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中华文学理论体系主线图
中華文学理论体系主线图(1)2009-03-24 11:04第三章中華文学理论体系主线图中華文学以言志为本之主体文学特色,导致产生中華主体文学理论,并逐步發展完善而为优异先进之文学理论体系。
中国历代文论,浩若烟海,丛丛杂杂,目迷五色,难以备述。
而从中分清主次,尤其择出理论主线,至为重要。
疏漏则不能贯一,芜杂则迷其根本,捡拾偏枝尤害于主线。
绍秋不揣浅陋,遵循前贤遗教,寻其脉络,求其精神,择其正途主线,扬其卓见鸿论,而弃其旁枝,摈其异说,简明阐述中華文学理论体系主线图如下,以初步显现并有利于循此继进以研究發掘中華文学理论体系之先进性。
至若历代文论中枝节性發明,则恕概不覼缕也。
第一节先周文学理论大概先秦伪名理应正名为先周先周文学短评大舜言志说老子大音希声及美言不信孔子诗无隐志及兴观群怨说及文质彬彬说左传三不朽说子夏毛诗大序续言志说及怨刺说孟子以意逆志庄子贵真说及天地有大美屈原發愤以抒情礼記音生人心(一)先秦伪名理应正名为先周甲先秦伪名四相悖⑴先秦伪名与历史分期相悖夏商周三代之历史分期为中国之上古代,而嬴政秦朝则进入中古代。
故以“先秦”为名,与历史分期相悖谬,乃是伪名。
⑵先秦伪名与国家寿夭性质相悖放眼看中華,上下五千年,嬴政秦朝之国家职能作用尚未展开,其性质尚未成年,与王莽新朝以及唐末五代十国等等同类,不得视为“成年国家”,即国家成夭属性为“夭殇国家”,皆微不足道者也。
故以夭殇国家嬴政秦朝命名“先秦”,以指称成年且长寿之夏商周三代,便与成年国家属性全相悖谬。
夏商周三代皆为长寿帝国,合共一千八百年;而嬴政秦朝仅为昙花一现十五年之夭殇国家,于宏观历史中实际可以忽略不计,如同西汉末十四年夭殇之王莽新朝被世人实际忽略不计。
以须臾十五年之夭殇国家嬴政秦朝为重要历史分界点而命名“先秦”,以之称代一千八百年夏商周三代,如同以须臾十四年夭殇之王莽新朝命名为“先新”,以之称代一千八百年夏商周三代至二百年西汉,有是理乎?故属伪名。
高中语文知识框架图
高中语文知识框架图〔高一、高二〕年级必修一课文必修二同步必修三知识必修四点,重必修五难点选修点拨、同步练习高一古诗文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高二专题特解文学常识内容一、梳理各单元生字词及文章脉络。
二、整体把握作者其人其文,体会作者创意图、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学会解读同类章。
三、对课文重难点进行剖析。
四、掌握个文体知识、写作方法和语言表等一般技巧五、引导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质。
六、归纳各个单元的知识点及强化训练诗词〔意象分析、诗眼、练字、词等技巧析〕文言文根底〔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等〕散文戏曲 /小说论语专解阅读的根底知识储藏文学类文本阅读〔文章结构、思路分析〕实用累文本阅读〔科普说明文解读技巧,题语言组织〕外国小说演练文艺类文本阅读题答题方向的把握,答题语言组织文学体裁作家作品1 / 5高中语文知识框架图〔高一、高二〕年级内容高考应试心里透视技巧克服心里紧张、怯场等答题技巧审题角度、答题的语言组织等时间分配及突发问考试节奏把握、作文离题应急方法题的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高三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高考综考应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高考字词的识记和掌握标点符号常见错误分析扩张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修辞格巧妙运用语言表达应注意问题文段概括与图文转化作家作品文学体裁诗文名句古代文学常识古代诗文知识储藏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文言文整体阅读及答题2 / 5编号123高考 /中考、中考/初中作文高分冲刺、强化训练体系列表内容考试作文走思想倾向、题型变化,热点追踪势分析文体写作相记叙文记事类行文巧妙,结构的关知识储备写人类巧妙安排,语言风及写作技巧、写景状物类格等。
分类练习议论文立论立意,论证方法的驳论选择,素材取舍等说明文事物说明说明顺序、说明方事理说明法的运用等应用文书信体新闻各种体式范例及写调查报告作驾驭,语言要求个人网页设计等体例演讲文稿散文叙事散文情节的安排,散文抒情散文行文技巧等最新作文题片段散文型全解命题半命题散文相关题型题材对象范围的准确把握,新材料作立意的突破,文体选择,行文要点等文内化突破,意识提升,整体安排。
第四章 文学作品结构ppt课件
思考题
❖ 1、什么是文学典型? ❖ 2、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结合实例论述之。 ❖ 3、什么是典型环境?结合作品阐释之。
❖ (一)典型人物性格
❖ A.人物与人物性格
❖ 1、文学作为正面人物、反面人
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落后人物、中间人物等; ❖ (2)以人物在作品结构中的地位为标准,可分为中心人物、
重要人物、次要人物 ❖ (3)从人物性格内涵来区分,种类更多。 ❖ 如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所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
❖ 性格核心:人物性格的有机统一性。
❖ 2)深刻地体现了某一阶级、阶层或类别的人的某些本质方 面——概括性
❖ 别林斯基指出,典型同时“又是很多人”,是“一个特殊世 界人们的代表”。
❖ 典型人物概括的范围多种多样。
❖ 典型人物的概括意义却主要通过性格的主导方面体现出来。
❖ 3)渗透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理想性
形状,人有其声口。” ❖ 独特:金圣叹:“《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
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 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 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 例如,当人处于濒临死亡这一状态时,不同人物的内 心独白会很不相同,它们就非常生动地折射出了不同 人物的独特性格特征。 ❖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气量小;诸葛 亮——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信无奈;黛玉—— “宝玉,宝玉,你好……”——哀怨;阿Q——“二十年 后又是一个……”——精神胜利法
❖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图
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图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1】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是西方文学的开端。
【2】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其基本精神,也是后来欧洲文学与文化的精神内核。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点:【1】高度人格化,神人同形同性。
【2】具有极强的想象力、故事性和哲理性。
【3】创作方法多样,既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也有浪漫主义的想象与夸张。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比较:【1】起源上,都是人类社会处于原始阶段的产物。
但是二者产生的具体时间不同,这反映在他们对人的起源的认识和表现上。
古希腊认为人类来源于男性,把普罗米修斯当作人类始祖;中国神话则认为人类来源于女性,女娲是人类始祖。
【2】内容和主题上,希腊神话多反映神的故事,但赞美的是人的能力和才智,肯定现实人生的幸福,表达了对智慧和力量的推崇。
中国神话多围绕劳动展开,神的故事和形象往往具有历史化的特点,多肯定神和英雄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历史化和伦理化倾向。
【3】神的形象上,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中国神话多具有人兽同体的特征,其道德上的超凡之处常常得到突出。
《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1】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古希腊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
【2】通过众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3】通过写人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征:【1】结构精湛,布局完整。
【2】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3】语言质朴、自然,叙述明晰轻快又不失沉稳与庄严。
大量使用比喻和反复的叙述手法,便于记忆和传诵,也达到了修饰与强调的目的。
【4】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合。
《俄狄浦斯王》的结构艺术:【1】倒叙手法。
【2】利用和制造悬念。
【3】“突转”和“发现”来增强悲剧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知识结构图
高中语文考试知识结构图:字音拼写拼音字词字词书写成语基础知识词语俗语语法——辨析修改病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文体知识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现代文阅读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思想的概括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文学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形象鉴赏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解释和辨析文言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言文中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句式、内容的理解(翻译)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及意境、形象的鉴赏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的默写句式仿写语句衔接综合性探究与学习语言简明表达句式变换语言表达连贯压缩语段材料作文作文漫画作文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高中语文教学知识框架图:一、新课改后教学理念和思想1、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提出三大语文能力:(1)应用能力(2)审美能力(3)探究能力(质疑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关注人的发展。
二、教材教学内容模块化1、阅读鉴赏(文体特征与人文内涵相结合)2、表达交流(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3、梳理探究(汉语文化和文学的积淀)4、名著导读(扩大视野,丰富阅读经历)三、模块化结构体系 单元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一 品味与赏析 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 情趣与理趣(抒情散文) 人物与环境(小说一) 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节与语言(小说二)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感受与共鸣(唐诗) 情思与意境(宋词) 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 三 思考与领悟 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 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 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 理清思路(杂文、随笔)融会贯通(文艺学论文)四沟通与运用 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对话与交流(演讲) 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 知人论世(古代传记) 概括与归纳(自然科学论文) 册次 单元 专 题第一册一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二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三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现个性 四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第二册一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二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三园丁颂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四想像世界学习虚构第三册一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二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第三册三善待生命学习论证四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第四册一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二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三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四善于思辩学习辨证分析第五册一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二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三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四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优美的汉字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交际中的语言运用逻辑和语文学习文言词语和句式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古代文化常识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影视文化有趣的语言翻译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论语》《家》《红楼梦》莎士比亚戏剧《三国演义》《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谈美》《堂吉诃德》(一)强化文体意识1、阅读——文学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实用类(新闻传记人物访谈报告文学)2、作文——正确运用各类文体进行写作,要求人文性和学科性(写作基本要求和关注人本)(二)建立人本意识——关注人的发展(三)坚持阅读和写作(四)开阔视野、积淀文化、提高素质——文史哲、古今中外五、文体教学体系(一)诗词现代诗歌文体意识文学常识1、诗歌朗读背诵理解内容和体悟情感品鉴赏析语言、技法、形象古代诗词知识迁移(归类整理)2、诗歌课程教学现代诗歌:第1册一单元(毛泽东戴望舒徐志摩艾青)古典诗词:第2册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骚孔古诗三首)第3册二单元(盛唐气象-唐末余音李杜白李商隐)第4册二单元(宋词柳苏辛李清照)第5册二单元(古代韵文陶渊明王勃庄子李密)3、古典诗词教学先秦—南北朝氓——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婚变曲采薇——西周时代的边塞诗离骚——爱国主义诗篇的源头孔雀东南飞(并序)——坚贞爱情的悲喜剧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白马篇——曹植:蓬莱文章建安骨盛唐气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马工程文学理论思维导图
马工程文学理论思维导图引言马工程文学理论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理论体系,它深受马克思主义和工程学思想的影响。
通过运用工程学的思维方法和原理,马工程文学理论试图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过程。
本文将介绍马工程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其中包含的主要概念,并简要讨论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马工程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工程学思维在文学领域的应用马工程文学理论借鉴了工程学的思维方法,将其应用于文学领域的研究。
工程学思维强调系统性、实用性和创造性,它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工程设计来达到特定的目标。
将这种思维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本质和内涵,同时也能提供一种实用的框架来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马工程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工程项目的过程。
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是项目经理,他们负责整个创作过程的组织与协调。
创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如创意的产生、素材的收集、表达形式的选择等),可以被视为工程项目中的不同部门或任务。
马工程文学理论强调创作过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倡导利用工程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
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马工程文学理论还关注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可以被看作是生产工程中的产品销售和推广过程。
在传播过程中,文学作品需要经过市场营销的策划和推广活动,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提高其传播效果。
马工程文学理论强调创新性和多样性,倡导运用工程学的方法和技巧来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从而使文学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马工程文学理论还关注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
接受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过程。
在接受过程中,读者通过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来获取知识和情感体验。
马工程文学理论强调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在接受过程中注重读者的反馈和需求,以提高文学作品的品质和可用性。
马工程文学理论的主要概念文学项目文学项目是创作一部文学作品的整个过程。
它包括项目启动、需求收集、创意设计、素材收集、写作、编辑、发布等多个阶段和环节。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分析时注意三特色:①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
显的时代气息)
②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
③语体特色(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
标题意蕴理解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 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 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境写
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的
4.主题方面:①暗示(象征)主题。
题作
用
社会环境描 写的作用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4.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5.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人物形象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 用 莫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陪衬人物 1.衬托主要人物;2.渲染气氛定基调;3.同主要
注:次要人物“我” 线索人物
人物一起揭示主题;4.贯穿全文充当线索;5.推 动情节发展;6.是故事的见证人。
物 象 1.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2.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
的 3.从环境方面思考:一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
作 用
境的刻画作用。4.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 用。
理解重要语 句的含义
1.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 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 展。他们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3.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图
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图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图【1】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是西方文学的开端。
【2】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其基本精神,也是后来欧洲文学与文化的精神内核。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点:【1】高度人格化,神人同形同性。
【2】具有极强的想象力、故事性和哲理性。
【3】创作方法多样,既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也有浪漫主义的想象与夸张。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比较:【1】起源上,都是人类社会处于原始阶段的产物。
但是二者产生的具体时间不同,这反映在他们对人的起源的认识和表现上。
古希腊认为人类来源于男性,把普罗米修斯当作人类始祖;中国神话则认为人类来源于女性,女娲是人类始祖。
【2】内容和主题上,希腊神话多反映神的故事,但赞美的是人的能力和才智,肯定现实人生的幸福,表达了对智慧和力量的推崇。
中国神话多围绕劳动展开,神的故事和形象往往具有历史化的特点,多肯定神和英雄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历史化和伦理化倾向。
【3】神的形象上,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中国神话多具有人兽同体的特征,其道德上的超凡之处常常得到突出。
《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1】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古希腊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
【2】通过众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3】通过写人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征:【1】结构精湛,布局完整。
【2】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3】语言质朴、自然,叙述明晰轻快又不失沉稳与庄严。
大量使用比喻和反复的叙述手法,便于记忆和传诵,也达到了修饰与强调的目的。
【4】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合。
【1】倒叙手法。
【2】利用和制造悬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体系与知识结构示意图精品课件(共33张)
驳 论
立 论
方式
方法
本
引
论
结
论
论
结构
要素
论
点
论
论
证
据
语言
议
准确 周密
论
文
优质课堂讲本-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体 系与知 识结构 示意图 精品课 件(共 33张) -优秀 讲课稿P PT
优质课堂讲本-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体 系与知 识结构 示意图 精品课 件(共 33张) -优秀 讲课稿P PT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揭示中心
内涵丰富 耐人寻味 的重点句
结构上有 重要作用
抒情句、 议论句
找和词语相关 的语言信息
分析词语在 句中的意义
该词表达出 的思想情感
结合背景
注意修饰 限制成分
强有力 的动词
富有感 情色彩 形容词
特殊的 副词
抓住中心 运用修辞
优质课堂讲本-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体 系与知 识结构 示意图 精品课 件(共 33张) -优秀 讲课稿P PT
句式
优质课堂讲本-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体 系与知 识结构 示意图 精品课 件(共 33张) -优秀 讲课稿P PT
实词
文 言 文
古今异义 通假现象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虚词
名词活用为状语
优质课堂讲本-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体 系与知 识结构 示意图 精品课 件(共 33张) -优秀 讲课稿P PT
句子内容作用
抒情议论句:点明中心 (揭示主旨)
句子结构作用
突出主题,画龙点睛 (或深化中心)
开头
开篇点 题总领
全文
中间
承上 启下
前半部分
高中语文全套思维导图(高清版)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孙子、墨子左传、国语、战国策屈原《离骚》诗、词、歌、赋论说文说、论、序等应用文祭文、书信杂记文笔记、山水、景物、人事记等史传文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等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应用文文章体文学体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上林赋》《子虚赋》《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曹操、曹丕、曹植田园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王、杨、卢、骆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刘长卿欧阳修《伶官传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东坡《前赤壁赋》 王安石《岳阳楼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洵《六国论》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柳永《雨霖铃》 李清照《声声慢》曾朴《孽海花》刘鹗《老残游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清代四大谴责小说四大名著曹雪芹《红楼梦》 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 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 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牡丹亭》汤显祖孔尚任《桃花扇》 洪昇《长生殿》雨果歌德司汤达莎士比亚《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四大悲剧《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复活》《浮士德》《死魂灵》《致恰达耶夫》《老人与海》《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红与黑》《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巴尔扎克“以”字常作介词用,把、用、拿、靠、凭全通,若作连词来使用,作用跟“因为”同“于”字只能作介词,但其用法多的是,在、对、到、给、向、同、自,诸君译时应三思“也”是语气词,表示判断、疑问、感叹,用在句中表停顿,强化语气多“也”字“亦”字常用语助词,了、吧、啊、啦相近似;亦然、必然句末表感叹、命令加祈使(欤、耶)语气助词在句尾,相当吗、啊、吧和呢;若作介词在句中,与“于”用法不相异音节助词、句首助词、句中语气、句末助词。
如:的、地、得、所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
文化及文学的体系思维导图(文学导论及文学观念)
各种意识形态 人类的意识形态多种多样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 文化的定义
各种文化样式 人类的文化多种多样
语言文化 神话文化 宗教文化
艺术文化 科学文化 历史文化
各种文化艺术 人类的艺术多种多样
文学艺术 音乐艺术 绘画艺术
舞蹈艺术 戏剧艺术 哲学艺术
马林洛夫斯基 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价值
西方
卡西尔 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形成的所有产品和价值的总和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体系思维导图
人类各种丰富的活动
人类由各种活动产生了各种意识形态
物质活动+精神活动
人类活动本身就是文化的源头
人类各种意识形态产生了各种文化形态,人类的意识形态本身就是文化
各种活动形式 人类的活动多种多样 1.生产活动 2.政治活动 3.科学活动 4.文化活动 5.伦理活动 6.宗教活动 7.……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行 ▲提出的“第二次天真” 和“健康的儿童性” ▲艺术家的“双重的视角”
实
虚
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体系思维导图
人类活动本身就是文化
人类的活动
人类由各种活动产生了各种意识形态
1.生产活动
2.政治活动
3.科学活动 4.文化活动
5.伦理活动
6.宗教活动
7.……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1.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 2..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1.文学使绘画和音乐获得深刻的思想 2.绘画使文学和音乐增强形象性 3.音乐使文学和绘画增强节奏感
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征呢? ①情感的诗意化 ②意义的深刻化 ③感受的个性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框架图
内容整理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各类文学创作(一)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
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的作者们吸收并反应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打破狭窄的格局,扩大研究领域,除了尽可能的揭示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主流,同时也注意到展示其发展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力图真实地写出历史的全貌。
在体例上的安排,注意到文体分类,以突出各种文体的发展和不同流派的特点,又对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进行专论述,以显示各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
(引自封底简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属于大陆的文学教科书,所以其内容及体例力求详细统整。
对于历史轨迹的脉胳和发展,此书做了一个很完整的述叙,但相对的对于各个作家作品特色及生平经历影响的介绍便稍显不足,但因其为「文学史」教科书的定位,此美中不足之处便瑕不掩瑕,况且其还捡选了一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做简介。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学理论结构框架图⽂学理论结构框架图⽂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编导论马克思主义⽂学理论与中国当代⽂学理论建设⽂学作为活动第⼆编⽂学活动⽂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时期的⽂学活动⽂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产第三编⽂学创造⽂学创造过程(发⽣、构思、物化)⽂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实、伦理与情感、美的创造)⽂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四编⽂学作品⽂学作品的⽂本层次和⽂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学风格⽂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五编⽂学消费与接受⽂学接受过程(发⽣、发展、⾼潮)⽂学批评第⼀章⽂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学科归属⼀、⽂学理论的性质对象任务应有品格实践性---坚持和发展价值取向为: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学理论的形态⽂学哲学(⽂学理论的基⽯)①从⽂学的⾓度:⽂学创作-⽂学作品-⽂学接受过程⽂学⼼理学⽂学符号学⽂学信息学⽂学社会学②从社会经济学的⾓度:⽂学⽣产-作品价值⽣成-⽂学消费过程⽂学价值学⽂学⽂化学第⼆章马克思主义⽂学理论与中国当代⽂学理论建设1.基⽯:⽂学活动论(⼈类学)⽂学反映论(哲学)艺术⽣产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基本观念⽂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美学的社会学)艺术交往论(媒介学)2.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中国当代⽂学理论建设新问题当代性20C批评的挑战新⽅法第三章⽂学作为活动动物性⼈类⽣活的性质有意识的活动两层⾯理解(发⽣学、认识论)⼀、活动与⽂学活动a导致⼈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活活动的美学意义b导致⼈的⾃觉能动的⽂学创造c使⽂学成为⼈的本质⼒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学,⼈的本质⼒量可以尽情地展现,使⼈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的存在价值)柏拉图:(艺术最终是对理念的反应,对艺术西⽅:模仿说存在的否定)①世界亚⾥⼠多德:(艺术起源和主要作⽤在于模仿)忽视主观⼼灵在创作中的重要,强调⽂学与世界的联系a⽂学的表现活动—艺术表现论b福柯—作者缺席⼆、⽂学活动构成②作者ca⽂学的创造活动③作品b20C西⽅⽂论中:(1)俄国形式主义:“陌⽣化”(2)英美新批评:“⽂学本体论”(3)结构主义a⽂学的接受活动(再创造)b对⽂本意义的能动再创造ex: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④读者c从“重视作者和作品读者”的转变A姚斯(接受美学创始⼈)B伊瑟尔(隐含的读者)弗雷泽《⾦枝》相似律发⽣①巫术发⽣说接触律评价a评价:宗教产⽣晚于巫术,所以晚于艺术活动②宗教发⽣说所以该说法不成⽴ba康德:艺术是“⾃由的游戏”三、⽂学活动的发展③游戏发⽣说b席勒:“过剩精⼒”说(艺术作为⼈精⼒过剩的发泄)c评价a原因A劳动提供了⽂学活动的前提条件B劳动产⽣了⽂学活动的需要(减轻疲劳,④劳动说发表意见和交流等)C劳动构成了⽂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学形式(诗乐舞⼀体)狩猎动作为舞诗乐舞⼀体劳动号⼦为诗劳动声⾳节奏为乐A发展的根本⼒量:劳动(⽣产劳动)发⽣时,起决定作⽤发展时,起制约作⽤B物质⽣产与艺术⽣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发展a有些⽂艺类型只能兴盛在⽣产发展相对低的阶段ex(古希腊神话和史诗)b艺术⽣产与物质⽣产不呈正⽐ex(18C德国19C俄国,经济下滑但⽂艺上上升)第四章⽂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化含义审美含义+总结:⽂学是⼀种语⾔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化的含义通⾏含义a⽂学的语⾔富有独特表现⼒b⽂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学与⾮⽂学(标准为)形象具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c⽂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构成⼀个整体d⽂学蕴含着似乎特殊⽽⽆限的意味⼀般意识形态作为特殊意识形态⼆、⽂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的:⽆功利与功利⽅式:形象与理性态度:情感与认识三、⽂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话语及其五要素话语蕴藉的蕴藉(名词解释)⽂学蕴藉名词解释两种典范形态(含蓄、含混)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学活动此章⽆需重点掌握,学⽣⼤致浏览⼀遍即可了。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ppt
评价 I. 采用客观写实的手法。
➢ 深掘人生之妙,获世态之美。 ➢ 冷眼旁观,如实记录,细节逼真。 ➢ 无善恶、阶级之别,也无空想夸张,由众人之人情发现本然。 这成为文学理论的亮点。
一、小说神髓
1、时代背景:
① 明治社会文化双层结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绝对主义天皇制。
② 思潮态势:平民主义和国粹主义。
③ 启蒙文学功利性思想被否定,文学要求自律。
④ 文学改良作新体诗抄的刺激。
2、理论体系:
① 小说刷新论
➢ 以维氏美学为理论依据,提出真是文学唯一的理念,奠定了近代写实 主义文学理论的初步基础。小说主要着眼点在人情,世态风俗居其次 。
第二章 近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全张结构图:
近代文学的诞生与 发展
近代文学理论体系 构建
近代文学实践
《小说神髓》
《小说总论》
《浮云》
本文档后面有精心整理的常用PPT编辑图标,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节 近代文学理论构建
一、小说神髓 二、小说总论
一、小说神髓 1、时代背景 2、理论体系 3、实践成果 4、坪内逍遥及小说神髓
2、人物分析: 纯粹与妥协的海内文三 受东西方教育,不谙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的官场,兢兢业业,为
人正直。 不喜阿谀奉承在机关改革中失去职位;爱情失败,无力挽回,只能无
奈感叹。 文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不懂变通的人性家、
理想主义者。纯粹是文三的特点,也代表着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精神的 苦恼。希望改变社会,然而面对残酷的社会反动力量无能为力,以新 型知识分子身份挑战邪恶,只身对抗强大的官尊民卑的封建文化,最 终被碾得粉碎。 三、文学价值 1. 严肃关照人生,写实的表现文明开化的现状,突出精神彷徨的知识分 子。 2. 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 ① 活用写实主义手法,细致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森鸥外称之为心理小说 。突出恋爱波澜起伏的心里动摇和人自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的丧失,揭示人内心世 界的多种真实,触及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多舛的命运,勾勒出日本由 近代向现在过渡的明治初期文明的生涩和阴暗。 ② 言文一致运动做出贡献,成为清新口语言文一致小说的先驱。 ③ 作为后世的范本,影响到众多作家的创作,如逍遥内人三宅花圃薮中 莺
文学理论十讲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他揭示了文学作品如何通过人物性格来反映和批判社会历史。
在讨论大众文学时,南帆教授了大众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大众文学是社会 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他对大众文 学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大众文学如何参与构建了社会历史。
《文学理论十讲》是一本涵盖了众多文学理论和当代文学现象的著作,作者南帆。这本书以十个 专题的形式,对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文学性、文学形式、文学类型、真实与虚构、人物性格、 大众文学、文学批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本书的目录设置非常合理,每个专题都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并没有孤立地 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将它们放在文学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中进行分析。这就使得读者 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总体而言,《文学理论十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著作。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学理论 和文学史的重大问题,而且还能激发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积极思考和探索精神。我相信这本书 对于文学研究者,尤其是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的研究者们来说,将具有很高的参 考价值。
目录分析
《文学理论十讲》目录分析
每个专题的探讨都很深入。例如,在“文学与社会历史”这一专题中,作者从社会历史对文学的 影响和文学对社会历史的反映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就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 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学的学科定位和文学理论的任务。
这本书的目录还体现了作者的理论思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套用传统的文学理论框架,而是结合 当代文学现象和理论热点,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在“文学性”这一专题中,作者 从文化关系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文学性是文化关系的中心”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仅拓展了 我们对文学性的认识,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文学理论教程》知识框架图(全版)
文学形式的升华
文学形式之美
第四编 文学作品
含义 现实型文学 特征:再现性,逼真性
含义
文学作品的类型 理想型文学 特征:表现性,虚幻性 含义
象征型文学 特征:暗示性,朦胧性
(9)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类型初步形成
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近代:文学类型充分发展
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演变
含义
发生阶段 艺术发现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外在机缘与内在体验的契合
原来事物在知觉中被创造成新的事物
创作动机与外在机缘
创作动机
远景&近景
创作动机的结构 主导&非主导
高尚&卑下
有意识&无意识
艺术构思的内涵
回忆和沉思
想象与联想
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灵感与直觉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③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摹仿者&创造者
旁观者&移情者 毕达哥拉斯
主体 集体人 荣格
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美的体验者、创造者、评价者
具体的社会人
特点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双向运动
(7)文学创造过程
材料储备 文学创造材料的含义
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吸引力
文学典型
艺术魅力 震撼力 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感染力
典型环境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高考语文知识结构图
语文高考复习知识结构图说明1.这份图是语文高考复习的知识结构图,分为五大板块——语言知识和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
2.第一、二、三三个板块的体例如下:§1考纲要求(蓝色字体)§2具体考查内容一、分类知识名目(一)解题指导(红色字体)(二)内容解说或举例(紫色字体)(三)典型例题(绿色字体)3.第四板块现代文阅读由于其特殊性,体例另排。
4.由于篇幅限制,部分知识点的知识举例从略,学生可以自查相关工具书。
第一板块:语言知识和运用§1考纲要求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应该能力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2.词语(包括成语的)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3.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欠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
5.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6.常见修辞方法及运用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7.标点符号的使用。
8.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了解。
9.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10.常见名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
§2具体考查内容一、正确识记字音。
(一)解题指导1.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
2.注意区别形近字。
3.注意区别多义多音字。
4.注意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
5.注意一些常见误读。
(二)典型例题例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璀璨.(càn)憧.(chōng)憬饮鸩.(zhèn)止渴B.凝.(níng)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C.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D.端倪.(ní) 宝藏.(zàng) 未雨绸缪.(móu)答案:B。
(20XX年全国高考题)例2: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 数shǔ数.说数.伏不可胜数.数.典忘祖B 识 shí识.别识.破博闻强识.远见卓识.C 横 héng 纵横.横.行妙趣横.生专横.跋扈D 模 mó模.型模.具模.棱两可装模.作样答案: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编导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学作为活动第二编文学活动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三编文学创造文学创造过程(发生、构思、物化)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实、伦理与情感、美的创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四编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文学接受过程(发生、发展、高潮)文学批评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学科归属一、文学理论的性质对象任务应有品格实践性---坚持和发展价值取向为: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二、文学理论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理论的基石)①从文学的角度: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社会学②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基石:文学活动论(人类学)文学反映论(哲学)艺术生产论(经济学)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美学的社会学)艺术交往论(媒介学)2.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新问题当代性20C批评的挑战新方法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动物性人类生活的性质有意识的活动两层面理解(发生学、认识论)一、活动与文学活动a导致人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b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c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地展现,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柏拉图:(艺术最终是对理念的反应,对艺术西方:模仿说存在的否定)①世界亚里士多德:(艺术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忽视主观心灵在创作中的重要,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a文学的表现活动—艺术表现论b福柯—作者缺席二、文学活动构成②作者ca文学的创造活动③作品b20C西方文论中:(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2)英美新批评:“文学本体论”(3)结构主义a文学的接受活动(再创造)b对文本意义的能动再创造ex: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④读者c从“重视作者和作品读者”的转变A姚斯(接受美学创始人)B伊瑟尔(隐含的读者)弗雷泽《金枝》相似律发生①巫术发生说接触律评价a评价:宗教产生晚于巫术,所以晚于艺术活动②宗教发生说所以该说法不成立ba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三、文学活动的发展③游戏发生说b席勒:“过剩精力”说(艺术作为人精力过剩的发泄)c评价a原因A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B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减轻疲劳,④劳动说发表意见和交流等)C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D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诗乐舞一体)狩猎动作为舞诗乐舞一体劳动号子为诗劳动声音节奏为乐A发展的根本力量:劳动(生产劳动)发生时,起决定作用发展时,起制约作用B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发展a有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的阶段ex(古希腊神话和史诗)b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呈正比ex(18C德国19C俄国,经济下滑但文艺上上升)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含义审美含义+总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化的含义通行含义a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b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文学与非文学(标准为)形象具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c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d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一般意识形态作为特殊意识形态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目的:无功利与功利方式:形象与理性态度:情感与认识三、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话语及其五要素话语蕴藉的蕴藉(名词解释)文学蕴藉名词解释两种典范形态(含蓄、含混)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此章无需重点掌握,学生大致浏览一遍即可了。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一、名词:精神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基础、独立性)精神生产的特殊性a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b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c是富于个性化的自由创造活动文学与科学、宗教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日常言语二、A两种解释有:自然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为自然社会)情感说(诗言志、艺术职责是表现心灵与情感于社会生活)客体B真正客体为:特殊的社会生活(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相统一)C唯一源泉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D客体与科学的不同(是否具认识价值、是否可转化为具审美价值的事物价值为原则)A两种解释为: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旁观者与移情者B真正主体为:a存在与艺术生活中的艺术生产者b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创造者c是具体的社会人三、A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B关系的特征:创造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C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主体始终受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主体是客体的主体)(PS:文学创作所追求的主客体统一:是审美精神上的统一、是主体的审美追求与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融合)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一、1、材料(信息)储备:获取a按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有、无意获取)b按作家获取渠道(实践、直接获取)2、艺术发现(领悟)A名词解释(“艺术家的眼睛”)B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发现新成分从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潜藏的从平凡平淡中发现不同的C心理特征为:a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b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c是外在事物的某一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d 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以独特的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D地位和作用: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3、创作动机(内驱力)作用: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是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艺术构思按层次推论法、心理机制:①回忆与沉思(回忆的方式:挨次扫描法)直接回收法②想象与联想(想象:再现想象接近联想比拟想象联想类比联想虚构想象对比联想)③灵感与直觉(灵感的特征:非预期性转瞬即逝性亢奋性创造性)④理智与情感(动力因素与约束规范因素)⑤意识与无意识(主从之分又相互补充)3、构思方式有:综合(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过程:转化、操作(语序、配字序等等)常见问题: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作家创作动机中途的转换、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要为物化主要形象、意念的内在物理服务要为作家们通过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即兴与推敲:A即兴:特点:趁热打铁产生:材料、情感的积累气氛和契机作家综合心力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与作家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及后天技巧有关推敲:精雕细琢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一、1、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2、艺术真实 名词解释主观性、假定性、内蕴性、诗艺性 3、真实的发掘与表现(艺术发现)二、1 2、“善与美的统一”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 高尚的品德 利他的取向 情感的表现方式 诚挚的情态 3、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三、 1、审美理想 名词解释特征 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 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 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2、文学形式的升华 内容的形式化和形式的内容化 化丑为美与美丽地描写悲哀3、文学形式之美 “有意味的形式”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类型: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2、体裁: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1、现实型文学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再现性和逼真性作者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以描写见长的2、理想型文学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表现性和虚幻性以形象呈现3、象征型文学4、演变古代初步形成近代充分发展现代多向演变1、诗歌n: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特点: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2、小说n: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特点: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3、戏剧n:以任务台词来塑造形象,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样式特点:浓缩的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任务台词推进戏剧动作4、散文n: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语言优美而短小精悍,抒写真实情感的文学样式特点: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语言优美而短小精悍抒写真实情感5、报告文学n: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特点: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1、文学言语层面 n :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特点: 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 2、文学形象层面 n :指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想象和联想而在头 脑中唤起的一系列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3、文学意蕴层面 n :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类型: 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二、 1、n :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2、美学的特征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的名词解释 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两者的关系三、 1、n :指抒情性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2、特征: 情景交融--形象特征(表现特征) 虚实相生--结构特征韵味无穷—审美特征3、分类(刘熙载、王国维、樊志厚分类) 四、1、审美意象: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型和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 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2、特征: 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3、分类 从表意的方式 寓言式意象 符号式意象从形象特征分 现实型意象 荒诞性意象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叙事 n :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特征: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性及其结果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构成: 叙述内容--讲什么 叙述话语--怎么讲 叙述动作--谁来讲、故事 事件 推动情节的 为塑造形象的 基 情节: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本 人物: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根源于人物自身二重性 行动元 成 角色 分 场景: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结构(两个向度为) 历史性向度 为存在形态 共时性向度行动 基本形式为: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取得结果” 为根本 复合序列的典型形式:首位连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 途径、视角(聚焦) n :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分类: A 传统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B 热奈特: 内聚焦--故事中的某一人物 外聚焦--戏剧式,只描述人物对话等 零聚焦--是类似无所不知的上帝 n :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述内容叙述者叙述接受者 作者(叙述者与真实的作者) 声音(显在的/隐在的)、独白、复调 接受者(隐含的读者)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十三章文学风格一、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1、独特的言语形式2、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3、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4、读者辨认出的格调二、风格的定义和内涵1、n: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2、定义的要点内在根据--创作个性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外部特征--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3、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经审美创造的升华转变为创作个性的)4、风格是问题的最高范畴和体现:体裁、语体、风格三、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1、分类:简分法、繁分法2、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a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b风格的审美价值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却往往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四、文学风格与文化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流派文化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一、 1、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 文学生产 广义狭义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见表格)2、消费的二重性 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作为特殊的精神产品的消费 消费需求与目的不同 消费价值不同 消费方式不同 消费实现不同 3、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 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界定二、 1、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审美属性的原因文学接受审美价值属性的三层次 悦耳悦目悦心悦意 悦神悦志 、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 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方面 认识社会现实 认识人类自我 、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阐释属性 具体诸方面:民俗学价值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 宗教价值哲学价值(最为深刻的)、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 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 诸方面表现:文学接受的的文化属性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期待视野姚斯名词解释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原因: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分类:个人期待视野、集体期待视野分类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接受心境接受心境形成的原因三种情况为:欣悦、抑郁、虚静影响伊瑟尔名词解释原因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选材与隐含读者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1、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2、填空、对话与兴味填空、对话兴味产生的原因3、还原与异变异变的原因异变的类型作家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思想观念的异变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社会共通性(两个涉及点:异变、期待视野)4、理解与误解正解与误解前理解正误反误5、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顺向相应逆向受挫完全遇挫文本艺术魅力三、1、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2、共鸣名词解释产生的原因从接受客体来说从接受主体来说思想观念想通情感经验相似意志愿望相近历史处境相类3、净化名词解释净化的表现审美教育的特征4、领悟名词解释领悟的特征基于理解的体味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5、余味名词解释(又称之“延留”)影响PS:判断一部作品价值高低:期待视野的扩充余味的长短和效果的性质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一、1、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 鉴赏性接受 诠释性接受批评性接受 关系 鉴赏是批评的基础 批评则不仅是鉴赏的提高,也是对鉴赏的指导 2、标准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文学批评的标准 名词解释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 (反映历史真实,坚持知人论世) 运用要注意三个点:a 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b 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是具有进步的倾向性c 就作品影响人的特殊途径考察是否具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遵循艺术规律,揭示审美价值) 运用要注意三个点a 文体的构成的完美性b 艺术形象的评价:鲜明性、主动性、独特性、概括性c 意蕴的深刻与丰富 二、 1、传统批评模式 伦理道德批评(出现在20C 之前) 社会历史批评 审美批评 2、现代批评模式 心理学批评 (出现在20C 之后) 语言学批评 文化批评三、 1、了解对象(基础)2、选点切入3、确定要旨4、布局安排 根据批评内容选择批评文体 根据批评文体决定文章章法 根据章法运用行文笔法5、力求创见 发前人之所未发--指全新见解发前人之所已发--指对前人发现的深化、推进和修正、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