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思想。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学习作者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来感悟时间的流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时间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自觉抵制浪费时间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悟时间的宝贵。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将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度过的时光,引入课题《时间的脚印》。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生字词。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于时间脚印的描述,分析时间的流逝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4.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用生字词造句。

5.深入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如:课文中的时间脚印有哪些象征意义?你如何看待时间的流逝?6.小组活动分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如何珍惜时间,抵制浪费时间的现象。

7.课堂小结8.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感悟文章。

四、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请大家边读边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我们稍后会一起讨论。

”(2)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关于时间脚印的描述?这些描述给你们什么启示?”2.教学难点补充:(1)在深入理解课文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大家思考一下,课文中的时间脚印有哪些象征意义?它代表了时间的流逝,那我们该如何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呢?”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说说,你们在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话?”学生甲:“我觉得是‘时间在无声地流逝,我们在悄然长大。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1.2 教学内容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学生阅读文章《时间的脚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1.4 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检测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探索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和不同生物的时间脚印。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教师展示不同地方和不同生物的时间脚印的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时间脚印的例子,共同探讨时间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展示不间脚印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2.4 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学生完成观察和思考的练习题,检测对时间脚印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时间的变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变迁和其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时间脚印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教师介绍时间的变迁和其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时间脚印的影响。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了解人类活动对时间脚印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变迁和人类活动对时间脚印的影响。

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4 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测对时间变迁和人类活动对时间脚印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保护时间的脚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保护时间的脚印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1.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向学生展示《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通过对自然界中事物的观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变迁。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学生阅读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探索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发现时间的脚印。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岩石、化石、树叶等,并思考它们与时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自然界中的时间的脚印。

2.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时间的脚印,并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

2.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评估学生对自然界中时间的脚印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时间的印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培养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如树叶的变化、岩石的纹理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并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

3.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评估学生对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时间的启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时间的脚印,获得对人生的启示。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生价值观。

《时间的脚印》教案(5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5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5篇)结束语篇一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

”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识记字词篇二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时间的脚印》教案篇三目标: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教学设想: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

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

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

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3,学法。

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导入: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例: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时间的概念,知道时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探索时间的管理和利用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敬畏之情,明白时间是无价的。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时间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与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现象,引发学生对时间的关注。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时间的基本概念教师讲解时间的定义、单位(年、月、日、时、分、秒)和换算关系。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探讨时间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成长、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

4. 小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学生完成作业:制作一张关于时间重要性的手抄报。

三、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提高对时间的认识。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时间的理解和经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

3.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时间管理方法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时间的脚印》相关内容。

2. 课件:时间的基本概念、时间单位换算等。

3. 实例: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时间现象。

4. 作业模板:手抄报。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六、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时间管理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的故事,引出时间管理的主题。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管理的理解和经验。

2. 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教师讲解时间管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3. 探讨时间管理的实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时间管理。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时间的脚印》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时间的流逝,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从而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态度。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难点:理解时间的宝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时间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时间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生词和句型的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练习与巩固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回家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把课文给家长读一遍,并和家长一起讨论课文的含义,家长签字确认。

4.2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时间的决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5.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以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

6.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

2024年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

2024年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时间的概念,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时间的概念,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时间的脚印的含义。

(2)如何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2. 生字词卡片。

3. 黑板和粉笔。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时间的脚印》的内容和作者。

(2)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时间是什么?”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时间的脚印》。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生字词和长句子。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记忆。

(2)教师选取几个生字词进行讲解和例句展示。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释时间脚印的含义。

(2)学生分享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

5. 小组讨论:(1)教师布置小组讨论题目:“如何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2)运用生字词写一篇关于时间重要性的小短文。

2. 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

(2)绘制一幅关于时间脚印的插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要内容。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发现时间的痕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展示不同地区的地质景观,引导学生发现时间的痕迹。

分析地质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分析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质时期的环境变化。

培养学生对地质证据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貌特征和生物演化。

分析地质证据,如化石、岩石等,了解地质时期的环境变化。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质证据,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收集学生的分析报告,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第三章:时间的秘密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时间的秘密,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发展。

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计量方式。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时间的重要性和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收集学生的讨论报告,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第四章:时间的管理等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规划和安排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如何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和安排。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管理的方法。

练习制定个人时间规划和安排。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收集学生的时间规划报告,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学会珍惜时间,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特点。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间的脚印》。

(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学会生字词,并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编写一段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拼写和语法等方面。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珍惜时间,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在评价学生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

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

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

(齐读)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

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的背景《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讲解了时间的概念,并介绍了时区、日历、地球自转、公转等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时间,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高对日历、时间计算等基本工具的运用能力。

本单元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知识内化有着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日历的使用方法。

(2)理解时区的概念,会计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差。

(3)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理解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4)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理解导致季节交替的原因。

2.能力目标(1)运用日历计算年份、月份、日期。

(2)计算不同经度的时区差。

(3)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将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的经历,让学生回忆一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并带着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导入过程要求可以适当地增加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如《历史上的今天》等,鼓励学生多角度和多方面思考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二、讲解课文(2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段地讲解本单元的文本,每段文本讲解后需停留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外的实际含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时间计算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日历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时差计算以及其他有关时间的操作,如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等。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这个环节如里切换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语言和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更加丰富和区别明显的内容。

四、互动交流(1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将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可以问问题,教师也可以讲解相关内容,确保学生深度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的课文,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一)明确目标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时间的脚印》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时间概念和地质历史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各种地质现象,如沉积岩、化石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与时间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地质现象的看法。

第二章:时间的概念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包括地球时间和中国历史时间。

让学生了解时间单位,如世纪、年代、年、月、日等。

2.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时间的概念和单位。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时间,如夏朝、商朝、周朝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时间的概念和单位。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时间。

第三章:地质年代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地质年代的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各个地质年代的特征和代表性生物。

3.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地质年代的概念和分类。

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地质年代的特征和代表性生物。

3.3 教学方法使用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地质年代的概念和分类。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各个地质年代的特征和代表性生物。

第四章:时间的脚印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时间在地球表面的留下的脚印,如化石、沉积岩等。

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这些脚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时间在地球表面的留下的脚印,如化石、沉积岩等。

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这些脚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3 教学方法使用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时间在地球表面的留下的脚印。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这些脚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时间概念和地质历史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地质知识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通过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包括时、分、秒等时间单位。

2. 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和运用时间的能力,如计时、换算、安排时间等。

3. 引导学生探究时间的流逝和利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和相对性。

2. 利用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安排时间表、计算时间差等。

3. 引导学生运用时间管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时间压力,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时间的概念与单位1. 时间的基本概念:时刻、时段、周期等。

2. 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等。

3. 时间的换算:小时与分钟、分钟与秒等的换算方法。

第二课时:时间的流逝与观察1. 时间的流逝: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相对性。

2. 时间的观察:利用时钟、日历等工具观察时间的流逝。

3. 时间的估计: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如估计一段话的阅读时间、活动的持续时间等。

第三课时:时间的运用与管理1. 时间的运用:计时、计算时间差、安排时间等。

2. 时间的管理:制定时间表、优先级排序、时间分配等。

3. 时间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四象限法等。

第四课时:时间的珍惜与生活品质1. 珍惜时间的意义:时间是无偿给予我们的,要珍惜每一刻。

3. 提高生活质量: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工作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第五课时:时间的压力与应对1. 时间压力的产生: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

2. 应对时间压力的方法:时间管理技巧、放松技巧、求助等。

3. 积极面对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积极面对挑战,提高自身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时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通过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4.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时间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和留下的痕迹。

(2)引出课题《时间的脚印》,并介绍作者和文体。

2. 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掸去”“踪迹”“腐蚀”“沙砾”“山麓”“沟壑”“龟裂”“帷幕”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时间的脚印?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3. 精读课文(1)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①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总结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

③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岩石记录时间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篇1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才能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概括才能、逻辑思维才能、判断才能及语言表达才能。

(三)德育浸透点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擅长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方法:寓教于乐。

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泼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的。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泼,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确实,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如今、将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一)明确目的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老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程度,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考虑朗读时考虑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以下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时间”这一概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多重表现,掌握识别和理解地质时间印记的方法,如化石、地层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阅读、讨论、实地考察和创意表达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尊重自然、珍惜时间的意识,以及对地质历史和地球科学的敬畏之心。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文本阅读与理解•地质时间印记介绍•实地考察与观察•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创意表达与分享•时间观念与环保行动•总结与反思•作业布置一、导入新课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地质变迁的纪录片片段,展示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如地壳运动、生物演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是如何被记录和解读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的历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和演化,留下了许多关于时间的印记。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时间的脚印》,去探索地球是如何记录时间的,以及这些印记对我们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性。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教师讲解:•简要介绍《时间的脚印》一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风格。

•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描述地质时间印记的形成和解读过程。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三、地质时间印记介绍教师讲解:•介绍地质时间印记的概念和类型,如化石、地层、岩石等,以及它们是如何记录地球历史的。

•讲解地质年代表和地层序列,帮助学生理解地质时间的划分和演化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资料,搜集更多关于地质时间印记的信息,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分享。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加深学生对地质时间印记的理解。

课文《时间的脚印》语文教学教案

课文《时间的脚印》语文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地质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领悟到时间的宝贵,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地质变化的理解。

(2)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教案。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或视频,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观。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强调课文中的停顿和语气。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对时间探索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名称和主题《时间的脚印》。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名称和主题。

提问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

第二章:时间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2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常用测量单位:秒、分钟、小时、天、月、年。

解释日历和时钟的工作原理。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时间的常用测量单位。

解释日历和时钟的工作原理。

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时间的流逝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3.2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流逝和变化,包括季节的变化、日的长短变化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观察。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通过观察和记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时间的流逝。

第四章:时间的管理等第四章:时间的管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一些基本的时间管理技巧。

4.2 教学内容讨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制定计划和优先级。

学习如何避免拖延。

小组讨论和分享。

提供时间管理的工具和技巧。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讨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介绍制定计划和优先级的方法。

分享避免拖延的技巧。

第五章:时间的记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一些基本的记忆技巧。

5.2 教学内容讨论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如何有效地记忆信息。

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分享。

提供记忆的策略和技巧。

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讨论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介绍有效的记忆技巧。

学生练习记忆技巧,并进行分享。

第六章:时间的记录让学生了解记录时间的重要性。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背景介绍《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该文章主要讲述了时间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一篇十分富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文章,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该文章具有许多优秀的特点,如篇章结构紧凑,思路清晰,叙述生动,语言简练等。

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学难点和难点,如由浅入深的阅读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文化观念的转换等。

为了深入挖掘该文章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套《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反思总结,现在分享如下。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时间的概念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习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历史教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深刻表达自己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兴趣和文化自信。

2.教学过程课前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列举一些跟时间有关的词语,如秒、分、时、年、季节等,然后引出本课主题《时间的脚印》。

阅读训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结构,然后轮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和影响,通过教师点拨和引导,深化学生的理解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文化对话通过讨论历史事件,了解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拓展其视野。

思考总结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反思依据。

三、课后反思该教学设计的效果是十分不错的,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文化观念的理解。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详细阐述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执教者:新沂市高塘中学王孔云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准备:1.两笔两本(红笔、黑笔,课本、笔记本);2.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屏幕展示:课前准备(课本笔记本双色笔);
今日赠语:全力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

齐读三遍:我是最优秀的,我一定能做的更好!
同学们,孔老夫子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可见时间是多么神奇。

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高士其的《时间伯伯》(多媒体显示),大家齐读一遍。

时间有脚吗?(没有)那么,可见这首小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文题就源于高士其这首小诗。

(板书课题:8.时间的脚印)这课题也采用什么修辞?(拟人)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了解一下它的作者(看图了解陶世龙)。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第二张“恐龙化石”、第三张“三叶虫化石”。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指生读,明确重难点)
二、自主学习走进文本
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预习效果如何。

请看大屏幕:
1.字词我会读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标出全文的段落序号?并回答共几段?
3.标出全文的独句段?数一数共几段?分别是哪些?在这些段落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哪几段?
全班交流:1.字词指生读,每个词齐读三遍并书写;2.全文共31段。

3.其中有8个段落是独句段,(1、5、7、13、18、22、24、27),其中5、7、18、22、24、27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四个部分。

把小标题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 (1—4 ) 引出话题:时间漫谈。

第二部分 (5—21) 石头的毁灭与新生。

第三部分(22—29)石头上的故事。

第四部分(30—31)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2.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就在我们读文章的时候,某些地方的岩石又开始了新生的过程。

(1).阅读课文7-18段,找一找岩石经受那些“攻击”,用几个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2).课文19-21自然段中,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自主学习3分钟后,全班交流)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7至21自然段。

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问题的关键词句。

全班交流反馈:
(1).阅读课文7-18段,找一找岩石经受那些“攻击”,用几个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明确: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山崖裂缝—山崖裂缝—(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2).课文19-21自然段中,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明确: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3.小组讨论
(3).阅读22-26自然段,找一找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3).阅读27-29自然段,找出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提示: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3分钟后,全班交流)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22-26段)
明确: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27-29段)
明确: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二段,大家边读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小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5.第四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我认为不偏离,从作者的思路看,这段是插叙,由上文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

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我觉得这段是承上启下,很自然。

四、品味语言交流展示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四分钟后班级交流)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

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找到并说说这些句子的好处。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四分钟后班级交流)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例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爬”字用得好,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碎石、沙砾、泥土移动的缓慢。


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躺”与上文的“平卧”相呼应,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地展示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五、当堂训练拓展迁移
1.本文为了说明岩石记录时间和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阐述事理,说说下列句子是那种说明方法。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
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列数字)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打比方)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

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

(分类别)
2.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学生思考并在笔记本上完成,各抒己见)
(大屏幕展示学生的比喻:岩石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岩石是坚不可摧的城堡岩;岩石是威武挺立的战士;岩石是饱含沧桑的皱纹;岩石是古老的年轮......)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

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

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作业布置:作文《2035年的我》
推荐阅读: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