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1]

合集下载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合肥市滨湖医院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一、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一)传染病的定义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叫传染病.(二)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通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

3、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钉螺血吸虫等。

4、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5、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等.(三)法定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二、传染病的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6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12小时内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于24小时内报告.三、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1、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

如既往未感染麻疹又未注射疫苗,就有感染麻疹危险。

感染是由于接触了患者或咽分泌物导致。

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热、流涕、咳嗽。

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要点

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要点


流行性腮腺炎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 染者

++

脊髓灰质炎
患者和病毒携带 者

+ +
苍蝇、 蟑螂




流行性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猫、猪、狗、家兔 +

+++±±
狂犬病
患病或隐性感染的 犬、猫、家畜和野兽
+ +
+++±+
伤寒、副伤寒
患者和带菌者

±±+

细菌性痢疾
患者和带菌者

±+

霍乱
患者和带菌者

+++
患病的食草类动物 和病人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鼠 蚤
±
±

±

++
+++±+
++
+++
开放性肺结核

+ +
++++++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
梅毒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淋病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禽、健康带毒的禽
++
+++±
++
注 1:在传播途径—列中," + ":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 注 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 而传播; “●”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临床表现
1.前驱期:从发病至出疹前3~5天。发热、咳嗽、口腔粘膜斑。2..出疹期:发病3—4日耳后、发际渐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足心出疹,2~5日布及全身。全身中毒症状加重,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嗜睡或烦躁不安。查体:肺部常闻干、湿性罗音。3.恢复期: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留有碎屑样脱皮。
防疫措施
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
2.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环境消毒,管理幼儿不到人群集中的场所、疫区。
3.增强人群免疫力
预防接种
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常用的制剂是丙种球蛋白。
(六)肺结核
病原体
(五)麻疹
病原体
麻疹病毒
潜伏期
潜伏期约10天(6~18天)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18天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流行特点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有病例发生。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1.发热(体温38~39℃),伴有咳嗽、流涕、倦等症状。2.口腔粘模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后变为疱疹,患者咀嚼时疼痛,拒食3.及少数病例可出现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并发症。

常见传染病介绍

常见传染病介绍

淋病
01
病原学
淋病是由淋球菌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淋球菌侵入尿道
或生殖道,引起尿道炎、阴道炎等症状。
02
症状
淋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严重时
可引起淋菌性盆腔炎、不孕不育等。
03
治疗
淋病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如头孢曲松钠、大观霉素等,需遵医嘱按疗
程用药,确保彻底治愈。
04
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疫
病原体
鼠疫耶尔森菌
预防
灭鼠、灭蚤,隔离患者,避免与带菌动物 接触
症状
高热、淋巴结肿胀、出血倾向、肺部特殊 症状等
传染源
带菌的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
传播途径
通过带菌的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的咬伤或 接触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体
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
传染源
带病毒的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等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 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周围人群。
预防措施
接种水痘疫苗,避免接触感染者,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02
消化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病原
由痢疾杆菌引起,有不同的血清型,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 传播。
症状
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和脱水等。在严重病例中,可能 出现休克和死亡。
3
预防措施
经常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佩戴口罩,接种 流感疫苗。
麻疹
症状
01
发热、咳嗽、流鼻涕、眼睛红肿、口腔溃疡等,严重者可能出
现肺炎和脑炎。
传播途径
02
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周围人群

预防措施
03

常见传染病、血源性传染病及其防护

常见传染病、血源性传染病及其防护

二、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预防
疾病 名称 肺结核 SARS HIV 手足口病
传染源
开放性肺结核 患者 患者
患者和病毒 携带者
患者和隐形 感染者
传播途径
空 飞 接 生物 气 沫 触 媒介 ++
+ ++ +

++
隔离预防
口 帽 手 防护 隔离 防护 鞋 罩 子套 镜 衣 服 套 + ++ ± +
+ ++ ±
不用特殊处理
未接种或接种过但抗-

立即注射HBIG200~400Iu 同时另一部位接种HBV疫
HBs≤10mIu/ml,或不详者 苗(20ug),于1和6个月后接
种第2和第3针
HCV接触后随访
➢ 没有推荐采用的预防措施 ➢ 免疫球蛋白无效 ➢ 抗病毒药物仅对感染病人有效 ➢ 接触后4个月~6个月进行追踪检测 ➢ 早期诊断:接触后4周~6周检测丙肝病毒RNA
+ ++ ± + + ++ ± + + ++
注1:在传播途径一列中,“+”: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 注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 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 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炭疽(接触、消化道) ➢ 流行性感冒 ➢ SARS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接触传播
概念: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 触。 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传播至易感者合 适的侵入门户。 间接接触传播指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 播。
接触传播
经消化道传播 ➢ 脊髓灰质炎 ➢ 伤寒、副伤寒 ➢ 细菌性痢疾 ➢ 霍乱 ➢ 炭疽(飞沫、接触) ➢ 甲肝 ➢ 手足口病

五常见的各类传染病

五常见的各类传染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因战争死亡者达1000多万,成为人类历史
上的一场浩劫。然而,在这场浩劫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场流感的爆发
夺去了2000万人~4000万人的性命,据称此乃保守估计。据说当时全
球17亿人口中,有7亿人发病,这就是20世纪人们闻之色变的西班牙
流感,或称1918年流感。


西班牙流感并不是从西班牙起源的,它最早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
运。随着科学家对流感研究的深入,全球的疫苗产量也逐日增多。


6. 1968年


1968年7月,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在香港大规
模爆发,并引致全球流感大流行。据统计,美国共有3.4万人因感染
致死,整个伦敦很多人染病,需要大批志愿者进行护理。

当前11页,共63页,星期一。
• 7. 1976年
当前28页,共63页,星期一。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天 ,最短仅数小时
单纯型流感
●全身中毒症状显著,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面部潮红,结膜、鼻粘膜充血,咽部淋巴滤泡增生
●症状持续时间:发热3 ~ 4天,全身症状1 ~2周
当前29页,共63页,星期一。
肺炎型流感
原发性:少见,同间质性肺炎 继发性:
传播途径: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
主要预防措施:隔离病人,搞好个人卫生,不与
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等接触、不输血
当前4页,共63页,星期一。
体表传染病
原始寄生部位: 体表的皮肤或黏膜
种类:狂犬病、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和体癣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主要预防 隔离病人,搞好个人卫生,不与带 措施: 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等接触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指南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指南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指南第一部分概念传染病是一种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由带病原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染给別人,或经由动物或昆虫传染给人的疾病。

传染病必须在下列3个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1、病原体的存在:病原体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等。

例如: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

2、适当的传播途径:一般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可分为下列4种。

(1)接触传染:接触病人或带病原者的血液、体液(身体分泌物),或是接触其使用过的用具而感染。

例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

(2)飞沫传染: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将病原体散布在空气中,然后在相当近的距离内,传给另外一个人而感染。

例如:流行性感冒、麻疹。

(3)食物和水的传染:食物或水受到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排泄物所污染而感染。

例如:诺如病毒病、细菌性痢疾。

(4)昆虫或动物的传染:被昆虫或动物而传染。

例如:登革热、疟疾、禽流感。

3、抵抗力弱的人群:病原体利用适当的传染途径侵入人体后,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生病,通常当人体抵抗力较弱的时候才会发病。

而抵抗力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及健康状况有很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校常见传染病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极易发生。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

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

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1)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2)带病上课率高,难以杜绝发热咳嗽的学生、教职员工带病上课;(3)传染机制极易实现;(4)学生打闹嬉戏密切接触,使传染病易于实现传播;(5)不注意劳逸结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教学活动后易着凉,抵抗力下降;(6)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忽略社会公德。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1]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1]
终末消毒
床单位消毒
终末消毒
床单位消毒
标本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生活物品
无特殊处理
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无特殊处理
医疗废物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双层医疗废物袋,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 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 为性接触或接触也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疾病名称
潜伏期(天)
隔离时间
密切接触者观察
常见
最短~最长
病毒性肝炎
甲型
30
15~45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
甲、戊型,急性乙、丙型肝炎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6周
乙型
70
30~180
隔离至肝功能正常,并且HBV DNA、HCV RNA、HDV RNA转阴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3
1~10
症状消失后3d,不少于病后7d
医学观察7d
鼠疫
肺鼠疫
1~3
数h~12d
症状消失后痰培养6次阴性
接触者医学观察9d,
预防接种者观察12d
腺鼠疫
2~5
1~8
淋巴肿大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d
炭疽
1~5
0.5~14
症状消失,溃疡愈合,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间隔5d)阴性
医学观察8d~12d
医学观察20d
流行性出血热
7~14
4~46
至症状消失

狂犬病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疾病名称传染源传播途径隔离预防空气飞沫接触生物媒介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镜隔离衣防护服鞋套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患者+±±++乙型、丙型、丁型急性和慢性病人及病毒携带者#±±+麻疹麻疹患者++++++++流行性腮腺炎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脊髓灰质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苍蝇、蟑螂++++流行性出血热啮齿类动物、猫、猪、狗、家兔++++++±±狂犬病染的犬、猫、家畜和野兽+++++±+伤寒、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霍乱患者和带菌者++++++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白喉患者、恢复期或健康带菌者+++++++百日咳患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患者和脑膜炎双球菌携带者++++++±+鼠疫肺鼠疫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病人+++鼠蚤+++±+腺鼠疫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病人+鼠蚤±±+±+炭疽患病的食草类动物和病人+++++±+流行性感冒染者+++++肺结核开放性肺结核++++++±+SARS 患者++++++±+++HIV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手足口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梅毒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健康带毒的禽+++++±++注1:在传播途径—列中," + ":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注 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常见传染病》ppt课件

《常见传染病》ppt课件
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可引 起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 定和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等,可以有 效减少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对确诊的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和 治疗,以减少传播风险并保障患 者生命安全。
预防接种 个人防护
疫情监测与报告 隔离与治疗
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的发 生,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 之一。
《常见传染病》ppt课件
目录
• 传染病概述 • 常见传染病介绍 •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 传染病的治疗与药物选择 • 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与免疫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传染病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 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 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
细菌性痢疾、伤寒等细菌 性疾病
预防和控制措施
0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Chapter
传播途径
水传播
病原体污染水源后,通过饮水 或接触疫水而感染,如霍乱、 痢疾等。
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 触(如共用毛巾、餐具等)而 传播,如手足口病、性病等。
空气传播
病原体通过飞沫、尘埃等在空 气中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防止 疫情扩散。
02
常见传染病介绍
Chapter
流行性感冒
01
流行性感冒病毒分 类及特点
02
流感病毒的传播途 径和易感人群
03
流感的症状、诊断 和治疗
04
预防和控制措施
病毒性肝炎
01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等。

一、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即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措施。

此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学校最容易发生和流行。

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猫、猪、狗
家兔
++




±
±
狂犬病
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犬、猫、
家畜和野兽




±

伤寒、副伤寒
患者和带菌者

±
±


细菌性痢疾
患者和带菌者

±


霍乱
患者和带菌者






猩红热
患者和带菌者
++





白喉
患者、恢复期和健康带菌者
++





百日咳
患者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患者和脑膜炎双球菌
携带者
++




±

鼠疫
肺鼠疫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
类动物和患者
++

鼠瘙



±

腺鼠疫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
动物和患者

鼠瘙
±
±

±

炭疽
患病的食草类动物和患者





±

流行性感冒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肺结核
开放性肺结核

++



±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件-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件-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口
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捂住口鼻,然后 将纸巾扔进封闭的垃圾桶,并及时洗手。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口 ,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商场、车站 等。
避免接触病人
如有疑似传染病症状的人,应避免与其接触, 并及时就医。
关注疫苗接种信息
及时关注当地卫生部门的疫苗接种通知和指南,了解最新的疫苗接 种政策和建议。
04 传染病疫情的应对措施
及时报告疫情
总结词
及时报告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控制疫情 。
详细描述
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包括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 、地点、涉及人数、症状等信息,以便迅速采取措施。
报销。
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建立健全应 急物资保障体系,确保在传染病 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
对。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对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提供洗手设施,鼓励人们勤洗手,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
总结词
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详细描述
通过宣传教育,向公众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同时,加强社区和学校的健康教育,让更多人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接触传播
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而受染, 如血吸虫病。
虫媒传播
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媒介 昆虫)叮咬人后,病原体进入人体而 受染,如疟疾、斑疹伤寒等。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

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种类.如何预防?常见的传染病种类:空气、飞沫、尘埃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麻疹等. 水、食物、苍蝇主要见以消化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肠炎等。

节肢吸血动物见于蚊子、跳蚤、白蛉恙虫病等为中间宿住的传染病如疟疾、乙型脑炎、斑疹伤寒等.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痢疾、白喉、水痘、疥疮、头癣、手足癣、红眼病、沙眼等.血液、体液、血制品见于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土壤、当病原体的芽胞(如破伤风、炭疽)或幼虫(如钩虫)、虫卵(蛔虫)污染土壤時、则土壤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经。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流感的预防1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2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经常到户外活动、晒长流巨型;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户通风换气;4扫地前先洒水,防止尘土飞扬;5根据天气的冷暖增减衣服,以防受冷;6感冒流行时不要到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去;7烧蒸食醋,预防流感的最好方法;8每日用淡盐水漱口,多吃生葱生蒜.肺结核的预防1提高青少年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不要随地吐痰,摒弃吐完痰后用脚一擦的习惯; 3扫地前先洒水,以防尘土飞扬; 4牛奶要煮沸消毒后再喝;5患肺结核的学生一定要休息隔离治疗,以防传染给他人; 6青少年每年进行一次X光胸透;7保证蛋白质、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的摄入;8青少年禁止吸烟,吸烟是肺结核的致病根源。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1.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净、变质、变味的食品;2吃水果和凉拌菜一定要洗干净后再吃; 3剩饭菜一定要彻底熟透再吃;4被污染的水一定不能喝;5苍蝇、老鼠、蟑螂要彻底消灭掉;6对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要及时处理掉;对患者的食具、時消毒。

乙型肝炎的预防1打针、输液要用一次性的医疗器械;2要定期注射乙肝疫苗;3要经常打扫卫生,彻底消灭蚊子和蝇子的孳生地; 4不要纹身,不要在街上乱扎耳朵眼、理发等;5食具、牙具要自管自用;6不要早恋和过早过性生活。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传染病是指由致病微生物通过传染源传播给易感人群而引起的疾病。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对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并提供相应的隔离和预防措施。

一、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某些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2. 食物和水源传播:某些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如肠道病毒、诺如病毒等。

3. 虫媒传播:通过蚊子、蜱虫等昆虫叮咬传播,如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等。

常见病例:流感、水痘、麻疹、乙肝等。

二、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某些细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肺结核杆菌、百日咳杆菌等。

2. 食物和水源传播:某些细菌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如沙门菌、霍乱弧菌等。

3. 虫媒传播:通过蚊子、跳蚤等昆虫叮咬传播,如鼠疫杆菌等。

常见病例:肺结核、痢疾、沙门菌感染、百日咳等。

三、真菌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某些真菌通过空气中的孢子传播,如肺孢子菌、曲霉菌等。

2. 接触传播:某些真菌通过接触感染,如白色念珠菌、甲醇菌等。

3. 土壤传播:某些真菌通过土壤中的孢子传播,如皮肤癣菌等。

常见病例: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皮肤癣等。

四、寄生虫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1. 蚊媒传播: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如疟原虫、丝虫等。

2. 接触传播: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或食物传播,如蛔虫、钩虫等。

3. 动物传播:通过接触感染动物,如包虫病、弓形虫感染等。

常见病例: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传染病的隔离预防:1. 个人卫生:勤洗手、饭前便后洗手,保持清洁整洁的生活环境。

2. 疫苗预防: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某些传染病。

3. 隔离患者:对于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应及时隔离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4. 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接触受感染的动物、食物或污染的水源,减少感染机会。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全球化的加剧,传染病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传染病的传播源头是导致人类感染疾病的根本原因。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源头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

1. 微生物:微生物是许多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可以通过接触、飞沫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方式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例如,流感和感冒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疟疾是由寄生虫传播的。

2. 动物:动物是许多传染病的中间宿主或终宿主。

人类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如病毒携带者、生病的动物、带菌者或传染媒介,而感染传染病。

鼠类是许多传染病的潜在传播媒介,例如黑死病、鼠疫和莱姆病。

蝙蝠是狂犬病病毒的传播源,蚊子是疟疾和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者。

3. 食物和水:食物和水是传播许多肠道传染病的主要途径。

食物受到污染,或是通过处理不当、保存不当或烹饪不彻底导致病原体的传播。

例如,沙门菌是通过食物中摄入细菌污染的生肉、家禽和鸟类的,引起肠道感染。

霍乱则是通过饮用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引起的。

4. 空气传播:某些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

飞沫传播是指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原体以飞沫的形式悬浮在空气中,并通过吸入进入他人体内。

麻疹和肺结核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病的代表。

气溶胶传播则是指病原体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并通过吸入进入他人体内。

空气中的流感病毒由于其微小的粒子大小,使得在较长距离上能够进行传播。

5.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

直接接触传播包括皮肤接触、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许多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和梅毒就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是通过共用生活用品、玩具、针头等物品,或是通过污染的表面间接传播。

例如,乙肝病毒可以通过共用被感染者的牙刷、刮胡刀和注射针头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3
1~10
症状消失后3d,不少于病后7d
医学观察7d
鼠疫
肺鼠疫
1~3
数h~12d
症状消失后痰培养6次阴性
接触者医学观察9d,
预防接种者观察12d
腺鼠疫
2~5
1~8
淋巴肿大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d
炭疽
1~5
0.5~14
症状消失,溃疡愈合,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间隔5d)阴性
医学观察8d~12d



脊髓灰质炎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苍蝇、蟑螂




流行性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猫、猪、狗、家兔
++




±
±
狂犬病
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犬、猫、家畜和野兽
++



±

伤寒、副伤寒
患者和带菌者

±
±


细菌性痢疾
患者和带菌者

±


霍乱
患者和带菌者






猩红热
患者和带菌者
++





白喉
患者、恢复期或健康带菌者
● 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 为性接触或接触也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疾病名称
潜伏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隔离时间
密切接触者观察
常见
最短~最长
病毒性肝炎
甲型
30
15~45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
甲、戊型,急性乙、丙型肝炎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6周
乙型
70
30~180
隔离至肝功能正常,并且HBV DNA、HCV RNA、HDV RNA转阴
++





百日咳
患者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患者和脑膜炎双球菌携带者
++




±

鼠疫
肺鼠疫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患者
++

鼠蚤



±

腺鼠疫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患者

鼠蚤
±
±

±

炭疽
患病的食草类动物和患者





±

流行性感冒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肺结核
开放性肺结核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应穿一次性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仪器设备
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
专用,用后应清洗与灭菌
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
物体表面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抹布专用,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丙型
8周
2周~26周
丁型
6周~12周
3周~12周
戊型
40
15~75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
麻疹
10
6~21
自发病日起至出疹后5d,
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诊后10d
医学观察21d
流行性腮腺炎
14~21
8~30
自发病日起至腮腺消肿为止
医学观察21d
脊髓灰质炎
5~14
3~35
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40d,第1周呼吸、消化道隔离,1周后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
其他多重耐药菌
患者安置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单间隔离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人员限制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手部卫生
遵循WS/T313
严格遵循WS/T313
遵循WS/T313
眼、口、鼻防护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症状消失后6d并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
医学观察5d,便培养3次阴性并服药预防
猩红热
2~5
1~7
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d,且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
医学观察7d
白喉
2~4
1~7
症状消失后咽拭子培养2次(隔日1次)阴性,并至少症状消失后7d
医学观察7d
百日咳
7~10
2~21
自发病起40d或痉咳后30d
医学观察21d

++



±

SARS
患者
++




±



HIV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手足口病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梅毒
梅毒螺旋体感染者


淋病
淋球菌感染者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禽、健康带毒的禽





±


注 1:在传播途径—列中," + ":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
注 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士”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流行性感冒
1~3
数h~4d
体温正常2d或病后7d
医学观察4d
肺结核
14~70
隐性感染可持续终生
症状小时后连续3次痰培养结核菌阴性
医学观察70d
SARS
4~5
2~14
症状消失后5d~7d
医学观察14d
HIV
2d~10年
数月~15年
终身采取血液隔离
医学观察6个月
手足口病
2~7
治愈
医学观察7d
梅毒
2d~3周
医学观察20d
流行性出血热
7~14
4~46
至症状消失

狂犬病
1月~3月
5d~19年
至症状消失

伤寒
7~14
3~60
体温正常后15d或症状消失后5d、10d便培养2次阴性
医学观察21天
副伤寒
8~10
2~15
细菌性痢疾
1~4
数h~7d
症状消失后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医学观察7天
霍乱
1~3
数小时~7d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常规消毒方法
疾病名称
消毒方法
环境和设备表面
地面
空气
工作人员手
多重耐药菌感染
每4小时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一次,遇污染随时擦拭,有明显的血渍或分泌物污染,可先用消毒剂履盖,再擦拭。
抹布用后消毒、清洗、晾干备用。
湿式清扫,必要时用消毒剂擦地,每日两次,遇污染随时消毒。每把拖布只能擦拭一个房间,固定使用,用后消毒,清洗、悬挂、晾干备用。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疾病名称
传 染 源
传 播 途 径
隔 离 预 防
空气
飞沫
接触
生物
媒介
口罩
帽子
手套
防护镜
隔离衣
防护服
鞋套
病毒性
肝炎
甲型、戊型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患者

±
±


乙型、丙型、丁型
急性和慢性病人及病毒携
带者

±
±

麻疹
麻疹患者

++





流行性腮腺炎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终末消毒
床单位消毒
终末消毒
床单位消毒
标本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生活物品
无特殊处理
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无特殊处理
医疗废物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双层医疗废物袋,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每日两次开窗通风,每次至少30分钟。不能开窗通风时,可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动态消毒。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可使用含乙醇的快速手消剂。
10~90
完全治愈
医学观察90d,90d内有过性接触的予以青霉素治疗。
淋病
2~5
1~14
感染的新生儿、青春期前儿童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后24h;成人治愈
医学观察14d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4
3~7
目前尚无人传染人
医学观察21d
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