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8年级语文《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教案

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教案

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教案《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包括诗句的含义、描绘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营造的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并能够赏析其表达效果。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分析诗歌中精彩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战争场面,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2)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战争的图片或讲述一段古代战争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雁门太守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诗人李贺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等。

(2)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环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描绘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我军严阵以待的雄壮场面。

“黑云”象征敌军,“压城”形容敌军来势凶猛,“城欲摧”表现出形势的危急。

而“甲光向日金鳞开”则写出了我军将士在敌军压境时的英勇无畏,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战争的激烈。

角声回荡在秋日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夜色中呈现出紫色,仿佛是战士的鲜血凝结而成,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描写了我军趁着夜色驰援战场的情景。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雁门太守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含义,能流畅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名句的含义。

2. 难点: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色彩、声音等艺术手法来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壮烈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中的英雄形象。

2. 介绍李贺及其创作背景,引出《雁门太守行》。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字音。

2.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学生尝试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三、细读理解1. 分组讨论,找出诗中的色彩词和声音词,分析其作用。

2. 分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名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3. 讨论诗人对战争和士兵的态度,以及诗歌的主题。

四、品读鉴赏1. 整体感知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战争场景来表达情感。

2. 比较李贺的诗歌风格与其他诗人的差异,理解其独特之处。

3. 分享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对诗词的热爱。

五、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思考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平的珍贵。

2. 推荐李贺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其诗歌世界。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意境和艺术手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

2. 选择诗中一句最喜欢的诗句,写一篇小感想,分享你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李贺1. 重点诗句解析2. 艺术手法分析3. 诗人情感表达4. 诗歌主题理解。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贺以及诗句中的历史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2)了解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尊敬英雄、报效国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

3. 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

2. 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及其《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并对诗句进行翻译。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

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调查其他古代边塞诗人的作品,与《雁门太守行》进行比较,简要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4. 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程度。

5.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实际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2篇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句子分析等。

2. 学生准备《雁门太守行》的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生字词。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5. 诗歌鉴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

(2)学生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诗歌背景作者词语解释句子分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雁门太守在边疆守卫国家、保家卫民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

2.难点:深刻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境。

2.参考资料:收集有关雁门太守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

3.录音设备: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雁门太守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然后简要介绍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诗词教学《雁门太守行》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1.抓住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2.解读诗人的创作风格及诗歌特色。

3.品读联读,学习用典的诗歌表现方法。

(一)初读诗歌,抓住意象,理解诗意。

【思考路径】读诗题《雁门太守行》,此诗题为古乐府旧题,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

本篇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据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十分欣赏。

思考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讲述了怎样的战事描写了哪些战争场景能读出怎样的情感1.朗读诗歌,圈画诗中意象。

2.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描述战争场面,理解作者传达的情感。

初读之后,学生大致会勾划出“黑云压城"、“甲光”、“金鳞"、“角声满天”、“胭脂"、“紫”、“红旗"等意象。

这些意象大多带有鲜明浓烈的色彩,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些意象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通过这些意象,作者想向我们传达出怎样的战争景象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们能够理解:“黑云压城”是比喻敌军压境,营造了兵临城下,敌我悬殊的危急战事。

“甲光"是将士身上穿的铠甲的闪光。

“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对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大义凛然形象的写照。

“角声满天"写出了战争的规模,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秋色”是美丽的,美丽中又有着肃杀的残酷,“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霜重" 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

“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土之台。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雁门太守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官员忠诚、为民服务的精神。

教学重点:1. 分析文本表达方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中表达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雁门太守行》全文。

2. 课件或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重新回忆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提问:你们对古代官员的印象是什么?古代官员都有哪些责任和义务?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雁门太守行》全文,思考以下问题:诗歌中描述了太守的哪些品质和行为?这些品质和行为体现了什么价值观念?2. 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论。

三、理解诗歌意境(15分钟)1. 分析诗歌表达方式:作者通过描述雁门太守的行动来表达主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 利用课件或黑板,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表达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你在阅读中有何感受?四、思辩与表达(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太守的行动展示了什么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意义?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重点讨论太守的行动是否可行和合理,是否应该在现实中效仿。

3.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 引导学生以书面形式写一篇感想,表达自己对太守行动的态度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课堂学习的重点内容。

2. 要求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中的部分诗句。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小结中的作文,写一篇对太守行动的评价和思考。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及诗歌背景。

2. 朗读诗文: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 解析内容: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阐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欣赏修辞: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6. 情境体验:创设相关情境,如角色扮演、画面展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特点和价值。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笔。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诗文的情况以及相关练笔作品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雁门太守行》教案及知识点2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雁门太守行》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一)初读,感受诗韵美: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三)赏读,感知诗艺美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

(修辞)(四)品读,体会诗境美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

(板书)(五)课外写作拓展:诗歌是想象的果实,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现在请你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一段话。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体会诗中表现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节奏和韵律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诗文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学生教材《雁门太守行》。

3. 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朗读训练(1)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6.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背诵《雁门太守行》。

(2)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日记中。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李贺意境:雁门太守的英勇形象主题:忠诚担当、英雄气概、民族精神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5.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雁门太守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增强审美体验。
2.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词组、成语,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3.提高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通过解读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
4.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了解唐代边塞文化,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文化背景了解:介绍唐代边塞文化,加深学生对诗歌历史背景的理解。
举例解释:
-诗歌朗读技巧: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的紧迫感和壮阔场面。
-诗歌意境理解:分析“雁门太守行”中的“雁门”二字,让学生了解雁门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从而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修辞手法运用:如“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平”中的夸张手法,解释夸张在诗歌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想象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雁门太守行》的基本概念、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自己的壮志豪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雁门太守行》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起了他们对壮志豪情的共鸣,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针对“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出的战争残酷和壮士情怀。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解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拟人手法,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拟人修辞。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边塞诗的背景理解和诗句的翻译解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语言和古汉语的差别,以及通过图片和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诗句,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手法。
(3)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
-举例:学生往往难以辨识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教师应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对美景赞叹不已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欣赏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在课程总结时,我强调了《雁门太守行》所传递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希望学生们能够将这些精神内化于心,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动力。同时,我也提醒自己,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3.学习《雁门太守行》的诗意、诗境、诗情,掌握以下诗句的翻译和解读: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通过对比分析《雁门太守行》与其他四首诗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5.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教案(通用11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通用11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和句意;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2、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联想想像法3.探究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给字注音城欲摧()金鳞()燕()脂()临易水()提携()凝夜紫()()2、检查课文背诵二、出示目标三、复习检测1、理解词义和句意(1)《雁门太守行》选自,作者,唐代诗人。

(2)雁门:(3)摧:(4)、甲光:(5)金鳞:(6)角:(7)声不起:(8)玉龙:2、划分朗读节奏3、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4、欣赏词语和句子(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

“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一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雁门太守行》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雁门太守行》的背景、诗意、重点难点以及鉴赏方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运用古诗文。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诗歌的背诵与默写: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全诗,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默写,以提高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
(1)边塞风光的描绘与诗人情感的融合:学生需要理解诗中边塞风光的描绘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与诗人豪情壮志的融合。这是难点,需要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感悟。
6.教学内容:
(1)课文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诗句的分析与感悟。
(4)诗歌的背诵与默写。
(5)课后练习及拓展阅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学习《雁门太守行》,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诗中的词汇,提高古诗文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在分析、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含义及诗意:本节课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理解《雁门太守行》中每句诗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境。例如,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学生需要理解其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诗人的情感表达:课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守边将士的敬意和赞美,以及诗人自身的豪情壮志。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英雄的怀念。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5.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中所表达的友情、忠诚等美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背诵、创作实践,锻炼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学生需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创作《雁门太守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地理背景。
-诗词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雁门太守行》,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雁门太守行》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描绘了边塞将士的壮烈与忠诚。它是古诗中边塞诗的代表作,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忠诚的深刻思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平”等句子,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诗词解析:详细解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深入理解诗意。
5.思想感情:探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友情、忠诚的赞美。
6.艺术特色:分析《雁门太守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用典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熟练背诵《雁门太守行》,培养记忆力,增强文学素养。
8.应用拓展: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运用诗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实践。
-表达手法的运用: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作用,如突显战争的残酷,使学生能运用此类手法鉴赏其他诗词。
-诗词创作背景与情感态度的联系:通过讲解诗歌创作背景,使学生明白作者为何抒发对友情、忠诚的赞美,从而联系到诗中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 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 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雁门太守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雁门太守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雁门太守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了解《雁门太守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诗意和表现手法,理解中华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理解中华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

教学难点•掌握古诗词的表达方法和艺术形式,理解古人创作的思想和文化背景;•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其情感表达和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组合讲授法:先比较讲解背景、作者、创作背景、意象等,然后结合课文讲解理解难点、语言表现和情感内容;•归纳演绎法: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重因素分析和理解诗歌的表现内容和内涵。

教学内容学前导入1.引进课题,检测学生对诗歌的了解情况;2.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表现形式、情感内容和艺术魅力;3.简单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课前准备(15分钟)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诗句,并协助他们分析诗意和表现手法。

然后,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以期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得到更好的培养。

第二部分:学习和理解(30分钟)•表演环节:随着老师的讲解,学生将面对一个独特的学习小组活动,即将整体诗句搬上舞台,将诗句变成实际的表演,以更好地理解诗句。

•辞藻研究:在学习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基础上,老师结合诗歌的辞藻、雅言,帮助学生挖掘诗歌的更深文化内涵,并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魅力。

•情景模拟:学生们和老师一起模拟太守行的情境,保持诗歌表情的高度专注并相互沉浸。

此外,老师还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有关《雁门太守行》的诗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第三部分:交流与分享(15分钟)老师邀请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比较讨论和分享,综合分析情感内容和表现形式、学习效果和课程收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感悟。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 诗句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句、译文、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战争有什么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雁门太守行》,感受战争的气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战争场面的描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讲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欣赏诗句,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1)背诵《雁门太守行》。

(2)写一篇关于战争的诗篇。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中关于战争诗篇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古诗词进行朗诵和表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学情分析《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学生对此题材的诗歌难于把握,通过对诗歌体例和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此类诗歌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一、激趣导入:1.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

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

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三、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品味想像,体会主旨1、引导:李贺是一个特别善于使用浓郁色彩的人,他用的色彩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完全不同。

很像西方的油画,用得太浓了,下笔太重。

短短二十七岁的生命,不用如此浓烈的色彩,不足以和这个世界抗衡。

他没有太多的光阴足够从容,他留下的是那样一种与众不同的不朽。

2、教师示范首联内容:“黑云压城城欲摧”,起笔这一句让我们蓦然心惊,很少有人这样起笔。

这是什么时间?这夜将尽天将亮的时刻,这是出征之前。

这是什么气氛?是面对强敌的压抑氛围。

沉沉的黑云压下来,压得城池几乎要坍塌了。

这七个字给我们心上压了多重的分量!“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们穿上铁甲,面向东方,准备出征,忽然间,一股力量升腾而起,铠甲反射出道道金光,冲破黑云。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大军齐整,片片铁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耀,斗志昂扬。

3、请同学们描述品味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方式:小组成员先各自写出,然后选出最佳在全班交流。

4、示范小结尾联: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

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五、延伸拓展: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投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2.也是在边塞,也是在一个冷冷清秋,范仲淹写下《渔家.秋思》.大家想想,边塞上为什么不写春天?3.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课时设计课堂实录雁门太守行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一、激趣导入:1.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

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

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三、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品味想像,体会主旨1、引导:李贺是一个特别善于使用浓郁色彩的人,他用的色彩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完全不同。

很像西方的油画,用得太浓了,下笔太重。

短短二十七岁的生命,不用如此浓烈的色彩,不足以和这个世界抗衡。

他没有太多的光阴足够从容,他留下的是那样一种与众不同的不朽。

2、教师示范首联内容:“黑云压城城欲摧”,起笔这一句让我们蓦然心惊,很少有人这样起笔。

这是什么时间?这夜将尽天将亮的时刻,这是出征之前。

这是什么气氛?是面对强敌的压抑氛围。

沉沉的黑云压下来,压得城池几乎要坍塌了。

这七个字给我们心上压了多重的分量!“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们穿上铁甲,面向东方,准备出征,忽然间,一股力量升腾而起,铠甲反射出道道金光,冲破黑云。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大军齐整,片片铁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耀,斗志昂扬。

3、请同学们描述品味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方式:小组成员先各自写出,然后选出最佳在全班交流。

4、示范小结尾联: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

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五、延伸拓展: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投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2.也是在边塞,也是在一个冷冷清秋,范仲淹写下《渔家.秋思》.大家想想,边塞上为什么不写春天?3.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