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焦点访谈》节目分析
《焦点访谈》节目内容分析
以用来做各 个月份焦 点节 目的变化分 析。这次焦 点访 谈节 目内容 分析主要是 从各期节 目的性质 ( 是舆论监 督类 的报道还 是非监 督类 的或是 其他类 的 ) 报道 的 、 地域 、报道 的领域及监 督对 象来分析 ,除此之外 。还 以地域 为定 值,观察不 同性 质的节 目分布 规律 , 目的
全员跟踪培训 和考核 ,激 发 内部竞 争活 力,锻造 了一 代观 念 新 、 实 力强 、 能打 硬 仗 的 广播 人 队伍 。 陕西 电台从摆脱 困境到进入 快速可持续 发展 阶段 的事实再 次说 明,只要 持科学发 展观 ,坚持 以人为 本 、与 时俱进 、深化 改 革 ,就 能使 传 统媒 体焕 发青 春 ,破 浪远 航 。 ( 作者 系陕西人 民广播 电台研 究室主任 )
这次焦点访谈节目内容分析主要是从各期节目的性质是舆论监督类的报道还是非监督类的或是其他类的报道的地域报道的领域及监督对象来分析除此之外还以地域为定值观察不同性质的节目分布规律目的是看央视的这种舆论监督节目在较长的时间内是否主观的对地区进行平衡性报道即监督类与非监督类持平或者非监督多于监督以求地区的舆论平衡
维普资讯
新闻知识 (06 1 ) 20 .2
・媒 体 观 察 ・
王
薇
刘立 荣
二、分析的结果
l 节 目的 性 质 、
《 点 访 谈 》 是央 视 一 个 以舆 论 监 督 著 称 的 节 焦
目,1 9 9 4年 4月 1U正式推 出,到今年 的 4月 1日已
经整整 1 了。在本 文中 ,笔者 以 2 0 2年 0 5年所收集 到 的 所有 《 点访 谈 》文 本 为样 本 ,进行 分析 ,主要 焦
探 讨一年 中节 目的报道 特 点和规律 。
_焦点访谈_新闻评论语言解析
其 次 , “式 微 论 ”也 不 了 解 传 播 功 能研究与传播效果研究之间的关系。 如果认识到传播功能研究实质上就 是传播效果研究, 过不过时的担心就 纯属多余了。当然, 我们也并不是主 张在传播功能研究与传播效果研究 之 间 划 等 号 。与 一 般 的 传 播 效 果 研 究 相 比 , 功 能 研 究 更 加 宏 观 、更 为 抽 象 , 它探讨的是大众传播活动对整个社 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这样的目 标, 在传播学早期理论和方法还不完 善的情况下, 困难可想而知, 但毕竟 为后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反过来 看, 传播效果研究在开始时注重微观 的个人影响, 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 但后来路子越走越窄, 几乎进入了死 胡同, 以致传播学先驱贝雷尔森悲观 地 宣 布 “传 播 学 领 域 正 在 走 向 衰 亡 ”。 ⑥直 到 20 世 纪 70 年 代 麦 库 姆 斯 和 肖 的 议 程 设 置 功 能 理 论 、格 伯 纳 等 人 的 培 养 分 析 理 论 、诺 依 曼 的 沉 默 螺 旋 理 论重新发现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 效果后, 传播学的局面才又柳暗花 明 、焕 然 一 新 。 同 时 , 我 们 也 应 注 意 到, 在传播效果研究中, 不论哪种理 论, 都包含一定的传播社会功能观、 以及对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肯定或 否定的评价。例如, 议程设置功能理 论 、培 养 分 析 理 论 研 究 的 焦 点 是 大 众 传播的社会整合功能, 与此相反, 知 识沟理论以及英国学者霍尔的编码 和解码研究则强调大众传播的社会 分化作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有限效 果理论对大众传播的功能给予了充 分肯定, 沉默的螺旋理论和培养分析 理论则对大众媒介的作用持批判态
《焦点访谈》节目分析
《焦点访谈》节目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对深度报道节目《焦点访谈》的分析学院:中北学院学号:姓名:胡剑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
在西方有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体裁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
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
要着重揭示原因WHY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素。
电视深度报道难度大只是相对而言。
我们说到深度报道,就不得不提到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近年来异军突起,深受观众欢迎。
目前,各地电视台争相开办此类节目已蔚然成风。
今天我就会拿出2013年5月23日《焦点访谈》的节目进行分析。
一、对《焦点访谈》的试听方案分析首先,我们来对《焦点访谈》的片头设计进行分析。
节目的片头将节目中与节目主要剧情密切相关的镜头快熟组接到一起。
观众通过看片头,能够对节目的内容的看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提出问题来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兴趣。
节目在叙事上以旁白和主持人进行交替相互结合进行叙事,主持人对节目的事件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通过旁白来连接画面和控制节目的整体节奏。
从主持人画面构图上来说是比较大众的放在视觉中心上。
主持人采用中景进行拍摄,在人物采访上一般以近景为主。
为了从技术角度上让观众感到真实,大多都是无技巧转场和无音乐伴奏的。
二、对《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分析《焦点访谈》第一责任人孙玉胜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焦点访谈》节目研究分析
《焦点访谈》节目分析————————————————————————————————作者:————————————————————————————————日期:2对深度报道节目《焦点访谈》的分析学院:中北学院学号:18105038 姓名:胡剑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
在西方有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体裁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
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
要着重揭示原因WHY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素。
电视深度报道难度大只是相对而言。
我们说到深度报道,就不得不提到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近年来异军突起,深受观众欢迎。
目前,各地电视台争相开办此类节目已蔚然成风。
今天我就会拿出2013年5月23日《焦点访谈》的节目进行分析。
一、对《焦点访谈》的试听方案分析首先,我们来对《焦点访谈》的片头设计进行分析。
节目的片头将节目中与节目主要剧情密切相关的镜头快熟组接到一起。
观众通过看片头,能够对节目的内容的看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提出问题来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兴趣。
节目在叙事上以旁白和主持人进行交替相互结合进行叙事,主持人对节目的事件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通过旁白来连接画面和控制节目的整体节奏。
从主持人画面构图上来说是比较大众的放在视觉中心上。
主持人采用中景进行拍摄,在人物采访上一般以近景为主。
为了从技术角度上让观众感到真实,大多都是无技巧转场和无音乐伴奏的。
二、对《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分析《焦点访谈》第一责任人孙玉胜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焦点访谈》影视节目鉴赏
《焦点访谈》影视节目鉴赏《焦点访谈》属于一个新闻深度评论的电视栏目,其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广大群众的支持。
总体而言,《焦点访谈》与其他短小精悍的消息类新闻相比,其容量大,而且更注重电视新闻的深度。
对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社会问题进行连续性的追踪报道,对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挖掘拓展。
通过深入采访得到详实的材料向观众阐明事物的起因与发展变化的轨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做深度报道。
《焦点访谈》主要采用的是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
对于在演播室主持的部分,采用的是平角度正面和斜侧面的拍摄角度间隔转换,采用正面的角度拍摄能产生庄严、稳重的感觉,再配以接近人眼观察事物高度,符合人眼正常心理特征和习惯的平角度,加强了主持人与屏前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使观众产生参与感,亲和力强。
而配以间隔的斜侧面角度拍摄,能避免长期使用正面角度而造成画面显得呆板且缺乏活跃性,正面角度与斜侧面角度的配合使用,既能使主持形象显得庄严而稳重,增强了主持人报道和评论时的说服力,又不会使节目主持部分过于呆板,缺乏美感。
而编排方面主要是采用由主持人引出该期话题,最后由主持总结话题,有时也在现场采访部分插入主持人的评论,使整个节目显得更自然流畅。
达到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效果。
现场部分通常采用采访当年曾参与过与主题有关活动的老人和中间插播当年拍摄的旧画面的方法。
其剪辑手法主要是采用增强情节化叙事戏剧性的平行式,其剪辑点主要是在被采访的老人谈及的内容与老影片中相关的片段,营造了一种当年今日的感觉,使被采访者谈及的内容更有说服力,而且插播片段又让整个采访部分不会过于单调呆板,而其编排方式则主要是将围绕着主题的谈话内容分为几大部分,这几部分既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由浅入深的。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焦点访谈案例分析《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1994年4月1日推出的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为特色,以“用事实说话”为宗旨。
本文将以《焦点访谈》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问题。
一、成功经验1.坚持舆论监督《焦点访谈》自推出以来,始终坚持舆论监督的职责,通过深度报道和访谈形式揭示社会问题的真相,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这种坚持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渠道,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2.重视采访质量《焦点访谈》在采访过程中始终注重证据和事实的可靠性,通过深入调查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同时,节目注重采访的全面性和平衡性,避免片面报道和误导观众。
3.专业化主持人团队《焦点访谈》拥有一支专业化、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团队。
他们不仅具备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观察力。
这些主持人能够准确把握节目的节奏和深度,引导嘉宾和观众进行深入讨论,使节目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4.与观众互动增强影响力《焦点访谈》通过多种渠道与观众进行互动,如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社交媒体等。
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还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观众关注和参与节目。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1.深度报道不足尽管《焦点访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深度报道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些报道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入分析和挖掘,导致观众无法全面了解问题的真相。
建议节目加强深度报道的能力和资源投入,提高报道的质量和深度。
2.报道时效性不强《焦点访谈》作为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时效性是影响其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节目的报道时效性不强,无法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建议节目加强新闻敏感性和时效性,提高报道的速度和质量。
3.主持人风格单一虽然《焦点访谈》的主持人团队专业化程度高,但在主持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单一性。
一些观众反映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和风格过于正式刻板,缺乏亲和力和个性化元素。
焦点访谈
1下面,我们就从栏目本身的特色来寻找答案,以求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为今后其他相关节目的开设和栏目自身的更好的提升起到帮助。
一、“述”与“评”双拳出击,互相补充从节目属性分类上来看,《焦点访谈》属于电视述评类的新闻评论节目。
所谓“述”是指用电视画面和声音来叙述现场材料和背景材料,使评论时观点的形成有了客观事实基础。
“评”则是对相应的事实展开的分析说理。
那么顾名思义,电视述评节目就是将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融于一身,在对事件进行横向纵向挖掘的同时,适时进行分析评论。
应该说,这种夹叙夹议的方法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是极为多见的。
《焦点访谈》也不例外。
它的突出特色不在这种方法的运用上,而在于它应用得妥当而巧妙。
具体地说,就是他较好地把握了如何将“述”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并强化分析议论的内容,用严密的思辨性提炼和提升形象性的画面所无法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理性分析,使《焦点访谈》成为真正在画面上吸引人、在情感上打动人、在道理上说服人的权威论述。
因此《焦点访谈》的画面、音响、解说之间常常闪烁出令人折服的思辨光辉。
尤其是主持人节目结束之前一番简短有力的点评,更是颇富哲理的分析论述,使《焦点访谈》舆论监督述评结合的价值再次凸现。
其中一期播出的《还衡山的秀美》中许多场面表现细腻、寓意深刻。
片中一次次成片的山坡绿树从因被某些单位、某些领导纷纷“借”得一块建造楼堂馆所而成为满目红墙翠瓦,俨然现代化建筑的群集之地的不和谐景象,还配合节奏快而有点沉闷的音乐,似乎在给人们敲响着大自然的警钟。
还有山地附近的居民们和游客们讨厌、不情愿、不满的面部特写,居民游客的愤愤的指责让观众们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乱“借”青山绿水为一己的行为的愤怒。
这种复杂的感情通过镜头的得当运用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是电视声画语言形象化的表现。
另外,在此片中一边是漫山遍野的施工车在毫不留情地轰轰工作,节目的中间还经常插入已经不是树林的沙堆上树立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山地绿化示范区”的石碑。
《焦点访谈》节目分析
对xx报道节目《焦点访谈》的分析学院:xxxx学院学号:姓名:胡剑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
在西方有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体裁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
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
要着重揭示原因WHY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素。
电视深度报道难度大只是相对而言。
我们说到深度报道,就不得不提到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近年来异军突起,深受观众欢迎。
目前,各地电视台争相开办此类节目已蔚然成风。
今天我就会拿出2013年5月23日《焦点访谈》的节目进行分析。
一、对《焦点访谈》的试听方案分析首先,我们来对《焦点访谈》的片头设计进行分析。
节目的片头将节目中与节目主要剧情密切相关的镜头快熟组接到一起。
观众通过看片头,能够对节目的内容的看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提出问题来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兴趣。
节目在叙事上以旁白和主持人进行交替相互结合进行叙事,主持人对节目的事件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通过旁白来连接画面和控制节目的整体节奏。
从主持人画面构图上来说是比较大众的放在视觉中心上。
主持人采用中景进行拍摄,在人物采访上一般以近景为主。
为了从技术角度上让观众感到真实,大多都是无技巧转场和无音乐伴奏的。
二、对《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分析《焦点访谈》第一责任人孙玉胜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既不要以为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的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一、栏目简介:《焦点访谈》于1994年4月1日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
自开播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
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 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二、栏目的定位:《焦点访谈》所要作到的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广告宣传语。
《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
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三、选题设计:《焦点访谈》的选题遵循三个原则,即“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社会的管理决策层和普通行为层说的,它们反映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的交汇,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
此外,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与运作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向市场转型的趋向和力度。
综观《焦点访谈》多年来的选题视角,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概括:选题视角应以事实为基础、选题视角应以政策为依据、选题视角应以独到为目标。
例: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2004年至2006年《焦点访谈》播出的90期节目作为样本,并将节目的选题从主题和内容上进行分类,如下:A监督地方政府或者相关职能部门的“越位、失位、错位”等问题B弘扬时代正气和时代主旋律的典型报道C鞭笞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假、丑、恶现象D对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或取得的成绩进行主题性报道E经验性报道F重大国际问题G突发性事件四、栏目的风格:《焦点访谈》栏目的总体风格是庄重、严肃型的,它深入报道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重大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展现典型事件、现象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并且请权威人士具体评论指导。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一、栏目简介:《焦点访谈》于1994年4月1日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
自开播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
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 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二、栏目的定位:《焦点访谈》所要作到的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广告宣传语。
《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
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三、选题设计:《焦点访谈》的选题遵循三个原则,即“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社会的管理决策层和普通行为层说的,它们反映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的交汇,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
此外,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与运作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向市场转型的趋向和力度。
综观《焦点访谈》多年来的选题视角,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概括:选题视角应以事实为基础、选题视角应以政策为依据、选题视角应以独到为目标。
例: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2004年至2006年《焦点访谈》播出的90期节目作为样本,并将节目的选题从主题和内容上进行分类,如下:A监督地方政府或者相关职能部门的“越位、失位、错位”等问题B弘扬时代正气和时代主旋律的典型报道C鞭笞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假、丑、恶现象D对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或取得的成绩进行主题性报道E经验性报道F重大国际问题G突发性事件四、栏目的风格:《焦点访谈》栏目的总体风格是庄重、严肃型的,它深入报道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重大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展现典型事件、现象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并且请权威人士具体评论指导。
2024年观看焦点访谈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观看焦点访谈心得体会范文【引言】焦点访谈作为一档深度报道的节目,始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巧的主题呈现给观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2024年,我有幸观看了焦点访谈,并聆听了其中的一些感人故事和社会议题的探讨。
通过观看焦点访谈,我深切感受到了媒体的责任与力量,也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看心得和体会,分享一些关键的访谈内容和对社会的思考。
【内容一:宣传文化的力量】在焦点访谈中,有一期特别吸引我注意的主题是关于宣传文化的力量。
这期节目深入探讨了宣传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不同领域的宣传活动,他们展现了从文化传承到民族自信的变革,无不彰显了文化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通过这期节目,我深深感受到宣传文化对社会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影响,也引发了我对文化艺术的关注和思考。
【内容二: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焦点访谈还关注了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现状和困境。
他们以生动的案例和真实的故事,呈现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等议题。
这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认识到富裕与贫困之间的巨大差距。
同时,我也深感到了媒体的责任,希望焦点访谈能够持续关注这些问题并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内容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焦点访谈的一期主题中,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访谈,我了解到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和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焦点访谈还积极展示了国内外环保者和企业家的探索和努力,呼吁公众共同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这让我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也激发了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内容四:医疗卫生与健康】焦点访谈还关注了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和问题。
他们深入探讨了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之间的差异,以及基层医疗服务的发展问题。
通过观看这些节目,我更加关注了健康问题,对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同时,我也认识到医疗卫生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希望通过多方合力,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和提高公立医院的治疗质量。
电视栏目评论例文_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栏目评论《焦点访谈》内容与题材的评论《焦点访谈》的内容是当前的热点、焦点话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事件,如国家大政方针,或者是事关民生的社会问题,从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着眼选题。
《焦点访谈》有20%一30%的收视率,吸引全国2—3亿观众的眼球,话题的关注度是重要原因,观众对栏目已经有心理期待。
《焦点访谈》的选题:采访克林顿,山西309国道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问题,粮食丰收农民犯愁,安徽芜湖峨岭粮站假大空当面骗总理等等,每一个问题都是大众关心、热切期待的社会重大问题。
《焦点访谈》通常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正面的宣传报道,另一类批评报道,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曝光”。
正面报道大多是宣传国家政令,传达改革新举措,但在报道切入角度上都是从平民视角出发,不是单方面说教、灌输政令,比如一期关于大学收费改革的栏目,作者着重的是收费政策的出台背景,以国内外教育经费投入比较,从长远观点出发阐述收费制度的合理性、必要性;在批评报道中,记者没有把自己当做法官,没有去担当审判长的角色,只是客观展示新闻事件过程,真实记录采访对象的言谈举止,隐藏起个人的爱憎。
《焦点访谈》的类型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类栏目,思想性是栏目的题中之意,新闻评论是基于新闻事实基础上而引发的议论、评价,必须以事实为准绳,把叙述和评论相结合,以理服人。
现在《焦点访谈》的口号是“用事实说话”。
在节目的片头,在快节奏又有震撼力的音乐背景下,闪出“用事实说话”的主题词,而黑白的颜色对比也暗含着是非分明、公正无私的寓意,展示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
以事实为依据,分析新闻来龙去脉;以理论为准绳,评论人间是非曲直等等,这些观念,都融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部训里面,“加入新闻评论部是我们自愿的选择,我们愿意为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和尊严尽责,在这里,我们崇尚求实、公平、平等、前卫”,让观众自己判断。
《焦点访谈》的拍摄风格评论纪实风格是《焦点访谈》的另一特点。
新闻评论必须基于事实,《焦点访谈》的纪实风格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具有感染力的细节,无论是采访贪赃枉法之徒,还是为非作歹之辈,记者总能以睿智的提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他们的罪行暴露于天下。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优质文档]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一、栏目概况1、《焦点访谈》是一个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以深度报道为主,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开办。
1994年4月1日正式开播,每天19点38 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次日8点22分在这套节目中重播。
2、栏目定位:舆论监督3、节目形态:每期节目13分钟。
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结构模式为: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4、报道内容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8月20日,在《焦点访谈》播出的3000多期节目中,属于正面宣传报道的共有2150期,占71%;属于舆论监督的内容,约600期,占20%;5、节目的策划和实施:选题原则: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报道方法: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性格经典语言化6、制作群体《焦点访谈》的制作群体由制片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构成,他们分为四组:中心组是编务会的执行机构,负责节目的策划和协调。
记者一组、记者二组聚焦国内,记者三组聚焦国际。
《焦点访谈》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采用制片人制。
台里除了保留审节目的决定权,别的权都给了制片人。
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作、经费使用、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
新闻评论部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焦点访谈》是这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方法的第一批试验田。
7、用人制度《焦点访谈》的用人制度主要是聘用制,被一些专家称之为“第二用工制度”。
具体岗位聘任由各个制片人实施操作,同时采用编外设岗的方式,扩展人才聘用的外延。
目前有正式人员30人、招聘人员40人、临时人员300人。
实行能进能出的活水机制。
8、成就:在中国电视新闻界,《焦点访谈》可以说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面旗帜。
电视新闻评论---焦点访谈
新·深·真----评《焦点访谈》之《揭开赌球黑幕》《焦点访谈》原来是《东方时空》栏目的一个小的版块,后来独立为一个栏目,自从该栏目诞生以来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作为一个深度报道类的新闻栏目,真正起到了惩恶扬善、治病救人的价值和作用,的确代表了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
本文将结合本期节目,具体分析《焦点访谈》这一栏目的特点和常用的表现方式。
首先,是“新”。
所谓“新”,是指该栏目具有新闻类栏目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具有时效性。
因为焦点访谈从选题上来讲一直以就近或者刚刚发生的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或者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为报道的题材。
对于一个新闻栏目来讲,时效性既是其特点又是其存在的根本,“过时的新闻就成了旧闻”,在现场直播、卫星直播等传播手段广泛应用的今天,时效性更是《焦点访谈》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以本期栏目为例,它选择了“赌球和假球”事件做为选题,就抓住了老百姓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体现了时效性的特征。
其次,是“深”,也就是“深度”。
如果说时效性是所有新闻栏目的共同特征的话,那么“深入”与“深度”则是深度报道类专题新闻栏目的独有的特点。
因为就事件本身而言,消息类新闻仅仅止于说明“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但是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则更关注:事件的根源是什么?事件本身的价值是什么?事件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与《新闻联播》相比,《焦点访谈》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告诉观众“为什么”,正是因为如此才体现了该栏目“深入成就深度”的特点。
就本期节目而言,它除了告知观众事件的处理结果------所有涉案人员均被抓获以外,还告知了观众为什么会存在赌球、假球这类的事件,并且在结尾栏目结语过程中以主持人的口说出了此类事件解决的社会价值-----那就是促进中国足球健康发展,给老百姓以应有的真实和维护体育公平竞争的精神,所以栏目才体现出了深刻性。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有这样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曾获得中国三届总理的题词,它就是《焦点访谈》。
从1994年起的新闻评论节目,以新闻述评为主,表现出现场客观描述、采访和评论密切结合、声像融合为一,具有一定的深度性与思辨性,涉及内容多为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问题或现象,主要走的是曝光批评式的舆论监督路子,《焦点访谈》就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
首先,多“说”与简“评”的结合已经成为节目的标志性特点。
《焦点访谈》栏目初期的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后来又把这四句浓缩为一句话“用事实说话”。
从节目属性上看,《焦点访谈》属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从事件的展开到发展,再到最后的结论,将观点蕴藏于巧妙的结构安排之中、恰当的内容选择之上,而用事实去论证的过程,得益于多种符号的结合,这里主要指声音和画面的配合,即不仅有事实的展现过程中被采访者语言的直接表述,还有善于通过微小的细节和无声的动作去表现这一事实结论的画面。
例如一期揭露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徇私枉法的节目,当记者采访当事人时,虽然他表面看上去淡定自若,但当镜头拍摄他的手时,观众就看到他的手在不停地颤抖。
这种通过镜头抓住细节的方法,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明白其中的含义。
当然“用事实说话”难免会有“说”多“评”少的问题。
胡黎明在《“焦点现象”研究》中就有相关事实记录,1995年,当《焦点访谈》第一次参加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时就遭到不少专家的质疑,认为电视评论应是观点性言论,所以《焦点访谈》不是评论节目,但最后持另一种看法的专家意见占了上风,他们认为电视评论应有电视的特点,而《焦点访谈》就是通过这种特点表现的。
电视评论不是不叙事,而是在引用事实的同时做到有情节、有细节,这些都要服务于说理的需要,以是否有利于证明和说服论点为转移。
这样就要很好的衡量“说”与“评”之间的度,做到很好地将“说”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 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
《焦点访谈》节目定位
《焦点访谈》节目定位摘要:《焦点访谈》栏目自1994年4月1日开播以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其节目的定位也为中国的广播电视业注入了新风。
其批判性、监督性以及党性,虽然开播已经有近二十个年头,依旧为受众所津津乐道,同时也被广电行业所肯定以及不断发扬。
关键词:焦点访谈;节目;定位《焦点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黄金节目,收视率一直在全国居于高位,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同时也赢得了大多数受众的信赖。
其主要定位为一档社会综合类舆论监督节目,洞察机制的缺失,行政人员的贪污受贿,社会的人情冷暖,承担起一个媒介应尽的社会责任。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焦点访谈》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焦点访谈》开播伊始,初步的定位可以概括成四句话: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明确了选题的范围和报道的形式,极大丰富了电视报道的题材,开拓了新的电视报道体裁。
《焦点访谈》的特色定位,在于它批评社会不良行为和丑恶现象的舆论监督类节目,这类节目切中时弊,赢得观众认可,成为《焦点访谈》的主打产品,这也正是它的节目特色所在。
《焦点访谈》寻求到准确的栏目特色定位:舆论监督。
这个定位既有民意基础,又有政治基础。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量失范行为、腐败现象发生,各个阶层的群众自然对此拥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发言权,非常希望找到一个公开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地方,《焦点访谈》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这一愿望。
如果一概否定对社会上消极因素和负面问题的揭露与批判,那么群众将很难相信你的正面宣传,社会上的丑恶行径因缺少新闻舆论的监督而愈加有恃无恐、胆大妄为。
《焦点访谈》作为一档政治舆论监督节目,其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曝光,一向不遮不掩,其开播十五年来,揭露了成千上万个违法犯罪事实,为净化社会环境,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推动舆论民主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深度报道节目《焦点访谈》的分析
学院:中北学院学号:18105038姓名:胡剑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
在西方有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体裁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
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
要着重揭示原因WHP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素。
电视深度报道难度大只是相对而言。
我们说到深度报道,就不得不提到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近年来异军突起,深受观众欢迎。
目前,各地电视台争相开办此
类节目已蔚然成风。
今天我就会拿出20GG年5月23日《焦点访谈》的节目进行分析。
一、对《焦点访谈》的试听方案分析
首先,我们来对《焦点访谈》的片头设计进行分析。
节目的片头将节目中与节目主要剧情密切相关的镜头快熟组接到一起。
观众通过看片头,能够对节目的内容的看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提出问题来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兴趣。
节目在叙事上以旁白和主持人进行交替相互结合进行叙事,主持人对节目的事件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通过旁白来连接画面和控制节目的整体节奏。
从主持人画面构图上来说是比较大众的放在视觉中心上。
主持人采用中景进行拍摄,在人物采访上一般以近景为主。
为了从技术角度上让观众感到真实,大多都是无技巧转场和无音乐伴奏的。
二、对《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分析
《焦点访谈》第一责任人孙玉胜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既不要以为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的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
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也就是这样的节目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焦点访谈》的节目风格和节目的样式。
每天“用事实说话”13分钟,盯紧社会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与“舆论监督”的进程紧密相联,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的进程,是深受各级乃至中央政府官员的关注,也为老百姓所喜爱的节目。
节目制作者们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追踪社会热点。
其中内容不管表现的是正面负面的,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老百姓利益的高度关注。
三、对《焦点访谈》的选题分析
我们正处于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电视媒体节目为自己的主打内容的设计上,能否做到吸引大众,满足市场的需求,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关键。
《焦点访谈》的选题,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群众关心”是着眼于选题的典型性,体现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和价值观。
而“普遍存在”则是衡量某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所涉及的群体是否在社会中战友足够的量的比,报道这些事件或现象是否能在全社会的引起足够广泛的反响与共鸣。
《焦点访谈》的节目一般贴近百姓生活,选题来源于百姓的电话。
以20GG年5月23日《焦点访谈》的节目为例,就是讲的安徽女孩在北京的一家商场跳楼了和红十字会的内容。
节目的选题都是比较贴近群众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吸引着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我认为《焦点访谈》的选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贴近性,有调查的空间,也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也没有在逃避问题。
记者通过对要调查对象的采访、暗访等形式加强节目的真实性。
四、对《焦点访谈》的报道方式分析
我们从节目的报道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焦点访谈》的主题被创作者事件化了,这样更加形象具体的表现了主题。
节目的事件也被故事化的处理,这样也有利于电视发挥它的可视性的特点。
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真实的前提下被制作团体进行了相对的刻画,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表现出电视的叙事的冲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节目的可看性。
从报道原则上来看,正面报道的分寸把握突出地表现在角度的选择上,也就是聚焦在哪里。
聚焦不准,正面报道也会有负面效应。
在负面报道方面,“硬焦点、软着陆”是《焦点访谈》一贯坚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评什么,批评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就是“不能把矛头指向党和政府,不能以偏盖全,影射攻击,挑动矛盾,渲染情绪”。
作这类节目时要把握住分寸,出发点应是积极的、善意的,批评性报道要争取起到正面效应。
五、对《焦点访谈》的编排与播出的分析
从大体上来说,编排与播出策划要服从频道的安排和设计,让节目之间形成有效的承接和互动的关系,让观众对节目保持一定的关注。
从节目的时间上来看,节目在每晚19时38分在CCTV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栏目时长13分钟。
在这个时间一般都是安排在新闻联播等节目之后,新闻联播的受众人群和《焦点访谈》的受众人群上市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的。
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
《焦点访谈》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节目突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紧扣时事,即使配合中央政府中心工作,即使采制节目。
《焦点访谈》以最迅速、最直接的方式,报道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人民群众通过《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监督;党和政府也用同样的方式及时了解公众的意愿和要求。
《焦点访谈》针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时效性极强的节目,尤其是舆论监督类报道,往往采用现场报道,采访、写稿、
录音工作尽量在采访的同时完成,以便缩短后期编辑时间,以确保第一时间将节目播出。
我认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媒体时代,只有树立自己的节目的节目个性和节目的贴近性才能让节目获得成功。
只有把“经典”与“艺术”结合起来才能让自己的节目永远的成功下去。
参考书:
《电视新闻采访教程》张红军邹举著
《电视节目策划学》胡志峰主编
《现代广播电视论纲》毕一鸣著
《广播电视学刊》主办:中国广播电视学会
百度百科的资料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