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作者:王天武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7-0068-08【摘要】目的:分析双侧乳癌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双侧乳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乳腺科收治的32例双侧原发性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G)的临床资料,分析乳腺癌的多种预后因素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32例BPBG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7例(21.9%),异时性双侧乳腺腺癌25例(78.1%);BPBC第一癌,淋巴结转移0~3枚共8例,占66.7%,淋巴结转移≥4枚的共4例,占33.3%;BPBC第二癌所有病例淋巴结转移不超过3枚,与第一癌相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偏低。
随访5年死亡11例,其中第一癌死亡6例,死亡率50%(6/12),第二癌死亡5例,死亡率22.7%(5/22),死亡率明显低于第一癌;同时性双侧乳癌患者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1.4%、64.3%,异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1.5%、77.8%,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双侧乳腺癌;预后因素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独立的原发病灶,分别称为同时性或异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
由于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
现将我院自2000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2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32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均为女性,首发年龄为28~77岁,平均年龄(46±4.6)岁。
其中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0例,异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22例,间隔时间为7月~8年,平均间隔时间为(36±4.1)个月。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特点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年龄分布特点。
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梁河县参加乳腺检查的女性5076名,检查项目包括乳腺增生、不明性质包块、纤维瘤、乳腺内导管扩张及其它乳腺疾病,将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患乳腺类疾病的风险增加,并且在41-50岁之间呈现一个高峰。
通过早期筛查可以及早发现乳腺癌,在其癌前病变时给予及时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结论:乳腺癌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通过乳腺检查可以有效及早发现乳腺癌及其癌前病变,此时给与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因此,关于乳腺癌的筛查有一定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乳腺癌;年龄;临床特点;筛查【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216-0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cancer,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癌灶,双侧乳腺癌发生的时间间隔小于6 个月者称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synchronousbreastcancer,BSBC);发生间隔大于6 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ralasynchronous breastcancer,BABC)。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提高和术后生存期的延长,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因此,在女性人群中开展一定规模的常规乳腺检查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笔者通过对2013年部分梁河县女性的乳腺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介绍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乳腺癌的筛查方法,即乳腺检查项目,以推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临床资料和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梁河县参加乳腺检查的女性5076名,其中25~30岁的人数为978名,31~40岁的1324名,41~50岁的1725名,51~60岁的为842名,60~64岁的为207名。
222例双侧原发性双乳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222例双侧原发性双乳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08-05-05 16:16:00 ] 作者:周泓,李家鸾,刘红编辑:studa20【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双乳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BPBC)的生存结果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天津市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2年3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BPBC(从第二次手术日起计算生存时间)的5年、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8.73%,69.09%。
同时性BPBC (Synchronous BPBC, sBPBC)和异时性BPBC(Metachronous BPBC, mBPBC)的5年累计生存率, 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0.87%和82.07%,62.99%和71.83%,sBPBC的生存率总体较mBPBC的差,但无统计学意义。
第二侧淋巴结阴性患者的5年、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8.19%,76.50%。
淋巴结阳性患者的5年、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1.13%,54.7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首发侧淋巴结阴性患者的5年、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69%和79.98%,淋巴结阳性患者的5年、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5.38%,50.21%,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二侧肿瘤大于等于5cm患者的5年、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42.92%和36.79%。
第二侧肿瘤小于5cm患者的5年、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3.18%和7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同时性和异时性BPBC的生存率相似,第二侧肿瘤大于等于5cm,双侧淋巴结阳性的预后差。
多因素分析表明第二侧肿瘤大小和首发侧、第二侧淋巴结阳性同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双乳癌;预后分析Prognostic analysis of 222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and prognosis analysis of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 Methods The clinial data of 222 patients admitted to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de from March 1972 to December 2003 and Hospital with BPBC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From operative date of the secondary cancer of breast, the 5year and 10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of BPBC were 78.73%% and 69.09%. The 5year and 10 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of Syn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BPBC)and Meta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mBPBC) were 70.87% and 82.07%, 62.99% and 71.83%, respectively, showing Cumulative Survival of sBPBC is lower than mBPBC’s,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5year and 10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negative lymph node of secondary cancer were 61.13% and 54.79%, positive lymph node, 61.13% and 54.79%, accordingly,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The 5year and 10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negative lymph node of secondary cancer were 85.69% and 79.98%, positive lymph node,65.38% and 50.21%, accordingly,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002. The 5year and 10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size≥5cm of secondary cancer were 42.92% and 36.79%, cancer size<5cm, 83.18%和74.22%, accordingly,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The survial of sBPBC issimilar to that of mBPBC.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negative lymph node of two sides and wirh cancer size<5cm of secondary cancer is better than those with positive lymph node and cancersize≥5cm. Multivariate analysis finds that cancer size of secondary cancer and lymph node statu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cancer of breast is three factors of prognosis.Key words:Bilateral breast cancer; Prognostic analysis由于乳腺是受雌激素作用影响的对称性靶器官,两侧都有发生癌的可能性,而且一侧乳腺患病后,对侧乳腺成为唯一的靶器官,故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即有单侧乳腺癌的病人有很高的风险发展为双侧乳腺癌。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是指乳腺癌在两侧乳房同时或分离出现的情况。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对患者来说危害仍然很大。
本文将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一、诊断方法对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包括乳房体格检查和乳房纤维镜检查,可以初步发现乳腺异常情况。
2. 影像学检查:乳房超声检查和乳腺磁共振成像是常用的乳腺癌筛查和诊断手段,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双侧侵犯情况。
3.乳腺穿刺活检:通过乳腺细针吸出细胞或者乳腺穿刺活检可以明确乳腺肿块的性质,进一步确认是否为乳腺癌。
4.遗传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可以进行遗传基因检测,以评估患者的乳腺癌患病风险。
二、治疗方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治疗以及术后综合治疗。
1.手术切除:对于较小的肿瘤,采取乳腺保护手术,如乳腺癌根治术、乳腺部分切除术等。
对于乳腺癌较大或累及淋巴结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乳腺切除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术。
2. 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放疗可以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化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内分泌治疗根据患者的雌激素受体状态进行选择,通过抑制激素对肿瘤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3. 术后综合治疗:术后综合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等,目的是杀灭残留癌细胞,预防复发和转移。
三、治疗效果和预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其他乳腺癌类型相似,但需考虑两侧乳房的治疗安全性和保留乳腺的可能性。
目前的治疗进展使得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提高。
但是,如果晚期诊断和治疗推迟,可能会导致预后不佳。
因此,及早发现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结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评估,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遗传基因检测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治疗和术后综合治疗。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摘要】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所占乳腺恶性肿瘤的比例并不高,但随着近年来乳腺癌诊治水平的提高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延长,BPBC发生率在逐年增加,所以很有必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BPBC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因素1 定义、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乳腺癌(Breast Cancer, BC)可分为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 BBC)和多中心性乳腺癌(Multicentric Breast Cancer,MBC);双侧乳腺癌又可分为双侧转移性乳腺癌(Bilateral Swerve Breast Cancer, BSBC)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re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BPBC)。
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根据间隔时间长短又可分为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sBPBC)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mBPBC)。
BPBC诊断标准很多,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①双侧乳腺癌是原位癌;②双侧病理不同;③双侧病理相同但分级不同;④先发乳腺癌肯定没有局部和区域复发,没有远处转移。
sBPBC诊断标准:①两侧癌灶大小相似,②两侧均未经治疗,③两侧临床检查均无淋巴结肿大,④两侧均能手术,无皮下淋巴管侵犯。
mBPBC诊断标准: ①第一侧肯定是乳腺癌已经治疗。
②第一侧手术后2年无复发。
③除第二乳房肿块外无其他远处转移征象,④双侧治疗后均无局部复发征象。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 bpbc)是指两侧乳房同时或是先后发生原发性乳腺癌。
临床上多以6个月发病间隔时间分为同时性和异时性。
我院1997年10月-2010年1月共收治乳腺癌980例,其中双乳原发性乳腺癌20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于1997年10月-2010年1月收治的20例双乳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女19例,男1例。
同时性6例,异时性14例。
1.2 诊断及鉴别标准根据阚秀[1]归纳的bpbc诊断标准:①部位:原发性癌多位于外上象限和如下实质内,而转移癌多位于乳腺内侧近中线的脂肪组织中。
②组织学类型:双侧癌组织学分类完全不同或核分解程度明显差异。
③原位性病变:原位癌或原位癌演变成浸润性癌状态,是原位癌最为可靠的证据。
④生长方式:原位癌多为单发,浸润性生长;转移癌多为单发,膨胀性生长。
首发乳腺癌术后5年以上,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证据。
本组病例均符合上述标准。
1.3 临床资料①同时性和异时性乳腺癌:本组病例以6个月间隔时间为界,同时性6例,异时性14例。
②发病年龄:35-73岁,平均49.3岁。
③间隔时间:6例同时性乳腺癌患者为首次住院同时发现确诊治疗。
异时性患者间隔时间3-5年。
其中3-4年2例,5年8例,5年以上4例。
④治疗:所有病例均遵循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
同时性乳腺癌患者6例,根据病情不同特点,手术方式不同:4例行双侧改良根治术;1例行一侧改良根治术;1例行保乳术;1例行一侧改良根治术,一侧单纯乳房切除术。
异时性患者第一次均行患侧改良根治术;第二次行改良根治术10例,乳房单纯切除术家腋窝淋巴结清扫3例,保乳术1例。
所有患者均行术后辅助治疗。
根据淋巴结,受体,herb-2的情况予以相应方案的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
1.4 病理分期表一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乳癌的病理特点上表显示:同时性乳腺癌患者,第一癌和第二癌病理学分期基本不相同,受体情况也不一致。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例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例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是指两侧乳腺同时发生恶性肿瘤。
由于其罕见性,目前临床上对其治疗方案还没有完全的共识。
下面介绍一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病例。
患者黄女士,年龄50岁,因左乳自觉有硬块于2016年2月6日入院。
查体:左侧乳房局部隆起,有一枚呈长条状的团块,大小约为3x2cm,质地硬,活动度较小,表面光滑,周围组织无渗出或红肿热痛等症状;右乳房局部无明显异常。
经乳腺B超检查,左侧乳房为I级结节,右侧乳房也有结节,经行乳腺穿刺活检,左侧乳腺为乳腺癌,ER、PR均阳性,HER2阴性,Ki67高表达;右侧乳腺灶状高密度,为乳腺癌,ER、PR均阳性,HER2阴性,Ki67高表达。
经多学科讨论,患者被诊断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
治疗方案:①左侧乳腺行乳房保留手术,右侧乳腺行乳腺切除术;②左侧乳腺保留术后按照St. Gallen 2013指南给予化疗,包括贝伐珠单抗+多柿比星,右侧乳腺切除术后行内分泌治疗。
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临床评估为CR(完全缓解)。
总的来说,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类型,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生理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严密制定治疗方案,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顾禾;付荣湛;张丽丽;郭源;于学智;李兆亭【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年(卷),期】2002(005)002【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1月~2000年1月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655例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BPBC较单侧乳腺癌发病年龄明显提前.BPBC绝经前较绝经后发病率高.BPBC好发部位多集中于腺体丰富区域和导管集中部位,即乳房外上象限及乳晕区域最常见.同时性癌及异时性癌的首发癌以Ⅱ、Ⅲ期较多.首发癌及时正确的治疗是影响BPBC预后的重要因素.BPBC病灶大小、腋淋巴转移数目及水平均影响预后.同时性BPBC发病较少,预后较差;异时性BPBC多见,预后较好.结论:BPBC较单侧癌预后差,对单侧癌术前要常规做联合诊断检查,术后严密随访,要特别注意检查对侧乳腺.对高危病人有可疑病变要及时切除活检,以利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无腋淋巴转移也是发生BPBC的危险因素.【总页数】3页(P110-112)【作者】顾禾;付荣湛;张丽丽;郭源;于学智;李兆亭【作者单位】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普通外科,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普通外科,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普通外科,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普通外科,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普通外科,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普通外科,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 [J],2.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 [J], 韦常宏; 韦薇; 林思彤; 陈肖瑜; 陈军3.老年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例 [J], 官卓娅; 杜莉琴; 王希4.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两侧肿瘤病灶的差异性分析 [J], 陈学燕; 李利亚; 万冬桂; 李园5.33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诊治分析 [J], 范苑林;徐泰;张思明;丘冬琴;李小苑;宋君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
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类型,指的是同时发生于两侧乳腺的乳腺癌病变。
本文报道一例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患者。
患者为女性,45岁,因发现左侧乳房肿块就诊。
经B超、CT等检查,左侧乳腺确诊为乳腺癌。
进一步检查发现右侧乳腺也存在乳腺癌病变。
经病理学检查,左侧乳腺肿瘤为浸润性导管癌,右侧乳腺肿瘤为浸润性小叶癌。
根据患者的家族病史和BRCA1/2基因检测结果,确定其为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患者在完善术前评估后接受了手术治疗。
术前经合理准备和术前治疗降低术后乳头脱落率。
手术方案为左侧保乳术+左侧腋窝清扫+右侧乳切除术+右侧腋窝清扫。
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乳房及周边组织完整,取材规范,术后恢复顺利。
根据患者的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左侧乳腺为ER(+)、PR(+)、HER-2(-)型,右侧乳腺为ER(-)、PR(-)、HER-2(+)型。
基于这个结果,患者接受了左侧乳腺放射治疗和HER-2阳性的治疗。
治疗方案为左侧乳腺半乳腺放疗+HER2靶向治疗。
术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并定期进行随访。
半年后,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疾病没有复发,身体状态较好。
总结: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类型,对于这种癌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和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对于这类患者,应该针对不同的乳腺癌病变予以不同的治疗,并采取合理准备和术前治疗降低术后乳头脱落率,拓展了保乳手术的范围。
同时,结合家族史和基因检测等多项优势,将来可为该患群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7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7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
方法回顾了我院1997年1月~2012年1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7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发病率、病因及危险因素、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讨论。
结果7例均符合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同时性1例,异时性6例,3例(42.85%)有家族史,第一癌发病年龄较轻,绝经前5例(71.42%),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和特殊类型为主,有2例(28.57%)ER、HER2、p53基因表达水平有差异,首发侧病期亦较早,经综合治疗后目前生存情况良好。
结论应重视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单侧乳腺癌发生后应积极随访以早期发现对侧病变,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标签:双侧乳腺癌;原发性;诊断;治疗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cancer,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癌灶,双侧乳腺癌发生时间间隔小于6个月者称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synchronousbreast cancer,BSBC);发生间隔大于6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ral asynchronous breastcancer,BABC)。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提高和术后生存期的延长,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我院199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BPBC 7例,占同期乳癌住院手术患者1.166%,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例BPBC均为女性。
年龄(首发侧诊断时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4岁。
绝经前5例(71.42%),绝经后2例。
BSBC1例,BABC6例,BABC中,两个原发癌的间隔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15年。
7例均已婚已育。
有乳癌家族史者3例(42.85%)。
1.2 临床分期(TNM分期):1例BSBC患者中,一侧Ⅰ期,一侧为0期;BABC患者6例中,第一癌Ⅰ期2例(33.33%),Ⅱ期4例(66.66%),第二癌Ⅰ期1例(16.66%),Ⅱ期4例(66.66%),Ⅲ期1例(16.66%)。
双原发乳腺癌治疗方案
摘要:双原发乳腺癌是指在同一患者的两侧乳腺或同一侧乳腺的不同部位同时发生乳腺癌。
由于其治疗方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旨在探讨双原发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包括术前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术后随访等内容。
一、引言双原发乳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乳腺癌类型,其发病率约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1%-2%。
由于双原发乳腺癌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治疗风险等因素。
本文将对双原发乳腺癌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二、术前评估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乳腺癌的发生时间、部位、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
2. 体格检查:对患者的双侧乳腺进行详细的触诊检查,了解乳腺肿块的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等。
3. 影像学检查:采用乳腺超声、乳腺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大小、形态等。
4.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5. 分子生物学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HER2、ER、PR等分子生物学检查,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治疗方案选择1. 手术治疗(1)单侧乳腺癌: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可选择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保乳术等。
(2)双侧乳腺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可考虑以下治疗方案:① 双侧乳腺癌根治术:适用于双侧乳腺癌患者,手术范围包括双侧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等。
② 双侧乳腺癌保乳术:适用于双侧乳腺癌患者,手术范围包括双侧乳腺、腋窝淋巴结等。
2. 放射治疗(1)术后放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建议,在术后进行放疗,以提高局部控制率。
(2)新辅助放疗:对于部分患者,在手术前进行放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
3. 化学治疗(1)术前化疗:针对部分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
(2)术后化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建议,在术后进行化疗,以提高生存率。
4. 靶向治疗根据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如HER2抑制剂、CDK4/6抑制剂等。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2例的病理及基因分子类型分析
分子 类型及 K i 一 6 7 、 P 5 3 、 H E R 一 2 表 达 比较 , 有显著性差异 ( P < 0 . 0 5 ) 。结论 双侧 乳腺 癌不论是 同时性或异 时性 , 均有其 自身 的分子 生物 学特性 , 但仍无法 用单侧或 首发一侧病理及分子 类型指 导判 断患者整体 治疗方案及预后 。双侧 乳腺 癌的个体化
临床实践
卫 生 职 业 教 育
Vo 1 . 3 3 2 01 5 No . 8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3 2 例 的病理 及基 因分子 型 分析
包蔚郁 . 一 , 杨碎胜 , 白晓 蓉
( 1 . 甘肃 省中医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2 . 甘肃省肿瘤 医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5 0 ) 摘 要: 目的 探 讨双侧 同时性乳腺癌与异 时性乳腺癌在病理及基 因分子类 型方 面的特 点 , 总结分析双侧原发 性乳腺癌 的
1 . 3 治 疗 情 况
2 0 0 2年 3月 1 7日至 2 0 1 1 年 1 2月 2 0日本 院共收 治乳腺 癌患者 1 6 8 4例 , 其 中确诊 为 B P B C的 3 2例 , 占同期全 部乳腺 癌患者 的 1 . 9 %。B P B C患者 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7例 , 占全部 B P B C患者的 2 1 . 9 %;异时性双侧乳腺 癌 2 5例 ,占全部 B P B C 患者 的 7 8 . 1 %。同时性双侧 乳腺癌患者 发病年龄 3 5 ~ 7 6岁 , 平 均5 3岁。异时性双侧 乳腺癌患者发生 第一侧乳腺癌 的年龄为 3 5 ~ 5 9岁 , 平均 4 6岁 ; 发生第二侧乳腺癌 的年龄为 4 3 ~ 6 9岁 , 平 均5 6岁。本组 中有乳腺 癌家族史者 5例 , 占1 5 . 6 %; 有癌症家
【M159】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M159】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来源:双侧乳腺癌可分为以下 3种情况:1,两侧乳腺同时发生独立的原发病灶, 此为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两侧乳腺相继发生的原发病灶 , 间隔时间超过 6个月 , 此为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由一侧原发乳腺癌病灶转移至另一侧 , 可同时也可异时 , 此为转移性双侧乳腺癌。
双乳双侧乳腺癌(BBC)可能表现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或者异时性乳腺癌(MBC)。
双侧同时性乳腺癌的定义为,一侧肿瘤发现 90 天内再发现对侧乳房肿瘤。
异时性乳腺癌的定义为一般发生在随访期的乳腺癌,一般为发现第一个肿瘤超过6 个月。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以单侧乳腺癌多见 , 双侧发生者较少。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bilareral primary breast carcinoma , BPBC ) 不包括转移性双侧乳腺癌 , 国内报道其占乳腺癌的1.8%--7.7%, 且大多为先后发生, 同时发生者很少见。
BPBC 的好发部位多集中于腺体丰富区域和导管集中区域 , 乳腺外上象限及乳晕区域最常见。
另外 BPBC 的家族遗传倾向较单侧乳腺癌为高。
一般发生于40 岁,BPBC 较单侧乳腺癌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 较单侧乳癌发病年轻约10岁 , 年龄在40岁以下发病机会明显增加,同时性癌发病年龄平均40. 7岁, 异时性癌平均年龄43.7岁。
异时性癌两个癌发生的时间相距长短不一 , 一般5.6~7.3年。
绝经前较绝经后发病率高。
本人超声近20年仅见过双侧原发性同时性乳癌3例,今天汇报的是第三例:(既往的因无工作站,没有图像资料留存)此患者,女性,42岁,常规体检发现。
两侧乳腺肿瘤均小于10mm属于微小癌。
最后病理诊断:双侧原发性同时性乳腺浸润性癌,CT1N1M0。
一.概述1.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逐年提高,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流行病学:
• 双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约占同期乳腺癌 患者的1.4%~11.8% • 年轻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对侧乳腺癌
病理特征:
• 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
• 浸润性小叶癌被认为是发生对侧乳腺癌的危险因
素
• HER2阳性被认为是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因素
• BRCA1/2基因突变的患者发生双侧乳腺癌的几率显
primary breast cancer,sBPBC)
▫ 双侧肿块大小相似,均无区域淋巴结的转移;
▫ 双侧均未经冶疗;
▫ 双侧均能手术,无皮下淋巴管的浸润。此外,双
侧病灶均在外上方,可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分类:
• 异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mBPBC)
▫ ▫ ▫ 第一侧癌诊断肯定,并已经治疗; 第一侧术后至少2年无复发; 无其它部位远处转移。
• 目前普遍认为12个月是区分同时性及异时性比较合适 的时间点
鉴别诊断:
主要与转移瘤鉴别
• 第一侧乳腺癌与第二侧乳腺癌临床上并无局部复发或
其它部位的转移癌; • 自一侧乳腺转移到另一侧乳腺,多发生在腋下淋巴结 已有转移者,因淋巴管堵塞淋巴逆流而引起; • 转移癌多位于中线附近的脂肪组织中,不在乳腺实质内, 且常为多发,而原发癌在乳腺实质,且多为单发;
靶向治疗等。
mastectomy, CPM)
▫ 小叶癌、多中心性癌、有乳腺癌家族史、BRCA
1/2基因突变是施行CPM 的主要依据
▫ CPM未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
治疗及预防:
• 目前双侧乳腺癌的治疗在国际上无相对应的指南。
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为原发性,一般是逐个按照单
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
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钟红;马斌林;王薇【摘要】目的: 探讨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Estroga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tor,PR)表达情况及病理特征.方法: 对2001~2006年收治的25 例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进行ER、PR 表达检测,并分析其病理学特征.结果: 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第一原发癌中ER、PR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和56%,第二原发癌中ER、PR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和40%.浸润性导管癌在双侧异时性乳腺癌第一、二原发癌中分别占64%和52%.结论: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有较高的ER、PR 表达,浸润性导管癌与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有明显关系.【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30)011【总页数】3页(P1251-1253)【关键词】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作者】钟红;马斌林;王薇【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R730.3;R365近年来,乳腺癌生物学因子在乳腺癌预后判断及疗效预测中的价值引起了广泛重视,其中主要包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
乳腺为成对器官,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双侧乳腺癌发病呈增高趋势。
有关ER、PR在双侧乳腺癌中表达的研究报道较少。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rcinoma,BPBC)指同时(双侧乳腺癌发生时间间隔<6个月)或先后(双侧乳腺癌发生时间间隔>6个月)发生在两侧乳腺的独立的原发癌。
为探讨ER、PR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本研究对我院2002年1 月~2006年12 月收治的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25例进行ER、 PR检测及病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1例临床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1例临床分析禚守荣;周德韶【摘要】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rcinoma,BPBC)是指同时(双侧乳腺癌发生时间间隔≤6个月)或先后(双侧乳腺癌发生时间间隔〉6个月)发生在两侧乳腺的独立的原发癌。
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21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08(023)002【总页数】2页(P194-195)【关键词】原发性;乳腺癌【作者】禚守荣;周德韶【作者单位】264200,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乳腺外科;2642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零四医院胸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rcinoma,BPBC)是指同时(双侧乳腺癌发生时间间隔≤6个月)或先后(双侧乳腺癌发生时间间隔>6个月)发生在两侧乳腺的独立的原发癌。
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21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6年7月我院共收治乳腺癌患者402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1例(5.22%),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5例(1.24%),异时性双侧乳腺癌16例(3.98%)。
21例均为女性,首发年龄34~75岁,中位年龄46.5岁。
绝经前18例。
11例小于40岁,双侧乳腺发病平均间隔时间3.14年。
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5例,间隔时间5年内(包括5年)15例,间隔时间5年以上1例。
>40岁患者10例中同时性乳腺癌占10%(1/10),≤40岁患者11例中同时性乳腺癌36.4%(4/11)。
21例中有15例病理类型不同,6例病理类型一致。
首发癌的病理学检查包括14例浸润型导管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单纯癌,1例髓样癌,1例黏液腺癌,1例导管内癌。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高阳;李孟圈;李淑兰【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3(022)001【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6月至2012年9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9例确诊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和100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单/双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腋淋巴结状态和病理类型差别.结果:比较单/双侧乳腺癌,非浸润性癌、Tis/T1临床分期在BPBC第二癌/UBC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PBC第二侧癌所占比例均较高.浸润性导管癌、特殊类型癌在BPBC/UBC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UBC中浸润性导管癌比例较高,BPBC中特殊类型癌比例较高.浸润性小叶癌发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单/双侧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按第二原发癌手术日算起,经过中位25个月的随访,有3例骨转移,1例胸壁复发.结论:对于发病年龄较早、特殊类型癌的双侧乳腺癌患者,单侧发病后更应积极随访以早期检出对侧病变.双侧乳腺癌第二癌早期癌比例较高,为乳腺癌保乳手术提供了条件,但也要高度关注双侧乳腺癌可能潜在较高的恶性程度.【总页数】4页(P20-23)【作者】高阳;李孟圈;李淑兰【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55例临床病理及疗效分析 [J], 吴凯南;刘大全2.41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肖宇;雷玉涛;赵红梅;王墨培;梅放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康虹;刘新兰4.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 [J], 韦常宏; 韦薇; 林思彤; 陈肖瑜; 陈军5.565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张晟;张霄蓓;郝晓甍;张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侧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分析
双侧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分析毛杰;海健;张超杰;刘少华;唐利立;欧慧英;邬玉辉【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4(14)19【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流行病学和临床及病理特点,寻找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和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总结该科从1994~2002年3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双侧原发乳腺癌,从发病率、发病年龄、月经状态、间隔时间、肿瘤分期和病理、诊断和治疗、复发和转移及生存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双侧原发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手术的1.84%,高发年龄≤45岁,占77.40%(24/31),绝经前的占83.80%(26/31),平均间隔时间5年6个月,第一、二原发癌均以浸润性非特异型癌为主(分别占74.20%和77.40%),临床分期均以Ⅱa 期为主(分别占32.30%和35.50%),第一、二原发癌雌、孕激素受体情况基本相同,第一、二原发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率为61.30%(19/31)和80.60%(25/31),术后均行辅助治疗,术后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6.10%和38.70%,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0%,83.90%和71.00%.结论严格对绝经前乳腺癌术后妇女的随诊,能尽早检出第二原发乳腺癌,合理和积极的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总页数】4页(P105-107,110)【作者】毛杰;海健;张超杰;刘少华;唐利立;欧慧英;邬玉辉【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肿瘤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肿瘤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肿瘤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肿瘤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肿瘤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肿瘤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肿瘤科,湖南,长沙,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3例临床分析 [J], 钱倩2.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放疗临床分析 [J], 顾科;胡群超;冀胜军;刘政操;李颖;陈杰;吴锦昌3.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7例临床分析 [J], 郑光辉;刘宏;闫建强;张靖悦4.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0例临床分析 [J], 姜丽娜5.双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 [J], 王成峰;邵永孚;刘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2例临床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2例临床分析
安维伟;尤奎成
【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0(016)005
【摘要】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收治的12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特点.结果 12例BPBC患者占同期乳腺癌患者(415例)的2.9%,同时性BPBC 3例,占0.7%,异时性BPBC 9例,占2.2%.91.7%(11/12)的第一侧乳腺癌肿瘤大小为T2,而第二侧乳腺癌中有2例(16.7%)为T0期癌.第一侧乳腺癌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癌,第二侧乳腺癌中有3例(25.0%)为导管内癌.第一侧原发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第二侧原发乳腺癌有2例行全乳切除术,1例行保乳手术.12例BPBC均无病生存.结论单侧乳腺癌发生后应积极随访,以早期检出对侧病变.BPBC有较早的临床分期和较高的导管内癌比例,可行保乳手术.
【总页数】4页(P3-6)
【作者】安维伟;尤奎成
【作者单位】天津市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天津,310700;天津市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天津,31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67例临床分析 [J], 董赟;吴毓东;熊萍;戈卓
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3例临床分析 [J], 于晶晶
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2例临床分析 [J], 陈峰
4.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5例临床分析 [J], 陈培勤
5.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0例临床分析 [J], 姜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同时性原发性双乳硬癌一例诊治体会(一)
同时性原发性双乳硬癌一例诊治体会(一)【关键词】乳硬癌;双侧;原发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primarybreastcancer,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癌灶。
若双侧乳腺癌发生且时间间隔<6个月者,称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bilateralsynchronousbreastcancer,BSBC),而发生时间间隔>6个月者,则称为双侧异时性乳腺癌(bilateralasynchronousbreastcancer,BABC)。
我科2009年收治1例同时性原发性双乳硬癌病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患者女,46岁,发现双侧乳腺肿物1年余入院。
肿物出现后一直未作任何处理,也无特殊不适伴随症状,因见肿物逐渐增大才就诊而入院。
查体:双侧乳房不对称,左侧乳头内陷,其乳晕下方皮肤有桔皮样改变,可及左乳头后方,以此为中心有一直径约8cm大的范围组织质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固定,基底部尚可推动;右侧乳房8至11点钟位可及约6cm×4cm大的范围组织性质同前,双侧腋窝未及明确的淋巴结肿大。
B超示:双乳稍强回声包块,形态欠规则,左38mm×20mm,右34mm×18mm,边界不清,分布不均匀,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左腋窝可见8mm×6mm大的肿大淋巴结。
予手术切除双乳肿物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报告为:(左乳肿物)浸润性导管癌,(右乳肿物)硬癌?硬化性乳腺腺病待排。
遂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左右乳肿物)符合硬癌,部分呈浸润性小叶癌。
左侧腋窝淋巴结见有癌组织转移(8/11)。
再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右侧腋窝淋巴结见有癌组织转移(6/13),免疫组化示:PR(+),ER(-。
术后转肿瘤科治疗,目前生存良好。
讨论1.诊断标准乳腺是成对的器官,同时受到内分泌及致癌因素等影响,双侧乳腺均可发生相同或不相同类型的肿瘤病变,在临床上BPBC比较少见,发病率不高,据国内报道为2.5%~3.67%〔1~3〕,而BSBC发病率比BABC更加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增高
预后:
• 双侧乳癌患者总体上预后较单侧乳癌差
• 5年内确诊的双侧乳腺癌患者预后比5年后确诊者 差,后者与单侧乳腺癌相当, • 双侧同时性乳腺癌(双侧间隔时间12月以内)是 导致乳腺癌死亡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治疗及预防:
• 预防性对侧乳房切除(contralateral prophylactic
primary breast cancer,sBPBC)
▫ 双侧肿块大小相似,均无区域淋巴结的转移;
▫ 双侧均未经冶疗;
▫ 双侧均能手术,无皮下淋巴管的浸润。此外,双
侧病灶均在外上方,可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分类:
• 异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诊断标准:
• 第2侧癌有原位性病变证据
• 第2侧癌组织类型及分级与首发癌完全不
同 • 第2侧癌发生时首发癌无局部复发、无淋 巴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靶向治疗等。
mastectomy, CPM)
▫ 小叶癌、多中心性癌、有乳腺癌家族史、BRCA
1/2基因突变是施行CPM 的主要依据
▫ CPM未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
治疗及预防:
• 目前双侧乳腺癌的治疗在国际上无相对应的指南。
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为原发性,一般是逐个按照单
侧乳腺癌的处理原则,行手术、化疗、内分泌及
breast cancer,mBPBC)
▫ ▫ ▫ 第一侧癌诊断肯定,并已经治疗; 第一侧术后至少2年无复发; 无其它部位远处转移。
• 目前普遍认为12个月是区分同时性及异时性比较合适 的时间点
鉴别诊断:
主要与转移瘤鉴别
• 第一侧乳腺癌与第二侧乳腺癌临床上并无局部复发或
其它部位的转移癌; • 自一侧乳腺转移到另一侧乳腺,多发生在腋下淋巴结 已有转移者,因淋巴管堵塞淋巴逆流而引起; • 转移癌多位于中线附近的脂肪组织中,不在乳腺实质内, 且常为多发,而原发癌在乳腺实质,且多为单发;
流行病学:
• 双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约占同期乳腺癌 患者的1.4%~11.8% • 年轻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对侧乳腺癌
病理特征:
• 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
• 浸润性小叶癌被认为是发生对侧乳腺癌的危险因
素
• HER2阳性被认为是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因素
• BRCA1/2基因突变的患者发生双侧乳腺癌的几率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