②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3.根据新中国第一个学校系统图,分析我国当时学制包含的级与类。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利于广大劳动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农干部的深造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确立中国原有和新的各类学校的适当地位,使不同程度的学校互相衔接。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改革后的学制内容为:

(1)幼儿教育

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为幼儿园,收3—7周岁幼儿,使其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发展。

(2)初等教育

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给其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对青年和其他成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实施以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教育。

(3)中等教育

实施普通中等教育的学校为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给学生以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外有中等专业学校,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实施各类中等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在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基础上给学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

(5)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

此外,各级人民政府还设立了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以适应广泛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需要。并设立聋哑、盲等特殊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进行教育。

这一学制的特点是:

①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了中国教育工作的以往经验,特别是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的经验,

体现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和“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②确立了各种形式的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应有的地位,使工农大众和工农干部受教育以及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得以保证;

③确立了各种技术学校在整个学校体系中的地位,使各种技术学校得以衔接,以利于满足社会对劳动就业的需要;

④重视对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的革命政治教育;

⑤高等学校的学制多样化,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这个学制是国家用革命的方法发展人民教育的一个重要步骤。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它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带有过渡性质。

4.找出学校教育总系统中各层次的联系与区别。

答: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总结构在形式上呈现为阶梯式。阶梯共有四层,每层各有自己的任务、承担者和活动形式。

(1)第一层次

①总任务为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并督促、检查方案的执行,按照执行的实际状况,适时地进行调整。

②该层次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或地方一级的领导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③确定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确定教育目的;

b.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c.制定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基础学科的教学大纲。

(2)第二层次

①总任务为把由上一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同时还要求及时检查和评定学校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

②研制学校教育工作总方案的步骤如下:

a.明确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必须承担的任务;

b.各级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成为学制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环,还应该了解与自己相关的上、下级学校(或其他机构)的水平与要求,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3)第三层次

①总任务为把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

②教师在该层次上的活动的重要意义如下:

a.国家、学校对教育的要求都要通过教师来执行,只有当教师理解、接受了这些要求,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转化为对自己工作的自觉要求和行为时,这些要求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贯彻;

b.学生在学校中的成长、发展,也要接受教师工作的影响,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充分准备和科学的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c.就教师本身而言,这一层次的活动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的质量与成效。

(4)第四层次

①总任务为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