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史..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1、三公九卿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

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

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

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

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

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清朝的内廷机构。

原为康熙帝书房。

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

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

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

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1、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周代称天子。

2、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治的结合。

1、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2、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子以母贵原则和长子原则。

3、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4、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进京朝觐和缴纳贡品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5、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选管制逐渐代替了“世卿世禄制”。

6、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1、皇帝制度创建于公元前221年,它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中枢。

2、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4、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1、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2、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

3、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太傅,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4、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南北朝政归门下。

5、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6、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7、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8、清雍正时为及时处理青海战事,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后来逐渐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战国是“客卿制度”。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史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史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史
公元前3000年,部落最高行政长官为族长,实行酋长制
公元前大概2457年,尧禅位于舜,实行禅位制。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实行奴隶制。

公元前1064年,西周代商立周,分封天下,号周天子,从此开启封建制度,实行封建专制制度。

公元前800年,古希腊实行君主制。

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公元前594年,从梭伦改革开始,雅典开始逐步完善实行民主制。

公元1688年,英国‘光荣政变’,正式诞生君主立宪制。

法国民主共和开始标志
结尾标志为热月政变
公元16世纪萌芽,到公元18世纪末叶法国大革命时期正式确立民主共和制。

公元1989年5月,苏联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诞生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前人栽,后人乘。

观历史,莫专集,拖滞碍,阻发展
谈民主,讲自由,人人享,赴大康。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题一、什么是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政治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政治方法与原则的总和。

研究内容:1、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活背景、政治理论依据、政权结构、政治运作及其产生的各种制度。

2、中国古代出现的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形式、机关官员责、权、利的划分及其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

3、中国古代出现的制度对历史及现代的影响(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4、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的政治思想学说。

5、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监察制度等具体制度。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影响。

二、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治、个人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政权和神权是制定制度的标准。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为儒家学派。

4、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5、在高度君主集权的制度上,行政权利包含一切,体现“人治”而非“法治”。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公开承认等级差别,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对不同阶层的人的制度不同。

7、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无论汉族或是少数名族都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制度,“因俗而治”。

三、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历史上道路的选择,决定制约今天道路选择的理解?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国的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悠久,从古代到现代,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革,以适应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需求。

以下是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概述:一、古代政治制度1.夏商时期: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王权神授为主,国家实行世袭制,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君主将土地赐予诸侯,诸侯有义务为君主提供军事支持。

2.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君主将土地分封给宗室和功臣,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一定的权力,但需要向君主纳贡称臣。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央政权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地方割据的特点,各国互相攻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4.秦朝: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强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强化思想统一。

5.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国,以巩固中央政权。

同时,汉朝开创了察举制,选拔官员以实行官僚政治。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制度多变。

这一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门第出身。

同时,地方上实行州郡制,州郡成为地方政治的基本单位。

7.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时期,地方上实行道州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唐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才学。

8.宋朝: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上实行路府州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继续以才学为主。

9.元朝:元朝实行一省制,中央政权高度集中。

地方上实行行省制,行省成为地方政治的基本单位。

元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依然以才学为主。

二、近现代政治制度1.明朝:明朝实行内阁制,皇帝通过内阁处理国家大事。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答:(1)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5)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6)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7)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以下是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及其出处的赏析:
1. 中国政治制度史》:这本书主要研究政治制度的历史,认为政治制度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的发展史。

作者认为,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史的开端,而我国的政治制度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

2.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政治史推荐书目:这个推荐书目是由北大历史系列出的,包括了多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参考。

3.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这本书是由阎布克老师编写的,是北大最受欢迎的通选课之一。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4.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卷)》:这本书更加注重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给予规律性的认识。

在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5.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二卷)》:这本书延续了上一卷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世界政治制度史

世界政治制度史

世界政治制度史1、城邦制度是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先决条件。

正确2、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黄金时代。

正确3、盎格鲁-撒克逊人时代的政治制度是专制君主制。

错误4、法国封建三级会议与英国封建议会在内容和性质上相同。

错误5、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封建专制君主制发展到顶峰。

正确6、雅典城邦民主制是古希腊政治制度的一个典型代表。

正确7、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形成经历了三次社会政治改革运动。

错误8、罗马法是奴隶社会最发达和最完善的法律体系正确(7)美国总统选举实行的是直接选举制。

错误(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是议会内阁制。

正确(10)德意志帝国的政体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帝国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正确(11)德国法西斯极权体制的理论基础是"领袖原则”。

正确(2)英国国会由上院、下院构成。

错误(1)现代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正确(3)英国文官制度的显著特点是按品位分类。

正确(4)美国总统内阁制与英国责任内阁制完全一样。

错误(5)美国国会与英国议会一样有倒阁权。

错误(6)英国和美国都有稳定的资产阶级两党制。

正确(8)法国近代政体的特点是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交替更换。

正确(1)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1924年苏联宪法。

错误(2)苏联的行政区划分为5级。

正确(3)苏联的行政机构是苏维埃最高主席团。

错误(4)1990年苏联修改宪法后,苏联共产党放弃一党制,允许实行多党制。

正确(5)按《邦联条例》建立的美国是一个真正的主权国家。

错误(6)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是美国的一种政治现象,它只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所以没有合理性。

错误(8)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宪法是《基本法》。

正确(9)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前身是原东德的德国统一社会党。

正确(10)德国"总理民主”制是指建立一套以总理为权力核心的议会内阁制政府体制。

正确(11)战后《日本国宪法》宣布"放弃战争”,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正确(7)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半总统制半议会制。

政治制度史

政治制度史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代表工农革命人民的工农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组成了领导全国苏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朱德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种尝试;为后来人民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2、领主封建制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发展形式..周人灭商以后;建立了领主封建制..领主制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人身而占有劳动者的成果;农奴在社会生产以及阶级关系中的地位;高于奴隶;低于地主制下的农民..3、政事堂唐初三省议事的地方..唐初;为了协调三省的关系;三省长官或宰相在门下省议政;议政之所谓之政事堂;后迁至中书省..政事堂事实上成为唐代的中枢;即决策中心..开元间;改为中书门下;成为中枢决策机构;标志三省制解体..宋代亦有政事堂;为宰相执政议政之所..4、宗法制度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它产生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内容包含家族血缘关系的传续、经济与政治地位的承继规则以及祭祀制度等..宗法制度维护了贵族的权力与利益..5、军机处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是维护绝对君主制的工具..6、行省制元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行省是仿照金朝的模式而建的;到元仁宗时;共设立了11个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明清时期;继续实行省制..行省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世官制度夏商周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其基本含义是"官爵世及”..国家的官爵由贵族充任;并在这些家族内部世代相袭..这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政治权利的国家制度的体现..8、总理衙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的专门办理洋务、涉外事务的机构..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任务是办理外交;同时经管海防、军务、关税及其他与"洋”有关的事务..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晚清国家组织机构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9、皇族内阁清末成立的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1911年;清政府为应付"立宪”运动;正式成立了责任内阁;作为国家最高政府机关..但是; 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占9名;汉族4人;其中皇族7人;因此被讥讽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显示了清政府借"立宪”集权于皇室的目的..10、城市军事管制军管会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简述题1、古代国体经历了哪些演化阶段夏商:奴隶制国家阶段;西周东周:封建领主制阶段;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阶段:其中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其发展阶段;隋唐宋元是成熟阶段;明清是最后阶段..2、先秦贵族君主制的特点有哪些第一个特征;是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君主制度诞生以来;自夏代就形成了王位在王室家族内部世代传袭的制度;并且在不断的强化和神化君权、君主的过程中;使这种世袭君主制披上合法及越来越神秘的外衣..这与古代西欧有些国家君主由诸侯选举产生确实大不相同..第二个特征;君权受到贵族;主要是宗法贵族的限制..这种限制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君权受到来自贵族长老的制约..第二个层面;是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3、隋唐时期国家组织模式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影响1国家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的原则、观念;对以后各代产生很大影响;分权的目的主要是加强皇权..2国家组织机构多被后代继承..三省制在宋代有一段时间仍然实行;中书门下、枢密院枢密使被五代宋代继承;自隋开始的政事堂宰相议政制度延及宋代;六部是以后各朝国家主要行政职能部门..4、中国古代郡县制与采邑制有何区别1郡守县令或大夫、长由诸侯国君直接任免..2郡县长官不享有世袭的封邑;按职务领取俸禄;为中央尽守土之责..3郡县长官虽有独立处理军、政、财事务的大权;但要接受中央统一指挥;接受中央的监督、考核..5、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唐朝历史可以安史之乱为界;此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重外轻;之后演变为内轻外重..唐前期在行政和军事方面都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州县政府长官及其僚属;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军事方面通过府兵制的实行;有效地控制了四方..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以使中央的各项政策能顺利地贯彻到地方..这使得唐朝前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表现为内重外轻的情况..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又兼观察使;使藩镇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这些节度使;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相互勾结;各自割据一方..他们既有兵权;又掌握其割据地区内的政权;在割据地区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节度使死后;子孙世袭;兵将拥立;唐中央政府不得不予以承认..这些说明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轻外重..6、明清时期绝对君主制的特点是什么明清时期;中国专制君主制度发展到第三个时期;即绝对君主制时期..绝对君主制的基本特点是1君主最大限度的总揽了权力;不受任何制约..绝对君主制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不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成为国家行政首脑;直接处理行政事务..2丞相制废除后出现的内阁、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但从制度上看;其本身没有决策权;与汉唐宰相对一定范围内的政务拥有决策权不一样..3绝对君主制虽然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但也极大地暴露了君主制的弊端:自我调节的功能严重削弱..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是什么隋朝创立、唐朝确立的科举制;在清末以前;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1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垄断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平等的考试机会;以及进入国家官员队伍的可能性..2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科举制的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清时期考试答卷的形式规定必须用八股文;这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形式与禁锢思想的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淹没了人的个性;销蚀了人的创造力..它也浪费了大量人才;消磨了众多人的时光;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8、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机关有何调整1建立集中党、政、军权的国防最高委员会..2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变化及各部、院的调整..3设立国民参政会..9、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为什么不能遏止腐败1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监察院;在监察制度上做了一些些改革;形式上完善了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但实际上形同虚设;监察组织却未能承担起监察的责任;惩治贪污和腐败..2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不能遏止腐败;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的腐败;因为制度是由人制定并执行的;一个腐败的群体与政府难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纠正;监察制度并不能解决国民政府的腐败问题;问题的解决;与国体和政体的解决一样;最终只能由中国人民的革命胜利来实现..10、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哪些变化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变化;逐步完成了由抗日民主政府向人民民主政府的转变..1 专政对象和政府任务的变化..2 参加政府的成分发生变化..3 参议会向人民代表会议转化..4针对管辖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1、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政务官系统;神官系统..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普遍设立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或为相;或相、将并立;协助国君治国..3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体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组织突出变化是三省制的初步形成;三省诸部制逐渐取代三公九卿制..5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是"三省六部制”..6宋元国家组织的核心由"二府制”变成一省制..7明代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内阁――六部制度与宦官制度..清朝国家组织的中枢是军机处、内阁..2、明清地方政府与元朝地方政府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1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制;但各行省之下层级并不完全不统一..行省具有很大的权力;行省的权力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2明代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层级规范统一..省下有道;为监察区..二、省一级权力分散;由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行政..明中叶以后;地方设巡抚、总督;巡抚、总督的性质、职责当时还不确定;主要是监察地方官吏;但必要时也可以集中一省或数省的权力以处理地方事务;显示分散的权力又开始集中..但省级又形成三司、总督、巡抚的分权与牵制;并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三、地方自主权比元代减小..3清朝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道、府州、厅、县四级制..二、省一级实行总督、巡抚二元化的领导体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成为督抚下属..三、省级督抚的权力集中;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督、抚互相牵制、监督;又受中央的控制..3、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一秦朝全面建立起了御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各郡设置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府;简称郡监..在军队里设有军监..二汉代在秦朝基础上;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1汉代建立了多元化的中央监察机构..分两个系统;三大组织机构:御史府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2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 ..西汉后期;御史中丞为台长;御史台实际上从行政系统分离出来..司隶校尉名义属司空;行使监察权却是独立的;与司空没有关系3建立完整的地方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表明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基本形成..郡以下的监察由郡守负责;具体执行监察职能的官员是督邮 ..4制订了监察法规..汉初有"察辞诏凡九条” ;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 ..是汉代监察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5形成监察组织之间的相互监察制度..4、试析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从1928年10月到1948年5月;是国民政府所谓"训政”时期;在"训政”时期军机处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在清朝政治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是绝对君主制的工具..;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五院的构成……起初;五院之上设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会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五院制渊源于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学说..从政治体制上讲;五院制有其一定合理性..但实际上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工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转入战时体制..蒋介石任国民党总裁;兼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形成了军事独裁体制.."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名存实亡..从1948年5月到1949年;是国民政府所谓的"宪政”时期..五院之上设立总统和副总统..总统权力广大;可提名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各院院长人选;对行政院重要政策进行"核可”;实际上不受宪法的约束..故政体的实质依旧是个人独裁与专制..5、试述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因而它除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三三制”原则.."三三制”主要是指:在抗日根据地的民意机关和政府机关的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占1/3;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1/3;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占1/3;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创造;这样配备政权机关人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上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坚持抗日战争;促进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二;抗日民主政权是"地方性的联合政府”..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性;是指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处于平行地位;而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之上没有再高一级的革命政权机关..这时;国民党所掌握的中华民国政权;还是对外代表中华民国的合法政府;而抗日民主政权;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华民国领土内的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地方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是联合政府;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选举的共产党人和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合作的政府..由于各革命阶级、阶层、党派;参加到抗日战争的行列;因而在政权中亦有相应的地位;共产党必须与他们合作..这种合作是以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权为前提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抗日民主政权方针路线的正确实施;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这个联合政府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形式..。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的著作:
1.《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著):这是一本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著作,
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朝的政治制度演变。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张晋藩著):这本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
了深入研究,重点关注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制度。

3.《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著):对于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具有指导
意义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构建。

4.《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新中国史学成就的代表作,政治史研究的典范,首
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

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5.《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制度史研究的范本,对于中国历史
上的重要问题,得出了系统、贯通、精炼的不刊之论。

本书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纷繁复杂的变化,逐一做出了细致的考证与论述。

6.《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著):本书主要从权力运作的角度入手,讨论了士
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

以上著作仅供参考,如需更多相关书籍,建议查阅图书馆或者书店的书籍分类目录,也可以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了解更多相关学术论文。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1世纪的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其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主。

在商朝时期,政治权力完全集中在君主手中,君王是最高的统治者,有着绝对的权威和权力。

君主依赖于神权来维持统治,通过祭祀活动来增加自己的权威。

商朝后期,周朝的建立标志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又一次巨大变革。

周朝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以封建制为基础的政治组织结构,周王通过分封土地来授予贵族,贵族成为王朝的地方统治者,这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周朝的统治者相对而言权力不再绝对,贵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但依然处于君主的统治之下。

在战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动荡的时期,各诸侯国争夺霸权。

在这个时期,各国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包括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齐国的分封制等。

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多样化,国家权力分散,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和相互制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秦朝的政治制度比较集中,将地方豪强和贵族削弱,并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

但秦朝的封建制度在秦始皇死后不久便发生了重大变革,导致秦朝的崩溃,为之后的汉朝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汉朝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并配以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权来维护中央政权。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的皇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通过郡县制来行使行政权力,实行封建制度来维持统治。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无论是商朝的君主专制,周朝的分封制,秦朝和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些制度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这些政治制度与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变迁密切相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制度史

政治制度史

制度:古汉语:通过人为的“制”达到某种规模和格局。

现用义来自西方,是institution和system的対译。

定义(道格拉斯·诺斯):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政治制度:人类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形式,政治活动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时的游戏规则,也就是取得权力、分享权力、运用权力、限制权力的规则。

政治制度建构了人的社会等级和秩序,搭建了人们政治活动的框架。

具体包括: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吏治,地方行政制度和国家构造形式等,军事制度(相对独立)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署或译署。

1861年1月20日恭亲王奕 主持成立,1901年7月24日改组为外务部。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历史背景下仿照军机处设置,官员从各中央机构抽调,或大臣指派,主要官员均为兼职,严格讲不是正式的政府部门。

其职权范围是办理外交,同时经管通商、海防、关税等事务,实际总揽整个洋务事宜。

性质是皇帝直接指挥的中枢机构,不能独立行使职权,实际上是辅助皇帝政务的一个办事机构。

它的设置使清政府原有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完整性被打破,政权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垂帘听政:1861年出现,同治继位,政事由赞襄政务大臣公拟,再请懿旨裁决。

“垂帘辅政兼而有之”。

通过辛酉政变,确立了垂帘听政制度。

三次垂帘听政(1)1862—1873年,有慈安太后和奕 (议政王,1865年取消)等的制约(2)1875—1889年,个人独裁正式形成时期(3)1898—1908年,训政。

评价:是皇权政治的一种特殊形式,仍然是君主通过太后实现的专制独裁统治。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保持了清朝统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延长了清朝统治的寿命,却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总税务司:总税务司署,又称海关总税务司署,简称海关税署、关署,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和行政事务的机构。

依据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于1859年成立于上海,1861年式得到清中央政府的承认。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的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朝聘“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

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称为“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而在西周时是不许可的。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因俗而治”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猛安相当于防御州,谋克相当于县,主管休整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地方行政三位一体的组织。

5、三司推事隋唐以后,形成以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为主的三大司法机关,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分工。

遇有大案,由三个部门的长官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6、宰相开府辅政制宰相开府辅政制,是指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可以设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属,依照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

宰相府根据需要,设置各种职能机构,他们各有分工,按照不同的职责来贯彻执行皇帝和宰相的指示。

宰相开府辅政制主要出现在隋代以前。

7、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曾把契丹和臣属契丹的部落编为20部,圣宗时扩展到34部,后来确定为48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以下是部分时期的政治制度:
1.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2.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发展。

在汉朝初期实行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相结合的制度,汉武帝时期推行了刺史制度和“推恩令”,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3.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相结合的制度,同时推行了科举制度。

4.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制度,加强了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并推行了科举制度。

5.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对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

6.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朝继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发展。

在明朝初期实行了三司制和都司制相结合的制度,后期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和厂卫制度。

7.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发展。

在清朝初期实行了南书房和军机处等机构,加强了皇权。

以上是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内容,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特点和发展变化。

古代政治制度史

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2.形成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3.发展过程:形成:战国;①韩非子“集权”思想;②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秦朝;①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巩固:西汉;政治上: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推行封建大一统的措施:在政治上主要有改革官制,设内外朝,加强皇权;推行察举制,以扩大统治基础;建立刺史制度,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在军事上主要有北击匈奴,南攻越族;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法制;完善:隋唐;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科举制加强:北宋;①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兵权,削减节度使实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置枢密院与将帅互相牵制;行更戍法;精编禁军,且分住两地,形成“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局面;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在地方:文臣知州,设立通判;二者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③集中财权;设转运使管赋税运输,以削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④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管地方司法,把司法权收归中央;发展:元朝;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设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强化:明清;明朝:①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空前加强;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大权统归中央;②颁布大明律,维护封建特权,加强对人民的镇压;③设锦衣卫和厂、卫等特务机构,以保卫皇权;④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清朝:①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②康熙设南书房,以加强皇权;③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造成社会恐怖;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实行专制独裁;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以“君权神授”来神化皇权以巩固统治;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5.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三、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发展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⒋特点:主要特点,君主主宰国家而没有其它力量对他制约;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另一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6.评价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不利影响:①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其积极作用为主流;但在下降时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二、中央机构和官制的变化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时继续沿用;唐朝时三省有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有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门下省掌管国家政权的审批,六部直属于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互相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在沿袭隋唐官制格局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也只是局限于形式;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的,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特点;由于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有职权却又相互牵制,这就使得相权进一步被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了;3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政权更趋巩固,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繁荣,成为唐朝强盛的政治保障;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唐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还专设宣政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清朝:设军机处,1911年废军机处,设内阁;三、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土司制度元朝行省制度⒈规定:①元代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省以下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②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⒉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政区,但受中央直接控制;⒊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改变了宋朝地方行政效能低下的缺点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选官制度两汉:察举制、皇帝征召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举制隋:建立;唐:完善;北宋:发展;明清:没落五、监察制度秦朝:御史大夫两汉:刺史制度北宋:通判元朝:御史台明朝:按察使司和厂卫特务机构六、对百姓控制的制度战、秦:实行连坐法;西汉:编户制度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国民党在国统区实行保甲制度七、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辽:蕃汉分治金:猛安谋克制度后金:八旗制度06年高考题之变形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重要方面,以秦朝、隋唐、北宋、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制度建树概括说明皇权强化的过程;答:①秦朝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②隋唐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分散相权,集中皇权;④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的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⑤清朝前期,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皇权进一步加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高峰;八、中国古代社会的地方组织制度——编户制度、保甲制度1.编户制度1形成:西汉时期,政府为了控制和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管理人民、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不许无故迁移;这种制度也称作编户齐民;2特点:实行的目的是为控制和剥削农民,编户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租赋制度;3影响:编户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承受着繁重的封建剥削和各种差役,加强了西汉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同时,农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西汉经济的发展;2.保甲制度1形成: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2特点:保甲制度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3影响:保甲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和治安力量;九、古代军事制度府兵制募兵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十、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一古代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管仲改革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国力强盛,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2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废井田、废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灭六国创造了条件;3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政治变革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它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二对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认识1.从原因上看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2.从目的上看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主要目的是克服封建危机;实现富国强兵;3.从性质上看①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②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③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而进行的社会改革;4.从内容上看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②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等;5.从结果和作用上看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6.从失败原因上看一是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二是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等,如王安石变法;7.从成功原因上看①顺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②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③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④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十一、盛世局面我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一些天下大冶的盛世局面,这些盛世局面大多出现于一个朝代的初期或前期;1.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后,吸取秦亡教训,文帝、景帝从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2.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又实行了租庸调制,采用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3.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视官员的人选,任用有才干的姚崇、宋景做宰相,形成了唐朝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开元盛世”;4、康乾盛世对中国封建社会盛世景象的认识1.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直接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2.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它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所改善,封建剥削也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详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一、概述:奴隶社会的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促使社会性质变化的改革:商鞅变法;封建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二填表对比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21.概括明朝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趋势后果怎样1特点:①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中心②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③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2趋势: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3原因: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②外因是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的东来;4后果:闭关政策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从而进一步受到西方的侵略;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2.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⒈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⒉君主主宰国家,统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使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日益受到压抑;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独断和随意,容易出现失误;使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四、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1.不同点:①时代:分封制,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战国到元朝以前的封建社会;行省制:元朝以后②和中央的关系: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有相对的独立性;郡县制,是中央下属的行政机构,官员由皇帝任免,直属于中央;行省制: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前期起到积极作用,如使西周疆域扩大,统治巩固;但是,因为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国家分裂战乱,破坏统一;郡县制和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积极作用明显;2.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实行目的都是为巩固统一;都产生过积极作用;五、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比较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募兵制是我国的主要兵制;两者的主要区别:一是士兵职业的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受军事训练,轮番宿卫京师,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战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当兵是他们的一种职业,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他们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六、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②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2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与隋,盛行于唐;②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③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七、、科举制1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2评价实质:科举制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①积极作用:A.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B.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C.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D.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E.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②消极作用:A.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B.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C.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D.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E.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大纲一、单选题1. “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是( a )。

A. 禹B. 启C. 武丁D. 文王2. 传说最早划分九州的是( b )。

A. 启B. 禹C. 商纣D. 周武王3. 宋代3级地方行政区划中,为首者为( b )。

A. 道B. 路C. 府D. 州4.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把所属部民按万户、千户、百户、十户为单位编制起来,各设长以统辖,各长都是世袭的贵族,这是一种( c )的组织。

A. 单纯军事B. 单纯民政C. 军政合一D. 家族血缘5. 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a ),废除行省制度。

A. 承宣布政使司B. 都督府C. 提刑按察使司D. 都指挥使司6. 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c )上。

A. 使用B. 培养C. 考核D. 以刑罚恫吓7. 宋代府、州、军、监。

其主要长官分别是知府事、知州事、知军事、知监事,副长官为( c )。

A. 知府事B. 知军事C. 通判D. 知监事8. 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 c )一次。

A. 优劣B. 赏罚C. 殿最D. 贤否9. 由于清代特殊的军制,满洲、蒙古、汉军等八旗官员各有统辖系统,故在各省不再设( b )。

A. 布政司B. 都指挥使司C. 按察司D. 清吏司10. 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 d )负责,交皇帝核准。

A. 奉常B. 长史C. 侍中D. 尚书11. 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

被推荐者叫作( a )。

A. 进士B. 贡士C. 贤士D. 才士12. ( c )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 劝慰B. 勉励C. 谏诤D. 讥讽13. 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 )。

A. 顺天府B. 应天府C. 奉天府D. 大名府14. 蒙古制度最早设置的政务官是“札鲁忽赤”,其主要职责是( d )。

A. 征收钱粮B. 征兵和训练军队C. 选拔人才D. 掌管司法刑狱15. 明清时期,负责一省司法刑名事物的最高长官是( b )。

A. 都指挥使B. 按察使C. 布政使D. 度支使16. 秦灭六国,罢封建,设郡县,封建就是( c )。

A. 世卿世禄制度B. 军功爵制C. 分封制度D. 封建社会制度17. 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 a )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A. 国家B. 原始部落大会C. 军事民主制度D. 父系氏族公社18. 商代,( b )的地位较高,多为一方诸侯的首领或盟主。

A. 宾B. 邦伯C. 方国D. 公爵19. 商代基层社会组织是( c )。

A. 内服B. 春秋C. 宗族D. 宾20.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说( c )。

A. 唐太宗任官老人B. 任官老英雄C. 士人死心塌地为王朝服务D. 英雄白头为太宗21.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 b )、省试、殿试三级。

A. 乡试B. 州试C. 府试D. 部试22. 东汉“尚书不以责三公,三公不以责州郡,州郡不以讨县邑,是以凶恶狡猾易相冤也”,是指( c )。

A. 上不能责下B. 各级官僚机构彼此独立C. 官吏不能秉公执法D. 官僚之间狗咬狗23. 明代对官吏的考核可以说很严,成为皇帝实现( d )的一种手段。

A. 开明政治B. 圣君贤相政治C. 盛世D. 君主独裁政治24. “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是指明代( a )的职责。

A. 都察院B. 礼部C. 大理寺D. 刑部25. 《左传.桓公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b )。

A. 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 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26. 三有司是( c )。

A. 司徒、司马、司寇B. 司工、司马、司徒C. 司徒、司马、司空D. 太师、太保、太傅27. "禅让"制的实行,说明当时社会( b )。

A. 实行在家族内部的权位转让制度B. 实行选贤举能的民主管理制度C. 实行由现任首领在氏族和部落中选择继承人的制度D. 实行过往首领选择继承人的制度28. 氏族是( d )组织。

A. 地域B. 血缘兼地域C. 地域兼生产D. 血缘兼生产29. 父系氏族首领一般经由( c )选举产生。

A. 氏族全体成员组成的氏族议事会B. 氏族全体成年男女成员组成的氏族议事会C. 全体成年男子组成的氏族议事会D. 全体女性成员30.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是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 a )制度的破坏。

A. 禅让B. 官员任免C. 官吏选拔D. 君主即位31. 根据酋邦理论,国家制度的发生发展( c )。

A. 虽然是渐进式的,但速度很快B. 自其始就是十分完善的C. 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D. 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32. 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

意即大宗虽经百世之后仍可( c ),是谓大宗。

A. 参与贵族推举B. 参与贵族选举C. 主祭始祖D. 位居高官33. 西周中央设有六卿之官,为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其中( d )是最高的执政官。

A. 宗伯B. 司徒C. 司马D. 冢宰34. 卜辞中有所谓"登人"的记录,其意为( d )。

A. 人口登记B. 提升官职C. 募兵D. 征兵35. 齐桓公数次尊礼王室,使王室成为齐国的依附,便于其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为春秋之时,周王( d ),在名义上还未被公开否定。

A. 大国诸侯的身份B. 诸侯同盟者的身份C. 方国统治者的身份D. 天下共主的身份36. 宋国的六卿是指( a )。

A. 右师、左师、司徒、司马、司城、司寇B. 韩、赵、魏、范、中行、智氏C. 相、宰相、司徒、司马、司空、司寇D. 宗卿、政卿、上卿、诸卿、卿士、令尹37. 春秋官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由王公大臣及臣仆式的官吏向( b )官吏的转变。

A. 文武分职B. 司民、司军、司政C. 公卿世袭D. 诸侯任免38. 秦国的军事行政事务由( b )负责管理。

A. 上将军B. 国尉C. 将军D. 裨将39. 地方行政区域划分由郡县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在( c )。

A. 秦朝时期B. 西汉时期C. 东汉时期D. 新朝时期40. 《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其中的“周制”是指( d )。

A. 宗法制B. 郡县制C. 礼乐制D. 分封制41. 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d )A. 独揽经济大权B. 草菅人命C. 独揽君权D.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42. 秦汉九卿之中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的机构是( b )A. 典客B. 少府C. 郎中令D. 廷尉二、多选题43. 与夏王朝关系比较密切的诸侯是王朝统治的(ac ),同时又是()。

A. 有力支持者B. 政治上的对立者C. 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D. 完全独立的政治实体44. 汉武帝设13部[州])为(bd ),是受()的影响。

A. 行政区划B. 监察区划C. 乡遂制度D. 古九州制45. 东汉未年,州(ad )又称(),拥兵自重,相继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

A. 刺史B. 守令C. 邦伯D. 州牧46. 汉代的(bc )是公主所食的汤沐地,其地位和治理形式与()基本相同。

A. 亭B. 邑C. 县D. 州47. 辽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以(bd )的系统,二是军政合一的系统,三是军事管制和()的系统。

A. 少数民族事务为主B. 民政为主C. 南面官治理区域为主D. 单纯军政48. 诸州除设节度、观察等使以外,还设有(cd )等。

A. 度支司B. 司薪司C. 钱帛司D. 转运司49. 原始氏族社会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ad )产生的。

A. 集体协商B. 首领会议C. 贵族会议D. 民主选举50. 汉代御史大夫负责(bc )事务,保管()。

A. 司法B. 监察各方面C. 各种律令图籍D. 皇室谱牒51.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实行三载考绩、三考()的制度,并与(ac )相结合。

A. 黜陟B. 殿最C. 官吏任用D. 赏罚52. 史籍中提到的原始社会末期“诸侯归之”、“诸侯朝觐”等等,应是指新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各部落酋长所(?)。

(cd )A. 批评B. 反对C. 承认D. 拥护53. 清代的督、抚沿袭明代旧制,都带有()或(ad )的兼衔。

A. 右都御史B. 内阁学士C. 翰林学士D. 右副都御史54.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思想上的激进派,他们主张彻底废除旧制度,提出以(ac )、术、(?)治国的方针。

A. 法B. 力C. 势D. 猛55.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牧守县令,甚至(bd )男女都可以进行谏诤。

A. 後宫妃嫔B. 公卿大夫C. 贱民D. 庶民56. 秦汉设有()、议郎、(bd )等专司“顾问应对”和“议论”之官,即所谓谏诤官。

A. 别驾B. 大夫C. 司隶校尉D. 博士57. 唐时谏诤官有()、谏议大夫、补阙、(bc )等官。

A. 侍中B. 散骑常侍C. 拾遗D. 尚书58. 察举的名目很多,如(ab )、孝悌力田、茂材异等、孝廉、直言极谏等。

A. 贤良方正B. 贤良文学C. 茂材文学D. 文学方正59. 明清都察院御史按(bc )分工,负责对全国各方面的监察工作。

A. 京官、外官B. 地区C. 衙门级别D. 业务60. ()是与(bc )朝并存的国家,有时彼此之间会发生矛盾冲突,甚至诉诸战争。

A. 封国B. 方国C. 商D. 汉61. 西周规定诸侯必须对周王室(bd ),所辖军队也要服从王室的调遣,诸侯兼有地方长官的性质。

A. 缴赋税B. 纳贡C. 贡献之国方略D. 服役62. 防止外重内轻,限制地方势力的膨胀,()不断(ab ),州的数目逐渐增多。

A. 魏晋南北朝B. 分州析郡C. 秦汉D. 任命地方长官63. 隋及唐初,地方实行()或(cd )两级制。

A. 府州B. 州府C. 郡县D. 州县64. 金代地方行政区划实际上是()、府州、(bd )三级制。

A. 省B. 路C. 道D. 县65. 大约五千年前,由各氏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已经具有了地缘组织的特点。

这些部落联盟为争夺财富包括人口,展开了十分激烈的战争,一改过去那种单纯的血亲复仇的战争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