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
危险化学品的理化特性表(氨水)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导管式防毒面具或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身体防护
穿防酸碱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眼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燃烧分解产物
氨。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危险特性
易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形成爆炸性气氛。
禁忌物
酸类、铝、铜。
灭火方法
采用水、雾状水、砂土灭火。
储运条件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酸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工程控制
危险化学品的理化特性表(氨水)
物质名称
氨水
危险性类别
第8.2类碱性腐蚀品
主要用途
用于制药工业,纱罩业,晒图,农业施肥等。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闪点(℃)
/
引燃温度(℃)
无意义
沸点(℃)
无资料
爆炸极限(V%)
无意义
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
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氨的理化性质标识中文名:氨;氨气液氨英文名:ammonia分子式:NH3相对分子质量:17.03CAS号:7664-41-7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化学类别:氨理化性质熔点℃:-77.7沸点℃:-33.5液体相对密度水=1:0.82-79℃气体相对密度空气=1:0.6饱和蒸汽压kpa:506.62 4.7℃临界温度℃:132.5临界压力Mpa:11.40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避免接触的禁忌物: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燃烧分解产物:氧化氮、氨..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和氢;有还原作用..在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主要用途:用做制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液氨是无色的液体;是一种优良的溶剂;蒸发热很大;在沸点时是每克1369.08焦327卡..储于耐压钢瓶或钢槽中..由气态氨液化而得..爆炸特性与消防燃烧性:易燃闪点℃:无意义引燃温度℃:651爆炸下限%:15.7爆炸上限%:27.4最小点火能mJ:至1000mJ也不发火氢气为0.02mJ最大爆炸压力Mpa:0.580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干粉、二氧化碳、砂土..对人体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废弃或修复、检验后再用..设施..。
氨水性质、安全措施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氨水性质、安全措施日期: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第1 页共6 页氨水性质、安全措施特别警示:有强烈刺激性氨味,有毒。
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
氨溶于水大部分形成一水合氨,是氨水的主要成分(氨水是混合物),易挥发逸出氨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能与乙醇混溶。
呈弱碱性,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与硫磺或其他强酸反应时放出热,与挥发性酸放在近处能形成烟雾。
相对密度(d25):0.90。
有毒性,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350mG/kG。
有腐蚀性,催泪性。
主要用途:分析试剂,中和剂,生物碱浸出剂。
用于某些元素(如铜、镍)的检定和测定,用以沉淀出各种元素的氢氧化物、制备铵化合物、洗涤剂。
军事上作为一种碱性消毒剂,用于消毒沙林类毒剂。
常用的是10%浓度的稀氨水(密度0.960),冬季使用浓度则为20%。
无机工业用于制选各种铁盐。
毛纺、丝绸、印染等工业用于洗涤羊毛、呢绒、坯布,溶解和调整酸碱度,并作为助染剂等。
有机工业用作胺化剂,生产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催化剂。
医药上用稀氨水对呼吸和循环起反射性刺激,医治晕倒和昏厥,并作皮肤刺激药和消毒药。
托电公司主要用于配置在线仪表药和炉内处理。
危害信息:【燃烧和爆炸危险性】不燃。
易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形成爆炸性气氛。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活性反应】第 2 页共 6 页氨水具有挥发性和不稳定性,具有碱通性,易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形成爆炸性气氛。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稳定性:不稳定;禁忌物:酸类;燃烧(分解)产物:氨和水。
【健康危害】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可因喉头水肿而窒息死亡;可发生肺水肿,引起死亡。
氨水溅入眼内,如不采取急救措施,可造成角膜溃疡、穿孔,并进一步引起眼内炎症,最终导致眼球萎缩而失明。
氨气(液氨)的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表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 防 护:戴橡胶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禁忌物
卤素、酰基氨、酸类、氨仿、强氧化剂。
灭火方法
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泄漏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如果是液化气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液体泄漏物。用飞尘或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用醋酸或其它稀酸中和。也可以喷雾状水稀释、溶解,同时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果钢瓶发生泄漏,无法关闭时可浸入水中。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毒性
大鼠经口LD50(mg/kg): 350;
大鼠吸入LC50(mg/m3): 1390mg/m3/4h;2000ppm/4h
健康危害
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
轻度中毒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 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 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可并发气胸或纵隔气肿。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氨安全技术说明书
氨安全技术说明书分子式:NH3,分子量:17.03,危险货物编号:23003。
理化性质:纯品,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熔点(℃):-77.7,沸点(℃):-31.5,相对密度(水=1):0.82(-79℃),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6,饱和蒸气压(kPa):506.62(4.7℃),临界温度(℃):132.5,临界压力(MPa):11.40,引燃温度(℃):651,爆炸上限%(V/V):15.7,爆炸下限%(V/V):27.4,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主要用作致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中国MAC(mg/m3):30,LD50:350 mg/kg(大鼠经口),LC50:1390mg/m3,4h(大鼠吸入)。
危险性类别:第2.3 类有毒气体。
建规火灾危险分级:乙类。
危险特性:本品易燃,有毒,具刺激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
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 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 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
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
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
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min,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氨水的理化性质、对人体的危害、急救方法
氨水的理化性质、对人体的危害、急救方法基本性质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熔点:-77℃蒸汽压:1.59kPa(20℃)相对密度:氨含量越多,密度越小。
质量分数28%的氨水相对密度0.91,35%的0.88。
电离常数:K=1.8×10ˇ-5(25℃)稳定性:受热或见光易分解其它:极易挥发出氨气。
浓氨水对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作用,并能损伤中枢神经系统。
具有弱碱性主要性质挥发性氨水易挥发出氨气,随温度升高和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加挥发率,且浓度的增大挥发量增加。
腐蚀性氨水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碳化氨水的腐蚀性更加严重。
对铜的腐蚀比较强,钢铁比较差,对水泥腐蚀不大。
对木材也有一定腐蚀作用。
弱碱性氨水中存在以下化学平衡:NH3+H2O=(可逆)=NH3·H2ONH3·H2O=(可逆)=NH4+ +OH-因此仅有一小部分氨分子与水反应而成铵离子NH4+和氢氧根离子OH-,故呈弱碱性。
氨水具有碱的通性:①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室中常用此法检验NH3的存在。
②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浓氨水与挥发性酸(如浓盐酸和浓硝酸)相遇会产生白烟。
NH3+HCl=NH4Cl (白烟)NH3+HNO3=NH4NO3 (白烟)而遇不挥发性酸(如硫酸、磷酸)无此现象。
实验室中可用此法检验NH3或氨水的存在。
工业上,利用氨水的弱碱性来吸收硫酸工业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SO2+2NH3·H2O=(NH4)2SO3+H2O(NH4)2SO3+SO2+H2O= 2NH4HSO3氨极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不稳定性[2]一水合氨不稳定,见光受热易分解而生成氨和水。
NH3·H2O=NH3↑+H2O实验室中,可用加热浓氨水制氨,或常温下用浓氨水与固体烧碱混合的方法制氨,其装置与操作简便,且所得到的氨气浓度较大,做“喷泉”实验效果更佳。
由于氨水具有挥发性和不稳定性,故氨水应密封保存在棕色或深色试剂瓶中,放在冷暗处。
液氨理化性质危险有害特性及应急防护措施
接触限值:中国MAC(mg/m3)30前苏联MAC(mg/m3)20
美国TVL-TWA OSHA 50ppm,34 mg/m3;ACGIH 25ppm,17mg/m3
美国TLV-STEL ACGIH 35ppm,24mg/m3
急性毒性:LD50350mg/kg(大鼠经口)LC501390mg/m3,4小时(大鼠吸入)
贮运
包装标志:6,7 UN编号:1005包装分类:Ⅱ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储运条件:易燃、腐蚀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卤素(氟、氯、溴)、酸类等分开存放。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槽车运送时要灌装适量,不可超压超量运输。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和附件损坏。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
个人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对人体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液氨安全规定
青岛市液氨使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 (2)第三章液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使用液氨装置的总图位置 (6)第四章对使用液氨的厂房(仓库)的规定 (8)第五章安全保护和自动控制 (9)第六章液氨贮罐(槽)、制冷机及管道 (12)第七章电气 (15)第八章安全监控 (15)第九章安全管理 (16)第十章应急救援 (19)附录 (20)第一章总则1.1目的为了保证青岛市使用液氨的安全,避免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特编制本规定。
1.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青岛市使用液氨的管理。
本规定是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补充,除执行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
第二章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2.1氨的理化性质2.1.1标识中文名氨;氨气(液氨)英文名ammonia分子式NH3相对分子质量17.03CAS号7664-41-7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化学类别氨2.1.2理化性质熔点(℃) -77.7沸点(℃) -33.5液体相对密度(水=1)0.82(-79℃)气体相对密度(空气=1)0.6饱和蒸汽压(kpa) 506.62 (4.7℃)临界温度(℃) 132.5临界压力(Mpa) 11.40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2.1.3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避免接触的禁忌物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氮、氨。
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和氢,有还原作用。
在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
2.1.4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主要用途用做制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液氨是无色的液体。
是一种优良的溶剂。
蒸发热很大,在沸点时是每克1369.08焦(327卡)。
储于耐压钢瓶或钢槽中。
由气态氨液化而得。
2.1.5爆炸特性与消防燃烧性易燃闪点(℃)无意义引燃温度(℃) 651爆炸下限(%) 15.7爆炸上限(%) 27.4最小点火能(mJ) 至1000 mJ也不发火(氢气为0.02 mJ)最大爆炸压力(Mpa) 0.5802.2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氨气理化性质表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 入
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5、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
分解产物
氮氧化物
11、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
350mg/kg(大鼠经口)
LC50
1390mg/m3/4h(大鼠吸入);2000ppm/4h
刺激性
家兔经眼:100mg,重度刺激
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大鼠,20mg/m3,24小时/天,84天,或5~6小时/天,7个月,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血胆碱酯酶活性抑制等。
PC-STEL(mg/m3):30
TLV-C(mg/m3):—
TLV-TWA(mg/m3):
TLV-STEL(mg/m3):
监测方法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致突变性
微生物致突变性:大肠杆菌 1500ppm/3小时。细胞遗传学分析:大鼠吸入19800μg/m3/16周。
致畸性
大鼠经口给予最低中毒剂量(TDL0)1680 mg/kg/24W-C,按照RTECS 标准可致胃肠道肿瘤。
12、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
半数致死浓度LC50:>3.58mg/l/24h(彩鲑,已受精的);>3.58mg/l/24h(彩鲑,幼年的);0.068mg/l/24h(彩鲑,85天的鱼苗);0.097mg/l/24h(彩鲑,成年的);24mg/l/48h(水蚤)
氨的理化性质
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广泛,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氨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氢氧化铵的碱性溶液.氨在20℃水中的溶解度为34%.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而且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所以其化学事故发生率相当高.为了促进对液氨危害和处置措施的了解,本文特介绍液氨的理化特性、中毒处置、泄漏处置和燃烧爆炸处置4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一、氨的理化性质分子式:NH3 气氨相对密度(空气=1):0.59分子量:17.04 液氨相对密度(水=1):0.7067(25℃)CAS编号:7664-41-7 自燃点:651.11℃熔点(℃):-77.7 爆炸极限:16%~25%沸点(℃):-33.4 1%水溶液PH值:11.7蒸气压:882kPa(20℃)二、中毒处置(一)毒性及中毒机理液氨人类经口TDLo:0.15 ml/kg液氨人类吸入LCLo:5000 ppm/5m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致使脑氨增加,可产生神经毒作用.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二)接触途径及中毒症状1.吸入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 (1)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2)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3)严重吸入中毒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可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吸入高浓度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肿.2.皮肤和眼睛接触低浓度的氨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刺激作用.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烧伤.皮肤接触可引起严重疼痛和烧伤,并能发生咖啡样着色.被腐蚀部位呈胶状并发软,可发生深度组织破坏.高浓度蒸气对眼睛有强刺激性,可引起疼痛和烧伤,导致明显的炎症并可能发生水肿、上皮组织破坏、角膜混浊和虹膜发炎.轻度病例一般会缓解,严重病例可能会长期持续,并发生持续性水肿、疤痕、永久性混浊、眼睛膨出、白内障、眼睑和眼球粘连及失明等并发症.多次或持续接触氨会导致结膜炎.(三)急救措施1.清除污染如果患者只是单纯接触氨气,并且没有皮肤和眼的刺激症状,则不需要清除污染.假如接触的是液氨,并且衣服已被污染,应将衣服脱下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如果眼睛接触或眼睛有刺激感,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0分钟以上.如在冲洗时发生眼睑痉挛,应慢慢滴入1~2滴0.4%奥布卡因,继续充分冲洗.如患者戴有隐形眼镜,又容易取下并且不会损伤眼睛的话,应取下隐形眼镜.应对接触的皮肤和头发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冲洗皮肤和头发时要注意保护眼睛.2.病人复苏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出污染区,对病人进行复苏三步法(气道、呼吸、循环):气道:保证气道不被舌头或异物阻塞.呼吸:检查病人是否呼吸,如无呼吸可用袖珍面罩等提供通气.循环:检查脉搏,如没有脉搏应施行心肺复苏.3.初步治疗氨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应采用支持治疗.如果接触浓度≥500ppm,并出现眼刺激、肺水肿的症状,则推荐采取以下措施:先喷5次地塞米松(用定量吸入器),然后每5分钟喷两次,直至到达医院急症室为止.如果接触浓度≥1500ppm,应建立静脉通路,并静脉注射1.0g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或等量类固醇.(注意:在临床对照研究中,皮质类固醇的作用尚未证实.)对氨吸入者,应给湿化空气或氧气.如有缺氧症状,应给湿化氧气.如果呼吸窘迫,应考虑进行气管插管.当病人的情况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时,如条件许可,应施行环甲状软骨切开术.对有支气管痉挛的病人,可给支气管扩张剂喷雾,如叔丁喘宁.如皮肤接触氨,会引起化学烧伤,可按热烧伤处理:适当补液,给止痛剂,维持体温,用消毒垫或清洁床单覆盖伤面.如果皮肤接触高压液氨,要注意冻伤.三、泄漏处置1.少量泄漏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防止吸入蒸气,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处置人员应使用呼吸器.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并加强通风.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泄漏的容器应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且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阀门泄压.可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收集的泄漏物应放在贴有相应标签的密闭容器中,以便废弃处理. 2.大量泄漏疏散场所内所有未防护人员,并向上风向转移.泄漏处置人员应穿全身防护服,戴呼吸设备.消除附近火源.向当地政府和“119”及当地环保部门、公安交警部门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的液氨,防止泄漏物进入阴沟和排水道,增强通风.场所内禁止吸烟和明火.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堵漏或翻转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氨漏出.要喷雾状水,以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的液氨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受限空间.清洗以后,在储存和再使用前要将所有的保护性服装和设备洗消.四、燃烧爆炸处置1.燃烧爆炸特性常温下氨是一种可燃气体,但较难点燃.爆炸极限为16%~25%,最易引燃浓度为17%.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时的浓度为22.5%.2.火灾处理措施在贮存及运输使用过程中,如发生火灾应采取以下措施:(1)报警:迅速向当地119消防、政府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2)隔离、疏散、转移遇险人员到安全区域,建立500米左右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除消防及应急处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并迅速撤离无关人员.(3)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前,应穿着防化服,佩戴正压式呼吸器.氨气易穿透衣物,且易溶于水,消防人员要注意对人体排汗量大的部位,如生殖器官、腋下、肛门等部位的防护.(4)小火灾时用干粉或CO2灭火器,大火灾时用水幕、雾状水或常规泡沫.(5)储罐火灾时,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6)切勿直接对泄漏口或安全阀门喷水,防止产生冻结.(7)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变色时应尽快撤离,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液氨应急处理指南
液氨使用应急处理指南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
氨气是二、三类有毒气体,氨气易燃、易爆,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制冷剂,广泛应用与工农业生产,液氨在生产、使用和运输过程中事故发生率相当高。
为了促进对液氨危害和处置措施的了解,重点介绍液氨的理化特性、中毒处置、泄漏处置和燃烧爆炸处置4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一、氨的理化性质分子式:NH3 气氨相对密度(空气=1):0.59分子量:17.04 液氨相对密度(水=1):0.7067(25℃)CAS编号:7664-41-7 自燃点:651.11℃熔点(℃):-77.7 爆炸极限:16%~25%沸点(℃):-33.4 1%水溶液PH值:11.7蒸气压:882kPa(20℃)二、中毒处置(一)毒性及中毒机理液氨人类经口TDLo:0.15 ml/kg液氨人类吸入LCLo:5000 ppm/5m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
致使脑氨增加,可产生神经毒作用。
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
(二)接触途径及中毒病症1.吸入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
氨的刺激性是可*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
但由于嗅觉疲乏,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觉察。
1)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
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2)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碎、阀门爆裂等造成。
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
其病症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
3)严重吸入中毒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可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
吸入高浓度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肿。
2.皮肤和眼睛接触低浓度的氨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刺激作用。
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烧伤。
皮肤接触可引起严重疼痛和烧伤,并能发生咖啡样着色。
被腐蚀部位呈胶状并发软,可发生深度组织破坏。
高浓度蒸气对眼睛有强刺激性,可引起疼痛和烧伤,导致明显的炎症并可能发生水肿、上皮组织破坏、角膜混浊和虹膜发炎。
氨的理化性质及对人健康的影响
4.1.7氨NH34.1.7.1理化性质氨,为常温、常压下具有特殊刺激性嗅味的气体,加压时易被液化为无色液体。
分子量17.032,密度0.597g/cm3,凝点-77.7℃,沸点-33.4℃,气体比重为0.596,液体比重为0.618。
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即为氨水,含氢氧化胺和氨,呈碱性。
1%溶液的PH值约为11.7。
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5.5%~28%。
氨可由氮和氢在触媒作用下直接合成,氨与各种酸酐或酸类可直接生成铵盐。
4.1.7.2毒性氨主要作用于眼、鼻及呼吸系统,对粘膜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
一般低浓度使眼结膜、鼻咽部和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等。
高浓度可使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及损伤肺泡毛细血管壁,破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的气-血屏障破坏,使肺间质和肺泡过多渗出物,引起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
人体对不同浓度的氨的毒性反应见表4-1表4-1人体对氨的毒性反应浓度(mg/m3)时间(mim)反应3500~700030立即死亡1750~450030危急生命70030立即咳嗽55330强烈刺激现象175~35028鼻、眼刺激、呼吸、脉搏加速140~21028有明显不适、恶心、头痛70~14030可以工作7030呼吸变慢67.245鼻咽刺激感9.845无刺激作用≥3.545可以识别气体0.745感觉到气味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表现为兴奋、惊厥、进而嗜睡,甚至昏迷。
4.1.7.3临床表现急性中毒为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氨气或直接接触液氨所致。
根据接触浓度和接触时间及个人感受性的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1)氨气刺激反应仅有一过性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流泪、咳嗽、咽痛、胸闷、气急、呕吐、头晕、头痛及咽和结膜充血等,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
2)急性轻度中毒以气管、支气管损害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病人有流泪、羞明、视物模糊、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胸闷及轻度头晕、头痛、乏力等,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水肿,肺部有干性罗音或哮鸣音。
氨理化性质和应急知识
氨理化性质和应急知识一、氨(气、液)的主要理化性质和有关常识1、氨的理化性质:氨(NH3)为无色,强碱性,极易挥发的气体,具有强烈的催泪性和刺激性,并伴有特殊的臭味。
比重为0.597,沸点-33.5℃,闪点:可燃气体<0℃,氨极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在0℃时,1升水能溶1176升氨气,即90.7克的氨。
氨在空气中易变成碳酸铵,在氧气中易燃烧,火焰呈绿色。
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爆炸极限为15.7~27.4%,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人对氨的嗅觉阀为0.5~1mg/m3。
2、氨中毒方式及症状。
氨主要是经呼吸道和皮肤粘膜侵入人体。
氨中毒根据症状的轻重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三型。
轻度中毒: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乏力、肺部有干性罗音。
并可致角膜、皮肤灼伤。
中度中毒:咳嗽加剧、呼吸困难、肺部有干湿罗音,轻度紫绀,眼结膜及咽喉充血或水肿,化学性肺炎等。
重度中毒:咳嗽有粉红色泡沫痰、气急、心悸、胸闷、肺部干湿罗音。
常伴有烦躁、恶心、呕吐和窒息、昏迷。
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溅入眼内可致晶体浑浊,角膜穿孔甚至失明。
工业卫生允许浓度为30mg/m33、预防措施①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应采取密闭装置,局部再装排风装置,加强工作场所通风。
②制定检修制度,合理编制检修周期,注意阀门和管道的泄漏。
③加强个人防护,接触氨时,必须戴防毒面具。
④用30%硫酸锌溶液浸过的沙布口罩,可有效地防止氨侵入。
4、急救与治疗4.1氨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对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
低浓度时可使眼结膜、鼻咽部、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等。
高浓度时损伤肺泡毛细血管壁,引起肺水肿。
同时支气管、毛细支气管亦充血、水肿、痉挛。
严重的可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也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皮肤、眼睛接触浓氨可引起灼伤。
4.2迅速将中毒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除领带、解开领扣、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氨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氨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氨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一系列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本文将对氨的理化性质以及危险特性进行介绍。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 氨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 氨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熔点为-77.7摄氏度,沸点为-33.3摄氏度。
- 氨比空气轻,可以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化学性质
- 氨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可以与许多氧化剂反应。
- 氨与酸反应可以生成盐和水。
- 氨可以与一些金属形成配合物。
危险特性
氨具有一定的危险特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刺激性气味:浓度较高的氨具有刺激性气味,可能引起呼吸
道不适和眼睛刺激等问题。
在使用或工作中遇到浓度较高的氨气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吸入氨气。
2. 导致燃烧:氨具有较高的氧化性,与氧气或氧化剂接触时可
能引发火灾或爆炸。
在存储或处理氨气时,应避免与易燃物接触,
并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3. 强碱性:氨溶液具有强碱性,对皮肤和眼睛有腐蚀性。
在处
理氨溶液时,应穿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
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4. 毒性:高浓度的氨气对人体有毒,可能会造成中毒症状。
因此,在接触氨气时应注意保持通风良好的环境,避免长时间暴露在
高浓度的氨气中。
结论
综上所述,氨具有一系列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在使用和处理氨时,我们应当注意防护措施,避免吸入氨气、避免与易燃物接触,同时也要避免氨溶液对皮肤和眼睛造成腐蚀。
保持通风良好的环境也是避免中毒的重要措施。
氨的理化性质
氨的理化性质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广泛,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氨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氢氧化铵的碱性溶液.氨在20℃水中的溶解度为34%.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而且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所以其化学事故发生率相当高.为了促进对液氨危害和处置措施的了解,本文特介绍液氨的理化特性、中毒处置、泄漏处置和燃烧爆炸处置4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一、氨的理化性质分子式:NH3 气氨相对密度(空气=1):0.59分子量:17.04 液氨相对密度(水=1):0.7067(25℃)CAS编号:7664-41-7 自燃点:651.11℃熔点(℃):-77.7 爆炸极限:16%~25%沸点(℃):-33.4 1%水溶液PH值:11.7蒸气压:882kPa(20℃)二、中毒处置(一)毒性及中毒机理液氨人类经口TDLo:0.15 ml/kg液氨人类吸入LCLo:5000 ppm/5m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致使脑氨增加,可产生神经毒作用.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二)接触途径及中毒症状1.吸入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 (1)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2)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3)严重吸入中毒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可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吸入高浓度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肿.2.皮肤和眼睛接触低浓度的氨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刺激作用.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烧伤.皮肤接触可引起严重疼痛和烧伤,并能发生咖啡样着色.被腐蚀部位呈胶状并发软,可发生深度组织破坏.高浓度蒸气对眼睛有强刺激性,可引起疼痛和烧伤,导致明显的炎症并可能发生水肿、上皮组织破坏、角膜混浊和虹膜发炎.轻度病例一般会缓解,严重病例可能会长期持续,并发生持续性水肿、疤痕、永久性混浊、眼睛膨出、白内障、眼睑和眼球粘连及失明等并发症.多次或持续接触氨会导致结膜炎.(三)急救措施1.清除污染如果患者只是单纯接触氨气,并且没有皮肤和眼的刺激症状,则不需要清除污染.假如接触的是液氨,并且衣服已被污染,应将衣服脱下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如果眼睛接触或眼睛有刺激感,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0分钟以上.如在冲洗时发生眼睑痉挛,应慢慢滴入1~2滴0.4%奥布卡因,继续充分冲洗.如患者戴有隐形眼镜,又容易取下并且不会损伤眼睛的话,应取下隐形眼镜.应对接触的皮肤和头发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冲洗皮肤和头发时要注意保护眼睛.2.病人复苏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出污染区,对病人进行复苏三步法(气道、呼吸、循环):气道:保证气道不被舌头或异物阻塞.呼吸:检查病人是否呼吸,如无呼吸可用袖珍面罩等提供通气.循环:检查脉搏,如没有脉搏应施行心肺复苏.3.初步治疗氨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应采用支持治疗.如果接触浓度≥500ppm,并出现眼刺激、肺水肿的症状,则推荐采取以下措施:先喷5次地塞米松(用定量吸入器),然后每5分钟喷两次,直至到达医院急症室为止.如果接触浓度≥1500ppm,应建立静脉通路,并静脉注射1.0g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或等量类固醇.(注意:在临床对照研究中,皮质类固醇的作用尚未证实.)对氨吸入者,应给湿化空气或氧气.如有缺氧症状,应给湿化氧气.如果呼吸窘迫,应考虑进行气管插管.当病人的情况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时,如条件许可,应施行环甲状软骨切开术.对有支气管痉挛的病人,可给支气管扩张剂喷雾,如叔丁喘宁.如皮肤接触氨,会引起化学烧伤,可按热烧伤处理:适当补液,给止痛剂,维持体温,用消毒垫或清洁床单覆盖伤面.如果皮肤接触高压液氨,要注意冻伤.三、泄漏处置1.少量泄漏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防止吸入蒸气,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处置人员应使用呼吸器.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并加强通风.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泄漏的容器应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且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阀门泄压.可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收集的泄漏物应放在贴有相应标签的密闭容器中,以便废弃处理. 2.大量泄漏疏散场所内所有未防护人员,并向上风向转移.泄漏处置人员应穿全身防护服,戴呼吸设备.消除附近火源.向当地政府和“119”及当地环保部门、公安交警部门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的液氨,防止泄漏物进入阴沟和排水道,增强通风.场所内禁止吸烟和明火.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堵漏或翻转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氨漏出.要喷雾状水,以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的液氨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受限空间.清洗以后,在储存和再使用前要将所有的保护性服装和设备洗消.四、燃烧爆炸处置1.燃烧爆炸特性常温下氨是一种可燃气体,但较难点燃.爆炸极限为16%~25%,最易引燃浓度为17%.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时的浓度为22.5%.2.火灾处理措施在贮存及运输使用过程中,如发生火灾应采取以下措施:(1)报警:迅速向当地119消防、政府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2)隔离、疏散、转移遇险人员到安全区域,建立500米左右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除消防及应急处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并迅速撤离无关人员.(3)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前,应穿着防化服,佩戴正压式呼吸器.氨气易穿透衣物,且易溶于水,消防人员要注意对人体排汗量大的部位,如生殖器官、腋下、肛门等部位的防护.(4)小火灾时用干粉或CO2灭火器,大火灾时用水幕、雾状水或常规泡沫.(5)储罐火灾时,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6)切勿直接对泄漏口或安全阀门喷水,防止产生冻结.(7)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变色时应尽快撤离,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液氨安全规定
青岛市液氨使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 (2)第三章液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使用液氨装置的总图位置 (6)第四章对使用液氨的厂房(仓库)的规定 (8)第五章安全保护和自动控制 (9)第六章液氨贮罐(槽)、制冷机及管道 (12)第七章电气 (15)第八章安全监控 (15)第九章安全管理 (16)第十章应急救援 (19)附录 (20)第一章总则1.1目的为了保证青岛市使用液氨的安全,避免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特编制本规定。
1.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青岛市使用液氨的管理。
本规定是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补充,除执行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
第二章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2.1氨的理化性质2.1.1标识中文名氨;氨气(液氨)英文名ammonia分子式NH3相对分子质量17.03CAS号7664-41-7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化学类别氨2.1.2理化性质熔点(℃) -77.7沸点(℃) -33.5液体相对密度(水=1)0.82(-79℃)气体相对密度(空气=1)0.6饱和蒸汽压(kpa) 506.62 (4.7℃)临界温度(℃) 132.5临界压力(Mpa) 11.40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2.1.3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避免接触的禁忌物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氮、氨。
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和氢,有还原作用。
在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
2.1.4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主要用途用做制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液氨是无色的液体。
是一种优良的溶剂。
蒸发热很大,在沸点时是每克1369.08焦(327卡)。
储于耐压钢瓶或钢槽中。
由气态氨液化而得。
2.1.5爆炸特性与消防燃烧性易燃闪点(℃)无意义引燃温度(℃) 651爆炸下限(%) 15.7爆炸上限(%) 27.4最小点火能(mJ) 至1000 mJ也不发火(氢气为0.02 mJ)最大爆炸压力(Mpa) 0.5802.2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
氨的理化性质
标识
中文名:氨;氨气(液氨)
英文名:ammonia
分子式:NH3
相对分子质量:17.03
CAS 号:7664-41-7
危险性类别:第 2.3 类有毒气体
化学类别:氨
理化性质
熔点(C): -77.7
沸点(C) : -33.5
液体相对密度(水=1): 0.82(-79C)
气体相对密度(空气=1): 0.6
饱和蒸汽压(kpa): 506.62 (4.7C)
临界温度(C): 132.5
临界压力(Mpa): 11.40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避免接触的禁忌物: 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
燃烧(分解)产物: 氧化氮、氨。
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和氢,有还原作用。
在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
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主要用途: 用做制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液氨是无色的液体,是一种优良的溶剂,蒸发热很大,在沸点时是每克1369.08焦(327卡)。
储于耐压钢
瓶或钢槽中。
由气态氨液化而得。
爆炸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易燃
闪点「C):无意义
引燃温度「C): 651
爆炸下限(%) : 15.7
爆炸上限(%) : 27.4
最小点火能(mJ):至1000 mJ也不发火(氢气为0.02 mJ)
最大爆炸压力(Mpa): 0.580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若遇高
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
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对人体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
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 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
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
昏迷、休克等。
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
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
吸。
就医。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
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废弃或修复、检验后
再用
设施。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