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对比
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对比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就频繁往来,从文字的形成到传统文化的发展,日本一直受到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研究从语言文字这一方面,探讨分析了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异同点。
1 日语当用汉字历史渊源考古学家已经研究证明,在汉字传入日本列岛之前,日本是没有文字记载的。
公元808年成书的日本《古语拾遗》一书中有这样记载:“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
”据日本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汉字大约于公元三世纪开始传入日本的,这一点也被日本最早的历史典籍所印证。
公元720年日本完成的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丁卯,白济王遣阿直歧,贡良马二匹。
……阿直歧亦能读经典,即太子菟道稚郎子师焉。
于是天皇问阿直歧曰:如胜汝博士亦有耶?对曰:有王仁者,是秀也。
时遣上毛野君祖荒田别、巫别于百济,仍征王仁也。
……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之始祖也。
”这里引文中所记载的“十五年”是指日本应神十五年,即公元284年。
这是现今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汉字传入日本的书面记载。
而日本最早的典籍《古事记》(成书于712年)也有类似记载,该书中提到了王仁赴日时,一起带去了《论文十卷》、《千字文》一卷。
之后,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414年到公元502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大和朝廷向中国的东晋、南朝等朝先后派遣使者朝贡多达13次。
公元七世纪开始迎来两国的交流高峰期,日本先后向中国派遣了4批遣隋使、17批遣唐使。
此外,还有许多的游学生专程来到中国留学。
通过与中国的长期交往,大量的汉文典籍被传入日本,随着日本社会对汉字的理解和日益广泛的使用,汉字逐步成为日本贵族和文人记录自己本民族语言的汉字。
2 中日汉字对比研究2.1 字形对比日本当用汉字最早是由中国传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有着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经过几千年日本的发展,他们有了自己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文化。
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礼仪文化、饮食习惯和文字上。
关键字:文化差异、礼仪文化、饮食习惯、语音文字差异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同个国家南北地区的文化尚且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别说两个不同的国家了。
即使日本的文化都是源于中国,如今,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上绝对会有差异。
现在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文化差异。
1、中日礼仪文化比较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
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
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
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
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
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
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
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
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
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
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中日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从文化角度来介绍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
一、历史文化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
古代时期,中国是日本的文化传承者,中国的绘画、书法、文学、建筑等文化形态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日本也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化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二、礼仪习俗中日两国的礼仪习俗也存在差异。
中日两国的吃饭方式差异比较大,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而日本人则偏爱使用料理用勺。
而在拜访别人的时候,日本人在依次相互敬酒后,会提出"干杯",表达对友谊、感情的尊重。
而中国人则曾因为这个传统引起争议,因为它的存在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陋习,注重礼节却忽视了内容。
三、节日文化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差异也比较大。
在中国,春节被称为"年",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在日本,奠基节假日被称为正月里的一项特别节日,节日里的活动包括另外的选择百句菜单、一起向神人祈求等。
在另一方面,则是新年庆典、八月节庆典、神田庆典等,以及传统农事典礼。
四、风味文化中日两国的风味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菜系丰富多样,烹饪方法繁复,讲究颜色、香味、口感的统一协调;而日本菜则比较精致,多讲究清淡、自然、新鲜的口感,比如说寿司、生鱼片、和食等,不同的海鲜和蔬菜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但不管是什么菜系,饮食文化都是中日两国实现友好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传统文化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都非常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包括了诗、书、画、酒、茶、瓷器、戏曲等多种美术形式;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于"和风",包括了茶道、花道、剪纸、传统戏曲、武术等艺术形态。
无论是哪种传统文化,都体现出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
综上,中日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交流和包容的基础上,依然可以促进两国互相了解,实现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邻国,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日两国的文化和传统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两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字首先来看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的差异。
中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而日本语是一种假名文字,两者在书写和发音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语言上,中文使用汉字作为文字表达的基础,而日本语则同时使用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三种文字的使用使得日本语的写法更为丰富多样。
在用词和语音表达上,中文与日本语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使得双方在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困惑。
家庭观念与礼仪在家庭观念和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尊重长辈,在家庭中,子女会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意愿,并对长辈行为表示一定的敬重。
而在日本,家庭观念更加注重家族之间的关系和团结,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怀也十分重要。
日本人对礼仪的注重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中国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遵循一系列的礼节和规矩,例如进门要脱鞋、鞠躬致意等。
而中国则相对来说更加注重个人行为,礼仪方面没有那么多的约束。
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在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上,中日两国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宗教方面,中国主要信奉的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而日本则主要信仰的是神道教和佛教。
虽然中日两国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但在日本,神道教的信仰和仪式则更为普遍和深入人心。
在风俗习惯方面,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有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而日本有正月、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食物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中国人喜欢吃米饭和面食,而日本人则更加偏爱米饭和寿司等日本料理。
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人注重的是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团结、互助和忠诚,而日本人则更为注重个人主义和团队合作,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的责任和行为。
浅谈中日文的异同
浅谈中日文的异同在中日交流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日语学习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刚开始学习时,很多人都认为日语学习很简单,因为在日语中,有很多的日语汉字和中文类似,并且依此也能够了解个大概。
但是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就难以有更高的突破。
这与没有了解日语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通过对中日文异同的对比,简单地了解一下日语的特性,以提高对日语的认识。
一、中日文的相同之处众所周知,日语和中文有着深厚的渊源,日语也是在吸收了我国大量的文化精髓之后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现代日语中也不难看到中国汉字的影子。
并且,和汉语中主谓宾,定补状语等类似的是,这些语法名词也存在于日语当中。
更有甚者,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等,这些位臵关系在两国语言语法当中也是大致相似的。
同样,在另一个方面,中国人说话有省略的习惯。
例如:“今天早上您吃过早餐了吗?”相信大多数人不会还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今天早上我吃过早餐了”而多会选择用简洁省略的方式作答“吃过了”。
日语也是如此,在允许的条件下,简单明了的回答方式是多数人的首选。
所以在初学阶段,很多中国人就会觉得日语和中文一样,学习起来十分简单。
二、中日文的不同之处尽管中日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比较起来,日语还是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1、语序位臵中文主要强调的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例如:我(主语)吃(谓语动词)饭(宾语)。
而日语则是主诿宾语+谓语动词,例如:私はご飯を食べる。
我(主语)饭(宾语)吃(谓语动词)。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日语这种不同于中文的特征。
2、日语的关键词后缀在日语中,往往最能表达句子意思的动词放在句末。
例如我们会这样说“听说明天有音乐会”。
显然,中文当中我们立刻就能知道这件事是听说来的,而同样的意思,若用日语表达,就要把“听说(そうだ)”放在句子最后,因此在不了解日语关键词后臵的特性的情况下,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出发,我们就会翻译为“明天有音乐会,听说”。
这样的纯正的“中国式日语”显然在逻辑上是不正确的。
透过中日语言差异看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与日本自古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
而两国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合作,友好交流,正是因为语言的交流与沟通作用。
翻译在这之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语言的转换,其实质是两个国家文化的交流。
要想汉日翻译顺利的进行,就必须对日语和汉语的语言体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并对两国的语言特点有深入的研究,乃至对两种语言背后的不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信,达,雅”的标准,将不同的文化很好的传达给不同的民族。
本文将从中日语言的特点出发,浅谈如何巧妙的进行汉日转化。
关键词:中日两国;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一、日语语言的特点(一)暧昧性1.ちょっと的用法说起日语很多人都会想到暧昧这个词。
日语语言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它的暧昧性。
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日本民族的文化决定的。
日本人的性格中存在内外,上下的区分,这就决定了日本人的语言,行为都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减少与对方的冲突,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女:何も言わずに行ってきたら、あんた、ここんとこずっと家にいたし。
男:今日は出かけるよ。
女:どこに?男:ちょっとね。
ちょっと在日语对话中经常出现,是日语暧昧性的典型表现。
例句表示女方一直责怪男方呆在家里,男方表示要出去,女方继续追问去哪里,男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女方具体的地点。
言外之意就是男方不想告诉女方自己的行踪,用ちょっと就很好的掩饰过去了。
例:男:今日はお酒を?みに行きませんか。
女:今日はちょっとね。
这一例句中,女方不想和男方去喝酒,所以回答时并没有说明白具体的事件,但是委婉的拒绝了男方的邀请。
总之就是今天不太方便。
由此可见,在日语的对话中,句子背后有很多隐含的意思,要根据特定的场合和具体的情形确定句子的含义。
每种场景下的ちょっと和原字面意思完全不同,需要多加斟酌体会。
因此进行日语翻译的时候,需要对日本暧昧文化有所了解,读懂对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课程名称文字学任课教师申义红年级2014级专业中文系班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号2014017姓名赵果佳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摘要: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
而日语中的汉字更是与汉字有着极深的渊源。
中日汉字都经过了一次简化过程,本论文旨在对简化后的中日汉字做出比较,并且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汉字学习、传承、保护入手,思索一条关于文字的传承之路。
关键词:中日文字;比较;传承;简化字一、前言以《说文解字》来说,作者许慎在当时号称“五经无双”,他创造《说文解字》是有有着极大的企图。
其自序云:“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条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许慎即是用这套宇宙观解释在释名,在《说文解字》中每个字都进入了他的世界体系中,各居其位所;同时也用这九三五三个字来说明这个世界【1】。
从《说文解字》的这份序言中,让人直接感受到古代中国对于文字的崇拜情怀。
汉字是中国的自源文字。
汉文化的传播,让汉字崇拜的传统也传向了周边国家。
这种崇拜情怀自然也影响到了与中国一水相隔的日本。
日本从汉字中大量取字,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二、中日字形概况2.1 相同的中日词形体芝田稔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生活口语中4000个高频词词表》中的双音节词(共2505个)为研究对象 , 进行了中日两种“汉语词汇” 的比较。
得出同形同义词共有 809 个占双音词的 32 .29 % ;异形同义词有 16 个 ,占0 .63 %;同形异义词有 114 个,占5 .74 % ;异形异义词有 1536个 , 占 61 . 31 % 。
胡裕树等指出, “ 据日本学者的统计,在3805 个常用词中,日语和汉语同形的竟达1013个,这些词形体相同,词义也大致相当,这对日本人学习汉语无疑是很方便的。
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浅看日本文化
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浅看日本文化摘要:众所周知,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一衣带水,很早就有往来。
作为沟通的工具,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又有了各自的发展,并且也相互影响。
在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色的同时,中日汉字的发展又使两国的汉字产生了差异。
因此,想通过中日汉字的不同,来了解下中日思想和文化的不同。
所以,我通过查询相关网络信息和一些资料,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再加上自己的浅显认识,对中日汉字的差异和思想及文化上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学习日语,而且可以保持对日语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兴趣爱好。
关键词:中日汉字文化文化的差异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日语的期间,对于中日汉字的不同和各种各样的日语汉字会更加的敏感。
同样的汉字,写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却不同;写法稍有不同,但意思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造成如此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会不会与中日文化及思想上的差异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对比来进行了研究。
一、通过中日汉字的差异,来表现中日思想文化和汉字文化的差异。
1、“猪”和“豚”。
《说文》中,豚就是猪的意思。
在汉语中,猪和豚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肥胖、懒惰、污秽或是正直憨厚的意思。
但是,在日语中却存在着质的区别。
在日语里,猪是指“いのしし”,猪在日语里是指野猪,野猪在日本是受尊重的动物,是勇敢奋进的象征,日语里就有猪突猛进的称誉。
①而日语中的豚则和汉语里的意思是一样的。
从这俩个中日汉字的比较来看,日本是个很有创新意识的国家,因此也使他们形成了自己所推崇的积极进取的大和精神,这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鬼”这个字在中国是邪恶邪魔的意思,是人们所避讳的。
而一般日本人的意识中“鬼”只是长着角的一种怪兽。
但是日语中“鬼”没有否定的意思,而且在人名和地名的使用率都很高。
在日本用到“鬼”字做地名的,它的地形一般都是怪异多变、千奇百怪的或是地势险峻的。
比如说,日本三重县熊野市的北岸的“鬼城”,就是指此处的数十个洞窟群和地势的险峻。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中日两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中日的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是体现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谚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它集中了一国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反映了民族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中日两国的谚语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日谚语的特点、文化背景及谚语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一、中日谚语的特点中文谚语在长期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智慧。
中文谚语常常是用简短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具有哲理的观点,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和富有音韵的语言,简练地表达出一种哲理,以极短的文字,确是大智慧之卓越表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谚语,表达了中国人对群体合作与拼搏奋斗的重视。
日语谚语在日本的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它反映了日本人民的成语和言行技能。
日语谚语精炼、生动、形式多样、表达力强,它通常取于古典文学、宗教和民间传统。
日语谚语常常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表达出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摔倒,八次起来),"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猴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等谚语,都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日式哲理。
二、中日文化背景的异同1.中文谚语的文化背景三、谚语对生活的影响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关于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反映在中国的谚语中。
中国的谚语通常是富有民间智慧和聪慧,它们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谚语,表明了中国人对领导者的重视和依赖。
日本人民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智慧和观点。
日语谚语富有哲理和深刻的表达方式,它们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勇者大胆、暗雲の来る曙”(勇敢者胸怀大志,预感到不祥之兆),以及“志が高く、道より遠く”(心有恒则事竟成),这些谚语都反映了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观点。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个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
本文将以语言、饮食、礼仪、美学和价值观为主线,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
在语言方面,中日两国拥有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语音特点。
中文是以汉字为主要书写方式的文字,而日文则采用汉字和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的混合体。
中文的发音调调在日文中是不存在的,而日文有五个元音和约50个辅音的音位。
用语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普遍避免使用直接的表达方式,善于使用弱化语气与言外之意,而在中国,人们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
中餐重视荤素搭配,注重烹饪技巧和调味品的使用。
而日本的料理则偏重于新鲜和原汁原味的食材,强调色彩、口味和摆盘的美感。
中国人普遍喜欢吃米饭,而日本人则偏爱吃米饭、面条和寿司等。
在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普遍注重长辈和上级的尊重,习惯用双手捧茶杯、鞠躬等以示尊敬。
而日本的礼仪则更加注重细节和仪式,例如脱鞋进屋、倒茶时碰杯等。
中日两国的交际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问题,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准确的言行和礼貌待人的原则。
在美学方面,中日两国也有各自的美学价值观。
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中庸”、“和谐”和“礼仪”。
其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诗歌等。
而日本的美学价值观则更加注重以自然为基础的审美体验,例如和风庭院景观、茶道、盆栽艺术等。
在价值观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集体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传统价值观。
而日本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自我实现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日两国文化在语言、饮食、礼仪、美学和价值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体现了两国的历史和传统,也反映了两国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通过了解和比较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中日文字政策对比研究报告
中日文字政策对比研究报告引言中日两国一直以来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文字方面两国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围绕中日文字政策展开对比研究,分析两国文字政策的背景、特点和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 背景中日两国的文字分别为汉字和日本汉字及片假名。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日两国的文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国对文字的使用和规范也产生了差异。
1.1 中文的文字政策在中国,中文汉字已经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
中国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采取了不同的文字政策。
例如,在汉朝,汉字被广泛使用,而在元朝,蒙古字也被一度推广。
然而,在明朝后期,汉字再次成为主流。
现代中国的文字政策主要以简化字为主。
195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以减少汉字的繁复程度,提高国民的识字能力。
这个简化方案被广泛应用,并且成为了现代中国的文字标准。
1.2 日文的文字政策日本的文字政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日本人使用的是汉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开始创造自己的文字,即片假名。
日本的文字政策在明治维新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治政府推动了日本化运动,要求人民使用纯粹的日本文字。
在这个过程中,汉字仍然被广泛使用,但由于片假名的出现,日本人民也开始在书写和阅读中使用这种独特的文字。
2. 文字的特点中日两国文字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字形、词汇和语法结构上。
2.1 字形中文汉字的字形相对复杂,一般由多个笔画组成。
大部分汉字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字形构成,每个字形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与之相比,日本汉字及片假名的字形较为简单,片假名则是由一些图形化的符号组成的。
2.2 词汇中文和日文的词汇也存在差异。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两国在词汇上有一些差异。
一些词汇在中文中有独特的含义,但在日文中并无对应词汇。
相反,日文中也有一些词汇在中文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2.3 语法结构中文和日文的语法结构也有差异。
中日文化对比
中日文化对比自古以来,中国和日本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隋唐时期,中日就有着政治,文化,经济,医药,艺术等等形式的交往,后来鉴真东渡日本成功,顺利向日本传播佛教。
历史上,日本也多次向中国派出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日关系也是进展的很顺利,贸易关系从未中断,在此之中,中日两国的文化也是一直在互相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日本文化独具一格,各有千秋,但两国文化还是会有一些交集。
谈起两国文化,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中日两国的文字。
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经过夏商周朝战国时期的发展,再到汉唐时代,经济与文化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国文明进入了辉煌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而当时的日本,通过朝鲜半岛,接触到了中国发达的文化,通过派出使者等方式,对中国的文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吸收着,日本的假名和汉字便是来源于中国的文字。
但是中日两国的汉字很多有其不同的意思。
其后,日本便把汉字带回国家作为母语,随着历史与时间慢慢的沉淀与进化,出现了现代的日语,即使现在日语中仍然有大量文字与汉字颇为相似,不过意思就相差的比较远了。
所以仅仅对于两国语言来讲的话,还是有许多相似的东西,只不过是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发展与改造。
第二个就是中日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主要来自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的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而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
日本人则强调和,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相一致的,人人安守本分的说法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
而中国人讲客观事实,所以用客观陈述句来讲,这些都是中日之间表达的差别。
明白这些,反而会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我们所提倡的文艺复兴的口号,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在我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三是中日两国不同的饮食习惯,日本目前已经被誉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亚洲最近邻的两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和历史、民族、经济等方面的独特性,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
本文主要从语言、礼仪、饮食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在语言方面,中日两国的语言极为不同。
中文是汉藏语系下的一个语言分支,而日语则属于日本语系。
中文是一种汉字文字,通过汉字识别的学习曲线较为陡峭,需要记忆大量的汉字。
而日语则采用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的混合文字,相对简单易于学习。
中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需要了解其语序、动词变形和名词形式等规则,而日语的语法则相对简单,句子结构较为灵活。
在交流方式上,中文常常强调委婉、含蓄和尊重他人的面子,而日语则较为直接、直言不讳。
在礼仪方面,中日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中华文化重视孝道和礼仪,特别是在家庭和社交场合中,常常存在一些明确的礼仪规范,例如在见面时的握手、拜访时的为长辈行礼等。
而日本文化中的礼仪则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中,例如拜访时要脱鞋、吃饭时要用筷子等。
日本的礼节也会更注重保持面子和尊重他人。
日本人对于排队和等待有着特别的意识和尊重,常常会形成整齐有序的排队队列,而这在中国则相对较少。
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餐的基本特点是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主食搭配各种菜肴,注重荤素搭配和味道的多样性;而日本的饮食则以米饭、海鲜和豆制品为主食,讲究菜肴的精致和味道的纯粹。
两国的饭菜搭配也有所不同,中餐注重主食和副菜的比例搭配,而日本的饭菜搭配则以一碗饭加菜或者寿司、烤鱼等为基本单位。
在思维方式方面,中日两国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中国文化重视自我,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由度,追求自由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而日本文化则更注重集体,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规范,追求平衡和谐的发展。
在问题解决的方式上,中国文化倾向于通过折衷、妥协和综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日本文化则更加强调特化和专业化的方式。
中日文化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语言、礼仪、饮食和思维方式等。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中日两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学作为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互交流、对比中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本文就现代中日文学中的异同进行浅析。
一、主题与传统文化承接日本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似乎要比中国文学早一些。
20世纪初期,日本文学透过大正民主主义翻转,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城市生活的斗争,讲述了许多新兴的主题,如失业、人际关系、战争等。
而中国文学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经历了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变革,表现出的主题往往以探究人的命运、反思现实、感受人间的众生百态为主。
在文化传统上,日本文学承接着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思想,保持着强烈的传统色彩,而中国文学则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交融,日臻开放多元。
二、文学风格与语言表现在文学风格上,日本文学一直以细腻、敏感、崇尚客观写实,注重小型化、格式化、简约化等特点为主,倾向推理、悬疑等类型文学。
例如村上春树的小说,对于细节情感的描写极其独到,故事情节也往往想象丰富,给人留下了深远的印象。
而中国文学则更趋向于抒情、抨击、批判、反思等方面,注重对民生、个体、生存状态等问题进行探讨,注重感性表达,情感涌动而豪放,深度抒发了中国文化的气息。
如余华的小说,不少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塑造了不少和尘世中的普通人生命、命运的有力形象。
此外,在语言表现方面,日文语言表现力强、表达简洁的特点得以体现,而汉语则更加的丰富、多样。
三、文学流派与地域差异在文学流派方面,日本文学流派比较齐全,如未来派、自由派、现代主义、新感觉派等,而中国文学则在新文化运动后逐渐逐渐演变出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流行文化等各式各样的流派。
此外,两国文学的地域差异也比较明显。
日本文学注重地域特色,例如京都文学、阪神文学、东海文学等地域文学的发展,中国文化也是如此,由于历史社会、地理文化多样性,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学,如山东文学、浙江文学等。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摘要】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以儒家、道家和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注重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规范。
在礼仪习俗上,中国注重面子和尊严,而日本强调谦逊和礼貌。
社会秩序方面,中国侧重家族关系和集体利益,日本则注重个人责任和团队合作。
教育体制方面,中国强调应试教育和传统知识,日本则注重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
价值观念方面,中国重视家庭和集体荣誉,日本则强调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
通过比较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国家的社会风俗及人文特点。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比较与分析、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价值观念。
1. 引言1.1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文化是东亚两个重要文明国家的代表,其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还能够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更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日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将成为促进中日友好合作的重要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宗教信仰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主要宗教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要宗教。
道教注重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之道,佛教强调超脱轮回和解脱苦难,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相比之下,日本的神道教更加注重对自然界中各种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日本还受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会在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参与宗教仪式,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对神灵的敬畏和祭祀活动。
中国和日本有哪些文化方面的相似之处?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和日本有哪些文化方面的相似之处?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在了解两国文化相似和差异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国家。
两国渊源流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在相互交流和影响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
那么,两国文化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和差异呢?相似之处:1. 礼仪文化,是中日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以尊敬长辈、注重礼节、重视家族传统、推崇孝道等内容最为显著。
如中日两国在过年、结婚、葬礼等场合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礼仪之道更是体现了中日传统文化的精髓。
2. 传统文学,也是两国文化相似的重要方面。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作品,而且在日本文学中受到广泛的影响。
另外,日本的歌舞伎、茶道以及和歌等传统文化形式也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3. 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和日本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注重美学,如书法、绘画、雕刻等。
其中,中国的山水画是国画的代表性作品,而日本的浮世绘则是日本画的代表性作品,两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虽有所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美学特色。
4. 饮食文化,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体现了两国的传统文化和优秀历史。
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餐是其代表性产物,独具中国特色,而日本美食也是独具特色,如寿司、天妇罗等。
5. 传统戏剧,是两国文化的代表性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的京剧、昆曲、评剧等传统戏曲在文化交流中深刻影响着日本戏剧,日本的能剧、歌舞伎等日本传统戏曲也深受中国戏曲之影响。
差异之处:1. 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而日本则是建国于公元前660年左右,距今只有2433年左右的历史。
因此,两国历史文化的积淀程度不同。
2. 宗教信仰,中国是一种流动的宗教信仰国度,佛教、道教、儒家学派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民俗传统。
而日本则多信仰神道教,神道教对日本的文化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3. 社会制度,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向来在各方面都是以中央集权的方式统治的,而日本则是一个由很多岛屿组成的国家,适宜分散式的统治,两者社会制度也因此有所不同。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一、语言习惯因素语言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的基础,而长期以某种文化为引导,慢慢形成特定的语言表达习惯。
中国人语言表达的时候,对于自己不同意的事情,会以直接或者不直接的方式进行意见的阐释,但是无论多么委婉,但是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反对意见表述出来。
而日本人在遇到自己不是很同意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以含糊的方式去表达,比如可能你是对的,但是我觉得。
在中日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总是以怯生生的方式去表达,这不仅仅与日本人学习精神有关,还与日本语言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
二、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1.汉语的文化特点汉语的字形结构与表意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其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汉语都能够以这样的特点去满足信息交流的需求,因此可以成为现阶段唯一存留的表意文字。
汉语中的象形字能够以近似图画的方式来展现,有着比较强的视觉感,无论出于何种语境,都可以很好的表达字意,偏旁部首的存在就集中体现了汉语象形字的魅力。
古时候养蚕兴起的产业,都与丝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纺织,绘绣,绳等汉字都与原始的产业存在着关联性,甚至在很多字形分析的过程中。
1/ 3因此,在阅读很多古典作品的时候,如果对于语言背后的典故不是很了解,往往难以真正的去理解其含义。
汉语语言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没有复杂的变格和形态变化,不会受到形态成分的影响。
一般只要词汇语义搭配合适,就可以进行遣词造句。
功能,内容,韵律,意会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就可以传递出语言的神韵,在意的是神似。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我国悠久文化对于语言造成的直接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将汉语界定为文化代码,其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意识。
2.日语的文化特点日本使用表意文字汉字的同时,还没有放弃使用表音文字的使用,这样的混杂使用状态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少见的。
要想深刻的理解日语的文化特点,首先要从日本文字的渊源来看,汉字最早是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传入的,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汉字的不断传播,日本的很多文化作品都是以表音汉字为基础而创作的。
浅议中日语言文化的传承特征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浅议中日语言文化的传承特征金玉顺【关键词】中日语言文化语言传承特征【摘要】从中日两国不同的视觉,简单概述了其文化相互交融特点,说明语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一个时代的声音。
语言传承的是一种文化,界定一种语言的文化属性,是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语言的发展过程充分见证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语言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文史哲语言传承的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特征,学习语言,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地理位置文化习俗都非常接近,经贸和人员往来也十分密切,人们经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日两国的密切关系,早在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就有大量学者和僧人来中国取经,当今书写文字“假名”,无论是平假名还是片假名,都取自中国的象形文字的偏旁部首和草书的书写格式,在汉语的基础上创建了日本文字,日语是假名和近2000个汉字所组成的语言,语言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形成了中日两国丰富多彩的语言特色。
从汉语词汇中的“达人”一词说起当今社会,“音乐达人”、“灌水达人”、“达人坊”等词汇充斥着现代网络媒体,究竟这是源自哪里的词汇表达,应用如此广泛。
有人认为“达人”受台湾流行用语影响,来源于日语“たつじん”,从日语“達人”直译过来的,用来形容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人物的俚语。
如果翻开日语《広辞苑》词典,就会了解“达人”多指各方面造诣很深的人,不仅学问好,技术娴熟,而且通达事理、明德辨义。
日语中,类似“達人”的用语很多,比如,“達者”一词,也有与“达人”用法相近的语意表达,表示擅长什么,同时还用来表示做事又快又好无可挑剔,或者比喻人身体结实等含义,另外日语中还有“上達”一词,都是用来形容在某一领域有特殊专长,技艺有所提高的人,可见,日语中“达人”说法不是孤立的一种语言现象,相关语用表达也是极为丰富的。
“达人”早在中国《论语》中就已经出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若想得到他人尊敬,你就要尊重别人;若想得到他人救助,你就要帮助别人。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1.导言中日文学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也是中日两国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
中日两国文学的比较和研究早就展开,涵盖内容包括文学体裁、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
这篇文章将从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的角度,分别介绍中日两国文学的比较和研究。
2.中日文学的比较中日两国文学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在作品的文化内涵、书写形式、思想表达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前现代时期的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对比可以发现:中国文学在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以呈现生命哲学和思想为目标;而日本文学则是承袭古代文化去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近藤芳美的小说《黑铁的骑士》与古代文学的《枕草子》都涉及了相似的主题。
而从作品的细节、语境等层面来看,中日文学的异同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探讨。
3.中日文学研究的成果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中日两国的学者也积极投身于中日文学研究中,不断推进了双方文学的交流与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丰富的文学研究成果。
例如中国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日本现代文学》以及日本的《周刊新潮》、《文学界》等。
这些书籍期刊不仅全面梳理中日文学的发展变迁,更为关注文学与现代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融合。
为中日两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中日文学对比研究的新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中日文学的研究也逐渐朝多元化、跨越时空的方向拓展。
例如“都市文学”、“少年文学”、“公共事务文学”这些新领域的涌现。
其中,都市文学通过对村落流失、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变等现象的观察,呈现了当今社会的生活景象和文化状况。
而少年文学则更注重教育与儿童文学关系的探究,帮助孩子理性思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公共事务文学则是相对大众的文学,主要关注表现社会现状和重大时事的文学作品。
这些新领域的涌现,为中日文学的比较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5.结语中日文学的比较和研究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也是两国民间友好交往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日文学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更新的视角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课程名称文字学任课教师申义红年级2014级专业中文系班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号2014017姓名赵果佳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摘要: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
而日语中的汉字更是与汉字有着极深的渊源。
中日汉字都经过了一次简化过程,本论文旨在对简化后的中日汉字做出比较,并且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汉字学习、传承、保护入手,思索一条关于文字的传承之路。
关键词:中日文字;比较;传承;简化字一、前言以《说文解字》来说,作者许慎在当时号称“五经无双”,他创造《说文解字》是有有着极大的企图。
其自序云:“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条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许慎即是用这套宇宙观解释在释名,在《说文解字》中每个字都进入了他的世界体系中,各居其位所;同时也用这九三五三个字来说明这个世界【1】。
从《说文解字》的这份序言中,让人直接感受到古代中国对于文字的崇拜情怀。
汉字是中国的自源文字。
汉文化的传播,让汉字崇拜的传统也传向了周边国家。
这种崇拜情怀自然也影响到了与中国一水相隔的日本。
日本从汉字中大量取字,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二、中日字形概况2.1 相同的中日词形体芝田稔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生活口语中4000个高频词词表》中的双音节词(共2505个)为研究对象 , 进行了中日两种“汉语词汇” 的比较。
得出同形同义词共有 809 个占双音词的 32 .29 % ;异形同义词有 16 个 ,占0 .63 %;同形异义词有 114 个,占5 .74 % ;异形异义词有 1536个 , 占 61 . 31 % 。
胡裕树等指出, “ 据日本学者的统计,在3805 个常用词中,日语和汉语同形的竟达1013个,这些词形体相同,词义也大致相当,这对日本人学习汉语无疑是很方便的。
”李泉认为,汉语和日语意思相同的词汇量(38%)远远超过意思不同的词汇量(4 %),相同的几乎是不同的 10倍 , 并且15%意思基本相同的词汇日本学生也能基本正确理解 , 完全相同的和基本相同的就有53%。
【2】因此 , 日本人学习汉语是比较容易的。
2.1中日字形差异原因由于中日语言谱系、构造上的不同及两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不同,汉字在日本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被打上了深深的日本化的烙印【3】。
2.2中日字形差异表现与单纯的汉字相比,日语中使用的文字有平仮名(平假名)、かたかな(片假名)和漢字三种。
平假名可以书写所有的日语发音,主要用于表现具有语法功能的词,汉字用于表示事物的名称或动作。
片假名用于书写外来词、拟声词、拟态词和一部分动、植物的名称。
由此可见与中国的文章书写相比,日语的一般是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混合书写。
同时日语一些平假名,像是きさそふやり在字形上是有印刷体和一般书写之分的。
不过这一区分也就传统意义上而言,随着日本本土越来越多人使用计算机以及日本规范用字活动的发展。
印刷体和一般书写的区别逐渐可以忽略不计了。
三、中日简体字比较周有光在《汉字改革概论》中曾说:“文字符号是不断发展的,符号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简化——从繁难到简易。
”3.1中日字形简体化历程二十世纪中期前后,中日两国都对本国字形进行了改革。
就中国而言,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
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1964年,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同年,中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汉字形表》,统一了汉字印刷体,规定了6196个字的标准字形。
日本在1946年,政府公布了《当用汉字表》,规定了当用汉字1850个。
这个数字使一般使用的汉字减去了六分之五。
1949年日本政府公布了《常用汉字字体表》,简化笔画的汉字近500个。
通过大量淘汰异体字,使用简体字,整理字形,逐步构建了属于日本自己的简体字系统。
3.2中日简体字共同点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在规范和整理的过程中,都要受到汉字体系自身发展中简易律和区别律的制约。
虽然每个汉字简化时有多种可能性,但由于受到以上规律的制约,两国在对同一个汉字进行简化时存在很多不谋而合的可能性。
日本旧本《常用汉字表》的225个简化字中,跟《宋元以来俗字谱》所收我国历史上的简化形体完全相同的就有116字,占52%。
”【4】。
从前偏向于将这些不谋而合字形相同的字认为是中日同形字,同时潘钧(1995)认为, 在判定同形词时应该依据三个必要条件: (1)表记为相同的汉字(繁简字体差别及送假名、形容词和动词词尾等非汉字因素均忽略不记);(2)具有共同的出处和历史上的关联;(3)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在使用的词。
其中以双音节词(二字音语) 为最多, 另有三音节词、四音节词等【5】。
例家族、国、兄弟、体育。
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国家,中日简化字还是有各种不同的状况。
作者作了以下划分:3.2中日简体字区别2.1.1 简体字相同,但字义缩小或扩大中日都有“上”这个字形。
但是日文中的“上”所表示的范围比汉语的“上”窄,只表示垂直上方的范围。
汉语的“X上”,可以表示一个区域表面,但日文却不能这样表示。
如果我们用文字形容桌子上有只猫,汉语可以直接说桌子上有只猫。
日语为机の上に猫がいあす。
在这里の和に都是一种限定,以此弥补“上”这个字形缺少的词义。
另外提一下中日的“水”。
在汉字中“水”可以指热水也可以指凉水。
但日文中的“水”仅指“凉水”。
而お湯指的是“热水”。
2.1.2 单方面简体字日本中国在简化字方面都简化了一些对方没有简化的字形。
例如中国的“张”、“难”、“闻”、“邮”、“头”、“发”、“见”、“飞”、“买”、“选”……与中国相比,日本在这方面的数目明显偏少。
比如“仏”就是汉字“佛”的简化字。
此外还有“仮”是汉字“假”的简化字、別荘是汉字“别墅”的简化字。
为什么中国单方简化汉字比日本多?那是因为中国简化字采取的是“多繁对一简”的原则。
例如:干(乾、幹、榦)、发(發、髮)、脏(髒、臟)、系(係、繫)、冲(沖、衝)、后(后、後)。
“后”对应的繁体字有两个:“後”和“后”,在“皇后”一词中,应写为“后”。
“後”则一般用于表达方位,比如:“後來”、“後面”。
日文保留“後”,像是日文後で就是过会儿的意思。
在“多繁对一简”的原则下,汉字的表意功能削弱了。
很多字的意思必须依靠上下文进行理解。
这是许多语言学术大家对简化字颇有微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较中国的“多繁对一简”原则,日本的简化采用的原则偏向于限制汉字使用和删减异体字。
很少采用合并的取字方式。
两种简化方式谁更优越,笔者不敢妄下结论。
留给读者和后人自行判断。
2.1.3微异的汉字简化有些汉字是汉语及日语的常用汉字,因此它们的简化字形只是稍有不同,有时候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它们的细微差别分为以下几类:汉字中的“点”变成了日语中的“竖”:亡-亡、交-交、享-享。
汉字中的“点”变成了日语中的“横”:今-今、房-房、扇-扇、信-信、炉-炉、琴-琴。
汉字的一个笔画拆成了日语的两个笔画:孤—孤、差-差、幻-幻、幼-幼、比-比。
与汉字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的微差:空-空、窒-窒、良-良、蛮-蛮、衷-衷。
日语汉字比汉语汉字少一笔或多一笔:步-歩、涉-渉、残-残、浅-浅。
其他形式:勇-勇、勘-勘、包-包。
【7】2.1.4同形异义字在汉语里“羽”有四种解释:1、羽毛。
2、鸟类或昆虫的翅膀。
3、用于鸟类:一羽信鸽。
4、姓。
5、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的“6”【8】1。
在日语中“羽”除了有羽毛、翅膀、箭羽等汉字常有的字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字义。
那就是它可以化为助数,通过读成「わ」、「ば」、「ぱ」只。
头。
数鸟、兔等的量词/鳥や兎などを数える語。
例如鶏1羽就是一只鸡的意思,うさぎ2羽为两只兔的意思。
再举两个例子,“本”、“枚”,“本”在汉字中一般本子或者书籍簿册的数量,比如五本书。
而“枚”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例如三枚奖章【8】2。
日文的“本”和“枚”同样是数量词。
但是所修饰的事物种类与中文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本使用对象是细长物体,例如瓶、铅笔、伞、香蕉等。
~枚使用对象是薄平物品,例如纸、盘子、邮票、衬衫等。
与汉字相比还是有着较大区别。
众所周知,日语中有为数不少的繁体字。
这些繁体往往有比汉字有着更加丰富的字义。
例如無理,这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意为没有道理。
而日文中的無理除了表达“没有道理”之外,还有难以办到和勉强的意味。
その仕事は彼には无理だろう。
翻译成汉语就是那个工作对他来说恐怖有些勉强。
四、中日文字的互相习得2009年,李薇通过收集东华大学一到三年级512份期末考试答题纸,标记日本学生对于中文汉字的一些误用后,做了以下一张统计表。
【9】李(2011)の誤用種類の統計表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在学习汉字时所面临的难易程度和掌握顺序,依次为汉语中为简体字,日语中为繁体>同音异形字>类义异形字>发音类似字>中日字形相同的字>其他。
笔者认为这张表格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第二外语的习得,更通过中日误用字形的比较揭示出了中日简化字形后二国文字出现的理解偏差。
其中汉语中为简体字,日语中为繁体居于易用错字的首位。
更加证明,汉语的简体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字的表意功能,加大了一定认知难度。
还需要对简化字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完善。
五、文字背后的文化传承汉字的简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居民认字难度和文盲比率。
但是如今的语言学界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质疑:我们的汉字简化方案足够合理吗?足够合理的话,还能不能更加合理?同时,在民间也有着这样的声音:汉字简化是一场“去中国化”的危机。
是一场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破坏。
日本文字吸收了大量汉字,更重要的是它基本上是与中国同时开始进行本国文字简化工作。
于是笔者突击了两个月的日语,粗浅地进行了一些比较。
但我们始终需要铭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字是这个国家最为珍贵的财富。
它不仅记录了历史脉络,情感路程,还提供美学感受和文化呼吸。
在这方面,我们其实远没有日本做得好,很多汉字失去了它曾经的古意。
但是在日本一些汉字中,我们却还能体会到我们文字里一些曾经的古雅。
例如:日:行く(いく);中文意思:去;古:行,人之步趋也日:走る(はしる);中文意思:跑;古: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日:達者(たっしゃ);中文意思:就是你看到的那样的;古:学无前后,达者为师日:襤褸(ぼろ) ;中文意思:作名词用时有破衣服的意思;成语:筚路褴褛保卫文字传统,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不是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