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docx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完整word版)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1.爱,ài动词①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④吝惜,舍不得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珍惜,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⑥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①安身,奉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doc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doc

初中文言文常字及其解文言文虚用法之一、代1、人称代,作“他”、“她”、“他”①公与人乘,于勺。

(《曹》)② 佐之,并两尉。

(《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之“文”也?(《 < >十》)④醒侯故使之之。

(《扁蔡醒公》)2、指示代,指代事物,作“它”、“它”或直事物名称。

①学而之,不亦乎?(《 < >十》)②屠自后断其股,亦之。

(《狼》)③子曰:默而之,学而不,人不倦。

(《 < >十》)④鬼:“汝复?”定伯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1、构助,作“的”①君之病在胃,不治将益深。

(《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狗盗之力哉?(《孟君》)⑤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构气助,放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功。

(《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蔡桓公》)③ 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海》)⑤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

(《》)3、气助,凑足音。

①公将鼓之。

(《曹》)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 恨久之。

(《涉世家》)④ 之,二十余四面集,步行弓矢从者百人。

(《大椎》)4、构助,提前的志。

①菊之,陶后有。

(《》)②何陋之有?(《陋室》)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而一、1、表示并列关系的,可“又”“而且”“也”等,有也可不。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矣。

(《 < >十》)②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

(《捕蛇者》)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2、表示承接关系的,作“然后”“就”①学而之,不亦乎?(《 < >十》)②扁望桓侯而走。

(《扁蔡桓公》)③尉挺,广起,而尉。

(《涉世家》)3、表示折关系的,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十》)②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 可而不可玩焉。

文言文常用140字释义PDF版,可直接打印

文言文常用140字释义PDF版,可直接打印

②犯错误: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③过失,错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走过,经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好 ①美丽,好,善:好鸟相鸣。《与朱元思书》/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隆中对》 ②友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③[hào]喜欢,爱好:好为《梁父吟》。《隆中对》/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论语〉十二章》 号 ①别号:宅边有五棵柳,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②取别号,称,宣称: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③号令,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④大声喊叫:连月不开,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河 ①黄河:河阳之北《愚公移山》/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夸父逐 日》 ②一般的河流:在河之洲。《关雎》 恨 ①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②叹恨: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患 ①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②忧患,灾祸: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患有所不辟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也!《鱼我所欲也》 会 ①适逢,正赶上:会宾客大宴。《口技》/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②领悟,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③聚会,集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号令召三老﹑豪 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惠 ①恩惠:小惠未徧。《曹刿论战》/大王加惠。《唐雎不辱使命》 ②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③中间,期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奉命于 危难之间。《出师表》 ④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其间千二百里。《三 峡》 ⑤私自,暗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⑥间或,偶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简 ①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②选拔: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见 ①引见: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②看见:于舅家见之。《伤仲永》/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 记》 ③拜见:子墨子见王。《公输》/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④了解,知道: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 学》 ⑤通“现”,显现:才美不外见。《马说》 ⑥会见:于是见公输盘。《公输》 将 ①将要:不筑,必将有盗。《智子疑邻》/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论战》 ②带领: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上使外将兵。《陈涉世 家》 ③扶、持: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④带兵的人,将领:项燕为楚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津 渡口: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尽 ①完,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林尽水源。《桃花源 记》 ②全部(取得):利尽南海。《隆中对》 ③竭尽,全部用出: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食之不能尽 其材。《马说》 ④喝完,吃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一食或尽粟一 石。《马说》 景 ①日光: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 ,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 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 ,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大全(精校排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大全(精校排版),推荐文档
归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时代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世上
世有伯乐《马说》

气势
势极雄豪《观潮》
阵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空着
虽席地不容闲《观潮》
清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本领
以此夸能《观潮》
能够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几乎
仅如银线《观潮》
远远地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夹杂
间有里拉崩倒之声《口技》
间断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中间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私自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陈涉世家》
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站》
偶然
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毫无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谋略
卿今者才略《孙权劝学》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喂奶
妇抚儿乳《口技》
乳头
儿含乳啼《口技》

回头看
顾野有麦场《狼》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掌管
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应当
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当是时《口技》
对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以为妙绝《口技》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停止
群响毕绝《口技》

大概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原来是

(完整word)初中文言文翻译

(完整word)初中文言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一、《江天一传》原文与翻译【原文】江天一①,字文石,徽州歙县人②。

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③。

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④,必无文章。

”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⑤,每试辄拔置第一⑥。

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⑦。

家贫屋败⑧,躬畚土筑垣以居⑨。

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⑩。

雨至,淋漓蛇伏(11),或张敝盖自蔽(12)。

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13)。

【注释】①作者为明清鼎革之际抗清义士江天一立传,重点叙其智谋和失败被执、慷慨就义的经过,以顺叙为主,间用补叙、插叙,有详有略,笔法灵活有致。

②徽州:清代徽州府,辖歙(shè设)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六县,府治在歙县。

③具:通“俱”。

至性:善良天性,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④立品:树立良好品德。

⑤傅岩:字野清,浙江义乌人,崇祯初年进士,授歙县令,官至监察御史。

⑥试:指童生岁试。

⑦补诸生:考取秀才,成为县学生员。

⑧败:破、坏。

⑨躬畚(běn本)土筑垣:亲自取土筑墙。

畚,竹制或木制撮土工具。

此作动词用。

⑩暴(pù铺):通“曝”,晒。

(11)蛇伏:像蛇一样蜷伏着。

(12)敝盖:破伞。

(13)自若:自如,像平常一样。

【译文】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和扶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

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

”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

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

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

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样蜷伏着,或是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

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二、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word完整版)七年级文言文实词汇总,文档.docx

(word完整版)七年级文言文实词汇总,文档.docx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汇总隶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属于、附属直辖市是直接隶属国务院的市(同上)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鸣金收兵:收拢、聚拢(同上)秋收冬藏:收获收支平衡:收入行收兵,比至陈:收容宾客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用作动词乞或以钱币乞之:求取、讨要乞哀告怜、乞浆得酒:乞讨、求取(与上同)扳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拉扳道、扳手、扳机:转动(通假字与此肯定不同)称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合适(音chèn)称心如意:相当、符合(与上同)称体裁衣:适合(与上同)众人泯然众人矣:常人、普通人(今义为大家,不同)受受之天:承受(由接受引申而来)受宠若惊:接受(与上同)贤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甚于选贤举能: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名词(古汉语的用法)(与上不同)贤妻良母:贤惠、有德行的,形容词(现代汉语的用法)(可以认为与上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受于人:后天的教育(与今天一般意义上的“人”不同)忆问女何所忆:思念、回想(古今相同)忆苦思甜:思念、回想(与上同)为愿为市鞍马:为此孰为汝多知乎:认为、以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做,句中意为雕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市愿为市鞍马:买,动词市无二价:做买卖、交易(可认为与上同)东市买骏马:街市、市场,名词市井小人:市场,名词(与上同)旦旦辞爷娘去:早晨、天明,与“暮”相对通宵达旦:早晨(与上同)戎机万里赴戎机:战争(今已不用)度关山度若飞:过、渡过、越过欢度春节、光阴虚度、虚度年华:过(同上)一年一度、再度申明:量词,次度又失期:估计、推测(音duó)朔朔气传金柝:北方、北(通常用这个意义,如朔风、朔方)转策勋十二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声郭出郭相扶将:外城(内为城,城外为郭)七里之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同上)著著我旧时裳:穿、戴(音zhuó,也写作“着”)帖对镜帖花黄:通“贴”扑朔雄兔脚扑朔:动弹迷离雌兔眼迷离:眯着眼成语“扑朔迷离”的出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用字及注释.doc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用字及注释.doc

常用字注释安:①安宁,安定;②稳定,稳固;③安逸,安乐;④安心;⑤安放,设置;⑥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哪里比:①并列,挨着;②副词。

接连地;③勾结;④及,等到;(① ~④旧读bì)⑤顺从,和顺;⑥比较。

⑦比喻鄙:①周代基层行政区划,五百户为鄙;②边疆,边缘的地方;③庸俗,浅陋;④看不起,轻视;⑤谦词。

谦称自己。

兵:①兵器,武器;②军事,战争;③军队并:①合并,吞并;②一起,一并;(除③外,其余念bìng)③ bǐng。

通“屏”(摒)。

抛bàng(棒)。

依傍,弃;④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

⑤并行,并列;⑥一起,一齐;⑦沿着;⑧合并,兼并;策:①竹制的马鞭子;②竹杖,拐杖;③成编的竹简;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⑤策问。

⑥计策,计谋;⑦古代占卜用的蓍草。

;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乘:①驾车,驱马拉车;②登,升;③趁着,凭借;④压服,欺压;⑤追逐;⑥计量,计算;⑦ shèng(剩)。

春秋时晋国史书叫做“乘”;⑧ shèng(剩)。

量词;从:①跟随;②顺从,听从;③参与;④由,自;⑤堂房亲属;⑥副,与“正”相对;⑦zòng(纵)。

南北方向。

⑧ zòng(纵)。

放纵,纵容;⑨【从容】 1.不慌不忙, 2.怂恿,鼓动人做坏事;殆:①危险;②近于;③副词。

大概,恐怕;④通“怠”。

懒惰;道:①路;②规律,道理;③指道家,道教;④主张,思想,学说;⑤从,由;⑥说,讲;⑦dǎo(导)。

引导;⑧ dǎo。

通,疏导;(⑦、⑧后写作“导”)⑨量词;⑩古代行政区域名;堵:①古代建筑墙的单位而:①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②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

③连词。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④连词。

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⑤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感叹;⑥如,像;凡:①凡是,表示概括;②总共,一共;③平凡,平常;方:①方;②古代代称面积的用于,“方十里”即纵横十里;③方向,方位;④地的代称;⑤方法,办法;⑥两船并行;⑦比拟,相比;⑧副词,正在;芳:①花草发出的香味;②美好的;奉:①双手捧着;②恭敬地接受;③尊奉;④敬词。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注释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注释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注释安:①安宁,安定;②稳定,稳固;③安逸,安乐;④安心;⑤安放,设置;⑥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哪里比:①并列,挨着;②副词。

接连地;③勾结;④及,等到;(①~④旧读bì)⑤顺从,和顺;⑥比较。

⑦比喻鄙:①周代基层行政区划,五百户为鄙;②边疆,边缘的地方;③庸俗,浅陋;④看不起,轻视;⑤谦词。

谦称自己。

兵:①兵器,武器;②军事,战争;③军队并:①合并,吞并;②一起,一并;(除③外,其余念bìng)③bǐng。

通“屏”(摒)。

抛弃;④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

⑤并行,并列;⑥一起,一齐;⑦bàng(棒)。

依傍,沿着;z?ng⑦dǎo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二小时孤:①幼年死去父亲;②孤独,孤单;③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④辜负股:①大腿;②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构成直角的较长的边。

③量词故:①事,事故;②旧,与“新”相对;③原因,缘故;④副词。

故意;⑤副词。

通“固”;⑥连词。

所以,因此。

固:①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②鄙陋;③副词。

本来;④通“故”。

连词。

顾:①回头看;②探望,拜访;③关心,照顾;④副词。

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⑤副词。

反而,却;观:①仔细看;②观赏;③给人看,显示;④认识,看法;⑤guàn(贯)国:①国家;②周代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底、食邑;③国都,京城;躬:①身体,引出“亲自”的意思。

规:①圆规,画圆形的工具;②法度,准则;③规划,谋划;④告诫;⑤kuī。

通“窥”,窥测;归:①女子出嫁;②返回;③归还;④归附,归属;⑤归趋,归宿;⑥kuì(溃)。

通“馈”,赠送;过:①走过,经过;②胜过,超越;③错误,过失;④访,探望;⑤量词好:①容貌美,引出“善,好”的意思;②友好;③hào。

喜欢,喜爱;④hào。

古代圆形有空的钱币或玉器,孔外叫“肉”,孔内叫“好”;号:①háo。

文言文常用字及翻译

文言文常用字及翻译

一、人名常用字1. 伯:兄弟中排行第一者,如伯乐。

翻译:大哥。

2. 仲:兄弟中排行第二者,如仲尼。

翻译:二哥。

3. 季:兄弟中排行第三者,如季布。

翻译:三哥。

4. 姓氏:姓氏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孔、孟、司马等。

翻译:姓氏。

二、时间常用字1. 昨:昨天,如昨日。

翻译:昨天。

2. 昔:从前,如昔日。

翻译:从前。

3. 顷:不久,如顷刻。

翻译:不久。

4. 顷之:过了一会儿,如顷之,余亦不觉泪下。

翻译:过了一会儿。

5. 期:期限,如期限已到。

翻译:期限。

三、空间常用字1. 南:方位词,向南,如南朝。

翻译:向南。

2. 北:方位词,向北,如北极。

翻译:向北。

3. 东:方位词,向东,如东方。

翻译:向东。

4. 西:方位词,向西,如西域。

翻译:向西。

5. 中:中心,如中原。

翻译:中心。

四、数量常用字1. 亿:一亿,如亿万人。

翻译:一亿。

2. 万:一万,如万人空巷。

翻译:一万。

3. 千:一千,如千里之行。

翻译:一千。

4. 百:一百,如百战百胜。

翻译:一百。

5. 十:十,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翻译:十。

五、程度常用字1. 极:极其,如极好。

翻译:极其。

2. 良:良好,如良辰美景。

翻译:良好。

3. 稍:稍微,如稍逊一筹。

翻译:稍微。

4. 甚:非常,如甚是。

翻译:非常。

5. 轻重:轻、重,如轻重缓急。

翻译:轻、重。

以上仅为文言文常用字及翻译的一部分,实际使用中,还有很多其他常用字。

学习文言文,需积累这些常用字,并理解其用法,才能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实用参考]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doc

[实用参考]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doc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常考文言文字词解释

常考文言文字词解释

以下是初中文言文常考的一些字词解释:
1.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哪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卑:低下(非天质之卑)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4.被:通“披”,穿(同舍生皆被绮绣)。

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5.鄙: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6.毕:全部(群响毕绝)。

已经(毕力平险)。

7.薄: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轻视(不宜妄自菲薄)。

8.策:马鞭(执策而临之)。

计谋(策勋十二传)。

9.长: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长,高(横槊赋诗)。

10.称: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文言文学习中,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是非常重要的。

(完整word版)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docx

(完整word版)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docx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夏蚊” 。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主谓结构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其邻人之父亦云:结构助词,“的”。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2、以:徐喷以烟:介词,“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以数万计:介词,“用”。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仁以为己任:介词,“把”。

3、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

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堕而折其髀: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

而疑人之父:表折,“却”任重而道:,表并列,作“并且”。

4、然:忽有然大物:形容尾,作“⋯⋯的子”。

果然也:副尾,不。

忽大起,气莽莽然:形容尾,作“⋯⋯的子”。

然数年恒不一:但是,可是,,表折。

5、: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作“被”知之知之:作“是” 。

之:作“因” 。

以草林:作“当作” 。

人而不忠乎:作“替”。

此何遽不福乎?:作“是” 。

6、其:蹲其身:代,作“自己的”必察其理:代,作“它的” 。

其恕乎:副,作“大概,也” 。

其子曰:代,他的大亡其:助,不。

而折其髀:代,他的,指“好”的儿子。

7、:昂首之:看作青云白:景象8、故:故有物外之趣:所以温故而知新:形容作名,“旧知”。

故又名“鬼市”云:所以。

此独以跛之故:原因、缘故。

9、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指“在这几个同行的人中间”。

10、时: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时而习之:时常。

11、富:宋有富人:形容词,富裕家富良马:动词,有很多,富有12、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13、引:下车引之:拉丁壮者引弦而战:拿起,拉开。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docx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docx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一、七年级1、《世说新语》两则①《咏雪》[1]差:大致、差不多。

[2] 拟:相比。

[3] 因:凭借。

②《陈太丘与友期》[1] 期行:约定。

[2]舍去:离开。

[3]乃至:才。

[4]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5]....相委:丢下,舍弃。

[6]引:拉。

[7]顾:回头看。

.2、《虽有嘉肴》[1] 嘉:好、美。

[2]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4]至道:达到极点。

[5]困:不通,.理解不了。

[6]自强:勉励。

[7]学(xiào)学半:教。

[8]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3、《河中石兽》[1] 圮( pǐ):倒塌。

[2]并:一起。

[3]阅:经过,过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终.于、到底。

[6]棹(zhào)划船。

[7]究物理:推究。

[8]是非木杮:这。

[9]湮:埋没。

[10]..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11]颠:通“癫” ,疯狂。

[12]啮:侵蚀、冲刷。

[13]遂:于是。

[14] 但:只。

4、《伤仲永》[1]世隶耕:属于。

[2]尝:曾经。

[3] 收族:聚、团结。

[4]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5]扳:通“攀”,牵、引。

[6]称:相当。

[7]众人矣:语气词。

[8]受之天:承受。

[9] 贤于材...人:胜过、超过。

5、《孙权劝学》[1]辞:推托。

[2] 务:事务。

[3] 邪:通“耶”,语气词。

[4] 见往事:了解。

[5] 乃:于是。

[6].及:到了的时候。

[7]过:到。

[8]更:重新。

6、《口技》[1]会:适逢,正赶上。

[2]施:设置、安放。

[3] 但闻:只。

[4] 满坐:通“座”。

[5] 抚: 抚摸,..安慰。

[6]乳:喂奶。

[7]是: 这。

[8] 毕备:全、都。

[9]少:稍微。

[10]舒:伸展、松弛。

.[11]曳:拉。

[12] 虽:即使。

[13]名:说出。

[14] 奋袖:扬起、举起。

中考语文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全汇总180字(word版)

中考语文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全汇总180字(word版)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全汇总1.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养(衣食所安)2.卑:★低下(非天质之卑) ★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影响(被于来世) ★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诚心(帝感其诚)★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惩罚13.驰:★骑(愿驰千里足) ★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发、起(方其出海门)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产生(计将安出)15.辞:★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承当,承受。

120个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120个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120个文言文常用“字”解释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它具有优雅的文风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常用的字,它们是我们熟悉又常见的字。

本文将解释常用的120个文言文字,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字。

一、人物篇1. 吾:我,表示自称。

2. 予:我,表示自谦。

3. 子:儿子或者是对年长者的尊称。

4. 君:君主,指统治者。

5. 心:心灵,表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6. 身:身体,指人的躯体。

7. 家:家庭,指人们住所和家族。

二、时间篇8. 日:太阳,也表示时间的单位——一天。

9. 月:月亮,也表示时间的单位——一个月。

10. 上:时间、空间的方位词,表示在上面或之前。

11. 下:时间、空间的方位词,表示在下面或之后。

12. 年:时间的单位,指一年。

13. 春: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14. 夏:一年四季中的夏天。

15. 秋:一年四季中的秋天。

16. 冬:一年四季中的冬天。

三、天气篇17. 雨:下雨的天气。

18. 风:吹动的空气。

19. 云:水蒸气凝结的形成的云层。

20. 雪:下雪的天气。

21. 雷:闪电放电时所产生的声音。

22. 电:电流,一种能量的形式。

四、动物篇23. 鸟:有羽毛的动物。

24. 鱼: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25. 狗:人类的朋友,也是一种宠物。

26. 猫:人类的朋友,善于狩猎老鼠。

27. 虎:大型猫科动物,属于肉食性动物。

28. 马:哺乳动物,古代人类的重要交通工具。

五、自然篇29. 山:高大的陆地形态,有特定的地形。

30. 水:构成海洋、江河等的液体物质。

31. 石:矿物质的一种,常常用于建筑。

32. 木:树木的一种,可以提供木材和果实。

33. 土:构成地球表层的固体物质。

34. 火: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

35. 金:一种贵重的金属。

36. 银:一种贵重的金属。

37. 地:大地,指整个地球。

六、地点篇38. 中:方位词,表示在中间。

39. 东:方位词,表示在东边。

40. 西:方位词,表示在西边。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字词积累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字词积累

文言文一、通假字1、 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语气助词 表询问2、 不亦说乎 “说”通“悦” 愉悦3、 吾十有五 “有”通“又”古代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4、 《兑命》曰:“学学半。

” “兑”通“说”殷商时期贤相傅说5、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还”通“旋”转身6、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坐”通“座”座右铭 二、古今异义字1、 儿女2、 因3、 去4、 顾5、 朋6、 君子7、 三古义:子侄辈 与儿女..讲今义:自己的儿女古义:凭借 未若柳絮今义:连词 因为 古义:离开 太丘舍去.今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朋友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与“来今义:照顾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古义:回头看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多次 吾每日三.省吾身 今义:数词 “三”8、 水9、 匹夫 10、烈士11、是12、旨13、虽141516、17、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 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冷水 饭疏食饮水. 今义: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古义:有远大抱负的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今义:无学识,没有智谋的人古义:甘美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这,此 代词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今义:判断词 是 今义:意义 古义:即使 虽有佳肴 今义:虽然 古义:促进 教学相长 今义:困难,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教然后知困 今义:增长 今义:判断词 是古义:判断词 是18、三、一词多义1、不2、为3、知4、而5、其6期7、学8、其9、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待君久不至表否定可以为师矣当、做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的连词,但仁在其中矣它的代词博学而笃志表并列的连词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代词温故而知新表顺成的连词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期日中时间学学半xué学习学学半xiào 教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代词仁仁四、词类活用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作状语,在里面,在此处指家庭内部2、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作动词,约定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4、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5、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时6、吾日三省吾身名词做状语,每天7、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8、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9、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1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趣11、东临碣石名词做状语向东12、弗学,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益处13、弗食,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的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可以/为师矣2、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似所何其此之谓乎其之谓此乎3、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可夺志/也六、以月,鸟,舟,春雨,春草,春花,春风,为题写古诗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 译 ] :“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之】1.用作代词:(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 得" 。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 之"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

如:已而之细柳军。

【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 我的 " 或 " 我(自己)"。

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 " 那"" 那个 "" 那些 "" 那里 " 。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五)指示代词,表示 " 其中的 " ,后面多为数词。

如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 " 大概 "" 难道 "" 还是 "" 可要 " 等,或省去。

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 " 如果 " ;或表选择,可译为 " 还是 " 。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二)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 " 假使 "" 如果 " ;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 " 那么 "" 就 " 。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 " 就" ,或不译。

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可译为 " 可是 "" 却" ;" 虽然 "" 倒是 " 。

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2.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 " 是"" 就是 " 。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以】1.用作介。

(一)表示作、行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情况" 用""拿 "" 凭借 "" 依据 "" 按照 "" 用(凭)什么身份 " 等。

例如: " 何以? "(《曹》)(二)起提示作用,可 " 把" 。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亦不予秦璧。

(《廉相如列》)(三)表示作、行生的原因,可 " 因"" 由于 " 。

例如:操兼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四)引作、行生的和所,用法同 " 于" ,可 " 在"" 从" 。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乘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五)表示作、行的象,用法同" 与 " ,可 " 和"" 跟" ;有可 " 率""" 。

例如:天下有,王割中以楚和。

(《国策·周策》)2. 用作。

(一)表示并列或关系,可 " 而"" 又"" 而且 "" 并且 " 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游者众⋯⋯(《游褒禅山》)(二)表示承接关系,可 " 而" 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火以入⋯⋯(《游褒禅山》)(三)表示目的关系,可 " 而"" 来 "" 用来 "" 以致 " 等。

例如:作《》以之。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 " 因 " 。

例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五)表示修关系,接状和中心,可 " 而" ,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去来辞》)3. 复音虚 " 以是 "" 是以 " ,相当 " 因此 " ,引出事理展或推断的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假余⋯⋯(《送阳生序》)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于硎。

(《庖丁解牛》)【于】“于”是介,是跟名、代或短合,构成介短去修、形容,表示多种合关系。

1.引作的、所、范、象、方面、原因等,情况可“在”“在⋯⋯方面”“在⋯⋯中” “向”“到”“自”“从”“跟”“同”“ ”“ 于”“ ” “由于”“等。

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达于侯。

(《出表》在⋯⋯中)2.放在形容之后,表示比,一般可 " 比 " ,有可“ ” 。

例如:冰,水之,而寒于水。

(《学》)3.放在之后,引行的主者,可 " 被 " ,有前有 " "" 受"等字和它相。

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近⋯⋯(《五人墓碑》)臣恐欺于王而⋯⋯(《廉相如列》)吾不能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1.用作介。

除表被外,一般去声。

(一)表示作、行的象。

可 " 向 "" " 等。

例如:此中人云: " 不足外人道也。

" (《桃花源》)(二)表示作、行的替代。

可 " 替"" " 等。

例如:当横行天下,家除残去⋯⋯(《赤壁之》)公我献之。

(《宴》)(三)表示作、行的。

可 " 当 "" 等到 " 等。

例如:其来也,臣一人王而行。

(《晏子使楚》)(四)表示作、行的目的。

可 " 着 " 、" 了 " 。

例如:天下熙熙,皆利来;天下攘攘,皆利往。

(史· 殖列序》)(五)表示作、行的原因。

可 " 因 "" 由于 " 。

例如:吾其,怵然戒,止,行。

(《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关系。

阳平声,可 " 被" 。

" " 所引的是作行的主者;有亦可不出主者;有跟 " 所" 合,构成 " 所 " 或" ⋯⋯所 " 。

例如:有决于殷周之世者,必武笑矣。

(《五蠹》)不者,若属皆且所!(《宴》)今不速往,恐操所先。

(《赤壁之》)2.用作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