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公开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3daa1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6.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二单元教学要点一、教材地位: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
《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
《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
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b3cdc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2.png)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游褒禅山记》该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1、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理解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治学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舍”、“谬”、“穷”“明”“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在于”“至于”“于是”“学者”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策略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所学过的课文、参看本课注释、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推断等方法逐步扫除。
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由于文化、心理的距离,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可采取设疑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以前所学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你们喜欢旅游吗?你想旅游吗?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并相机引导。
)旅游并非为了“到此一游”,告诉别人“我来过”,而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启迪人生。
设计意图:借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以下文本思想内容的教学做铺垫。
2、初中我们学过不少游记古文,有哪些呢?(请学生回答并引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
)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的主旨句分别是什么?岳阳楼景区和醉翁亭景区分别美在哪里?(请学生齐声背诵并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的相关语句及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图片。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e8f00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b.png)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
文学背景:了解韩愈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词语解析:学习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古文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主题思想:探讨文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游褒禅山记》的文意和主旨,理解韩愈的文学风格。
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古文句式和用词。
分析韩愈的文学创新和影响,探讨游记文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将哲理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文中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生动展示课文内容。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学术文章,拓展学生视野。
作业与测试:布置适量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教学,每个教学步骤分配适当时间。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四步:讨论课文,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和人生观。
第五步:总结课堂,布置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61da2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b.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
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
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
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请在括号里作判断。
A 褒禅山(bōushán,即华山)亦谓之华山()B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ong,坟墓)也()C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远幽暗)然()D 既其出,则或咎(jiu,责怪)其欲出者()E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ang,帮助)之()F 何可胜(sheng ,完全,尽)道也哉()[1][2][3][4][5]下一页[1]教学重点篇二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篇三二课时《游褒禅山记》教案篇四A.课时安排:三教时。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讲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29b92eddccda38376baf5c.png)
史蒂文森说过:“怀着希望去旅行,比到达目的地更有趣味。” 路上的风景最美,路上的人最幸福。
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
教师寄语: 热爱生活,感悟生活。 愿同学们做个有思想的人!
品读1~2段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按照自己绘制的路线图
介绍游玩经过。
N
后洞
慧空禅院
五六里
华山洞
五里
前洞
碑
品读3~4段
探究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所要阐明
的道理。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志”的重要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至也。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 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 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呢?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看风景,不该在山顶,因为东坡曾云:“高处不胜寒”。其 实,我更欣赏的是尼采的处世之道,也就是从半高处去看,这个 世界真美好。最美的风景,就在路上。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7. 以其求思Biblioteka 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古人)8. 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词,难道(表反问语气)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b2663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b.png)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本课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
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e3200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3.png)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游褒禅山记》文章内涵及历史背景2.能够理解《游褒禅山记》中的文字意义,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二、教学内容1.《游褒禅山记》的解读2.《游褒禅山记》文化内涵的探究3.《游褒禅山记》意象分析4.小组合作展示三、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教师通过投影仪将《游褒禅山记》的原文呈现在课堂上。
然后,提问学生:“这是一篇什么文章?你们知道它讲的是什么吗?”2. 文章解读接着,教师介绍《游褒禅山记》的内涵,并通过读者角度来讲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特殊构架结构,如“遇壑”、“遇松”、“遇水”、“遇庵”等。
3. 文化内涵探究重点讲解《游褒禅山记》中的文化内涵,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和思想,如追求自然和谐、尊重自然和推崇人文关怀等。
4. 意象分析分析《游褒禅山记》中的意象,在学生的协助下,重点讲解山、水、松等自然元素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并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探究文章的多重意境。
5. 小组合作展示组织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展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演绎、朗诵或图片展示自己对《游褒禅山记》中的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6. 收尾最后,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做出总结,并要求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情况,认真思考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同时,再次强调文章的重要价值和美感,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1.学生参与度2.学生合作能力3.学生表达能力4.加强文学素养的能力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2.在组织小组合作展示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和监督和指导3.在教学评估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发挥率六、教材参考1.《游褒禅山记》2.《文艺美学概论》,吕叔湘3.《文化深度解读:游褒禅山记》,王永生七、教学资源1.投影仪2.板书、黑板3.课件4.小组合作展示用的白纸和画笔八、教学总结本次公开课教学,我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文章解读”、“文化内涵探究”和“意象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在实践中体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游褒禅山记》教案2
![《游褒禅山记》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ebecc71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f.png)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2)理解文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游记文学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旅游观,提倡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对文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的掌握;(3)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游褒禅山记》;(2)引导学生关注游记文学的特点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3)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2)示范解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游记文学。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尝试创作自己的游记;(2)组织旅游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 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游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游记写作:评价学生在游记写作中的创新能力和文言文运用水平。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ddf5ae84868762caaed5ce.png)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公开课】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
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
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
着重写后洞。
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6a161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f.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3篇)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名”“进”“观”“道”“以” “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和文言特殊句式。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治学与处世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三、书目推荐苏轼的《石钟山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古典文学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
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
你想知道“其趣”在哪里?又“妙”在何处吗?那就去看看《石钟山记》,去品品蕴藏在文中的跨跃千年时空而不衰的道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主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壹五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88151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8.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较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8d637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1.png)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文本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难点:分析文本中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褒禅山风光,引导学生对褒禅山产生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创作背景。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如:记叙、议论、抒情等。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简练、生动、形象等。
4.研讨课文a.作者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情感态度?b.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c.你认为作者游褒禅山的目的是什么?5.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游山玩水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介绍一些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6.课堂小结强调作者在游褒禅山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7.作业布置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分析、研讨,让学生对《游褒禅山记》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3.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提高文学素养打下了基础。
4.不足之处:在分析课文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五、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结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文章中找出王安石对褒禅山的哪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又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很好,王安石对山水的描绘不仅细腻,而且融入了他的情感。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3篇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f4261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d.png)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1【课前梳理】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
准备教授的内容: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
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
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
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
(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
)《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5f186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e.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游褒禅山记》2. 学科:语文3. 教材版本:人教版4. 课时:1课时5.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传达的热爱自然、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3)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褒禅山吗?它在我国的哪个地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尽量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5. 巩固练习:(1)让学生课后作业中进行课文背诵。
(2)布置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游褒禅山记》全文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4. 学生对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领会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褒禅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描绘的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aa446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e.png)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⑴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读准音:“相之”。
⑷口译本段。
4、第四段:⑴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56b51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8.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明确目标三、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26e84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4.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问其深形→名,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 更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 责怪,埋怨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 并且,连词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非常之观不平常/ 景观,名词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帮助于人为可讥:对于/ 是,算得上,动词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而莫能名者没有人/ 名→动,识其本名何可胜道也哉尽,完/ 说,动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五、布置作业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6ea7c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4.png)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知识与技能: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实、虚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并能够使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__所阐发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够阐释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能够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具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2.能够使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能够使用文中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通过理清作者游览经历来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两个道理。
教学活动一、启——导入课题师: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文言游记,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大家认为这些游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检查预习成果:看学生是否在课前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二、承——记叙游览经历师:通读全文,作者一共游览了几个地方?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能否画出作者的路线图?补充提问:(1)作者是先游览的华山洞还是先游览的仆碑呢?明确:游览了两个地方:从禅院出发,游览华山洞、仆碑禅院→仆碑→华山洞→仆碑先游览的仆碑。
(2)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明确:作者在游览华山洞之前路遇仆碑,发现“其文漫灭”,知道是“谬误”,后游历了华山洞,有感而发,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见则抒发感慨,说理记文。
师: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遇到了什么事呢?请大家集中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点并填空。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69461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e.png)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第一篇:《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游褒禅山记》公开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解题。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用法。
3.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治学处世皆须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
积累卒、文、道、名、奇、舍、穷、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掌握虚词“者”、“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本可安排2时。
第一时程序设计:(一)题导入及解题:导语设计: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等等,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哪些思考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
(板书题)解题:(展示)[作者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二)学生整体感知文.学生初读文,读准字的读音。
(展示字的读音)2.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文。
3.学生齐声朗读文,进一步熟悉文。
(三)研读第一、二段.研读第一段(1)指名朗读、口译。
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一词多义:A“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B“文”:①碑文,整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
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
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
着重写后洞。
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6、梳理课文的整体结构:
(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从文章结构梳理出其主要写作手法:因事见理。
三、课堂小结:
本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因此深感后悔和遗憾。
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本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
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
这两点都是值得后来人借鉴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