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光现象复习课教学案教案
《光现象》复习教案
《光现象》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规律,理解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3. 通过光学现象的探讨,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光的色散现象。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规律、反射定律、折射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三棱镜、光屏、白纸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水中倒影、彩虹、透镜成像等,引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现象,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 光的传播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光的传播规律,学生跟随教师思路进行学习。
3. 光的反射教学活动:讲解反射定律,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反射现象,并进行随堂练习。
4. 光的折射教学活动:讲解折射定律,演示凸透镜、凹透镜的折射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光的折射。
5. 光的色散教学活动:通过三棱镜分解白光,让学生观察彩色光谱,解释色散现象。
6. 光的波长与频率教学活动:讲解光的波长、频率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折射定律: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
4. 光的色散:白光分解为彩色光谱。
5. 光的波长与频率:光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的传播规律。
(2)画出光的反射、折射示意图,并解释其原理。
(3)解释光的色散现象,以及与光的波长、频率的关系。
2. 答案:(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界面时发生反射、折射。
(2)反射示意图: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界面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折射示意图: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在界面法线两侧,入射角与折射角遵循斯涅尔定律。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
复习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
2. 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光的传播速度、光的折射定律、光的色散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平面镜、透镜、玻璃板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阳光透过树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等。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反射: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如反射定律、反射面的种类等。
通过实验演示反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4. 折射: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如折射定律、折射面的种类等。
通过实验演示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5. 光的色散:讲解光的色散原理,如彩虹的形成等。
通过实验演示光的色散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6. 巩固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光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举例说明生活中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的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光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知识。
但在讲解光的折射定律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光学领域的知识,如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光现象”章节。
具体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2. 通过对光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难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光现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 复习回顾:引导学生回顾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等知识点,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
(1)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2)将凸透镜、凹透镜放在阳光下,观察光线的变化,引导学生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
(3)用三棱镜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4. 例题讲解:针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成像等知识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2. 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透镜成像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一个光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给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图。
(3)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判断下列情况中,成像的性质是什么?a. 凸透镜,物距大于二倍焦距b. 凹透镜,物距小于二倍焦距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三章光现象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三章光现象复习课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孩子们的启蒙阶段。
因此,我倾注心血,精心设计了一节幼儿园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例,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索。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同时加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2. 培养孩子们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孩子们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难点:引导孩子们思考光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
学具:画笔、画纸、卡片、实物模型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阳光、闪电、月光等,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
2. 观察与思考(10分钟)分发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光现象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卡片上的图片,并尝试解释这个光现象背后的原理。
3. 小组讨论(5分钟)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手中的卡片,并讨论光现象背后的原理。
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4. 实物模型演示(5分钟)展示实物模型,如镜子、光源等,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这些模型产生的光现象。
5. 实践活动(5分钟)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用画笔和画纸绘制自己心中的光现象,并互相展示和描述。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难点:引导孩子们思考光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他们在观察和描述光现象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和规律。
2.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认识物体的颜色形成原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光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光的色散和物体颜色的形成。
难点: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三棱镜、白屏等。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激光笔照射不同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光的传播现象,提出问题:“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现象?”2. 例题讲解(15分钟)(1)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哪些?(2)什么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3)什么是光的折射?列举光的折射现象的实例。
(4)光的色散现象是什么?物体颜色是如何形成的?3. 随堂练习(10分钟)(2)计算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角。
(3)简述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知识拓展(10分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介绍光现象在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光速、光年等。
2.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
3.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透镜成像、视深等。
4. 光的色散:彩虹、三棱镜分解白光。
5. 物体的颜色:吸收、反射、透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
(2)举例说明光的色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计算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角,并解释原因。
2. 答案:(1)光的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速为3×10^8m/s,光年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2)光的色散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彩虹、太阳镜、光纤通信等。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原因: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大于在水中的速度,根据折射定律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三章光现象复习教案
第三章:光现象单元复习教案★常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帮你归纳] 1.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射击瞄准(三点一线)、排队。
[易错警示]如果介质不同或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路线可能会发生改变或弯曲.2.光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易错警示]光是客观存在的,但光线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为画出的.光线概念的建立运用了模型法。
3.光速:(1)光比声音传播得快,光不仅可以在空气、水等物质中传播,而且还可以在中传播.(2)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在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可以近似取c=m/s=3×105 km/s.光在空气中的速度非常接近于3/4 c.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 c.★常考点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时.2.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人眼。
[帮你归纳]光源可以发光,不发光的物体可以反射光.一切物体的表面都可以反射光.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平滑的表面反射后,沿着同一方向射出.(2)漫反射:平行光线经粗糙的表面反射后,沿着不同方向射出.(3)两种反射图像如下:[易错警示]①入射角、反射角分别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平面镜的夹角.②光的反射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常考点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1)等大: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2)等距: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3)对称: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4)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是虚像.[帮你归纳] 1.实验中要求两支蜡烛完全相同,这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前后两个表面都会成一个像,玻璃板越厚,则我们看到的这两个像越明显,所以要尽可能选择比较薄的玻璃板来做实验.3.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距和物距.4.玻璃板放置时要与桌面垂直。
2024年《光现象》总复习教案初中物理
2024年《光现象》总复习教案初中物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中物理教材《光现象》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成像等基础知识,着重对光学现象的原理和应用进行系统复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的基本性质,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2. 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成像规律。
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激光笔照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光线,激发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的经典例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光学现象相关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点回顾(15分钟)通过提问、解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知识点。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光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学习心得。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2. 光学现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3. 透镜成像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2)解释生活中一个与光学现象相关的实例。
(3)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 答案:(1)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影子的形成。
光的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如平面镜成像。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如透镜成像。
(2)实例: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形成彩虹。
(3)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
光现象复习课教学案教案
光现象复习课教学案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2.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三棱镜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平面镜、凸透镜、三棱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激光笔照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激发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及其应用,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光的色散现象,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
5. 学生实验(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6. 结果讨论与分析(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光的反射定律2. 光的折射定律3. 光的色散现象4. 实验现象与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反射和折射光路图。
(2)解释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2. 答案:(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天空是蓝色的是因为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对太阳光中的蓝光进行散射,使得蓝光在观察者眼中更加明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帮助学生复习了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
课后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光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拓展延伸方面,可让学生研究光的偏振、干涉等更深入的光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3. 学生实验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与答案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光现象复习课中,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作为教学难点和重点是非常关键的。
《光现象》复习课设计教案
《光现象》复习课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2.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反射种类、反射现象;3.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种类、折射现象;4. 光的色散:色散现象、光谱;5. 光的热效应:热效应现象、紫外线。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光的基本概念和光的传播方式;2. 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定律及其应用;3. 认识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光谱;4. 理解光的热效应,认识紫外线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的基本概念和定律;难点:反射和折射的计算,光的色散现象,光的热效应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食、月食、平面镜成像等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光的基本概念和光的传播方式;2. 讲解光的传播:复习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的基本概念和定律,通过示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计算方法;3. 讲解光的色散:通过展示彩虹、光谱等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光谱的组成;4. 讲解光的热效应:通过展示太阳光加热物体、紫外线杀菌等现象,让学生理解光的热效应,认识紫外线的应用;5.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六、板书设计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反射种类、反射现象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种类、折射现象光的色散:色散现象、光谱光的热效应:热效应现象、紫外线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光的传播方式及其特点;2. 请说明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定律及其应用;3. 请描述光的色散现象,并解释其原因;4. 请举例说明光的热效应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和热效应等光现象,使学生巩固了光的基本概念和定律,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光现象》复习教案
《光现象》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光现象”章节。
具体包括光的折射、反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现象的基本原理,如光的折射、反射、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等。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提高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光屏、图示等。
2. 学具:学生用光现象实验盒、直尺、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兴趣。
教学细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
2. 例题讲解:讲解光的折射、反射、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教学细节:通过图示和实验,形象直观地讲解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细节:及时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2. 光的反射3. 平面镜成像4. 凸透镜成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
(2)简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计算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2. 答案:(1)光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平面镜上的交点即为像。
(3)根据凸透镜成像公式:1/f = 1/v 1/u,结合实际情况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光现象的知识点。
课后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光现象,探索光的奥秘,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光现象复习教案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3了解光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
4通过探究活动,确认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存在;
5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性质、应用和防护;
6初步尝试运用转换的方法将不可见的事物通过其可见的效应来对该事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m/s = _______km/s;在其介质中的速度比这个速度____。
3.日食、月食、影子和小孔成像等现象都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解释。
3.4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____;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像和物的大小_____。
A.绿色、黑色、绿色B.绿色、绿色、黑色
C.白色、黑色、绿色D.绿色、红色、绿色
巩固提高
后记: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_的色光决定的。
3.2人眼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的特点:
红外线的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紫外线的特点:
紫外线的应用:
3.3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____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
14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物体的像
教学难点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习题巩固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知识点
第三章光现象复习课教学案教案
第三章光现象复习课教学案教案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光现象复习课讲学稿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的颜色是怎样确定的。
2、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3、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4、知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了解平面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光的反射定律,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典型例题】1、光源及其分类例1、下列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月亮、开着的电视机荧光屏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液晶C.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熔炉中倾倒出的炽热的铁水D.月亮、正在放映的屏幕、太阳、发光的水母2、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例2、牛顿在1666年做了一个实验,揭开了颜色之迷,他让一束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而且这条光带的颜色是按的顺序排列的。
例3、让红光、蓝光混合后通过一蓝色玻璃后照在一红纸上,则纸呈()A.黑色 B.红色 C.蓝色 D.绿色例4、通过红玻璃看绿布是黑色的,这是因为()A.红玻璃将绿布反射的光染成黑色B.绿布反射的光通过红玻璃与红玻璃透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光C.红玻璃几乎吸收绿布所反射的所有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D.红玻璃将绿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透过红玻璃3、光的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例5、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C.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光年是天文学中的时间单位例6、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
太阳光传到地球大约需要500s ,那么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大约为 km 。
请你列举一个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
例7、一根长的木棍,竖直立在水平地面上,影子的长是50cm ,与此同时,一根直立旗杆的影子长8m ,则旗杆的高是 ( )A .19.2mB .8mC .16mD .3.33m4、光的反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在中间,两角相等)例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看到水中的月亮B .在花园里观赏花C .穿衣服时照镜子D .观看夜晚的焰火例9、太阳光与水平面成60o 射向地面,利用平面镜可以使光线沿水平方向传播,此时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是 。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第三章光现象复习课
《光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光现象》这章,在八上这本书中,有着启下的作用,为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这章中,有较多的光学实验,如何将这些实验进行重组,是我重点设计的部分。
在整理本章的知识点时,发现本章的光学现象都与“影”字密不可分,如:影子,阴影,倒影等。
因此,我选择以“影”这个字作为我本节课的“抓手”。
二.教学目标1.通过“影”字的拆解,复习光的色散实验,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
2.通过“影”字的组词,了解光的两种传播规律: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
3.通过复习两个重要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体验科学探究物理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为了引出本节课的“抓手”,我采用了“猜字谜”的形式,以“景上添须少一页”为题,简单的字谜,学生非常感兴趣,并且非常顺利的猜出了谜底“影”。
之后,借用语文学习中“拆字法”,将“影”字分为取其音的“京”字、取其形的“彡”字和取其意的“日”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活动一——“回忆太阳光”。
教师:提到太阳光,你会想到我们做过的什么实验呢?学生回想:光的色散实验教师:请问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
请你上来为我们展示一下这个实验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模拟光的色散实验)教师: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光?学生:红外线和紫外线。
教师:它们应该在图上的什么位置?(请学生演示)教师:红外线和紫外线有什么特点呢?请举一个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学生: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以制成红外照相机,红外探测仪。
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比如验钞机。
还可以灭菌,例如紫外线灯。
教师:请你完成导学案上活动一的例1.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自然中,有些动物能靠红外线来捕食B.红外线照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发热C.大气层的臭氧层能大量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D.紫外线具有杀菌本领,所以人应该接受大量的紫外线照射通过“影”字的拆解回忆了光的色散实验和人眼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光现象复习教案.
第三章复习课
课型:讲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
2.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显微镜和望远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物和挂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研究,探
索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教学培养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
镜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人物美、自然
美的能力,更加热爱祖国,立志为科学
献身.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研究
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凸透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投影片)并回答:
①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②什么叫焦点?什么叫焦距?
③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各起什么作用?
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怎样的?
⑤照相机的构造及原理?
⑥投影仪的构造及原理?
⑦放大镜的原理?
⑧眼睛的成像原理?
⑨显微镜的光学原理及图?
⑩望远镜的光学原理?二、知识网络(板书)
目标检测:见课件
作业深化:单元练习题
板书设计:见上知识网络图课后反思:。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中“光现象”章节。
具体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透镜成像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在自然界中的传播规律,了解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2. 能够运用平面镜、透镜等光学元件进行成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的反射、折射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及其成像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练习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激光笔照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光线,回顾光的反射现象。
2. 例题讲解(15分钟)(1)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分析平面镜、透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画出光在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中的传播路径。
(2)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水中物体看起来更浅、放大镜原理等。
4. 知识拓展(10分钟)(1)介绍光纤通信原理及其应用。
(2)探讨光学元件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5. 小组讨论(10分钟)(1)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如何利用光学元件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平面镜、透镜成像原理和特点。
3. 光学元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反射和折射光路图。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求出物体与镜面的距离。
(3)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放大镜原理。
2. 答案:(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物体与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像距离。
(3)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在透镜的焦点以外,成像是实像;物体在透镜的焦点以内,成像是虚像。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光现象”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和眼镜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规律,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2.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认识光的三原色,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3. 掌握眼睛和眼镜的原理,了解近视、远视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光的色散现象,眼睛和眼镜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平面镜、三棱镜、近视眼镜、远视眼镜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白纸、铅笔、直尺、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光现象,如水面的倒影、彩虹、眼镜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例题讲解:(1)光的反射:讲解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例分析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
(2)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分析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原因。
(3)光的色散:介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的过程。
(4)凸透镜成像: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5)眼睛和眼镜:讲解眼睛的构造,解释近视、远视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光现象,解释其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光的反射定律2. 光的折射定律3. 光的色散现象4. 凸透镜成像规律5. 眼睛和眼镜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光的反射、折射光线路径图。
(2)分析生活中一个光现象,解释其原理。
(3)简述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
2. 答案:(1)见教材图示。
(2)如: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3)近视眼戴凹透镜,远视眼戴凸透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规律掌握较好,但对光的色散现象和眼睛、眼镜原理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光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3章 光现象复习教案(1)
二次备课第3章光现象复习教案(1)[设计意图]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复习关于光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讨论人眼能够看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原因分析,体会到光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如光的色彩与物体的颜色,了解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与紫外线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复习关于光现象的基础知识。
理解物理上的影和像的含义,理解实像与虚像的判断方法。
了解光的热效应,直到光的色彩和颜色的基础知识,了解红外线与紫外线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梳理归纳本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复习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
在相互讨论与复习过程中,形成对光的一些基础知识的认识,并能加以辨别和运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教学重点和难点]光现象的基础知识复习与运用[教具和学具]光源、投影仪、三棱镜、三色玻璃纸、硬纸板等[课前准备]请同学在课前把中考指导书上的知识框架整理好,能够自己整理归纳知识点。
把“学法指导”部分的6个问题预习一下,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把不理解的部分整理出来,[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知识框架(10分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说一说,你知道光现象的哪些知识点?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把学生的整理结果展示出来。
二、课堂教学(20分钟)二次备课同学们关于光学的知识作了很好的总结与归纳,在同学们归纳的知识框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还有很多基本知识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光的基础知识。
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生活中五颜六色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我们的生活是彩色的,但太阳光是白色的,如何让我们看到彩色的光呢?实验:光的色散现象介绍光的三原色。
通过实验演示复习色光的混合。
问题:透明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如何判断的?问题:不透明的物体颜色是丰富多彩的?复习颜料的三原色和颜料的混合问题: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就会形成影子,但我们学过光学元件还可以成像,那么影和像的含义各是什么呢?从科学意义上把影与像区分开来.影通常是指不透光的物体在光源的照射下,在物体后面留下的一个暗区称为影,影的边缘反映了物体的轮廓,它的几何形状和物体相似;而像是利用光学元件(面镜或透镜),根据光的传播规律(反射或折射)使物体成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光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
光现象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理解光在真空传播速度c=3×108m/s。
3.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5.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6.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7.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1.光学知识的实际应用.2.运用光学知识完成光路图.教学过程:一.预习交流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______,下列是光源的是________不是光源的是_______(太阳、月亮、点燃的蜡烛)。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真空中速度及应用:3.光的反射:内容(三线两角一面):两种反射相同点:不同点:应用4.平面镜成象特点:应用5.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光斑”和“树阴”,则( )A.“树阴”是圆形的,是树叶的影子B.“光斑”是圆形的,是太阳的实像C.“光斑”是方形的,是太阳的影子D.“树阴”是方形的,是太阳的实像6.人6.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3m 处,他在镜中的像距离平面镜____m ,人若以0.5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为_____m/s 。
7.太阳光线与地平面成60°角,要用一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竖直的井底,平面镜镜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应为________度。
8.入射光线跟平面镜之间的夹角40°则反射角为_______;若使入射角增大5°,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_________,若入射光线跟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从30°增大到90°,则反射角从_______变化到_______。
9.坐在教室内某个位置的同学因黑板“反光”而看不清某些粉笔字,但能看清自己书本上的字.这是因为前者发生了光的________ ;后者发了光的________ 。
《光现象》复习教案
《光现象》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复习《光现象》这一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基本概念;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成像特点;透镜的种类、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光谱与光的色彩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基本性质,如传播、反射、折射等,能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不同光学元件的成像特点,能运用透镜成像规律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3. 培养学生对光的色彩现象的认识,了解光谱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透镜成像规律、色散现象。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平面镜、透镜的成像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光具座、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凹透镜、色散实验器材。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水面倒影、透镜成像等,引发学生对光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光的传播: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光速等概念。
反射: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介绍反射定律。
折射:讲解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介绍折射定律。
成像:分析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凸透镜为例,讲解实像、虚像的形成。
3.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谱。
六、板书设计1. 光的基本性质传播、反射、折射、色散2. 光学元件成像特点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透镜3. 光谱与色彩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说明平面镜、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描述光的色散现象。
2. 答案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平面镜成像规律:物距等于像距,物像等大;凸透镜成像规律:实像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正立、放大。
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光现象》总复习教案初中物理
《光现象》总复习教案初中物理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的基本原理,能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基本原理,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三棱镜、光屏、近视眼镜、远视眼镜等。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激光笔照射在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原理。
2. 例题讲解(15分钟)(1)光的传播:讲解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举例说明日食、月食等现象。
(2)光的反射:讲解反射定律,引导学生运用反射定律解释平面镜成像等现象。
(3)光的折射:讲解折射定律,解释凸透镜成像、近视眼、远视眼等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1)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确定物体和像的位置。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光的色散等。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彩虹、太阳镜等。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
3.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
4. 平面镜成像:物体和像的位置关系。
5. 凸透镜成像: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确定物体和像的位置。
(3)解释为什么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
2. 答案(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光现象复习课教学案教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光现象复习课讲学稿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的颜色是怎样确定的。
2、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3、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4、知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了解平面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光的反射定律,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典型例题】1、光源及其分类例1、下列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月亮、开着的电视机荧光屏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液晶C.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熔炉中倾倒出的炽热的铁水D.月亮、正在放映的屏幕、太阳、发光的水母2、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例2、牛顿在1666年做了一个实验,揭开了颜色之迷,他让一束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而且这条光带的颜色是按的顺序排列的。
例3、让红光、蓝光混合后通过一蓝色玻璃后照在一红纸上,则纸呈()A.黑色 B.红色 C.蓝色 D.绿色例4、通过红玻璃看绿布是黑色的,这是因为()A.红玻璃将绿布反射的光染成黑色B.绿布反射的光通过红玻璃与红玻璃透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光C.红玻璃几乎吸收绿布所反射的所有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D.红玻璃将绿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透过红玻璃3、光的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例5、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C.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光年是天文学中的时间单位例6、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
太阳光传到地球大约需要500s ,那么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大约为 km 。
请你列举一个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
例7、一根长的木棍,竖直立在水平地面上,影子的长是50cm ,与此同时,一根直立旗杆的影子长8m ,则旗杆的高是 ( )A .19.2mB .8mC .16mD .3.33m4、光的反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在中间,两角相等)例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看到水中的月亮B .在花园里观赏花C .穿衣服时照镜子D .观看夜晚的焰火例9、太阳光与水平面成60o 射向地面,利用平面镜可以使光线沿水平方向传播,此时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是 。
例10、(2010年昆明改编)在风平浪静、清澈见底的水里,很容易观察到“水底的鱼儿在白云中穿梭”的景象,而起风后,在水面不同的位置都会看到水面上到处是波光粼粼。
“白云”是光的________形成的,“波光粼粼”是光的________形成的。
(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5、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特点、实像与虚像)例11、承承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像是图中( )6、平面镜作图例12、如图—1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 和反射光线OB ,画出相应的法线和平面镜。
例13、如图—2所示,MN 是平面镜,A 为发光点,B 为反射光线上的一点,试画出经过B 点的反射光线和这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
7、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图1 图2例16、下列和紫外线无关的是 ( )A.电焊工人在焊接时带防护罩 B.臭氧层空洞C.利用B超检查病人身体 D.常在阳光下照射,皮肤会变黑【自我检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呈无色是因为它能透过一切色光 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它能发出白光C.衣服呈红光是因为它能反射色光 D.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反射一切色光2、在没有其他光照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是()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3、小明的写字台上有一盏台灯,晚上在灯前学习的时候,铺在台面上的玻璃“发出”刺眼的亮光,影响阅读。
在下面的解决方法中,最简单、效果最好的是()A.把台灯换为吊灯 B.把台灯放到正前方C.把台灯移到左臂外侧 D.把台灯移到右臂外侧4、晚上在田地里走动,因为白天下雨,地面低凹处有积水,为了不致踩在水里,我们根据月光应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有水B.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有水C.迎着月光走时,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暗处都有水D.迎着月光走时,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亮处都有水5、下面是小宇同学关于光学现象和光学知识的连线,正确的是()A.日食的形成——镜面反射 B.水中的筷子变弯——光的直线传播C.黑板反光——漫反射 D.教室里的学生都能看到老师——漫反射6、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间的距离应为5m,现在由于屋子太小而在对面墙上挂一平面镜,且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5m那么检查视力时,人应面镜而坐,且()A.人与镜间距离为3.5m B.人与镜间距离为2.5mC.人与镜间距离为1.5m D.人与镜间距离为0.5m7、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与下列有关的是 ( )A.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B.物体的大小C.物体与平面镜相对位置 D.镜面的大小8、如图所示,有人从平面镜中看到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实际时间()A.11点20分 B.2点35分C.3点55分 D.12点40分9、身高1.6米的人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平面镜高0.8米。
若他能在镜中看到自己完整的像,则 ( )A.像一定是1.6米高正立的虚像 B.像一定是1.6米高正立的实像C.像一定是0.8米高的虚像 D.像一定是0.8米高的实像10、(2010年福州)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为________;若入射角增大10°,反射角将增大________。
11、制作潜望镜时,用一个长方形硬纸直作镜筒,两块平面镜分别安装在镜筒的上下处,两块平面镜互相_______,都与水平方向成_______角,通过潜望镜看到的是物体立的像。
12、身高1.60 m的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 m的地方,这个同学在平面镜中的像高______m,像与平面镜的距离______ m,这个同学向镜前移动0.5m,此时像与他的距离为_______m。
13、用步枪瞄准练习时,当眼睛看到步枪前端的准星和瞄准点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在同一直线上这就利用了_______________道理,能证明这一道理的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现象。
14、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的,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的。
如图4所示光路图,当光电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_______。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15、利用一直尺、一块很小的平面镜,要求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
【课后练习】图3图41、太阳、月亮、发光的电视荧屏、电灯、发光的水晶,其中属于天然光源的有 ,属于人造光源的有 。
2、我们在各角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由于光的 造成的;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 造成的。
3、绿色物体可以反射 光,吸收 光,将黄光照射到绿色物体上呈 色。
将红光与绿光混合,再将红色颜料与绿色颜料混合,会发现同样两种颜色的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后,混合区域的颜色 (填“相同”或“不相同”)。
4、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25O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若要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直角,则入射角应是 。
5、光具有 ,光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太阳能计算器将 能转化为 能;太阳能热水器将 能转化为 能;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
6、一位身高1.5m 的女同学站在距平面镜3m 远的地方,若她以0.5米/秒的速度走近镜面,2s 后像离镜面 m ,像高 m.。
7、一条河,水深3m ,水面上一座拱桥的最高点A距离水面8m ,A 点在水中的像距离A 点 m 。
8、如图5所示,两平面镜MP 、PN 夹角为60O ,一束入射光线AO 斜射到MP 上,经两平面镜反射后与入射光线AO重合,则AO 与MP 夹角为 。
9、在某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检测空气质量状况的气球(处于静止状 态),一个置于距离湖面20米高的处仪器,测得气球的仰角为30O , 测得气球在水中的俯角为60O ,则气球距离湖面的高度是 。
10、一束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然后将平面镜转动30°角,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的方向 ( )A .改变30°B .改变60°C .改变15°D .改变45°11、一个人面向正南站在阳光下,他发现自己的影子在自己的右侧,此时的时间大约是( )A .早晨B .中午C .下午D .无法判断12、太阳光与水平方向成40O 角,要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传播,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 ( )图5A.20O或40OB.40O或70O C.20O或70O D.只能是20O13、在一张硬纸上挖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正对太阳,那么在地面上看到的光斑是( )A.是三角形,它是太阳的虚像 B.是圆形,它是太阳的虚像C.是三角形,它是太阳的实像 D.是圆形,它是太阳的实像14、如图6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作出一条从光源S射出的光线,使它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
15、如图7,由光源S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束反射光线,画出光源S的位置。
16、在图8中,B是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请你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17、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图9中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18、在图10中作出AB物体经过小孔MN所成的像。
图6图7图8图9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