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空气教案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空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设计晋源区金胜中学杜建忠2012.5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设计成分的化学史实。

思考: 1.拉瓦锡是怎么知道气体体积减少1/5的?2.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互动交流】因为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

1、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演示【实验2-1】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边做实验边提出观察的注意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4)该反应的实验原理是什么?(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实验讨论】实验结束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1)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什么?(2)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3)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4)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5)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认识仪器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1、空气。

2、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3、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因为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导致瓶内压强减小。

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4)原理: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O2P2O5(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1)一是防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2) 使瓶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掉。

(3)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测定结果偏大。

(4)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Word可编辑)(43套)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整书】省优获奖全套教案汇总

(Word可编辑)(43套)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整书】省优获奖全套教案汇总

感谢您使用本资源,本资源是由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制作并分享给广大用户,本资源制作于2020年底,是集实用性、可编辑性为一体。

本资源为成套文件,包含本年级本课的相关资源。

有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录音、微课等教师最需要的资源。

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请精英团队,从衡水中学、毛毯厂中学、昌乐中学等名校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精研中、高考,创新教学过程,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整体教给学生。

本资源适用于教师下载后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适合于学生家长下载后打印出来作为同步练习使用、也适用于同学们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进度和难度,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

如果需要更多成套资料,请微信搜索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在页面下方找到“资源库”,就能得到您需要的每一份资源(包括小初高12000份主题班会课课件免费赠送!)(共43套191页)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省优获奖教案汇总1.1 身边的化学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身边的化学物质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教材内容是身边的化学物质,主要介绍家居、出行、环境、健康、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化学,本节又是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学生充满着对化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更加重要,采用增加趣味实验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观察身边的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现象,初步认识化学课学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观察的方法获取信息,练习用化学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重点重点:化学课学习的内容难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法学法指导谈话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感受化学与其它学科的不同1、进入九年级后我们要学习一门新学科—化学,你知道化学课学习哪些内容吗?有趣吗?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什么联系?教学过程阅读与思考观察实验,感受化学的神奇.举例说明化学研究的对象及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记忆化学课研究的对象.新课(一)、身边的化学活动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3有关内容,思考:举例说明化学与我们的家居、出行、环境与健康、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活动二:教师演示趣味实验—魔点灯.活动三:教师演示【实验1-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二)、化学课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有关内容,思考:(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学习化学常用什么方法?通过学生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与家居、出行、环境与健康、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学生记忆(三)、几种元素符号写出几种常见需记忆的元素符号小结一、社会生活与化学的关系二、化学课的学习内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科学探究的方法三、怎样学好化学板书设计1.1身边的化学物质一、化学与家居二、化学与出行三、化学与环境、健康四、化学与社会发展五、几种常见的元素符号:氧元素(O)、氢元素(H)、碳元素(C)、钙元素(Ga)、铁元素(Fe).作业设计练习册:必做题:基础.达标;选做题:综合.提升教学反思1.2 化学实验室之旅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及使用方法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是系统学习九年级化学知识的第一节课,化学学习中有很多的化学实验,学生虽然在物理和生物实验中接触过一些玻璃仪器,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及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学生还不了解,所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知识显得更加重要.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2、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3、了解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4、通过练习操作,学会药品的取用、等化学实验常用的基本操作.5、通过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重点重点: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的基本操作难点难点:药品的取用、教法学法指导阅读法、讲练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目标:导课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本节课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使用要求及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让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教学过程新课(一)、化学实验室规则(二)、实验室的安全知识(三)、常用的化学仪器(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使用仪器:药匙、镊子.(2)、液体药品的取用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7页化学实验室规则,重点强调“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2、重点强调“三不准”,剩余药品的处理及浓酸、浓碱的使用安全.介绍:集气瓶(广口瓶)、烧杯、胶头滴管、量筒、试管、铁架台、酒精灯、锥形瓶、玻璃棒、试管夹等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边讲边演示1、教师演示【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强调操作要领2、教师演示【实验1-3】,引导学生观察领会.强调: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思考:如果俯视、仰视会对读数有何影响?2、教师按图1-14所示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领会.强调: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3、滴管的使用教师按教师按图1-16所示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领会.强调:滴管不可伸入试管内,也不可将滴管横放或倒持体会化学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体会、思考为什么这样操作的原因?如果不这样操作会造成说明后果?教学反思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材及学情分析物质的变化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学生也容易理解和判断,但化学变化的现象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学生不容易理解,需通过一些典型的变化的分析和判断,加深对两种变化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学习,能判断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对变化的观察过程,认识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重点重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及会辨别两种变化难点难点: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观察实验,思考物理变化的特征填写教材上的空白.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两个例子学生观察、思考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思考:火柴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物质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时是物理变化吗?为什么1、活动一:教师演示:观察活动—喷雾写字活动二:观察活动—【变化1】、【变化2】、【变化3】、【变化4】、【变化5】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以上五个变化,强调:形状或状态;熔化与溶解的区别总结:(1)、概念: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演示【实验1-5】和【实验1-6】,引导学生观察火柴、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燃烧过程中及燃烧后出现的现象,总结:概念: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说明:在化学变化中一般有发光、发热、变色等现象.新课一、物理变化二、化学变化教学过程思考1:为什么这几个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思考2:有这些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演示【实验1-7】、【实验1-8】和【实验1-9】,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化学变化中一般会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和产生沉淀等现象.讨论: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哪些联系?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包含了哪些变化?强调: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在化学变化中一般包含有物理变化,而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三、化学变化的特征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板书设计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物理变化二、化学变化三、化学变化的特征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及区别作业设计练习册:(必做题:基础.达标;选做题:综合.提升)教学反思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教材及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过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在两种变化的基础上学习的,特别是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变化与性质的区别初学者很不容易理解,需要通过比较和多举例讲解学生才能理解.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2、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主要步骤.过程与方法:通过铜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认识探究物质性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作用重点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与联系;难点难点: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教学过程阅读教材20页上表格,思考物理性质包括物质哪些方面的性质,这些性质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方法获得?子出示镁条、铜片、水等物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0页上的表格,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解释:这些性质只需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或通过物理变化就可以得到.设问:在我们没有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前同学们知道镁条能够燃烧吗?它的可燃性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物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稳定性等新课:一、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教学过程将实验现象和推断结果填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演示【实验1-10】、【实验1-11】和【实验1-1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一)、观察与问题:铜片在空气中加热为什么会变黑?(二)、假设与预测:预测一:黑色物质是烟灰;预测二:生成了新的黑色物质.(三)、实验与事实:设计实验排除不是烟灰,是生成了一种黑色的新的物质.(四)、解释与结论:解释以上三个实验出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五)、反思与评价:结论是否正确,可通过对生成物的鉴别实验去证明.(六)、表达与交流:铜+氧气氧化铜Cu O 2 CuO强调实验与事实是科学探究六个步骤中的中心环节新课:二、金属铜化学性质探究小结板书设计1、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四、物理性质五、化学性质科学探究的步骤:1、观察与思考2、假设与预测3、实验与事实4、解释与结论5、反思与评价6、表达与交流.作业设计练习册:(必做题:基础.达标;选做题:综合.提升)教学反思大家都来学化学教材分析本章是正式系统学习化学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进入化学课堂、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 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精彩而神秘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课的学习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哲学观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通过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和能力.学情分析本章是化学启蒙教育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让学生认识化学课学习的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的哲学观点,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课学习的内容,玻璃仪器的洗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2、了解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加热操作,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一些生活简单变化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安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3、通过对铜加热变黑实验的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憧憬和疑问,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教学措施通过实验及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教学反思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说出空气的成分材及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有空气的一些常识,通知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体会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2.通过学习能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能初步辩别纯净物、混合物.过程与方法: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2.通过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学习内容. 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空气污染与保护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重点重点:1.空气的组成.2.空气中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 3.空气的作用.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难点难点: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教法学法指导实验法,自主探究法准备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1、介绍仪器和药品的名称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过程,动作要慢1、熟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推测同此得到的结论.教学过程2、通过阅读P33页的图,体会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联系2、学生阅读,看图、分析这几种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2、能叙述出氮气、几种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小结3、通过所学内容,简单小结本节内容板书设计2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空气的成分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成分占0.03%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材及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有空气的一些常识,通知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体会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能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2.能初步辩别纯净物、混合物.过程与方法: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2.通过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学习内容. 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空气污染与保护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重点重点:1.空气的作用.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难点难点:1.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教法学法指导实验法,自主探究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通过练习的强化,学会区分1、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出示具体的物质让学生来区分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有A、洁净的空气B、冰水混合物C、食盐水D、矿泉水1、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过程2、进行知识小结2、通过回忆和练习,帮助学生进行小结2、知道空气的组成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小结3、通过所学内容,简单小结本节内容板书设计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物质纯净物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教材及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污染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实例和学生的自学,学生对空气污染物的分类,使学生对空气污染的认识会更进一步,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及污染物质的来源和危害.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其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重点空气污染物及危害难点空气污染物及危害教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讲授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阅读课本思考(1)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物有哪些?(2)空气污染的危害有哪些?(3)空气质量日报主要包括哪三项内容?1、通过学生自学,和对思考题的回答对所回答的问题进行评析1、知道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哪些,空气污染有什么危害,知道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教学过程1、填表下表是几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危害: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突出的危害含硫燃料的燃烧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死亡;造成酸雨设施氮氧化物汽车、飞机等尾气引发眼睛、呼吸系统炎症;造成酸雨;破层等一氧化碳汽车尾气、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破坏人体血液输氧功能,使人死亡等氟氯烃空调机破坏高空臭氧层可吸入颗粒物(粉尘、铅、碳颗粒等)汽车尾气、建筑、生活等城市垃圾扩散引发咳嗽、喉病、“尘肺”;导致云雾增度降低2、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定为、、等. 空气质量级别划分为级.2、对学生的所作内容进行评价,分析2、完成检测题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物质构成的微粒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分子的特性教材及学情分析学生对分子在物理课中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分子、原子的区别没有认识,只是一个笼统的认识,本节课对分子的学习,在学生感性的认识上,加入动画视频,使学生能直观的认识到分子这一客观存在的,构成物质的微粒.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存在状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演示动画和分格,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和物质的可分性等观点. 初步形成微观想像能力重点分子的特性.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教法学法指导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解释填入书中空格内.( 点评文字解释表达的程度 , 注意表达的准确、简洁)[讨论] 完成教材第 43 页“讨论与交流”的两题. 由学生口头回答.阅读第 43页 , 教师做造当介绍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5】、【实验 2-6】、【实验 2-7】 ,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了解分子的特性教学过程1、概念一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 , 分子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2、特性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很小(体积、质量)3、同种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其化学性质不同4、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 纯净物与混合物小结分子有哪些特性板书设计分子的特性1. 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2. 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一般来说,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要小得多.3.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作业设计必作:练习册第十页基础达标选作:第 11页综合提升教学反思物质构成的微粒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教材及学情分析学生对分子在物理课中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分子、原子的区别没有认识,只是一个笼统的认识,本节课对分子的学习,在学生感性的认识上,加入动画视频,使学生能直观的认识到分子这一客观存在的,构成物质的微粒.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理解分子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演示动画和分格,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和物质的可分性等观点. 初步形成微观想像能力.重点分子的概念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教法学法指导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 还有其他微粒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 .2. 在物理变化中 , 分子的性质____改变 , 即一种分子没有变成另一种分子 ; 在化学变化中 , 分子的性质____改变 , 即由一种分子变为另外的分子.3. 对于由分子聚集构成的物质而言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4. 对于由分子聚集构成的物质 , 由____种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由____种分子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3 】、 [实验 2- 4], 再按 " 提出问题一猜测一讨论一解释 " 的程序进行活动 ,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转变,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行缺少的基础学问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学问,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特殊小,肉眼无法直接观看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简洁理解和把握;学生能娴熟把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转变,如蒸发、扩大、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首先提出学生熟识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索,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沟通、分析与商议,理解物理转变与化学转变的本质区分,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5.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内容: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分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2. 能够准确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区分方法
难点: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对比以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并引出区分方法;
2. 学习: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介绍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分方法,让学生理解。

3. 实验: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身操作,观察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金属和非金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化学习;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和非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复习:总结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区分方法,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五、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2. 实验设备
3. 课件展示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实验操作情况
3. 学生对金属和非金属的掌握程度
七、课后作业:
1. 思考金属和非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整理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区分方法。

八、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对金属和非金属的理解程度;
3.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注:本教案仅作为参考范例,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全套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全套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全套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2. 物质的性质3. 化学实验4. 化学反应5. 化学方程式三、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2. 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3.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4. 化学方程式的表达和解析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实验的视频或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2.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3.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溶解实验、沉淀实验等;4. 知识点讲解:教师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的表达和解析等知识点;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解决一些有关化学实验和化学反应的问题;6.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7.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及时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2. 观察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2. 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是否清晰明确,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3.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如何,是否需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化学课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课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化合物的命名规则,能够准确命名给定的化合物;
2. 能够根据化合物的名称,写出其化学式;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出化学式。

难点:一些特殊的化合物名称的命名。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化学品瓶、实验室玻璃仪器、实验试剂等;
2. 实验材料:化合物样本、化合物名称卡片等;
3. 课件:包含化合物命名规则和例题的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几个化合物的名称,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名称的命名规则,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化合物的命名规则(10分钟)
1. 有机物的命名规则:根据碳原子数、双键、官能团等进行命名。

2. 无机物的命名规则:根据元素符号和化合价进行命名。

三、示范命名化合物(15分钟)
教师通过示范几个化合物的命名过程,让学生掌握命名的方法和技巧。

四、学生练习(20分钟)
学生根据提供的化合物名称,进行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出化学式的练习。

五、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部分,以便学生复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化合物命名与化学式写作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验学生对化合物命名和写化学式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word完整版)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word完整版)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镁、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2Mg+O22MgO 4Al+3O2=2Al2O3铝的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2.铁、铜在常温下、干燥的环境中,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铁、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3Fe+2O2Fe3O42Cu+O22CuO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当铁单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物中的铁元素呈+2价。

【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不可以用浓硫酸和硝酸)中的氢。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湿法冶金”的反应原理:Fe+CuSO4=Cu+FeSO4Fe2+的盐溶液是浅绿色的,Fe3+的盐溶液是黄色的,Cu2+的盐溶液是蓝色的。

比较Cu、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使用铁、银和溶液,一次性得出结果:操作及现象:把铁、银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表面没有现象;而银表面会附着一层红色物质,并且溶液会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使用铜、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一次性得出结果:操作及现象:把铜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硫酸亚铁溶液没有现象;而在硝酸银溶液中,铜表面会附着一层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基础练习】1.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A.ZnB.MgC.FeD.Cu2.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判断,下列各组内的两种物质,相互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镁与稀硫酸B.银与稀盐酸C.锌与硫酸铜溶液D.铝与硝酸银溶液3.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①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①铁钉的质量减轻①液体的质量减轻.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①B.①①① C.①①①D.①①①①4.下列物质可以由相应的金属和酸发生置换反应而制得的是( )A.Fe2(SO4)3B.CuCl2C.AgNO3D.Al2(SO4)3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Cu + 2AgCl == 2Ag + CuCl2B.Zn + 2AgNO3 == 2Ag +Zn(NO3)2C.2Na + CuSO4== Cu + Na2SO4D.2Fe +3CuCl2==2FeCl3 + 3Cu6.用铁桶盛装硫酸铜溶液时,铁桶很快出现漏洞是因为用反应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7. X、Y、Z三种金属及其化合物间可发生如下化学反应:Y+ZCl2===Z+YCl2 X+ZCl2===Z+XCl2Y+2HCl===YCl2+H2↑ X+HCl 不反应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 Z>Y>XB. X>Y>ZC. Y>X>ZD. Y>Z>X8.某单质X能从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由此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一定是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以前的金属B.X是金属时,Y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C.X是金属时,Y一定比X活泼D.X、Y都是金属时,Y一定比X活泼9.向CuCl2、ZnCl2、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粉,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A.ZnCl2、HClB.FeCl2、CuCl2C.CuCl2、HClD.ZnCl2、FeCl210. 金(Au)、银(Ag)、铜(Cu)曾长期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我国有着悠久的金属货币历史和丰富的货币文化。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酸碱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探究。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用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消除肚子里的酸味?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自己的答案,为引入酸碱中和反应打下基础。

2. 导入知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可使用以下实例:(1)让学生观察石灰水和盐酸混合后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盐酸属于酸,而石灰水属于碱。

(2)通过观察中性溶液酸碱指示剂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酸碱中和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与观察,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实验材料:盐酸、石灰水、试管、酸碱指示剂、滴管。

实验步骤:(1)取两根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盐酸和石灰水。

(2)放置试管,观察现象并写下观察结果。

(3)向其中一根试管中加入几滴酸碱指示剂,观察变化。

(4)总结观察结果,揭示酸碱中和反应的性质。

4. 实验结果讨论: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总结出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归纳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胃药如何中和胃酸等实例。

6.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纳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化学方程式。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入酸碱中和反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 讨论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完美教案设计模板

初中化学完美教案设计模板

初中化学完美教案设计模板教学目标:1. 掌握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实验操作技能;2.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能力;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2. 化学反应的描述和表示方法;3. 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4. 化学反应的平衡和速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2. 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展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特点;3. 练习: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提出疑问并解决问题;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的平衡和速率问题,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探究能力;5. 总结:通过复习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设计实验报告、口头报告等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表达能力;3. 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学用书:《初中化学教材》等;2. 实验器材:试剂、容器、量器等;3. 多媒体资源:PPT、实验视频等。

教学环节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化学现象引入话题;2. 讲解环节: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3. 练习环节:设计实验操作和问题;4.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化学问题;5. 总结环节:复习和总结本节课内容。

教学扩展:1. 开展化学实验俱乐部、科学夏令营等活动,拓展学生的化学视野;2. 建设化学实验室,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3.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科研实践等,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教案范文初中化学

教案范文初中化学

教案范文初中化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能运用实验方法探究水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的组成2. 电解水实验3. 氢气与氧气的性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操作,氢气与氧气的性质。

2. 难点:电解水实验中气体的检验,水的组成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来源和组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 介绍水的组成,讲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介绍电解水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 讲解氢气与氧气的性质,如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氧气的助燃性和氧化性。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电解水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4. 观察与讨论(1)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 讨论实验现象与水的组成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5. 知识拓展介绍水的净化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保护。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和氢气与氧气的性质。

7. 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生活中水的用途,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授、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水的组成,掌握了电解水实验操作,认识了氢气与氧气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通过知识拓展和作业布置,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人教初中化学九下《8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word教案 (3)

人教初中化学九下《8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word教案 (3)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教学设计思路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

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而将对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在第一课时引入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一课堂学生学习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三、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仪器、药品: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22 22二、金属活动性顺序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二)教学案例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篇一: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全册教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人教版上册教师:2022年下期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材分析: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

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

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史。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四、课时设计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篇二: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基本知识点汇总(下册)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总汇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考点一、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1)物理性质:①大多数的金属呈__银白_色,(但是铜呈_黄_色,金呈_金_色);②常温下为_固体(但是汞为_液体_体);③具有良好的_导电_性、_导热_性和_延展_性。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采撷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及时整理。

活动探究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知识共享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变讲台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活动舞台。

归纳整合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师生交流要把“神舟”5号飞船(如图)送入太空,就需要推力很大的宇宙火箭,并且要求火箭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8公里以上才行。

初中化学说课全册教案

初中化学说课全册教案

初中化学说课全册教案以下是一份初中化学说课全册教案范本:
教学内容:初中化学全册教学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
3.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1.物质的基本概念
2.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3.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等
教学难点: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3.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示例教学、实验教学、讨论教学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单元:物质的基本概念
1.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3.物质的变化形式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反应实验
3.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三单元:物质的量
1.摩尔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化学计算
第四单元: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1.常见物质的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结构
3.物质的变化规律
教学评价:1.定期测试
2.课堂讨论
3.实验报告
教学反馈:1.及时总结
2.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目标,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初中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们在化学学习中能够认真对待,积极思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愿我们共同努力,实现美好的未来!。

初中化学课本优质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课本优质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课本优质教案模板
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过程。

2. 掌握固液、液气、固气等物质的相互转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描述物质的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 物质的相互转化规律。

教学难点:
1. 运用化学方程式描述物质的转化过程。

教具准备:
1. PPT课件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酸性碘化钾溶液等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呈现一个化学反应的图片,引入本课话题;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物质的三态有哪些吗?
3.学生回答并导入下一环节。

二、讲解(15分钟)
1.讲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过程;
2.介绍固液、液气、固气等物质的相互转化规律;
3.讲解化学方程式描述物质的转化过程。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进行实验观察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反应;
2.观察并记录反应过程中的现象;
3.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探讨反应规律。

四、总结(10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学生参与讨论,总结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规律;
3.强调化学方程式在描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习题。

2.提示学生期末考试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感受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规律,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实验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优秀教师教案

初中化学优秀教师教案

初中化学优秀教师教案
主题:化学基础知识复习与练习
教学目标:
1. 复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复习并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

2. 进行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练习能力。

教学步骤:
一、复习化学基础知识(15分钟)
1. 讲解化学的基础概念,如元素、化合物、原子等。

2. 回顾常见化学元素的符号和原子序数。

3. 复习常见的离子式和分子式。

二、练习题目(30分钟)
1. 请学生完成一些与化学基础知识相关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2. 老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正确的答题方法。

三、综合应用(15分钟)
1. 提出一个化学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进行讨论。

四、课堂总结(10分钟)
1.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肯定。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复习和加深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
练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酸碱盐专题教案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酸碱盐专题教案

18、硫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
19、氯化铜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20、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21、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到水中
22、氧化钙溶于水
23、一氧化碳通入到水中
24、氧化铁和水
25、二氧化硫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26、二氧化硫通入到盐酸溶液中
27、氧化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28、氧化铜和盐酸溶液
1. 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颜色:盐溶液 的颜色:铜盐、兰色;
铁盐、黄色;
亚铁盐、浅绿色
碱 的颜色:氢氧化铁、红褐色;
氢氧化铜、兰色
例 1.分别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两个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假设溶液中的水不蒸发) 液:
1.质量变化?
,则两瓶溶
2.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例 2.在四个小烧杯中分别盛放下列物质,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的是 A .汽水 B .浓盐酸 C .浓硫酸 D .饱和食盐水
A 、浓 H2SO4
B
、固体 NaOH
C 、 CaCl2 固体
D
、 Cu SO4 粉末
5. 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下列各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稀硫酸溶液和锌
2、稀盐酸溶液和铜
3、硝酸银溶液和锌
4、铜和氯化银
5、硫酸锌溶液和铁
6、硫酸溶液和硝酸钠溶液
()
A 、 CuSO4 和 NaCl
B
、 BaCO3和 AgNO3
C 、 NaCl 和 K NO3
D
、 NaOH和 KOH
例 5.下列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向一定量的氧化铜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并微热后可看到黑色固体逐渐消失,

(完整版)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完整版)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

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

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

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