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电影简史介绍

电影简史介绍

电影简史介绍电影简史介绍电影简史一、名词解释1.电影: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通过在特定的银幕时空中创造出来的连续性影像表述世界的大众化艺术。

2.表现主义学派:是德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流派,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起源于慕尼黑,战后传播到柏林。

以梅育为首的表现主义学家,面对德国战败后动荡不安的生活现实,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感到悲观渺茫,同时又不甘沉沦于这种现状,于是把内心的焦灼和躁动投射到了他们的电影作品中,形成了表现主义学派。

3.先锋派:兴起于法国,他们把电影作为抒发主观的随意幻想的手段,把梦幻作为4.新浪潮电影:专指1958年兴起于法国的新一代导演的电影观念和在这种观念指导之下涌现出来的一大批现代派电影。

代表人物是戈达尔、夏勃罗和特吕弗。

5.左岸派电影:“左岸派”电影是新浪潮电影发展到后期的称呼。

这是由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七个标榜“作家电影”的艺术家形成的一个电影流派。

他们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和存在主义为依据,热衷于自我内心和下意识活动中的各种心理试验。

代表作品是《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6.隐喻电影: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默片电影时代的代表。

隐喻是当时电影主题重要的表达方式,往往需要隐喻者和被隐喻者通过蒙太奇连接起来,从而产生创作者想要表现的效果。

代表作品是《母亲》和《战舰波将金号》。

7.散文化电影:二、世界电影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一阶段:小荷才露尖尖角――电影的初兴这是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指的是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产生之前的这一阶段,约30多年。

1. 电影之父――卢米埃尔电影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知道诞生日期的艺术。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大咖啡馆的印度厅里,用他自己研制的电影放映机公映了自己摄制的12部影片。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视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卢米埃尔也被人们誉为“电影之父”。

2. 电影的魔术大师――梅丽爱法国人梅丽爱把戏剧艺术引入了电影的制作过程,比较系统的把舞台艺术运用到银幕上,拍摄了一大批戏剧化的影片。

中国电影史重点中国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国电影史重点中国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国电影史重点中国电影史名词解释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中国电影史名词解释”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

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影视常识——精选推荐

影视常识——精选推荐

影视常识影视常识电影史及名词解释⼀、1.1895年12⽉28⽇,法国的卢⽶埃尔兄弟第⼀次放映世界上最早的⼏部影⽚《墙》、《⽕车进站》、《⼯⼚⼤门》、《婴⼉喝汤》、《⽔浇园丁》等,标志着电影的诞⽣。

2.法国著名电影创始⼈乔治·梅⾥爱在1902年拍摄的科学幻想⽚《⽉球旅⾏记》,是其戏剧式电影的代表作。

3.爱森斯坦是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他导演的⼒作《战舰波将⾦号》(1925年)时⾄今⽇仍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杰作。

4.1927年,世界第⼀部有声⽚《爵⼠歌王》诞⽣。

1935年,世界第⼀部彩⾊⽚《浮华世界》诞⽣。

5.美国越战⽚的代表作品有《猎⿅⼈》、《野战排》、《现代启⽰录》等。

6.奥斯卡⾦像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机构颁发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奖项是⾦棕榈奖。

7.美国的著名“悬念⼤师”是希区柯克,他的代表作有《蝴蝶梦》、《后窗》等。

8.斯⽪尔伯格的代表作有《拯救⼤兵瑞恩》、《星球⼤战》等。

9.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家庭伦理剧兴起,它的代表作有《克莱默夫妇》、《⾦⾊池塘》等。

10.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电影节是意⼤利的威尼斯电影节,该电影节于1923年⾸次举办。

11.《偷⾃⾏车的⼈》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20世纪40年代末意⼤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作品。

12.德国著名导演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物,他的代表作品是改⾃格拉斯的同名⼩说作品《铁⽪⿎》。

13.50年代末兴起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得⼒于《电影⼿册》杂志,该杂志的主编是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

14.法国新浪潮的代表⼈物是阿伦·雷乃,代表作品是《⼴岛之恋》。

15.⽇本第⼀部获得世界电影节⼤奖的影⽚是《罗⽣门》,导演是⽇本最负盛名的国际导演⿊泽明。

16.我国拍摄的第⼀部电影是《定军⼭》,由谭鑫培主演,1905年在丰泰照相馆的露天⼴场上拍摄。

17.我国⾃⼰拍摄的第⼀部故事⽚是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川联合导演。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一、中国电影史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

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一、中国电影史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而在80年代初,更加出现了老中青三代导演各放异彩的壮观局面,第三代导演作品有谢晋的天云山传奇、水华的伤逝、汤晓丹南昌起义、成荫的西安事变等,第四代导演作品有张暖忻的沙鸥、吴永刚的巴山夜雨、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等,第五代导演作品有张军钊的一个与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扎撒、吴子牛的喋血黑谷、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艺谋的红高粱等;文革电影: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中国电影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十七年电影取得的成就被全盘否定,整个电影事业几乎停滞不前,很多电影工作者遭到了迫害,甚至致死;对电影来说,文革意味着只剩下三部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文革电影最重要的特点是创作的“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美学方面,采用“敌远我近,敌小我大,敌暗我明,敌俯我仰”,色调对敌用冷,对我用暖,造成了极其虚假、公式化的套路,抹杀了电影作为艺术的个性美,用宏观的视角来掩盖艺术细节的不足,使影片空而无物,创作公式化,没有创新和原创性;出现了样板戏电影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样板戏是一次成功地对京剧进行改造得的实践,它主要选取现代题材,在很多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比如场次转化节奏明显加快,唱腔中加入了流行的短段,加入了西洋乐器和交响乐伴奏等等,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京剧的作用,但是由于总的指导思想的错误和创作原则的单调,所以它的艺术成就不高;主旋律电影:一种有着类型电影倾向的主要表达国家主流意识、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秩序的电影类型,在90年代主要是主流电影,体现了转型期国家对于电影工业的扶植和对于体现意识形态国家意志的软性要求,是一种功能性较强而娱乐性稍弱的电影类型;目前有中心转化的趋势,教化兴趋向缓和,开始走向注重故事情节包装和商业化的叙事策略;主要类型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大决战、周恩来、重庆谈判、伦理道德片离开雷锋的日子、被告山杠爷、献礼片国歌、共和国之旗、商业化主旋律电影黄河绝恋、红河谷;“影戏观”:19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的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影戏”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和电影观念,也反映了中国早期电影和戏剧的直接关系和深厚渊源;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如郑正秋、张石川的影片创作,很多都是取材于以往成功的文明戏,演员也有很多就是戏剧演员出身,所以,文明戏作为初期中国电影的主要艺术来源,很大程度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早期的“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和复制功能,而强调教化功能,注重对情节和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成功的标准,常常在善恶冲突和撞击中展开故事情节,大多以正义的胜利告终;到30年代,电影创作在注重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经验方面,仍然继承、发展影戏电影的艺术传统,重视情节和戏剧冲突,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即在创作中更多地表现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40年代,进步电影的主流在对待电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上都继承和发展“影戏”电影传统,进步的电影艺术家都把电影作为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的工具,揭露和抨击丑恶的社会现实,“教会人们仇恨”,基于这种功能,叙事成为直接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表意手段,是影片结构的核心,从政治社会的功能出发,以叙事尤其是戏剧性叙事为核心,是电影视听构成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所以各种大同小异的戏剧式叙事方式、结构和技巧被普遍采用,占据了统治地位;1941年,陈鲤庭在电影轨范中,正式提出了“影戏”这一理论,是“影戏”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两次电影大争论:指文革之后的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和文学性问题的论争;1979年,白景晟首先发表丢掉戏剧拐杖,向自20年代就开始确立的传统的戏剧电影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在电影成长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后,就不应该永远依靠戏剧这条“拐杖”走路,继后,张暖忻和李陀联合发表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认为应该尽快革新中国的电影语言,钟惦裴也发表文章要求“电影和戏剧离婚”,而另外一些人如邵牧君、张骏祥发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的争论;稍后,随着对电影本体论的探索,针对那一时期创作时间过于追求新形式、新技巧的偏向,张骏祥提出了“文学价值说”,认为不应该忽视电影的文学价值,即作品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的塑造、文学的表现手段等,与此相对,郑雪莱发表了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对“文学价值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可以脱离电影美学特性和特殊表现手段来谈电影的本质,从而又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文学性问题的争论;几个第一: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获国际奖影片:渔光曲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第一次提出系统提出影戏观:侯濯,建国后第一部获奖影片:吴贻弓城南旧事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第一次: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1905年定军山产生于北京,真正兴盛在上海重要导演:第一代:明星公司创作郑正秋,张士川文华公司长城公司第二代:30年代末40年代初达到成熟第三代:跨新中国成立前后, 现代的导演与之相比艺术热情不够艺术成就不高第四代:第一批专业导演受到西方电影思想的影响相对比较大不自觉地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伤痕电影、反思电影第五代: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影戏观的影响重点第六代:第一批习惯用影像讲故事而不是用语言来讲故事重点六代电影人的主要作品、代表人物,重点是第五代和第六代重要的创作现象:主旋律电影——是唯一一种形成的电影类型倾向第六代电影——缺乏现实关怀精神,虽然使用现实主义手法,集中体现了影戏观不再统治之后,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失去了电影“叙事”艺术形式陆川寻枪、孟京辉像鸡毛一样飞等重要的思潮:影戏观及其变化、社会改良主义作品社会电影——乌鸦与麻雀、软性电影论、两次电影大争论、巴赞纪实美学、国防电影演员::阮玲玉、胡蝶、赵丹、石挥、葛优等影戏观及其变化另外::香港电影新浪潮::徐克、吴宇森、唐季礼、王家卫、许鞍华台湾新电影::侯孝贤、杨德昌、李行静观默查写台湾文章蔡楚生:最初的电影经常带有浓厚的感伤主义情调,受到左联的善意批评,1933年都会的早晨是他的成名作,标志着着创作思想的重大转变,1934年渔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轰动影坛,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抗战期间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为主线,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时代的时代风貌,通过素芬的形象,表现了广大中国人民在抗日期间的艰苦奋斗精神,而张忠良则是由热血青年蜕变腐化分子的典型,影片以不同性格的人物,曲折变化的情节,抒情质朴的风格,反映出当时广大人民尤其是生活在沦陷区的群众的心绪与愿望,把揭露的矛头对准统治当局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誉为“中国电影发展旅程上的一支指路标”;从30年代到60年代,他的电影创作,紧扣时代的脉搏,倾诉了人民的心声,他吸取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影片的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同时善于运用对比、呼应的艺术手法,把贫与富、美与丑、善与恶这些截然不同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组接成有鲜明对照意义的镜头,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以及细腻的细节刻画,使他的电影创作显出独特的个性;谢晋:1948年起开始从事导演工作,女篮5号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以缜密的导演构思、娴熟的镜头技巧,描写30年代海南地区一个苦大仇深的女奴吴琼花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战斗历程,获得首届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导演奖;天云山传奇是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通过三个女性的目光来表现罗群,内涵深厚,艺术感染力强,在形式上也有新突破;高山下的花环描写以梁三喜、赵蒙生为代表的当代军人,表现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崇高精神;谢晋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他注重运用多种电影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剖析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真实动人;他重视五四以来中国进步电影的优良传统,对国外电影语言和技巧的新发展也很关心;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有意探索影片的民族风格;二、外国电影史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位置,1915年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成为电影历史中的经典,在这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中,出色地发挥了电影艺术的分镜头和剪辑的独特表现力,在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中,既有壮观的场面,又有细腻的温情,既有残酷的战争、节奏紧张的营救,又有安逸的生活、美妙情趣的抒发;然而,因为影片令人难以接受的虚构历史,所以有人评价“从未有一部影片会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着这样触目的矛盾”;这部影片的出现是好莱坞大制作的开始,标志着好莱坞电影统治世界的开端;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全片由母与法、基督受难、教堂屠杀、巴比伦的陷落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组成,表达了“人类的不容异己”的主题,四个故事的平行剪辑使各自有如四条小溪,起初分散流淌而最终汇聚成一股奔腾的激流,在时间、空间和情节线上的大幅度跳跃突破了戏剧美学经典的“三一律”,对好莱坞制片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主要成就有:一、对基本电影语言、叙事元素的开拓和定型;他将戏剧性空间加以分解,再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的方式加以组合,从他开始,场面或段落由若干个镜头组成,是蒙太奇艺术产生的基础;而且,十分注重动作的情感因素,使电影才真正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二、对电影写实功能和表意功能的进一步探索,有意识地使用特写镜头作为电影的叙事语言,以更为直觉、具体、准确的视觉手段突出他在叙事语言上的风格和观念;远景镜头突破了在早期电影中只是作为记录手段的单一功能,而是作为叙事语言中的一种环境和情绪阐释;三、对电影剪辑、电影时空和电影节奏所做的创新,尤其是他着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成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先锋派电影运动:电影史上第一批重要的理论家及理论着作诞生在1917~1928年的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由于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入侵和一战带来的西方传统观念和精神文明的危机,在欧洲开始了一场抵制外来文化入侵和探索自身文化的运动,这一运动本身并不以叙事功能和商业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主要的流派有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是“第一个先锋派”,贯穿整个先锋拍电影运动的始终;中心人物是德吕克,他创办的电影杂志,成为印象主义重要的文化阵地,他的理论着作上镜头性和电影创作西班牙的节日,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对电影美学进行探索;印象主义作品在叙事上以简单的故事框架作为依托,以视觉结构的表现手段突出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即表现出所谓的诗意状态,印象主义开创了电影艺术新的表现领域;印象主义的作品主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微笑的布德夫,爱浦斯坦的忠诚的心、马塞尔莱皮埃的黄金国、阿贝尔冈斯的车轮、拿破仑传;达达主义:一战后的产物,诞生于法国,以无政府的巴枯宁的政治口号“破坏就是创造”作为自己的美学信条,他们追求所谓“机器和阳伞在手术台上突然相遇的美”,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杰作作为讽刺的对象,向传统艺术观进行挑战;代表作品杜桑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雷内克莱尔的幕间休息;超现实主义电影由达达主义演化而来,在达达主义电影的无逻辑无理性的美学基础上,试图把梦境、心理变化、无意识或潜意识过程搬上银幕,创造出一种存在于艺术家内心的超越梦幻与现实的绝对现实的电影作品;代表作品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等;在这部影片中,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惯用模式荡然无存,它以描写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一连串的梦境,从而进入人类潜意识的状态的探索,并试图激起观众的内心冲动,这部影片实践了超现实主义所倡导的原则,运用即兴式的自动主义创作方法,使平凡的物体获得不平凡的性质,使明显不相关的实物、意念和文字相撞,使实物和具体背景完全割裂;德国表现主义:1919到1924年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它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表达出人物内心恐惧和焦虑、爱憎的情绪,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表现主义电影对电影的视觉风格尤其是表现犯罪活动的人物紧张、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锋电影理论:六七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现代主义电影美学理论,阿莫斯福杰尔发表的电影作为破坏的艺术,被视为先锋电影美学理论的经典,认为整个电影史就是自我破坏和破坏资产阶级社会准则、价值观念及政治、宗教、伦理等模式的过程,与现代主义的其他流派相比更为政治化,形式也更为开放,然而在破坏传统电影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否定了世界现实主义艺术的全部传统;电影眼睛派:以维尔托夫为首的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小组,成立于1919年,他们否定故事影片,推崇新闻片,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记录现实,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为完善;倡导采用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并且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电影眼睛派创造了电影政论这一新闻纪录电影的新样式;代表作品有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爱森斯坦:苏联着名导演、电影理论家;1922年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战舰波将金号、十月、罢工、伊凡雷帝、总路线;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最出色的一部影片,第一次用电影这种娱乐工具来表现革命并且获得成功;影片对蒙太奇的运用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尤其是“敖德萨台阶”成为电影史上运用蒙太奇的典范;这一经典段落,充分显示了导演的精湛技巧,他将老百姓的奔跑、沙皇军队的逼近、婴儿车的滑动和孩子母亲迎着军队而去等一系列的动作镜头分解、错位进行节奏性的剪辑,它的突出特点有一、以视觉节奏的造型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视觉感官的冲击力;二、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三、以多角度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但是由于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冲突”,强调两个镜头相接不是和而是积的效果,所以牺牲了单镜头内部的空间表现力而把单镜头内部的画面处理成为一种平面的、信息单一的效果,两个镜头也成为一种强制性的关系;在理论上,爱森斯坦建立了蒙太奇理论,“杂耍蒙太奇”是他从事戏剧创作时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实践在电影创作中;他认为,杂耍是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时刻,即足以影响观众感官上或心理上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够保证和精确预计到如果安排在整体的恰当次序中就会引起某种感情上震动的每一因素,它们就是能够用来是最终思想结论显示出来的唯一手段;进一步,他认为不是静止地反映一个事件,不是使活动的一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情的合乎逻辑的表现的限度以内,而是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意选择的独立的杂耍表演自由地组成蒙太奇,一切从某些最后的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进行合成,就是杂耍蒙太奇;明星制度:电影界以制造的电影明星偶像作为获取高额利润的惯例,在明星出现后,制片人为了在观众中制造能谋取高额票房价值的偶像,专门启用和培植有号召力的明星去占领银幕,并动员宣传机器制造偶像,一些编剧和导演也依附于这些明星偶像,为能够创造更高的票房而创作,这种现象,在美国好莱坞最为明显和普遍;类型电影:按照不同类型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三四十年代在美国好莱坞占据统治地位;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它的主要特点有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等;主要类型有西部片、喜剧片、犯罪片、幻想片、歌舞片等;类型电影规范了影片的叙事时空和形式技巧,凡是不适应类型要求的题材和处理方法,均被视为有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经典好莱坞叙事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逐渐形成,其支配性的力量至今在好莱坞乃至国际商业电影领域中仍然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基本上有摄影、场面调度和剪辑方面的常规惯例组成,其目的在于把虚构的事件、人物和时空自然粘合在一起加以流畅地展现,并最终给与观众貌似真实之感;它的基本特征是戏剧化的叙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剪辑;。

编导常识--50影视名词解释

编导常识--50影视名词解释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艺考资料---五十个影视名词解释——编导常识1.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

通过放映,在萤幕上造成活动影像和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2.电影艺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荧幕上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来,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3.电影史:电影自身发展的历史。

4.电影思维: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为创作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荧幕形象有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

5.商业电影: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统称。

6.艺术电影:指趣味高雅,注重艺术技巧,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电影。

7.场景: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

8.电影空间:由荧幕体现的空间世界。

9.景别:被摄主题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

10.多景别:同一镜头中,不间断变化的画面景别。

11.特写: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部分的电影画面。

12.全景:表现成年人体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13.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电影画面。

14.近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

15.电影画面:即电影镜头。

16.电影学:即一般电影研究,包括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等等。

17.电影时空的特殊性:即电影既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

18.段落:电影剧本中的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

19.场面:构成一部电影剧作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

20.客观镜头:镜头特点不带有明显的导演主观色彩,而是采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观点。

21.主观镜头:所表现的内容明显的带有导演的主观评论观点的镜头。

22.电影构思:电影剧作者考虑和酝酿电影剧本写作的艺术思维活动。

23.电影文本:是对当代一般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狭义文本作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

24.电影剧作:按照对生活的理解,体验,评价,运用电影思维所进行的电影创作工作。

25.电影导演:是影片艺术创作的领导人物和总指导。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蒙太奇:蒙太奇(Mont age)原是法国建筑学上的一个名词,后来被借用到电影中来,含有组接、构成的意思,并成为世界上电影的通用术语。

夏衍说:“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发展的一种技巧。

”物件细节:艺术中的物件细节,既不同于生活中的物件,也不同于戏剧中的道具。

它必须参与戏剧行为,通过它引发矛盾,激化冲突,发生事件,让人物卷进到戏剧纠葛中去,以致影响人物的生活状况,改变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的命运和前途。

这既是物件细节在艺术作品中应起的作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它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品格。

因此,对物件细节的定位,就需要从它所具有的艺术属性的功能上加以界定。

看它能否超越物件本身的一般的物质属性,进入艺术的境界和范畴,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品格,并以此来检验它的作用和价值。

悬念:所谓悬念,主要是指编剧和导演利用观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与期待心理,在剧中设臵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从而引起观众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诱导观众迅速进入剧情,以达到饱和状态的欣赏效果,在接受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1.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

通过放映,在萤幕上造成活动影像和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2.电影艺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萦幕上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来,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3.电影史:电影自身发展的历史。

4.电影思维: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为创作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萦幕形象有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

5.商业电影: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统称。

6.艺术电影:指趣味高雅,注重艺术技巧,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电影。

7.场景: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

电影史——名词解释

电影史——名词解释

一、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1908-----1927 电影进入无声故事片发张时期。

格里菲斯对电影的最大贡献是:把电影从戏剧中解放出来。

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艺术。

标志是把组成电影的基本元素由场景变成镜头,产生了镜头的剪接,也就是蒙太奇。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世界第一部从镜头为基本怎成单位的长故事片。

电影叙事的形式: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基础。

电影分解时空方式,以交替蒙太奇的剪辑技巧,而使电影与传统艺术叙事形式明显区分开来。

电影的叙事时间: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超越了影片实际叙事时间,扩大了影片叙事心理时间。

电影的叙事空间:来自画面内部的人物、服装和布景,叙事空间的造型效果和视觉信息,而不是依靠字母电影的叙事语言:最突出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的运用。

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语言的贡献中,不仅表现在她如何全面、系统、熟练地使用了从特写到远景、或是摇镜头和移动镜头等一系列的视觉镜头语言,更重要的是他“确立了以镜头作为电影时空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的原则。

二、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理论的提出,最终促使爱森斯坦走向电影艺术的创作。

并运用于他的第一部影片《罢工》(1924)其影片分层。

《战舰波将金号》:这是爱森斯坦最出色的一部影片,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为纪念1905年俄国革命20周年而摄制。

爱森斯坦重新构思,发展了颂扬1905年水兵起义的部分,这就是《战舰波将金号》。

影片剧作结构是通过五部分来完成的,即:人与蛆虫、船上的戏剧、死者激发人们、敖德萨阶梯、同舰队相遇。

结构形式本身是按照希腊悲剧的“黄金分割律”的格式组织进行的,即2:3的比例。

爱森斯坦认为,这样安排是符合观众情绪起伏的节奏要求的,影片的每一段都有完整的起承转合,都注意到比例的精确。

而每一部分又都贯彻着强烈的矛盾冲突,有着巨大的感情冲击力。

爱森斯坦在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经典的叙事形式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能吸引各种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观众水平的电影观念。

外国电影史名词解释

外国电影史名词解释

外国电影史一、电影的诞生名词解释1.视觉暂留原理——对电影活动影像生成原理的生理学解释,认为以每秒16画格或24画格的速度连续呈现的画面之所以使人产生运动的幻觉,是因为人看到的影像暂时滞留在视网膜上,不会立即消失。

19世纪初问世的“幻盘”和“诡盘”就是依据视觉暂留原理发明的电影雏形。

2.卢米埃尔兄弟——法国的一对兄弟,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

兄弟俩改造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所创造的“西洋镜”,将其活动影像能够借由投影而放大,让更多人能够同时观赏。

他们首先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

作品的内容,也是更为努力地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专门去为摄影机安排和搬演实际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代表作:《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

3.乔治·梅里爱---法国演员、导演、摄影师。

被誉为戏剧电影之父。

1896年,梅里爱发现了“停机再拍”的电影技术手段,使其走上了一条与卢米埃尔截然不同的创作道路。

他采用“魔术照相”的手法,创造了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从一个舞台特技专家变成了一个电影特技专家。

他把电影引向了戏剧的道路。

系统地将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应用到电影上来,形成了他“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

他的影片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们所说的“乐队指挥的视点”。

这是固定不变的最佳观众席的视点。

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并为电影创立了大部分技术手法。

他的作品有《圣女贞德》《月球旅行记》等。

4.布莱顿学派----1900年左右出现的英国电影团体。

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摄影师们,在爱迪生“电影视镜”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于世纪初相继步入影坛。

他们使用自己的机器,凭借过去拍摄静物照片的工作经验,开始了电影的创作实践。

他们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断”,而不是像梅里爱那样,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观念,记录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从而拍摄出世纪初最富有想象力的一批影片。

中外电影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汇总编写:鱼目换珠QQ:4024036781、影戏: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它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

“影戏”是30年代中期。

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替代。

“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

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正是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影戏”的创作风格是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2、市民电影:在旧中国,电影观众主要是上海等大都市中下层市民。

他们一般文化素质和艺术旨趣都比较低。

电影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廉价的娱乐和消遣工具。

电影观众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

许多出于商业投机心理而从事电影的人为了赚钱,便大拍迎合这类观众趣味的影片。

在这种前提下影片生产中的模仿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便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

1927年前后,电影中先后掀起了古装、武侠、神怪等一系列热潮,使这种末流的商业性市民电影彻底统治了中国影坛。

这些末流的市民电影与郑正秋等较严肃的创作一起,为中国电影中“影戏”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长城”、“神州”:这是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两家影片公司,他们的创作较明显地反映出对电影创作的探索。

“长城”公司提出“问题剧”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

“神州”公司主张“潜移默化”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影响。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曜伴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

4、唯美派电影:现式主义的唯美派电影是初期中国电影中的一支很小的力量,主要只有但杜宇、史东山等人拍摄的少数几部影片。

影视常识

影视常识

影视常识电影史及名词解释一、1.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几部影片《墙》、《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2.法国著名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拍摄的科学幻想片《月球旅行记》,是其戏剧式电影的代表作。

3.爱森斯坦是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他导演的力作《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时至今日仍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杰作。

4.1927年,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片《浮华世界》诞生。

5.美国越战片的代表作品有《猎鹿人》、《野战排》、《现代启示录》等。

6.奥斯卡金像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机构颁发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大奖项是金棕榈奖。

7.美国的著名“悬念大师”是希区柯克,他的代表作有《蝴蝶梦》、《后窗》等。

8.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有《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战》等。

9.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家庭伦理剧兴起,它的代表作有《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等。

10.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电影节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该电影节于1923年首次举办。

11.《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20世纪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作品。

12.德国著名导演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是改自格拉斯的同名小说作品《铁皮鼓》。

13.50年代末兴起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该杂志的主编是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

14.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是阿伦·雷乃,代表作品是《广岛之恋》。

15.日本第一部获得世界电影节大奖的影片是《罗生门》,导演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国际导演黑泽明。

16.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由谭鑫培主演,1905年在丰泰照相馆的露天广场上拍摄。

17.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简短电影史总结

简短电影史总结

电影史:电影本身的发展历史,分电影通史、电影艺术史、电影技术史、电影经济史等不同门类。

一般电影史主要是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来记述和研究,探索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规律,揭示各种电影思潮、风格流派的传承关系和相互影响。

常按国别、时期、片种、样式等分别叙述。

从1895年电影发明以来,电影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但对电影的历史进行研究和总结,则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西方才渐具规模。

法国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是较早从事电影史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一位学者,他的《电影通史》(去世前出版四卷六册)至今仍是同类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七八十年代以来不断有新的电影史著作问世,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美国艾立克·鲍德的《电影史——从起源到1970年》、美国阿瑟·奈特的《最有生命力的艺术》、英国罗伊·阿米斯的《电影和现实》、意大利基多·阿里斯泰戈的《电影理论史》、波兰托埃普立茨的《电影艺术史》、法国让·米特里的《电影史》、德国格雷高尔的《世界电影史——60年代以来》、美国戴维·波德威尔的《电影风格演变史》、美国埃里克·巴尔诺的《世界纪录电影史》等。

国别史方面则有苏联70年代出版的四卷本《苏联电影史》、雅可布的《美国电影的兴起》、利萨尼的《意大利电影》、岩崎昶的《日本电影史》等(上述著作中不少已有中译本)。

我国于1963年出版了由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集体编写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一、二卷),是第一部比较全面记述中国电影历史的专著。

台湾学者也有研究中国电影史的著述出版,如钟雷的《五十年来的中国电影》、杜云之的《中国电影史》(一、二卷)。

此外,美国学者陈立著有《电影——论中国电影和电影观众》、法国电影史家贝热隆著有《中国电影》(四卷本)等。

近年来我国电影史研究日趋活跃,许多理论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介绍和评述中国电影历史,出现了一批记述无声电影时期的、建国以来的中国电影历史的分时期史和有关电影表演、喜剧电影、功夫电影等的发展演变历程的类别史。

外国电影史经典名词解释

外国电影史经典名词解释

外国电影史经典名词解释默片(Silent Film)默片是指在没有声音的条件下拍摄的电影。

早期的电影没有音频记录技术,所以所有的对话和声音效果都是通过插入字幕或音乐来传达的。

电影院(Cinema)电影院是指供观众观看电影的场所。

它通常包括荧幕、座位和放映设备等设施,人们可以在这里一同享受电影的视听效果。

黑白电影(Black and White Film)黑白电影是指没有彩色的电影。

在早期的电影拍摄技术中,彩色电影并不普遍。

黑白电影通过灰度和对比度来表达画面的美感。

彩色电影(Color Film)彩色电影是指拥有彩色效果的电影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实现,如使用特殊的彩色胶片或后期制作处理等。

导演(Director)导演是电影的总负责人,负责指导电影的制作和拍摄过程。

导演对电影的艺术风格、演员表演以及整个电影的叙事进行决策和指导。

编剧(Screenwriter)编剧是负责编写电影剧本的人。

他们创作故事和对话,并将其转化为电影的脚本文件,为导演和演员提供拍摄的基础。

演员(Actor)演员是电影中扮演角色的人。

他们通过表演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剪辑(Editing)剪辑是将拍摄的片段按照特定的顺序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电影的过程。

剪辑可以通过调整片段的长度、顺序和过渡等来达到不同的叙事效果。

插曲(Interlude)插曲是指在电影中插入的短暂的片段或场景。

它可以用来表达情感,推动剧情发展,或者加入一些特殊元素来增加观赏性。

经典(Classic)经典是指具有持久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在电影史上,一些具有独特艺术风格、丰富内涵和影响后世的电影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电影评审(Film Critique)电影评审是对电影进行评论和评价的活动。

电影评论家会对电影的剧情、演员表演、导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提供观众选择电影的参考。

观众(Audience)观众是指观看电影的人群。

观众的喜好和反应对电影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

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

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第一篇: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特征:1.电影的叙事形式上:以情节段落作为叙事的基础,将不同冲突的元素加以并列、电影的叙事形式上积累,逐渐的形成了他的电影叙事形式。

2.电影的叙事时间上: 格里菲斯在影片宏大的叙事时间的表现电影的叙事时间上: 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使电影情节的构筑进入到电影寓意的阐释范畴,这就大大超越了影片实际叙事时间,扩大了影片叙事的心理时间,给人以感染力和震撼力。

3.电影的叙事空间,增强了银幕叙事上:格里菲斯的摄影机真正从“一个单纯的记录工具”变为了“一个能动的造型工具” 空间的视觉效果和真实魅力。

格里菲斯对于电影的叙事空间的更大的贡献,则是他那冲破故事空间的束缚和冲破画框的束缚的空间观念。

4.电影的叙事语言上: 格里菲斯在电影叙事语言上的独特表现,最突出电影的叙事语言上: 的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的运用。

我们知道特写镜头并不是格里菲斯的发明,但他却是最早的意识到这一镜头的特征是必不可少的电影化的叙事语言。

格里菲斯的全景镜头的使用同样是非常富有效果的视觉表现。

在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形式中,还有许多非常重要的贡献,如他十分注重电影叙事节奏的表现,那个被称作“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就是其中最好的范例。

格里菲斯在这一节奏技巧的使用中,还发现了不同节奏剪辑所产生的不同的以及更为复杂的情绪上的变化。

明星制:明星制大约在30年代初开始成熟,明星制改变了电影的叙事结构,更加肯定了表演,同时也是电影制作的规范化,确立了画面的观念,同时约定了叙事。

西部片:是以19世纪下半叶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为主要的故事背景,反映文明与蛮荒、个人与社会、本民族与异域文明等基本矛盾的类型电影。

是美国所独有的一种影片类型,最能反映出美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1939年约翰福特导演的有声片《关山飞渡》被公认为西部片的里程碑之作。

让·雷诺阿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

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

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

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1卢米埃尔兄弟电影先驱第一部影片1895年《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产生:《水浇园丁》2梅里埃摄影技巧和舞台布景以及幻想,并且运用停机再拍的手法还有诸如叠印叠化多次曝光渐显和渐隐等后来被常用的手法代表作: 《月球旅行记》、《贵妇人的失踪》。

3格里菲斯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他短片的特点A.社会的善与恶:以追逐的形式描述非理性的恶势力,向善良天真的人进攻,得到闻讯赶来的拯救者的英勇回击1909年《孤独的别墅》《隆台尔报务员》B.家庭喜剧,以喜剧的形式嘲笑夫妻间的冲突1908年《琼斯先生有个牌局》和1910年的《酒鬼的改造》C.社会贫富冲突的悬殊以社会剧的形式表现贫民窟和腐化阶层,不同社会道德与不合理的阶级关系《小麦囤积商》《猪巷火枪手》D警匪、战争:《穷巷剑客》、《大屠杀》4影像精灵:一个电影镜头所具有的被拍摄的原始物不同的特质。

影片的拍摄过程为观众提供一种新的认知方式从而也给被拍摄物带来一种新的表现5《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导演1922年上映,标志着记录电影的诞生影片描述猎人与妻儿的生活。

6蒙太奇:从正在发展的主题元素中,取出甲乙两个片段并加以并列,就构成一个将主题内容最清楚表达出来的形象。

在本质意义上,是一种电影时空的结构手法。

7苏联蒙太奇的形式与风格A镜头内部以及镜头之间的剪辑都能够刺激观众B要求观众必须积极主动的去整合镜头,追究事件到底如何发生进行的,被迫构建一个连贯统一的时空C运用交互剪辑手法来创造不寻常的空间关系D一个影像接上一个相同的影像,但是后者却是左右相反是上下全是倒置的E以独特的方式使用摄影机F利用摄影方法来产生电影特殊效果G选用类型演员出演人物8诗意现实主义(1)定义: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总是关注社会边缘的人们,他们或是失业的工人或许是罪犯,经历失意潦倒的生活之后,这些卑微的人物最后都有一段热烈美好的感情。

可是这时间太短暂,之后他们再度失望,影片总是以这些主要人物的幻灭或是死亡为结局,整体而言,这些影片的格调是充满怀旧之情和哀伤之感的。

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

世界电影史名词解释

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特征:1.电影的叙事形式上:以情节段落作为叙事的基础,将不同冲突的元素加以并列、电影的叙事形式上积累,逐渐的形成了他的电影叙事形式。

2. 电影的叙事时间上: 格里菲斯在影片宏大的叙事时间的表现电影的叙事时间上: 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使电影情节的构筑进入到电影寓意的阐释范畴,这就大大超越了影片实际叙事时间,扩大了影片叙事的心理时间,给人以感染力和震撼力。

3. 电影的叙事空间,增强了银幕叙事上:格里菲斯的摄影机真正从“一个单纯的记录工具”变为了“一个能动的造型工具”空间的视觉效果和真实魅力。

格里菲斯对于电影的叙事空间的更大的贡献,则是他那冲破故事空间的束缚和冲破画框的束缚的空间观念。

4. 电影的叙事语言上:格里菲斯在电影叙事语言上的独特表现,最突出电影的叙事语言上: 的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的运用。

我们知道特写镜头并不是格里菲斯的发明,但他却是最早的意识到这一镜头的特征是必不可少的电影化的叙事语言。

格里菲斯的全景镜头的使用同样是非常富有效果的视觉表现。

在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形式中,还有许多非常重要的贡献,如他十分注重电影叙事节奏的表现,那个被称作“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就是其中最好的范例。

格里菲斯在这一节奏技巧的使用中,还发现了不同节奏剪辑所产生的不同的以及更为复杂的情绪上的变化。

明星制:明星制大约在30年代初开始成熟,明星制改变了电影的叙事结构,更加肯定了表演,同时也是电影制作的规范化,确立了画面的观念,同时约定了叙事。

西部片:是以19世纪下半叶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为主要的故事背景,反映文明与蛮荒、个人与社会、本民族与异域文明等基本矛盾的类型电影。

是美国所独有的一种影片类型,最能反映出美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1939年约翰福特导演的有声片《关山飞渡》被公认为西部片的里程碑之作。

让·雷诺阿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

《大幻灭》和《游戏规则》对雷诺阿的评价:1雷诺阿在创作中从不重复自己,他不仅能够拍摄出具有探索性的影片,同时也能够拍摄政府订货的影片;他能够拍摄现实题材的影片,也能够拍摄古装片;他能够在法国拍片,也能够在美国拍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名“新兴电影运动”。

1933-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左翼文化界总同盟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摄制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1933年,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大约35部影片,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

代表作孙瑜《大路》,夏衍、程步高《春蚕》,蔡楚生《渔光曲》,《桃李劫》《风云儿女》等。

国防电影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于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以及随后摄制的一批影片。

与“国防文学”相一致,国防电影旨在动员文艺界参与救亡运动,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代表作有《狼山喋血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文华影业公司抗战后上海的一家电影公司,与昆仑影业公司齐名,创办人吴性栽。

在选择创作人员和选题拍片上非常重视艺术质量,带有浓厚的艺术知识分子气息,更关注普遍化的人性问题。

代表人物佐临、曹禺、桑弧、费穆、张爱玲,代表作《太太万岁》《小城之春》等。

大观楼影戏园由任庆泰经营,是北京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此处放映。

2005年被授予“中国电影诞生地”名称。

台湾新电影八十年代初台湾出现的导演创作群体。

特点:以表达个人经验为主要特征,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台湾几十年历史变迁,为表现生活、特意追求写实主义。

提倡非叙事性、非职业演员,运用长镜头、深焦镜头和实景拍摄。

代表人物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等,代表作《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小毕的故事》。

健康写实主义指1960年代由李行导演开启的一种台湾电影风格。

其明显受到美国《读者文摘》编辑风格的启发,既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保持着一定的关联性,又符合台湾当局在文艺政策中所推行的“六不”准则,还以其对社会面貌、现实生活与普通劳动者的带有写实风格的描写,一改台湾电影服务政宣、远离现实的弊端。

提升了台湾电影在海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代表作《蚵女》《养鸭人家》。

主旋律一种有着类型电影倾向的主要表达国家主流意识、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秩序的电影类型,体现了转型期国家对电影工业的扶植和对于体现意识形态国家意志的软性要求,是一种功能性较强而娱乐性稍弱的电影类型。

当前有中心转化的趋势,教化性趋向缓和,开始走向注重故事情节包装和商业化的叙事策略。

先锋派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德国兴起的电影流派。

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极大影响,作品中体现出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和象征主义文学、印象派及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痕迹。

印象派20世纪20年代路易•德吕克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理论上提出“上镜头性”概念,试图通过纯粹的电影艺术语言来振兴法国电影。

代表作阿贝尔•冈斯《车轮》、杰•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等。

1900年左右出现的英国电影团体。

代表人物有斯密士和威廉孙。

其首创了特技摄影,使用叠印法拍摄了大量魔术影片;此外还首创了简单的蒙太奇,第一次使用了特写。

代表作有《科西嘉弟兄》《祖母的放大镜》《在华教会被袭记》室内剧192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电影风格,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

其摈弃了表现主义电影中常见的幻想和传说等元素,主要表现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事件。

聚焦于强烈紧张的内心情境,且大多是悲剧结局。

代表作《铁道》《除夕之夜》《最卑贱的人》等。

诗意现实主义法国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

它并无明确的系统理论,在创作上强调遵循人道主义和人性论。

代表人物有雷内•克莱尔、让•维果、让•雷诺阿等。

新德国电影发端于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是当时德国青年电影人的一次电影革新运动。

其在电影语言的革新上各有建树,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功能,题材上反思历史创伤和战后德国重建,具有思辨色彩。

代表人物及作品施隆多夫《铁皮鼓》、赫尔佐格《阿基尔,上帝的愤怒》、法斯宾德《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文德斯《德州巴黎》。

新好莱坞电影指在1967年-1976年,好莱坞电影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外来影响之后,以及经历了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兴起对电影的冲击,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的一些改变。

代表作阿瑟•佩恩《邦妮与克莱德》。

香港新浪潮香港新浪潮是197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一个潮流,参与者多是在外国留学、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年轻导演,如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等。

把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家庭及本土文化纳入为拍摄题材,为当时的香港电影带来一片新景象。

左岸派“左岸派”,19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导演群体,因成员都住在巴黎赛纳河的左岸而得名。

代表人物有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罗布-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斯等。

代表作有《广岛之恋》(1959)、《长别离》(1961)《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克列奥的两小时》(I961)等,强调个人风格,不拘传统的电影语法;常也被归为"新浪潮"电影。

真实电影P91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纪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包括法国真实电影运动和美国直接电影运动。

受到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的启发,要求导演能准确地发现事件和预见其戏剧性过程,当机立断进行拍摄。

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

代表人物让•鲁什、梅斯尔斯兄弟等。

“海斯”法典美国历史上限制影片表现内容的审查性法规。

由全美电影制片和发行人协会主席W.海斯与耶稣会教士D.洛德等人起草制订,1930年公布。

1966年被正式取消,由分级制所代替。

新现实主义二战结束后在意大利兴起的电影运动,其电影风格对现代电影创作有深远影响。

特点包括: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描写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实景拍摄自然光;多使用非职业演员。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等。

黑色电影主要指好莱坞四五十年代拍摄的犯罪题材影片。

特征:夜景场面多,给人以深不可测的危机感;采用表现主义摄影风格,影调阴森沉重;主人公常有双重人格,死亡归宿;惯用倒叙或第一人称叙述以描写心理。

代表作《马耳他之鹰》《双重保险》等。

超现实主义电影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

代表作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

白色电话机电影一种以豪华的生活环境为背景、专事描写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意大利影片。

流行于墨索里尼政权统治时期。

因影片中常出现富有家庭使用的白色电话机而得名。

散文电影街道电影在室内剧影响下出现的一些以街道为主要动作背景的德国影片。

克拉考尔在《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创造了这个词。

表现了社会现实,以一种直接的、不尚虚饰的和客观的风格,简练的演技和力求真实的布景,来反映德国下层平民的日常生活。

反映了德国电影在无声电影末期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努力。

代表作卡尔•格吕纳《街道》、派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布鲁诺•拉恩《街头惨剧》现代派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1919-1924年德国出现的电影流派,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爱和憎的情绪。

动力来自于表现主义风格绘画和戏剧。

代表作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

DOGMA 951995年成立于哥本哈根的丹麦电影小组,发端于1995年签署的《道格玛宣言》,对电影拍摄提出10条戒律。

限制捕捉生活的表面现实,倡导突显人物的内心世界。

代表人物拉兹•冯•提尔等。

软性电影左翼电影创作高潮时期,刘呐鸥、黄嘉谟等人倡导的电影理论,主张“形式美学论”和“娱乐”本位电影观。

认为“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激凌,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反对左翼电影在银幕上闹意识、充满说教和左倾色彩,认为电影应该是软性的,提倡艺术快感论。

其观点受到左翼电影人的批判。

代表作《化身姑娘》、《喜临门》。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英国的一次以约翰•格里尔逊为首的有组织的纪录片摄制运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

在创作思想上受苏联电影的影响较深,尤其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同时也广泛吸收了法国先锋派、伊文思及弗拉哈迪的经验。

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另一方面又非常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

代表作品有《锡兰之歌》《住房问题》《煤矿工人》等。

电影技术景深镜头针对被调焦物体平面精确调焦后,位于该调焦物平面前后的能结成相对清晰影像的景物间之纵深距离,亦即能在实际像平面上获得相对清晰影像景物空间深度范围,称为景深。

导演可以利用景深镜头作单个场景内纵深场面调度,如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中凯恩母亲签字而小凯恩在窗外玩雪球一场,画面中的多个元素可以形成画面内部蒙太奇。

声画对位原是音乐术语,音乐作品中若干相对独立旋律声部结合为和谐的整体。

此概念是苏联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于1928年在《有声电影的未来》文章中首次提出。

指声音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个有其内在的节奏,独立发展。

他们分头并进,从不同方面说出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叫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

画外空间是指银幕四个边框之外存在的空间,它是观众视觉所看不到的,只是凭想象感知到的空间。

电影声音通过对人声、音响和音乐等声音元素的艺术设计,最终利用技术手段创造出的电影听觉语言。

电影声音既不是独立于画面存在,也不是画面的附属,它是电影这门视听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非自然音响无声源音乐画面中未出现声源的音乐,亦称“画外音乐”或“主观音乐”。

这种音乐来自影片的作者(导演、作曲家等)对画面内心的感受,是根据影片塑造人物性格和渲染环境气氛等需要而设计的,起着解释、充实和评论画面内容的作用。

同期录音电影录音工艺之一。

拍摄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录制人声和动作音响等,具有与画面上的影像配合紧密,情绪气氛真实,可缩短影片后期制作周期等优点。

同期录音对录音师、设备及现场条件的要求较高。

跳切一种剪辑手法。

打破一般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以动作的跳跃式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

跳切常常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并非毫无逻辑的随意性组接。

悬念处理情节结构的手法之一。

利用观众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情,在剧作中设置的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

一般电影剧作中多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或人物心理的剖析来增加观众兴趣,构成剧作悬念。

悬念能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进入剧情发展,从而达到饱和状态的欣赏效果。

连续性剪辑/连戏剪辑一种特定的剪辑方法与系统,建立于1900-1910年间,为主流叙事电影广泛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