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汉语注音】:làn yú chōng shù【成语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滥竽充数的意思】:滥:虚假不实;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没有本事的人充作有本事,以次的充作好的。
比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冒充内行,混在人群里作假骗人。
有时侯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已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名不副实、鱼目混珠、掩人耳目;【滥竽充数的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鹤立鸡群、真才识学、才识过人、八斗之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滥竽充数的故事】齐宣王爱听吹竽,对吹竽事业乐此不疲,肯定要像模像样的搞个三百人的乐队一齐吹奏才显得有排场,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借此机会也混在里面凑数,只要做做样子照样也得到赏赐。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心里就想,吹竽的人这么多,究竟哪个吹得最好呢,于是他便要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从今以后便不能再投机取巧,只好狼狈不堪地逃跑了。
成语“滥竽充数”就是这样来的,它用以比方没有本事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事,或者以次货冒充好货,当然也可以用作自谦之词来表示自已不如与同时一起工作的其他人。
【滥竽充数例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方今朝廷在整饰文风,自然要向清真雅正一路拔取真才。
若只靠着才气,摭些陈言,便不好滥竽充数了。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七十回:“丞相公孙弘已经病死,御史大夫李蔡,代为丞相。
蔡本庸材,滥竽充数,独廷尉张汤,得升任御史大夫,费尽心计,定出好几条新法,次第施行。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八十六回:“恐贻天下讥议,武宗乃止。
但因后宫佳丽,无过王才人,宁将正宫位置,虚悬以待,不愿滥竽充数。
自宪宗以降,已五代不立皇后。
”【滥竽充数造句】你始终侃侃而谈所提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滥竽充数的作家,他的作品是冗长而乏味的。
滥竽充数的意思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滥竽充数①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注释⑴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⑵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⑶使:派,让,指使。
⑷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⑸这里是戏称。
请:请求。
⑹说:通“悦”,喜欢。
⑺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给东西吃。
以:同“与”。
⑻以:给。
⑼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
⑽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寓言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滥竽充数成语意思
滥竽充数成语意思
1. 滥竽充数的意思就是在一个队伍里混着,装作自己很厉害的样子,其实根本就不行!就好比合唱的时候,有个人根本不会唱歌,但却张嘴不出声,跟着大家瞎比划,这就是滥竽充数啊!
2. 哎呀呀,滥竽充数不就是那些没啥真本事却硬要凑数的嘛!就像学校里小组做活动,有个同学啥也不干,就等着别人弄好,他来沾光,这不是滥竽充数是啥呀!
3. 滥竽充数就是充个数呗!比如一个足球队,有些人上场根本踢不好,可还是在那占着位置,这不就是典型的滥竽充数的例子嘛!
4. 嘿,滥竽充数说的不就是那些混日子的人嘛!好比上班的时候,有人总是偷奸耍滑,干的活最少,却装作很努力,这不是滥竽充数是什么呢?
5. 滥竽充数就是在那瞎糊弄呀!就像考试的时候,有人偷偷看别人的答案来蒙混过关,这绝对是滥竽充数的行为呀!
6. 哇,滥竽充数不就是蒙事儿嘛!比如一场演出,有的演员表演很糟糕,但依然站在台上,这不就是在滥竽充数吗?
我的观点就是:滥竽充数可不好,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做事,有真本事才能长久呀!。
《滥竽充数》古文注音版原文
《滥竽充数》古文注音版原文
一、原文
《滥竽充数》
先秦·韩非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sì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mǐn湣王立,hào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二、注释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使:让。
必:一定,必须,总是。
南郭:复姓。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请:请求,要求。
为:给,替。
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廪:粮食。
食:供养。
以:用,拿。
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或遂。
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逃:逃跑。
立:继承王位。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三、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6篇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6篇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
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2【出处】《韩非子》。
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南郭先生,由于他不学无术,又不求上进,所以连饭都混不上了,他正在愁眉苦脸时,机会来了。
他有一个朋友在王宫乐队里任职。
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爱听独奏,偏偏要组织三百人的吹竽乐队,一齐演奏。
负责乐队的官员犯愁了,因为乐队的人员没有这么多,临到要演奏时,尚缺一名乐师。
滥竽充数的意思及故事
滥竽充数的意思及故事导读:【成语】:滥竽充数【拼音】:[lànyúchōngshù]【解释】: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举例造句】:每当媒体夸火箭队没有姚明不行时,他总说自己是滥竽充数。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成语典故】: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
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的简短意思
滥竽充数的简短意思
1、滥竽充数的简短意思: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2、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3、释义: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的口粮。
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滥竽充数成语的意思解释
滥竽充数成语的意思解释
1. 滥竽充数啊,就是说在一个团队或场合里,有些人就像那不会吹竽的人混在里面充数!比如说班级大合唱,有些人根本就不会唱歌,却张着嘴巴在那假装唱,这就是滥竽充数嘛!
2. 嗨呀,滥竽充数简单来说就是没那个本事却偏要凑个数!就好像一场足球比赛,某个球员水平不行还老在场上瞎转悠,不就是滥竽充数吗?
3. 滥竽充数呀,就是混在里面蒙事儿呗!像公司里有些员工整天不干事,靠着别人的成果来充场面,这就是典型的滥竽充数啊,你说气人不气人!
4. 哎呀,知道滥竽充数啥意思不?就是好比一个乐团里有个根本不会演奏乐器的,还在那装模作样,这不就是滥竽充数么!
5. 滥竽充数就是充数的呀!比如说选演员,有些人演技烂得不行,还能入选,不就是在滥竽充数嘛,多影响整个作品啊!
6. 你们想想,滥竽充数不就是浑水摸鱼么!好比去参加一个比赛,有些人啥都不懂就去了,不就是在那滥竽充数么!
7. 滥竽充数就是那种没本事还非要占个位子的情况!就像去野炊,有人啥都不会干,就在那瞎转悠,可不就是滥竽充数么,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总之,滥竽充数就是那些没真本事却假装有的行为,这种人真是太不靠谱啦!。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本文是关于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拼音】:[lànyúchōngshù]【解释】: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出处】: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典故】: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
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成语滥竽充数
成语滥竽充数成语滥竽充数1【成语】:滥竽充数【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解释】: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
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________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成语滥竽充数2豆汁豆汁,三元一碗!”“看我这只有名的‘愣头青’,可厉害啊!”“快来看啊!皇榜招贴了!”……在大名鼎鼎的一条北平胡同里,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大街上有买早餐的,有斗蟋蟀的,还有打麻将的,人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滥竽充数成语
滥竽充数成语
滥竽充数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指的是在某个领域内没有真正能力却强行混入,通过演奏竽管等乐器来混淆视听,欺骗他人。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楚人闻之,称曰:‘齐有滥竽之乱。
’”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齐国的王室非常看重音乐文化,每年都会举行音乐比赛。
有一个叫做晏子的人,没有真正的音乐才华,却因为自己是王室的皮匠而被选拔参赛。
为了在比赛中取胜,晏子请来了一群会演奏竽管的乐手,让他们在自己的演奏中混入。
最终,晏子的表演获得了第一名,但是其他参赛者都觉得他在比赛中使用了不正当手段,于是他们向齐国的君王举报。
君王听从了他们的诉求,让晏子重新演奏。
这一次,晏子没有了竽手的支持,只能独自演奏。
他的表演并不出色,最终被淘汰出局。
滥竽充数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真正能力却通过欺骗、作弊等手段混入某个领域的人。
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任何领域中,只有真正的才华和实力才能带来持久的成功和成就。
小学语文-《滥竽充数》原文及翻译
小学语文-《滥竽充数》原文及翻译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到这件事后,便逃走了。
注释
(1)出自《韩非子》。
滥: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3)使:让。
(4)必:一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
住在南城的人就以自己的住处作为姓氏。
类似的还有东郭、南宫、西门等。
(6)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10)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廪:粮食。
食:供养。
(11)以:用,拿。
(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3)立:继承王位。
(14)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滥竽充数及其意思和出处
滥竽充数及其意思和出处详细解答
“滥竽充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该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
于是,南郭处士不会吹竽也混进了吹竽的队伍,他混在其中装模作样地吹奏,一直没被人发觉。
后来,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竽,南郭处士再也无法蒙混过关,只得逃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无法蒙混过关的,只有具备真正的能力和才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欺欺人,否则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以下几个道理:
真才实学很重要: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吹竽队伍中,最终被识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才能和技能是无法被虚假的表象所掩盖的,只有具备真实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不要自欺欺人:南郭先生明知自己不会吹竽,却还假装会吹,试图蒙混过关。
这告诉我们,不要自欺欺人,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不要试图通过欺骗他人来获得利益。
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当南郭先生无法再继续滥竽充数时,他选择了逃走。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而不是选择逃避。
不要心存侥幸: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期能够滥竽充数,是因为他心存侥幸,认为自己可以蒙混过关。
然而,当齐湣王继位后,他的侥幸心理被打破,最终只能逃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心存侥幸,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滥竽充数的典故
滥竽充数的典故
滥竽充数
[làn yú chōng shù]
【词义】
滥:混杂,失实,引申为蒙混之意。
竽:古代一种簧管乐器。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不会吹竽的人混杂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
【用法】
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间凑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典故】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便派人四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织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了齐宣王的这种嗜好,就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吹竽技艺高超,混进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而实际上,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为齐宣王演奏的时候,他就模仿其他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装得惟妙惟肖。
由于是几百人的合奏,齐宣王根本听不出他的破绽。
南郭先生就这样混了好几年,心安理得地领受优厚的赏赐。
齐宣王死后,齐湣[mǐn]王即位。
王同样爱听吹竽。
不同的是,他不喜欢听合奏,而是要求乐师们一个个地在他面前独奏。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吓得魂不附体,知道自己犯了欺君之罪,一旦露馅,别说饭碗,就连脑袋都保不住了。
所以,趁湣王还没有叫他演奏时,就赶紧溜之大吉了。
滥竽充数成语的意思
滥竽充数成语的意思
1. 滥竽充数啊,就是说本来不会啥本事,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就好像合唱团里有个根本不会唱歌的人却假装跟着一起唱!比如说,你们班组织活动表演节目,有个人啥也不会还非要加进去滥竽充数,这不是拖大家后腿嘛!
2. 滥竽充数知道不?就是那种自己不行还硬凑数的现象呀!好比一场足球比赛,有个球员技术超烂,却在场上滥竽充数,这能赢才怪呢!
3. 哎呀,滥竽充数呀,不就是那些没本事却想蒙混过关的嘛!就像公司里有个员工,工作能力差劲得很,却天天在那滥竽充数,想浑水摸鱼,这能行?
4.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啊,就是说有人为了凑个数,明明不会还硬要上!想想看,课堂上老师提问,有人不懂装懂地回答,这不就是在滥竽充数嘛!
5. 你们晓得滥竽充数啥意思不?就是那种混在里面充场面的呀!像那种表演魔术,有人假装会却漏洞百出,这不是明显的滥竽充数嘛!
6. 滥竽充数,简单来说,就是鱼目混珠的家伙呀!比如选班干部,有个根本不负责的人也参选,不就是滥竽充数嘛,能为大家做事吗?
7. 滥竽充数啊,真的太可恶了!就是那些没真本事只想占便宜的人。
好比一场比赛,有人靠着关系进去,啥贡献也没有,光会滥竽充数,这多让人讨厌啊!
总之,滥竽充数就是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其中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不好,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人啊!。
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滥竽充数》是小学教材里一篇重要的文言文,是否还在为学习文言文而烦恼,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滥竽充数》注释:(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3)使:派,让,指使。
(4)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5)这里是戏称。
请:请求。
(6)说:通“悦”,喜欢。
(7)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给东西吃。
以:同“与”。
(8)以:给。
(9)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
(10)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竽充数》教学实录之二教学要求: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师:“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充数”是以前学过的,那么“滥”和“竽”我们该怎样记呢?(生思考,没有举手。
)师:我提示一下“滥”减去三点水,加上——(红笔描“氵”。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草字头,“蓝”,蓝天的“蓝”。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竹字头,“篮”,竹篮的“篮”。
师:嗯,真不错,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
谁能说说“竹篮”的“篮”为什么是竹字头呢?生:因为竹篮是用竹子做成的。
生:竹字头表示和竹子有关的意思。
师:哦,是这么回事,既然这样,那么“竽”为什么也是竹子头呢?(生疑惑,想说竽可能是竹子做的,又不知竽是什么,不敢确认。
)师:我们来看课文中有一幅图,认真看看有许多人在干什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竽”字也带竹字头。
生:图上有许多人在吹竽。
生:竽就是一种用竹子做的乐器,所以带竹字头。
师:你们观察得真细致,那么“滥”和“竽”这两个字大家记住了吗?生:(齐声)记住了!师:好,接下来,我们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谁愿意读?其他同学倾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第一、二自然段中有哪些主要人物?(抽生读课文,同学倾听,评价,正音。
)生: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
生:一、二自然段中的主要人物是南郭先生、齐宣王。
师: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呢?生:就是古时候。
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了。
生:老师刚才说了,是两千二百多年以前了。
师:哦,是的,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离现在有两千二百多年了。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用笔作上小问号。
(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生:“讲排场”是什么意思?师:什么叫“讲排场”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吧?有没有哪个词、句子解释了“讲排场”呢?画上线,标出来。
生:“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这“三百人”就是“讲排场”。
生:“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这“三百人一齐”就是“讲排场”。
师:是吗,“三百人一齐”就是“讲排场”那“一齐”和“一起”有什么区别呢?好!大家一起站起来!是一起站起来!(学生们明白了就站了起来,不明的看别人站起来,也就起来了,最后全班陆续站了起来。
)师:同学们做得真对,这就是一起站起来,下面,听老师的口令,一齐站起来,一——二——三!(生恍然大悟,全班“唰”地站起来。
)师:好,坐下,那齐宣王“三百人一齐吹竽”,显示齐宣王哪——多么(师做动作。
)生:多么有面子啊!生:多么有钱啦!生:多么了不起啊!师: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也喜欢讲排场,他们是怎么讲排场呢?生: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大表哥结婚,找了十辆轿车接新娘,十辆车排成一排,就像一条龙,不过,由于没有许多客人,有的车没坐满,有的车空着,真是太讲排场了。
生:我太婆去世了,舅爹爹请人帮忙请客吃饭,吃了三十多桌,客人吃了半下午,都没吃完,这也讲排场。
生:我姨妈的女儿,我表姐考了大学,送礼请客,下馆子,吃了二十多桌,也是讲排场。
师:讲排场真不好,齐宣王只顾了自己面子,请三百人一齐吹竽,就要给三百人“很高的待遇”,供他们吃,供他们喝,还要给他们钱。
更为可气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队里充数。
那他不会吹竽,又是怎么吹的呢?从课文中找一个成语回答。
生:装腔作势。
师:“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能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吗?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
师:怎样做的呢?我们看看图,看谁是南郭先生?(生看图找南郭先生。
)师:你学南郭先生做这个动作,同学们看是不是在“装腔作势”。
(生做动作,同学们哄笑。
)师:你“捂”得真像,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个字跟这个“捂”意思一样,动作也一样,是什么?生:“掩”!“掩耳盗铃”的“掩”。
师:(做动作)对!“捂”和“掩”一样,都是提手旁,那“装、腔、腮、势”这几个字该怎么记呢?生:“装”是形声字,上面是装,下面是“衣”。
生:“势”是“热”字去掉四点底,下面加个“力”。
生:腔和“腮”都是月字旁。
师:“腔”和“腮”为什么都是月字旁呢?因为呀,月字旁的字,有一个部分是肉字旁变化而来的,“腔”,“口腔”,“腮”,“腮帮”有肉吗?(师指自己口腔,揪腮帮。
)生:(一齐)有!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肉,跟月字旁有关?(师指自己的脸。
)生:(一齐)脸。
(师跺脚。
)生:(一齐)脚。
(师抬腿,用手指。
)生:(一齐)腿。
(师又手叉腰,扭腰。
)生:(一齐)腰。
师:“装腔作势”就是装出那种声音,作出那种架势。
生活中,还有谁装腔作势地干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生:早读课上,小明正在玩,老师突然来了。
小明慌忙拿起书装腔作势地读。
(生表演,其他哄笑。
)师:(笑,用手指着)书都拿倒了。
生:今天早上,我不想吃早饭,妈妈生气,抄起棒槌装腔作势地要揍我。
(生表演,其他哄笑。
)师:(笑)自己儿子,哪里舍得真打呢。
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没有真正的本领,他混得了一时,还能混得了一世吗?我们接着学习三、四段。
老师抽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倾听、思考:这两段中多出了哪个主要人物?他和齐宣王有什么不同呢?(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生:多出了一个齐闵王。
生:齐闵王不喜欢听大家一齐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
师:“一个挨一个”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地”,那南郭先生怎么办呢?他不是不会吹吗,要是轮到他吹,那不露馅了。
生: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师:“溜”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解释。
生:“偷偷地走了”就是“溜”。
师:对!“偷偷地走”就是“溜”。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不过,一定要读出感情!(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学完了课文“滥竽充数”,谁能跟老师说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呢?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吹竽队里充数。
生:不会吹竽的混在行家里充数,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
生:没有真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师:是啊,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那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他溜走以后会干些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地想像,说一说。
生:南郭先生只好回老家种田去了。
生:南郭先生在城里买了一间店铺,当了老板,做起了大买卖。
生:南郭先生求得名师,学习吹竽,三年后,又回来给齐闵王吹竽。
生:南郭先生听说赵王也爱听吹竽,而且要“三千人齐吹”,他跑到赵国又去骗赵王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真是太精彩了。
课后,请大家把“滥竽充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们听。
该怎样讲呢?能不能先跟小组的同学讲讲,再跟老师讲讲?课后反思一、课的导入。
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
根据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和中年级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巧妙地设计了导入,将文言文恰当地安排在导入新课之中,初步地让学生接触文言文,感受这种与平时学习不同的文体,体会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这种安排恰到好处。
多一分则长,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会读,更不要求分析理解,三年级学生也还没有分析、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少一分则短,教师和学生如果对教材中的文言文视而不见,很明显,违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四年级学文言文点到为止。
二、识字教学四年级作为一个中年级,上承识字教学为主的低年级,下接以阅读教学为主的高年级。
识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不可以作教学重点,又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学。
要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为将来进入高年级自学生字打基础。
本课时,主要采用随文分散识字的方法。
识字方法多样,比较识字,看图理解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识字,而且各种识字方法综合交叉在一起,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富于变化的识字教学蕴含在阅读教学之中,使学生永葆积极的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这节课的识字加强了本课生字之间的联系,还加强了与上节课以及以往生字教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整体化。
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不是单个的生字,而是一张结构严密的生字网。
三、阅读教学。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果让学生就词解词,绝大部分学生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找解释,这样做,找起来简单,学生很容易达成。
本文重点词语主要有三个:“讲排场、装腔作势、溜”。
教师让学生先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如“讲排场”;还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如“装腔作势”。
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浓了。
四、总结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想像南郭先生溜走以后,他会干些什么?二是复述课文,将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先在班里交流。
主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和复述表达能力。
想像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想像是创造的前提。
而复述表达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总是生活在某个集体之中,不可能远离社会,独自生存。
要生存,就要学会和别人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这两项训练为这节课的教学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压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