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语气词
如何辨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与实词
![如何辨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与实词](https://img.taocdn.com/s3/m/d2316ae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1f.png)
如何辨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与实词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与实词是文句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虚词主要指的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者衔接的作用;而实词则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能够独立存在并表达具体的概念或者事物。
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正确辨析虚词与实词的使用,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虚词包括了助词、虚词和语气词等。
助词主要用于表示句法关系,例如:“之”、“而”、“乎”、“者”等,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或者修饰的作用。
虚词则是指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例如:“之”、“其”、“所”、“以”等,它们常常用来在句子中起到衔接的作用。
语气词则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者情感状态,例如:“哉”、“耶”、“乎”等。
与虚词相对应的是实词,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名词能够表示具体的人、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例如:“天”、“地”、“人”、“心”等。
动词则是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词语,例如:“行”、“坐”、“思”、“念”等。
形容词和副词则分别表示事物的性质和行为的方式,例如:“美”、“善”、“快”、“慢”等。
在辨析虚词与实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虚词往往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主要是起到衔接或者修饰的作用。
而实词则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它们能够独立存在并表达具体的概念或者事物。
其次,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者句末;而实词则一般出现在句子的中心位置,起到主语、宾语或者谓语的作用。
最后,虚词的使用往往与语境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具体的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理解。
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正确辨析虚词与实词的使用,对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判断词语的实虚。
虚词通常出现在句子的连接词、修饰词或者衔接词的位置,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实词则能够独立存在并表达具体的概念或者事物。
5:虚词-语气词
![5:虚词-语气词](https://img.taocdn.com/s3/m/279ea28b6529647d27285293.png)
思考练习
(5)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 (6)吾属今为之虏矣。 (《《治安策》) (8)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 十里耳。(《史记·项羽本 纪》) (9)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 耳矣。(《孟子·寡人之於 国也》) (10)文夫亦爱怜其少子 乎?(《战国策·赵策四》) (11)日夜望将军至,岂敢 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12)其是吾弟与?(《史·刺 客列传》) (13)求之舆?抑舆之?(《论 语·学而》) (14)子之客妄人耳,安足 用邪?(《史记·商君列传》)
语气词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 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表现 出的态度、情绪。 表现这种态度、情绪的语 气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 说,有提顿、直陈、论断、 疑问、拟测、假设、商量、 请求、禁止、命令、赞颂、 叹息、惊讶等。 形成这些复杂语气的因素 是多方面的,表达这些复 杂语气的手段也是多种多 样的。就印欧语而言,语 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 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 的。就汉语而言,因为没 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 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 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
用在句子末尾的语气词叫 句尾语气词。句尾语气词 是古代汉语语气词的主体, 最常用的是“也”、 “矣”、 “乎”、 “哉”,其次是“已”、 “耳”、“焉”、“与”、 “邪”、“夫”、“兮” 等。 按照语气词的作用,可分 为三大类:“也”、 “矣”、“已”、“耳”、 “焉”是陈述语气词, “乎"、"与"、"邪"是疑问 语气词,"哉"、"夫"、 一个语气词只能表示一种 特定的语气,即单功能。 同一个语气词能够用在不 同的句子类型中,并不是 那个语气词能够表示多 种语气,而是因为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句子语气往往 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 这就为语气词出现在不同 的句型中和合用提供了需 要和条件,而各个语气词 在不同的分布中或合用中 依旧表示原有的语气。
现代汉语词类
![现代汉语词类](https://img.taocdn.com/s3/m/1631f7ded0d233d4b14e69fe.png)
A.“在”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的前后没有别的动词 了,其中的“在”是动词,如例。
B.“在”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的前后还有别的动词, 其 C.“中在的”“的在后”面是是介动词词,如性例词语和,其例中的。“在”是副词,如例 。
(3)具体的区分办法
区分办法
动词
所属词类范畴
实词
与名词组成短语 充当句子成分
小哥俩长得太一样了,别说你了,就是他们的妈妈,都 不能一下子分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
下面句子中的“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1.这两支金笔一样。 2.一样的金笔。 3.心潮象大海的波涛一样。
形容词做谓语 形容词做定语 助词构成的比况短语
其他助词 1
其他助词:所、被、给、连 、们
(1)所 A.构成“所”字短 语“所”字短语 = 所 + 动词 = 名词性短语
2.如果是介词,可以在介词之前停顿,并且插入副词状语; 如果是连词,由于跟两边的名词结合都很紧密,所以在连 词之前不能停顿,也不能插入副词状语。
3.连词“和”可以省略,介词“和”不可以省略。
注意 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 “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表对象:范围:对、对于、给、跟、关于、和、连、替、 同、为、与、至于;
表原因、目的:为、为了、为着、因、由于; 表处置:把、将、给; 表被动:被、叫、给、让; 表排除:除、除了; 表比较:比。
请思考:上面棕色的介词很像哪一类词? 像动词。
介词2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部分是从古代汉语动词虚化而来的, 有的目前仍兼有介词和动词两个词性。这有三种情况:
结构助
18个虚词及用法
![18个虚词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a8e6423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e.png)
18个虚词及用法
以下是18个虚词及其用法:
1.之:代词,他(它、她、它)、接受者以外的第三方,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2.其:代词,他(它、她、它)、接受者以外的第三方,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3.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4.焉:兼词,于此、于此物、于人,表示前后两个成分的关系,可译为“于是”、“于此”。
5.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6.哉: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7.耶: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8.耳: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9.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可译为“吗”、“啊”。
10.也: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1.乎哉:语气词连用,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吗”、“啊”。
12.已矣: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3.哉矣:语气词连用,表示感叹或赞美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4.焉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5.已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6.矣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7.矣哉: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8.夫:无实义的发语词。
以上是18个虚词及其用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18个虚词
![语文18个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c66362aa195f312b3169a5f9.png)
语文18个虚词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喝斥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三、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文言文实词虚词大全
![文言文实词虚词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66129e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c.png)
一、实词文言文中的实词种类繁多,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实词:人物类:1. 君王类:皇帝、君主、王、臣等2. 官员类:大夫、臣、官、仕宦等3. 地位类:贵人、贫民、士族、百姓等时间类:1. 年:年、岁、时、日、月、辰、秒等2. 季节:春、夏、秋、冬3. 时间词:曙光、明朝、晚上、日头等地点类:1. 地名词:山川江河、城市、道路等,如山、水、都、京、宫等2. 方位词:东、南、西、北、中、上、下、左、右等抽象概念类:1. 德:仁、义、礼、智、忠、信等2. 情感:喜、怒、哀、惧、爱、恨等3. 思想:道德、人性、道义、忍辱负重等动作类:1. 睡觉:寐、寝、枕等2. 吃饭:食、啖、嚼、馔等3. 行走:行、走、步、趋、趋前等以上只是一部分文言文中的实词,实词种类非常丰富,根据文言文的不同语境和表达需要,还会有很多其他实词的使用。
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通过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深入领会文言文的内涵和语境。
二、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种类繁多,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虚词:1. 介词:于、於、乎、之、於是、所以等。
2. 连词:而、然、若、既、故、非、或、如等。
3. 助词:之、乎、者、所、得、可、耳、将、焉等。
4. 叹词:噫、哀、欤、嘻、啊等。
5. 语气词:兮、耶、哉、矣、云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修饰、标记语法功能等作用。
由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使用习惯与现代汉语不同,以上列举的虚词只是一部分常用的虚词,实际应用中还会有其他虚词的使用。
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了解虚词的用法和语义,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句子都有哪些语气词语
![句子都有哪些语气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380ef31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0.png)
句子都有哪些语气词语语气是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所表现出的情感或态度。
很多时候,人们通过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日常的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或态度。
语气词是表达语气的助词或虚词,在句子中充当一种修饰成分,用于强调或变换语气。
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句子都有哪些语气词,以及举例说明它们在句子中的用法。
一、肯定语气词肯定语气词是指用于肯定句中的词语,用来表达确认、肯定等情感或态度。
常用的肯定语气词有“的确、确实、的确实、真的、当然、明确、必定、肯定、的确如此、不错、非常、十分、极其、异常等。
”以下是几个例子:1. 他的确是一个聪明人,总是能够想出一些令人惊叹的点子。
2. 昨天的演出确实很棒,让观众们非常满意。
3. 我们必定会在明天取得胜利,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一起工作。
二、否定语气词否定语气词是指用于否定句中的词语,用来表达否定、不屑等情感或态度。
常用的否定语气词有“不、没、无、未、非、毫不、从无、绝不等。
”以下是几个例子:1. 我不觉得你的建议有什么好处,我们还是按原计划来吧。
2. 他对这个问题毫不在意,反而被其他事情吸引了注意。
3. 我们绝不会让敌人轻易占领我们的领土,这是我们绝不妥协的原则。
三、疑问语气词疑问语气词是指用于疑问句中的词语,用来表达疑问、不确定等情感或态度。
常用的疑问语气词有“吗、呢、呀、哪、何等、多少、几、谁、怎么等。
”以下是几个例子:1. 你喜欢吃牛肉吗?2. 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法呢?3. 谁能告诉我答案?总结一下,语气词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在句子中,语气词并不是必需的,但是它们能够让句子更加丰富和灵活,提高句子的语气和效果。
因此,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语气词,以表达自己更为精准和准确的情感和态度。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https://img.taocdn.com/s3/m/ce8ad24b33687e21af45a9d4.png)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虚词分类及用法
![虚词分类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d135d62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60.png)
虚词分类及用法
虚词通常不具有自己的词义,它们在句子中担任一些语法功能。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下面是一些虚词的分类及用法:
介词:介词是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之间关系的虚词。
例如,在、从、到、跟等,常用于表示方位、时间、原因等。
例如:在桌子上、从学校到家、跟朋友一起去。
连词:连词是连接词组、短语或句子的虚词。
例如:和、或、但、因为、所以等。
例如:我喜欢吃水果和蔬菜、你想喝茶还是咖啡、他虽然有点累,但是他还是坚持完成了工作。
助词:助词是表示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汇的时态、语气、语态、比较等语法特征的虚词。
例如:了、着、的、地、得、吧等。
例如:我吃了一碗面条、他跑得很快、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语气词:语气词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口气等,例如:啊、呢、哦、吧、嘛等。
例如:好啊,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吧。
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https://img.taocdn.com/s3/m/70aadac78bd63186bcebbc77.png)
③ “也”用于复句最后一个分句 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 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 路也。 《孟子· 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 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 非子· 初见秦》
⑤ 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 祈使等语气。例如: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 隐 公元年》(表命令) (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史记· 项羽本纪》 (表禁止)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曰: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 《桃花源记》(表祈使)
“矣”的用法:
①用在叙述句句尾。例如: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 鸿门
宴》)
②用在复句中的后一分句末尾。
例如: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 宣 公二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 语· 宪问》
③用在描写句句尾: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陈涉世家》 今老矣。《左传· 僖公三十年》 甚矣,汝之不惠!
1.
①
“也”用于判断句,帮助谓语 进行判断。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 陈 涉世家》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 通江水也。 《巫山、巫峡》
② “也”用于叙述句,表示对 所述情况深信不疑。例如: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 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王子坊》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 与“哉”的语气相近的还有 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 “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感叹, 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 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如: 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 君不知。”
现代汉语_词类(二)
![现代汉语_词类(二)](https://img.taocdn.com/s3/m/cbf6cf15fc4ffe473368abad.png)
地 祥子傻子似的一气喝下去。(老舍《骆驼祥子》)
比况助词2
(2)一般 于是,小船轻飘飘地像流水落花,风吹柳絮一般地飞驶 起来。(刘绍棠《渔火》) 协和学院的通州旧址,改办潞河中学,却又与一般中学 不同,高中仍然分科。(同上) (3)一样 ―名雅,今后你也要跟连环大哥一样,改口叫我方雨舟。” 阮碧村交代了这么一句。 这盖着的,就一样东西,你猜猜看,它是什么? 小哥俩长得太一样了,别说你了,就是他们的妈妈,都 不能一下子分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
结构助词
3
站在学校门口的那个小伙子是个卖磁卡的。
主 定 < 中 补 介词短语 定 ) 中 ) 中 定 ) 中
量词短语
|| 动| 定)
谓 宾 中
“的”字短语
动| 宾
C、表示列举不尽
这阵子,他总算摆了个小摊儿,买点儿烟卷 儿糖果什么的,维持生计。
D、与副词“是”配合,表示强调的语气,是语气词。 南京的夏天是非常之热的,你可要有思想准备。
虚词概说
第三节 词类(下)
一、虚词概说 1.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2.虚词的共同特点: (1)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只能依附于实词
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2)数量少,封闭性强,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基本没有增 减; (3)能量大,是决定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 是连结和附着。 (4)不能重叠。
介词 虚词 介词短语 附加成分 — —
有两个特例:叫 叫他打了 (介词) 让他打了 (介词) 区分办法:
让(动词中的使令动词) 叫他来了 (动词) 让他来了 (动词)
能换成介词“被”的是介词,不能换成介词“被”的是动 词。
练习
[1]你为谁?——要为群众着想。 [2]应该对事不对人。——要对人民负责。 [3]今天非跟他比个高低不可。——你比他差远了。 [4]我们到上海,你们到哪儿?——我们到上海参观。 [5]爸爸给他一只金笔。——爸爸给他买一支金笔。 [6]小王在家吗?——小王在家看书呢。 [7]窗户朝南。——窗户朝南开。 [8]朵朵葵花向太阳。——朵朵葵花向太阳开。 [9]跟上队伍!——跟党走! [10]这件事不能由你。——这活由你负责。 [11]请拿这本书!——拿这本书看! [12]到黄山经过南京吗?——他们经过南京去上海。 [13] 让他说!——让他说对了。 [14]叫他走!——叫他打了。
虚词和语气
![虚词和语气](https://img.taocdn.com/s3/m/06aa794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3.png)
•
•
•
•
•
•
•
•
•
•
•
•
•
•
•
•
•
虚词和语气
虚词和语气
虚词和语气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语气词和语气
虚词中的语气词,如“啊、啦、吧、呢、吗、了”等,常常附着在整个句子的末尾,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
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句话,本来都包含着特定的语气,语气词的运用,并不能改变原有的语气,而只是把固有的语气强调得鲜明一些罢了。
所以,要表现不同的语气,口语中主要靠语调,语气词只起辅助作用;书面语中主要靠标点符号,语气词同样只起辅助作用。
二、副词、助词和语气
有一部分副词和助词也具有表达语气的作用。
它们有时单独使用,
在句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
j房间不大,倒挺豁亮。
(转折、让步语气)
k这可不能怨我。
(委婉语气)
l连着两天,他饭也不吃,水也不喝,觉也不睡。
(表示出强调的口吻)
有时,它们也跟句子末尾的语气词搭配起来用,这时,语气的`强调作用往往表现得更加明显:
m河水难道会倒流吗?
n谁还偷你那破烂呢?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虚词,在句中也往往兼有表达语气的作用,比如用“由、被、叫、让、把”等介词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子中,经常表达被动的语气,如后面再用一个“给”字呼应,则又加重了被动的语气;又如,“因为……所以”常表示陈述语气,而“如果”常表示假设语气等。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e3ec7204844769eae009ed4d.png)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2.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 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 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作用,可不译。
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 较起来怎么样。”
十六、【则 】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 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 是”。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 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现代汉语 虚词
![现代汉语 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bf5a5e5b5901020206409c17.png)
(四)语气词 这是跟在句子末尾表示种种语气的词。有的也
可以放在句中表示语气。典型的语气词有六个。即: 的、了、呢、吧、吗、啊。它们的语气类别和语法 意义如下:
语气 层次 词
的 第一层 了 第二层 呢 第二层
要 指的是“和 跟 同 与 因 因为 为 为了”等词,这些词经常兼
属 两类词。区别主要在于: (1)当它们做连词时,两边的成分是平等并列不分主次的,因 此可以颠倒次序而不改变其结构的意思。而当它们做介词时,两 边就有主次轻重之分,且不能颠倒位置,否则就会改变结构的意 思。 ★小张和小李去了北京。——小李和小张去了北京。(连词) (2)介词的前面可以加进状语,连词的前面则不能加状语。如: ★ 小张〔昨天〕和小李去了北京。(介词) ★因为你,他受到了批评。——他因为你受到了批评。(介词,
同?为什么? 1. 这个人不会过日子。
我去过上海。 2. 情况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他是一个修房子的。 3. 他近来很容易闹脾气了。
不必客气,我的确吃过了。
三、“跟”可以做连词、介词、动词,把“我跟他去过”这句话 中的 “跟”在意思相近的情况下,分别改为连词、介词、动词。
四、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1.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超过去年的12.5%。 2. 这个山区的变化,对于我们都是非常了解的。
(3)一般说来,介词短语本身也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作
谓语。 个别例外,如“从”:“〔从哪儿〕来?”“从北
京。”
(4)介词短语的功能是作状语、定语和补语。如: [把书]放好 [被老师]批评 [对走私活动]必须严厉打击 [从北京]出发 [比他]高 等<到天亮> 坐<在椅子上
文言虚词中的语气词
![文言虚词中的语气词](https://img.taocdn.com/s3/m/89f9964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0.png)
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齐桓晋文之事》)
用在选择问句末尾,表示疑问。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 门宴》)
用在反问句的末尾,表示反问。
猜度语气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用在句尾,常有表猜度的语气副词与之呼应。可译为“吧”。
疑问语气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用在句尾,与疑问代词“何”呼应。
感叹语气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为学》)
用在句尾,表达感叹语气。
矣
陈述语气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扁鹊见蔡桓公》)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用于句尾,表示已然,即事情已经过 去,动作已经完成。
孽根,死期至矣!(《促织》)
词
所表语气
例 句
用法说明
者
提顿语气有蒋氏者,专Fra bibliotek利三世矣。(《捕 蛇者说》)
用在主语后,表示提示和停顿。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 讽齐王纳谏》)
用在分句后面,表示解释原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用在分句后面,表示假设的条件,翻译应在分句前加“如果”。
顿缓语气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触龙说赵太后》)
感叹语气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译为“啊”。
欤 与
疑问语气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用在句尾,表示特定的语气。作为语气词,先秦多写作“与”,“欤”是“与”的后起字。
反问语气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
猜度语气
高考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高考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https://img.taocdn.com/s3/m/da20519daef8941ea76e058f.png)
《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 以兵为? 《荀子·议兵》
人而已矣,奚以名为? 《列子·杨 朱》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 《孟子·梁惠王上》
子(孔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论语·阳货》
与其杀是僮,与其卖而分,孰若 吾得专焉?柳宗元《童区寄传》
③ 用于感叹句,语气不太强烈, 译作“啊”。例如: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
(9) 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庄子·外物》:“子何为者 邪?”
④ 用于反问,译成“吗”、 “呢”。例如: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孟 子·滕文公上》
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 《庄子·盗跖》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 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答李翊书 》
(6) 为
“为”(wéi)作语气词,主要 有三种用法:
②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 例如: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庄 子·秋水》
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 王下》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二》
③ 用于特指问,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 《史记·陈轸 列传》
《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 言也!”
(2) 矣 “矣”和“也”的区别:
“也”表静态,“矣”表动态;
“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 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 “矣” 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把事物发 展变化中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 别人;
现代汉语考研复习笔记之虚词
![现代汉语考研复习笔记之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5e3517e7ba0d4a7302763aef.png)
现代汉语考研复习之虚词虚词的共同特点:①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②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③不能重叠虚词——介词1.介词的意义:介词起标记作用,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母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2.介词的种类:表示时间、处所、方向——从、自从、自、打、到、往、往、趁、顺着表示依据、方式、方法、工具、比较——按照、依据、靠、本着、用、拿表示原因、目的——因为、由于、为了、为着表示施事、受事——被、给、让、叫、归、由、将、把、管表示关涉对象——对、对于、关于、同、和、替、向、除了虚词——连词1.连词的意义: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
2.连词的种类:连接词、短语——和、跟、同、与、及、或连接词语或分句——而且、而、并且、并、或者连接复句中的分句——不但、不仅、虽然、但是、与其、因为3.“和、跟、同、与、及、以及”等表示联合关系,叫“和”类连词,主要用来连接名词性词语,“和”也可以连接双音节谓词性词语,作各种语法成分。
“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以及”还可以连接动词性词语。
“而且”能连接谓词性词语,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并、并且”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区别:①连词“和”所连接的两个词语是联合关系,一般可以互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
而介词“和”的前后两个名词性词语没有直接的语法关系,更不能互换位置。
②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前面不能出现状语。
③连词“和”有的可以省去,介词“和”不能省去或改为顿号。
※在我国宪法条文的表述中,用“和”作连词,用“同”作介词。
虚词——助词1.助词的意义:助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
2.助词的种类: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着、了、过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其他助词——所、给、连3.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词类(二)虚词
![词类(二)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f1604af09e31433239689312.png)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性成的前面介绍出动作涉 及对象的词。 介词的语法特点
1、介词都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它后面总 、介词都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得跟上一个别的成分(大多是名词性成分), ),组成一个介宾 得跟上一个别的成分(大多是名词性成分),组成一个介宾 短语,充当修饰语。 短语,充当修饰语。 2、介词不能重叠,不能附加动态助词。 、介词不能重叠,不能附加动态助词。 3、介宾短语本身不能单说,也不能作谓语,介宾短语在句 、介宾短语本身不能单说,也不能作谓语, 中主要是作状语。 中主要是作状语。 4、“在”、“向”、“于”、“到”、“给”、“自”等 、 介词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后边,构成一个整体, 介词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 当于一个动词。 当于一个动词。
常见的介词有以下几类
1、引出动作的施事、受事,如: 被、给、让、叫、归、由、把、将 2、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向,如: 从、自从、自、打、到、往、在、由、向、于 3、引出动作的方式、方法、依据、工具,如: 按、按照、遵照、依照、靠、本着、用、通过、根据 4、引出原因、目的,如: 因、因为、由于、为、为了、为着 5、引出动作的比较对象或关涉对象,如: 比、给、对、对于、关于、跟、替、向、除了
语气词的分类
1、根据所表语气不同,分为表陈述(的、了、 吧、呢、啊、啦、嘛、呗)、疑问(吗、呢、 吧)、祈使(吧、了、啊)、感叹(啊)语 气四种。 2、根据在句中位置,可分为句末语气词和句 中语气词两种。
语气词的用法
最基本的六个语气词:的、了、吗、呢、吧、啊
语气词与其他词类的区别
语气词“的”、“了”跟助词“的”、“了”的语法意义和 用法有区别。 “的”后面能添上相应的名词的,是结构助词,“的”后面 不能添上相应的名词的,是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如果删除“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没有改变, 那么“的”就是语气词,否则为结构助词。 判断动词“是”的否定式为“不是”,语气副词“是”的否 定形式为“是不”。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d0ac0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4.png)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写方式,包含许多虚词,用于表达语法关系、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1.助词:
•之、乎、者、也、矣、耳、焉、哉、矣、亦、庶、乃、则、与、且、皆、而、乎、若、乘、自、之、其、所、有、无、
者、此、彼等。
2.连词:
•与、及、或、而、若、乃、何、且、然、乎、矣、因、若、即、安、呜、呼等。
3.副词:
•不、亦、已、弗、莫、未、毋、每、屡、往、何、故、尝、豈等。
4.介词:
•于、乎、之、以、若、对、随、由、自、從、於、予、余、乎等。
5.叹词:
•哉、乎、欤、矣、吁、嗟等。
6.语气词:
•乎、哉、矣、焉、耳、欤、吁、嗟、矣、吧等。
7.感叹词:
•哉、嗟、哀、欤、呵、吁、乎等。
8.代词:
•之、其、彼、此、是、彼、其、吾、尔、予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语法和修辞功能,用于表达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感情、态度等。
了解这些虚词的使用有助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
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
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 、“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
如“晋国,天下莫强焉。
”(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
如“非曰能之,愿学焉。
”(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
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 、“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译为“吗”。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趙太后》(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
)译为“呢”。
(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
)可译为“呢”。
(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
)可译为“吗”或“呢”。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况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婴论季世》(5 )“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
“乎”仍是疑问语气。
(6 )用于祈使句尾。
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
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
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8 、“哉”:(1 )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传后叙》(2 )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这时一般需要疑问代词或“岂”字和它呼应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
译为“啊”。
例如: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9 、“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1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11、“何以……为”意思是“为什么用得着……呢”,是无疑而问,例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12、尾语气词的连用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可以连用,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面。
例如: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遊褒禅山记》“乎”和“哉”也常连用,“哉”只能放在“乎”的后面。
例如:善败由已,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
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最后是“乎”的句子重点在询问,最后是“哉”的句子重点在感叹。
除“乎”“哉”外,“矣”“已”“与”“邪”“夫”等,也可以放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三个语气词有时也可以连起来用,最常见的是“哉”放在另外两个语气词之后。
例如: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三个语气词连用,感情色彩一般都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
三、句首语气词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唯”、“其”三个字。
1 、“夫”“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
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孙子·谋攻》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
“且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
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
《韩非子·问辩》2 、“盖”:(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
不译。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史记·孝文本纪》(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 、“唯(惟、维)”“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时,可以写作“维”“唯”。
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
一种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例如:惟辟(国君)作福,惟辟作威。
《书经·洪范》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
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扬恽《报孙会宗书》“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书经》、《诗经》中比较常见。
例如:蚩尤惟始作乱。
《书经·吕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4、其语气词“其”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擬议,有“大概”、“恐怕”等意思。
例如:齐其为陈氏矣。
《左传·晏婴论季世》四、句中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常有“者”“也”两个。
“者”用于句中,主要表示提顿语气,在表示停顿语气的同时,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
《左传隐公四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也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但有时也用于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示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表示停顿语气。
例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句中“也”字还常和“者”字相结合,位于主语之后,起提示谓语的作用。
例如:君子也者,道法之宗要也。
《荀子·致士》二、词头、词尾古代汉语有些虚字,古人一般把它叫做“发语词”或“发声词”,现代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做“语首助词”、“语中助词”,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作“词头”、“词尾”。
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可以肯定的词尾是“然、如、尔、若”。
还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却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词头,暂难作出定论。
下面分别作些介绍:(一)有“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例如: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於有殷。
《书经·召诰》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
“有”又用于某些名词前面。
例如:予欲左右有民。
《书经·皋陶谟》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
例如:不我以归,忧心有仲。
《诗经·邶风·撀鼓》(二)其“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
例如: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北风其凉,雨雪其滂。
《诗经·邶风·北风》(三)言,于,薄“言、于、薄”用作词头时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诗经·召南·草蟲》(四)然、如、尔、若“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
此外还有“焉”“乎”两个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
“如、尔、若”可以认为是“然”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