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节点配电网潮流计算—上机

合集下载

第四章 配电网潮流计算

第四章 配电网潮流计算

第四章 配电网潮流计算4.1 配电网负荷模型4.1.1 概述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模型可描述为:对一个有n 个节点的的配电系统,已知量为根节点的电压0∙U 。

各节点的负荷值)1-n 21(,,,⋯⋯=+i jQ P i i 及配电系统拓扑结构和各支路的阻抗。

待求量为各节点的节点电压)1n 21(-⋯⋯=∙,,,i U i ,各支路的潮流功率)121(,,-⋯⋯=+n i jQ P j L j L ,,,及各支路的电流和系统的有功网损。

在辐射状的配电子系统中,对于支路j b 有:)(j j j i j jX R I U U +-=∙式(1)如果支路j b 的末点j v 为网损点,则该支路的电流j I ∙等于流过末梢点的电流j ,L I ∙。

即等于该末梢点的负荷电流为j L jI I,∙∙= 式(2)节点j v 的负荷电流j L I ,∙可表示为∙∙-=*,,,jjL j L j L U jQ P I 式(3)式中j L j L jQ P ,,-为节点j v 的负荷功率的共轭,*j U ∙为节点j v 的电压共轭。

如果支路j b 的末点j v 不是末梢点,则支路电流j I ∙应为该支路末点j v 的电流和其所有子支路的电流之和,即∑∈∙∙∙+=dk kj L j II I , 式(4)式中,d 为以节点j v 为父节点的支路的集合。

显然,根据式(2)-(4)由末梢点的电源点递推,就可以得到支路的电流,然后根据(1)式从电源向末梢点回推,就可以求得各节点电压。

4.1.2 负荷模型一般可将与节点电压有关的负荷模型描述为:βα⎪⎪⎭⎫⎝⎛+⎪⎪⎭⎫ ⎝⎛=ffU U jQ U UP S Re Re 式(5)式中,U 为节点实际电压,f U Re 为节点参考电压。

如果式(5)中0==βα,S 为恒功率负荷,如果1==βα,S 为恒电流负荷,如果2==βα,S 为恒阻抗负荷。

为讨论方便,假定S 为恒阻抗负荷,则有:22U jG U G S I R += 式(6)因此,可以将节点j v 的恒阻抗表示为22,2,,,i i I i i R i L i L U jG U G jQ P +=+ 式(7)式中,i U 为节点j v 的电压。

配电网潮流计算PPT课件

配电网潮流计算PPT课件

点有多个馈出支路)
负荷功率 -- 任意节点流出到用户中
的功率
15.05.2020
.
4
2.3 配电网的描述 —— (辐射表)
辐射表反映配电网支路与节点的关系
在配电网中,每一个负荷节点只有
源节点(根节点)
0
对应于变电站母
一个馈入支路,其馈入支路编号与
1
6
7
负荷节点编号相一致。馈入支路与
1
6
负荷节点是一对一的。
或已计算得出,计算各支路的功率
对末端节点的馈入电流有
i
I j I Lj
IL j — 负荷电流
ILj
Sˆ Lj Vˆ j
SOjVk Iˆj
Ik
SˆLk Vˆk
Sˆoj
(j末端节点) k
k j
j
这样的计算一直进行到源节点的馈出支路,
末端节点
从而全部节点的各馈出复功率都求解出来。
15.05.2020
.
11
V kV i cosk (i)(PIiRiQIiXi)V i2
V kV i sink(i)(PIiXiQIiRi)
上面两式作平方和,有
V i4 2 ( P I iR i Q I iX i) V k 2 V i2 ( P I i2 Q I i2 )R i 2 ( X i 2 ) 0
5
5 末端节点
图 辐射表的例
Ik
SO k Vˆi
7
由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对于节点i,有
I i I Li I ok
Iok 节点i馈出支路的电流
IL i 负荷电流
IL i
Sˆ L i Vˆi
对于源节点的馈出支路电流,有
I1 SˆLi

第四章 供配电系统电力网的潮流计算

第四章 供配电系统电力网的潮流计算

第四章 供配电系统电力网的潮流计算Power flow calculation of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 1.潮流计算:给定电力系统接线方式和运行条件,确定系统各部分稳定运行状态下的参量计算.已知:发电机有功和无功出力,负荷有功和无功需求 平衡节电电压和相位 枢纽点电压求取:节点电压幅值和相位;支路功率和网络损耗等. 2.潮流计算的用途规划设计中,检验方案能否满足各种运行方式的要求; 运行中,进行安全分析,运行方式确定等 调度,提供初始运行方式 3.潮流计算分:离线计算(主要同与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安排系统运行方式)和在线计算(主要用于对运行中系统的经常监视和实时控制). §4-1 电力网的电压计算Voltage calculation in the power network稳态计算时不考虑发电机内部电磁过程,而将发电机母线视作系统的边界点。

三相复功率 ϕϕsin 3cos 3~UI j UI jQ P S +=+=式中 U-线电压; I-线电流; i u ϕϕϕ-=则:UI Q P S 322=+=;I U S ph 3= , ph U -相电压幅值;ϕcos S P =; ϕsin S Q =ϕ=Ptg Q注意:1.负荷以滞后功率因数运行时所吸收的无功功率为正(感性无功功率),以超前功率因数运行时吸收的为负(容性无功功率);2.发电机以滞后功率因数运行时所发出的无功功率为正(感性无功功率),以超前功率因数运行时发出的无功功率为负(容性无功功率);一、电压降落 voltage drop——矢量。

功率传输过程中,在元件首末端产生的电压相量差。

以线路为例:线路等值图,矢量图。

由线路等值图得:)(21jX R I U U ph ph ++=∙∙∙将电压降相量ph U d ∙在水平轴的投影定义为电压降纵分量ph U ∙∆,垂直方向的投影为电压降横分量ph U ∙δ,则: 电压降落phph ph U j U U d δ+∆=∙)sin cos (ϕϕX R I U ph +=∆ ; )sin cos (ϕϕδR X I U ph -= .由于ph U S I 223=,则:ph ph ph U XQ R P X R U S U 222223)sin cos (3+=+=∆ϕϕ上式两端乘以3,得2222U XQ R P U +=∆其中:P 2-三相有功,MW ;Q 2—三相无功,MVar ;U 2—末端线电压,KV 。

电力系统潮流上机计算

电力系统潮流上机计算
• 能给出较为完整的潮流输出(一般应包括 原始参数、节点导纳矩阵、收敛后的节点 电压、各节点注入功率、支路功率分布及 功率损耗)。
• 程序的输入输出均采用数据文件形式,便 于调试和打印。
• 程序注解说明详细充分。
第7页/共20页
基本内容及要求
3、对潮流程序的较高要求
• 程序尽可能通用,并初步实用。 • 程序能处理包括平行支路、并联支路、非
• 考试方式为笔试。
第13页/共20页
其他相关问题
2、成绩评定
• 平时成绩(40分)和报告(20分)
➢ 缺勤一次扣5分 ➢ 打游戏一次扣5分 ➢ 其他违反纪律情况由指导教师根据情节具体扣

• 考试成绩占40分 • 非自己编制程序,成绩最高评定为“中”。 • 第一次上机没有手算的,报告直接减10分。
第14页/共20页
其他相关问题
3、报告格式
Email: powersystem2013@ Password: powersystem14
第15页/共20页
其他相关问题
4、上机注意事项
✓ 携带上机卡,按题号就坐。 ✓ 第一次上机提前15分钟到 ✓ 严格遵守机房的有关规定 ✓ 上机不得大声喧哗 ✓ 必须遵守上机时间,不得迟到,不得随意调
换机位 ✓ 有事必须事先向指导老师请假 ✓ 禁止玩游戏和上网等与编程无关的活动
第16页/共20页
题目说明
• 体题目说明
第17页/共20页
时间安排
12/01 13/01 14/01 15/01 16/01 19/01 20/01 21/01 23/01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标准变比变压器支路在内的多种支路形式。 • 考虑PV节点无功越界的处理。 • 增加图形化的输入输出界面。 • 增加必要的结果分析功能,形成有关分析

配电网潮流计算

配电网潮流计算

第二章 配电网重构的潮流计算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基本,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计算;其中配电网潮流的数据改变将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操作的快速性与准确性产生影响;同时配电网潮流计算更是分析配电网最基础的部分,也是配电系统的网络重构!操作模拟、无功/电压优化调度等的基础。

配电网是闭环设计、开环运行的,根据这一特点配电网在潮流计算时的模型通常情况下可以为辐射状配电网。

潮流计算的本质就是求解多元非线性方程组,需迭代求解。

根据潮流计算的特性,可以得知潮流计算的要求和要点如下:(1)可靠的收敛性,对不同的网络结构以及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下都能保证收敛;(2)计算速度快;(3)使用方便灵活,修改和调整容易,能满足工程上各种需求;(4)占用内存少。

由于配电网中收敛性问题相对突出,因此在评价配电网络潮流计算方法的时候,应首先判断其能否可靠收敛,然后再在收敛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计算速度。

2.1 配电网的潮流计算配电网具有不同于输电网的特征,首先,配电网是采用闭环设计,但在运行时网络拓扑结构通常是呈辐射状的,只有在负荷需要倒换或者出现故障时才有可能运行在短暂的环网结构;其次,配电网分支数很多,结构较为复杂,由于多采用线径较细小的线路,其阻抗X 和电阻R 的值较大,进而可以忽略线路的充电电容;此外,在配电网络中多数是 PQ 节点而PV 节点的数目则相对较少[31]。

所以适用于输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很难应用于配电网中。

针对配电网的结构特点,学者们提出了很多计算方法,但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对这些算法进行分类,有学者根据系统不同状态变量将其分为节点法和支路法。

节点法以节点电压和注入节点的功率或电流作为系统的状态变量,进而列出并求解系统的状态方程。

支路法则是以配电网的支路电流或功率作为状态变量列出并求解系统的状态方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计算配电网潮流较为成熟的算法。

2.1.1 节点法节点法包括牛顿类方法(传统牛顿法、改进牛顿法、传统快速解耦法、改进快速解耦法)和隐式Z bus 高斯法等,本文主要介绍两种算法:改进牛顿法和改进快速解耦法。

潮流计算程序(3.0版)说明

潮流计算程序(3.0版)说明

潮流计算程序(3.0版)说明1特点∙既可以用于高压输电网的潮流解算,又可以用于低压配电网的潮流解算,还可以同时解算输电网加配电网的混合潮流问题。

∙可以处理多平衡(机)节点问题,使用者只需输入各平衡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位角,计算出的系统不平衡功率部分将自动在各平衡节点间进行分摊。

∙可以同时解算相互解列的几个子系统的潮流问题(只要每个子系统内均含有平衡节点),甚至某些子系统退化成孤立节点也不会影响其它子系统的潮流解算。

∙可以同时解算多配电馈线的潮流问题,而无需一个馈线一个馈线地分别计算。

∙由于该程序能够处理多平衡节点问题,故在解算具有多根节点和环状配电网潮流时,无需象以往方法那样只保留一个平衡节点,而将其余平衡节点全部人为地改成PV节点。

∙该版程序为PQ分解法。

2一般变量说明∙LINEMAX 程序所能处理的最大线路数,可以在#define说明语句中进行修改∙GENERA TORMAX 程序所能处理的最大发电机节点数,可以在#define说明语句中进行修改∙LOADMAX 程序所能处理的最大负荷节点数,可以在#define说明语句中进行修改∙NODEMAX 程序所能处理的最大系统节点总数,可以在#define说明语句中进行修改∙SWINGMAX 程序所能处理的最大平衡节点数,可以在#define说明语句中进行修改∙PVMAX 程序所能处理的最大PV节点数,可以在#define说明语句中进行修改∙NODEFACTOR 导纳矩阵的上三角阵中程序所能处理的最大非零非对角元素的个数相对于最大节点数(NODEMAX)的倍数∙Deg_to_Rad 度到弧度的转换系数,在#define说明语句中定义∙Rad_to_Deg 弧度到度的转换系数,在#define说明语句中定义∙Num_Line 系统的实际总线路数∙Num_Gen 系统的实际总发电机(节点)数∙Num_Load 系统的实际总负荷(节点)数∙Num_Node 系统的实际总节点数∙Num_Swing 系统的实际总平衡节点数∙Num_GPV 系统发电机节点中的PV节点数∙Num_GPQ 系统发电机节点中的PQ节点数∙Eps 节点功率失配量值收敛限值∙Iter_Max 迭代次数限值(在不满足电压收敛误差限值的条件下强行中止收敛的最大迭代次数)∙V olIni_Flag 是否读取电压初值标志:0-不读(以0-1启动);1-读初值∙V olRes_Flag 是否将电压收敛值保存以备以后计算时当启动初值:0-不保存;1-保存3参数结构定义说明∙线路参数结构定义struct Line{int Node_No[2];int Flag;double RXBK[3];}LLine[LINEMAX]其中,Node_No[2]代表线路两端节点号:0—左节点号;1—右节点号。

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

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

摘要首先简单介绍了基于在MALAB中行潮流计算的原理、意义,然后用具体的实例,简单介绍了如何利用MALAB去进行电力系统中的潮流计算。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一种计算,它根据给定的运行条件及系统接线情况确定整个电力系统各部分的运行状态:各线的电压、各元件中流过的功率、系统的功率损耗等等。

牛顿-拉夫逊法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常用算法之一,它收敛性好,迭代次数少。

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基本知识及潮流计算牛顿-拉夫逊法,最后介绍了利用MTALAB程序运行的结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牛顿-拉夫逊法,MATLABThe AbstractAt firs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the meaning of the load flow calculation based on MALAB, and then it briefly introduces how to apply MALAB to the load flow calculation of the electric system by concrete cases.A kind of calculation is the load flow of the electric system, which studies the stable operation-condition of the electric system. It confirms the operation-condition of the whole electric system, such as the voltage of every line, the rate of power crossing each component, the rate of power consumption of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given operation-condition and the connected circumstances of the system.Newton-Raphson method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load flow calculation of the electric system for its good stypticity and little iter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about the assistant analysis of the load flow computer of electric system and the Newton-Raphson method. Finally, it introduces the results after making use of MALAB procedure.The key word:The load flow calculation of the electric system; Newton-Raphson method;MALAB目录摘要 (1)The Abstract (2)1.设计背景 (4)2.原始资料: (4)3.原始数据的输入 (5)4.(分析方法)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 (6)4.1程序流程图 (6)4.2 电力线路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7)4.3 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 (8)4.4 节点导纳矩阵 (9)4.5 潮流计算节点的类型 (9)1.设计背景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的一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计算。

配电网潮流计算

配电网潮流计算

5
图 辐射表的例
V k V i c k o i ) j s s k i i ) ( n V i 2 ( P I i R ( i Q I i X i ) j ( P I i 末X 端i 节 点 Q I i R i )
V kV i cosk (i)(PIiRiQIiXi)V i2
点有多个馈出支路)
负荷功率 -- 任意节点流出到用户中 的功率
2021/5/23
4
2.3 配电网的描述 —— (辐射表)
辐射表反映配电网支路与节点的关系
在配电网中,每一个负荷节点只有
源节点(根节点)
0
对应于变电站母
一个馈入支路,其馈入支路编号与
1
6
7
负荷节点编号相一致。馈入支路与
1
6
负荷节点是一对一的。
V kV i sink(i)(PIiXiQIiRi)
上面两式作平方和,有
V i4 2 ( P I iR i Q I iX i) V k 2 V i2 ( P I i2 Q I i2 )R i 2 ( X i 2 ) 0
2021/5/23
9
三、 BBB算法 辐射型配电网潮流算法
2021/5/23
8
2.5 功率与电压模的关系
0
源节点
1
6
设支路i是i节点的馈入支路,k节点的馈出支路, 1 6
I i
Sˆ I i Vˆi
V i V kZiIi Z i — 支路i的阻抗
Vk
Vi
Zi
SˆI i Vˆi
V V (cojssin )
2
7
2
7


8
3 点8
3
9
9 4

配电网潮流计算

配电网潮流计算

摘要配电网潮流计算是配电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功能组成之一。

本设计在分析配电网元件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

由于配电网的结构参数与输电网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配电网的潮流计算采用相适应的算法。

配电网的结构特点呈辐射状,在正常运行时是开环的;配电网的另一个特点是配电线路的总长度较输电线路要长并且分支较多,配电线路的线径比输电网的细以至于配电网的R/X较大,且线路的充电电容可以忽略。

配电网的潮流计算采用的方法是前推回代法,文中对前推回代法的基本原理,收敛性及计算速度等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仿真和算例表明,前推回代法具有编程简单、计算速度快、收敛性好的特点,这个方法是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有效算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配电网,潮流计算,前推回代法AbstractFlow solution of distribution networks is one of software in DM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between transmission networks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in flow solution of distribution networks must be applied. Distributions network is radial shape and in the condition of regular is annular.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distribution networks is cabinet minister of distribution long than transmission networks. The line diameter of distribution networks is thin than transmission networks, it cause R/X is large of distribution networks and the line’s capacitance can neglect. Load flow calculation of distributions network use back/ forward sweep. It has some peculiarities such as simple procedures and good restrain and so on. This method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trend, with some practicality.Key words :distribution network,load flow calculation,back/ forward sweep一.电力系统潮流概述1.1 配电网的分类在电力网中起重要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称为配电网。

自-配电网络的拓扑分析及潮流计算

自-配电网络的拓扑分析及潮流计算

配电网络的拓扑分析及潮流计算李晨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供电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通过配电网络重构,充分发挥现有配电网的潜力,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对配电网拓扑分析、对配电网络潮流计算作分析研究,应用MATLAB编程来验证并分析配电网结构特点。

配电网的拓扑分析用树搜索法,并采用前推回代法进行潮流计算分析,通过树搜索形成网络拓扑表,然后利用前推回代法计算潮流分布。

1 配电网的接线分析配电网是指电力系统中二次降压侧直接或降压后向用户供电的网络。

配电网由馈线、降压变压器、断路器、各种开关构成。

就我国电力系统而言,配电网是指110kV及以下的电网。

在配电网中,通常把110kV,35kV级称为高压,10kV级称为中压,0.4kV级称为低压。

从体系结构上,配电网可以分作辐射状网、树状网和环状网,如图2.3所示。

我国配电网大部分是呈树状结构。

辐射网树状网环状网图1-1配电网的体系结构1.1 配电网的支路节点编号通过简化可把一个复杂的配电网络简化成一个节点一边关系的树状网络,于是就可以运行图论的知识进行网络拓扑分析。

按照这种简化模型,易知:节点数目比支路数目和开关数目多1,所以节点从0开始编号,而支路数和开关数从1开始编号,这样编号三者在序号上就可以完全一致,为后面的网损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联络线支路和上面的联络开关编号放在最后处理。

图1-2节点支路编号示意图图中①为节点号,1为支路号,其它节点、支路编号的含义相同。

节点、支路编号原则:将根节点编为0,并按父节点小于子节点号的原则由根节点向下顺序编号,规定去路正方向为父节点指向子节点,且支路编号与其子节点同号,则网络结构为层次结构如图1-2所示。

但是在配电网重构中,每次重构后的网络要重新进行编号,这样工作量将非常巨大,不得于工作的进行,因此必须寻找新的网络数据存储方法。

1.2 配电网的支路数据存储方式为了判断网络是否为辐射网和方便配电网潮流计算,本文采用上文所提到的编号方法,用结构数组来存储网络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网络参数。

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概述

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概述

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概述-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概述目前,传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方法,如牛顿-拉夫逊法、PQ分解法等,均以高压电网为对象;而配电网络的电压等级较低,其线路特性和负荷特性都与高压电网有很大区别,因此很难直接应用传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方法。

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计算机算法,长期以来供电部门计算配电网潮流分布大多数采用手算方法。

8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手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多种配电网潮流计算机算法。

目前辐射式配电网络潮流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1)直接应用克希霍夫电压和电流定律。

首先计算节点注入电流,再求解支路电流,最后求解节点电压,并以网络节点处的功率误差值作为收敛判据。

如逐支路算法,电压/电流迭代法、少网孔配电网潮流算法和直接法、回路分析法等。

(2)以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和节点电压平方V2作为系统的状态变量,列写出系统的状态方程,并用牛顿-拉夫逊法求解该状态方程,即可直接求出系统的潮流解。

如Dist flow算法等。

2 配电网络潮流计算的难点1.数据收集在配电网络潮流计算中,网络数据和运行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是影响计算准确性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实际运行部门来说,要提供出完整、精确的配电网网络数据和运行数据是很难办到的,这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1)由于配电网网络结构复杂,特别是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配电网络,用户多且分散,不可能在每一条配电馈线及分支线上安装测量表计,使得运行部门很难提供完整、精确的运行数据。

(2)在实际配电网中,有部分主干线安装自动测量表计,而大部分配电网络只能通过人工收集网络运行数据,很难保证运行数据的准确性。

因此限制了配电网潮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使得大多数计算结果只能作为参考资料,而不能用于实际决策。

2.负荷的再分配由于配电网络的网络结构复杂、用户设备种类繁多、极其分散、以及各种测量表计安装不全等原因,使得运行部门无法统计出每台配电变压器的负荷曲线,只能提供较准确的配电网络根节点上(即降压变压器低压侧母线出口处)总负荷曲线。

配电网单–三相混合潮流计算模型及算法

配电网单–三相混合潮流计算模型及算法

配电网单–三相混合潮流计算模型及算法杨磊;罗萍萍;王高猛;刘阳升【摘要】针对配电网三相潮流问题计算精确性和计算速度要求,提出了一种单–三相混合配电网潮流计算模型及算法.首先推导了电网三相潮流计算模型,然后根据配网不确定性特点,对局部的对称部分采用单相潮流计算,对于不对称部分采用三相潮流计算,2部分网络之间通过单–三相接口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单相网络与三相网络的统一建模;进而基于线路电流的不平衡度,自动确定单–三相接口的位置.算例证明了所提出的单–三相混合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和动态接口策略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期刊名称】《中国电力》【年(卷),期】2019(052)001【总页数】8页(P102-109)【关键词】配电网;三相潮流;单–三相混合潮流;单–三相接口;不平衡度【作者】杨磊;罗萍萍;王高猛;刘阳升【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090;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090;天津大学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 2018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27;TM7440 引言由于三相参数不对称[1]、负荷不平衡,三相潮流计算[2-3]是配网分析及控制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配网规模和并网分布式电源的增加,适应多种分布式电源并网[4-5],计算精度高且速度快的三相潮流计算方法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配网三相潮流的计算方法可以分为相分量法、序分量法和相序混合法。

(1)相分量法。

每个元件的参数均为三阶子矩阵,对角线元素为各相自阻抗或自导纳,非对角线元素为互阻抗或互导纳,状态变量则为三维列向量,能直观方便地处理各种不对称,但是计算量相对大。

文献[6-7]采用相分量法进行包括网络不对称的三相潮流计算。

文献[8-9]采用相分量法分别结合戴维南等值、补偿法等技术求解包括局部环网的配网三相潮流。

(2)序分量法。

配电网潮流计算

配电网潮流计算

第二章 配电网重构的潮流计算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基本,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计算;其中配电网潮流的数据改变将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操作的快速性与准确性产生影响;同时配电网潮流计算更是分析配电网最基础的部分,也是配电系统的网络重构!操作模拟、无功/电压优化调度等的基础。

配电网是闭环设计、开环运行的,根据这一特点配电网在潮流计算时的模型通常情况下可以为辐射状配电网。

潮流计算的本质就是求解多元非线性方程组,需迭代求解。

根据潮流计算的特性,可以得知潮流计算的要求和要点如下:(1)可靠的收敛性,对不同的网络结构以及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下都能保证收敛;(2)计算速度快;(3)使用方便灵活,修改和调整容易,能满足工程上各种需求;(4)占用内存少。

由于配电网中收敛性问题相对突出,因此在评价配电网络潮流计算方法的时候,应首先判断其能否可靠收敛,然后再在收敛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计算速度。

2.1 配电网的潮流计算配电网具有不同于输电网的特征,首先,配电网是采用闭环设计,但在运行时网络拓扑结构通常是呈辐射状的,只有在负荷需要倒换或者出现故障时才有可能运行在短暂的环网结构;其次,配电网分支数很多,结构较为复杂,由于多采用线径较细小的线路,其阻抗X 和电阻R 的值较大,进而可以忽略线路的充电电容;此外,在配电网络中多数是 PQ 节点而PV 节点的数目则相对较少[31]。

所以适用于输电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很难应用于配电网中。

针对配电网的结构特点,学者们提出了很多计算方法,但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对这些算法进行分类,有学者根据系统不同状态变量将其分为节点法和支路法。

节点法以节点电压和注入节点的功率或电流作为系统的状态变量,进而列出并求解系统的状态方程。

支路法则是以配电网的支路电流或功率作为状态变量列出并求解系统的状态方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计算配电网潮流较为成熟的算法。

2.1.1 节点法节点法包括牛顿类方法(传统牛顿法、改进牛顿法、传统快速解耦法、改进快速解耦法)和隐式Z bus 高斯法等,本文主要介绍两种算法:改进牛顿法和改进快速解耦法。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11. 手算过程已知:节点1:PQ 节点, s(1)= -0.5000-j0.3500 节点2:PV 节点, p(2)=0.4000 v(2)=1.0500 节点3:平衡节点,U(3)=1.0000∠0.0000 网络的连接图:0.0500+j0.2000 1 0.0500+j0.2000231)计算节点导纳矩阵由2000.00500.012j Z 71.418.112j y ;2000.00500.013j Z71.418.113j y ;导纳矩阵中的各元素:42.936.271.418.171.418.1131211j j j y y Y ;71.418.11212j y Y ; 71.418.11313j y Y; 21Y 71.418.11212j y Y ; 71.418.12122j y Y;002323j y Y;31Y 71.418.11313j y Y; 32Y 002323j y Y;71.418.13133j y Y;形成导纳矩阵BY :71.418.10071.418.10071.418.171.418.171.418.171.418.142.936.2j j j j j j j j j Y B2)计算各PQ、PV 节点功率的不平衡量,及PV 节点电压的不平衡量:取:000.0000.1)0(1)0(1)0(1j jf e U000.0000.1)0(2)0(2)0(2j jf e U节点3是平衡节点,保持000.0000.1333j jf e U为定值。

nj j jij jij ijij jij i ieB fG f fB eG e P1)0()0()0()0()0()0()0(;2nj j jij jij ijij jij i ie B fG e f B eG f Q 1)0()0()0()0()0()0()0(;);(2)0(2)0(2)0(iiif e U)0.142.90.036.2(0.0)0.042.90.136.2(0.1)0(1P)0.171.40.018.1(0.0)0.071.40.118.1(0.1 )0.171.40.018.1(0.0)0.071.40.118.1(0.1 0.0 ;)0.142.90.036.2(0.1)0.042.90.136.2(0.0)0(1Q)0.171.40.018.1(0.1)0.071.40.118.1(0.0 )0.171.40.018.1(0.1)0.071.40.118.1(0.0 0.0 ;)0.171.40.018.1(0.0)0.071.40.118.1(0.1)0(2P)0.171.40.018.1(0.0)0.071.40.118.1(0.1 )0.00.00.00.0(0.0)0.10.00.10.0(0.1 0.0 ;101)(222)0(22)0(22)0(2f e U;于是:;)0()0(iiiP P P ;)0()0(iiiQQ Q);(2)0(2)0(22)0(iiiif e UU5.00.05.0)0(11)0(1P P P ;35.00.035.0)0(11)0(1QQ Q;4.00.04.0)0(22)0(2P P P ;1025.0)01(05.1)(2222)0(22)0(2222)0(2f e UU3)计算雅可比矩阵中各元素雅可比矩阵的各个元素分别为:3ji ij ji ij j i ij j i ij ji ij j i ij e U S f U R e Q L f Q J e P N f P H 22;;; 又: nj j jij jij i jij jij i ieB fG f fB eG e P1)0()0()0()0()0()0()0(; nj j jij jij ijij jij iieB fG e fB eG f Q 1)0()0()0()0()0()0()0(;);(2)0(2)0(2)0(iiif e U)0(1P )0(111)0(111)0(1)0(111)0(111)0(1e Bf G f f B e G e)0(212)0(212)0(1)0(212)0(212)0(1e B fG f f B e G e313313)0(1313313)0(1e Bf G f f B e G e ;)()()0(111)0(111)0(1)0(111)0(111)0(1)0(1e Bf Ge f B e G f Q)()()0(212)0(212)0(1)0(212)0(212)0(1e Bf G e f B e G f)()(313313)0(1313313)0(1e Bf G e f B e G f;)0(2P )0(121)0(121)0(2)0(121)0(121)0(2e Bf G f f B e G e)0(222)0(222)0(2)0(222)0(222)0(2eB fG f fBeG e323323)0(2323323)0(2e Bf G f f B e G e ;)(2)0(22)0(22)0(2f e U42.90.171.40.171.4313)0(212)0(1)0(1)0(11e B e Bf P H ; 36.20.118.10.118.10.136.222313)0(212)0(111)0(1)0(1)0(11 e G e G e G e P N 36.20.118.10.118.1313)0(212)0(1)0(1)0(11 e G e G f Q J442.90.171.40.171.40.142.922313)0(212)0(111)0(1)0(1)0(11 e B e B e B e Q L 71.40.171.4)0(112)0(2)0(1)0(12 e B f P H ; 18.10.118.1)0(112)0(2)0(1)0(12 e G e P N ; 18.10.118.1)0(112)0(2)0(1)0(12 e G f Q J ;71.40.171.4)0(112)0(2)0(1)0(12 e B e Q L ; 71.40.171.4)0(221)0(1)0(2)0(21 e B f P H ; 11.40.111.4)0(221)0(1)0(2)0(21 e G e P N ; 0)0(12)0(2)0(21 f U R ; 0)0(12)0(2)0(21 e U S ; 71.40.10.00.171.4323)0(121)0(2)0(2)0(22 e B e B f P H ; 18.10.10.00.118.10.118.122323)0(121)0(222)0(2)0(2)0(22 e G e G e G e P N ;02)0(2)0(22)0(2)0(22 f f U R ; 0.20.122)0(2)0(22)0(2)0(22 e e U S ; 得到K=0时的雅可比矩阵:0.200018.171.418.171.471.418.142.936.218.171.436.242.9)0(J4)建立修正方程组:5)0(2)0(2)0(1)0(10.200011.4959.1011.4959.10959.1011.4918.2122.811.4959.1022.8918.210975.04.035.08.0e f e f 解得:04875.001828.00504.00176.0)0(2)0(2)0(1)0(1e f e f 因为 )0()0()1(iiie e e ; )0()0()1(iiif f f ;所以 9782.00218.00.1)0(1)0(1)1(1e e e ; 0158.00158.00)0(1)0(1)1(1f f f ;05125.105125.00.1)0(2)0(2)1(2e e e ;05085.005085.00)0(2)0(2)1(2f f f ;5)运用各节点电压的新值进行下一次迭代:即取: 0158.09782.0)1(1)1(1)1(1j jf e U05085.005125.1)1(2)1(2)1(2j jf e U节点3时平衡节点,保持000.0000.1333j jf e U为定值。

配电网络自动化第12讲 配电网潮流计算

配电网络自动化第12讲 配电网潮流计算

3.2 牛顿-拉夫逊潮流计算方法
3.2.2 牛顿-拉夫逊潮流算法
雅克比矩阵的元素
H ij
Pi
j
Kij
Qi
j
N ij
Vj
Pi V j
Lij
Vj
Qi V j
1、如果节点i和j之间无支路,则H\N\K\L都为0,所以J是一 个稀疏矩阵,可利用稀疏技术提高计算速度; 2、每次迭代都需重新更新雅克比矩阵;
和, Zij中元素的方向取决于流过环路i和j的环路电流的相对方向:相 同为正,相反为负。在三相系统中,所有的环路大部分是三相的,所
以断点阻抗矩阵主要由3x3的块矩阵组成。
3.3 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方法
3.3.2 环网的处理
一个含环网的配电网潮流计算过程:
➢首先确定断点,将弱环网运行配电网络逐层转换为放射状网络,并
3.3 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方法
3.3.2 环网的处理
(k)
(k )
I
m1a
Im1b
J
ma
Jmb
, 同时
I
m1c
J
mc
(k)
(k)
I
m
2
a
J
ma
Im2b Jmb
I
m
2c
J
mc
❖对环路列KVL方程可以得到环路三相电流满足 下式
[Z B ][ J m ](k ) [Vm ](k )
式中,[Vm ](k) 表示第k次迭代中节点m1和m2的三相电压误差的向量;[Jm ](k) 为第k次迭代中流过节点m的电流;[ZB]是一个数值恒定的阻抗矩阵, 称为断点阻抗矩阵,数值上,位于[ZB]对角线上的子矩阵Zii为组成环路 的所有支路阻抗之和,对于非对角线上的子矩阵Zij,只有当环路i和j共 同经过一个以上的支路时,其数值才非零,其值为共同支路的阻抗之

配电网潮流计算

配电网潮流计算

4
末端节点
5
Zi RijXi SIiPIijQ Ii
5
图 辐射表的例
V k V i c k o i ) j s s k i i ) ( n V i 2 ( P I i R ( i Q I i X i ) j ( P I i 末X 端i 节点 Q I i R i )
V kV i cosk (i)(PIiRi QIiXi)V i2
5
5 末端节点
图 辐射表的例
07.05.2020
a
8
2.5 功率与电压模的关系
0
源节点
1
6
设支路i是i节点的馈入支路,k节点的馈出支路, 1 6
Ii
Sˆ I i Vˆi
V i V k Zi I i
Vk Vi Zi
SˆI i Vˆi
Z i — 支路i的阻抗
2
7
2
7


8
3 点8
3
9
9 4
V V (co sjsin)
已知
Sok Ik
计算各支路电流 I i ILi I k
计算各节点电压 V i V k Zi I i
k为 i 的上一个节点编号
2) 逆流计算 确定支路功率
0
源节点
1
6
1
6
2
7
2
7


8
3 点8
3
9
9 4
4
末端节点
5
5 末端节点
图 辐射表的例
07.05.2020
a
12
3.3 迭代步骤
S I i 表示节点i的馈入复功率
S L i 表示节点i的负荷功率

13节点潮流计算

13节点潮流计算

13节点潮流计算%本程序的功能是用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潮流计算% B1矩阵:1、支路首端号;2、末端号;3、支路阻抗;4、支路对地电纳% 5、支路的变比;6、支路首端处于K侧为1,1侧为0% B2矩阵:1、该节点发电机功率;2、该节点负荷功率;3、节点电压初始值% 4、PV节点电压V的给定值;5、节点所接的无功补偿设备的容量% 6、节点分类标号:1为平衡节点(应为1号节点);2为PQ节点;% 3为PV节点;%S()为结点注入功率%B()结点无功补长量clear;n=13;%input('请输入节点数:n=');nl=13;%input('请输入支路数:nl=');isb=1;%input('请输入平衡母线节点号:isb=');pr=1;%input('请输入误差精度:pr=');B1=[1 3 10.349+31.68i 0.0018i 1.0 1;1 5 1.8+92.16i 0.0000118i 21.0 1;2 4 2.0328+58.1i 0.000001363i 21.0 1;2 3 6.688+19.25i 0.00109i 1.0 1;3 6 2.5+136.64i 0.000208i 15.4 1;3 7 2.36+111.55i 0.0000214i 20.0 1;3 8 14.41+44.11i 0.000627i 1 1;3 10 14.41+44.11i 0.000627i 1 1;8 10 12.84+39.3i 0.000559i 1 0;8 9 1.77+52.33i 0.0000267i 21.0 1;10 11 2.23+151.25i 0.0000267i 23.0 1;10 13 5.895+18.045i 0.000513i 1.0 0;12 13 7.08+209.28i 0.0000267i 23.0 0]B2=[0 0 220 220 0 1;0 0 220 220 0 3;0 0 220 0 0 2;0 66+41i 10.5 0 0 2;0 77+48i 10.5 0 0 2;800 0 15.75 15.75 0 2;100 0 11 0 0 2;0 0 220 0 0 2;0 88+55i 10.5 0 0 2;0 0 220 0 0 2;0 55+34i 10.5 0 0 2;71 0 10.5 0 0 2;0 0 220 0 0 2]%标幺值s=1000;u=220;for i=1:13B1(i,3)=B1(i,3)/(u^2/s*1000);B1(i,4)=B1(i,4)*(u^2/s*1000);endfor i=1:13B2(i,1)=B2(i,1)/u;B2(i,2)=B2(i,2)/u;B2(i,3)=B2(i,3)/u;B2(i,4)=B2(i,4)/u;end;%input('请输入各节点参数形成的矩阵:B2=');Y=zeros(n);e=zeros(1,n);f=zeros(1,n);V=zeros(1,n);sida=zero s(1,n);S1=zeros(nl);% % %---------------------------------------------------for i=1:nl %支路数if B1(i,6)==0 %左节点处于1侧p=B1(i,1);q=B1(i,2);else %左节点处于K侧p=B1(i,2);q=B1(i,1);endY(p,q)=Y(p,q)-1./(B1(i,3)*B1(i,5)); %非对角元Y(q,p)=Y(p,q); %非对角元Y(q,q)=Y(q,q)+1./(B1(i,3)*B1(i,5)^2)+B1(i,4)./2; %对角元K侧Y(p,p)=Y(p,p)+1./B1(i,3)+B1(i,4)./2; %对角元1侧end%求导纳矩阵disp('导纳矩阵Y=');disp(Y)%----------------------------------------------------------G=real(Y);B=imag(Y); %分解出导纳阵的实部和虚部for i=1:n %给定各节点初始电压的实部和虚部e(i)=real(B2(i,3));f(i)=imag(B2(i,3));V(i)=B2(i,4); %PV节点电压给定模值endfor i=1:n %给定各节点注入功率S(i)=B2(i,1)-B2(i,2); %i节点注入功率SG-SLB(i,i)=B(i,i)+B2(i,5); %i节点无功补偿量end%===================================== ==============================P=real(S);Q=imag(S); %分解出各节点注入的有功和无功功率ICT1=0;IT2=1;N0=2*n;N=N0+1;a=0; %迭代次数ICT1、a;不满足收敛要求的节点数IT2 while IT2~=0 % N0=2*n 雅可比矩阵的阶数;N=N0+1扩展列IT2=0;a=a+1;for i=1:nif i~=isb %非平衡节点C(i)=0;D(i)=0;for j1=1:nC(i)=C(i)+G(i,j1)*e(j1)-B(i,j1)*f(j1);%Σ(Gij*ej-Bij*fj)D(i)=D(i)+G(i,j1)*f(j1)+B(i,j1)*e(j1);%Σ(Gij*fj+Bij*ej)endP1=C(i)*e(i)+f(i)*D(i);%节点功率P计算eiΣ(Gij*ej-Bij*fj)+fiΣ(Gij*fj+Bij*ej)Q1=C(i)*f(i)-e(i)*D(i);%节点功率Q计算fiΣ(Gij*ej-Bij*fj)-eiΣ(Gij*fj+Bij*ej) %求i节点有功和无功功率P',Q'的计算值V2=e(i)^2+f(i)^2; %电压模平方%========= 以下针对非PV节点来求取功率差及Jacobi矩阵元素========= if B2(i,6)~=3 %非PV节点DP=P(i)-P1; %节点有功功率差DQ=Q(i)-Q1; %节点无功功率差%=============== 以上为除平衡节点外其它节点的功率计算=================%================= 求取Jacobi矩阵===================for j1=1:nif j1~=isb&j1~=i %非平衡节点&非对角元X1=-G(i,j1)*e(i)-B(i,j1)*f(i); % X1=dP/de=-dQ/dfX2=B(i,j1)*e(i)-G(i,j1)*f(i); % X2=dP/df=dQ/deX3=X2; % X2=dp/df X3=dQ/deX4=-X1; % X1=dP/de X4=dQ/dfp=2*i-1;q=2*j1-1;J(p,q)=X3;J(p,N)=DQ;m=p+1; % X3=dQ/de J(p,N)=DQ节点无功功率差J(m,q)=X1;J(m,N)=DP;q=q+1; % X1=dP/de J(m,N)=DP节点有功功率差J(p,q)=X4;J(m,q)=X2; % X4=dQ/df X2=dp/dfelseif j1==i&j1~=isb %非平衡节点&对角元X1=-C(i)-G(i,i)*e(i)-B(i,i)*f(i);% dP/deX2=-D(i)+B(i,i)*e(i)-G(i,i)*f(i);% dP/dfX3=D(i)+B(i,i)*e(i)-G(i,i)*f(i); % dQ/deX4=-C(i)+G(i,i)*e(i)+B(i,i)*f(i);% dQ/dfp=2*i-1;q=2*j1-1;J(p,q)=X3;J(p,N)=DQ;%扩展列△Qm=p+1;J(m,q)=X1;q=q+1;J(p,q)=X4;J(m,N)=DP;%扩展列△PJ(m,q)=X2;endendelse%=============== 下面是针对PV节点来求取Jacobi矩阵的元素=========== DP=P(i)-P1; % PV节点有功误差DV=V(i)^2-V2; % PV节点电压误差for j1=1:nif j1~=isb&j1~=i %非平衡节点&非对角元X1=-G(i,j1)*e(i)-B(i,j1)*f(i); % dP/deX2=B(i,j1)*e(i)-G(i,j1)*f(i); % dP/dfX5=0;X6=0;p=2*i-1;q=2*j1-1;J(p,q)=X5;J(p,N)=DV; % PV节点电压误差m=p+1;J(m,q)=X1;J(m,N)=DP;q=q+1;J(p,q)=X6; % PV节点有功误差J(m,q)=X2;elseif j1==i&j1~=isb %非平衡节点&对角元X1=-C(i)-G(i,i)*e(i)-B(i,i)*f(i);% dP/deX2=-D(i)+B(i,i)*e(i)-G(i,i)*f(i);% dP/dfX5=-2*e(i);X6=-2*f(i);p=2*i-1;q=2*j1-1;J(p,q)=X5;J(p,N)=DV; % PV节点电压误差m=p+1;J(m,q)=X1;J(m,N)=DP;q=q+1;J(p,q)=X6; % PV节点有功误差J(m,q)=X2;endendendendend%========= 以上为求雅可比矩阵的各个元素及扩展列的功率差或电压差=====================for k=3:N0 % N0=2*n (从第三行开始,第一、二行是平衡节点)k1=k+1;N1=N; % N=N0+1 即N=2*n+1扩展列△P、△Q 或△Ufor k2=k1:N1 % 从k+1列的Jacobi元素到扩展列的△P、△Q 或△UJ(k,k2)=J(k,k2)./J(k,k);% 用K行K列对角元素去除K行K列后的非对角元素进行规格化endJ(k,k)=1; % 对角元规格化K行K列对角元素赋1%==================== 回代运算======================================= if k~=3 % 不是第三行k > 3k4=k-1;for k3=3:k4 % 用k3行从第三行开始到当前行的前一行k4行消去for k2=k1:N1 % k3行后各行上三角元素J(k3,k2)=J(k3,k2)-J(k3,k)*J(k,k2);%消去运算(当前行k列元素消为0)end %用当前行K2列元素减去当前行k列元素乘以第k行K2列元素J(k3,k)=0; %当前行第k列元素已消为0endif k==N0 %若已到最后一行break;end%================== 前代运算================================== for k3=k1:N0 % 从k+1行到2*n最后一行for k2=k1:N1 % 从k+1列到扩展列消去k+1行后各行下三角元素J(k3,k2)=J(k3,k2)-J(k3,k)*J(k,k2);%消去运算end %用当前行K2列元素减去当前行k列元素乘以第k行K2列元素J(k3,k)=0; %当前行第k列元素已消为0endelse %是第三行k=3%====================== 第三行k=3的前代运算========================for k3=k1:N0 %从第四行到2n行(最后一行)for k2=k1:N1 %从第四列到2n+1列(即扩展列)J(k3,k2)=J(k3,k2)-J(k3,k)*J(k,k2);%消去运算(当前行3列元素消为0)end %用当前行K2列元素减去当前行3列元素乘以第三行K2列元素J(k3,k)=0; %当前行第3列元素已消为0endendend%====上面是用线性变换方式高斯消去法将Jacobi矩阵化成单位矩阵=====for k=3:2:N0-1L=(k+1)./2;e(L)=e(L)-J(k,N); %修改节点电压实部k1=k+1;f(L)=f(L)-J(k1,N); %修改节点电压虚部end%------修改节点电压-----------for k=3:N0DET=abs(J(k,N));if DET>=pr %电压偏差量是否满足要求IT2=IT2+1; %不满足要求的节点数加1endendICT2(a)=IT2; %不满足要求的节点数ICT1=ICT1+1; %迭代次数end%用高斯消去法解"w=-J*V"disp('迭代次数:');disp(ICT1);disp('没有达到精度要求的个数:');disp(ICT2);for k=1:nV(k)=sqrt(e(k)^2+f(k)^2); %计算各节点电压的模值sida(k)=atan(f(k)./e(k))*180./pi; %计算各节点电压的角度E(k)=e(k)+f(k)*j; %将各节点电压用复数表示end%=============== 计算各输出量===========================disp('各节点的实际电压标幺值E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E); %显示各节点的实际电压标幺值E用复数表示disp('-----------------------------------------------------');disp('各节点的电压大小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V); %显示各节点的电压大小V的模值disp('-----------------------------------------------------');disp('各节点的电压相角sida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sida); %显示各节点的电压相角for p=1:nC(p)=0;for q=1:nC(p)=C(p)+conj(Y(p,q))*conj(E(q)); %计算各节点的注入电流的共轭值endS(p)=E(p)*C(p); %计算各节点的功率S = 电压X 注入电流的共轭值enddisp('各节点的功率S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S); %显示各节点的注入功率disp('-----------------------------------------------------');disp('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Si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for i=1:nlp=B1(i,1);q=B1(i,2);if B1(i,6)==0Si(p,q)=E(p)*(conj(E(p))*conj(B1(i,4)./2)+(conj(E(p)*B1(i,5))...-conj(E(q)))*conj(1./(B1(i,3)*B1(i,5))));Siz(i)=Si(p,q);elseSi(p,q)=E(p)*(conj(E(p))*conj(B1(i,4)./2)+(conj(E(p)./B1(i,5))...-conj(E(q)))*conj(1./(B1(i,3)*B1(i,5))));Siz(i)=Si(p,q);enddisp(Si(p,q));SSi(p,q)=Si(p,q);ZF=['S(',num2str(p),',',num2str(q),')=',num2str(SSi(p,q))]; disp(ZF);disp('-----------------------------------------------------'); enddisp('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Sj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 for i=1:nlp=B1(i,1);q=B1(i,2);if B1(i,6)==0Sj(q,p)=E(q)*(conj(E(q))*conj(B1(i,4)./2)+(conj(E(q)./B1(i,5))... -conj(E(p)))*conj(1./(B1(i,3)*B1(i,5))));Sjy(i)=Sj(q,p);elseSj(q,p)=E(q)*(conj(E(q))*conj(B1(i,4)./2)+(conj(E(q)*B1(i,5))... -conj(E(p)))*conj(1./(B1(i,3)*B1(i,5))));Sjy(i)=Sj(q,p);enddisp(Sj(q,p));SSj(q,p)=Sj(q,p);ZF=['S(',num2str(q),',',num2str(p),')=',num2str(SSj(q,p))]; disp(ZF);disp('-----------------------------------------------------'); enddisp('各条支路的功率损耗DS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 for i=1:nlp=B1(i,1);q=B1(i,2);DS(i)=Si(p,q)+Sj(q,p);disp(DS(i));DDS(i)=DS(i);ZF=['DS(',num2str(p),',',num2str(q),')=',num2str(DDS(i))]; disp(ZF);disp('-----------------------------------------------------'); endfigure(1);subplot(1,2,1);plot(V);xlabel('节点号');ylabel('电压标幺值');grid on;subplot(1,2,2);plot(sida);xlabel('节点号');ylabel('电压角度');grid on;figure(2);subplot(2,2,1);P=real(S);Q=imag(S);bar(P);xlabel('节点号');ylabel('节点注入有功');grid on;subplot(2,2,2);bar(Q);xlabel('节点号');ylabel('节点注入无功'); grid on;subplot(2,2,3);P1=real(Siz);Q1=imag(Siz);bar(P1);xlabel('支路号');ylabel('支路首端注入有功'); grid on; subplot(2,2,4);bar(Q1);xlabel('支路号');ylabel('支路首端注入无功'); grid 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网前推后代潮流计算,
对给定的13节点配电网,熟悉MATLAB语言前腿后代潮流计算程序。

13节点配电网结构如图1所示,支路参数见表1;节点类型及迭代初始电压及各节点所接负荷见表2。

要看懂前推回代法计算程序,报告叙述计算原理及计算流程。

绘制计算流程框图。

确定前推回代支路次序(广度优先,或深度优先),编写前推回代计算输入文件。

进行潮流计算。

整理专利计算结果。

内容包括节点电压;线路潮流分布,网损
总结配电网潮流计算的要点
图1 13节点配电网结构图
表1 系统支路参数
表2 系统负荷参数
主程序清单:
[PQ,FT,RX]=case113(); %调用数据文件
NN=size(PQ,1); %节点数
NB=size(FT,1); %支路数数
V=PQ(:,1); %V初始电压相量
maxd=1
k=1
while maxd>0.0001
PQ2=PQ; %每一次迭代各节点的注入有功和无功相同
PL=0.0;
for i=1:NB
kf=FT(i,1); %前推始节点号
kt=FT(i,2); %前推终节点号
x=(PQ2(kf,2)^2+PQ2(kf,3)^2)/V(kf)/V(kf); %计算沿线电流平方A
PQ1(i,1)=PQ2(kf,2)+RX(i,1)*x; %计算支路首端有功/MW RX(i,1)~R
PQ1(i,2)=PQ2(kf,3)+RX(i,2)*x; %计算沿支路的无功损耗/Mvar RX(i,2)~X PQ2(kt,2)= PQ2(kt,2)+PQ1(i,1); %用PQ1去修正支路末端节点的有功P 单位MW
PQ2(kt,3)= PQ2(kt,3)+PQ1(i,2); %用PQ1去修正支路末端节点的有功Q 单位Mvar
PL=PL+RX(i,1)*x;
end
angle(1)=0.0;
for i=NB:-1:1
kf=FT(i,2); %回代始节点号
kt=FT(i,1); %回代终节点号
dv1=(PQ1(i,1)*RX(i,1)+PQ1(i,2)*RX(i,2))/V(kf); %计算支路电压损耗的纵分量dv1 dv2=(PQ1(i,1)*RX(i,2)-PQ1(i,2)*RX(i,1))/V(kf); %计算支路电压损耗的横分量dv2 V2(kt)=sqrt((V(kf)-dv1)^2+dv2^2); %计算支路末端电压/kV
angle(kt)=angle(kf)+atand(dv2/(V(kf)-dv1)); %计算支路
end
maxd=abs(V2(2)-V(2));
V2(1)=V(1);
for i=3:1:NN
if abs(V2(i)-V(i))>maxd;
maxd=abs(V2(i)-V(i));
end
end
maxd
k=k+1
PQ1 %潮流分布即支路首端潮流MVA V=V2 %节点电压模计算结果kV
angle %节点电压角度计算结果单位度
PL %网损单位MW
end
clear
输入文件清单:
function [PQ,FT,RX]=case113()
PQ=[
%节点电压有功无功
10.5 0 0
10. 0.6 0.45
10 0.4 0.3
10 0.4 0.28
10 0.6 0.4
10 0.4 0.3
10 0.5 0.35
10 0.5 0.4
];
FT=[
%首端末端
4 3
6 5
7 5
3 2
5 2
8 2
2 1
];
RX=[
% R X
0.6 0.35
1.0 0.55
0.65 0.35
0.62 0.5
0.72 0.75
0.90 0.5
0.54 0.65
];
计算结果清单:
k =7
PQ1 =
0.4014 0.2808
0.4025 0.3014
0.5025 0.3513
0.8074 0.5857
1.5294 1.0782
0.5036 0.4020
3.5356 2.6303
V =10.5000 10.1557 10.0776 10.0439 9.9677 9.9107 9.9226 10.0913
angle = 0 0.4716 0.4944 0.4785 0.6815 0.6351 0.6511 0.4101
PL =0.1356M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