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活动案例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原理》教学精品课件第四章学前儿童的

《学前教育原理》教学精品课件第四章学前儿童的

《学前教育原理》教学精品课件第四章学前儿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学前教育原理》教材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学习。

具体内容包括:儿童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语言能力发展以及儿童学习心理特点与策略。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实际教育工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学习基本理论。

2. 培养学生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设计适宜教育活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儿童心理发展中难点与重点认识,以便于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引导儿童学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应用。

教学重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儿童在幼儿园活动照片,引发学生对儿童心理发展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1)学生观察照片,分享自己观察心得。

2. 新课导入:详细介绍本章内容,包括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语言能力发展基本理论。

(1)讲解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分析儿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

(3)探讨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特点与策略。

3.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本章重点与难点。

(1)展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案例。

(2)教师讲解案例,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反馈练习结果。

(2)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学前教育原理》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学习2. 内容:(1)儿童认知发展(2)情感与社会性发展(3)语言能力发展(4)儿童学习心理特点与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分析儿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

(3)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设计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教育活动实例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教育活动实例

三、大班活动:我是小交警
活动过程 1.导入 教师:小汽车到站了,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吧!(播放背景音乐《过马路时 看看灯》,带领幼儿进入场地) 2.了解交警的工作 (1)教师出示交警工作的图片或视频,请幼儿回答: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交警)你们都是在哪里见过交警呢?(马路上和交警指挥台上)交警在马路上 都会做哪些事情?(指挥交通、扶老人过马路、带领小朋友过马路)交警为什么 要指挥交通?(为了防止出交通事故,帮助车辆、行人有秩序地通行)
活动延伸 教师请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物品归位的良好习惯,并提醒家人和 小伙伴用完物品之后也要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
二、中班活动:邮局
活动目标 (1)教儿童了解写信、寄信的流程。 (2)教儿童了解邮局的功能,知道邮局工作人员的辛苦。
活动准备 (1)请家长配合,提前一周给幼儿写一封信寄到幼儿园。 (2)准备若干写好收信地址的信封、邮票、水彩笔、纸、胶水。 (3)准备介绍邮局的PPT。
教学过程
实践训练
表5-1 模拟课堂评价表
评价标准
小组评分
教师评分
明确、具体,符合幼儿年龄和社会性发展特点 (10分) 准备材料充分(10分)
教学内容的设置具有针对性,能较好地体现出 教学目标(10分)
活动导入的方式自然,能引起幼儿的兴趣(10 分) 教学环节设置合理,有层次性,能突出重点和 难点(10分) 教师的语言生动、亲切,用词准确、简洁,易 于幼儿理解(10分)
活动过程
一、小班活动:把玩具送回家
1.导入 教师讲述故事《送玩具回家》,引出活动主题。
2.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布娃娃和积木为什么喊着要回家?(幼儿自由表达) 布娃娃和积木的家在哪里?小猫和小狗把玩具送回家了吗?送玩具回家以后,小猫 和小狗的心情怎么样?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教育活动课件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教育活动课件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教育活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教育活动》教材的第三章“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第四章“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具体内容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和特点;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原则、类型及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 掌握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

3. 培养学生关爱儿童、关注社会教育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重点:儿童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社会教育活动的原则和类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儿童在社会认知方面的发展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1)儿童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和特点。

(2)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原则、类型及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幼儿园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针对该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案例,讲解其设计思路和实施步骤。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社会教育活动。

六、板书设计1.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发展特点2. 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目标原则类型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特点。

(2)设计一个针对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活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2. 答案:(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特点:从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

但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部分学生讨论不够深入,需要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关注社会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了解国内外社会教育的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社会教育素养。

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案例

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案例

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案例简介:社会认知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基石。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探讨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他性格活泼开朗,但在与同伴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自私和欺负其他孩子。

针对他的这些行为,幼儿园决定通过社会认知教育的方式帮助他改善自己的行为,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案例阐述:一、观察与记录幼儿园教师首先观察到小明与其他孩子交往时常常会争抢玩具,并没有表现出分享和合作的意愿。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小明的行为背后原因,教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

通过这一过程,教师了解到小明背后的动机可能是孤独感和渴望被关注。

二、情景再现为了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情景再现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小明被要求扮演他曾经欺负过的另一个孩子的角色。

通过亲身经历,小明开始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他体验到了被欺负的感受。

三、角色扮演为了培养小明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幼儿园教师组织了一系列角色扮演游戏。

在这些游戏中,小明与其他孩子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与其他孩子的互动,小明逐渐学会了分享和合作,他开始意识到合作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

四、情感引导为了提升小明的情商和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教师将情感引导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在情感引导中,教师注重培养小明的情绪管理和同理心。

通过与小明谈心、讲故事等方式,教师帮助小明更好地理解他人情感,并引导他学会关心他人。

五、评价与反馈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进行了持续的评价和反馈,以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改善的方向。

教师通过表扬和奖励的方式,激励小明继续努力,同时也提供建设性的批评和指导,指出小明还需改进之处。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小明的行为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他学会了分享和合作,变得更加关心他人。

同时,他也增强了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案例

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案例

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案例幼儿园阶段是孩子社会认知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并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

因此,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非常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如何进行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

1. 简介:本案例主要探讨的是在幼儿园中如何进行社会认知教育。

2. 背景:这个案例涉及到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名字是小丽。

小丽是一个外向、开朗的孩子,但她不太会与他人交流。

对于她来说,与陌生人交流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她喜欢独自玩耍,毫无怨言。

3. 目的:本案例的目的是帮助小丽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联系,并提高她的社会认知能力。

4. 策略:1)创造一个友善的环境:在小丽加入幼儿园后的第一天,老师和其他的孩子让她感到受欢迎。

他们欢迎她加入,给她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并鼓励她加入他们的游戏中。

2)教授社交技能:老师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向小丽展示如何与他人交流。

例如,在玩具箱中和其他孩子分享一个玩具,和组员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

3)组织小组活动:小丽参加了多个小组活动。

她被分配到一个小组,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和完成任务。

在这个小组中,老师鼓励孩子们互相支持和合作,分享想法和想法,并给他们一个支持的环境。

4)提供积极的反馈:在小丽向其他孩子表达她的思想和想法时,老师会给予肯定和积极的反馈。

这样可以帮助小丽建立自信心,并激发她继续参与团队活动的热情。

5)引导小丽的选择:为了培养小丽的独立性和决策能力,老师会给予小丽选择。

例如,当小丽在游戏时间内无法决定如何玩时,老师会给予她选择,并让她做出决定。

5. 效果:在接受了老师的指导和支持后,小丽已经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与别人建立联系。

她现在更加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她已经有了更多的自信和社交能力,并且在幼儿园中表现得更加开心和积极。

6. 结论: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正是通过这样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教育活动实例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教育活动实例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教育活动实例引言: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其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例介绍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探讨其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的积极影响。

实例一:合作游戏合作游戏是一种让儿童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达成共同目标的活动。

它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

例如,在一个团队建设的合作游戏中,幼儿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要完成一项任务。

这个任务需要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互相协调,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活动,儿童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例二:情感教育活动情感教育活动是一种通过故事、游戏和艺术表达等方式,引导学前儿童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尊重他人的情感并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教育活动。

通过情感教育活动,儿童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培养情感交流的能力,并学会关心和照顾他人。

例如,在一个情感表达的绘画活动中,儿童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教师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接受他人的肯定和建议。

这样的情感教育活动不仅促进了儿童的情感发展,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例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来引导学前儿童参与社会角色和任务的教育活动。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儿童可以体验不同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和交流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

例如,在一个医生和患者的角色扮演活动中,幼儿可以轮流扮演医生和患者,学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和合作技巧。

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儿童能够理解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感受,并学会根据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结论:以上所述的合作游戏、情感教育活动和角色扮演仅是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教育活动的几个例子。

通过这些活动,儿童能够积极参与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情感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教案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教案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教案教案目标:通过对社会认知的教学活动,启发学前儿童的社会意识、合作能力以及自我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学对象:学前儿童(3-5岁)教学时长:1周(每天持续30分钟)教学材料:图片、玩具、故事书教学步骤:第一天:社会角色的认知1. 创设社会角色游戏区域,包括医生、老师、消防员等不同的角色。

2. 引导学生们观察不同角色的图片,与他们讨论每个角色的特点和职责。

3. 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角色扮演的任务,让他们在游戏区域中找到相应的道具和服装,展示给其他孩子看。

4. 对于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们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他们的角色并与其他学生互动。

第二天:情绪的认知与表达1. 准备一些描述不同情绪的图片,例如喜悦、悲伤、生气等。

2. 向学生展示图片并逐一说明每张图片所代表的情绪。

3. 引导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他们用肢体语言模仿图片中的情绪,并互相猜测彼此的表情。

4. 鼓励学生们以简单句子或者表情描述他们在某种情绪下的感受,比如“我感到开心,因为今天有糖果吃”。

第三天:团队合作的认知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款适合合作的玩具。

2. 设计一项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学生们根据玩具的功能,共同完成任务。

3. 观察学生们的合作过程,鼓励他们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4. 引导学生们交流各自的合作心得和困难,创造讨论的机会,共同总结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天:自我地位与身份的认知1. 使用故事书等材料,向学生们介绍不同的家庭与职业。

2. 通过问答的形式,鼓励学生们谈论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未来的梦想。

3. 引导学生们在一张纸上绘制自己的家庭成员或者未来的职业形象。

4. 学生们互相展示和描述自己的作品,分享他们心中的自我地位与身份。

第五天:规则与秩序的认知1. 创设一个小型的红绿灯交通场景,使用玩具车辆和道路模型。

2. 向学生们介绍红绿灯的作用和交通规则,引导他们理解规则对于秩序的重要性。

3. 随机选择学生们模拟交通指挥员,控制红绿灯的信号,其他学生则扮演交通参与者。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案一、教案概述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是指其对社会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通过社会认知的培养,可以提高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情商和自理能力等。

本文档将介绍一份针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教案,帮助教师有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前儿童的自理能力,包括自我照顾、衣着整齐等。

2.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包括与人沟通、与他人分享、合作等。

3.培养学前儿童的情商,包括情绪管理、情感表达等。

4.培养学前儿童对自己及他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身体部位、感官器官的认知等。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将以学前儿童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

1. 自理能力1.1 自我照顾•学习如何刷牙、洗手等的基本自理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生活场景,让学前儿童自己尝试。

1.2 衣着整齐•学习如何穿衣、系鞋带等的基本技巧。

•通过游戏,让学前儿童模拟穿衣场景。

2. 社交能力2.1 与人沟通•学习与他人招呼、问候等的基本礼仪。

•通过角色扮演和团体活动,让学前儿童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

2.2 与他人分享•学习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等的行为。

•通过游戏和小组合作,培养学前儿童分享的意识。

3. 情商培养3.1 情绪管理•学习辨别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合理表达情感。

•通过绘画、游戏等活动,帮助学前儿童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3.2 情感表达•学习表达对他人的感谢、祝福等。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交流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

4. 自我认知能力4.1 身体部位认知•学习认知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通过歌曲、游戏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掌握身体部位的基本认知。

4.2 感官器官认知•学习认知五官及其功能。

•通过感官训练游戏,帮助学前儿童认知和发展自己的感官器官。

四、教学方法1.游戏活动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前儿童的参与积极性。

2.角色扮演法:借助角色扮演,让学前儿童亲身体验社交场景。

3.团体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前儿童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完整版)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完整版)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三)正面教育原则
• 2.创设积极的环境
积极意义的良好环境应具备的特征: •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 (2)在气氛上是宽容的和接纳的 • (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有规则) •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
正面教育原则
(三)正面教育原则
• 3.树立榜样 (1)同伴榜样(主客观条件相似或相近) (2)成人榜样(权威人物) (3)象征性榜样(故事人物)
• 3. 角色扮演法
内涵: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
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
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
会行为的方法。
依据: • 角色承担是儿童积累社会认知与理解的重要方式。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 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 力。
一、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方法
• 1.陶冶法
内涵:

陶冶法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
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
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
依据:
•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一大特点是随机性和无意性, 陶冶法的特点就在于在潜移默化中“陶情”、“冶 性”,是学前儿童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 (一)情感支持原则 • (二)生活教育原则 • (三)正面教育原则 • (四)实践性原则 • (五)一致性原则
(一)情感支持原则
•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
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
融。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案例.doc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案例.doc

教学案例第1单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_、塑造孩子良好道德和健全的人格案例:”小皇帝“小宇,男,6岁。

他喜欢读书、绘画,喜欢一个人独自、安静的活动,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老师我不会“是他的口头禅,动手能力差,总是需要同伴和老师的帮助;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

在家很少与人交流,总是以命令的口气对待家人和长辈。

喜欢破坏玩具。

片段1:晨间锻炼后,小朋友开始吃餐点了。

今天的餐点是动物饼干与牛奶。

当保育员发下每人几块饼干时,孩子们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看着孩子们吃完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餐点,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又到了,我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室中鸦雀无声,突然,传来一阵”悉悉嗦嗦”的声音。

我闻声望去,只见小宇的手攥得紧紧的,我停下讲课走了过去,他连忙把手伸到了背后。

“是什么呀?给我看看!”我说,他不吱声。

“把你手中的东西放在口袋里,不要拿出来,等下课的时候再玩,好吗?”他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 把他的手攥得更紧了。

我又采取了批评的办法,可是效果还是不大,他就是不吭一声。

我知道,他是一个软硬不吃的倔孩子,最后,他手里攥着的饼干变成了一堆粉末。

分析:小宇小小年纪之所以会有如此倔脾气是和家庭的成长因素密不可分的。

小宇的爸爸妈妈对他比较严格,但是因为平时和孩子接触得少,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教育他,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孩子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在小宇出生前就一直盼着有个孙子,结果如愿以偿,他们真的是怕含在嘴里化了。

所以一但妈妈批评教育孩子时,爷爷奶奶就会全力阻拦,于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而使小宇滋生了”大胆”的性格,凡事由我爷爷奶奶顶着,我不怕。

所以,想要彻底解决小宇这些行为上的习惯,我们与小宇的爸爸妈妈及时取得联系,给他们介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两位老师与保育员统一对其的教育态度;在一日活动中,请小宇当值日生;让小宇每天在集体面前说说自己今天的表现,让全班幼儿评出他今天该不该得红花。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和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和教育活动

一、学前小朋友社会认知旳含义
• 社会认知是指对社会性客体(爸爸、妈妈、 老师等) 及其之间关系(如父子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 旳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旳社会行为之间旳了 解和推断(幼儿生病了,父母会很着急,因为父母都 很爱自己旳孩子),即个人对别人旳心理状态(快 乐、害怕、难过等)、行为动机和意向(如希望得到 表扬、防止受到批评等)做出推测和判断旳过程。
布奇与莫莫急忙下树捡起书,发觉书上旳小木偶不见了。正在两 人着急旳时候,从草丛里传来阵阵“哎哟”声。
原来是故事里旳小木偶跑出来了,但是他旳一条腿被摔掉,找不 见了。
故事解读: 到这里,这个故事旳铺垫部分已经论述完毕:小木偶旳腿 不见了一条,非常难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布奇轻轻地抱起小木偶:“别紧张,我们一定会帮你找回 另一条腿。”
– 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能够变化,不能以不变旳规则去衡 量人。
•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定向
– 小朋友已具有抽象旳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旳道德概念, 以为个人一贯根据自己选定旳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旳。
这一阶段对偷药故事可能旳反应
• 赞成: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 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 这种情况。汉斯不得不偷药救 命,假如有什么不正确话,需 要改正旳是现行旳法律,稀有 药物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 控。
布奇和莫莫帮小木偶把“腿”安上去,但是不行,太粗了, 不是小木偶旳腿。
于是他们又开始寻找,这次,布奇发觉了一根细细旳枝条。
故事解读:
移情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种人形成良好旳人际关 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主要旳作用。 如今有不少家长因为溺爱孩子,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同情心、任性而霸道、自我控制能力差和出现攻击性行 为……这些其实都是忽视了对孩子移情能力旳培养。

第4章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活动案例

第4章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活动案例

一、我的好伙伴(一)活动目标(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与同伴交往时要多看他人身上的长处,学习尊重他人。

(2)培养热爱同伴的情感和谦虚好学的品质。

(二)活动准备(1)游戏“找朋友”的音乐录音。

(2)故事《萤火虫找朋友》。

(3)有池塘、荷叶、草丛的背景图一幅,萤火虫、萤火虫妈妈、青蛙的图片各一张。

(三)活动过程(1)导入:放“找朋友”的音乐。

请学前儿童在“找朋友”的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好伙伴。

(2)引导学前儿童说说自己好伙伴的长处:“小朋友,你的好伙伴是谁?他有什么长处吗?你该向他学习什么?”(3)讲述故事《萤火虫找朋友》,使学前儿童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引导幼儿懂得在一起时要多看别人的长处,这样朋友之间才能友好相处。

8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①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萤火虫是怎样找朋友的?”② 出示背景图,一边出示萤火虫、萤火虫妈妈、青蛙的图片,一边讲述故事,提问:“萤火虫找了几次朋友,第一次为什么没有找到?第二次为什么找到了朋友?”③ 小结:“小朋友,我们要记住萤火虫妈妈的话,在我们的同伴中,每个同伴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交朋友时要看到他人身上的长处。

不尊重他人,只看到他人身上的短处,就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

”(4)播放游戏“找朋友”的音乐,师生一起做游戏。

(四)活动延伸(1)游戏活动。

继续玩“找朋友”的音乐游戏,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创编歌词,将同伴的长处唱进歌词里,如“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爱唱歌,会跳舞,你是我的好朋友。

”(2)表演活动。

戴上头饰,讲述并表演故事《萤火虫找朋友》。

二、尊重劳动者(一)活动目标(1)了解劳动者的工作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懂得应尊重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3)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1)营业员、环卫工人、医生、建筑工人等劳动者工作情况的视频。

(2)营业员、环卫工人、医生、建筑工人等劳动者的图片各一张,贴在教室的墙上。

学前教育社 会认知教案

学前教育社 会认知教案

学前教育社会认知教案《学前教育社会认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初步了解社会中不同的职业及其工作内容。

2、培养幼儿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和遵守意识。

3、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4、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基本的安全常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帮助幼儿认识常见的职业,如警察、医生、教师等。

(2)教导幼儿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如排队、不随地吐痰等。

2、难点(1)如何让幼儿理解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2)如何引导幼儿将社会规则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三、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让幼儿直接感知社会现象和职业特点。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社会认知。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体验和实践。

四、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不同职业的图片、视频资料。

2、准备一些道具,如警察帽、医生听诊器等,用于角色扮演游戏。

3、制作教学课件,包含社会规则的图片和简单文字说明。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通过播放一段热闹的街市视频,引导幼儿观察视频中出现的不同人物和他们的行为,激发幼儿对社会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社会认知。

(二)认识不同的职业1、展示警察、医生、教师、消防员等职业的图片,向幼儿介绍这些职业的工作内容和特点。

例如,指着警察的图片说:“小朋友们,这是警察叔叔/阿姨,他们的工作是维护社会的治安,保护我们的安全。

当我们遇到危险或者困难时,可以向警察叔叔/阿姨求助。

”2、让幼儿分享自己身边所接触到的不同职业,鼓励他们讲述自己对这些职业的理解。

(三)了解社会规则1、利用教学课件展示一些常见的社会规则,如排队、遵守交通信号灯、爱护公共环境等。

2、结合图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解释这些规则的重要性。

比如,在讲解排队时,可以说:“小朋友们,如果大家都不排队,一拥而上,会很乱很危险,而且谁也不能很快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排队,一个接一个,这样既公平又安全。

学前儿童社会角色认知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角色认知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角色认知教案引言:学前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之一便是社会角色认知的培养。

学前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教案来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角色,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有效的学前儿童社会角色认知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通过该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1. 认识并辨认常见的社会角色,如爸爸、妈妈、医生、老师等;2. 理解每个社会角色的职责和特点;3. 建立对社会角色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应准备以下教具:1. 图片卡片,上面印有不同的社会角色的图片;2. 彩色笔、绘画用纸和贴纸,供学生进行创作;3. 角色扮演道具,如医生工具、家庭用品等;4. CD或音频设备,播放与社会角色相关的歌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教师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社会角色的各种形象。

随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例如“你们知道社会角色是什么吗?”、“你们认识哪些社会角色?”等。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角色辨认(约15分钟)教师将图片卡片分发给学生,然后给出一个社会角色的描述,让学生根据描述找到相应的图片卡片。

选择几位学生上前展示并告诉大家他们是如何通过描述找到正确的图片。

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帮助他们辨认不同的社会角色。

3. 角色创作(约20分钟)学生使用彩色笔和纸,或者贴纸,自由发挥,创作自己心目中的社会角色形象。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示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对不同角色的理解和认知。

4. 角色扮演(约20分钟)教师提供不同的角色扮演道具,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扮演爸爸、妈妈、医生、老师等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这些角色的工作和职责。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来巩固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并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与社会角色进行互动。

5. 总结(约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体验,询问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认知是否有所提升。

社会认知活动教案模板范文

社会认知活动教案模板范文

一、活动名称:幼儿认识并遵守公共秩序二、活动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公共秩序的概念,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增强规则意识。

3.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共同维护公共秩序。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公共秩序图片、视频、标识牌、模拟场景道具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公共秩序体验。

四、活动时间:40分钟五、活动对象:小班幼儿六、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1. 热身游戏: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活跃气氛。

2. 图片导入:展示公共秩序的图片,引发幼儿对公共秩序的兴趣。

(二)活动展开1. 认识公共秩序:- 教师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幼儿了解公共秩序的概念。

-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公共秩序现象,如交通信号灯、斑马线、公共场所的标识等。

- 组织幼儿讨论:什么是公共秩序?为什么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2. 模拟场景:- 教师设置模拟场景,如过马路、排队买票等,让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 在模拟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遵守公共秩序,如等待信号灯、排队等候等。

3. 标识牌讲解:- 教师展示公共场所的标识牌,如禁止吸烟、请保持安静等。

- 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标识牌的含义,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4. 交流分享:-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的经历。

-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规则意识。

(三)活动总结1.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遵守公共秩序,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活动反思:1.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适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

2. 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3.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八、活动延伸:1. 家园合作: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遵守公共秩序,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培养社会认知学前社会认知教育教案

培养社会认知学前社会认知教育教案

培养社会认知学前社会认知教育教案培养社会认知:学前社会认知教育教案引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被认为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提出一份教案,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学前社会认知教育,帮助儿童逐步建立社会认知意识,并进一步促进他们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在此部分,我们将列出教学目标,明确教育的重点和期望学习结果。

针对学前儿童开展社会认知教育,我们的目标如下:1. 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让他们了解并认识到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人组成的。

2. 帮助儿童发展社会交往技巧,包括沟通、分享和合作。

3. 鼓励儿童倾听、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4. 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促进他们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学会有效表达。

5. 引导儿童培养友善和关怀他人的品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本部分将介绍适用于学前社会认知教育的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内容:a) 儿童认知社会的构成:通过图画、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儿童认识社会是由家庭、学校、朋友和社区等组成的。

b) 社交技巧的培养:通过游戏、合作活动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儿童学会倾听、合作、分享和沟通。

c) 尊重与包容:介绍各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鼓励儿童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差异,并培养他们的包容心。

d) 情绪管理:通过故事、绘画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教授儿童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有效处理情绪。

e) 社会责任:通过参观社区、实地考察和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

2. 教学方法:a) 故事讲述:运用寓言、童话等适合学前儿童的故事,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情感认知。

b) 角色扮演:激发儿童的合作意识和沟通技巧,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社交场景。

c) 游戏与活动:通过游戏、活动等互动方式,加强儿童的社交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

d) 绘画与手工:通过绘画与手工等艺术活动,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案例分析(3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

本案例选取了一所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分析,探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有效策略。

二、案例描述某幼儿园中班开展了一节社会教育活动《好朋友》。

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热身游戏、主题讨论和实践活动。

1. 热身游戏活动开始,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猜猜我是谁”的游戏,通过提问、猜测等方式,让幼儿认识到每个人的独特性。

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优点,尊重他人的个性。

2. 主题讨论教师组织幼儿围绕“好朋友”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首先,教师提问:“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为什么喜欢他/她?”幼儿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好朋友。

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幼儿通过讨论,总结出好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帮助。

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寻找好朋友”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幼儿需要主动与同伴交流,寻找共同兴趣爱好,建立友谊。

教师观察幼儿的互动过程,及时给予指导。

三、案例分析1. 教育目标达成本案例中,教师通过热身游戏、主题讨论和实践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主动与同伴交流,体现了教育目标的达成。

2. 教育方法有效(1)游戏法:通过“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独特性。

(2)讨论法:通过主题讨论,引导幼儿思考好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

(3)实践活动:通过“寻找好朋友”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友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教师指导到位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关注幼儿的互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例如,在“寻找好朋友”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发现有些幼儿存在害羞、不敢主动交流的情况,便主动与这些幼儿交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学前教育社会认知教案

学前教育社会认知教案

学前教育社会认知教案引言: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社会认知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认知能力是儿童在社交、情绪管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础,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阶段,为了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来引导和辅助他们。

本教案将从不同方面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

一、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是指儿童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使儿童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1. 观察与描述: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培养儿童对外界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并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如植物、动物、水果等,然后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2. 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让儿童自我评价自己的表现,帮助他们理解并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完成一项任务后进行自我评价,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

3. 儿童自主活动:为了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儿童自主活动的时间,让儿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活动,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安排。

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儿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1.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教授儿童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自我安慰、冷静思考等。

2. 合作与分享:通过团队活动和游戏,培养儿童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互相合作,达到共同的目标。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儿童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故事情境,让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扮演中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感受。

三、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核心,通过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学前班的社会认知教案

关于学前班的社会认知教案

关于学前班的社会认知教案社会认知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 了解社会交往规则:分享、协作、等待、借贷等等常见的社会交往规则。

2. 掌握情绪认知能力:了解情绪如何产生,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认知他人的情绪。

3. 帮助孩子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孩子主动与人交流的能力,如何与人愉快相处等等。

二、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本节课将通过以下三个情境实现学习:1)分享饼干:让孩子们带来自己喜欢吃的饼干,课堂上加强分享的过程。

2)幸福果实:老师为每个孩子送上一颗苹果,让孩子们想想该如何处理这个礼物。

3)情绪游戏:让孩子通过角色扮演认知各种情绪。

2. 分享饼干:老师首先推动孩子们自发分享饼干,分享者与被分享者都需要说一句话,例如“我送你一个小蛋糕,我非常喜欢它,和你一起分享会更开心。

”通过分享的过程,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饼干不仅是一种私人财产,也可以分享给他人。

老师也可以引导孩子们讨论分享的好处,例如可以让大家一起尝到不同的口味,也可以让大家感受到互相帮助的快乐。

3. 幸福果实:老师为每个孩子送上一颗苹果,并询问孩子们“这个苹果是你的一个礼物,你要如何处理它呢?”。

让孩子们思考一下应该如何处理礼物,然后大家一起讨论。

通过这个情境,让孩子们体会到得到礼物的快乐和分配礼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他人的情况。

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们了解到社会交往中存在共享和协作的场景。

4. 情绪游戏:在这个情境下,老师将展示一个包含不同情绪表情的卡牌,每个孩子会获得一张卡牌并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情绪。

在这个情境下,孩子们将学习不同的情绪表达和认知方法。

孩子们将认识到情绪的多样性和情绪影响人们行为和交往的重要性。

5. 总结:通过这个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社会交往规则、掌握情绪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老师指导和提问,扩大并深化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帮助孩子们了解社会,为孩子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的好伙伴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与同伴交往时要多看他人身上的长处,学习
尊重他人。

(2)培养热爱同伴的情感和谦虚好学的品质。

(二)活动准备
(1)游戏“找朋友”的音乐录音。

(2)故事《萤火虫找朋友》。

(3)有池塘、荷叶、草丛的背景图一幅,萤火虫、萤火虫妈妈、青蛙的图片各一张。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放“找朋友”的音乐。

请学前儿童在“找朋友”的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好伙伴。

(2)引导学前儿童说说自己好伙伴的长处:“小朋友,你的好伙伴是谁?他有什么长处
吗?你该向他学习什么?”
(3)讲述故事《萤火虫找朋友》,使学前儿童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引导
幼儿懂得在一起时要多看别人的长处,这样朋友之间才能友好相处。

8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①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萤火虫是怎样找朋友的?”
② 出示背景图,一边出示萤火虫、萤火虫妈妈、青蛙的图片,一边讲述故事,提问:
“萤火虫找了几次朋友,第一次为什么没有找到?第二次为什么找到了朋友?”
③ 小结:“小朋友,我们要记住萤火虫妈妈的话,在我们的同伴中,每个同伴都有自己
的长处和短处,交朋友时要看到他人身上的长处。

不尊重他人,只看到他人身上的短处,就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


(4)播放游戏“找朋友”的音乐,师生一起做游戏。

(四)活动延伸
(1)游戏活动。

继续玩“找朋友”的音乐游戏,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创编歌词,将同伴
的长处唱进歌词里,如“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爱唱歌,会跳舞,你是我的好朋友。


(2)表演活动。

戴上头饰,讲述并表演故事《萤火虫找朋友》。

二、尊重劳动者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劳动者的工作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懂得应尊重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3)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营业员、环卫工人、医生、建筑工人等劳动者工作情况的视频。

(2)营业员、环卫工人、医生、建筑工人等劳动者的图片各一张,贴在教室的墙上。

(3)歌曲《劳动最光荣》。

(三)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活动:“小朋友,你知道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叔叔阿姨在为大家辛勤工
作吗?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面的便利?”
(2)看视频,引导学前儿童了解营业员、环卫工人、医生、建筑工人的工作情况。


前儿童一边观看视频,教师一边讲解各行业劳动者的劳动情况。

引导学前儿童用简单、完整的语言表述各行业劳动者的劳动情景,如“营业员阿姨在商店里热情地卖东西”“医生阿姨正忙着给病人看病”“小区的清洁工人在为小区打扫卫生”“建筑工人顶着烈日在建造小区的新楼房”。

(3)讨论:“如果没有叔叔阿姨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4)小结:“叔叔阿姨们的工作很重要,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生活才如此方
便、舒适和愉快。


(5)制作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制作红,花张贴给辛勤的劳动者叔叔、
阿姨。

90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6)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学前儿童自由舞蹈。

(四)活动延伸
(1)参观活动。

带领学前儿童参观小区的商店、医院等地,让学前儿童实地感知叔叔阿
姨们的工作情景,并尝试与他们主动、礼貌地交往。

(2)游戏活动。

教师提供多种材料,创设角色游戏区,学前儿童自选材料,玩“商
店”“医院”“交警”等角色游戏,在游戏中学做“营业员”“医生”“警察”等。

三、马路上的“红绿灯”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做游戏,使学前儿童初步知道过马路时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2)培养学前儿童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初步掌握安全小常识,从而提高自我保护
能力。

(二)活动准备
红绿灯标志的图片,用纸板做的红绿黄灯头饰各一个,《红绿灯》儿歌。

(三)活动过程
(1)观看交通事故录像,引出主题“遵守交通安全规则”。

(2)认识交通标志,并播放《红绿灯》儿歌,以此来了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停一停”的常识。

(3)游戏:“过马路”(知道要走斑马线)。

(4)游戏:“我是快乐的小司机”(游戏中教师注意指导学前儿童遵守交通规则)。

(5)游戏完毕,学前儿童与教师一起小结,教师对遵守交通规则的学前儿童给予表扬和
奖励,并要求幼儿把这些知识带回家,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四)活动延伸
(1)从活动引出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必须注意的安全事项:进餐细嚼慢咽、走路注意四周、不随意跟陌生人走等。

(2)设计交通安全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