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答案】C【解析】从材料所反映的不同地区以出产不同的商品出名,某个地方专门生产某种商品,且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故答案为C项。

A是在两宋时期;B是在明朝中叶之后;D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所述商品应为民营手工业而非家庭手工业生产,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地域特点2.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 B 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

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戽(汲)水”“高垄”分析可知诗中描述的是田地里农业灌溉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X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X国在秦国修的X国渠。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课题。

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期?A. 夏朝B. 商朝C. 汉朝D. 晋朝2. “冶铜为镰,悬刑为纲”是哪个朝代的经济特征?A. 唐朝B. 春秋时期C. 元朝D. 明朝3. 关于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以下错误的是:A. 刀币B. 壳币C. 铁钱D. 纸币4.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A. 马车B. 船舶C. 飞机D. 人力车5. “黄金盛世”是哪个朝代的经济特征?A. 元朝B. 唐朝C. 宋朝D. 东汉末年二、判断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并重。

()2. 铁器在中国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在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互通。

()4. 农民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缺乏社会地位和经济权益。

()5.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主要是以金银为主,并逐渐发展出纸币。

()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 古代冶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4. 金银在古代的货币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金银的使用情况。

四、综合题近年来,中国古代经济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研究的看法,以及为什么对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论述题请你就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演变,从商朝到明朝,进行论述。

以上是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你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课题,提高你对中国历史的全面理解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学习,你一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北京的故宫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 ] 元朝- [ ] 明朝- [ ] 清朝- [x] 明朝2. 以下哪个朝代是没有铸造铜钱的?- [x] 秦朝- [ ] 汉朝- [ ] 魏晋南北朝- [ ] 五代十国3. “币制统一”政策始于哪个朝代?- [x] 秦朝- [ ] 汉朝- [ ] 魏晋南北朝- [ ] 五代十国4. “三公”包括以下哪些官职?- [x] 太尉、司徒、司空- [ ] 都督、总管、巡抚- [ ] 太守、太傅、太常- [ ] 令、长、丞5. “洛阳纸贵”指的是哪一个时期的现象?- [ ] 秦汉- [ ] 魏晋南北朝- [x] 唐代- [ ] 宋代二、简答题1. 请简述唐代经济的特征。

- 唐代兴起了“市舶司”,发展海运贸易,奠定了对外开放的基础。

- 开放了丝绸之路,并与西亚、中亚、印度及东南亚等地进行商贸往来。

- 钱粮铁农均具发展。

金属冶炼和铁制钢铁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唐代人口大幅增长,特别是有利于都市经济繁荣和商业发展,造就了大量富商巨贾。

2. 请简述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 南北朝时期天灾频繁,加上战乱不断,农业收成大幅下降,人口锐减。

- 工业与商业企业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滞缓。

士族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萌芽。

三、论述题请论述商鞅变法与秦朝的经济发展。

-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国家权力、推行士族统治的改革。

- 商鞅变法中的法家思想,提出了“以法治国”、“法者政之极”等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思想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发掘和定义,为后世政治体制和法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 商鞅变法中取消井田制,实现土地私有制,推动优势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 商鞅变法还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使秦朝经济得以腾飞。

所以,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变革的重要事件之一。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0: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0: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在()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北魏至唐前期朝D.明清时期2.西周中期,大贵族矩伯以其部分封地作价,与下级官员裘卫交换朝觐用的物品;贵族格伯则用部分封地以换取马匹。

由此可见,当时()A.传统礼制有所松动B.贵族阶层瓦解C.私有土地开始流转D.商品经济发达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为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多国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国家并不拥有土地D.均田制下禁止土地买卖,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6.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

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7.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

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8.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

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

必修二中国经济史试题

必修二中国经济史试题

必修二中国经济史专题一.选择题1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2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3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4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6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7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

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8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 A A.使用新式“纱绸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9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完整版)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完整版)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袁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80分)。

肄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莄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蚈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羆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薃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膄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虿3.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荿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膇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蚁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螁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蒇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蚆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 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莁5.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薈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薆6.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肅A.统一了度量衡 B.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肁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D.统一了货币蚀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羈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蒅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袂8.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蚁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肆9.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羄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薂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蒈10.右图所示货币最早在市场流通是在葿A.唐玄宗开元年间 B.唐太宗贞观年间 C.唐高祖武德年间 D.隋文帝开皇年间莃11.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莂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薀12.施复夫妇开设的机房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主要是因为薇A.机房生产规模扩大 B.机房中分工比较细肇C.机房中使用雇佣工人 D.机房产品投入市场肃13.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薁A.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蚅B.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蒆C.明初开始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袃D.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莈14.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肈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C施用各种肥料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袆15.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薄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蒀16.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膆A.《齐民要术》B.《营造法式》C.《考工记》D.《氾胜之书》莅17.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莄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蒁18.北魏推行的均田制①确认了受田农民对国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蕿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螄19.唐朝时创制的灌溉工具是肄A.水排B.桔槔C.筒车D.耧车芈20.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3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3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某某市期初调研)(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B[材料中未涉及交易场所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材料“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和“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表明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商品经济,故B项正确;放弃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中“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反映的商业活动受政府监管不符,故C项错误;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与材料中“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不符,故D项错误。

]2.(2020·某某一中期初)诗人杜荀鹤在《送蜀客游维扬》中写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

”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中也写道:“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以扬为首,盖声势也。

”引文反映了( )A.长安、某某是汉朝最繁华的大都会B.某某、某某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C.临安、某某是南宋最繁华的大都会D.某某、某某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D[根据材料“《送蜀客游维扬》”“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可知引文反映了唐代南方地区得到很大的发展,一些大城市出现,出现了某某和益州等大都市,即某某和某某,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长安、某某、某某、临安,故A、B、C三项错误。

]3.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

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B.规X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B[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这有利于规X商业行为,故选B项;契约精神是指商品交易中自然达成的契约精神,这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西周商业规X发展的情况,未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未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排除D项。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福建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福建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2.9宋代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以下三幅图中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出()A.中外交流频繁B.疆域面积扩大C.经济重心南移D.政治中心南移2.(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

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自然条件优越C.经济实力较强D.对外交往密切3.(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这反映了().A.疆域面积扩大B.海外贸易得到拓展C.民族关系和谐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统考期末)下面是南宋地方官就江南农业发展情况向朝廷作的汇报。

查证属实的是()①当地人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①粮食产量提高,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①占城稻得到推广和种植①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改进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5.(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宋朝时,优良品种占城稻是从哪里引进的?()A.日本B.越南C.朝鲜D.阿拉伯6.(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付给一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

这表明()A.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B.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C.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D.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7.(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著名瓷都的城市是:A.杭州B.泉州C.景德镇D.广州8.(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如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8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练习(含解析)-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8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练习(含解析)-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18讲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某某某某模拟)《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解析“案田而税”说明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实际上等于国家承认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正确。

答案 C2.(2017·某某某某模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解析宗法制的传统没有被颠覆,与材料中“分配给每个儿子”不符,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土地自由流转,与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相符,故B项正确;主要是农业而非工商业,与材料中“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发展而非瓦解,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某某某某模拟)有学者在谈到唐初的经济政策时,认为唐初不仅轻徭薄赋,更侧重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使社会下层能够享受基本水准以上的生活,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B.均田制C.三长制D.方田均税法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兴起,鼓励小农经济抑制商业发展为出发点,与侧重为民制产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立足于抑制土地兼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与材料中“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相符,故B项正确;三长制是中国北魏中后期开始实行的一种基层政权组织制度,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首创于北宋,最早称“千步方田法”,在王安石变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中国经济史 试题及答案 含史料翻译、论述题和案例分析

中国经济史 试题及答案 含史料翻译、论述题和案例分析

套题一史料翻译5*41、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第二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那么农民就会讨厌经商,商人就会对经商产生怀疑甚至懒得干的思想。

农民讨厌经商,商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业怀疑,不愿意经商,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2、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

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

3、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史记货殖列传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

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

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及时购进,视同珠宝。

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

4、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史记货殖列传而白圭却喜欢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所以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

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

论述题:12*21、比较白鹿皮币和交子的异同。

“白鹿皮币”只是皇帝人为凭空制造产生,作为王侯之间贡赠之用,并没有用于流通领域,其价值远远脱离皮币的自身价值,虚币,作价太高, 远远超出其实际价值,又缺乏信用, 流通不广,因此没有发挥货币的作用。

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只能说是纸币的先驱。

交子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流通领域。

由商人自由发行。

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最早的纸币。

2、为何东汉到三国初年的人口减少幅度为中国历史之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

A、战争匈奴战争与各地起义: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湖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湖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2.9宋代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2春·湖北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下列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A.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苏湖熟,天下足。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2022春·湖北恩施·七年级校考期末)出现下图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B.自然条件的改善C.社会传统的影响D.政治中心的变迁3.(2022春·湖北十堰·七年级统考期末)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最后完成在()A.隋朝B.唐朝C.北宋D.南宋4.(2022春·湖北十堰·七年级统考期末)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

这一变化表明了()A.康乾盛世的出现B.科学技术的突破C.海外贸易的发展D.经济重心的南移5.(2022春·湖北宜昌·七年级统考期末)宋朝建立后,国家财赋大部分依赖南方;南宋岁收,更超北宋之上。

宋初岁入一千六百余万缗,为唐代的两倍。

熙宁时增至五千余万缗南宋时更增至六千余万缗。

据此可知A.两宋税收大部分来自商业税B.南宋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政权C.宋朝经济水平达到古代顶峰D.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6.(2022春·湖北孝感·七年级校考期末)宋代,在栽种方面,出现了减轻农民拔秧劳动强度的秧马;在灌溉方面,出现了帮助劳动人民战胜干旱的水车;在粮食加工方面,出现了提高劳动效率的水转连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得益于()A.重农抑商的实行B.耕作技术的进步C.生产工具的改进D.生产分工的细化7.(2022春·湖北恩施·七年级校考期末)下表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的几则史料。

据此可知,宋代()A.农业生产普遍商品化B.种植特色作物成为农业主导C.经济型作物地位提升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8.(2022春·湖北咸宁·七年级统考期末)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

高考历史 回头系列练习四(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 回头系列练习四(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回头系列练习四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一、选择题:1.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2.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材料反映了: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3.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

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代,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4.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将国内所有的矿产、冶炼、铸造等行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经营,商人不得参与。

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B.保证生产所需铁制工具的供应C.进一步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X围D.保障武器生产以满足战争需要5.X蠡提出,“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

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

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

”“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这里所说的“治国之道”是指: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政府调控物价 D.自由放任6.东汉X寔《政论》中说:“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人厚,故农夫辍来而雕镂,工女投杼而刺文,躬耕者少,末作者众。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使农业发展缓慢B.农业的主导地位正在丧失C.作者反对重农抑商政策D.当时社会出现追商逐利的民风7.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初三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试题

初三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试题

初三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试题1.下列历史史实最能体现宋朝商业繁荣的是A.开始使用牛耕B.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C.棉花在两广、福建开始种植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题文问的是宋朝商业繁荣的史实,A、B、C三项反映的是宋朝农业繁荣的史实,只有D选项“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反映宋朝商业繁荣的史实。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2.《宋史》中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一现象说明了南宋()A.重点支持东南沿海开发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东南沿海的农民负担重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

《宋史》中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一现象是说,南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源于江南地区,说明了当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3.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这一情况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A.对外交往频繁B.文学艺术璀璨C.民族战争不断D.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据题文要求选出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这一情况折射出的社会现象的选项,“交子”是具有纸币性质的凭证,可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新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4.“方朝廷在故都(北宋东京)时,实仰(依靠)东南财赋”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文景之治B.东京的繁华C.开元盛世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答案】D【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以来,江南地区逐渐开发。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加上自然条件的优越,使江南经济水平越来越高。

【百分题库合集】中国经济史试题题库

【百分题库合集】中国经济史试题题库

[单选]从“工商食官”到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的丧失,这段历史应在()A.商周到宋元B.西周到明朝C.秦朝到清朝D.汉朝到元朝参考答案:C[单选]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后果是()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了商品销售市场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参考答案:C[单选]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

这种现象主要说明()A.当时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B.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垄断C.帐房就是手工工场主D.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参考答案:D[单选]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段引文说明()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参考答案:D[单选]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参考答案:D[单选]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③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④荷兰、倭寇的入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参考答案:A[单选]封建统治者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或政策是()A.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B.西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C.唐代限制经商时间、地域D.明清给予商人贩盐权利参考答案:C[问答]简述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1)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此后,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明清经济史模拟试题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明清经济史模拟试题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明清经济史一、选择题1.(2019·广东肇庆二模题)明朝中后期, 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 提高了粮食产量, 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 “不产米, 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 当时()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答案】 C【分析】本题通过明朝中后期农业种植作物的变化, 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 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经济作物种植更加普遍。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 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 ‘不产米, 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 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 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 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衡水一中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试题)有学者指出, 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 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 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

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A. 工商业发展的冲击B. 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 自耕农经济占主导D. 劳动力的密集投入【答案】 D【分析】本题通过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相对停滞, 考查了学生对明清时期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 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经济史考试试题

经济史考试试题

经济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哪个国家?()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德国2、以下哪项不是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A 强调贸易顺差B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C 重视农业发展D 追求金银积累3、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马歇尔D 凯恩斯4、经济大危机发生于哪一年?()A 1929 年B 1933 年C 1939 年D 1945 年5、以下哪项不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特点?()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 经济全球化C 计划经济的兴起D 产业结构的调整6、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点是()A 商品经济发达B 小农经济占主导C 工业发展迅速D 对外贸易繁荣7、以下哪项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A 丝绸B 茶叶C 瓷器D 玉米8、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A 整顿金融B 调整工业C 以工代赈D 农业调整9、苏联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哪一年?()A 1921 年B 1928 年C 1936 年D 1941 年10、以下哪项不是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新经济的特点?()A 信息化B 全球化C 高通胀D 低失业率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1、简述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人们,使得个人的逐利行为最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机制,它通过价格的调节和竞争的作用,使得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具体来说,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者投入生产,增加供给;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下降,生产者会减少生产,从而达到供需平衡。

这样,市场机制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自发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均衡发展。

2、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项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走向统一
B .分封制的瓦解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

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B .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 .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
D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陕西民间剪纸 河北民间剪纸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4.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A . 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B .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 .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
D .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图一 图二
5.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
A .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 .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 .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6.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
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
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
经济基础是( )
A .小农经济
B .佃农经济
C .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
7.下面材料,可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
A .家庭为单位
B .男耕女织
C .休耕轮作
D .精耕细作 汉朝代田法模型
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
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


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
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

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9.比较右下两幅图,我们可以得出当时()
A.青铜农具已经被淘汰,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步犁发展成熟,已经推广全国使用
C.粮食产量提高,满足了百姓需要
D.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
10.“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

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①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②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③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④小农经济始终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A.①②④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历史记载: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

“市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由此推断出洛阳繁盛的时期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2.明清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
A.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 B.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C.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
13.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

明万历年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4.阅读下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
A.手工业发达
B.商业繁荣
C.出现了“夜市”和“瓦肆”
D.打破了坊市界限
15.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这段材料反映思想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B.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的继续发展
C.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 D.工商业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6.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是()
①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17.对下面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闭关锁国”政策B.是封建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
C.是民族自卫思想的产物D.利于对外贸易,社会进步
18.右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复习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该诗反应的现象是()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20.清代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中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B.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是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思 D.这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点历史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21.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22.“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西汉长安 B.唐朝前期洛阳 C.北宋开封 D.南宋临安
23.据资料统计:在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B.大河流域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D.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文明
24.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说:“明清时期,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未能给中国带来彻底改变社会的革命影响。

”二者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B.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中西方的交流完全断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