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节》同课异构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第九章第1--2节《随堂练习附答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第1--2节《随堂练习附答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机械和功9.1 杠杆【预习热身】1.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旋转的硬棒叫作。

2.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通常用字母表示。

3.使杠杆转动的力叫,用字母表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用字母表示。

4.支点到的距离叫动力臂,用字母表示;支点到的距离叫阻力臂,用字母表示。

5.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或就叫杠杆平衡。

杠杆平衡的条件:。

6.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力但距离,主要应用有瓶盖起子、铡刀、羊角锤等。

7.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力但距离,主要应用有船桨、筷子、镊子等。

8.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力也不距离,如天平等。

【课堂点睛】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杠杆是一根硬棒B.杠杆不一定是棒状C.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D.杠杆可以没有阻力臂2.关于杠杆及力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杠杆都是直的硬棒B.力臂一定在杠杆上C.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D.动力臂与阻力臂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3.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工具,其中属于升力杠杆的是()A.筷子B.钓鱼竿C.手钳子D.开瓶器4.园艺师傅使用的剪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剪刀的把手很长而剪刀刃比较短。

在工作时,师傅常把树枝往剪刀轴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A.增大动力臂,省力B.减小阻力臂,省力C.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D.减小动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5.下列测量工具,没有利用杠杆原理的是()A.弹簧测力计B.杆秤C.台秤D. 天平6.我们平常使用的钢丝钳是(填“省力”或“费力”)杠杆,剪铁丝时动力臂长为10cm,阻力臂长为2cm,若铁丝被剪断需要需要800N的力,小明至少要用N的力才能将铁丝剪断。

7.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行走,当前轮遇到障碍物时,母亲向下按扶把,若把婴儿车视为杠杆,这时杠杆的支点是;当后轮遇到障碍物时,母亲向上抬扶把,这时婴儿车可视为(填“省力”或“费力”)杠杆。

八年级物理下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教学设计
3.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了力的合成原理的例子?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以便让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们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些题目将涵盖以下方面: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理解力的合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合力的方向判断:学生在判断合力方向时,容易受到直观感受的影响,难以准确把握。
2.数学知识的运用:力的合成涉及到几何图形的分析和计算,学生可能在这方面存在困难。
3.知识迁移能力:将力的合成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学生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1.基础知识巩固题: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涵盖力的合成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强化对合力、分力等概念的理解。
2.实践应用题: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两个人共同抬起一个重物的合力大小和方向,或者分析斜拉桥中斜拉索的力的合成等。
此外,我还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巩固课堂所学。同时,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力的合成原理的应用,将物理知识融入生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布置以下几项作业:
-定期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关注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 第5章透镜及其应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 第5章透镜及其应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5章透镜及其应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本节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透镜及其应用,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及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透镜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反射等基础知识,对光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透镜如放大镜、望远镜等有初步的了解,但对其原理和构造可能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教学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2.掌握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透镜的应用原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2.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透镜的应用原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和总结透镜的成像规律。

2.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应用原理。

3.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准备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透镜的实物或模型,用于展示和讲解。

3.准备实验器材,如蜡烛、凸透镜、凹透镜等,用于实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透镜图片,如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及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透镜的应用原理。

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和观察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和观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同步教学设计)课题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1课时授课教师XXX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实物展示,小组讨论归纳出杠杆的概念,明确杠杆五要素。

2.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讲授,掌握力臂的作图方法。

3.通过分组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归纳出杠杆平衡条件。

4.根据杠杆力臂关系,能对生活中常见杠杆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

难点:力臂的画法、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使用各种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开始,进而体会分析、认识什么是杠杆,抓住杠杆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分析现象、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力臂概念相当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因此在这里安排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以突破这一难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羊角锤、带钉子的木板、杠杆、支架、钩码、细线、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播放皮划艇的视频。

提出问题:船桨在皮划艇比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你知道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吗?过渡语:运动员使用的船桨,本质上是一个杠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杠杆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杠杆实验演示:如图所示,来看一下羊角锤的工作特点。

交流讨论:羊角锤比较硬,且能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教师总结:杠杆的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

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

归纳总结:力臂的画法如图所示,请画出下图的力臂。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比较典型的错误,反馈点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八章 第2节-二力平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八章 第2节-二力平衡-教案

第2节二力平衡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理解二力平衡的意义;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3、会分析二力平衡时的物体受力情况;4、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1、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1、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2、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会分析二力平衡时的物体受力情况;4、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能解释二力平衡时的物体的运动状态。

2、会分析二力平衡时的物体受力情况;3、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准备】滑轮、钩码、细绳、纸板、视频光盘、木块(小车)、带滑轮的长木板、创新实验器材等【学生准备】滑轮、钩码、细绳、纸板、木块(小车)、带滑轮的长木板、创新实验器材等【教学过程】如图将环形磁铁同名相近放置,观察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激发学学生认识平衡状态生学习热情,顺利引入探究主题“二力平衡”)同学们,在刚才的现象中物体处于静止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学生列举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吊车匀速吊起物体的过程,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认识“二力平衡”和平衡状态。

)探究主题二: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比如:热气球匀速上升学生总结: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静止在台之上的人或物体受力情况:受到重力的作物体在水平方向所受二力的情况 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大小 方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在实验二中:学生练习受力分析和2、判断: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2课时 浮力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2课时 浮力的应用(教案)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2课时浮力的应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轮船、潜水艇、热气球、飞艇、密度计的工作原理.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了解潜水艇怎样实现上浮、下沉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密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浮力的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密度计、烧杯、水、食盐、两个铁罐子、沙子、小塑料管、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以下情景图片:①轮船漂浮在水面上;②潜水艇悬浮在水中;③节日放飞的气球升到空中;④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师以上这些情景图片中,都是浮沉条件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它们到底和浮力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进行新课】知识1 轮船和潜水艇1.轮船教师演示实验: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教师提问:(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3)大家是如何调节铁罐子的浮沉的呢?学生回答:(1)可能是F浮>G物,因为它是空心的,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2)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3)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师回答正确,很好!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这个方法早就得到了应用——轮船.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轮船”,并讲解.轮船(多媒体课件)工作原理:空心法,即把密度比水大的钢材制成空心的,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增大可利用的浮力,从而漂浮在水面上,这是浮沉条件的应用.同一艘轮船,不论在海里航行,还是在河里航行,F浮均等于G,所以F浮不变,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知,由于海水和河水的密度不同,所以V排不同,ρ液大则V排小,ρ液小则V排大,因此轮船在海水里比在河水里浸入的体积小.轮船的大小通常用排水量表示,排水量即轮船满载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如果将上述质量转换成重力也就是船满载后受到水的浮力(即船受到的最大浮力).排水量=船自身质量+满载时货物的质量,即m排=m船+m货.板书:1.轮船采用把物体制成“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m排=m船+m货).教师提问:(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2)它排开的水的质量变不变?(3)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4)它是下沉一些,还是上浮一些?(提示: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学生回答:(1)重力不变;浮力不变,因为始终漂浮;(2)质量不变,因为浮力不变.(3)体积变小,因为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即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河水;(4)上浮一些,因为V排变小了.2.潜水艇师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好,下面请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制作潜水艇.师我们用打点滴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观察到的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教师提问:(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学生回答:(1)由于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2)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潜水艇模型)介绍潜水艇: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往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板书:1.潜水艇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2.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因为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始终等于潜水艇的体积.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一艘轮船的排水量是10000t,它满载货物时的总质量是t,该船满载货物时受到水的浮力是N.若该船从大海驶入内河,船的重力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受到的浮力大小,由于河水密度比海水密度小,所以它排开水的体积,因此轮船要(选填“上浮一些”或“下沉一些”).(g取10N/㎏)解析:轮船满载时受到的浮力:F浮=G排=m排g=10000×103kg×10N/kg=1×108N,∵轮船漂浮,∴F浮=G=mg=m排g;=10000t;∴船满载货物时的总质量:m=m排当船从大海驶入内河,船自重不变,∵船漂浮,∴船受到的浮力不变;∵F浮=ρ水V排g,ρ河水<ρ海水,∴排开河水的体积大于排开海水的体积,船将下沉一些.答案:10000 1×108不变不变变大下沉一些.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潜水艇浸没在水中,在它下潜的过程中,关于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不变,浮力不变B.重力变大,浮力变小C.重力变大,浮力不变D.重力变小,浮力变大解析:潜水艇下潜时让水进入载水舱,从而增大了自身的重力;而由于潜水艇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故所受浮力不变;当重力大于浮力时,潜水艇就会下沉.答案:C知识点2 气球和飞艇教师播放课件,演示教材P59页《想想做做》——“做一个塑料袋热气球”的实验,并提出问题:用电吹风向袋内吹热空气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学生思考、回答:气体密度变小.师为什么热气球和飞艇会飞起来呢?生:热气球和飞艇内的气体密度小于外面的空气的密度,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师回答正确.板书:热气球和飞艇的原理:ρ气球<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师请大家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又有什么办法?学生思考、讨论:氦气球可以放气,热气球可以停止加热.例题3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是高空中的一只热气球,以下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使静止的热气球下降,必须继续给热气球中的空气加热B.为使静止的热气球下降,只需把热气球上的物体抛掉一部分C.正在匀速下降的热气球,假如有一物体从热气球上掉下,热气球将立即上升D.正在匀速下降的热气球,假如有一物体从热气球上掉下,热气球将先下降后上升解析:静止的热气球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故两者大小相等.通过对气球加热,使气球内的空气膨胀、体积增大,从而使所受的浮力增大.此时浮力大于重力,所以气球上浮而不是下降;当把气球上的物体扔掉一部分,气球的重力减小,小于浮力,所以气球上浮而不是下降.故A、B均错误.正在匀速下降的热气球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两者大小相等.假如有一物体从热气球上掉下,此时重力小于浮力,但由于惯性,气球不会立即上升,而是先下降后上升.故C错误,D正确.答案:D知识点3 密度计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用天平、量筒可以测量液体的密度,能否设计一个仪器直接测量出液体的密度呢?学生思考.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密度计”,并向学生展示密度计,介绍它的构造、原理等.密度计(多媒体课件)用途:它是用于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构造:它是一根上部标有刻度,形状特殊的玻璃管,管下部的玻璃泡内封装入小铅丸或汞(如图所示);原理:它是根据漂浮时的受力平衡及阿基米德原理制成的,密度计在任何液体里都是呈漂浮状态,所受浮力大小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根据浮力公式F浮=ρ浮gV排,液体密度较大的时候,密度计露出部分多,反之就少,所以密度计上的刻度数是上面较小而下面较大,密度计上的数值表示待测液体密度是水密度的倍数.如“1.8”表示该液体密度是1.8×103kg/m3.教师将密度计放入清水、盐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并请几位学生读出数值判断哪个是清水杯、盐水杯.学生读数,立即判断出清水杯和盐水杯.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密度计的刻度值的标注方法,它是按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的方向标注?生:下面大,上面小.师你能说说这种标注的道理吗?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成下列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漂浮在液面上的密度计,所受浮力F浮、重力G关系;(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 ;(3)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4)密度计的横截面积S可以看作是一定的,因此,浸入液体的深度h浸入= .答案:(1)F浮=G (2)ρ液V排g (3)h浸入S(4)G/(ρ液Sg)=m/(ρ液S)教师总结:由于密度计的质量m、横截面积S一定,故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h浸入与液体的密度ρ液成反比.即液体的密度越大,浸入的深度越小;液体的密度越小,浸入的深度越大.所以,密度计的刻度值从上向下标注,即上小下大.板书:1.用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时,密度计处于漂浮状态,则F浮=G密.2.密度计的刻度值是按上小下大的顺序标注.3.密度计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小,说明液体密度越大,浸入深度越大,说明液体密度越小.例题4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把一个自制的密度计分别放入三种不同的液体中,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这个密度计在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这个密度计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C.甲液体的密度较大D.丙液体的密度最小解析:密度计在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F浮=G密,则A、B错,由于密度计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小,说明液体密度越大,则ρ乙>ρ甲>ρ丙,则C错,D正确.答案:D【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浮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盐水选种、轮船、潜水艇、热气球\,密度计等,还进一步熟悉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好,谢谢大家!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浮力初步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在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对现象的观察进行分析、思考,找出原因,得出结论.这种实验探究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另外,在突破难点上,采取将大问题化解成几个小问题,以提纲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让学生尝试到获取新知识的轻松、喜悦.。

人教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节 功(导学案)

人教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节 功(导学案)

人教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是学习其他各种形式能的起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做功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动态关系,理解做功有快慢之分.本章共分4节:1.第1节“功”,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大小的计算,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2..第2节“功率”,首先通过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到做功的快慢问题,再用速度的方法类比得到功率的概念,结合速度的公式、单位,讲述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再通过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3.第3节“动能和势能”,本节内容先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说明能量如何转化,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出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并引入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机械能守恒的原理.最后还介绍了风能和水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②通过实例结合已学的物理规律理解功率的定义,由定义得出公式,能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③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④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各种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能用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⑤了解水能、风能以及人类对它们的开发利用.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功率的物理意义;通过参与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和功率的概念,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功、功率、速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功、功率、速度的综合计算和运用;水能和风能的常见利用方式.【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7课时:【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功……………………………1.5课时第2节功率……………………………2.5课时第3节动能和势能…………………………1课时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实验探究法:积极投入到实验中,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可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2.分析法: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所处位置,分析比较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以及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第1节功课题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做功而是“劳而无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教具准备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当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各个力做功的计算.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2.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W=Fs,功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3.当力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这个力对物体不做功;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时,我们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新课导入师生活中的“功”是个多义词,功劳、立功中的“功”有贡献的意思;成功、事半功倍中的“功”有成效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凡是人们从事了脑力和体力劳动,都叫做“功”,那力学中的功又有什么含义呢?接下来让我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播放视频“叉车运货”:叉车搬运货物时,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师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叉车和货物的运动情况,思考并评价叉车工作的成效.备课笔记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叉车向上的托力对货物作出了贡献,有了“成效”,这个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贡献、成效二词).对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就说叉车托起货物的力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进行新课师同学们请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可以发现哪些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以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师接下来请大家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题(用多媒体展示),请你们分析下列示例中力是否做功了.例题1(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的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做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的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生思考、回答、交流、讨论.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力不做功(用多媒体展示).答案:(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的过程中对杠铃做了功,但举在空中停留5秒的过程中却没有做功,在空中停留的过程中因为举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没有移动距离;(2)因为小球尽管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支持力的作用,但没有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距离,因此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做功;而在水平方向上尽管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做功.所以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做功.(3)拉力对货物没有做功.因为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而货物移动的距离是在水平方向上,二者方向不一致.知识点2功的计算1.功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积极猜想并发言.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或小车)在长木板上匀速移动,并提醒学生观察后思考不同情况下做功的大小.第一次:用较小的力F1拉动木块移动一段距离s1(用刻度尺可以量出);第二次:用较大的力F2拉动木块移动一段距离s1(与第一次距离相等);第三次:用与第二次相同大小的力F2拉动木块移动较远的距离s2.通过三次实验比较可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备课笔记知识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距离无力(不劳: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例:.(2)有力无距离(劳而: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例:某同学搬石.(3)力与距离垂直(垂:物体受到了力的作.:提水桶,水桶水平移动了.:进行新课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这个力所做的功越多.板书: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用公式表示:W=Fs.式中,W是功(J);1J=1N·m.2.功的计算的初步应用教师提问:1J的功有多大?如果同学们从地上拿起一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缓缓举过头顶,做功大约1J.例题2师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64的例题,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计算;展示计算过程.知识点3功的计算的综合运用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功的计算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运用公式W=Fs计算功的综合性习题.例题3(多媒体展示)图甲为某地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收超声波信号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1)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传感器发出至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0.4s,问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2)如果将距离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将物体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在丙图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3)若汽车运动中所受阻力大小为3 000N,根据第(2)问中汽车运动距离(s)—时间(t)图象提供的信息,求汽车在10s内牵引力所做的功.解:(1)s=12vt=12×340m/s×0.4s=68m.(2)由乙图可知,汽车做匀速运动,当t=3s时,s=90m,解得汽车速度v=st=903ms=30m/s,所以速度(v)—时间(t)图象如图所示.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公式W=F·s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1)同一性:F和s是对同一物体;(2)同时性:F和s同时发生;(3)同向性:F和s方向一致;(4)统一性:F、s、W的单位分别是N、m、J.2.如果一个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相反,我们就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3)汽车在10s内移动距离s′=vt′=30m/s×10s=300m,牵引力所做的功W=Fs′=3 000N×300m=9×105J.【课堂交流、小结与延展】请同学们自由讨论,说说你还想知道哪些内容?生:老师,我问一下,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不完全相同,如图所示,怎么求解功的大小呢?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当力的方向与移动的距离不完全一致,即二者之间有个夹角θ时,如何计算这个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我们知道,力F产生了两种作用效果:一种是水平拉动物体前进,另一种是把物体竖直向上提起(当然,物体没有离开地面是因为在竖直方向上的这个分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很明显,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物体对地面的压力要比没有这个力时要小些),可看出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的成效,因此,只有水平方向的分力才对物体做功,竖直方向的分力没有做功.所以,水平方向的分力做的功就是这个力所做的功,故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Fs=F1s=Fcosθ·s.由此可见,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大小在0~Fs之间.顺便指出,如果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方向相反,那么这个力对物体起阻碍作用,这个力对物体也做功,是消极功,所以,通常我们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到此,同学们会发现,力与移动距离的夹角θ不同,做功的大小不同.当夹角θ为90°时,不做功.教学板书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判断物理学中的“怎样才算做功”,还知道了功的定义以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在利用公式W=Fs计算功时,注意F和s的同一性、同时性、同向性和单位的统一性.要点提示:应用功的计算公式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明确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是哪个施力物体对哪个受力物体做功.②公式W=Fs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是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③F是使物体沿力F方向通过距离s的过程中,始终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它的大小和方向都是不变的.知识拓展:变力做功,分段计算,公式W=Fs中F是恒力,即在物体移动距离s的过程中,F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若在运动的过程中F发生了变化,则可以把这个运动过程分成若干个F不变的阶段,求出各阶段的F做的功,再求和,即为整个过程F做的功.教材习题解答想想议议(P63)图11.1-2是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这些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图11.1-3是力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力为什么没有做功?解答:图11.1-2的两个图中共同点是:物体、小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图11.1-3的两个图中,滑板、石头都受到力的作用,但在力的方向上未移动距离,向上提滑板的力和向上搬石头的力不做功.动手动脑学物理(P64)1.在水平地面上,用50 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重为100 N的小车前进5 m,拉力做的功等于J,重力做的功等于J.2.马拉着质量是2000 kg的车在水平路上前进400 m,马的水平拉力做了3×105 J的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大?3.2008年8月11日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张湘祥在男子举重62 kg级的决赛中摘得金牌(图11.1-4),挺举成绩是176 kg.估算一下,他在挺举过程中对杠铃大约做了多少功?4.小华的家住在5楼.一天,他把装有30个鸡蛋的塑料袋从1楼提到家里,提鸡蛋的力大约做了多少功?1.解答:由于在拉力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拉力做了功,由公式W=Fs,可得W=50N×5m=250J,但是小车没有在重力作用下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做功为0J.2.解答:由公式W=Fs变形,得F=Ws=3×105J/400m=750N,即马的水平拉力是750N.3.解答:估计值在一定范围内均可以,约为3000~4000J.∵F=G=176kg×9.8N/kg=1724.8N,s≈2m∴W=Fs=1724.8N×2m=3449.6J.4.解答:鸡蛋约重15N,从一楼到五楼,楼高约12m,则有W=Fs=Gh=15N×12m=180J.难题解答例题4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两次拉着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两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A.F1>F2,W1>W2B.F1=F2,W1>W2C.F1=F2,W1<W2D.F1<F2,W1<W2解析:由图象可知,物体两次都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拉力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有F1=F2.由图象还可以判断,在时间相同,时s2<s1,根据W=Fs得,W1>W2.答案:B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课异构优秀教案:6.2密度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课异构优秀教案:6.2密度3.
对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通过了解物质的密度,总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样学生较为容易接受。
要求学生利用仿照教师求铁块密度的步骤进行求解。注意单位
七、布置作业
《练习册》p48 12、14。
选作:13.
锻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和收集实验数据的能力。
让学生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根据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关系,明确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存在差异。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加以描述的能力。
让学生明确密度这个物理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学生对于密度的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较为容易出错。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还学习了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一举两得。
4.密度的物理意义
【课件展示】
水的密度是1.0×103kg / m3,物理意义是1m3水的质量是1.0×103kg 。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过渡语】
我们了解了铁和铝的密度,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其它物质的密度。
阅读课本小资料--密度表, 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根据自己的发现,解决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阅读了阅读课本小资料--密度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3、密度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读?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并 交流展示:
1、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密度。
2、密度公式表示为
3、单位:kg / m3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课件展示】
1g/cm3=1.0×103kg / m3
质量/体积(g/cm3)
铁块
1

(vip免费)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中复习》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vip免费)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中复习》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

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

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复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1.通过基础知识复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2.通过习题分析与练习,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查漏补缺,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期中测试做好充分的准备重点 1.力、力和运动的关系、压强各知识点2.明确公式中各量的关系难点重力、压强、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免费下载网址 /解压密码联系qq 1119139686 加微信公众号jiaoxuewuyou 九折优惠!复习基础知识 例题解析教师组织学生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 一、力(课本P41学到了什么) 力的概念、性质、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弹力的三要素、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 重力的三要素、重力的大小及公式 二、运动和力(课本P27学到了什么) 运动和力的关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效果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压强(课本P47学到了什么)压强的概念、公式、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应用、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应用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大小及公式 大气压强的大小、测量及应用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最重要的几个探究实验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 例题解析:《基训》期中测试部分题目1.选择题:最后一题,强调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最简单方法(初中),只看挂钩承受的力,挂钩承受的力是多大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多少 2.填空题:对计算题的分析强调公式的书写和理解,强调过程的完整表达,强调计算中要用国际单位 3.实验题:乒乓球的运动运用运动的相对性:乒乓球往右运动则可认为空气相对往左运动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熟悉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学生阅读书图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回顾、思考、理解、记忆小结作业教学后记用注射器测大气压中强调实验误差的原因:里面不完全是真空,则测量值偏小,大气压的表达中强调用已知字母表达,大气压的测量原理是压强公式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若橡皮管漏气则液柱高度差不明显,此种情况应重新组装器材实验中应应用控制变量法小结:解题中的注意事项,再一次强调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作业:自主复习,为期中测试作准备。

【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温度的测量》精品导学学案(北师大版)

【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温度的测量》精品导学学案(北师大版)

【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温度的测量精品导学学案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和刻度方法;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一般温度计的构造及差异;会估测温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爱护环境、爱护仪器和实事求是的好品格.探究指导物理宫殿1.温度(temperature)(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2)测量工具:温度计;(3)单位:在摄氏温度中,温度单位为摄氏度,用符号℃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使用热力学温标,单位是开尔文,简称为“开”,用符号“K”表示.两种温度换算关系是:T=t+273℃(其中 T表示热力学温度、t表示摄氏温度);(4)摄氏温度计分度方法:人们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图1.2-1);(5)几种常见温度计如图1.2-2.(1)结构如图1.2-2甲,由玻璃泡、细玻璃管、标尺组成;(2)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到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图1.2-2甲所示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5℃;1℃;(4)工作原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里面的液体通常用水银或酒精;(5)使用方法:①在使用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让玻璃泡与容器底或侧壁接触,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②在读取数据时,温度计不能从测量对象中移开,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总之使用时要五会:会拿,会放,会看,会读,会记录.【例1】如图1.2-3所示,甲、乙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t甲=;t乙=.思路与技巧温度计读数时应注意识别温度是零上多少摄氏度,还是零下多少摄氏度.而识别的关键是找零摄氏度的位置,找到零摄氏度后,液柱顶端在零摄氏度零摄氏度以下的为零下多少摄氏度,或负多少摄氏度,并且从零往下读.答案t甲=24℃ t乙=18℃.说明读取温度计示数的三大步:(1)找出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及温度计零刻线位置;(2)看温度计的液柱在零刻线上方还是下方;(3)从零刻线开始数格读出温度值.【例2】如图1.2-4所示,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其中正确的是()思路与技巧图甲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所测温度不能代表液体水的温度;图乙中温度计没有与水接触;图丙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标尺垂直.答案图丁.(1)构造如图1.2-5所示;(2)体温计与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的区别:体温计实验用温度计作用测量人体的温度测量液体的温度结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缩口玻璃泡上没有细小的缩口X围35℃~42℃一般-20℃~105℃分度值0.1℃1℃使用前用力将水银柱甩回玻璃泡不需甩动读数时可拿出人体再读数不能离开待测液体℃(如图1.2-6所示).他以此判断今天的最高气温应(填“>”、“<”或“=”)这个示数,其理由是.思路与技巧体温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离开人体后缩口遇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仍指示原来的温度,只有当温度高于这个温度时,水银柱才能上升,因此最高气温等于35℃.答案 35 =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个小缩口,温度上升时,水银柱上升,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会降低,保持原来的温度.物体的许多性质跟温度有关,利用这一特点可制成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如图1.2-7所示. 甲:辐射温度计乙:双金属片温度计丙:电阻温度计丁:电子温度计戊:彩色温度表在一次实验中,某同学取一支没有标刻度的水银温度计:(1)首先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测得水银柱的长度为;(2)然后放在沸水中,测得水银柱的长度为;(3)最后放在一杯温水中,测得水银柱的长度为.问这杯温水的温度是多少?思路与技巧 本题解答可运用多种方法.第一:比例法.因温度的变化与温度计内液柱的变化成正比,即将和cm cm 0.40.23100-℃×=39.5℃.第二:图像法(作图法).用水银柱长度作纵轴,用实际温度作横轴,描出、两个特殊点画直线,再寻找所对应的温度.答案 方法一:温水温度t 为t=cm cm cmcm 0.40.230.45.11--×100℃=39.5℃方法二:作如图1.2-8图像,温度为39.5℃.探究体验提出问题 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好坏.做一做 小明与小芳同学两人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①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水的初温相同、环境因素相同和相同;②按照计划操作,小明与小芳同学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填在下列表格中:时间t/min 0 10 20 30 40 …150 180泡沫塑料组水温T1/℃80 64 55 50 41 …21 20棉絮组水温T2/℃80 56 43 32 28 …20 20想一想分析上表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经过40min后,泡沫塑料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而棉絮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议一议除了采用相同时间内观察水降低的温度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外,根据上表数据你还可以采用方法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探究点拨此题主要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的好坏,涉及不同数据的比较和处理.而影响保温性能的因素很多,因此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即除材料外的其他因素相同,只改变材料.比较时可以由在相同时刻的温度高低或相同时间间隔内温度变化的快慢来比较.聊天室话题:各式各样的温度计老师:今天我们以温度计为话题,同学们可以把你所了解的温度计给大家做一下介绍,看谁了解得多.胖胖:我家墙上挂有寒暑表如图1.2-9甲,它能测出每天每时的温度.菜棚内挂有干湿温度计,不仅利用它可测出棚内气温,还可以知道空气的干湿情况如图1.2-9乙.乐乐:有一种天然温度计,叫三色堇的草,当温度升高时,它的叶子由向下弯曲到向上抬起直至翘起如图1.2-9丙.老师:其实温度计的种类很多.如我国研制成的新型电子呼吸脉搏体温计、会讲话的电子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等等.只要我们肯钻研,还制造出很多特色温度计.同学们,新的成果等着你呢!快乐套餐1.电视机工作时,由于部分元器件发热,用手试一下后盖会觉得温热,估计后盖处的温度约为()A.20℃B.40℃C.60℃D.80℃2.0℃的水和0℃的冰,两者温度应该()A.0℃的冰温度低一些B.0℃的水温度低一些C.相同D.物态不同,无法比较3.观察如图1.2-10所示的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按下列要求填表:寒暑表体温计实验用的温度计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分度值量程设计的理由4.2003年春季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SARS疫情,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流行.学校为防止SARS进入校园,规定学生每天要测量体温.小明用如右图1.2-11所示的医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他观察到体温计的初始状态如图1.2-11甲所示,然后他将体温计,这样做的道理是,取出体温计后观察到体温计的示数如图 1.2-11乙所示,小明的体温是℃.5.用一支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示数为-2℃;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示数为103℃;用它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示数为19℃,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6.大强选择了一支量程适当的温度计,插入热水后立即拿出读数.请指出他操作中的两处错误:(1);(2).7.电视台的气象播音员说:“由于北方寒流的影响,明天凌晨某某市的最低气温将降到零下7度.”小明听过广播后说:“不完整.”你认为正确完整的预报应是“明天凌晨某某市的最低气温是.”8.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1.2-12所示,A为一塑料瓶,B为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记录数据如下表:t/℃17 19 21 23 25 27h/cm(1(2)用此温度计能测29℃及其以上的温度吗?;(3)利用此温度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9.粗心的护士小王仅对一支体温计消毒后,就直接用这支体温计测几个病人的体温,结果发现均是39℃,可是有的病人并不发烧,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小王这样做可能引起哪些危害?10.根据科学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273℃,但不可能比它更低.请你用这个温度为零度,标出图1.2-13温度计相应的温度值(- 20℃、0℃、50℃、100℃).11.请你回忆或调查一下,哪些场合需要测温度,用什么温度计?然后填入下表:场合温度名称12312.观察如图1.2-14所示的较为实用的温度计:(1)你有什么启发和感想?(2)你还见到过类似的温度计吗?请再举一例.13.观察如图 1.2-15所示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情景,请你说说它们错在哪里?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14.根据图1.2-16中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水不宜用作温度计内液体的原因.15.小宇为了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吸热本领,他做了如下的实验:将质量、温度都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牛奶瓶中,用白纸和黑纸分别将瓶子包起来.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太阳光下,如图1.2-17,每隔3min测一测瓶中水的温度.经过半个小时的实验,小宇得到两瓶中的水温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日照时间(分)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白纸瓶水温(℃)23 24 25 25 26 27 27 28 29 29 30 黑纸瓶水温(℃)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16.(2004·某某市j)小明家住市中心,奶奶嫌城市夏天太热而不住他家,这激发了他探究城乡温差的原因.某星期天,他请全班同学分别到选定的地点,于中午同一时刻测出各测试点气温,以此绘制出图1.2-18所示的“区域——温度”坐标图.;简析该区域气温低的主要原因:;(2)请提出一种降低市中心环境气温的办法:.热岛效应城市的平均气温比周围乡村高一些,就像一个个“热岛”分布于乡村之中,这种现象称为“热岛效应”(图1.2-19).形成“热岛效应”的原因大致有: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燃烧大量的燃料,排放出大量的热;以水泥、沥青为主的路面和建筑物有较强的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本领;城市中的水面小、地面的含水量小,致使水的蒸发少,加之空气流动不畅,城市中的热不能及时传递出去等.这种效应给城市和周围乡村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请回答:(1)形成“热岛效应”的原因大致有哪几个方面?(2)要减弱“热岛效应”请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参考答案[探究体验]水的质量;20;39;52;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棉絮的保温性能好;比较相同时间内,温度变化的快慢[快乐套餐] 1.B 2.C 3.量程设计理由提示:空气温度一般在-20℃~50℃之间;人体的温度低于35℃、高于42℃就处于危险状态;实验所测温度往往较高,可以达到100℃4.用力甩几下;将液柱中的水银甩回温度计的玻璃泡;36.25.11℃6.(1)将温度计放入立即读数是错误的,应待一会儿再读数(2)读温度计示数时,将其拿出是错误的8.(1)气体的热胀冷缩(2)不能(3)测温X围小;测得的温度受外界气压影响9.小王没有将上升的水银柱甩入玻璃泡中,这样做易造成误诊,引起医疗事故10.点拨:运用 T=t+273℃计算,分别是253K、273K、323K、373K12.温度计与其他装置组合在一起,既增加了温度计的适用性,又可起到增加功能和装饰作用,如:台灯、电子万年历上安装有温度计13.不能将温度计玻璃泡放在火焰上烧;待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不能与容器侧壁或底部接触;还可能发生读数错误0℃~4℃之间,温度升高体积减小,不满足温度升高体积增大的条件,用水不能准确测出温度16.(1)农田;水面广,植被多(2)搞好植树造林,严禁填埋湖泊等17.(1)①燃烧大量燃料,向外排放大量的热;②水泥、沥青路面吸收大量太阳辐射的热;③城市中的水面小,地面含水量少,致使水蒸发吸热少;④城市空气流动不畅,城市中的热不易传递出去(2)增加公园面积,种植树木花草。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散热器、锅具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铁锅煮水为例,分析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过程,以及如何影响锅把手的温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热传递方式和金属导热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热传递方式: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热传递方式的实例(如烧杯中加热水、热水瓶的保温效果等),使学生掌握三种热传递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2.教学难点
-热传递方向的判断:理解并掌握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规律。
-导热系数的理解:了解不同金属导热系数的含义,以及影响导热性能的因素。
-传导传热计算:掌握热传导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
在本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对于教学难点的解析,可能还需要更加深入和具体。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和举例,确保学生们能够真正掌握。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实例和实验来解释抽象概念。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3.加强对教学难点的讲解和举例,确保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

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2节《声音的特性》

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2节《声音的特性》

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2节《声音的特性》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特性》这一节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辨别不同声音的特性,并能够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反射等基础知识,对物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声音的概念和特性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辨别不同声音的特性。

3.培养学生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辨别。

2.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运用和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实例法和生活情境教学法,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特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3.生活实例:音乐、电影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性。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用实验和实例进行解释。

1.音调:音叉的振动频率影响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振幅的大小影响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影响音色,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尺子、气球等器材,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方式下的声音特性。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讨论交流,巩固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音乐的演奏、电影的配音等。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运用。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新)物理人教版八下《第2节 弹力》公开课(教案)

(新)物理人教版八下《第2节 弹力》公开课(教案)

第2节弹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根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弓〔或弹弓〕、钢尺〔或废钢锯条〕、弹簧、橡皮泥、橡皮筋、小车〔带有弹簧〕、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教学课时】1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新课引入】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1.弹性师请同学们就刚刚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2.弹力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师刚刚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说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板书:1.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2.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3.塑性师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学生动手实验,并答复: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形.师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塑性不同于弹性.板书:塑性: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教师说明:〔1〕有些物体的形变是微小的,人眼不能观察到.任何物体在弹性限度内都能发生弹性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不易直接观察到.〔2〕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超出弹性限度,将发生塑性形变.例如:人在水泥地面上行走、汽车在水泥地面上行驶,都会使路面发生弹性形变.汽车如果超载就可能使路面的形变超过弹性限度,路面会发生塑性形变即路面被破坏.4.弹力的性质师请大家再次拉橡皮筋、弹簧,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学生思考、讨论: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像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师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右运动,说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并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些,产生的弹力更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师我们拉测力计时,弹簧拉得越长,我们感觉越吃力,就是这个道理.师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吗?学生举例:①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笔筒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②跳水运动中 1m板和 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③射箭运发动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同课异构活动方案1一、指导思想为了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试图假借“同课异构”这种特殊形式,加强全体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为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研究案例。

二、活动目的“同课异构”就是相同学科的老师,使用相同教材和同一节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探索和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在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独立和创造性的见解。

提高课堂效率,为减负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课异构”力求能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

三、活动形式同课异构,即:内容相同,教法相异;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

四、活动时间:3.28日——4.3日五、参与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生物、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8个学科六、参加范围:40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七、活动程序:1. 设计教案。

参与教师根据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构思,并于规定时间将教学设计上交教务处(注:教学设计含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说明设计意图)。

2、教学观摩。

由同年级同学科老师执教同一篇课文,要求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并写好评课记录。

3、教学研讨。

听课后,组织老师们讨论教学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讨论是一种互动的研究,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过程。

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

4、教学总结通过观摩了三位老师的课例后,把自己的认识、收获写下来,可以是设计的理念,也可以是教学环节,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处小技巧等等。

北大绿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优秀教学案例:第9章第2节第1课时液体的压强

北大绿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优秀教学案例:第9章第2节第1课时液体的压强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如将塑料瓶中装满水,倒置后瓶子不破裂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创设问题情境,如提问:“为什么水坝的下部比上部宽?”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有何关系?”、“如何计算液体压强?”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让学生分别用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行实验,观察液体压强的变化。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如液体压强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等,从而得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如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压强与深度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质疑、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液体压强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有何关系?”、“如何计算液体压强?”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让学生分别用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行实验,观察液体压强的变化。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如液体压强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等,从而得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北大绿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优秀教学案例:第9章第2节第1课时液体的压强

高中物理同课异构教案

高中物理同课异构教案

高中物理同课异构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能够区分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了解力的分解原理,掌握力的水平分解和竖直分解的方法和公式
3.能够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性质
2.力的分解原理和方法
3.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力的分解原理和方法
2.利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案、课件
2.黑板、彩色粉笔
3.力的分解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某一物体受力的情况引入,让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性质。

二、理论讲解(10分钟)
1.简要介绍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入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演示力的水平分解和竖直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力的分解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问题,讨论分析答案。

五、练习和讨论(10分钟)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力的分解原理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与分享。

六、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分解原理和方法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力的分解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原理
和方法,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的形式,提高学
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三章:物态变化(1-4节)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年级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1-4节)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年级八年级上册

教案:第三章:物态变化(1-4节)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人教版物理年级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第1节: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1. 定义:物质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从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2. 分类: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熔化、凝固。

第2节:熔化与凝固1. 熔化: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2. 凝固: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第3节:汽化与液化1. 汽化: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

2. 液化: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第4节:升华与凝华1. 升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

2. 凝华:气体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3.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以及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冰块、水、酒精灯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荧光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冰箱中的冰块,提问冰块在室温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2. 知识点讲解: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物质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从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包括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熔化、凝固。

2)熔化与凝固:固体变为液体为熔化,液体变为固体为凝固。

3)汽化与液化:液体变为气体为汽化,气体变为液体为液化。

4)升华与凝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为升华,气体直接变为固体为凝华。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物态变化现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其特点。

6. 实验演示:进行课堂实验,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功率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功率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五. 过关检测:
解题心得:
1.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一定大
B. 做功时间少的物体,功率一定大
C.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多
D.功率越大表示物体做功越快
2.一个重为 600N 的大人和一个重为 400N 的小孩进行登楼比赛,他
们同时从底层出发,结果小孩比大人先到达六楼,那么( )
兴和县“好课堂大赛”物理导学案
课题:11.2 功率
八年级
物理
授课教师:兴和县第四中学 卢映霞
班级:
流程及学习内容
一、目标解读 1.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 重点:功率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难点:应用功率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
面对挑战,我们毫不畏惧; 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2
实 践中。 二、夯实基础 学前反馈:
1.做功多少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速度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知学习: 1.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1)阅读“想想议议”,思考如何分析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2 通过搬矿泉水瓶比赛,分析如何比较两个同学做功的快慢?
距离 /m
功/J
时间/s
2 对学:小组间 成员通关观察比 赛总结出做功快 慢的方法。并完 成做功实验
(2)每个小组认真讨论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是:
3 群学:小组之 间通过实验数据 来分析总结做功 快慢的方法,并 写在导学案上。
1
兴和县“好课堂大赛”物理导学案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A.是方形的 B.是圆形的
C.是小孔的像 D.是长方形的
1、小视频《美丽的手影动画》导出标题
2、观察图片讨论光从哪里来?都有哪些共同特
课例研究综 征?总结光源和分类。

3、根据声音的传播引导出光的传播,导出光的直
线传播条件和光线的描述。
4、根据生活现象列举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和应用。
A.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NhomakorabeaD.光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下列现象中,不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是()
A.立竿见影 B.手影游戏
C.太阳发光 D.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4.在纸上剪一个很小的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在
方形孔上,
那么地面上产生的光斑()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第 1 节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第 1 节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
一节,本节涉及了光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使学生了解光源与分类,知道光在什么情况下沿直 教材分析
线传播?光源直线传播的现象和应用。懂得课本联系实
小视频《美丽的手影动画》
活动 1:观察图片讨论光从哪里来?都有哪些共同
特征?
归纳总结:
一、光源
1、定义:能发光的物体.
2、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注:月亮不是光源
教学过程
活动 2:根据已经学习过的声学知识,声音的传播
需要介质,引导出光的传播需不需要介质?如果需要在
介质中会怎样传播呢?
1、光在气体中传播演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液体的压强
设计意图压强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教学重点①压强的概念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教学
难点
①压强概念的建立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教具
准备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教学过程
程序内容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引入课题在八下我们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等概念,由于压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固、液、气压强的特点又不同,我们同学在学
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块知识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属于较难的部分.希
望通过本节复习课能给与大家一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
液体压强.
(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学生回答: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
哪些因素有关.
程序教学过程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产生的原因?③压力的范畴?④压力的方向?
学生回答: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 面所受压力的大小
学生回答:甲:F 压=F=100N,乙:F 压=F+G=100N+50N=150N,丙:F 压=F-G
=100N-50N=50N
学生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要求学生:
①会利用p=F/S 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⑤1帕斯卡的含义?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学生回答: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 )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学生实验: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学生实验: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想一想: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学生回答:
压强大小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决定,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当砖块竖放时压强最大.
(课件)例题2
在海滩上的作案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一只鞋模,测出鞋模的平均厚度为5cm,质量为1125g,又经测试知道产生与脚印同深度
的压强为3×104Pa,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若案发现场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脚印,
又该如何计算罪犯的体重?
F=100
G=50N G=50
N M F=100F=100G=50N M N 甲 乙 丙
程序教学过程
液体压强提问:
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
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学生回答: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
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
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
作?实验方法?
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
学生回答: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例题3: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
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
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
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
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见中考指导书
板书设计固、液体的压强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产生的原因?③压力的范畴?④压力的方向?
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⑤1帕斯卡的含义?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