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专项提分训练(一)
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专项提分训练(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千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巡传》记载,祖邀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跳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高考语文试卷选择题加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chì rè)窥视(kuī shì)蹉跎(cuō tuó)B. 沉著(chén zhù)拮据(jié jū)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C. 悠然(yōu rán)娇嗔(jiāo chēn)炽热(chì rè)D. 剥削(bō xuē)谬论(miù lùn)混淆(hùn xiá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B.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C.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课外辅导。
D. 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运动员表现出色,勇夺金牌,为祖国争光。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
B. 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
C.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能惊慌失措。
D. 他的讲话虽然言辞激烈,但却是出于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你喜欢吃水果吗?”他问我,“我最喜欢苹果和香蕉。
”B. 他写的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和喝彩。
D. 我很想知道,这次旅行具体安排了哪些活动?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知识的海洋里采撷着知识的珍珠。
B. 她的笑声像清泉一样,在山谷中回荡。
(完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卷考点分析(第1版)
2015岑参·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2016李白·诗《金陵望汉江》
2017欧阳修·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2018李贺·诗《野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默写常见名篇名句
命题形式:情境型默写
一般给出一定的语言情境,要求同学们根据情境填写句子。
命题点:
1、知名度高,常被引用的经典名篇名句。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认真、耐心阅读,勾画重点数据和句子
将选项与原文认真对比
9题:按原文顺序从前往后认真梳理并归纳答题要点。
(并非每则材料都有答题要点)
·优先·专题训练,专项突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4题,19分)
10、断句(口诀)12、选择·理解文意13、翻译⑴⑵
五代十国:李煜
宋:
2007苏轼、2013陆游、2017欧阳修
范仲淹、晏殊、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文天祥、宋濂(次要)
3.3近年考的都是名家中的名家,不是超级著名的作家,考的可能性低。
3.4十年前考过的作家也是有一定可能性考到的,但是可能性不是太高。
3.5文言是诗歌的基础
3.6积累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典故
2006黄庭坚·诗《题竹石牧牛》
2007苏轼·词《望江南超然台》
2008潘大临·诗《江间作四首》
2009姜夔·诗《次石湖书扇韵》
2010刘孝绰·诗《咏素蝶诗》
2011周邦彦·宋词《关河令》
2012晏几道·(晏殊·子)词《思远人》
———————————————————————————————
2013陆游·词《鹊桥仙》
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专项提分训练(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史不能没有中国史。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都不包括中国史,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这都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与现在的研究状况很不相称。
其实,中国历史传统就是天下国,有“中央”有“四裔”并无自大、歧视“外化”,而是局限于交通条件,凡与中国通,都包罗在内。
中国正史都不乏对四夷单独列传的记栽,《史记》就是写世界史,实质上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
从考古学上看,中国古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的。
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引向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提出。
我们早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形成过程中,就把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六大区系分为面向海洋的三大块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
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一方面把区系观点扩大为“世界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一方面也用区系观点看世界。
中国传统史学有四裔和华夏之别,如从区系的中国和区系的世界观点看,四裔正是中国的两大块和世界的两大块,即旧大陆和环太平洋这两大块的衔接点和桥梁,四裔地区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20世纪后半段(二战以后)世界考古学的大发展已表明,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彩陶的产生,由红陶、彩陶为主发展为以灰、黑陶为主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大体同步。
世界三大古文明中心一一西亚北非、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中南美,经历过类似的从氏族到国家,而国家又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
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一元性”。
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卷考点分析(第1版)
三国:
《观沧海》曹操(155年-220.3.15)
《出师表》诸葛亮(181年-234.10.8)
两晋:《饮酒》《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352/365年—427年)
南北朝·北朝·郦道元《三峡》(472年—527年)
唐:
初唐:初唐(618年—712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称武德至开元初)之间。
五代十国:李煜
宋:
2007苏轼、2013陆游、2017欧阳修
范仲淹、晏殊、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文天祥、宋濂(次要)
3.3近年考的都是名家中的名家,不是超级著名的作家,考的可能性低。
3.4十年前考过的作家也是有一定可能性考到的,但是可能性不是太高。
3.5文言是诗歌的基础
3.6积累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典故
《赤壁》杜牧(803年—约852年)
《泊秦淮》杜牧
《阿房宫赋》杜牧
《夜雨寄北》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
《无题》李商隐
《锦瑟》李商隐
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虞美人》(937年―978年)
宋:
北宋:(960年—1127年)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989年8.29—1052年5.20)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认真、耐心阅读,勾画重点数据和句子
将选项与原文认真对比
9题:按原文顺序从前往后认真梳理并归纳答题要点。
(并非每则材料都有答题要点)
·优先·专题训练,专项突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4题,19分)
10、断句(口诀)12、选择·理解文意13、翻译⑴⑵
高考试卷语文选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和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jīng è)沉湎(chén miǎn)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B.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璀璨夺目(cuǐ càn duó mù)雅俗共赏(yǎ sú gòng shǎng)C. 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指点江山(zhǐ diǎn jiāng shān)意气风发(yì qì fēng fā)D.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气吞山河(qì tūn shān hé)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使人深受感动,深受启发。
B. 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C. 她在比赛中表现出色,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媒体的高度评价。
D. 这个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
3. 下列句子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B.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
C. 他的发言非常精彩,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喝彩。
D. 这座建筑物的设计独特,令人叹为观止。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眼睛犹如两颗明亮的星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B. 她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
C. 这场雨像断了线的珠子,洒满了大地。
D. 他的心情犹如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
A.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 “你知道吗?”他问,“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专项提分训练Word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徒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
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
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
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
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
2023年新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预测卷第一模拟(原卷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预测卷第一模拟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
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
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
诗也如此,译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
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
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
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
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专项提分训练(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2024年语文考前模拟卷一(原卷版和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0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
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之、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
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
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
“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精选提分专练 第一轮 基础组合练3
基础组合练3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面对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的有机统一,既不能矫.枉过正...,又不失责任担当。
②《人民的名义》这一剧作的成功,说明敢于触碰敏感题材,说真话,讲能引发当下人感怀的道理,就能够让观众甘之如饴....。
③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一时间石破天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爱因斯坦并没有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④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逐渐明确,加上中国呼之欲出....的碳积分政策,一些长期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的竞争对手将开始行动。
⑤领导干部必须站位高,具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才能判断合理,决策准确,如果片面地看待问题,目无全牛....,注定是不能成为好领导的。
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年老的诗人用豪迈的话语向朝廷表明自己守卫国土的热情,其爱国之心昭然若揭....。
A.①③④ B.②⑤⑥C.①③⑥ D.②④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面对数字一族,教师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成为变革的积极力量,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B.为解决农村配电网薄弱、安全性差等,安徽省天长市供电公司先后投资2.65亿元,实施了三期农村电网改造建设工程。
C.只要还有一个人乃至一家一户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奋斗。
D.体育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尽量用赞赏、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给予鼓励。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经常光顾老师办公室问问题,是成绩优秀学生的一大共同特点。
B.上回蒙他鼎力相助,这一次我应该投桃报李,助他一臂之力才是。
C.王老师,明天下午3点,我们班在教室里开读书主题班会,请您到现场候教。
2023年高考考前抢分密卷语文(新高考Ⅰ卷)
2023年高考考前抢分密卷语文(新高考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
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
人们会发现,四个文明都勃发于北纬30°左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
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
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
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
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
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旱作。
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
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
在万邦并列的时代,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
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
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全国精选提分专练:基础组合练1+Word含答案.docx
基础组合练1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某些人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思维模式迄今未有稍许改变,其极端自私自利的嘴脸暴露无遗。
②现代人都忙,生活节奏快,整天守着爹妈形影不离....不现实,但是心里得有这根弦,得有相应安排,等出事了就晚了。
③事先已经知道自己到北京宽利队后将被委以主力盯人中位的位置、而又坚决放弃的隋波,肯定是有许多难言之隐....的苦衷。
④只有既遵循“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规则,也恪守进退有度....的边界,低保才能惠及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⑤此时宋云彬已年逾古稀,却为了《史记》的标点工作目不见睫....,夜以继日,连往常每日都写的日记都中断了两个多月。
⑥遇到难题,一声呼吁,会有成千上万的人热心援手;纵使有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网上求助,常常会令你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④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默默地种树,守护它们成长,最终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B.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我省以讲专题党课的方式开局,先后举办了4场大型报告会和20余次集中学习。
C.连日来,各地群众纷纷通过网络向“十九大”致贺,盛赞过去五年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D.当年创业的场景至今仍令哈萨克斯坦人难忘,无不对第一批接管阿克纠宾油气公司的中国石油人竖起大拇指。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面对生意上处于困境的小黄,小王知道他最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于是拍着他的肩膀说:“放心,选择好努力方向,我一定鼎力相助。
”B.暑假期间,几个同学回来聚在一起,其中一个同学拿出自己近来所写的文章说:“这是近期的拙作,各位同学请多雅正。
”C.黎明在一家商场买了几件衣服,衣服款式新颖、做工精细。
该商场的服务员态度也很热情,于是他付完款说:“下次还会来惠顾!”D.“他是我工作上的好搭档,令尊和家父也是好朋友,我们两家关系一直都很不错。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高考真题精选(2022-2024)-理解性默写(含解析)
理解性默写(2024·新高考Ⅰ卷)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
【答案】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写错的字有:称、指、迩、见、荫。
(2024·新高考Ⅱ卷)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
”(2)快过年了,于老师牵挂在成都旅行的女儿,给她发短信息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
(3)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就是如此。
【答案】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欣、涓、锦、扁。
(2024·全国甲卷)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
(2)小慧为朋友家的农家乐餐厅写宣传横幅,直接使用了陆游《游山西村》里的“,”两句诗,朋友看了觉得很贴切。
(3)行至群山深处,见到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水石激荡,轰鸣作响。
于老师回头对学生们说:“这不就是古诗中写的‘,’嘛!”【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2020高考语文通用版提分练习:专题二 选择题快练三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选择题快练三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电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电子出版物等.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冲击.媒体的命运取决于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纸质媒体的功能完全被其他媒体替代,它将无法生存;如果纸质媒体能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可以看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阅读方式.稳定的空间感、逻辑严密、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和思考,是纸质媒体阅读的优势;新媒体的阅读者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快速获取,记忆和思考退居次要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看,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关系,就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单向演变,而是一种阅读方式与另一种阅读方式的区别。
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也给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带来了长期竞争共存的空间。
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新媒体实现了高密度的信息储存.单位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方便地实现大量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使得部分编辑工作为机器所替代,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电子信号的易复制性和快速传播性,使其发行成本低廉,使大范围信息传播免费或廉价提供成为可能。
但分析新媒体传播内容可见,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传统媒体的一般特征,和传统媒体没有质的区别.大部分内容源于传统媒体,最突出之处,也仅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加工,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可见新媒体在传播中所具有的纸质媒体难以实现的优势,主要源于其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史不能没有中国史。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都不包括中国史,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这都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与现在的研究状况很不相称。
其实,中国历史传统就是天下国,有“中央”有“四裔”并无自大、歧视“外化”,而是局限于交通条件,凡与中国通,都包罗在内。
中国正史都不乏对四夷单独列传的记栽,《史记》就是写世界史,实质上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
从考古学上看,中国古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的。
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引向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提出。
我们早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形成过程中,就把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六大区系分为面向海洋的三大块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
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一方面把区系观点扩大为“世界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一方面也用区系观点看世界。
中国传统史学有四裔和华夏之别,如从区系的中国和区系的世界观点看,四裔正是中国的两大块和世界的两大块,即旧大陆和环太平洋这两大块的衔接点和桥梁,四裔地区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20世纪后半段(二战以后)世界考古学的大发展已表明,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彩陶的产生,由红陶、彩陶为主发展为以灰、黑陶为主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大体同步。
世界三大古文明中心一一西亚北非、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中南美,经历过类似的从氏族到国家,而国家又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
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一元性”。
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旧石器时代起直到今天,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和孤立的。
诚然,中国历史上有过“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时代,但事实上的内外交流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如此,不见经传的条条通衢更是如此。
闭关锁国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而已,民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开放交流从来未被锁国政策真正扼杀过。
不绝于史书的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的业绩,只不过是综合构成、开拓疏通了世界文化交流网络中的一些环节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的瞬间。
所以,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历史形成了天下国的传统,凡与中国通者都包罗在内,这并非自大、歧视“外化”。
B.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的,这可以从《史记》等中国正史中都有对四夷单独列传记载得到印证。
C.四裔地区是中国与世界陆地、海洋的衔接点和桥梁,因此,其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比华夏地区占据着更突出的地位。
D.开放、交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不是封闭和孤立的,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而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却都不包括中国史,这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并未得到中外学者应有的重视。
B.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C.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而国家又都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见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D.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元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发展阶段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似性,彼此相互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突破了以往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的认识局限。
B.既要扩大区系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又要用区系的观点看世界。
这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提出的主要观点。
,C.尽管清代曾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但并未能真正扼杀物质、精神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D.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只是世界文化网络中的一些环节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瞬间而已,史家不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4-6题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
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
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
她感到恐怖。
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
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沧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
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
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
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
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
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
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
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
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
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
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
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
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
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
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
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
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相关链接: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
……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5.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一路向暖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
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
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
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
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