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勤礼碑》中“夔”字的正确写法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译文

《颜勤礼碑》一、简介: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
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
楷书,碑文一通。
175×90×22厘米。
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
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
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
现存碑林,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
元明时被埋入土中,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 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
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
其后“故”字下泐。
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二、释文:(1)简体碑阳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
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
后加踰岷将军。
太宗为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
娶御正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史省,愍楚弟游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义寜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注[精品文档]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注[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fc96835ba1aa8114431d953.png)
颜勤礼碑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君神道碑曾孫魯郡開國公真卿撰並書君諱勤禮,字敬,琅琊臨沂人。
高祖諱見遠,齊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禪,不食數日,一慟而絕,事見《梁》、《齊》、《周書》。
曾祖諱恊,梁湘東王記室參軍,《文苑》有傳。
祖諱之推,北齊給事黃門侍郎,隋東宮學士,《齊書》有傳。
始自南入北,今爲京兆長安人。
父諱思魯,博學善屬文,尤工詁訓,仕隋司經局校書、東宮學士、長寧王侍讀,與沛國劉臻辯論經義,臻屢屈焉。
《齊書》黃門傳云集序君自作,後加踰岷將軍。
太宗為秦王,精選僚屬,拜記室參軍,加儀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顏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餘首。
《溫大雅傳》云,初君在隋,與大雅俱仕東宮,弟愍楚與彥博同直內史省,愍楚弟遊秦與彥將俱典秘閣。
二家兄弟,各為一時人物之選。
少時學業,顏氏為優,其後職位,溫氏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識量弘遠,工於篆籀,尤精詁訓,秘閣司經史籍多所刊定。
義寜元秊十一月,從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議大夫勳,解褐秘書省校書郎。
武德中授右領左右府鎧曹參軍,九秊十一月授輕車都尉兼直秘書省。
貞觀三秊六月兼行雍州參軍事,六秊七月授著作佐郎,七秊六月授詹事主簿,轉太子内直監,加崇賢館學士。
宮廢,出補蔣王文學,弘文館學士。
永徽元秊三月制曰,具官君“學藝優敏,宜加獎擢”。
乃拜陳王屬學士如故,遷曹王友。
無何,拜秘書省著作郎。
君與兄秘書監師古、禮部侍郎相時齊名,監与君同時為崇賢、弘文館學士,禮部為天冊府學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於司經局校定經史。
太宗甞圖畫崇賢諸學士,命監為讃,以君與監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書舍人蕭鈞特讃君曰:“依仁服義,懷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終日。
德彰素里,行成蘭室,鶴龠馳譽,龍樓委質。
”當代榮之。
六秊以後夫人兄中書令柳奭親累,貶夔州都督府長史,明慶六秊加上護軍。
君安時處順,恬無慍色。
不幸遇疾,傾逝於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東南萬秊縣寜安鄉之鳳棲原。
先夫人陳郡殷氏臮柳夫人同合祔焉,禮也。
颜勤礼碑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创作背景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的神道碑。古人所谓墓前开道,建 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墓碑。
艺术鉴赏
点画
结体
章法
在《颜勤礼碑》中,点画的端部及转折处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强调,提按的笔法较之前人上升到主导地位。端 部及转折处的用笔变化更加丰富,藏锋、驻笔在楷书中获得了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也保留了初唐诸家楷书中的使 转笔法,从而使《颜勤礼碑》点画的端部及转折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丰富多变的笔法将粗与细、方与圆、 高与低、曲与直、欹与正、快与慢等诸种矛盾巧妙地统一在一个笔画之中,使每一个点画都透露出朝气蓬勃的生 命气息。《颜勤礼碑》方圆兼施、以圆为主的运笔方法和笔画形态,集中表现了一种含蓄之美,最符合中国传统 的“含而不露”的审美理想,也是颜体楷书美学价值之所在。
《颜勤礼碑》的艺术特色可以用“博大”二字加以概括,这也是颜体楷书的优势所在。因此颜体楷书字写得 越大,就越能发挥出这一博大、雄浑的优势。
后世影响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晚年所书,其书法艺术已臻成熟之境,是“颜体”中的代表作。
自宋代以后,《颜勤礼碑》常常被视为书法初入门者的取法范本。历代取法“颜体”楷书而有所创获者如宋 代苏轼、黄庭坚,清代刘墉、钱沣、伊秉绶、张廷济、何绍基、翁同龢等。
《颜勤礼碑》外紧内松的结体方法展示出一种葱茏茂密、浩然大气的审美效果和高山大川、黄河瀑布般的雄 伟壮阔气势,给人一种伟岸的大丈夫气慨,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容量,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审美联想的天地。
颜真卿《勤礼碑》单字高清放大,值得收藏,书法爱好者的福音

颜真卿《勤礼碑》单字高清放大,值得收藏,书法爱好者的福
音
颜真卿唐朝大书法家,祖籍是上东临沂,唐代宗时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人称“颜鲁公”,后被奸臣所害死。
学书历程
颜真卿自幼丧父,是母亲一手带大的,长大后,知识渊博,擅长
文章和书法。
颜真卿书法精妙,最擅长行书,楷书。
初学褚遂良,后拜师张旭,得书法笔法真谛。
他的正楷写的那是雄伟,行书气势磅礴,开创了唐朝新书风“颜体”,对后世书法领域影响远大。
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书法作品
颜真卿比较有名的书法作品第一个是《多宝塔》楷书作品 44岁左
右书写,笔法精到,法度严禁。
第二个是《颜勤礼碑》楷书作品,这个作品是颜真卿77岁左右书写的,笔法和结构上都比《多宝塔》成熟不少,不少初学书法的朋友估计刚开始练习《勤礼碑》有点困难,建议刚开始练习《多宝塔》,从结构上说比较严重规矩,笔法也端正。
后期的《勤礼碑》结构那是如鱼得水,章法变化无穷,结字变化多端,重心任意收放,可以说是巅峰时期和《麻古仙坛记》堪称楷书经典。
第三个个就是大家熟悉的《季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估计更多喜欢书法的朋友只知道王羲之《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没有人知道第二吧,也是第二一般是没有人记得的,第三行书就更不用说了。
小编感言
下面这些高清大字放大片段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学习楷书的书法
爱好者一点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你可以转发分享一下,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学习和欣赏,毕竟好东西大家要多多分享嘛。
谢谢大家了。
颜勤礼碑教程

颜真卿和《颜勤礼碑》颜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历任刑部尚书、太子太师,代宗时因爵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
颜真卿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恪守儒家忠孝之道,忠君爱国,鞠躬尽瘁。
当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占据许州,攻陷汝州,威胁洛阳,李唐王朝危难之际,75岁高龄的颜真卿不顾个人安危奉君命,仅携侄子、家僮数人前往许州,赴李希烈部劝谕。
他大义凛然,痛斥李希烈背叛朝廷,遭扣囚,两年后遇难缢杀身亡,为维护李唐王朝的统一献出了生命,成为忠臣义士的一代典范。
诏赠司徒,谥“文忠”。
颜真卿的书法气势博大,笔力雄强,沉着浑厚,犹如他的为人,正直、忠烈、凛然不可侵犯。
颜真卿擅长正书、行书。
其正书端庄宽博,雍容浑厚;行书道劲有力,自成天趣。
用笔更是方圆兼备,开门立派,被世人称为“颜体”。
颜真卿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经久不衰。
从颜氏书法艺术中吸取养料者数不胜数。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的神道碑。
古人所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墓碑。
其碑文内容追述颜氏家族祖辈功德,并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
石碑于元、明间湮没,1922年出土于陕西西安旧藩廨堂后(今社会路)。
四面刻,存三面,计44行,满行38字。
长久埋于土中,未经后人剔剜,故链铩如新。
现存西安碑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此碑笔法方圆兼施,功深力厚;结构方正谨严,宽博大气;章法行列有致,整齐中寓变化;风格厚重拙朴,大气磅礴。
布局创大字充格的写法,书风尤见气势磅礴、沉着端庄而不失精丽,为颜氏晚年之佳作,也是楷书学习的最佳范本之一。
技法要点《颜勤礼碑》书法敦实浑厚、雄健宽博、疏密有致、气势开张,这些都是该碑帖的精神所在。
观察其特征,寻找其规律,学习颜书才能有良好的收效。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注

颜勤礼碑唐故秘书省着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爲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後加踰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後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於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义寜元秊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勳,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秊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秊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秊七月授着作佐郎,七秊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贤馆学士。
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
永徽元秊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
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
无何,拜秘书省着作郎。
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於司经局校定经史。
太宗甞图画崇贤诸学士,命监为讃,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讃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
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龠驰誉,龙楼委质。
”当代荣之。
六秊以後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秊加上护军。
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
不幸遇疾,倾逝於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东南万秊县寜安乡之凤栖原。
先夫人陈郡殷氏臮柳夫人同合祔焉,礼也。
颜真卿楷书《颜勤礼碑》(米字格版)

颜真卿楷书《颜勤礼碑》(米字格版)
《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
楷书,碑文一通。
残石175×90×22厘米。
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
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
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
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麻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
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雄健有力。
竖画取“相向”之势,捺画粗壮且雁尾分叉,钩如鸟嘴,点画间气势连贯。
碑中的字,同样的点画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节奏感强。
此碑重法度、重规矩,具有大唐盛世之气象。
颜真卿《颜勤礼碑》
米字格放大版。
《颜勤礼碑》大字帖(6),加释解析

恤、辟非、少連、務滋,皆著學行,以柳令外甥不得仕進。
孫:元孫,舉進士,考功員外劉奇特標牓之,名動海內,從
調 以書判入高等者三,累遷太、豪三州刾史,贈秘書監。惟貞,頻以書判入
高等,歷畿 [j ī ]尉赤丞、太子文學、薛王友,贈國子祭酒、
太子少保,德業具陸據神道碑。會宗,襄州參軍。孝友,楚
司馬。長卿、晉卿、邠 [b ī卿n]、充國、質,多無祿早世。名
卿、倜、佶 [j í ] 、伋 [j í ] 、倫,並為武官。
玄孫:紘 hó ng,通義尉,沒於蠻。泉明,孝義有吏道,父
開土門佐其謀,彭州司馬。威明,邛州司馬。季明、子幹、
沛、詡、頗、泉明男誕,及君外曾孫沈盈、盧逖,並為逆賊
所害, 俱蒙贈五品京官。 濬 j ù n,好属文。 翹、華、正、??( 岳
弘文館學士,禮部為天冊府學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
奉令於司經局校定經史。 太宗甞圖畫崇賢諸學士, 命監為讃,
以君與監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書舍人蕭鈞特讃君曰:
“依仁服義,懷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終日。德彰素里,行
成蘭室,鶴龠 [yu è馳] 譽,龍樓委質。”當代榮之。
六秊,以後夫人兄中書令柳奭( shì)親累,貶夔州都督府長
[l ì ] 言不絕,贈太子太保,諡曰忠。曜 [y à o] 卿,工詩善草隸,
十六以詞學直崇文館,淄川司馬。旭卿,善草書,胤山令。
茂曾,訥言敏行, 頗工篆籀, 犍為司馬。 闕疑,仁孝,善《詩》、
《春秋》,杭州參軍。允南,工詩,人皆諷誦之,善草隸,
書判頻入等第,歷左補闕、殿中侍御史,三為郎官、國子司
業、金鄉男。喬卿,仁厚有吏材,富平尉。真長,耿介,舉
州司馬。澄,左衛翊衛。潤,倜儻,涪城尉。
曾孫:春卿,工詞翰,有風義,明經拔萃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译文

《颜勤礼碑》一、简介: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
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
楷书,碑文一通。
175×90×22厘米。
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
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
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
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
元明时被埋入土中,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 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
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
其后“故”字下泐。
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二、释文:(1)简体碑阳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
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
后加踰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颜真卿-勤礼碑全文及解释

颜勤礼碑笔法特点:《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
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雄健有力。
竖画取“相向”之势,捺画粗壮且雁尾分叉,钩如鸟嘴,点画间气势连贯。
碑中的字,同样的点画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节奏感强。
此碑重法度、重规矩,具有大唐盛世之气象。
笔法是指写字点画的用笔之法。
从广义上说,笔法包括执笔法和用笔法,从狭义上讲,笔法即指“用笔”法,也就是写出各种不同形态点画的方法。
汉字书法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步骤,通过纵横两个方面的运动来完成具体形象的,现将常用的笔法分述如下:藏锋:是指起笔而言,当某一笔画起笔时,笔锋先向相反方面逆行,待笔锋“折”或“转”后再写笔画。
起笔处笔锋藏在画内,使之不露痕迹。
露锋:是指起笔与收笔而言,在此主要指收笔。
当某一笔画要收笔时,笔锋逐渐提起,至收笔处笔锋露于画外,呈尖状。
回锋:是指收笔而言,即笔画写到结束时,笔锋转为逆方向轻回收笔。
抢锋:也称“虚抢”、“空抢”,是露锋起笔和露锋收笔时采用的运笔动作。
即在露锋起笔时先在空中作一个藏锋动作,然后再入纸作笔画的起笔。
在露锋收笔时,也按有往必回、无垂不缩的要求把锋在空中回缩。
中锋:在行笔过程中,使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运行。
中锋行笔可使点画墨色均匀,沉着有力。
侧锋:行笔时锋尖偏在笔画一边,笔画呈一边齐一边虚,扁薄而无立体感,写书忌之。
按笔和提笔:按笔是指笔往下顿的动作;提笔指笔毫不提离纸面,与按笔相对,可形成由粗到细的线条变化。
顿笔:按笔较重称为顿笔,较轻称为蹲笔。
挫笔:是指笔画顿笔后,不提不按而作位置移动的微小动作,帮助顿笔取得完美的效果,颜字多用之。
方笔和圆笔:有棱角者为方,无棱角者为圆。
方笔用折法,其特点斩截爽利,具有张力;圆笔多用转法,其特点圆劲饱满,外柔内刚。
全碑文: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邪临沂人。
《颜勤礼碑》碑文全文(校对版):

《颜勤礼碑》碑文全文(校对版):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缺史字)上护军颜公神道碑曾孙鲁国开国公真卿撰并书。
君諱勤禮,字敬,琅琊1臨沂人。
高祖諱見遠,齊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禪,不食數日,一慟而絕2,事見《梁》、《齊》、《周書》3。
曾祖諱恊,梁湘東王記室參軍,《文苑》有傳4。
祖諱之推,北齊5給事黃門侍郎6,隋東宮學士7,《齊書》有傳。
始自南入北8,今爲京兆長安人。
[注解]1、琅琊:音lang ya,国内有琅琊山数处,此处则指秦置琅琊郡。
秦时,在古琅琊邑置琅琊郡。
东汉,琅琊郡改为琅琊国,治开阳(今临沂老城)。
琅琊临沂(即琅琊国临沂县之简称)自此始。
历史上很多望族以琅琊为郡望,如东晋“王谢”的王家。
诸葛亮也是山东琅琊人,为避战乱随叔父迁到荆州。
据记载颜氏始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
颜子后裔世居于鲁之曲阜,至二十四代嫡孙颜盛,迁琅琊临沂孝悌里。
颜氏后人皆自称“琅琊临沂人”。
2、东晋灭亡后,南朝宋(420-58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如穿梭般交替更迭。
在齐朝,御史中丞是负责纠察弹劾官僚的最高官员。
齐朝倡节俭,政治清明,后因内乱被梁武帝萧衍所代,颜见远绝食而殉国,可见颜氏的忠烈源远流长。
梁武帝就是编《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的老爹,倒行逆施士族门阀制,对百姓则实施残暴苛政,竞也在位48年。
《梁书》列传第四十四《颜协传》载:“高祖受禅,见远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
高祖闻之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恸,本义为大哭,《说文》:“大哭也。
”3、《梁书》、《齐书》和《周书》名列“二十四史”,为贞观十年(636)魏徵主持编写,历时七年修成。
《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隋书》称五代史,时称良史。
4、梁湘东王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名萧绎。
记事参军是掌管军中文书的官员。
颜见远为梁朝篡国而死节,儿子颜协也得接着当梁朝的官,他没去采薇。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译文(教学)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译文《颜勤礼碑》一、简介: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
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
楷书,碑文一通。
175×90×22厘米。
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
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
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
现存西安 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 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
元明时被埋入土中, 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 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
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
其后“故”字下泐。
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二、释文:(1)简体碑阳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
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
后加踰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注

颜勤礼碑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君神道碑曾孫魯郡開國公真卿撰並書君諱勤禮,字敬,琅琊臨沂人。
高祖諱見遠,齊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禪,不食數日,一慟而絕,事見《梁》、《齊》、《周書》。
曾祖諱恊,梁湘東王記室參軍,《文苑》有傳。
祖諱之推,北齊給事黃門侍郎,隋東宮學士,《齊書》有傳。
始自南入北,今爲京兆長安人。
父諱思魯,博學善屬文,尤工詁訓,仕隋司經局校書、東宮學士、長寧王侍讀,與沛國劉臻辯論經義,臻屢屈焉。
《齊書》黃門傳云集序君自作,後加踰岷將軍。
太宗為秦王,精選僚屬,拜記室參軍,加儀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顏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餘首。
《溫大雅傳》云,初君在隋,與大雅俱仕東宮,弟愍楚與彥博同直內史省,愍楚弟遊秦與彥將俱典秘閣。
二家兄弟,各為一時人物之選。
少時學業,顏氏為優,其後職位,溫氏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識量弘遠,工於篆籀,尤精詁訓,秘閣司經史籍多所刊定。
義寜元秊十一月,從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議大夫勳,解褐秘書省校書郎。
武德中授右領左右府鎧曹參軍,九秊十一月授輕車都尉兼直秘書省。
貞觀三秊六月兼行雍州參軍事,六秊七月授著作佐郎,七秊六月授詹事主簿,轉太子内直監,加崇賢館學士。
宮廢,出補蔣王文學,弘文館學士。
永徽元秊三月制曰,具官君“學藝優敏,宜加獎擢”。
乃拜陳王屬學士如故,遷曹王友。
無何,拜秘書省著作郎。
君與兄秘書監師古、禮部侍郎相時齊名,監与君同時為崇賢、弘文館學士,禮部為天冊府學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於司經局校定經史。
太宗甞圖畫崇賢諸學士,命監為讃,以君與監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書舍人蕭鈞特讃君曰:“依仁服義,懷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終日。
德彰素里,行成蘭室,鶴龠馳譽,龍樓委質。
”當代榮之。
六秊以後夫人兄中書令柳奭親累,貶夔州都督府長史,明慶六秊加上護軍。
君安時處順,恬無慍色。
不幸遇疾,傾逝於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東南萬秊縣寜安鄉之鳳棲原。
先夫人陳郡殷氏臮柳夫人同合祔焉,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