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章节汇编(最新人教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章节汇编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精密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常用单位与国际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 1mm=10-3m 1d m=0.1m 1μm =10-6m 1cm=10-2m 1nm=10-9m
特殊单位: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中行走的距离,即:1光年=365×24×60×60s×3×108m/s≈9.46×1015m)
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注意: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A、根据需要选取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会选)
B、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或与所测长度平行),且刻度线应紧靠被测物体。如果零刻线
磨损,可选中间任一刻度线做起点(会放)。
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认读刻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读)。
D、记录结果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的数字外,还要注明单位(会记)。
4.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卡尺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5、时间的测量:
①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②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秒(S) 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
6、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3)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①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②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①定义:为了描述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而选作标准的那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②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③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④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⑤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先要选取一个参照物,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来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否运动。若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内比较路程长短。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比较时间长短。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
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s
②速度公式:υ=
t
③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交通运输中速度单位常用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1 m/s =3.6km/h 1km/h =1/3.6m/s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每秒步行的路程是1.1m .
④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3、匀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②图象:
S
t
4、变速运动:
①定义: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②平均速度: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公式:υ平均 =s 总/t 总(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υ = t s (s 是总路程,t 是总时间)
2、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t s ; 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
1、定义: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2、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最小距离: S=
21vt =21×340m/s ×0.1s=1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