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巧设情境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是一节理论课,高一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是很困难的。我在讲这节课的时候,创设的情境是“七擒孟获”的故事。这个故事我用了好多年了,最开始的时候我是这么做的:我先问学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知道吗?”学生说知道。然后我又问,“诸葛亮第四次释放孟获,他跑哪里去了,你们知道吗?”学生几乎没有知道的。这时候学生一下子就有兴趣了,会和我互动。我就给学生讲他第四次释放孟获后,孟获跑到了秃龙洞,秃龙洞主便夸口要借用四个毒泉消灭蜀军。四毒泉中有个哑泉,人要是喝了哑泉水,就会引起说话不清,呕吐腹泻,最后痉挛而死。不久,蜀军先锋王平率数百军士前去探路,由于天气很热,人马都很渴,看到水就争先恐后的喝了下去。可是回营后军士们个个说不出话来,生命也危在旦夕,诸葛亮也没了办法。幸亏有一位老人经过,告诉他们说这是中毒了,要喝万安溪安乐泉水才能解毒。最后蜀军将士渡过了危险。然后我告诉学生,“现代化学家取了哑泉水化验,原来在哑泉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有铜盐的水就会中毒。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一般味苦),会与硫酸铜发生反应,使可溶性

的铜盐转化为不溶性的Cu(OH)2沉淀而具有解毒作用。这实际上就是碱中的氢氧根与铜离子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我们将这种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反应叫离子反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子反应》”。

这样讲把传统文化和化学知识联系起来了,学生很感兴趣,也很崇拜老师,我也很开心。可是我发现好多学生开始的时候听故事听得挺开心、挺专注,听完故事,整节课就和他没关系了。也就是说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只起到了让课堂开始的时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这个故事里有我这节课里要讲的化学知识,可是没有让这个情境融进课堂,对学生学习知识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就梳理了一下我创设这个情境的展现过程:我先讲述了蜀军喝哑泉水中毒,经人指点后又喝了安乐泉水解毒的故事;然后我来分析原因,就是硫酸铜使人中毒,用碱和硫酸铜反应来解毒;再引入新课——这就是《离子反应》;最后,讲授新课。

我发现,从讲课开始我的课堂就和这个情境没有什么关联了。给人一种为了讲课强行加了一个故事的感觉。经过认真的梳理和反思之后,我决定还用这个故事来创设情境,但是我把这个情境做了调整:先讲蜀军喝哑泉水中毒又喝安乐泉水解毒的故事,再告诉学生哑泉水的成分是硫

酸铜,然后设问:“安乐泉水能解毒,是因为安乐泉中含有什么成分而能解毒呢?”这时,我稍微停顿了几秒钟,让学生有短暂的时间去思考并记住这个问题;然后我在说“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分析出安乐泉可能的

成分。”这时开始新课讲述,在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后,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安乐泉的成分。

一样的情境,这样调整后,学生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听到了一个虽然耳熟能详、但却不甚了解的故事,一下子就把注意力完全的集中起来了,起到了让学生立刻集中精力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作用;把故事讲完后,我留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学生都认真听、认真记,并不断思考,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分析出安乐泉的成分;课的最后,又回到这个情境——学生根据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讨论并分析出安乐泉的可能成分,写出这两种成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写了硫酸铜与碳酸钠溶液、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硫酸铜与氢氧化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我再告诉学生,现代化学家分别取了哑泉水和安乐泉水化验,原来在哑泉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有铜盐的水就会重金属中毒。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一般味苦),会与硫酸铜发生反应,使可溶性的铜盐转化为不溶性的Cu(OH)2沉淀而具有解毒作

用。这实际上就是碱中的氢氧根与铜离子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

通过这个情境的应用、调整、再应用,我做到了以这个情境开头,结尾又回扣到这个情境上来,而且是学生用课堂上学的知识来解决了一个历史问题、或者说是实际问题。学生觉得学到的知识能解决问题,很有收获。我似乎也找到了一点创设情境的感觉。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这就需要老师平时积累很多,这些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可以从个人喜好发掘,可以从网上获得,可以在很多说课稿中学习,也可以从很多优质课中学习。老师不但要善于积累,还要及时反思,才能不断的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将学科知识和文化常识、亲身经历等联系起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样就能在教学中体现学科特点,让核心素养落地于无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