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语气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定义: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
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
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例如: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 、“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
(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学焉。”
(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 、“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为“吗”。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趙太后》
(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
(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可译为“呢”。(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
况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婴论季世》
(5 )“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气。
(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8 、“哉”:
(1 )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2 )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这时一般需要疑问代词或“岂”字和它呼应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例如: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9 、“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
1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11、“何以……为”意思是“为什么用得着……呢”,是无疑而问,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12、尾语气词的连用
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可以连用,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面。例如: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遊褒禅山记》
“乎”和“哉”也常连用,“哉”只能放在“乎”的后面。例如:
善败由已,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