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判断题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 尽心上》。

(√)P12.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P23.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P2 4.“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 )P35.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

(√)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与元朔五年,设博士弟子,是中国大学建立之始。

(√)P37.奴隶社会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和“五经”。

( )P58.东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的建立。

(√)P59.“五经”包括《诗》、《书》、《礼》、《中庸》、《孟子》。

( )P610.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

(√)P711.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是科举制之始。

(√)P712.上个世纪末,我国党和政府作出了两大教育上的决策:其一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二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P1113.中世纪的“四艺”指的是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

(√)P1414.中世纪的“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吟诗。

( )P141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P1516.教育普及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

(√)P1817.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

(√)P2318.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尔和赖因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P2319.杜威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是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

( )P2420.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不断改造”。

( )P24 2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教育概论》修订版 叶澜著

《教育概论》修订版   叶澜著
轻一代的影响。”“这种影响总是当前的和具有普遍性的,一种无意的 影响从未停止过。 人从任何社会活动中都可能获得知识和见解,任何社会活动都可能对人 产生影响。
三、问题
1.各种各样的教育包括哪些是如何确定的?内涵没定外延也不确定
2.通过词源分析的能够确定动物没有教育么? 3.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本身就是有意思的。
对不同国家教育教育概念是相对的
七、我国有关论文中对教育的界定:
• •
肖川
综合性定义:教育是在适当的环境下(中),施教者通过人道的方法, 经由有意安排的计划、内容和组织,通过引导并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
身心、思想与行为朝着真、善、美正向改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
目标的一种人类美的社会实践。

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描述性与纲领性定义
1.涵盖现实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2.通过界定概念将教育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认识其独特。
“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
二、“教育”概念界定过程
1.概念界定的起点问题 以“活动”作为界定“教育”概念 的起点
2.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 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2.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 殊性?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 动。
五、其他教科书中的定义:(教育本质)
• •
1.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原 理》柳海民
• • •

3.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原理》孙喜亭 本质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

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教育概论(叶澜)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它不包含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

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4、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

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5、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6、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类。

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

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它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小节认识的起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本章小结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第三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本章小结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第一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第二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三节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四节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本章小结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第一节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第二节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本章小结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结束语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以教育整体为研究对象教育概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概要式系统阐述。

系统观点看,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存在两个以上内在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本章: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教育”概念历来多角度界定:价值,目的,内容与方法,本质等。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人格培养?智慧训练?徳裔哲学家W·布列钦卡:“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1 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一、名词解释1.教育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

2.学校教育答: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

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3.教育要素答:教育要素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

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①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②受教育者,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1.培养目标答: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

它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

2.教育民主化答: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民主化除了包括教育机会均等以外还包括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方式及内容的民主化。

3.教学策略答: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教学策略已进行较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的有六种:①先行组织策略。

它源于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

②概念形成策略。

它源于布鲁纳等人的理论研究,包括选择性策略和接受性策略两种。

③认知发展策略。

它建立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之上。

④随机管理策略。

⑤自我管理策略。

⑥行为练习策略。

上述策略中,前三种属于信息处理的范畴,后三种属于行为技术的范畴。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有:①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②教学内容的特点;③学生的实际情况;④教师本身的素养;⑤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4.双轨学制答:双轨学制是指以西欧学制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学制类型。

在18、19世纪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教育的自发发展过程中,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叶澜《教育学原理》章节题库(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章节题库(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2章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一、选择题1.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环境。

A.宏观的B.间接的C.一般的D.特殊的【答案】D【解析】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学校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特殊性。

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否认了()。

A.教育的阶级性B.教育的社会性C.教育的生产性D.教育的科学性【答案】B【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

它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二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是共同的局限性。

二、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答:学校教育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2.全球教育答:全球教育是指一种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教育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及共同行动,同时不断获致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

这种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教育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达成共识与共同行动,并获致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

教育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之后的又一方兴未艾的最重要的全球化领域之一。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2章 教育与社会(上篇))【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2章 教育与社会(上篇))【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与社会(上篇)一、简答题1.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异同?答: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异同具体分析如下:(1)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相同之处①二者都是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的成长。

在教育内容方面,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都是为了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维系和延续人类社会,同时使新生一代成长为社会化的人。

②二者都是根据当时社会阶级或是国家的教育目的来培养人的。

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而无论什么时候的教育都要根据当时阶级或政府的教育目的来培养人。

③二者都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在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中都是存在的。

虽然其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各不相同,但基本的功能和作用都是一样的。

(2)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不同之处①教育目的不同。

在古代社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者和各种官吏,关注人某一方面的发展。

而现代教育不仅培养管理者,还要培养技术人员和具有文化技能的熟练工人,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教育内容不同。

教育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古代的教育内容往往比较浅显、狭窄,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而到了现代,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内容亦丰盈而科学。

③教育方式方法不同。

原始社会是口耳相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而到了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教育方法的积极作用,诸如启发引导、因材施教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得到应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异同,从而在了解过去教育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未来。

2.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苏格拉底对学生说,我并没有教你们知识,我只不过是你们知识的产婆而已。

根据谢弗勒关于教育陈述的分类,这种说法属于()。

[2019年统考真题]A.描述性陈述B.定义性陈述C.口号性陈述D.隐喻性陈述【答案】D【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著作《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教育陈述分为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以及隐喻性陈述。

其中,教育隐喻是指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教育中的某些现象。

在本题中,苏格拉底将教育中教学生知识的过程比喻为产婆接生,这种教育陈述属于隐喻性陈述。

2.“教育机会均等”涉及诸多实践议题,其中包括()。

[2019年统考真题]A.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B.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C.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D.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答案】A【解析】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人们不受人种、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影响,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都能均等地得到保障。

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属于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目的的教育实践,三者都体现出了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现的以和平、民主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思潮和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3.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

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

[2019年统考真题]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案】D【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也在社会文化互动过程中建构,知识的建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4.2课后习题详解1.以你任教的学校和学生为对象,分析学校的培养目标设计与学生成长的现实状态。

答:(1)学校培养目标我任教小学学校培养目标大致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两大类,具体阐述与分析如下:①总体目标要培养“懂礼仪,讲诚信,善思考,敢实践,有特长”的小学生。

这一总体目标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与时代发展、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相协调的价值取向。

②分级目标对一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带齐并爱护教学用品,按时上学,有事请假;b.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书写端正,按老师要求完成课堂及课后作业;c.了解并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上课发言先举手;d.初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树立自信心。

对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热爱学习,不懂就问,乐于合作;b.勤于思考,善于讨论,课堂上积极发言;c.独立、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d.树立自信,敢于尝试。

对三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专心听讲,主动学习,珍惜时间;b.独立完成作业,初步培养自查习惯;c.合理安排时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d.独立思考,个性鲜明,敢于质疑。

对四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能自我监督,并能督促他人;b.能课前预习,并有预习笔记;c.自我反思,敢于质疑;d.能够阅读有益资料并能查阅与选择资料。

对五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与人沟通、合作;b.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见解;c.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d.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

对六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b.课后复习知识,并举一反三;c.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兴趣爱好趋于稳定;d.独立思考,个性鲜明,大胆质疑。

对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发展性、差异性的准确把握。

(2)学生成长的现实状况①从学习状态上来说,全校各个年级整体学习势头良好,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5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下篇))【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5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下篇))【圣才出品】

第5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篇)一、选择题1.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哪两方面的典型特征()。

A.认识和情感B.生理和心理C.理性和感性D.气质和性格【答案】B【解析】人的身心发展表现为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也表现为这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

A.强制性B.自发性C.系统性D.计划性【答案】B【解析】强制性、系统性及计划性都是制度教育的典型特征,而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则具有典型的自发性。

3.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

这体现了教育的()。

[2013年统考真题]A.个体社会化功能B.个体个性化功能C.个体谋生功能D.个体享用功能【答案】A【解析】个体的身份是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和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4.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发展上具有()。

[2013年统考真题]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可塑性【答案】D【解析】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遗传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遗传素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例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中枢神经系统的特点。

它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对个体的差异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是有限的,不起决定性作用。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也是影响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1.《爱弥儿》答:《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著作。

这部作品通过论述主人公爱弥儿及其未婚妻苏菲的教育过程,强烈批判封建专制下的经院主义教育,宣扬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然教育思想。

认为人生来具有自由、理性和良心的秉赋,顺乎天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实现善良的社会。

故教育应受天性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

而封建经院主义性质的教育戕害人性,违反自然。

《教育概论》各章练习

《教育概论》各章练习

《教育学》各章练习题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一、填空题1.教育学是研究____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门科学。

2.教育是一种_____的社会活动。

3.教育的本质特征是__________4.《_______》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的最早教育学专著。

5.捷克大教育家_______写成的《_______》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

6.西方教育家____被称为“教育学之父”;教育家____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7.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性、---------------性和-----------------性等方面。

8.教育发展有两条基本规律,一是-------------------------------------------;二是------------------------------------。

(参考答案:1、教育问题,教育规律;2、培养人;3、培养人;4、《学记》;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6、夸美纽斯,赫尔巴特;7、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8、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二、判断(对的划“√”,错的划“×”)1.教育的根本特征是培养人。

()2.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现象。

()3.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主要体现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学校教育产生于封建社会。

()5.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阶级性。

()6.“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教育对政治经济起决定作用。

()7.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

()8.鹦鹉学舌,猴子学会骑车,这说明动物界有教育现象。

()9.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鸟教小鸟飞行,这是动物界的教育现象。

()10.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产生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11.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阶级性。

()1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根本分离产生于封建社会。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第1~8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第1~8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范畴?答: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构成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枢纽。

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以浓缩的形式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规定,并能够以教育实践为中介推演出教育的主观逻辑范畴。

总体上看,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从教育现象和教育存在中抽象得出的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课程与教学。

以此基本范畴为基础,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是以“教育存在”范畴为开端,到“教育本质、属性”范畴,然后再到“教育观念”范畴。

(1)“教育存在”范畴是对教育后代和从原始教育形式开始的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抽象的基本范畴。

(2)“教育本质、属性”范畴是揭示教育的普遍属性、教育的各要素内在必然联系的范畴。

(3)在把握教育内在规定及其演变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实践。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属于观念论范畴。

2.西方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1)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发生在英、美两国教育学者中的关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和由此带来的争论,所涉及的主要论题和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

(2)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二者都是以学科本身的存在为前提,同时又都试图超乎其上,对其本身加以审视。

但二者也有不同。

(3)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成人教育过程和技术的科学,即帮助成年人学习的艺术和科学,以及对以此为目的的关于成人教育的理论、过程和技术的研究。

(4)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从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的角度论述教育事实和情境的一些学科的总称。

从根本上讲,由教育学或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变为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人们对教育学科性质的看法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反映。

总而言之,西方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进程为:①17~18世纪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萌芽;②18世纪以至19世纪早期的教育学家为寻求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而殚精竭虑;③19世纪末出现了教育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④20世纪初的教育学则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学科。

叶澜《教育概论》(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圣才出品】

6.2课后习题及详解1.举例说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与人的关系模式及在教育中的表现。

答: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与人的关系模式总结如下所示:(1)两点前提性的假设①第一点“发展”作为一个标志变化的矢量,是具有方向与速度、数量与质量及结构变化等涵义的概念。

从广义上的理解,发展是各种客观存在的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过程。

②第二点由第一点引申而来,即判断社会及个人发展方向的标准。

a.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可以用人的解放,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作标尺。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标准,对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标准并做出如下具体假设:第一,凡是在现有基础上沿着使人得到更大解放方向的变化,称为社会的正向的发展,以“+”号表示;第二,凡是在现有基础上,沿着阻碍、乃至降低人的解放程度方向的变化,称为社会的负向发展,用“-”号表示;第三,相对的停滞,用“○”来表示。

这里的“人”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

正向发展也包含着获得解放的个体在相对数量上的增加以及在阶级、阶层上的扩展,直至全人类。

负向发展同样也含有数量的意义。

b.人的发展我们将个体自主与创造作为判断发展方向的标准:第一,个体与社会正向发展相符合的自主、创造的意识与能力的形成称为个体正向发展,用“+”号表示;第二,个体与社会正向发展相反方向的自主、创造能力的形成称为负向的发展,用“-”表示;第三,而只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缺乏自主、创造的能力与意识被视为相对停滞,用“○”来表示。

(2)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多种模式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相互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过多种模式,即使在同一社会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个体与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的关系状态。

概括起来,众多的关系状态,大致可分为下列三大类:①第一类关系类型属“一致型”,有三种可能出现的组合方式:a.同时发展这是社会前进过程中出现加速和质变时,社会与那些朝着积极自主和富有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模式,是伟大时代与史诗式人物之间的关系模式,也是社会为每一个个体提供与现有状态相比,具有更大的发展个性和创造性可能的关系模式。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章-第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章-第6章【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一、名词解释1.遗传决定论答: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单一因素决定论,亦称“生物因素决定论”。

该观点认为人的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能力和性格的发展及差异的形成都是由遗传决定的。

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在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首先提出“天才是遗传”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决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影响这些由遗传决定的能力和品质,使之或迟或早的实现,而不能加以改变。

奥地利心理学家比勒持同样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素质向自己的目的有节奏地运动的过程。

遗传决定论最大的局限是贬低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2.发展关键期答:发展关键期又称发展最佳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量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它是由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发展关键期的特点是:在这个时期,人对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速度最快,如果在此时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错过发展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答: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教育的一种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从广义的教育来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

教育教人成为人,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

从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

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追求真、善、美,促进人的知情义、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

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

教育通过促使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

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二、辨析题1.人是教育的产物。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人是教育的产物”是一种外铄论的主张,夸大了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范畴?答: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构成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枢纽。

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以浓缩的形式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规定,并能够以教育实践为中介推演出教育的主观逻辑范畴。

总体上看,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从教育现象和教育存在中抽象得出的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课程与教学。

以此基本范畴为基础,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是以“教育存在”范畴为开端,到“教育本质、属性”范畴,然后再到“教育观念”范畴。

(1)“教育存在”范畴是对教育后代和从原始教育形式开始的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抽象的基本范畴。

(2)“教育本质、属性”范畴是揭示教育的普遍属性、教育的各要素内在必然联系的范畴。

(3)在把握教育内在规定及其演变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实践。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属于观念论范畴。

2.西方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1)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发生在英、美两国教育学者中的关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和由此带来的争论,所涉及的主要论题和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

(2)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二者都是以学科本身的存在为前提,同时又都试图超乎其上,对其本身加以审视。

但二者也有不同。

(3)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成人教育过程和技术的科学,即帮助成年人学习的艺术和科学,以及对以此为目的的关于成人教育的理论、过程和技术的研究。

(4)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从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的角度论述教育事实和情境的一些学科的总称。

从根本上讲,由教育学或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变为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人们对教育学科性质的看法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反映。

总而言之,西方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进程为:①17~18世纪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萌芽;②18世纪以至19世纪早期的教育学家为寻求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而殚精竭虑;③19世纪末出现了教育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④20世纪初的教育学则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学科。

《教育概论》每章的思考题试题库

《教育概论》每章的思考题试题库

《教育概论》每章的思考题试题库《教育概论》每章的试题库第一章教育认识的历史演进1.简要概括各国对“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2.以《学记》为代表说明教育学是如何萌芽的?3.简要列举教育学的建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和著作。

4.结合事实阐述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

5.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6.教育学有自己的价值和限度,请简要论述。

第二章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1.关于教育的起源有哪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2.古代社会教育有什么特点?3.近代社会教育有什么特点?4.现代社会教育有什么特点?5.简要论述新中国教育经历的发展阶段。

6.新世纪教育的发展要建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并谈谈你对终身教育理念的看法。

7.结合实际论述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章教育概说1.解释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科学与教育学科、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等概念。

2.简述中外教育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的解说。

3.简述教育的本体内涵。

4.论教育的社会内涵。

5.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6.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7.教育的可能性与有限性。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名词解释:教育功能教育现代化2.教育发展受到那些因素的制约?3.一定的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5.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主要是哪些方面?6.文化对于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7.教育功能的内涵是什么?教育功能是如何分类的?8.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9.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是什么?10.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形态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11.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表现形态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12.教育的社会功能有哪些?1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是什么?14.教育的政治功能是什么?15.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么?16.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17.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什么?第五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1.为什么教育要以人的发展理论为基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对教育学研究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2.评析各种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1.找出本章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并比较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可与其他《教育学》教科书中同一概念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答:基本概念如下:
(1)教育
①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②狭义定义: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
①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4)教育物资
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②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
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③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

2.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下: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

在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说是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不如教师。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可能超过教师,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

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角色。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处于主体地位。

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来说,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而就每方自身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各自同时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

(3)在教与学复合主体的内部呈现出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

通常,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①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以及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客体以及教育者认识和塑造的对象,也是教育者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3.根据新中国第一个学校系统图,分析我国当时学制包含的级与类。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利于广大劳动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农干部的深造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确立中国原有和新的各类学校的适当地位,使不同程度的学校互相衔接。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改革后的学制内容为:
(1)幼儿教育
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为幼儿园,收3—7周岁幼儿,使其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发展。

(2)初等教育
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给其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对青年和其他成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实施以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教育。

(3)中等教育
实施普通中等教育的学校为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给学生以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外有中等专业学校,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实施各类中等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

在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基础上给学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

(5)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

此外,各级人民政府还设立了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以适应广泛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需要。

并设立聋哑、盲等特殊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进行教育。

这一学制的特点是:
①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了中国教育工作的以往经验,特别是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的经验,
体现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和“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②确立了各种形式的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应有的地位,使工农大众和工农干部受教育以及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得以保证;
③确立了各种技术学校在整个学校体系中的地位,使各种技术学校得以衔接,以利于满足社会对劳动就业的需要;
④重视对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的革命政治教育;
⑤高等学校的学制多样化,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

这个学制是国家用革命的方法发展人民教育的一个重要步骤。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它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带有过渡性质。

4.找出学校教育总系统中各层次的联系与区别。

答: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

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总结构在形式上呈现为阶梯式。

阶梯共有四层,每层各有自己的任务、承担者和活动形式。

(1)第一层次
①总任务为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并督促、检查方案的执行,按照执行的实际状况,适时地进行调整。

②该层次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或地方一级的领导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③确定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确定教育目的;
b.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c.制定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基础学科的教学大纲。

(2)第二层次
①总任务为把由上一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同时还要求及时检查和评定学校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

②研制学校教育工作总方案的步骤如下:
a.明确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必须承担的任务;
b.各级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成为学制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环,还应该了解与自己相关的上、下级学校(或其他机构)的水平与要求,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3)第三层次
①总任务为把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

②教师在该层次上的活动的重要意义如下:
a.国家、学校对教育的要求都要通过教师来执行,只有当教师理解、接受了这些要求,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转化为对自己工作的自觉要求和行为时,这些要求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贯彻;
b.学生在学校中的成长、发展,也要接受教师工作的影响,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充分准备和科学的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c.就教师本身而言,这一层次的活动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的质量与成效。

(4)第四层次
①总任务为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
人身心的发展。

②特征
这一层次的活动明显受制于上面各层次的活动,但本身又有很大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在这个层次上,学生直接参加到教育活动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将由外部的、社会的存在,转化为学生内部的、个体的需求与成长,教师的工作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这是前三个层次都没有涉及到的领域。

这个转化过程不能直接观察,却又十分复杂异常,必须加强这一层次的研究,以使教育目的从理想变为现实。

(4)教育系统总结构的四个层次其相互联系,呈现出三个总趋势:
①由上至下看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
②在内化的过程中不断增添各层的特殊性质;
③这个结构的起点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终点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

5.为什么说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
答:教育即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①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正是在其社会性上。

尽管在教育人时要考虑到人也是生物。

尽管人也有自然的生物本能,但是人之所以需要教育不是直接产生于生物本能。

而是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

简言之,教育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