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鼓琴》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静静聆听后,教师提问所播放的曲子是哪首古曲?顺势导入课文。
二、资料链接。
1.《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贤、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锺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3.介绍名画《伯牙鼓琴图》。
三、朗读感知。
1.一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其中“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要求学生划分停顿。)
2.二读课文,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语速节奏。
四、文意疏通。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文章,疑问之处组内解决。翻译完成后组间展示。
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以下重点字词的释义:
志:心志,情志。
善哉:好啊。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少选:一会儿,不久。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译文。
五、问题探究。
1.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锺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请你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六、课堂小活动。
请一对知音接受挑战。(规则:两位同学分别站在两块不同的黑板前,教师提问,两位同
学分别写下所提问题的答案。)
七、拓展延伸。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当你看见这绝弦时,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八、课堂小结。
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正确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让我们带着对这对知音的崇高敬意,全班再次齐读文章,再次感受那份令我们感动的相知。
【作业布置】
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示例如下: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
(2)“士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