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2020年九月整理).doc

合集下载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夜景卫星图
八大社会阶层
农民阶层 工人阶层 知识分子阶层 私有私营者阶层 管理者阶层 防卫阶层 社会底部阶层 边缘阶层
(三)社会治理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微观) 1,观念滞后 2,社会事务管理过于集中且事无巨细 3,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4,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解决好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是平台建设 二是平安建设 三是协调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化解社会矛 盾
总结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进入的是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一个 战略发展期,矛盾凸显期,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 怎样解决好这些矛盾,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是 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一个艰巨考验。
史上最牛钉子户:重庆市九龙坡杨家坪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出来的 政策不平衡不连续惹出来的 方法不对拖出来的 少数群众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有偏差导致的(主体原 因)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 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相互交织; 合理诉求与不合法方式相互交织; 提出诉求与宣泄情绪相互交织; 网上策划煽动与网下聚集行动相互交织; 群众自发行为与敌对势力恶意插手操纵相互交织;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娜
本讲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二、社会治理定义的提出 三、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创造稳定和活力之间的新平衡 四、社会治理视角下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 五、创新社会治理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五兼顾不同阶级利益的理论 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论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 到妥善协调, 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 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邓小平: 邓小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江泽民: 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十六大, 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目标; 社会的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明确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即形成全 体人民各尽其能、 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 社会。 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七大, 十七大,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性,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部 署。
(2)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 思想 (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6)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 体制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管理制度 社会管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件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件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1.当前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党的十八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 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 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 的。”
1.当前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 这一思想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中 的突出地位。
• 一是指出社会建设的实质就是改善民生,不改善民 生,说社会建设实际上是空话,社会建设就是解决 民生的基本问题,这要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 想,也是发展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
3.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路径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 政府要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和公正问题,更加注重教育发
展,更加注重社会就业,更加注重社会分配公平,更加注 重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共服务逐步走向均等化。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政府要加大社会事业的财 政投入,逐步完善促进社 会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体系,使社会事业的发展 走上法制化轨道。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出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出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复杂、更突 出的矛盾和问题
(二)社会建设问题关系社会主义的兴衰: 前苏联的教训
(三)北欧国家社会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 社会建设的启示
(二)特殊经验
第四,社会共识与农民的作用。 • 北欧社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共识政治” 。社会建设
需要社会各阶级的参与互动。在此进程中,农民阶级起到 了积极作用,发起了主张普遍主义福利模式的民众运动。 • 在中国,农民阶级在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所起 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农民所起到 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社会建设概述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 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 发期,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 会治安问题等,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和谐社会对当前中国社会是相当有针对性的。包 括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热点在内的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以及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拓宽社情 民意表达管道等都是和谐社会理论的具体内容。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3.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就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注意: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是平等占有的;生产的收益必须是共 同占有,这才是公有制的真正实现。


一、社会建设概述

人自身心灵的冲突——精神危机
第三,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及社会上的坏风气, 会冲击人们的心灵。会使人们的思想、思维结构以及价值体系产生 裂痕,带来困惑,使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失去平衡。 第四,人自身的不和谐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 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 有1人死于自杀,2人自杀未遂。 此外,在社会剧烈变迁过程中,还出现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等多种精神疾病,导致人自身不和谐。


一、社会建设概述

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来源:
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思想 西方的和谐社会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社会建设概述

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 和谐社会的提出,对当前中国社会有相当的针对 性。当前中国社会是和谐社会吗? 有一种解读是,中央之所以提出“和谐社会”, 是因为现在社会出现了不和谐。社会和谐是科学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主讲人纪政文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主讲人纪政文

江泽民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建设思想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指 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是 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这三方面的建设, 根本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 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 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 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指出:“没 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 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
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城乡协
调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基础。 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 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 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 设。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发展社会主 义的思想。列宁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 包括非社会主义因素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一些基本概念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 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பைடு நூலகம்些基本概念
• 社会: •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 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 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 社会的主要特征: • 社会以人群为主体;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活动为 基础;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来源于自 然又超越自然,是特殊的自然。 • 狭义的社会 : • 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与国家相对应的是狭义的 社会(公民社会),指的是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 相区别的,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广泛领域。
•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层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还没有很清醒的认识,选择了超越阶段的发展模 式和政策。 • 反映在对社会结构、社会分化、社会矛盾的处理 方法上,就是确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思想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事实上人为 地扩大了社会对立、抑制了必要的社会分化。国 家、政府高度集中的管理,抑制了公民社会的形 成和发展。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社会进步
• 一、阶层分化推动了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 • 英国的法律史学家梅恩曾说过:“迄今为止,一切进步的 社会运动,都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恩格斯 在1884年曾肯定过这一思想。这个表述至少是从一个侧面 深刻阐明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 身份,是指生而有之的东西可以成为获得财富和地位的依 据;契约,是指依据利益关系和理性的原则所订立的必须 遵守的协议。 • 用契约取代身份,实质是人的解放,是用法治取代人治, 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文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文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基本理论。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

3明确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着力点。

4把握社会管理体制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涉及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事业,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

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

在发展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第五讲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讲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社会作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概念, 泛指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一个 概念。社会形态、社会制度都是指‚大社会‛,‚大社会‛ 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多 个子系统。通常所说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体‛ 就是指大社会,不可能存在一种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 第二、‚社会‛作为一个中观层次的概念,指与经济、政治、 文化相对的概念。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保障、社会流 动、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社会控制、 社会整合等均是从中观层次上即‚中社会‛这一角度说的。 四位一体中的社会建设就是从这一层面讲的。 第三、‚社会‛作为微观层次的小概念,对应于社会学中的 狭义社会。社会建设也包括这一层面的内容。 ‚和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 相合也,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属 于哲学和美学概念,一般意义上的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 个方面的配合协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结合古代东西方及 近代和谐思想,有以下几层涵义:

第五讲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问题与反思: 强势利益集团形成,民生问题,环保生态问题,公平正义, 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智慧源、依靠 力量和主导力量是谁?改革不能摸,不能绕,只能披荆斩棘、 排除万难向着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前进。 争论: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对与错(有人认为改革背离了社会 主义,是学资本主义,存在掠夺而否认巨大进步);双轨制 渐进改革模式的功与过(政治改革不动经济改革先行,鼓励 创造财富忽视财富分配,重视资本权利忽视劳动权利,城乡 分割经济教育文化医疗资源向城市倾斜,经济领域与思想领 域强调不同精神,两个文明一做一说等);社会主义理念的 新与旧。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 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 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十七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3.这一理论是在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 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阶层群体冲突增加 ▲流动性问题 ▲维权意识更加强烈 ▲社会失范引发风险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说明,在新世纪新阶段, 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 改革已经成为关系到能否保持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和社会能否平稳前进的重大问题。只有从理论上 和实践上解决好社会建设问题,把全党和全国人 民的力量从单纯地关注经济建设转到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上,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正是适应了这种形势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1994-2007,全国群体性事件从1万起增加 到10万起,参与人数从75万增到307万起
1.主要建设领域往往与群体性事件伴随
2.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泄愤性 恶性案件引人注目
3.非制度化的应对方式导致“维稳怪圈”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前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依靠的比较优势
▲改善就业的捷径之一是通过结构 性改革来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向,使 资源向私人资本和中小企业倾斜。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 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 服务 ▲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 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扭 转差距扩大趋势
1.初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劳动报酬增长缓慢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 定
(一) 对社会管理的概念厘清 社会管理,是由国家或 社会团体对社会运行过程进 行组织调控的活动,其目的 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 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 问题,使社会系统能够协调 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社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务,归纳起来包 含在三个方面: 社会秩序性事务,主要是社会治 安、公共安全的事务,特别是在恐怖主义威胁的 加剧,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等情况下,各国如何应 对和化解公共危机; 社会基础性事务,主要是为 了支撑和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教育、交通等事 务; 社会保障性事务,主要是为了促进再就业, 解决失业问题,医疗保障等福利性质的事务。

5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5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1)构建和谐社会理论(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3)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5)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6)创新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观念转变,从单一社会管理主体向多元社会治理主体转变,从简单行政命令管理方式向多元、民主、协调治理方式转变。

对社会建设的认识过程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将“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内容逐步补充。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国家建设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专章论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放在以人为本(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将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比“社会治理”(Governance)和“社会管理”两个概念,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

社会制度,是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

(1)教育制度(2)劳动就业制度(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必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4)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安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称。

(5)社会治理制度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第5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范卫青)

第5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范卫青)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将全部社会活动区分为四个方面:经济生 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个 社会生活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建 设”、“社会管理”中的“社会”比较契 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新时期的“四 大建设”理论,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相 一致。

我国一方面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另 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在性别和年龄构成方面,目前女性社会工 作者远远多于男性,而且大多是40-50岁 的转岗人员,新生力量严重不足。

社会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带来直接后果是 社会管理效果不够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增多,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增大。新世纪以来, 我国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群众上 访数量居高不下,从根本上说,根源于经济 发展的同时社会管理工作没有跟上,社会管 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收入分配不公、房价高涨不下、就业难、看 病难、发展不平衡、物价不稳定、教育不公 平等问题? • 2、目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哪些深层次 的矛盾和问题?作为当代中国的研究生,我 们应当如何认识这些矛盾和问题?
• 科学认识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主要目标。 • 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 大力发展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

• 社会管理的资源保障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 大量资源投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来满足社会管理资 源投入的需求,现在的关键是公共资源的合 理配置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动员,以及大规模 的人力资源培育发展。
由于社会管理涉及的领域较多,任务繁 重,对有关法律法规的需求迅速扩大,我国 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还显得比较滞后, 有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在对社会 组织的管理上,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 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法律。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 ——
正向: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 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 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 组织和社会力量。
逆向: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 现、新特点和新趋势,创造正确处理社会矛盾、 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 以弥合社会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 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认识统筹和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意义、目标, 着力点; ●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理论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 一、基本概念:社会和社会建设 “社会” ——
中观层面——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 的比重。
宏观层面——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 值(GDP)的比重。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年份
GDP
财政 支出
社会保 障支出
财政社 会保障 支出
占GDP 比重
财政性社会 保障支出占 财政比重
1998 84402 10798 2225 589 2.6%
●教育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为调整劳动和就业社会关系而制
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基本医疗文生制度。为规范医疗卫生行为而制定
的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 社会保障制度。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
与生活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 原则的总称。 ●社会管理制度。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相关文献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

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也当然要求做到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应该均等。
——结果均等
一般地说,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 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 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内容包括:义务
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劳动就业服 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公共性基础 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均等化,生产、 消费以及安全服务均等化。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存在的问题
城 乡 教 育 不 公 平 对 比 图
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
1、总量供给不足
公共服务支出增速低于财政支出增速 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占GDP比重过低
2、支出结构不合理
投资比重偏高
行政性支出过大 地方财政承担过多
3、效率不高
缺乏评估机制
分配不均存在的问题
收 入




主要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 2.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 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 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 公平 3.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 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4.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 资正常增长和支付 5.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 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 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 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其中,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通
常被称为“三大基本公共服务”。
不同的国家对于基本公共服 务内容的界定不一样
加拿大把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
作为联邦政府财政均等化的主要项目。 印度尼西亚把初等教育和公路设施列 为政府财政均等化的内容。 在联合国的文件中,基本公共服务包 括:清洁水、卫生设施、教育、医疗 卫生和住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综述

消费率仍呈逐年走低趋势: ——1978年我国消费率为62.1%,2009年下降到 4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 ——从国际比较看,2008年,与金砖四国中的巴 西、印度和俄罗斯比,巴西是80.9%,印度是 67.1%,俄罗斯是63.7% ▲消费背后是收入分配关系和社会结构 ▲从要求生产扩张到要求消费扩张的阶段性跨越
(1)主要建设领域往往与群体性事件伴随
(2)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泄愤 性恶性案件引人注目
(3)非制度化的应对方式导致“维稳怪圈”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人口红利——劳动者报酬和权益受到挤压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 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 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 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劳 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我国成为世界 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
2.新发展方式的三大关键有赖于民生改善 十七大报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
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 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 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新发展方式的 “三个转变”有赖于民生 改善.
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民生。党的十七大 提出今后要着力抓好关系民生问题的六项 工作。这就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 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 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 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 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 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 结。这六项事业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我国 社会建设的重点。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
• 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况, 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 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 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 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1、正确认识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主要问题:
社会管理理念不科学 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 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不健全 社会管理方法不适应发展要求
(三)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 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 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支持社会团体参与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 管理的基础作用。
•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 • • • 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加强权益保障机制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 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 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正义是对社会终极价 值的追求,是对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约束。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 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 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 实维护。 • 社会公平正义的特征:公平正义是历史的; 公平正义是具体的;公平正义是发展的。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确保国家和 社会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确立的基 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 机会,对全体公民是均等的。 •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是: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 机制。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 三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城 乡 教 育 设 施 差 距 之 大
第二,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 设相对滞后。
活长两 仍迅图 对 设然 速 比 滞贫 而 显 后困 部 示 。, 分 社人 会民 建生增 GDP
第三,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 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 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就是要确保国家 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确立的基 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 会,对全体公民是均等的。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内容:
(1)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
城 乡 教 育 不 公 平 对 比 图
(2)劳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 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 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 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 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2.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 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
城乡二元 结构矛盾 依然突出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 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阶层在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阶层划分情况:一是工人阶级内部主要包括七大阶层:典型的 产业工人、 专业技术人员、党政领导干部、一般公务员、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企事 单位一般管理者。二是农民阶级内部主要包括两大阶层: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亦工亦 农人员)。三是资产阶级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港澳台资本家、外企资本家、私营企业主 (新生资产阶级),个体工商户。四是变动中的独立阶层:失业、无业阶层。 当前,各个社会阶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发挥不同社会作用,并形成 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合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不可缺少 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涉及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提髙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事业,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

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

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法律和制度体系,努力营造好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其中权利公平是基础’机会好是前提,规则公平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社会公平正义体系。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夯实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树立公平正观念’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五是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

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

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社会建政发展的动力。

提髙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社会建设制度是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度、社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伸;制,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是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为规范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具有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培养人才、推动自主创新等功能。

关系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具有个体自由保护、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安全保障等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为规范医疗卫生行为而制定的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

四是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称。

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五是社会管理制度。

社会管理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1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要建立健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共十八大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1.民生问题的主^表现及原因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髙,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等。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昜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是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二是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传统发展理念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三是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社会管理过于行政化,社会管理主体单一,难以适应民生需求多样发展的要求。

2保障和改善民朱的主要内容一是努力办好人民辦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明确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髙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人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调节过髙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是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持可持续性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五是提髙人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加强社会建设,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非对坑性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内容和,现形式更趋复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利益矛盾日益凸显。

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在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差距。

二是矛盾的复杂性增强。

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不仅表现为矛盾是由历史、现实、政策和一些具体问题等诸多原因引起的,而且还表现在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更加复杂,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解决的难度明显增大等方面三是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