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

合集下载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严重创伤是指造成人体组织器官直接损伤的外力作用,常见的原因包括车祸、坠落、刀伤等意外伤害。

严重创伤可能导致大量出血、微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等,进而引发创伤性凝血病,这是一种以广泛出血倾向为特征的严重并发症。

针对此类患者,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治疗观察。

研究对象为18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14例为男性,4例为女性。

所有患者入院时都表现为广泛出血,且具有以下共同临床特征: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

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迅速止血和控制失血量。

这通过手术探查、血管修复、止血带的应用等方法进行。

要进行血液和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

根据临床血液学检查结果,在早期输注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和凝血因子复合物等。

给予抗纤溶治疗也是重要的一环,可以使用氨甲苯酸等药物来抑制纤溶系统的功能,减少出血。

要进行综合支持治疗,包括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和水电解质平衡等。

观察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治疗,所有患者的出血状况得到了控制,并且体征逐渐好转。

血液学指标也有所改善,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凝血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逐渐恢复正常,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有逐步升高的趋势。

我们也面临一些治疗难题。

由于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也比较多样化,因此对于每个患者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由于患者多为多系统损伤,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器官的功能状态,以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治疗过程中还需要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是一种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的情况。

通过综合治疗,患者的出血症状和血液学指标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治疗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综合支持治疗来提高治疗效果。

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治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治

【 A b s t r a c t 】 C o a g u l o p a t h y i n d u c e d b y t r a u m a w a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e x c e s s i v e b l e e d i n g a n d i n c r e a s e d mo r t a l i t y .
【 关键词 】创伤 ;凝 血病 ;血栓 ;输血 ;损害控制
【 中图分类号 】R 6 4 1
【 文献标识码 】A
【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 4 2 3 7 . 2 0 1 5 . 0 5 . 0 3 4
Di a g n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t o f t r a u m a- i n du c e d c o a g ul o pa t hy

47 8・
创伤外科杂 志 2 0 1 5年 第 1 7卷 第 5期
J T r a u m a S u r g , 2 0 1 5 , V o 1 . 1 7 , N o . 5

讲 座 ・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4 2 3 7 ( 2 0 1 5 ) 0 5—0 4 7 8— 0 4
【 Ke y wo r d s 】t r a u m a ,e o a g u l o p  ̄h y ;t h r o m b o e l a s t o g r a p h y ;t r a n s f u s i o n ;d a m a g e c o n t r o l
创伤性凝血病 ( t r a u m a — i n d u c e d c o a g u l o p a t h y , T I C ) 是严重 创伤后多 因素作用下 导致 机体 出现 以凝 血功 能障碍 为表现 的临床病症 。2 5 % ~ 4 0 % 的严重创 伤患 者在入 院 时存在 不 同程度 的急性创伤性凝 血病 ( a c u t e t r a u ma t i c c o a g u l o p a t h y , A T C ) [ 2 1 , 随后复苏期间大量输血输液 、 低体温和 酸中毒等介 导 的“ 医源性创 伤性 凝血病 ( i a t r o g e n i c t r a u m a c o a g u l o p a t h y ) ” 进一步恶化机体 的凝血功能状态 。T I C的发生增加 了出血量 并加大止血难度 , 致使创 伤患者 死亡 率增加 3~4倍 。因 此, 早期认识和有效 防治 T I C已成 为创伤复苏 的主要 目标之

创伤性出血与凝血病处理策略

创伤性出血与凝血病处理策略
创伤性出血和凝血病处理策略
2023
多重因素影响 全球每年约有10%的死亡源于创伤
车祸猛于虎
2008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0万人!其中,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0万。
中青年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
出血占死亡的40%。
全球每年因创伤死亡的患者人数达580 万左右,预测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会超过800万。
创伤性凝血病对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Macleod JB,et al.early coagulopathy predicts mortality intrauma. J Trauma ,2003,55(1):39-44.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
组织损伤
01
休克
02
血液稀释
03
酸中毒
04
低体温
05
炎症反应
出血和凝血病的初步管理
抗纤溶的争议
2006年Mangano:抗纤溶剂对非纤溶亢进无效,过量有血栓形成倾向,与其他止血药合用可诱发心肌缺血
CRASH-2 Trial证实: 两组在AMI、IS方面无差异 对输血量的影响没有差异 应用抗纤溶制剂每年全球可挽救更多创伤患者
CRASH-2 Trial 2010 lancet
02
3H内出血量大于或等于0.5个血容量
03
入院24H内输血>10U
早期快速识别PC
HR>110bpm
SBP<110mmHg
BE<-6mmol/L
HB<110g/L 以上符合大于等于2项,54%需大量输血,敏感性69%
Larson监测
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
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策略
Management of bleeding following major trauma :an updated European guideline[J]. CritCare,2010,14(2):R52.

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性凝血病

30~44பைடு நூலகம்
45~59
创伤严重度评分
正常 凝血病
59~84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
➢ 高危因素:严重创伤、入院前大量液体复苏
或输血、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休克、酸中毒、 脑外伤等;
➢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可以根
据创面、浆膜表面、皮肤切缘、血管穿刺处等 部位的广泛渗血来初步判断。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
酸中毒的处理
早期CRRT治疗的优势:
➢ 纠正乳酸性酸中毒; ➢ 清除炎性因子和代谢产物; ➢ 降低体温-减少氧耗、改善血流动力学; ➢ 调节容量平衡-改善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
创伤性凝血病的预防与处理
➢ 允许性低血压复苏 ➢ 低体温的预防和处理 ➢ 纠正酸中毒 ➢ 止止血血及及补补充充凝凝血血物物质质
创伤性凝血病的预防与处理
➢ 允允许许性低低血血压压复复苏苏
➢ 低体温的预防和处理 ➢ 纠正酸中毒 ➢ 止血及补充凝血物质
允许性低血压复苏
➢ 对于活动性出血,在实施确定性手术止血之前进 行“允许性低血压”的限制性容量复苏,可以明 显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并发症,减轻创伤性凝血 病的程度,提高救治成功率;
创伤性凝血病的预防与处理
➢ 允许性低血压复苏
➢低低体体温温的的预预防和和处处理理
➢ 纠正酸中毒 ➢ 止血及补充凝血物质
低体温影响凝血功能
实线:FⅦa/TF 虚线:FⅩa/FⅤa
Zhi Hong Meng, MPH. J Trauma. 2003; 55: 886 –891
低体温的预防和处理
➢ 在现场急救时就应重视,其中控制和减少出血是 关键;
• 对于创伤出血引起的低血压,建议开始液体治疗(1A); 初始应用晶体液治疗(1B);对于合并严重颅脑损伤的 患者,避免应用低渗溶液,如乳酸林格氏液(1C);

创伤性凝血病课件

创伤性凝血病课件

治疗方法包括止血、 输血、抗感染等
病因和病理
病因:创伤、 感染、手术 等引起的凝 血功能障碍
病理:凝血 因子缺乏、 血小板减少、 血管损伤等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 皮肤瘀斑、 关节肿痛等
诊断:实验 室检查、影 像学检查等
临床表现
出血症状:皮 肤、黏膜、内
脏出血
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 凝血因子缺乏
贫血症状:头 晕、乏力、心

感染症状:发 热、寒战、咳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和治 疗
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出血、瘀 斑、伤口愈合不良等
影像学检查:X线、
3
CT、MRI等
2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 数、凝血功能检查等
病理学检查:组织活
4
检、病理切片等
治疗原则
止血:使 用止血带、 压迫止血 等方法
输血:根 据病情和 血型进行 输血
板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04 研究结论: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改善凝血功能、 血小板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治疗新方法
01 抗凝血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
02
吡格雷等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如凝血因子
03
VIII、凝血因子IX等 基因治疗:通过基因编辑技术,
创伤性凝血病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
01
创伤性凝血病的定 义和分类
02
创伤性凝血病的病 因和发病机制
03
创伤性凝血病的临 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04
创伤性凝血病的治 疗方法和预后
临床研究
01 研究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 02 研究对象: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健康对照者 03 研究结果: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凝血功能、血小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治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治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治
contents
目录
• 创伤性凝血病的概述 • 创伤性凝血病的预防 • 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 • 创伤性凝血病的康复与护理 • 创伤性凝血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01 创伤性凝血病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创伤性凝血病是指由于严重创伤 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凝血功能 障碍和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
05 创伤性凝血病的预防与控 制策略
预防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预防策略
通过研究和实践,制定针对创伤性凝血病的预防策略,包括提高公众对创伤性凝 血病的认识、加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广预防和治疗措施等。
实施预防策略
将预防策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并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实施,确保预防措施 的有
03
控制危险因素
针对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 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 施,如戒烟、控制血压和 血糖等。
合理饮食和运动
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增 加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摄 入,适当运动,有助于预 防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
药物治疗
根据预防计划,使用抗凝 药物或凝血因子替代疗法 等药物,降低创伤性凝血 病的发生风险。
心理疗法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 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
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
护理措施
疼痛管理
通过药物、物理治疗等 方式,有效控制患者的 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
适度。
生活护理
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 需求,如饮食、洗漱、 穿脱衣物等,确保患者
的生活质量。
预防并发症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预防褥疮、肺部感染等
搭桥等。
组织修复
对于组织损伤严重的情况,可能 需要手术修复,如缝合、移植等。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严重创伤是指外伤所造成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超过了机体正常修复能力,且对生命
安全构成威胁的一种严重情况。

创伤性凝血病是指在严重创伤后出现的坏死性组织损伤、
大量出血和血管内凝血等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

本文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
治疗观察进行总结。

临床治疗观察对象为40例严重创伤患者,其中20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20例仅有严重创伤。

治疗组采取了综合治疗,包括早期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扩容、局部止血、补液、输血等处理。

观察组采用规范的抗感染、休克处理和相关症状的支持性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为85%,观察组的治愈率为60%。

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6天,观察组为20天。

治疗组的平均出血量为600ml,观察组为1000ml。

治疗组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不明显。

综合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恢复较快。

观察组患者出现较多的临床症状,如发热、腹泻、血尿等。

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包括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缩短住
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在临床实践中应积极探索并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严重创
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观察引言创伤性凝血病是由于创伤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害,使得血液中的凝血过程发生异常,导致凝血血栓的形成而发生的一种疾病。

而当严重创伤与创伤性凝血病同时出现时,患者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治疗难度也大大增加。

本文旨在通过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探讨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

一、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临床上,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如出现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贫血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患者是否合并了创伤性凝血病。

接着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包括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如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等)、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另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导致凝血障碍的原发性凝血病等疾病。

二、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1. 控制出血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关键之一是及时有效地控制出血。

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首先应该立即进行休克复苏和止血措施,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等血液制品。

可以使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氨甲苯酸、氨甲环酸等进行治疗。

对于依然无法控制出血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止血或介入手术。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

2. 血液净化对于合并严重创伤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血液净化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血液净化可以通过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方式,清除体内的炎性因子、细胞因子和有害代谢产物,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3. 抗凝治疗对于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抗凝治疗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可以使用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氨甲苯酸等进行治疗,阻断纤溶系统的过度激活,改善凝血功能。

也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血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进行治疗,减少血栓的形成和发展。

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凝血病诊断和卫生应急处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凝血病诊断和卫生应急处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凝血病诊断和卫生应急处理专家共识(最全版)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凝血病诊断和卫生应急处理专家共识(最全版)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和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是世界性的治疗难题[1],全球每年因创伤死亡的患者人数达580万左右,预测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会超过800万[2]。

大出血是创伤患者入院后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后期主要是严重颅脑损伤、脓毒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创伤大出血导致的低体温、酸中毒、凝血病被称为死亡三联征,三者相互促进使病情进行性恶化,导致患者死亡[3]。

近年研究显示,液体复苏之前,约有1/4~1/3的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其病死率是未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4~6倍[4]。

创伤患者在创伤后早期、接受医疗干预前即可出现ATC[5,6]。

而TIC是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打击下,机体出现以凝血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是一种多元性的凝血障碍疾病[7,8]。

ATC和TIC实际上是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术语,其差别仅在于凝血障碍的程度不同而已[9,10]。

一、目前急性ATC与TIC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应在严重创伤患者入院时就特别关注和警惕,及时预防及时治疗英国学者Brohi等[11]调查统计,在英国皇家伦敦医院收治的1 088名创伤患者中有24.4%患者入院时就已经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8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60 s,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15 s,最终结果是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死亡率升高了4倍(46.0% vs 10.9%)。

美国学者MacLeod等[12]调查发现在美国迈阿密Ryder创伤中心的14 397例创伤患者中,28%入院时PT异常,8%入院时APTT异常,最终结果证明入院时PT异常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治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治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治沈岩【摘要】Coagulopathy induced by trauma was associated with excessive bleeding and increased mortality. It was helpful to early identify 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atient ’ s histor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results.Multiple strategies including effective haemostasis,damage control principles, reversing hypothermia and acidosis,supplement of blood products may help for the prevention and prognosis of severe 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创伤性凝血病是严重创伤诱发的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其增加创伤后出血救治难度和创伤后死亡率。

依据创伤后临床表现,结合相关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弹力图等实验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创伤性凝血病。

采取有效止血、损害控制性策略、恢复机体内环境和合理补充血制品等综合性措施,将有利于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和改善创伤预后。

【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478-481)【关键词】创伤;凝血病;血栓;输血;损害控制【作者】沈岩【作者单位】310003 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创伤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1作者单位: 310003 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创伤外科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是严重创伤后多因素作用下导致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表现的临床病症[1]。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严重创伤是指严重身体损伤,常常伴有重度出血。

创伤性凝血病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的凝血疾病,其特点是在创伤后出现凝血异常,导致严重的出血并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本文针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治疗进行观察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指导。

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共计100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血液检查和凝血功能检测,并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根据凝血功能异常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轻型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和输血,中型患者给予抗凝治疗、输血和手术控制出血,重型患者给予抗凝治疗、输血、手术控制出血以及血浆置换。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严重创伤后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为4%,其中男性患者占主导地位。

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轻型患者占总患者的50%,中型患者占总患者的35%,重型患者占总患者的15%。

治疗方案中,轻型患者的治疗时间平均为5天,中型患者的治疗时间平均为10天,重型患者的治疗时间平均为15天。

总体治疗效果良好,总体治愈率达到80%。

讨论: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其病情严重且死亡率较高,治疗难度较大。

根据本研究结果,轻型患者可以通过抗凝治疗和输血等简单治疗手段进行有效治疗;中型患者需要加入手术控制出血等措施;重型患者则需要进行血浆置换等复杂治疗。

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制定。

创伤性凝血病救治的质量管理

创伤性凝血病救治的质量管理

创伤 出血 创伤性凝血病
低灌注
酸中毒
低温
暴露
+ 防止低体温,保证体温不低于35度 减少创伤暴露 血制品和静脉输液加温输注 躯体保暖,使用升温装置 室内加温
+ 积极控制出血,稳定循环,改善组织缺血 缺氧状态
+ 尚无证据显示补充碳酸氢钠可以改善凝血 障碍
早期液体复苏的时机
Time from injury to death of battlefield casualties
ACT
+ 血小板
因子+PLT+Fg Fb+FⅩⅢ
Fb+FⅩⅢ+PLT
纤 溶 期
正常TEG图
高凝状态TEG
纤溶亢进TEG
凝血因子缺乏与低Fg的TEG
问题三:创伤性凝血病就是DIC吗?
+ 创伤性凝血病
+ 出现在创伤后早期
+ 由于大量血液丢失、低温、组织低灌注、 酸中毒等多因素导致的凝血物质的消耗和 功能异常
>30 min(20%)
0 min(40%)
<30 min (15%)
5 min (25%)
不论是战伤还是创伤,早期救治非常重要
+ 充分液体复苏 + 限制性液体复苏
研究热点
限制性液体复苏
传统观念 充分液体复苏
损伤控制性复苏主张迅速控制出血,防止 酸中毒,凝血功能紊乱和低体温,限制过多的 晶体液。
+
纤 溶 酶、纤溶抑制物
+ 功能-使血液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 成。
+ 组织损伤 +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消耗 +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稀释 +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功能异常 + 低钙 + 纤溶亢进 + 低温 + 组织低灌注 + 酸中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创伤性凝血病( Coagulopathy of trauma) 是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人的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其发生取决于凝血、抗凝、纤溶机制的相互调控。

与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 6 大因素相关,并且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很难找到其发生发展的确切原因。

一般认为,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的启动因素;休克促进创伤性凝血病的发展;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加重凝血功能障碍。

众多因素引起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大量丢失,血小板功能受损,血液严重稀释,纤溶亢进,从而导致血凝块不易形成或已形成的血凝块不牢固,即使初步止血,也容易发生再出血,临床上常表现为出血加重或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⑴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的胶原蛋白III和组织因子,通过与von Willebrand因子、血小板以及活化的FVII(VII因子)结合启动凝血过程。

内皮损伤后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功能。

同时休克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促进了纤溶亢进。

⑵休克:休克可能是早期凝血病最初的驱动因素。

研究表明,组织灌注不足的严重程度与入院时凝血功能障碍之间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没有休克的患者尽管受到较重的机械性创伤,但入院时一般没有凝血病。

休克导致的酸中毒可以干扰凝血酶的功能,同时休克过程中,活化蛋白C 增加血栓调节素的活性。

血栓调节素与凝血酶结合后使凝血酶由促凝转为抗凝,导致纤溶亢进,这可能是由于活化蛋白C消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或因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降低所导致。

⑶血液稀释:出血致凝血因子直接丢失能够迅速降低体内少量储备的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

当大量使用不含凝血因子的晶体液复苏或胶体复苏时,可导致血液稀释,进一步加剧凝血病;同时,补充过多胶体还可以直接影响凝血块的形成和稳定性。

大量输血是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但大量输入浓缩红细胞的同时也可导致凝血因子的稀释,并且降低凝血功能。

⑷低体温:低体温是指体表温度<35℃,在创伤时很多原因可以导致低体温发生。

低体温主要是通过抑制von Willebrand因子与血小板糖蛋白结合来影响血小板活化和黏附作用,同时也可降低凝血因子酶类的代谢率。

Johnston等发现在没有稀释的情况下,体温在35℃时所有凝血因子均降低。

在此温度时FXI和FXII只有65%的功能,在32℃时它们的活性分别降低到17%和32%。

⑸酸中毒:Meng等发现pH从7.4降到7.0时,FVIIa的活性水平降低90%,VIIa/TF复合体活性降低55%,FXa/FVa复合物触发的凝血酶原激活率降低70%。

这些凝血因子复合物的活性依赖于它们与活化的血小板表面磷脂暴露的负电荷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受到不断增加的氢离子浓度的影响。

Martini等发现酸中毒能抑制凝血酶生成,特别是当合并有低体温时这种作用明显增强。

⑹炎性反应:凝血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有很重要的“交互对话”作用。

如凝血蛋白酶的激活能通过细胞表面跨膜的蛋白酶受体诱导炎性反应,同时也可以直接激活补体系统。

血小板脱颗粒释放溶血磷脂介质,溶血磷脂介质再活化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促使免疫反应发生。

炎性反应的激活反过来加剧凝血紊乱。

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并且能够结合到损伤部位的血小板上。

目前还发现蛋白-S可以竞争性结合C4b结合蛋白,使得蛋白-S抗凝作用消失,结果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抗凝途径功能改变。

二、诊断标准目前创伤性凝血病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

美国病理学家学会于 1994 年发表的指南推荐:创伤患者APTT>60 s、PT>18s 及TT >15 s即可诊断为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性凝血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对高危因素,如严重创伤、低体温、休克、酸中毒和脑外伤等的识别,以及根据创面、黏膜表面、皮肤切缘和穿刺部位广泛渗血可以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PT和APTT 延长; 部分患者甚至可合并有Fib及Plt 减少。

TEG 能反映出凝血及纤溶的全过程,敏感性高,利于诊断创伤性凝血病。

三、创伤性凝血病与DIC 的区别二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略有不同: DIC 是由大量外源性或病理性的促凝物质进入循环系统而启动的,促凝物质含有织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途径,先出现高凝状态,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然后出现低凝引起出血,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栓塞和溶血; 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表现为出血和休克,似乎与DIC 的临床表现相似,但发现很少有弥漫性血栓形成和溶血。

最近有学者认为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可能与血栓调节蛋白-蛋白 C 途径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二者的本质可能相同。

四、预防与治疗随着对创伤性凝血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其治疗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

近年来,提出了损伤控制复苏的概念。

损伤控制复苏主要包括3部分:允许性低血压复苏、止血复苏、损伤控制外科。

损伤控制复苏的具体措施如下。

⑴注意体温监测,防治低体温:在现场急救时就应重视,其中控制和减少出血是关键。

去除患者身上潮湿的衣物,减少损伤部位的暴露,使用毛毯、加热毯保持患者干燥,在急诊室、手术室以及重症监护室应该注意给患者保温。

液体以及血制品使用前应预热。

持续的动静脉复温能快速加温。

这种技术可以降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病死率和复苏需求。

⑵合理选择液体用于复苏:为避免高氯性酸中毒,宜使用氯离子浓度接近生理水平的乳酸林格液,避免使用高氯的生理盐水。

胶体如羟乙基淀粉和右旋糖酐也与凝血病的发展有关。

其可能机制包括von Willebrand因子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FVIII减少,干扰纤维蛋白原作用。

高渗盐水复苏可以快速扩增血管内容积,有利于复苏。

但Wilder等研究提示,使用高渗盐水可以抑制凝血功能,加剧出血。

⑶处理酸中毒:纠正酸中毒要求维持组织的灌注,但液体复苏可能需要延迟直至出血被控制。

临床上常用碳酸氢钠来纠正酸中毒,但给予碳酸氢钠后可以生产出二氧化碳,增加了呼吸负荷。

此外,碳酸氢钠可以降低钙离子的浓度,不利于凝血以及心脏、血管的收缩。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是一种生物性的无活性的氨基乙醇,它能够结合氢离子。

Martini等在猪的酸中毒模型中研究发现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纠正酸中毒但不能逆转凝血异常。

⑷允许性低血压复苏:传统观点认为积极恢复血容量,维持正常循环功能是防止失血性休克最重要的措施。

但目前发现以传统复苏标准为目标的液体复苏可能干扰凝血机制,加剧出血。

允许性低血压是一种延迟的或限制性的液体复苏,应持续到出血控制,并在这一时期内保证终末器官灌注。

允许性低血压复苏在入院前即开始,静脉补液的容量限制在足以维持桡动脉搏动为宜。

动物模型研究证明,低血压复苏比传统复苏方法增加了组织灌注,减少了出血,提高了生存率。

另外,允许性低血压复苏需特别注意权衡继续出血的风险和维持足够的器官灌注的风险。

当处理合并有脑部外伤的多发性损伤时需特别注意,此时维持脑的灌注压意义更重要。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中推荐意见,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收缩压维持在80~90 mmHg,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并尽快止血;出血控制后再进行积极容量复苏。

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老年患者及高血压患者应避免控制性复苏。

⑸早期积极补充凝血因子,恰当使用止血药物: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那些需大量输血的患者而言,新鲜冷冻血浆与浓缩红细胞按1:1输注与传统的按1:8相比,前者病死率降低46%。

提高血小板与红细胞的比例,达到1:1时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Holcomb等回顾了16家I级创伤中心收治的467例接受大量输血患者的资料,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按1:1:1的比例输注对预后有利,并建议修改当前指南所推荐的比例。

纤维蛋白原比其他凝血因子在更早期就已经缺乏,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到1.0 g/L时可以给予冷沉淀或浓缩纤维蛋白原进行治疗。

另外,在军队里已经证明给予患者输入新鲜全血是有利的。

在止血药方面,基因重组的FVII(rFVIIa)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药物,Boffard等研究结果表明,重组FVIIa明显降低了钝性创伤患者的输血量。

但FVIIa目前是否用于创伤性凝血病仍存在争议。

⑹损伤控制外科的实施:早期严重创伤的患者难以耐受长时间复杂的手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伤控制外科,其目的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快速止血和减少污染。

尽快确定出血部位,对外出血可由暂时性的钳夹、填塞、结扎等来止血,内脏的破裂、穿孔可以行修补术,造瘘等手术。

在患者生理恢复正常后再行解剖上的修复和确定性的手术。

损伤控制外科有可能增加患者病死率,必须谨慎使用。

⑺适当补充钙剂:低钙血症在重患者中很常见,并且增加了病死率。

钙是很多凝血因子的辅助因子。

很多血制品中利用枸橼酸盐抗凝,枸橼酸盐螯合钙离子,进一步恶化了低钙血症。

钙低于0.7mmol/L可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因此建议至少维持在0.9mmol/L。

⑻警惕后期的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预防脓毒症的发生:早期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入院时凝血病是创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可能是因为蛋白C的早期激活导致蛋白C的消耗所致,在这段时间内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栓容易形成。

伴有凝血病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危险性增加,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在后期,创伤患者容易发生脓毒症,这样增加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因此应积极预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