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ppt课件

真实性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 能虚构夸张。
★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 语五个部分。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必 不 可 少 的 三 部 分
– 标题
– 导语 – 主体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故、 加上 How——如何, 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哪怕是只是缺少一两个要素, 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 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 的事实大为逊色。
★广义: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 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 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 等。
★狭义: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 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 确简短的报道。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主体: “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
•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 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 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100 字左右。(注意:要符合 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பைடு நூலகம்一句话,它 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 下文。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 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和阐释。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 然环境。
辅助
– 背景 – 结语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标题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冲破敌阵
导语
渡江概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Nhomakorabea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 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 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朗读课文,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 到达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 三十万人。 1)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繁茂了。 2)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 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 护。
比较阅读
相同点: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 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 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 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 洁的特点。
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 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 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 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 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 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 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 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 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 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 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战线长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战线长 胜利大
时间精确 暗示进展迅速
至发电时止,该路 三十五万人民解放 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鲜明旳感情色彩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褒
敌军:纷纷败退,毫无斗志, 贬
课后练习三
越过
只写出了“经过”
第
一
突破
题
体现了经过战斗所取 得旳进展。
“到达”只表达一般旳“到了”“到达” 之意,“渡至”则体现旳是“从水路进军, 来到了……”
旳 • 何因?(Why?)--事情发生旳原
六因
个 • 何事?(What?)-事情发生旳经过
要
• 怎样?(How?)--事情发生旳成 果
素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 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处理了。6个“W”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新闻旳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旳 原因、经过、成果;
新闻旳构造:一般涉及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旳写法:主要是论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旳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 语言简要精确。
小结:
• 《新闻两则》所报道旳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攻打阶段具有关 键意义旳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 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旳威力,认识到中 国革命旳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 语言精确简要,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 很深刻旳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日所学习旳 知识利用到今后旳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 受、思索周围旳世界,开阔视野,提升认识 水平。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字词

八年级(上)册生字词总复习第1课新闻两则一、重点字词荻dí溃kuì退泄xiâ气阻遏â绥suí聿yù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泽东。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一、重点字词提防dīfang 疟yào子寒噤jìn:因寒冷而哆嗦。
吆喝yāo he 蹿cuān仄zâ歪转弯抹mî角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第3课蜡烛一、重点字词匍匐pú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淹没mî(jūgōng) 鞠躬肃(mù) 穆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重点字词珐琅fàláng 脂zhī粉惊骇hài 箱箧qiâ野蛮mán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人名),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一、重点字词蜿蜒wān yán 屹yì立荒谬miù憧chōng憬单元字词汇总:绥靖suíjìng 锐不可当dāng 阻遏â歼灭jiān 溃退kuì荻港dí竹篙gāo寒噤jìn 蹿cuān 泅着qiú仄歪zâ飒飒sà白洋淀dìan 提防dī转弯抹角mî张皇失措cuî月明风清qīng 瓦砾lì鞠躬jūgōng 地窖jiào 颤巍巍wēi 拂晓fú脏物zāng 箱箧qi â制裁cái 荡然无存dàng 眼花缭乱liáo 谴责qiǎn 荒谬miù肃穆mù呵护hē缭绕不绝li áo 憧憬chōng jǐng第二单元关爱生命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一、重点字词憎恶zēng wù书斋zhāi 震悚sǒng 诘jiã问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八年级语文上册字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字词第一课:新闻两则1、注音荻( dí)要塞(sài)芜湖(wú) 殷(yīn)歼(jiān)灭横(hãng)渡星宿( xīng xiù)阻遏(â)绥靖( suí jìng )阌乡(wãn)聿( yù)2、词语解释:锐不可当(dāng):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要塞: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溃退:失败而退却。
3、词语积累:不含锐不可当业已控制溃退封锁要塞第二课:芦花荡1、注音苇塘(wěi )竹篙(gāo )疟子(yào )寒噤( 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仄歪(zâ)飒飒(sà)泅着(qiú)穿梭(suō)2、解释词语尖利:尖锐,锐利。
能耐:技能,本领。
吆喝:大声喊叫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也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第三课:蜡烛1、注音:拂( fú)晓瓦砾( lì)地窖(jiào)鞠( jū)躬颤(chàn)巍巍更(gēng)夫2、解释词语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名副其实:名称与实质相合一致。
颤巍巍: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肃穆: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注音惊骇(hài)瞥见(piē)箱箧(qiâ)制裁(cái)赃物(zāng)晨曦(xī)给予(yǔ)洗劫(jiã)野蛮(mán)琉璃(liú lí)珐琅(fà láng)朱鹭(lù)2、解词:赃物: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箱箧:指大小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处罚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重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重点归纳第一课:新闻两则1、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洁。
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2、新闻的表达方式:记述(主要)、描绘、议论(最主要)。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毛泽东:字润之,湖南韶山人,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5、标题:迅速了解全文内容。
电头:说明材料真实精确,报导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导语:比较详尽地介绍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6、这篇新闻就是按时间顺序唐璜的。
7、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8、导语比标题多:背景、人物、时间。
第二课:芦花南宫①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心理、动作)1、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品质、精神、性格、心理)②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③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衬托人物心理、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品质、为情节作铺垫。
2、芦花南宫中彰显的小说要素:第一要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人物)(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第④小节,外貌描绘;54—61小节)(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第10、17、18、47、53、60、61小节)(3)过于自信和自尊心(第5小节,语言描绘;32——45小节)(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54—61小节)第三要素:环境描绘星星第①小节水鸟宁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苇子拟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芦苇的形象,整体表现白洋淀人民在残暴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抗争的意志。
侧面描绘整体表现老头子的功劳非常大。
第61小节:用迷人的景物衬托了老英雄踢鬼子时内心的随心所欲、开心第三课:蜡烛1、文体:战地通讯;详尽描绘、真实2、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⑴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怕生死、勇敢3、感人因素⑵年老体弱,行动吃力——“爬到”对战士的敬仰、爱戴⑶视若亲人,沉痛哀悼——“跪”“画”“吻”不分国界、情同母子⑷结婚喜烛,意义特殊——对烈士的感情强烈、深沉、至高无上4、细节描绘炮火:11次蜡烛:7次白围巾:5次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主题:赞美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抨击了英法联军的强盗犯罪行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同步精品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学法指导:我是这样读新闻事件的。
军队 时间 地段 人数 遇敌 进展 情况 情况 甚微 渡至繁昌、
鲁港等地。 已占领广 大南岸地 甚微 区,正向 南扩展中。
中路军 20日夜 安庆~ 30万 芜湖 21日下 安庆~ 西路军 午五时 九江 35万 (不含)
东路军 21日下 南京~ 午五时 江阴
35万
较强
8、把握主体部分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 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 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 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23日可全部渡完。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 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 (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 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 “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 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 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学法指导:我是这样读新闻事件的。
(一)读“标题”。 1、标题告诉我们什么内容?你认为这标题有什么特 点? 《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 横渡 长江》(简明扼要)
(说明对象) (军队数量) (渡江气势)(渡江地点)
质疑:标题中“百万大军”是不是虚数?文中哪些数 字可以印证? (不是虚数。下文说,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 东路军35万人,合计百万,照应了标题)
课堂练习: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字词拼音及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字词第一课:新闻两则鄂è 豫(yù)绥靖suíjìng:平定。
撰写zhuàn 溃退kuì督战dū歼灭jiān 阻遏zǔè:阻止。
聿(yù) 阌(wén)乡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锋利无比,不可阻挡。
第二课:芦花荡寒噤hán jìn:因寒冷而哆嗦。
疟子yào飒飒sà舀水yǎo 竹篙gāo 提防dī泅水qiú蹿cuān 仄歪zè wāi水淀diàn 吆喝yāo he转弯抹角zhuǎn wān mò jiǎo:形容路弯弯曲曲或走弯弯曲曲的路。
月明风清yuè míng fēng qīng:只与清风、明月为伴。
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
也比喻清闲无事。
张皇失措zhāng huáng shī cuò:慌慌张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第三课:蜡烛拂晓fú 瓦砾wǎ lì肃穆sù匍匐pú fú地窖jiào烧灼zhuó鞠躬jūgōng腋窝yè颤巍巍chàn wēi wēi:抖动摇晃。
(多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某些动作)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赃物zāng 给予jǐ琉璃liú lí箱箧xiāng qiè珐琅fà láng 晨曦xī掠夺lüè瞥见piē惊骇hài 眼花缭乱liáo制裁zhì cái:用强力管束或处罚有不法行为的人,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纳粹cuì荒谬miù杀戮lù恍惚huǎnɡ hū憧憬chōnɡ jǐnɡ悼念dào 蜿蜒wān yaán 缭绕liáo rào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骇hài:惊吓;震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实验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后记:备课资料: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课文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问题:(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
★设计思路。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文章主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人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②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教师简略交待《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
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③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与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
2、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鄂() 豫() 绥靖() 阻遏()
3、自主、合作探究这篇新闻的结构及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
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及疑难句子,初步把握内容。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一课_新闻两则_课件

教学过程
• 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导语和标题) 结论:标题比导语更简洁。 你们能有比这更简单的概括吗?
江阴 江阴 芜湖
安庆
九江 九江
教学过程——主体研读
为什么渡江是由北向南呢?介绍背景。 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 战略进攻。1948年发动三大战役,给国民党以致 命的打击。北方的局面基本已被我军控制。1949 年1月,蒋介石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大搞和 平谈判阴谋,但被毛泽东看出这种阴谋。发出要 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谈判, 我方提出8条21款,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20日夜接近21日清晨,我军就发起了渡江战役。
为什么? • 东路军。因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详 细写更能突出我军锐不可当的英勇气势。 • 为什么中路军不放在中间写? • 因为中路军进攻最早,所以先写。
教学过程
小结:可见作者在写新闻时的布局谋篇, 以及语言的运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 想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学会关注标题、 导语和主体。
小结
• 新闻的结构:
第一课 新闻两则
目标:
1.了解新闻知识,从而快捷有效地理清思路, 把握主要内容,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2.品味一些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 大力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课文,你们从课文里都知道了什么? 1.文章题目是什么?(强调听新闻或读新闻应注意 什么) 二、教师再读课文,重新思考刚才的问题。 1.题目是什么?(题目在新闻中的专业术语叫标题) 还听到了什么? 思考有一百万吗?(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一百万是怎么来的?自读课文。
教学过程——主体研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字词拼音及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字词第一课:新闻两则鄂è 豫(yù)绥靖suíjìng:平定。
撰写zhuàn 溃退kuì督战dū歼灭jiān 阻遏zǔè:阻止。
聿(yù) 阌(wén)乡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锋利无比,不可阻挡。
第二课:芦花荡寒噤hán jìn:因寒冷而哆嗦。
疟子yào飒飒sà舀水yǎo 竹篙gāo 提防dī泅水qiú蹿cuān 仄歪zè wāi水淀diàn 吆喝yāo he转弯抹角zhuǎn wān mò jiǎo:形容路弯弯曲曲或走弯弯曲曲的路。
月明风清yuè míng fēng qīng:只与清风、明月为伴。
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
也比喻清闲无事。
张皇失措zhāng huáng shī cuò:慌慌张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第三课:蜡烛拂晓fú 瓦砾wǎ lì肃穆sù匍匐pú fú地窖jiào烧灼zhuó鞠躬jūgōng腋窝yè(多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某些动作)颤巍巍chàn wēi wēi:抖动摇晃。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赃物zāng 给予jǐ琉璃liú lí箱箧xiāng qiè珐琅fà láng 晨曦xī掠夺lüè瞥见piē惊骇hài 眼花缭乱liáo制裁zhì cái:用强力管束或处罚有不法行为的人,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纳粹cuì荒谬miù杀戮lù恍惚huǎnɡ hū憧憬chōnɡ jǐnɡ悼念dào 蜿蜒wān yaán 缭绕liáo rào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骇hài:惊吓;震惊。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是《新闻两则》,分别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即将胜利时,毛泽东撰写的一篇新闻稿,原题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由五条消息组成,第一条消息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第二、三条消息介绍了中路军、西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第四条消息介绍了东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第五条消息是对渡江作战所取得的胜利的总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述评消息,它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样,都属于新闻体裁。
这篇消息报道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喜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及时报道了这一胜利的消息。
同时,该消息还对蒋军放弃南阳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并指出蒋军全线溃败的重大历史事实。
这两则新闻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的消息,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强大力量,同时也揭示了蒋军全线溃败的必然性。
初二语文 第1课新闻两则

此外,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2.作品背景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介绍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蒋介石政府一面玩弄和平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负隅顽抗。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是于4月22日夜撰写的。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别之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中“百万”一词的使用既概括了准确性,又体现了真实性:中路军渡江30万人,西路军35万大军,东路35万大军,因此文中称“百万大军”与事实完全相符合。在《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在主体部分对我军情况的分析,如恢复和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一一列举。一方面是真实情况的叙述,另一方面也是反映我军的大好形势,说明我军已完全掌握主动权。
4.主体
第8句到文末,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8-12句),恢复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5篇.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1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三、研读反思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课文《新闻两则》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orG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初二语文上册生字词

初二语文上册生字词第一课《新闻两则》鄂(è):中国湖北省的别称。
豫(yù):中国河南省的别称。
溃退(kuì tuì):在竞争中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歼灭(jiān miè):消灭(敌人)。
绥靖(suí jìng):安定、安抚。
管辖(guǎn xiá):管理;统辖。
阻遏(zǔè):阻止。
逃窜(táo cuàn):形容仓皇地逃跑。
排山倒海(pái shān dǎo hǎi):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高屋建瓴(gāo wū jiàn líng):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气势磅礴(qì shì páng bó):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
荡气回肠(dàng qì huí cháng):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第二课《芦花荡》苇塘(wěi táng):生有大片芦苇的水塘。
疟子(yào zi):即疟疾,一种急性传染病。
寒噤(hán jìn):身体因受冷、受惊或疾病而微微颤动。
蹿(cuān):向上或向前跳。
仄歪(zè wāi) :倾斜,歪斜。
飒飒(sà sà):形容风雨声。
尖利(jiān lì):眼力、视力特别好。
能耐(néng nai):本事;技能。
悠闲(yōu xián):闲适自得。
阴惨(yīn cǎn):悲伤凄惨。
央告(yāng gào):央求,恳求。
莲蓬(lián péng):又称莲房,埋藏荷花雌蕊的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 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 思。
课堂练习
1对议论性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此 军种 英情 勇况 善, 战一 ,方 锐面 不由 可于 当人 ;民 另解 一放 方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新闻 的 五个 结构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 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时效性ຫໍສະໝຸ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 构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准确、简明扼要。
探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写作 特点
1、真实性:
2、时效性:
3、简洁性:课后练习二
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 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 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 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 不同的表达效果。)
C
2找出对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导语和标题扣合很紧,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C 了渡江战役
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战 斗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 渡”“均是”等词语有力表现了解放军渡江作战的 雄伟气势和辉煌战果。
B
5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以上句子蕴含的感情色彩是:
A、嘲讽。
B、批评。
C、斥责。
D、抨击。
A
6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 被我军突破了。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主体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议论句(分析原因)
东路军
承上启下句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于次日就要打响。
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本文的结构。 2、思考本文主体可划分几个层次? 3、归纳出本文的新闻“六要素”?
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 的的六个要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 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以上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A、归纳正文。 B、总结上文。
C、承上启下。 D、照应首尾。
C
毛泽东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 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 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 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 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 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 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 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 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
30万人
突破防线,已渡 30万人
西路军 东路军
九江、安庆段 芜湖至江阴
二十一日下午五 时起,至发电时
35万人
止
二十一日下午五 时起,至发电时 35万人 止
所遇抵抗微弱,已 渡三分之二
遇较顽强抵抗,激 战,歼灭、击溃敌 人,大部已渡江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 江情况。
九九江江
安庆
芜湖
江江阴阴
3对本文主体先军中路军的原因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发起进攻时间最早。 B、首先突破敌军防线。 C、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D、所遇之敌抵抗较为顽强。
D
4文中有两处“至发电时止”,这两处包括的时间是:
A、从20日夜起到22日。 B、从21日下午5时到22日22时。 C、从21日下午到22日。 D、从20日夜起到22日22时。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 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 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
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 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写作顺序: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20日夜起 中路军(先) 21日下午5时起 西路、东路(后)
中、西:弱; 东: 强。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 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 路军,再说东 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 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国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 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 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
构夸张。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探讨: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导语
其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 第一段文字.
作用:用简练的文字提示消息的重 要事实,使读者对新闻有较为详细 的了解。
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 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 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 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写西路军的部分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部分有何
不同??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
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
议论
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 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
用。
议论的效果
突出我军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揭露国 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分析了敌军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原因。
A、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 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
英勇气概。
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
B、揭露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的 反动本质。
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 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 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 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 原因。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评论等。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
“心连心”艺术团将赴广西来 宾慰问演出
中新广西网5月20日电(左卜虹)全国最大公益演出平台中央电视台“心
连心”艺术团将于5月30日赴广西来宾慰问演出。这次演出是“心连心”艺术
多音字
dāng 当
dàng
当权 当真
sài 塞外 塞 sāi 瓶塞
sè 敷衍塞责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出至今,已有上万人次的艺术家团队走进老少边穷地区、走进厂矿部队科研一
线。此前,“心连心”艺术团曾赴广西贺州、崇左等多个地市进行慰问演出。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必 标题
不 可 少 的
三 导语
部 分
主体
引题、正题、副题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 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 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辅助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 时可以暗含在主题中)
芜湖 wú 阻遏 è 荻港 dí 阌乡 wé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