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什么是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特征1.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2.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3.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4.数字化与多媒体交互性与共享性超时空与即时性碎片化与社交化分众化与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新媒体主要类型/形态1.门户信息型雅虎、新浪2.搜索信息型谷歌、百度3.社交分享型脸书、微博4.智能推送型今日头条Web1.0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网页目录”Yahoo网景公司:互联网繁荣的开始1995Netscape 全球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的商业浏览器1996年,全球首个门户网站“雅虎”上市;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谷歌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创建百度baidu;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瀛海威启蒙中国互联网BAT 百度阿里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中国于1994年正式完成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接入互联网第77个国家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ARPA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1989年,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的技术构想;美国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又被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5亿Web2.0 社交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兴起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德拉吉报道2001年美国“911”事件博客Blogger引起关注2002 方兴东在中国推广博客创建“博客中国”2006年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服务2007年微博在中国兴起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互联网产品模式;Web 2.0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互动,去中心化、去层级化;每个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六度分隔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交网站SNS借鉴了六度分隔理论 SNS全称是Social Network Site 翻译成“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络”长尾理论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更多关注重要的人或事,而在网络时代,关注“尾部”成为可能;长尾理论用来描述亚马逊之类网站的商业模式;Web3.0 精准性个性化智能性互联网起源拉里路线:拉里•罗伯茨阿帕网ARPA项目负责人;用秒表对五角大楼内部所有走廊进行了测量,计算出各个办公室之间最快的行走路线,被称为“拉里路线”;最早的阿帕网由4台计算机连接组成,成为互联网的雏形;1969 渔网理论:美,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又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来源于人类数千年“渔网”的经验;主要是去中心化,扁平化,实现机机平等,机机相互直接传输不需要经过中心;而且机越多,速度越快,力量越强;可以接纳无限大;分组交换理论:美,伦纳德.克兰罗克,发明“分组交换理论”;将大块信息切成小块,传输到指定地点后,再复原合成信息;三条理论实现了:大信息切成小信息,以最短的路线,经任意机传输到指定机,再复原大信息;TCP/IP协议:罗伯特•卡恩和温顿•瑟夫发明了TCP/IP协议即计算机相互间交流连接,需要有规则,制定的规则即为协议;互联网的TCP/IP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标志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1983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万维网:蒂姆·博纳斯·李万维网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加速器;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概念 ,使得互联网技术平民化;1989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新媒体艺术的特点1.开放性2.交互性3.虚拟性4.超时空新媒体艺术的分类技术1.远程通信艺术2.网络广播艺术3.视频联通与远程临场艺术4.网络艺术5.计算机媒体艺术6.虚拟现实艺术7.基于人机交互的装置艺术艺术1.新媒体语言艺术2.新媒体舞蹈、表演艺术3.新媒体视觉艺术4.新媒体影视艺术5.新媒体音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意义1.新媒体技术拓展艺术的空间手绘时代、照相时代、数字合成时代2.新媒体技术促进艺术的传播开放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互动性3.新媒体技术创新艺术的形式沙画艺术、虚拟现实技术4.新媒体技术带来艺术的“异化”大众化、生活化、商业化新媒体政务意义1.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行政效率2.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减少政府层级3.拓展政治活动的时空范围、促进公众政治信息获4.推动政府结构和功能转变、推进政治管理现代化新媒体政务功能1.扩大政务信息公开2.增强政府治理能力3.拓展宣传渠道4.创新公共服务模式特点1、真实化的虚拟服务2、沟通形式的平等性3、信息沟通的有效性4、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5、新媒体运营的专业性舆情信息的研判1.舆情研判的原则重要性原则、深度分析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2.舆情研判的方法相关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统计分析法舆情信息的回应1.快速回应热点舆情2.正面引导负面舆情3.科学化解突发舆情舆情收集的原则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舆情搜集的方法人工法浏览、搜索和调查、自动搜集法快速回应热点舆情回复制度化、解决常态化正确引导负面舆情一、做好利益相关方沟通互动、控制事态发展,防止舆情恶化;正面引导舆情方向;二、及时做好新闻发布、消除噪声、杂声影响;争取媒体支持;三、通过负面舆情利益相关方发声,及时化解不良情绪;科学化解突发舆情有效处理与有效评估新媒体产业构成要素: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等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新媒体营销:是指利用平台进行营销的方式;在带来巨大革新的时代,营销方式也带来变革,沟通性communicate、variation、creativity、关联性relation,体验性experience、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传播时代; 并且出现了网络杂志、博客、微博、微信、TAG、、、WIKI等这些新;新媒体治理网络问题1.网络成瘾2.网络侵权3.网络诈骗4.网络暴力5.网络色情治理手段1.法律法规2.技术手段3.宣传教育4.网友自律5.媒体监督媒介融合形态1.业务融合:媒体间的壁垒被打破;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3.渠道融合:网络成为媒介产品的主要发行渠道;4.产业级整合:新的传播平台诞生;5.资本融合:并购以及组建合资公司;媒介融合定义1.媒介融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介相互融合发展出新的媒介形态;2.媒介融合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产生出的新载体、新渠道、新平台;3.媒介融合强调信息的整合,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全方位的渗透;媒介融合条件1.技术条件:三网融合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2.用户条件:由“受众”向“用户”转变3.产业政策条件:大数据特点1.容量大2.类型多3.快速化4.应用价值大价值密度低5.3 I特征大数据与云计算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云计算让普通人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而如此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大数据应用大数据预测当选纸牌屋大数据4V“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但价值巨大”就是“大数据”的显著特征,或者说,只有具备这些特点的数据,才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AI的诞生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工业机器人之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2016,AlphaGo战胜李世石腾讯写稿机器人 2015年9月发布处女作2018,新华社人工智能主播阿里鹿班系统2019,央视新闻新媒体首次将AI剪辑技术应用到短视频剪辑当中图灵测试1950年,阿兰·图灵在那篇名垂青史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力的开篇说:“我建议大家考虑这个问题:‘机器能思考交流吗’”它指的是让实验者和黑箱中的机器对话实验者不确定对方是机器还是人;如果在一番对话后,实验者无法判断对方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拥有了人工智能;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它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启发构思;特征1、沉浸性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让用户成为并感受到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造环境中的一部分2、交互性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赵兰溪:如使用者接触到虚拟空间中的物体,那么使用者手上应该能够感受到3、多感知性多感知性表示计算机技术应该拥有很多感知方式,比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4、构想性构想可以理解为使用者进入虚拟空间,根据自己的感觉与认知能力吸收知识,发散拓宽思维,创立新的概念和环境;5、自主性如当受到力的推动时,物体会向力的方向移动、或翻倒、或从桌面落到地面等;应用360全景VR 摄像机VR技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除以上罗列出来的已实现科技产品外,面部识别、语音命令、眼球追踪和手势控制等技术正也在发展中;Augmented Reality技术:增强现实,简称ARAR技术是计算机在现实影像上叠加相应的图像技术,利用虚拟世界套入现实世界并与之进行互动,达到“增强”现实的目的;由上述解释我们可以知道,VR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中构建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并且可以把我们的感官带入这个世界;而AR是利用虚拟世界来加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M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现实场景呈现虚拟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混合现实MR的实现需要在一个能与现实世界各事物相互交互的环境中;如果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那就是VR的领域了;如果展现出来的虚拟信息只能简单叠加在现实事物上,那就是AR;MR的关键点就是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和信息的及时获取;VR与AR区别VR设备:因为VR是纯虚拟场景,所以VR装备更多的是用于用户与虚拟场景的互动交互,更多的使用是: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5DT之类的、动捕系统、数据头盔等等;AR设备:由于AR是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结合,所以基本都需要摄像头,在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基础上,结合虚拟画面进行展示和互动,比如GOOGLE GLASS这些其实严格的来说,IPAD,手机这些带摄像头的只能产品,都可以用于AR,只要安装AR的软件就可以;从概念上来说,VR是纯虚拟数字画面,而AR虚拟数字画面加上裸眼现实,MR是数字化现实加上虚拟数字画面;VR 是AR的子集,AR是MR的子集;区块链定义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 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通常使用较小的计算机系统,每台计算机可单独放在一个地方,每台计算机中都可能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份完整拷贝副本,或者部分拷贝副本,并具有自己局部的数据库,位于不同地点的许多计算机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全局的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大型数据库;点对点技术点对点技术peer-to-peer, 简称P2P又称对等互联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网络通常用于通过Ad Hoc连接来连接节点;这类网络可以用于多种用途,各种文件共享软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P2P技术也被使用在类似VoIP等实时媒体业务的数据通信中;共识机制所谓“共识机制”,是通过特殊节点的投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交易的验证和确认;对一笔交易,如果利益不相干的若干个节点能够达成共识,我们就可以认为全网对此也能够达成共识;再通俗一点来讲,如果中国一名微博大V、美国一名虚拟币玩家、一名非洲留学生和一名欧洲旅行者互不相识,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你是个好人,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你这人还不坏;提出2008年由中本聪第一次提出了区块链的概念,在随后的几年中,成为了电子货币比特币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块链进化区块链1.0——数字货币区块链2.0——数字资产与智能合约区块链3.0——各种行业分布式应用落地区块链2.0它们被用来使人们远离全球化经济,使得隐私到保护,使人们“将掌握的信息兑换成货币”,并且有能力保证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得到收益;第二代区块链技术使存储个人的“永久数字ID和形象”成为可能,并且对“潜在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提供解决方案;特征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开放性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比如一套公开透明的算法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的交换数据,使得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的信任,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的存储起来,除非能够同时控制住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因此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匿名性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是无需信任的区块链中的程序规则会自行判断活动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对手无须通过公开身份的方式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信任,对信用的累积非常有帮助;应用内容生产与新闻众筹打击假新闻智能交易与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广告精准投放舆情分析内容生产与新闻众筹用户信息保护物联网对于新媒体发展的作用1.增加了信息资源的来源2.扩大了新闻生产的主体3.传媒表现形式更多元化5G的特性1.高传输速率、2.时延更短、3.超低能耗、4.超大系统容量、速度快5.大规模设备连接、5G时代的传播1.全时空传播;2.全现实传播;3.全连接传播4.全媒体传播2.5G的下载速率最高可达到10Gbps移动互联网特征1.接入移动性: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使用场景动态变化;2.时间碎片性:终端的移动性决定了使用时间和内容的碎片性;3.位置相关性:基于位置的移动应用服务LBS进入人们生活;4.终端多样性:各手机厂商拥有不同操作系统和类型多样的硬件终端;5.用户普及性:H5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次重大修改;2014年10月29日制定完成;HTML5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移动设备上支持多媒体;支持拖拽、离线应用和桌面提醒支持地理位置定位,适合移动应用开发使用语义化标签,标签结构清晰,便于SEO搜索引擎优化使用CSS3层叠样式表,减少页面对图片的使用兼容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尺寸、不同浏览器的浏览Android与iOS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i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非开源的移动操作系统,属于类Unix的商业操作系统;2010年6月,苹果公司将“iPhone OS”改名为“iOS”;开发难度大于Andriod;移动互联网应用资讯类娱乐类交流类学习类生活类商务类工具类。
网络及新媒体复习资料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文字的创造和使用2.印刷术创造3.电报创造4.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1.信息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2."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3.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三、新传播革命的根本特征〔一〕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二〕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五、互联网开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后现代性特征:个人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六、计算机诞生的标志计算机诞生的标志是-阿帕网,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信协议,整个世界开场普遍采用这一系统构造,这标志着全球互联网的正式诞生七、新媒体的根本特征1.数字化〔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2.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3.超时空〔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门户!,我国的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均在1998年前后相继成立。
web2.0时期的网络应用是"一对多〞与"多对多〞并立,出现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形式,互动性加强,内容生产包括信息交互与行为记录。
新技术的开展趋势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5G〕八、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1.信息传播的通道2.知识生产的平台3.人际交往的平台4.娱乐新天地5.商务活动的平台〈B2B〔Business_Business〕〉、〈B2C〔Business_Customer〕〉、〈C2C〔Customer_Customer〕〉6.意见自由市场九、从受众到用户1.从被动承受到主动获取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3.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4.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5.从受众反应到用户体验服十、互联网用户的小众化、碎片化趋势★小众化的积极面向1.文化开展的新方向2.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小众化的消极面向1."信息茧房〞的扩*〔信息茧房概念-公众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取信息,因而信息构造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久而久之,会置身蚕茧一般的狭隘的空间。
网络新媒体大一知识点归纳
网络新媒体大一知识点归纳一、网络新媒体概述网络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融合了多种媒体形式和服务的新型媒体形态。
它包括数字内容生产、传播、交互和分享等多种功能,涉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领域。
网络新媒体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生活、传媒行业、商业运作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网络新媒体的技术基础1. 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是支撑网络新媒体发展的基础,包括传输协议、IP地址、域名系统等。
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为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 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是指通过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获取的技术。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
三、网络新媒体的特点与作用1. 多样性网络新媒体以其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广大用户。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获得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2. 交互性网络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交互方式,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行为参与到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中。
3. 即时性网络新媒体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用户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消息和资讯。
4. 高度可定制化网络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推送相应的信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5. 影响力网络新媒体在舆论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快速传播信息,引导和影响公众的意见和行为。
四、网络新媒体的应用领域1.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网络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包括微博、微信、QQ空间等平台。
社交媒体强调用户间的交流互动,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感受,与他人建立联系。
2. 在线媒体在线媒体是指通过网络发布新闻和信息的媒体形式。
包括新闻网站、视频网站、博客等。
在线媒体提供了更广泛的报道范围和更快速的发布速度,成为了用户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
3. 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新兴技术实现的艺术形式。
通过网络新媒体,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交互性强的艺术作品。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考试题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以下哪个不属于网络和新媒体的特点?A. 高度互动性B. 实时传递信息C. 可广泛覆盖的受众D. 信息传递的单向性2.以下哪个不是新媒体的一个形式?A. 网络视频B. 移动应用程序C. 电子邮件D. 广播电视3.社交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来构建和分享用户生成内容的一类应用程序和网站。
以下哪个不是社交媒体的代表?A. FacebookB. TwitterC. 微信D. CCTV4.信息时代的特点之一是大数据的产生与应用。
下面哪个不属于大数据的特点?A. 高速度B. 高容量C. 高时效性D. 高价值5.网络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
以下哪一个不是传统媒体的主要问题之一?A. 信息传递速度慢B. 信息传递范围有限C. 消息的传播不受控制D. 广告形式单一二、解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请简要解释什么是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部分。
互联网是指将全球各地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形成的全球性计算机网络系统。
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传输媒介、网络协议、服务器和终端设备。
网络基础设施指的是网络的硬件设备,如服务器、路由器和交换机等;传输媒介包括光纤、电缆和无线信号等介质;网络协议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传输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约定;服务器是指提供互联网服务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是指连接到互联网的用户设备,如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等。
2.请列举并简要解释三种常见的社交媒体平台。
a. Facebook: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用户可以在上面与朋友分享照片、视频、状态更新等内容,并通过留言和点赞等功能与其他用户互动。
b. Twitter:Twitter是一种即时信息分享平台,用户可以发布短小的消息(推文)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Twitter以其简洁的界面和实时性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c. 微信:微信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信息。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交流、娱乐的主要渠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网络与新媒体的一些重点知识。
一、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网络,它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实现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互联网最早起源于冷战时期的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的组成和基础技术互联网由各种网络设备和技术组成,包括服务器、路由器、光纤等。
其中,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技术,它规定了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三、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手段来传达信息的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选择。
四、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影响社交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共享。
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五、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在信息社会中,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安全问题包括网络攻击、病毒传播等,而隐私保护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保护。
我们应当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一个常常被讨论的问题。
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辨别真伪,以可信的信息为依据,进行判断和决策。
七、新媒体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新闻媒体、广告宣传、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将更加普及和深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总结: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重点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提高自己的防范能力和判断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02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李良荣版)
contents •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趋势及挑战目录01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与新媒体定义及特点定义特点早期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兴起自媒体时代智能化媒体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历程网络与新媒体影响及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对传统媒体的影响A B C D对个人的影响对未来社会的影响02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传播媒介的变革01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02互动性与反馈机制03全球化传播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
多媒体融合网络传播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碎片化与整合网络信息碎片化,但可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整合。
社交化趋势社交网络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更加社交化,人际关系在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包括点击率、浏览量、转发量、评论数等,用于衡量网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传播效果的质化分析对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舆论引导、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质化分析。
受众分析与定位通过对受众的行为、兴趣、需求等进行分析,实现精准传播和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与比较结合具体案例,对网络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和比较。
03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社交媒体类型及特点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定位明确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和留住读者。
内容为王多平台推广数据分析01020403关注读者反馈和数据统计,不断优化内容和运营策略。
确定自媒体的主题和受众群体,保持内容的一致性和专业性。
利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自媒体运营策略分析直播平台运营策略探讨直播内容选择主播培养与包装互动与社交盈利模式探索04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概述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体系网络与新媒体主体法律责任网络与新媒体监管机制网络与新媒体伦理道德原则阐述了诚信、公正、尊重他人等伦理道德原则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
网络与新媒体考试试题
网络与新媒体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以下哪个不是新媒体的特点?()A 数字化B 互动性C 单一性D 及时性2、常见的新媒体平台不包括()A 微信B 微博C 报纸D 抖音3、以下哪种内容形式不属于网络新媒体?()A 文字B 音频C 纸质书籍D 视频4、网络新媒体传播中,“把关人”的作用()A 增强B 减弱C 不变D 消失5、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A 主动搜索B 被动推送C 两者并重D 以上都不对6、以下哪个指标不能用于衡量新媒体营销效果?()A 粉丝数量B 阅读量C 产品销量D 员工数量7、新媒体文案的标题,哪种更能吸引用户点击?()A 直接陈述B 提出疑问C 罗列数据D 平铺直叙8、以下关于社交媒体营销的说法,错误的是()A 成本低B 效果难以评估C 精准定位D 互动性强9、网络直播中,以下哪种行为不符合规范?()A 展示才艺B 推销产品C 传播不良信息D 知识讲解10、新媒体数据分析中,PV 指的是()A 页面浏览量B 独立访客数C 转化率D 跳出率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和_____上。
2、网络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3、微信公众号的类型分为_____、_____和_____。
4、短视频的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
5、新媒体营销的常见策略有_____、_____和_____。
6、微博的传播特点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7、网络舆情的监测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
8、新媒体用户画像的构建维度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9、搜索引擎优化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
10、新媒体运营中,KPI 通常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网络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山东省考研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网络传播理论解析
山东省考研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网络传播理论解析一、引言网络传播作为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网络与新媒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网络传播理论进行解析,帮助山东省考研学子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网络传播的定义与特点网络传播,简单来说,就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网络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广泛性:网络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触达全球各个角落的受众,覆盖范围比传统媒体更广。
2. 互动性:网络传播实现了双向、多向互动,受众可以主动参与、分享和评论,形成更加多元化的交流模式。
3. 即时性:网络传播具有实时性,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全球,受众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资讯。
4. 多样性:网络传播形式多样,既有文字、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也有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传播方式。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理论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网络传播,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理论,下面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理论。
1. 信息传播模式理论信息传播模式理论是指探讨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是怎样传播的理论。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独立创新理论、网络效应理论和信息扩散理论。
- 独立创新理论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是由个体独立进行的,创新主体是信息的源头,通过网络传播给其他个体。
- 网络效应理论指出,在网络传播中,信息的价值和影响力会随着用户规模的增大而增强,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 信息扩散理论强调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快速传播特点,通过网络形成信息的迅速传递并扩散到大范围受众的过程。
2. 传播效果评估理论传播效果评估理论关注的是网络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程度和效果。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社会认知理论、传播效果模型和传播反馈理论。
-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网络传播对受众的认知和态度会产生影响,通过传播内容的接触和认知产生心理反应和行为反馈。
- 传播效果模型提出传播效果的评估应该从不同层次分析,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三个方面。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重庆市考研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新媒体技术与传播策略梳理
重庆市考研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新媒体技术与传播策略梳理在当代社会中,新媒体技术正日益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重庆市考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习者需要具备熟悉新媒体技术和掌握传播策略的能力。
本文将针对新媒体技术与传播策略进行梳理,帮助考生了解相关知识,为复习提供参考资料。
一、新媒体技术1.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是新媒体的基础,对于考生来说,熟悉互联网的基本原理、网络架构、传输协议等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了解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趋势,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对于考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新媒体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熟悉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并了解如何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有效的传播和营销。
3.移动应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对于新媒体从业者来说尤为重要。
考生需要了解移动应用的原理和开发技术,熟悉移动应用的设计和用户体验,并学习相关的开发工具和平台。
二、传播策略1.内容创作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
考生需要学会进行优质内容的创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内容策划和营销技巧,确保创作的内容能够吸引用户和传播。
2.社交媒体营销社交媒体成为企业和组织进行营销的重要渠道。
考生需要了解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和用户行为,学习如何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品牌推广、用户互动等活动,提升企业形象和销售业绩。
3.数据分析与运营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需要依靠数据的支持和分析。
考生需要学习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改进传播策略,并掌握相关的数据运营工具和技术。
4.危机公关与舆情监测新媒体时代,危机公关和舆情监测成为企业和组织必备的技能。
考生需要学习危机公关的基本原理和应对策略,了解舆情的监测和分析方法,并掌握相关软件和工具的使用。
综上所述,重庆市考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考生需要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关注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策略两方面的内容。
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
网媒复习第一章1.媒介发展史口头传播时期~~手抄传播时期~~大众传播时期开始~~电子媒介产生~~网络传播时期2.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P1~P2)第一次传播革命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二次传播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
第三次传播革命电报发明。
第四次传播革命,亦即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3.梅特卡夫定律由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
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4.摩尔定律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来的。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
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新摩尔定律:中国IT专业媒体上出现了"新摩尔定律"的提法,指的是中国Internet联网主机数和上网用户人数的递增速度,大约每半年就翻一番。
而且专家们预言,这一趋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保持下去。
第二章1.新媒体的基本特征(P16~P19)数字化(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超时空(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2.新媒体定义1967年由戈尔德马克提出,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按硬件设备终端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门户网站、博客、微博、播客等)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
以计算机为终端的新媒体是最早出现也是普及程度最广的类型,绝大部分的其它新媒体终端都来源于或借鉴了以计算机为终端的新媒体。
(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手机报、手机电视)(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无线数字电视、车载公交移动电视、楼宇电视、IPTV、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第三章1.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简称BBS(2)超级链接与门户(3)搜索引擎2.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简写RSSRSS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目前广泛用于网上新闻频道、博客和Wiki上。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什么是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特征1.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2.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3.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4.数字化与多媒体交互性与共享性超时空与即时性碎片化与社交化分众化与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新媒体主要类型/形态1.门户信息型(雅虎、新浪)2.搜索信息型(谷歌、百度)3.社交分享型(脸书、微博)4.智能推送型(今日头条)Web1.0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网页目录”Yahoo网景公司:互联网繁荣的开始(1995)Netscape 全球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的商业浏览器1996年,全球首个门户网站“雅虎”上市。
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谷歌)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创建百度(baidu)。
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瀛海威启蒙中国互联网BAT 百度阿里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中国于1994年正式完成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接入互联网第77个国家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ARPA)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1989年,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WWW)的技术构想。
美国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又被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5亿Web2.0 社交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兴起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德拉吉报道)2001年美国“911”事件博客(Blogger)引起关注2002 方兴东在中国推广博客创建“博客中国”2006年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服务2007年微博在中国兴起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互联网产品模式。
山东省考研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网络技术与新媒体传播概要
山东省考研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网络技术与新媒体传播概要山东省考研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网络技术与新媒体传播概要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技术与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山东省考研网络与新媒体的复习资料,以下是网络技术与新媒体传播的概要。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技术是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础,它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对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网络带宽的不断提升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和互动。
此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也为网络技术的应用开拓了新的可能性。
二、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影响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互动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方面。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核心特征,它使用户能够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
个性化则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精准推送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
多样性则体现在信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上,涵盖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新媒体传播的出现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的扩大,使得信息能够更迅速地传递到全球各地。
其次,新媒体催生了大量的创新产业,如在线教育、网络直播等。
再次,新媒体传播促进了信息的多元化和民主化,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个人观点,加强社会参与。
最后,新媒体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信息泛滥、虚假信息以及个人隐私泄露等。
三、网络技术与新媒体传播的融合发展网络技术与新媒体传播的融合发展可以说是当前的趋势和方向。
首先,网络技术赋能新媒体传播,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传媒行业的生产效率和创作水平。
其次,新媒体传播也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例如互联网的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
最后,网络技术和新媒体传播的融合不仅在传媒行业有广泛应用,也在其他领域如教育、医疗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实务复习
一、填空1.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功能是资源共享和通信2.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1969年诞生于美国,是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网络,最初只有4台计算机相连。
3.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4.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在1989年提出的万维网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5.根据经营主体的不同,大致可将网站分为政府机构类网站、资讯门户类网站、企业类网站、交易类网站和个人网站。
6.网络信息收集的工具:搜索引擎、专业网站、学术专家推荐、网络数据库、数字图书馆7.网络信息筛选的步骤:粗选、精选、更新8.网络新闻的筛选:新闻专业标准及社会评价标准9.社会评价标准:法律法规标准、伦理道德标准10.网络新闻突出特点——层次化11.稿件文字加工:改错、删除、增补、改写12.网络传播最常用的图片主要有新闻照片和新闻图表两大类。
新闻图表分为图和表,图最常见的是示意图,表最常见的是计算机软件制成的各种统计表格。
13.网络新闻照片经常采用JPG和GIF两种格式14.根据网络专题的内容与性质,网络专题可分为重大事件专题、突发性事件专题和原创型专题。
15.网络论坛:(1)从组织方式、内容上看,可分为专题式、综合式、专业式。
(2)社会进入与发言机制分为有限制式、半限制式与无限制式。
16.网络信息发布是网络信息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
17.网络信息发布应遵循对受众友好和对搜索引擎友好两个原则。
二、名词解释语义网: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
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不但能理解人类语言,而且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
给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是多业务、个性化服务的全面融合。
超级链接:跳转到所需信息出现的位置就是超级链接。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考试题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数字电视2.网络报刊3.拟态环境4.网络暴力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何为新媒体?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手机报面临怎样的困境?可以从哪些方面解决?3.请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4.新媒介形态和新产业对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造成了哪些冲击?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40分)1.请结合长尾理论阐述你所熟悉的某种新媒体是如何盈利的。
2.有人说新媒体语境下公共领域是获得了重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一、名词解释1.数字电视:数字电视(Dig ital TV,DTV)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
2.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
网络报刊有网络报纸和网络杂志。
3.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提出。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T、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4.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仲。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二.、简述题1、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网络与新媒体选题库
网络与新媒体选题库1、从新闻客户端到内容生态平台:今日头条的内容生产模式研究2、媒介融合视角下省级党报集团发展策略研究——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为例3、新媒体环境对游戏产业的影响4、反转新闻的舆论演化机制与应对研究——以陕西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例5、探究国内“慢综艺”的发展现状——以《亲爱的客栈》为例6、个性化推荐新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以“今日头条”为例7、财经报道的可读性问题研究——以《财新》“数字说”为例8、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数字阅读产品营销策略研究9、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分析10、新媒体使用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11、新媒体时代媒介监督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以“于欢案”为例12、算法推荐类平台的用户体验分析13、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反转的成因分析与反思14、新媒体环境下热点话题的舆情分析——以麦当劳更名为例15、新媒体时代数字音乐传播研究16、军事类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研究——以《解放军报》微信公众号为例17、自媒体时代中的新闻造假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18、腾讯的游戏业务问题研究19、光线传媒多元化经营问题研究20、数字音乐版权问题研究21、网络综艺《奇葩说》的营销问题研究22、“网红"媒介形象研究——基于《中国青年报》和“新浪新闻”微博的文本分析23、《“泛真人秀”环境下歌唱类综艺的发展走向——以江苏卫视为例》24、裂变式噪音传播对政务微博公信力的挑战及应对策略25、《新媒体传播生态下共享医疗的生存模式研究--以“春雨医生”为例》26、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及策略研究-以XXX大学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27、网络草根舆论在热点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28、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公益的传播策略及效果研究——以“蚂蚁森林”为例29、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影的传播分析30、婚恋交友类节目对女性的形象塑造研究——以《非诚勿扰》为例31、“标题党”的制作分析32、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文化类节目分析——以《非正式会谈》为例33、"学而思"的口碑营销问题研究34、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解读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演变35、网络舆论中丧文化兴起的原因及社会心态表达36、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以九寨沟地震事件为例37、端游《绝地求生》“爆红”原因探析38、算法推送:信息私人订制的传播效果研究——以“今日头条”为例39、音频类客户端的现状及趋势研究——以荔枝FM为例40、基于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新闻客户端研究——以“今日头条”为例。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试题及答案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网络与新媒体是指通过_________来传播信息的媒介。
A. 传统媒体B. 互联网C. 社交网络D. 广播电台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新媒体的特点?A. 互动性B. 实时性C. 单向传播D. 多样性答案:C3. 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内容的传播速度通常比传统媒体要_________。
A. 慢B. 快C. 相同D. 不确定答案:B4. 新媒体营销中,_________是衡量营销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A. 点击率B. 阅读量C. 转化率D. A、B和C都是答案:D5. 网络舆情监控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A. 提高网站流量B. 收集用户反馈C. 防止负面信息扩散D. 增加广告收入答案:C6. 在社交媒体上,_________是形成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因素。
A. 内容质量B. 用户分享C. 平台算法D. A和B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A. 在线教育B. 电子商务C. 传统电视广播D. 移动应用答案:C8. 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生成的内容(UGC)_________。
A. 减少了B. 增加了C. 保持不变D. 无法确定答案:B9. 网络直播的特点是_________。
A. 延迟性B. 互动性C. 非实时性D. 单向传播答案:B10. 下列哪项不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A. 内容形式的多样化B. 传播速度的加快C. 信息来源的单一化D. 受众参与度的提高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网络与新媒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网络与新媒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其次,它促进了社会互动,增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再次,它为商业营销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最后,它也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冲击,促使传统媒体进行数字化转型。
2. 描述新媒体营销中的“病毒式营销”策略。
网络与新媒体考研资料推荐
价格因素
考虑预算:根据 自己的经济状况 选择合适的资料
性价比:比较不 同资料的价格和 质量,选择性价 比高的资料
避免盲目追求高 价:高价资料不 一定适合所有考 生,要根据自己 的实际情况选择
关注优惠信息: 关注书店、网络 平台的优惠活动 ,节省购买成本
THANK YOU
汇报人:XX
和影响
03
《网络传播学》:研究网络 传播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新媒体营销》:介绍新
04 媒体营销的策略、方法和
案例分析
《新媒体用户研究》:探
05 讨新媒体用户的行为、需
求和心理特征
《新媒体数据分析》:介
06 绍新媒体数据分析的方法、
工具和实践案例
辅导书类
《网络与新媒体考研真题解 析》:历年真题解析,帮助考 生掌握考试规律
辅导书类使用建议
选择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辅导书, 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邮电出 版社等。
认真阅读辅导书中的知识点和解 题方法,做好笔记和总结。
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选 择适合自己的辅导书,如基础阶 段、强化阶段、冲刺阶段等。
结合历年真题,进行针对性的练 习和复习。
真题类使用建议
真题的重要性: 了解考试题型、 难度和考点
网络与新媒体考研资 料推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此处添加标题
Part Two
此处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此处添加标题
01
考研资料推荐
教材类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全
01 面介绍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
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新媒体传播学》: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2.印刷术发明3.电报发明4.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1.信息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2.“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3.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一)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二)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后现代性特征:个人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六、计算机诞生的标志计算机诞生的标志是-阿帕网,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信协议,整个世界开始普遍采用这一系统结构,这标志着全球互联网的正式诞生七、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数字化(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2.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3.超时空(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门户网站Yahoo!,我国的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均在1998年前后相继成立。
web2.0时期的网络应用是“一对多”与“多对多”并立,出现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形式,互动性加强,内容生产包括信息交互与行为记录。
新技术的发展趋势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5G)八、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1.信息传播的通道2.知识生产的平台3.人际交往的平台4.娱乐新天地5.商务活动的平台〈B2B(Business_Business)〉、〈B2C(Business_Customer)〉、〈C2C(Customer_Customer)〉6.意见自由市场九、从受众到用户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3.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4.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5.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服十、互联网用户的小众化、碎片化趋势★小众化的积极面向1.文化发展的新方向2.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小众化的消极面向1.“信息茧房”的扩张(信息茧房概念-公众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取信息,因而信息结构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久而久之,会置身蚕茧一般的狭隘的空间。
-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视野狭窄,偏执自负,盲目盲从。
)2.社会粘性的丧失新媒体带来传媒格局变革1.新媒体产业加剧了市场竞争,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
2.新媒体产业逼迫传统媒体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与融合,单一的传统媒体将无法生存。
3.新媒体产业改变了传统受众的阅读习惯,将消费者由“受众”转变为“用户”,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游戏规则。
传统媒体的求生之路(传统媒体的转型需重视以下几点)1.保持内容优势2.适应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3.创新盈利模式十一、媒介融合①狭义的媒介融合是不同形态的媒介相互“叠加”和“融合”,产生新的媒介形态②广义的媒介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媒介技术、媒介组织、所有权等所有媒介要素的整合与互融,是生产、发布、接收、消费等媒介产业各个层面的融合(概念-综合而言,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形态的边界逐渐消融,多功能复合型媒界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和趋势。
)十二、媒介融合的三大诱因1.技术诱因:媒介融合的根本原因是数字技术的成熟2、经济诱因:(1)规模化生产(2)分工、合作与专业化3、市场诱因:受众的信息需求十三、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1.内容融合2.网络融合3.终端融合4.媒介融合实践十四、新闻生产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
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事实经过采写、编辑、发表等业务流程,是新闻专业组织制造的过程及结果;二是指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地加工赋予新闻事实以意义从而建构了社会现实。
十五、新闻场域场域是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一个新闻社会学研究范式。
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
新闻生产的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隐喻了新闻生产背后的权力关系。
十六、新闻生产的新模式1.UGC新闻模式(即“用户生产内容”)2.众包新闻模式(即“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
”)3.迭代新闻模式迭代新闻生产在迭代过程中完善,满足用户参与定制的信息需求。
新闻从快到深分为快讯、初稿、报道7个阶段、背景、分析、互动和定制4. 融合新闻模式融合新闻模式是新旧媒体进行跨平台合作向目标受众进行新闻传播的一种创新性的新闻报道模式。
十七、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关键点与具体步骤1.观念更新与流程再造(优化采编沟通,合理编排流程)2.全员参与与上下沟通(采编同步交流,扁平化操作)3.量化管理与机动应对十八、网络与“四权”建设1.网络与知情权2.网络与参与权3.网络与表达权4.网络与监督权十九、网络问政1.政务公开与上情下达2.参与决策与下情上达(“网络问政”就是一系列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参与模式的统称,主要有三个方面:了解民意,问需于民;汇聚民智,问计于民;民主监督,问察于民。
)网络与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指在公共协商过程中,由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对话、讨论、审视各种相关理由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合法性,实现公民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与公共决策。
二十、互联网:新的舆论场1、网络舆论的萌芽期(1999——2002)网民主要特点是知识层次普遍较高,网络舆论多由精英主导。
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两大特点:一是新老媒体互动是网络舆论真正影响大多数人乃至时间走向的重要因素;二是政府感受到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在舆论面前承认、纠正错误。
3、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二十一、网络舆论的成因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2.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3.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二十二、网络舆论的特点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即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指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网络舆论中的“马太效应”其实就是从众心理。
舆论占优的议题声调越来越高,浏览回复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其他议题则越来越被漠视,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从而使得关注焦点越来越集中在某几个话题。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二十三、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积极影响:1.网络舆论推动舆论监督的发展2.网络舆论具有社会减压阀的功能3.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消极影响:1.质量低、群体极化严重,出现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2.虚拟空间影响现实空间:跟风严重二十四、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念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意见领袖”这一概念)二十五、新意见领袖的概念和特征大众媒体发达时代产生的区别于旧意见领袖的新群体。
拥有叱咤风云的力量;借助技术得以常态化地、在第一时间发表观点二十六、新意见领袖的分类1文体明星2公共知识分子3草根领袖二十七、新意见领袖的影响力1、新意见领袖——互联网催生的新权力层(1)公众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各项权利作斗争(2)聚合在一批人周围,听他们发表观点,在网上发出或支持或反对的声音,甚至延伸到网下,采取相应的行为。
2、舆论风暴——新意见领袖的能量所在意见领袖们或直接提供信息或转发事件,从而为公众设置议程;或提供真相,揭示事件性质,引导舆论方向。
二十八、新意见领袖的产生1、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网民所寻找的信息处理的委托人,就是新意见领袖。
2、社会资本——新意见领袖的权力来源成为意见领袖的权力都来自社会资本——以名望、声誉而获得公众的认可。
二十九、新意见领袖的新动向:商业化、职业化、群体化1.对新意见领袖的争夺2.新意见领袖的“圈子”3.正确看待新意见领袖:新意见领袖容易引发的群体激化值得高度重视。
新意见领袖本身的是非对错也是值得关三十、网络社会思潮及其特点1、社会思潮与网络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基础之上。
它因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现象、矛盾和冲突而触发,即可以表现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理论,也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网络社会思潮,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社会思潮。
网络社会思潮是现实社会思潮的延伸,与现实问题联系相当紧密,它反映和表达的依然是现实世界的不同意见、态度和倾向,以及话语和利益诉求。
2、网络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特点网络社会思潮的主体是分散的、不确定的网民,并且以“草根”中青年群体为主,网络社会思潮主要体现的是中青年网民的群体意识。
网络社会思潮从根本上来说,依然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表达的是网民对自身利益、要求以及公共利益的诉求。
特点:(1)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者趋于多元化、大众化。
(2)互联网扩充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社会思潮的生成、传播更为便捷、迅速,互动性强,思想共享的可能性得以提高。
(3)就传播效果来说,网络技术的便捷使得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极为迅速,虚拟空间和现实场域的相互结合增加了对其把握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