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并购策略与运用(1)

合集下载

第5章 反并购策略

第5章 反并购策略

其次,设置了金色降落伞度计划。新《公司章程》 第96条规定,公司应和董事之间签订聘任合同,明 确公司和董事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董事的任期、董 事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责任以及公司因提前 解除合同的补偿等内容。概据该条款,一旦公司被 收购,收购者要辞退原董事,接收控制权的话,就 要付出相应成本。 确保控股权。除修改公司章程外,美的的实际控制 权享健实施了股权增持计划。美的集团运用10.8亿 元增持美的股权。至2006年5月2日,何享健直接、 间接持有美的50.17%的股权,实际了绝对的控股。 确保控股权是反收购的最根本、最有效的策略。
在80年代,“金降落伞”增长很快。当年美 国著名的克朗· 塞勒巴克公司就通过了一项金 降落伞计划:“16名高级负责人离开公司之 际,有权领取三年工资和全部的退休保证 金。”1986年戈德· 史密斯收购了克朗公司后 不得不支付该等款项。该项金额合计共达 9200万美元,其中董事长克勒松一人就领取 了2300万美元。贝梯克思公司被艾伦德公司 接管时,其总裁威廉· 艾格得到了高达250万 英镑的额外津贴。
反并购的经济策略 —降低收购者的收益或增加收购者风险
毒丸计划(犹如地雷) 毒丸计划是美国著名的并购律师马丁· 利普 顿(Martin Lipton)1982年发明的,正式名 称为“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最初的形式 很简单,就是目标公司向普通股股东发行优 先股,一旦公司被收购,股东持有的优先股 就可以转换为一定数额的收购方股票。
案例1 收购公司目前持有目标公司股份的60%,目 标公司二股东持股20%,三股东持股8%,四股 东持股7%,其余股东合计持股5%。由于收购 公司持股超过50%,在直接投票制的简单多数 决原则下,他一人即可完全决定董(监)事会的 所有人选,从而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

反并购策略

反并购策略


二、设置反并购条款

在公司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是公司对潜在收购者所采取 的一种预防措施。由于反收购条款的实施,会直接或间接地提高 收购成本,甚至形成“胜利者的诅咒”那样的局面,因此在一定 程度上会迫使收购方望而却步。
董事轮换制是指在公司章程中规定,每年只能更换1/3(或 其他比例)的董事。这意味着即使并购者拥有公司绝对多数的股 权,也无法对董事会做出实质性改组,难以获得对董事会的控制 权。此外,由于原来的股东掌握着多数表决权控制着公司,即使 公司被恶意收购,他们还可以决定采取增资扩股或其他办法来稀 释收购者的股票份额来达到反收购的目的。 绝对多数条款是指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公司的合并需要获得 绝对多数股东的赞成票,并且这一反并购条款的修改也需要绝对 多数的股东同意才能生效。超级多数条款一般规定,目标公司被 并购必须取得2/3或80%以上的投票权,甚至高达90%以上。因 此,如果敌意并购者想要获得具有绝对多数条款公司的控制权, 通常需要持有目标公司很大比例的股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了并购成本和并购难度。
三、普通股驱鲨




普通股驱鲨是目标公司在资本结构之间插入一些防 御措施来抵制并购,通常包括多种普通股、分段投票的 普通股以及空白股等。 多种普通股。许多西方反并购专家称只有那些拥有 两种或两种以上普通股,而每种又分别具有不同的投票 特权的企业才能真正抵挡住袭击。例如通常的普通股每 股仅有一票投票权,但公司章程可规定另一种普通股可 能达到每股十票投票权。此外,如果附带投票权的多种 普通股掌握在内部人员手中,就可以有效地抵制敌意的 报价。 分段投票的普通股。在公司的章程中规定:普通股 票的投票权随着股东拥有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投资者在 开始购买股票时,每股仅一票,但投票权可以随着拥有 时间的增加而不断递增,每股最高可达到千票投票权。 空白股是企业领导者发行一种新的普通股,它的期 限和投票权将在以后确定。空白股可以保存下来,一旦 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威力,挫败收购者。

企业管理知识之反收购的常用策略

企业管理知识之反收购的常用策略

1、焦⼟术 常⽤做法主要有⼆种: ⼀是售卖“冠珠” 在并购⾏当⾥,⼈们习惯性地把⼀个公司⾥富于吸引⼒和具收购价值的“部分”,称为冠珠。

它可能是某个⼦公司、分公司或某个部门,可能是某项资产,可能是⼀种营业许可或业务,可能是⼀种技术秘密、专利权或关键⼈才,更可能是这些项⽬的组合。

冠珠,它富于吸引⼒,诱发收购⾏动,是收购者收购该公司的真正⽤意所在,将冠珠售卖或抵押出去,可以消除收购的诱因,粉碎收购者的初衷。

例如:1982年1⽉,威梯克公司提出收购波罗斯威克公司49%的股份。

⾯对收购威胁,波罗斯威克公司将其CrownJewels⼀⼀舍伍德医药⼯业公司卖给美国家庭⽤品公司,售价为4.25亿英镑,威梯克公司遂于1982年3⽉打消了收购企图。

⼆是虚胖战术。

⼀个公司,如果财务状况好,资产质量⾼,业务结构⼜合理,那么就具有相当的吸引⼒,往往诱发收购⾏动。

在这种情况下,⼀旦遭到收购袭击,它往往采⽤虚胖战术,以为反收购的策略。

其做法有多种,或者是购置⼤量资产,该种资产多半与经营⽆关或盈利能⼒差,令公司包袱沉重,资产质量下降;或者是⼤量增加公司负债,恶化财务状况,加⼤经营风险;或者是故作⼀些长时间才能见效的投资,使公司在短时间内资产收益率⼤减。

所有这些,使公司从精⼲变得臃肿,收购之后,买⽅将不堪其负累。

这如同苗条迷⼈的姑娘,陡然虚胖起来,原有的魁⼒消失了去,追求者只好望⽽却步。

2、毒丸术 ⼀、股东权利计划。

即公司赋予其股东某种权利(往往以权证的形式)。

1、权证的价格被定为公司股票市价的2⼀5倍,当公司被收购且被合并时,权证持有⼈有权以权证执⾏价格购买市值两倍于执⾏价格的新公司(合并后的公司)股票。

举例来说,A公司股票⽬前市价20美元,它的毒丸权证的执⾏价格被定为股票市价的4倍即80美元,B公司收购A公司,或者收购后B公司与A公司新设合并成⽴C公司注销A、B⼆公司,设合并后的新公司股票为40美元/股。

原A公司股东即权证持有⼈可以80美元的价格购买4股B公司(吸收合并的情况)或C公司(新设合并的情况)股票,市值达4股*40美元/股=160美元。

反并购策略及敌意并购案例讲义

反并购策略及敌意并购案例讲义

宝安VS延中 盛大VS新浪
中国海外敌意并购第一案 中国券商反并购典型案例案
中钢VS澳洲中西部公司
中信VS广发
宝延风波
Murchison(默奇森)
中钢
Midwest 中西部公司
修改条件
敌意收购
2007年10月10日,西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商默
奇森金属公司(Murchison,简称“默奇森”) 宣布 无条件要约收购中西部公司,其开出的收购条件 是,以1股默奇森换1.16股中西部公司的股票。这是 一次敌意收购。5日后,默奇森将提价至以1∶1.08 的比例换股中西部公司股票。
骑墙观望
一心想将自己卖个好身价的中西部公司摆 出了骑墙的态度 。
与此同时,默奇森的收购方案一公布,立 刻在二级市场掀起波澜,当日,中西部公司 的股价大涨12%,收报于7澳元,几天后股价 攀升到7.36澳元的水平。这一市场价格已经 远远高于中钢公司的要约收购价。
进退维谷,三面夹击
本身就持有默奇森19.98%的股份哈宾格基金公司一直在二级 市场悄悄收购中西部公司的股份。默奇森合并方案一出炉,中西 部公司股价马上连续数日上涨。很明显就是该基金在做高股价, 维持高价以阻止中钢的收购进程。6月3日哈宾格基金公司已持有 中西部公司约9.11%的股份。对于哈宾格基金公司是否还会增持中 西部公司的股票,中钢公司无法判断。
默奇森公司步步紧逼,中西部公司的首鼠两端,哈宾格基金公 司从中作祟,遭遇三面夹击的中钢有些进退两难了,退则前功尽 弃,进则阻力重重。
收购价格处于劣势的中钢难道只有提高价格一条路可选择吗? 提价值得吗?提价自身能否支撑?
果断出手,峰回路转
2008年5月30日,中钢做出提示性公告, 不会提高对中西部公司的收购报价,但把原 先的要约收购变成无条件收购,中钢原来提 出的要约收购条件是要获得中西部公司的 50.1%股份并在这部分股东的支持下,才会 以6.38澳元的价格收购。

反并购的常见方法

反并购的常见方法

反并购的常见方法反并购是指企业或个人对被收购公司进行抵制和反抗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中,并购是企业成长和扩张的一种常见手段,但并购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企业稳定发展,被收购方可以采取以下常见方法进行反并购。

一、防御性收购:被收购方可以选择主动进行收购,以实现反向并购。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持控制权和独立性,避免被动被收购的局面。

防御性收购需要被收购方在收购对象中持有一定的股权,以便发起收购并获得控制权。

二、策略合作:被收购方可以与其他竞争对手或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强大的联盟力量,抵制并购者的收购行为。

通过策略合作,被收购方可以共同利益,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寻找合适的投资者:被收购方可以主动寻找合适的投资者,引入新的资本和资源,增加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通过引入投资者,被收购方可以增加筹码,争取更有利的谈判地位,以抵制并购者的收购意图。

四、寻求政府支持:被收购方可以向政府申请并购审批,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干预,以阻止并购的进行。

政府在并购审批中有一定的权力,可以对并购进行限制或干预,保护国家利益和市场秩序。

五、法律诉讼:被收购方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抵制并购。

比如,被收购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停止并购或索赔。

法律诉讼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争议和保护被收购方的权益。

六、舆论引导:被收购方可以通过媒体和舆论的力量来进行反并购。

通过舆论引导,被收购方可以扩大舆论影响力,制造负面声音和舆论压力,影响并购者的决策和形象。

七、采取毒丸措施:被收购方可以制定一些毒丸措施,加大并购的难度和风险。

比如,被收购方可以增加债务,进行资产重组,设立特殊股权等,以防止并购者获取控制权。

八、寻求国际支持:被收购方可以寻求国际组织或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以抵制并购。

国际支持可以增加被收购方的力量和影响力,形成国际舆论压力,制约并购者的行为。

九、加强内部管理:被收购方可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反并购策略与运用

反并购策略与运用
防御性策略的技术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防御性策略的效果。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 能技术来分析市场趋势和竞争环境,制定更加精准的防御性策略。
进攻性策略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进攻性策略的创新 性
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进攻性策略 ,以应对竞争对手的并购威胁 。未来,企业将更加注重创新 和研发,推出更加具有竞争力 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的市 场地位和竞争力。
混合性策略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混合性策略的灵活性
混合性策略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 活调整策略组合。未来,企业将更加注重混合性策略的运 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
02 03
混合性策略的综合性
混合性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市场环境、竞争 态势、自身实力等。未来,企业将更加注重混合性策略的 综合性,以提高策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进攻性策略的国际 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企业需要 更加注重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未来,企业将更加注重拓展国 际市场,提高自身的国际知名 度和影响力,以应对跨国并购 的威胁。
进攻性策略的联盟 化
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 联盟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抗 并购能力。未来,企业将更加 注重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和并购威 胁。
防御性策略概述
防御性策略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 措施,防止或降低潜在并购者的 并购意图和并购行为对目标公司
的影响。
防御性策略的运用
防御性策略的运用包括提高并购 成本、降低目标公司吸引力、加
强公司内部管理等方面。
防御性策略的实施
防御性策略的实施需要目标公司 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 力,同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 降低潜在并购者的并购意愿和并

企业的反并购措施

企业的反并购措施

企业的反并购措施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企业并购已成为当今商业世界中常见且重要的策略之一。

并购活动通常可以带来规模、资源和市场份额的扩大,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增长潜力。

然而,并购也有其风险和挑战,使企业需要考虑并实施一系列的反并购措施。

本文将介绍企业在面对并购威胁时可采取的反并购措施。

提前制定战略计划在面临并购威胁之前,企业应提前制定战略计划,以确保能够应对并购的挑战。

这些计划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企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企业应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以便在并购威胁出现时能够更好地抵御压力并保持自身独立性。

2.加强市场定位和品牌建设:企业应注重市场定位和品牌建设,以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一个有强大品牌和市场地位的企业更有可能抵御并购压力。

3.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核心团队:企业应建立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并吸引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核心团队。

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能力,并增加企业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加强财务管理和控制财务管理和控制是企业反并购的关键方面之一。

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和控制,企业可以更好地评估自身价值,并提高自身投资吸引力。

以下是一些针对财务管理和控制的反并购措施:1.完善财务报告和分析:企业应加强财务报告和分析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这将有助于潜在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价值和潜力,从而减少被并购的风险。

2.优化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提高财务效率和盈利能力,增加自身的投资吸引力。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回购股票等方式增加股东价值,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的忠诚度。

3.加强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企业应加强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以提高盈利能力和业务稳定性。

减少成本和控制风险,可以使企业在面对并购压力时更有竞争力和吸引力。

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是其竞争力和抵御并购威胁的关键因素。

以下是一些针对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反并购措施:1.加强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企业应加大对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第五章反并购策略课件

第五章反并购策略课件

3、毒丸计划经典案例
• 2005年2月22日,盛大网络向 美国证监会提交了相关资料, 披露其已拥有新浪已发行普通 股19.5%的股权。鉴于这一举动, 新浪公司决定实施股东购股权 计划,以保障公司所有股东的 最大利益。按照该计划,于股 权确认日(预计为2005年3月7日) 记录在册的每位股东,均将按 其所持的每股普通股而获得一 份购股权。每一份购股权就能 以半价购买价值150美元的新浪 股票。
3、毒丸计划经典案例
• 2004年11月,自由传媒集团与美林公司签订了一项股票收购协议。自 由传媒集团有权在2005年4月从美林手中收购新闻集团大约 8%有 投票权的股票,这一计划将使自由传媒集团所持有的新闻集团具有投 票权的股权比例增至17%,仅次于默多克的19.5%。传媒大亨默多克 绝对不允许他计划传位给儿子的新闻集团的控制权受到任何侵犯,随 即发布一项反收购股东权益计划。当有人收购公司的股份超过15%, 或者持股数已超过15%的股东增持1%的股份时,公司现有的每一 位股东将有权以半价购买公司的股票,购买量是其已持有股份的一半。 这一毒丸一旦被激活,自由传媒集团如果想收购新闻集团更多的股份, 将需额外付出数倍的代价。新闻集团发布这一消息后,自由传媒集团 的老板马龙马上顺水推舟卖一个人情,不再继续增持新闻集团的股份, 维持第二大股东的地位。
1952年日➢➢本TTEE的XXTT阳aadd和dd hh房eerr地ee 产被恶意➢收TE购XT(ad3d5h%e)re, 从而引发了母公司三菱 集团内部结构调整。 1953年,日本《反垄断 法》修改后,出于防止 被从二级市场收购的需 要,三菱集团下属子公 司开始交叉持股。
3、经典案例 广发证券作为吉林敖东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
2、经典案例之谷歌
• 谷歌在2004年上市时就采用了双层股权结 构:其中A种股票每股有一票的投票权,B 种股票每股的投票权是A股的10倍。

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

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

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一)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假如说资本市场是一个由各家上市公司群雄逐鹿的战场的话,那收购与反收购、举牌与反举牌则是这个战场上进行的最猛烈的战役。

早在几十年前,在恶意收购浪潮席卷中的美国华尔街精英们,在无数并购战役后便总结与发明了多项并购策略进行博弈。

而如今的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在收购与反收购中又是采取什么方式争取公司的操纵权,又运用了什么策略?案例一 ST景谷(云投集团VS中泰担保)简介由于业绩不佳,ST景谷的原控股国有股股东景谷森达计划将其股权无偿划转给云投集团并由云投集团实施重组计划,二股东中泰担保认为此举会损害其大股东地位,因此先让自然人吴用(先前未持有公司股份)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并在几日之内与其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合并计算持有股份后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获得操纵权。

分析本案中,为了防止云投集团通过受让划转股份取得控股股东资格,中泰担保通过与突击入股的公司股东签订一致行动协议而在股权划转审批完成前取得了公司的控股权,以此取得了日后重组谈判中更大的话语权。

在大股东股权优势不明显时,一致行动协议是短时间夺取操纵权的有力武器。

案例二 ST九龙(海航集团等VS李勤夫)简介海航置业、上海大新华实业、海航集团三家企业(下列简称“海航系”)向上海九龙山股份有限公司(下列简称“九龙山”)原股东购买股份,合计占九龙山总股份的27.63%,并于2011年3月7日过户登记成为第一大股东。

但随后原股东“平湖九龙山公司”向海航系三家公司发出催款通知,以股权纠纷提起诉讼,申请冻结海航系所持九龙山股份(此后由法院完成诉前保全手续),海航系随后提起反诉,向法院请求原股东“平湖九龙山”支付违约金500万元,与赔偿费2.3亿元人民币,法院对上述案件均做出判决。

2011年至2012年间海航系多次向九龙山董事会提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均遭拒绝,遂于2012年12月5日公告由股东自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罢免九龙山现任董事会并选举新一届董事会。

反并购的几种常用策略

反并购的几种常用策略

反并购的几种常用策略--------------------------------------------------------------------------------在现在公司并购之风流行的状况下,愈来愈多的公司从自己利益出发,在投资银行等外面顾问机构的帮助下,开始重视采纳各样踊跃有效的防守性举措进行反收买,以抵制来自其余公司的敌意收买。

以下是几种常有的反并购策略:(一)反收买的经济手段反收买时能够运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有四大类:提升收买者的收买成本、降低收买者的收买利润、收买收买者、合时改正公司章程等。

1.提升收买者的收买成本( l)财产重估:在现行的财务会计中,财产往常采纳历史成原来估价。

一般的通货膨胀,使历史成本常常低于财产的实质价值。

多年来,很多公司按期对其财产进行从头评估,并把结果编人财产欠债表,提升了净财产的账面价值。

因为收买出价与账面价值有内在联系,提升账面价值会抬高收买出价,克制收买动机。

(2)股份回购:公司在遇到收买威迫时可回购股份,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公司将可用的现金分派给股东,这种分派不是支付盈余,而是购回股票;二是换股,即刊行公司债、特别股或其组合以回收股票,经过减少在外流通股数,抬高股价,迫使收买者提升每股收买价。

但此法对目标公司颇危险,因欠债比率提升,财务风险增添。

(3)找寻“白衣骑士”(White Knight):“白衣骑士”是指目标公司为免遭敌意收买而自己找寻的好心收买者。

公司在遇到收买威迫时,为不使本公司落人歹意收买者手中,可选择与其关系亲密的有实力的公司,以更优惠的条件达成好心收买。

一般地讲,假如收买者出价较低,目标公司被“白衣骑士”挽救的希望就大;若买方公司供给了很高的收买价钱,则“白衣骑士”的成本提升,目标公司获救的时机相应减少。

1 / 4(4)“金色下降伞”:公司一旦被收买,目标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将可能遇到撤换。

“金色下降伞”则是一种赔偿协议,它规定在目标公司被收买的状况下,高层管理人员不论是主动仍是被迫走开公司,都能够领到一笔巨额的布置费。

反并购策略与运用

反并购策略与运用

反并购策略与运用1.收购防御策略收购防御策略旨在制造一系列障碍,使得潜在买家实施收购变得困难和昂贵。

常见的收购防御策略包括:-优先股发行:发行优先股使得潜在买家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才能收购公司股份。

-加码收购:企业主动发起收购对手,使得潜在买家面临对手可能加入的威胁。

-全员持股计划:通过向全体员工发放股票或期权,增加员工的身份认同感,提高他们反对并购的可能性。

-法律制裁:利用反垄断法律或其他法律手段阻止或延缓收购的进行。

2.资本市场策略资本市场策略旨在通过影响股价或增加股东的成本,阻止或降低被并购的可能性。

常见的资本市场策略包括:-股票回购:企业回购自己的股份,以提高每股股价,使得潜在买家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才能收购公司股份。

-分红政策:增加分红金额或频率以吸引股东支持,并提高股价。

-前瞻性指导:提供超过市场预期的盈利预测,以增加市值,使得潜在买家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才能收购公司股份。

3.企业重组策略企业重组策略旨在改变公司结构,增加价值或降低收购的吸引力。

常见的企业重组策略包括:-出售资产:出售低价值或非核心资产,以减少公司规模,降低潜在买家的兴趣。

-分拆业务:将不同业务分拆成独立的子公司,以提高企业整体的价值,并增加并购的复杂性。

-改变公司治理结构:增加董事会的权力或引入关键股权人,以增加并购的障碍。

4.其他策略除了上述策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反并购策略:-寻求战略合作伙伴: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增加实力和资源,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降低被并购的可能性。

-改变业务模式:调整公司业务模式,进入新的高增长领域,增加公司的价值,使得潜在买家更难以实施并购。

-打击收购者声誉:通过舆论宣传、诉讼或其他手段打击潜在买家的声誉,降低其对目标公司的兴趣。

总之,反并购策略是企业面临并购威胁时的应对举措,其目的是保护公司的独立性、提高股东权益和提升公司价值。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反并购策略,并且在运用这些策略时要考虑各种利弊因素,以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反并购策略。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上市公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潜在的收购威胁。

当一家上市公司成为其他公司或投资者的收购目标时,为了保护公司的独立性、战略方向和股东利益,采取有效的反收购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探讨上市公司如何进行反收购。

一、预防性反收购策略(一)优化股权结构1、保持控股股东的稳定地位控股股东持有足够多的股权份额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部收购。

通过增发新股、回购股份等方式,调整股权比例,确保控股股东的控制权。

2、实施交叉持股公司与友好企业相互持有对方的股份,增加收购方获取控制权的难度。

(二)制定“毒丸计划”“毒丸计划”是一种常见的预防性策略。

当公司面临恶意收购时,股东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更多的股份,从而稀释收购方的股权,增加收购成本。

(三)设置“金色降落伞”与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签订协议,一旦公司被收购且高管被迫离职,他们将获得巨额补偿。

这会使收购方在收购决策时考虑到后续的高额成本。

(四)订立“驱鲨剂”条款在公司章程中设立一些限制收购的条款,例如提高投票权比例、限制董事更换等,增加收购的难度和成本。

二、主动性反收购策略(一)股份回购公司回购自身的股份,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股份数量,从而提高收购方收购的难度和成本。

(二)寻找“白衣骑士”邀请友好的第三方企业参与,与收购方竞争,从而抬高收购价格或改变收购局势。

(三)诉讼策略通过法律手段,对收购方的收购行为提出质疑,例如指控收购方违反法律法规、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等。

(四)资产剥离或重组将公司的优质资产剥离或进行重大重组,降低公司对收购方的吸引力。

三、应对收购要约的策略(一)拒绝收购要约公司董事会明确表示拒绝收购要约,并向股东说明拒绝的理由,强调公司的长期价值和战略规划。

(二)提高收购价格如果收购价格不合理,公司可以通过提高收购价格来对抗收购要约。

(三)游说股东向股东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宣传,说明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和收购可能带来的风险,争取股东的支持。

反并购的几种常用策略

反并购的几种常用策略

反并购的几种常用策略--------------------------------------------------------------------------------在当今公司并购之风盛行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投资银行等外部顾问机构的帮助下,开始重视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防御性措施进行反收购,以抵制来自其他公司的敌意收购。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反并购策略:(一)反收购的经济手段反收购时可以运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有四大类:提高收购者的收购成本、降低收购者的收购收益、收购收购者、适时修改公司章程等。

1.提高收购者的收购成本(l)资产重估:在现行的财务会计中,资产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来估价。

普通的通货膨胀,使历史成本往往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

多年来,许多公司定期对其资产进行重新评估,并把结果编人资产负债表,提高了净资产的账面价值。

由于收购出价与账面价值有内在联系,提高账面价值会抬高收购出价,抑制收购动机。

(2)股份回购:公司在受到收购威胁时可回购股份,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公司将可用的现金分配给股东,这种分配不是支付红利,而是购回股票;二是换股,即发行公司债、特别股或其组合以回收股票,通过减少在外流通股数,抬高股价,迫使收购者提高每股收购价。

但此法对目标企业颇危险,因负债比例提高,财务风险增加。

(3)寻找“白衣骑士”(White Knight):“白衣骑士”是指目标企业为免遭敌意收购而自己寻找的善意收购者。

公司在遭到收购威胁时,为不使本企业落人恶意收购者手中,可选择与其关系密切的有实力的公司,以更优惠的条件达成善意收购。

一般地讲,如果收购者出价较低,目标企业被“白衣骑士”拯救的希望就大;若买方公司提供了很高的收购价格,则“白衣骑士”的成本提高,目标公司获救的机会相应减少。

(4)“金色降落伞”:公司一旦被收购,目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将可能遭到撤换。

“金色降落伞”则是一种补偿协议,它规定在目标公司被收购的情况下,高层管理人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离开公司,都可以领到一笔巨额的安置费。

企业恶意并购与反并购策略分析

企业恶意并购与反并购策略分析

企业恶意并购与反并购策略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企业并购活动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企业以恶意并购的形式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并且还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反并购,以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本文将从恶意并购的定义和特点、恶意并购的危害、防范恶意并购的策略以及目标企业的反并购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恶意并购的定义和特点恶意并购是指在不通知目标公司、未经主动同意或未经充分谈判的情况下,企业通过收购他人的股份来获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恶意并购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偷袭性强:恶意并购常常是秘密策划的,企业在没有征得目标公司同意的情况下,突然对其进行收购,以实现对目标公司的控制。

2.目的性明确:恶意并购往往是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企业希望通过控制目标公司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利润。

3.主动性强:恶意并购通常是主动发起的,企业会精心策划并采取各种手段来实施。

二、恶意并购的危害恶意并购对目标公司和整个市场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1.破坏目标公司的发展战略:恶意并购往往会破坏目标公司原有的发展计划和战略,影响其业务的正常运转。

2.影响市场秩序:恶意并购可能会导致市场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3.损害投资者利益:恶意并购往往使得目标公司的股价暴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4.影响产业竞争格局:恶意并购可能改变产业竞争格局,导致产业动荡,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防范恶意并购的策略为了防范恶意并购对企业的危害,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防御机制,加强对恶意并购的监控和预警。

2.加强信息披露:企业应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披露有关收购情况,提高透明度和监管效果。

3.加强股东沟通:企业应加强与股东的沟通和合作,提高股东忠诚度,以减少外部势力对企业的干扰。

4.保持稳定发展:企业应坚持稳健的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减少被并购的可能性。

公司反收购策略及治理结构

公司反收购策略及治理结构

公司反收购策略及治理结构公司反收购策略及治理结构引言收购是企业界的常见现象,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扩张、增强市场地位和实现竞争优势等目标。

然而,对于被收购的公司而言,收购往往是一种挑战,可能会导致企业价值受损、员工流失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保护被收购公司的利益,反收购策略和高效的治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一、反收购策略1. 提高企业价值企业在面临收购威胁时,首先应该通过提高自身的价值来增加吸引力。

这可以通过优化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核心竞争力等方式实现。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积极拓展新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公司收入和利润,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减少被收购的风险。

2. 建立强大的防御机制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防御机制,以抵御潜在的收购威胁。

这可以包括建立专门的防御委员会、明确反收购策略和领导责任、密切监控市场动态、强化股份控制等措施。

防御委员会应该由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组成,负责评估和制定反收购策略。

3. 找到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来增加自身实力和抵御潜在的收购威胁。

这可以是一个竞争对手、供应商或合作伙伴,他们可以提供资源、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等方面的帮助。

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对抗收购的能力。

4. 利用法律手段如果企业面临不正当的收购威胁,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制止。

企业可以派遣专业律师团队,调动一切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利益。

法律手段可以包括起诉、仲裁和其他法律程序,以阻止潜在收购方的侵权行为。

二、治理结构良好的治理结构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避免被收购威胁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治理结构措施:1. 健全的董事会结构一个健全的董事会结构可以提供有效的决策和管理领导。

董事会成员应该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专业知识和独立性,以确保董事会能够制定出明智的战略规划和决策。

此外,董事会还应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和道德经营。

反并购的几个策略

反并购的几个策略

反并购策略(ANTI-M&ASTRA TEGIES/Anti-M&A Strategy/Anti-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trategy)引企业间的企业重组与企业分离、兼并、收购、破产,作为市场行为时刻都在进行着,过去会发生、现在会发生、将来还会发生。

置身于兼并与收购浪潮的冲击中,并购与反并购的斗争异常激烈,企业家们无法回避,重要的是应区分善意并购与恶意并购,充分调查研究,对于不友好并购坚决反击。

反并购六种策略帕克曼式防御帕克曼式防御这是目标公司先下手为强的反并购策略当获悉收购方有意购并时,目标公司反守为攻,抢先向收购公司股东发出公开收购要约,使收购公司被迫转入防御。

实施帕克曼防御使目标公司处于可进可退的主动位置:进可使收购方反过来被防御方进攻;退可使本公司拥有的收购公司部分股权,即使后者收购成功,防御方也能可分享部分利益。

但是,帕克曼式防御要求目标公司本身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相当的外部融资能力;同时,收购公司也应具备被收购的条件,否则目标公司股东将不会同意发出公开收购要约。

此种防御地进攻策略风险较大。

股份回购这是指通过大规模买回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来改变资本结构的防御方法。

股份回购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目标公司将可用的现金或公积金分配给股东以换回后者手中所持的股票;二是公司通过发售债券,用募得的的款项来购回它自己的股票。

被公司购回的股票在会计上称为“库存股”。

股票一旦大量被公司购回,其结果必然是在外流通的股份数量减少,假设回购不影响公司的收益,那么剩余股票的每股收益率会上升,使每股的市价也随之增加。

目标公司如果提出以比收购者价格更高的出价来收购其股票,则收购者也不得不提高其收购价格,这样,收购以计划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从而导致其难度增加。

实施股份回购必须考虑当地公司法对回购的态度,美国许多州的公司认为,仅为维持目前的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控制权而取得本企业股票的违法的;但如果是维护企业现行的经营方针而争夺控制权,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公司利益,则回购又是可以允许的,中国《公司法》明文禁止公司收购本公司的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并购:策略与运用一、绪言敌意并购(Hostile Take Over)一旦发生,被并购公司及其控制性股东就面临反收购问题。

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人员须要深谙反并购之道。

因为充任企业的反并购顾问,是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重要内容,熟悉各种反并购策略,是投资银行做好反并购业务的基本功。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投资银行在策划收购行动时,如果深谙各种反并购策略,它就可以事先预测目标公司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反收购方法,并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反反收购手段,从而击败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动,帮助收购方实现收购成功。

从这个角度上说,熟悉反并购策略,亦是投资银行开展并购业务的基本功。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发展起来了许多反收购方法。

我国的投资银行应该借鉴这些方法,同时也应积极创造新的反并购策略。

投资银行的反并购业务旨在增大收购难度和收购成本,帮助目标公司及其控制性股东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反收购目的。

它包括三部分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内容。

其一、投资银行为客户公司事先策划组建“防鲨网”或曰修筑防御工事。

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随时都面临并购的威胁。

为了避免被并购,上市公司须要自始安排一些防御措施。

通过这些防御措施使收购难度增大或使收购根本成为不可能(比如在安排股权结构时,使自己控股51%),令收购者望而却步。

在华尔街,收购袭击者通常被称作鲨鱼,上市公司的这些出于防卫目的的防御措施也就被称作“防鲨网”。

好的防鲨网可以令鲨鱼们(收购袭击者)退避三舍。

投资银行为其客户公司建立“防鲨网”提供专业策划和设计,是投资银行反并购业务的重要内容。

该项工作做好了,往往可使客户公司在并购与反并购的争战中收到御敌于千里之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

其二、在客户公司遭到收购袭击时,投资银行作为专业顾问机构充当客户公司的反收购军师和参谋,针对收购袭击者的收购动机和手段策划反击方案,采取种种反收购行动,迫使收购者鸣金收兵或付出高昂代价。

其三,在并购争战收场时,投资银行帮助客户公司进行善后处理。

例如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股权结构,重组业务与资产,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股价水平等等,以便防范下次再遭收购。

以上三者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构成投资银行反并购业务的完整内容。

如果说“其一”是未雨绸缪,是防范于未然,那么“其二”则是“短兵相接”,是反击于已然,“其三”则是善后处理。

在我国证券市场,敌意并购还未发展到频繁发生的程度。

但在证券市场上的收购兼并活动是大势所趋。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投资银行反并购业务的主要内容或曰重心应该是帮助上市公司策划组建“防鲨网”。

投资银行在开展反购并业务时,须要调动各种反收购力量,仔细分析它们各自的反收购动机,然后“投其所好”地采取各种有力的反收购手段。

目标公司的反收购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细分析,一家目标公司的反收购力量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二是目标公司的控股股东;三是目标公司的员工及其组织代表即工会。

由于目标公司的董事会多由控股股东入主,而目标公司经理人员又由董事会聘任,因此,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和它的控股股东在对待收购的态度上往往是意见一致、二位一体的。

但不全然是这样。

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往往会从个人的利益动机出发(比如为了保住个人的职权地位、薪酬福利、自我尊严甚至意气用事等等)而不是从公司发展及股东利益出发去反收购。

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反收购则是假维护公司及股东利益之名、行济私之实。

不同的目标公司,不同的反收购力量,其反收购动机各不相同。

归纳起来,反收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控股股东不愿意失去控股地位;②公司现股价低估了公司的实际价值,买方的收购条件不合“等价交换”法则,不利于公司股东;③通过反收购以便提高收购价格,为公司现股东争取更优惠的股权转让条件;④认为收购袭击者是在做Green mail(绿色勒索),无收购诚意;⑤认为收购无助于公司状况的改善或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⑥管理层为保住其个人职权地位、薪酬待遇,或为了面子尊严而反收购;⑦员工及工会为保护员工利益而反收购(比如员工及工会担心收购会导致裁员而使部分员工失业,或担心收购会导致公司前景暗淡而使员工前途渺茫等等)。

从理论上说,只要是公众公司就有可能发生敌意并购。

我国的公众公司有点例外,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比例太大,公众化程度不够。

但从长远来看,这仅仅是个暂时现象。

在上市公司股份全部皆可在市场上流通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制约收购者和驱动收购者的主要因素都是成本--收益法则。

主要是由于这一法则的制约,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上,敌意并购形成为一种此起彼伏的风潮的时期并不多。

在这方面美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其敌意并购风潮开始于1970年代后期,与杠杆收购一起盛行于198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渐趋平息。

此后,杠杆收购和敌意并购渐趋少见,但直至今天敌意并购还是时有发生。

我国证券市场上发生的第一单公司收购案就是一宗敌意收购(1993年的“宝延事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敌意并购案例还将不断地发生。

我们现在很难预测未来的什么时候敌意并购会否再度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一股潮流,然而七、八十年代发明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反并购策略所反映出来的金融理念和金融技术却一直值得从事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人们深加玩味。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和了解各种反并购策略,不仅仅是并购和反并购业务操作上的需要,也是一位优秀的投行业务人员知识结构中的必备内容。

以下是各种反并购策略综览。

投资银行在策划运用这些策略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各国对公司并购与反并购的法律规定。

其中,各国法律规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充分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禁止公司管理层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反收购。

以我国的香港法例为例,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第4条名称即叫做“禁止阻挠行动”,它规定:受要约公司的董事会一经收到真正的收购要约,或者受要约公司的董事会有理由相信可能即将收到真正的收购要约时,在得到受要约公司股东大会予以批准之前,受要约公司的董事会在公司事务上,不得采取任何行动,其效果足以阻挠该项要约或剥夺受要约公司股东决定该项要约利弊的机会。

特别是董事会如果未取得该项批准,不得(1)发行任何股份;(2)就任何未发行股份发出或授予期权;(3)增设或发行、或准许增设或发行任何证券,而该等证券是附有转换为该公司股份或认购该公司股份的权利;(4)出售、处置或取得,或同意出售、处置或取得重大价值的资产;(5)在日常业务过程以外订立合约,包括服务合约;(6)促使该公司或其任何附属公司或联属公司购买或购回该公司的任何股份或为该等购买提供财政协助。

凡该公司在之前已有合约义务,规定采取任何该等行动或凡出现其他特别情况,必须尽早在可能的情况下咨询执行人员。

在适当的情况下,执行人员可能豁免须取得股东批准的一般性规定。

各国诸如此类不厌其烦的规定,划定了运用各种反并购策略的空间。

在不违背这些规定的前提下,投资银行尽可依“法不禁止的即是允许的”现代法治原则各显神通。

二、反收购:策略与运用●建立“合理的”持股结构收购公司的关键是收购到“足量”的股权。

一个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收购,应该重视建立这样的股权结构,在该种股权结构中,公司股权难以“足量”地转让到收购者的手上。

很显然,这里的所谓“合理持股结构”的“合理”,是以反收购效果为参照标准的。

建立这种股权结构,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我控股。

即公司的发起组建人或其后继大股东为了避免公司被他人收购,取得对公司的控股地位。

其间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一开始设置公司股权时就让自己控有公司的“足量”股权。

我国法律和政策要求某些行业(主要是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行业)的上市公司,要由国家(政府)控股,就属这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通过增持股份加大持股比例来达到控股地位。

比如94年4-5月,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增持深发展A股5432615股,增持比例由7.79%升为9.8%,后又增持升为10.2%。

其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自我控股又有控股程度的差别。

自我控股如果达到51%的比例,那么敌意收购不再可能发生,收购与反收购问题不复存在。

一般地说,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对一个公司持有25%左右的股权就能控制该公司。

但从理论上说,只要持股比例低于50%,敌意收购就可能发生,公司就要面临反收购问题。

一个股东对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越大,该上市公司被收购的风险就越小,当持股比例大到51%时,被敌意收购的风险为零。

那么在51%以下,该持股多少比例才为最佳“点位”呢?这要视控股股东及目标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定。

持股比例太小,难以收到“足够”的反收购效果;持股比例太大,则会过量“套牢”资金。

合适的持股比例点位应是这两方面的“平衡点”。

2、交叉持股或曰相互持股。

即关联公司或关系友好公司之间相互持有对方股权,在其中一方受到收购威胁时,另一方伸以援手。

比如A公司购买B公司10%的股份,B公司又购买A公司10%的股份,它们之间达成默契,彼此忠诚相互保护,在A公司沦为收购靶子时,B公司则锁住A公司的股权,加大收购者吸纳“足量”筹码的难度,同时B公司在表态和有关投票表决时支持A公司的反收购。

反之,B公司受到收购威胁时,A公司也这样。

在日本,公司之间的相互持股现象相当普遍。

这种公司往往还在公司资本经营中一致行动。

比如1994年出面大宗收购我国上市公司----北旅公司股权的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就是二家相互持股的公司。

80年代初,香港老牌英资财团怡和财团也采用交叉持股的办法以防止其旗下的置地公司被他人并购。

其具体做法是:通过怡和控股和怡和证券两公司持有置地40%的股权,而同时置地又控制怡和控股40%的股权,通过这种互控股权的办法锁定双方股权的大量筹码,减少流通在外的股权量,无论哪家受到购并威胁,双方都可相互照应合力御敌。

而几乎在同时,香港政府修订了关于联营公司“控制权”的定义,将持股比例由过去的51%减少到35%,从而使怡置互控的措施得以顺利进行。

通过这种互结连环船的形式,使得当时咄咄逼人的华资财团不得不渐渐收敛了觊觎怡和置地的锋芒。

在运用交叉持股策略时,需要注意几点:互控股份需要占用双方公司大量资金,影响流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有的国家法律规定当一家公司持有另一家公司一定量股份(比如10%)时,后者不能持有前者的股份,即不能相互出资交叉持股。

交叉持股实质上是相互出资,这势必违背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募集资金的初衷。

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互控股份的双方公司反而可能互相拖累。

1983年香港地产业市场崩溃,置地亏损达13亿港元,因互控股份造成的连带关系,怡和的纯利润也因此而减少80%。

交叉持股有可能让收购者的收购袭击达到一箭双雕的结果。

如果A、B互控股权20%,虽然这大大增加了收购A或B的难度及风险,但一旦收购了其中的一家,实际上也就间接收购了另一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