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差量法在化学计算题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中考化学:十种计算题解题技巧

中考化学:十种计算题解题技巧

中考化学:十种计算题解题技巧“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几个不变”,即:(1)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2)元素种类不变(3)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㈠、差量法: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比例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

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式求解。

例1: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㈡、关系法:关系法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最常用的方法。

关系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式,通过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

用此法解化学计算题,关键是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还要善于挖掘已知的量和明确要求的量,找出它们的质量关系,再列出比例式,求解。

例 1.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

解:㈢、守恒法: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原子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例 1.某不纯的烧碱(Na2CO3 )样品中含有Na2CO3 3.8%、Na2O 5.8% 、NaOH 90.4%。

取M克样品,溶于质量分数为18.75%的盐酸溶液100克中,并用30%的NaOH%溶液来中和剩余的盐酸至中性。

把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后可得到固体质量多少克?解:㈣、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

通过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就符合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过多计算,准确而快捷地选到正确答案。

例 1.测知Fe2O3和另一种氧化物的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为50%,则加一种氧化物可能是:A MgOB Na2OC CO2D SO2解:㈤、规律法: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通式和公式,可大幅度减低运算时间和运算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年级化学计算提高篇差量法和关系量法

九年级化学计算提高篇差量法和关系量法

1.用氢气还原10克CuO,加热片刻后,冷却称得剩余 固体物质量为8.4克,则参加反应CuO的质量是多少 克?
2.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2.4克,通过足量的灼热的 CuO后,得到CO2的质量为3.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 CO和CO2的质量比?
3.称取40g磁铁矿样品置于玻璃管中,称得样品和玻 璃管的总质量为70g,通入足量CO后加热使样品充分 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冷却后称得玻璃管和剩余 固体的总质量为63.6g.试计算样品中Fe3O4的质量 分数.
答:略。
(2)H2+金属氧化物
金属+水
CO+金属氧化物
金属+CO2
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 其差值(减少量)为金属氧化物失
去的氧元素的质量。
例:将H2通入盛有8克CuO的试管中,加热一会儿后停止加 热, 继续通入H2到试管冷却,称得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为7克。 求剩余物中Cu的质量为多少克?
解析:该反应中试管中的固体质量减少,其减少量为参加反应的 氧元素的质量。
64 :8 = χ:0.4
χ=3.2(克)
例7:一块锌板的质量为13g,插到 FeSO4溶液 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称其质量变为12.1g,求生 成的铁是多少克?剩余锌多少克?
解法:利用差量法可以使问题简化。
剩余锌13-6.5=6.5g,生成铁5.6g。
解法:利用差量法可以使问题简化。
剩余锌13-6.5=6.5g,生成铁5.6g。
提示1:生成了多少克CO2
【答案】原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94%
练习6:NaCl和 Na2CO3的混合物15.6克与108.8克某质 量分数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
到干燥后的晶体16.7克,求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

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专题jiaoshi

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专题jiaoshi

专题: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有时题目给的条件不是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而是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差值,解决此类问题用差量法十分简便。

此法的关键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形成差量的原因(即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找出差量与已知量、未知量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比例式求解。

差量法计算,就是利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求解,其优点是:思路明确、步骤简单、过程简捷。

一、差量法解题的原理设反应:A + B= C质量差a c a-c (或c-a)x y x-y也就是说,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和参加该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根据质量差进行化学计算的原理。

二、差量法解题的步骤1.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

2.将差量写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

3.写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例1.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

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分析:Fe+CuSO4=FeSO4+Cu56 64(离开铁棒)(回到铁棒)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棒的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铜。

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离开铁棒的同时,就有64份质量的铜回到铁棒上,则使棒的质量增加64-56=8(份)。

现已知棒的质量增加100.8克-100克=0.8克,则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Fe+CuCO4=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差量)5664 64-56=8x100.8克-100克=0.8克56∶8=x∶0.8克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练习1:把6.1g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在试管里加热,当完全分解、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4.2g,求原混合物里氯酸钾有多少克?例2.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待天平平衡后,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铁和镁,若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求所加铁和镁的质量比。

中考化学解题方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

中考化学解题方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

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差量法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的一种简捷而快速的解题方法。

利用差量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求差量与某些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差量做为解题的突破口。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一、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根据差量求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或生成物的质量。

1、将质量为8g的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取出干燥后称得铁片质量为8.4g,问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多少克?2、取一定量的CuO粉末,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再将一根50g的铁棒插入上述溶液中,至铁棒质量不再变化时,铁棒增重0.24g,并收集到0.02g气体。

由此推算CuO粉末的质量为( )A、1.92gB、2.4gC、6.4gD、8g二、金属与酸发生反应,根据差量求天平平衡问题。

1、在天平两托盘行分别放置盛有等质量且足量稀盐酸的烧杯,调至天平平衡。

现往左盘烧杯中加入2.8 g 铁,问向右盘烧杯中加入多少克碳酸钙才能天平平衡?2、在等质量的下列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硫酸(足量)至反应完毕时,溶液质量最大的是()A .Fe B.Al C. Ba(OH)2 D.Na2CO3三、根据溶液差量求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100g稀盐酸与一定量的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测得所得溶液质量为114g,求原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

2、将30克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片刻后,取出称量铁片质量为31。

6克,求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四、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差求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

1、将一定量氢气通过8g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7.2g,问有多少克氧化铜参加了反应?2、用氢气还原10克CuO,加热片刻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量为8.4克,则参加反应CuO的质量是多少克?3、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2.4克,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后,得到CO2的质量为3.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4、给45克Cu和CuO的混合物通入一会H2后,加热至完全反应,冷却称量固体质量为37克,求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5、将盛有12克氧化铜的试管,通一会氢气后加热,当试管内残渣为10克时,这10克残渣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6、CO和CO2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得到CO2的总质量为2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7、把CO、CO2的混合气体3.4克,通过含有足量氧化铜的试管,反应完全后,将导出的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石灰水的容器,溶液质量增加了4.4克。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N2+3H2 === 2NH3 △V(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差)
1 2
x 100-100×90%=10
列关系式:1︰2=x︰10,解得:x=5 m3
则氮气的转化率为:5 m3 ÷(100 m3×1/4)×100%=20%
答:(略)
解设向第一个烧杯中加入金属铝后增重的质量为x,则
2Al~~~~3H2~~~~△m
54 6 48
0.63 g x
列关系式:54︰48=0.63 g︰x,解得:x=0.56 g
为了保持天平平衡,第二个烧杯增重应为0.56 g,设需CaCO3的质量为y,则44 56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理论差量”,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差量进行解题,思路简捷,速度快。下面结合例题具体谈谈差量法的应用。
一、利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进行解题
1.利用差量,判断气体成分
例1在100 ℃时,3.88 g无色无臭气体A与足量Na2O2完全反应放出氧气,且固体质量增加了2.28 g,试推断A是什么气体。
解设A气体的式量为x,则有
2A~~~~O2~~~~△m
2x 32(2x-32)
3.88 2.28
列关系式:2x︰(2x-32)=3.88︰2.28,解得:x=38.8
因为:18<38.8<44,故A气体是水蒸气和CO2的混合气体。
2.利用质量差,解天平平衡问题
例2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置两个质量相等的烧杯,在第一个烧杯中盛有足量浓NaOH溶液,在第二个烧杯中盛有足量盐酸,天平保持平衡,若向第一个烧杯中加入0.63 g金属铝,为了保持天平平衡,应向第二个烧杯中加入CaCO3多少克?
y 0.56 g
列关系式:100︰y=56︰0.56,解得:y=1 g

九年级化学差量法

九年级化学差量法

九年级化学差量法一、差量法的概念。

1.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

2. 这种方法可以简化化学计算过程,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或体积有变化的问题时非常有效。

二、差量法的解题步骤。

1. 分析反应。

-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明确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化学计量数关系。

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H_2+CuO{}Cu + H_2O,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1:1。

2. 确定差量。

- 找出反应前后可以用来计算的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体积差等。

比如在上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如果知道反应前固体(CuO)的质量和反应后固体(Cu)的质量,那么固体质量差就是m(CuO)-m(Cu)。

3. 建立比例关系。

-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差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列比例式。

例如,对于反应A + B = C+D,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_A,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_B,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_C,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_D,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Δ m。

如果a克A与b克B反应,生成c克C和d克D,且Δ m = m_前-m_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关系有frac{M_A}{a}=frac{M_B}{b}=frac{M_C}{c}=frac{M_D}{d}=(Δ m)/(实际差量)。

4. 求解。

- 通过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三、差量法的应用实例。

1. 固体质量差量法。

- 例:将10克碳酸钙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6.7克,求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

- 解:- 写出化学方程式:CaCO_3{高温}CaO + CO_2↑。

- 反应前固体为CaCO_3,反应后固体为CaO,固体质量差Δ m =m(CaCO_3)-m(CaO)。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克。

-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100份质量的CaCO_3反应会生成56份质量的CaO,质量差为100 - 56=44份。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一、差量法的应用原理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莫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解题完全一致。

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有广泛的用途,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质量差法”和“体积差法”] 差量法的适用条件:(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

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

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

(3)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是按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反应的,如222C s O g CO g ()()()+=;∆H kJ mol =-221/,而其中∆∆∆m s n g V g (),(),(),∆H 分别为24g 、1mol 、22.4L 、-221kJ ,这些差值也都是相关联的且成正比例关系的物理量。

所以我们可将这些差值应用于化学计算之中,此即所谓差量法。

二、利用差量法解题的类型1.质量差量法①固体质量差量法例1:将12.8g 铜片放入足量AgNO 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铜片洗净烘干后,称得质量为1356.g ,计算有多少克铜被氧化。

解析:铜与AgNO 3发生反应:Cu AgNO Cu NO Ag +=+22332(),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有64g 铜被氧化,会生成216g 金属银,固体质量增加152g ,它与题中给出固体质量差量构成对应比例关系,可用差量法求解。

解:Cu AgNO Cu NO Ag +=+22332()固体增加质量∆m 64g216g 21664152g g g -= m Cu ()1356128076...g g g -= m Cu g g gg ()..=⨯=0766*******…………答 ②液体质量差量法例2:天平两端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内盛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将物质的量都为amol 的铝和镁分别放入左盘和右盘的烧杯中,反应完毕后,在哪一盘的烧杯中加入多少克同种金属才能平衡。

谈差量法在中学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谈差量法在中学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2014-05教学实践谈差量法在中学化学计算中的应用文/金明刚对于化学反应前后固体质量、气体体积、溶液质量有差量以及没有数字的计算题都可以用差量法进行计算,我们甚至把“差量”看成是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特殊的产物。

该差量的大小与反应前后物质的相关量成正比。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在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值”,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解答案。

因此,在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将差量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后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列出比例式,求解未知数。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一、反应前后质量的差量例1.100g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后,测定反应后固体质量为69g,则NaHCO3的分解率为多少?【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加热后质量减轻,减轻的质量为参加反应的NaHCO3和反应生成Na2CO3的固体质量差,也是反应生成的H2O和CO2的质量之和,即Δm=m(NaHCO3)-m(Na2CO3)或m(H2O)+m(CO2),由实际固体质量的变化量,即可求出实际参加反应的质量,从而求出其分解率。

【解答】略。

NaHCO3的分解率为84%。

例2.将过量的铁片投入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经洗净、烘干、称量,其质量与原来加入的铁片的质量相等。

求CuSO4和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

【分析】铁片投入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铁片分别与二者反应,与CuSO4反应,置换出铜,铜吸附在铁片表面,固体质量会增加;与H2SO4反应,铁片溶解,放出氢气,固体质量减轻。

根据题意,反应前后固体质量未发生变化,因此,不难得出,铁与CuSO4反应固体增重的质量等于铁与H2SO4反应固体减轻的质量,利用此等量关系求出CuSO4和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

【解答】略。

CuSO4和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7。

二、体积的差量例3.NO和NO2的混合气体充满一试管,倒扣于水槽中,液面上升到试管容积的一半,求NO和NO2的体积比。

初中化学差量法计算

初中化学差量法计算

初中化学差量法计算差量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用来确定化学反应中其中一个物质的质量或浓度。

差量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异来计算所需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

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一下差量法的具体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差量法适用的条件。

差量法主要适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化学反应:1.有一个定量反应,即反应物的质量之间存在着固定的摩尔比。

2.反应所生成的产物能够通过化学方法定量测定。

3.反应所需的化学试剂能够精确测定。

基于以上条件,我们来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差量法的实例。

1.计算反应物质的质量。

差量法常用于计算反应物质的质量。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的质量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计算:a.确定反应方程式,并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摩尔比。

b.根据反应方程式中给出的反应物质的质量,计算所需的反应物的摩尔数。

c.通过化学方法测定反应物的浓度,并计算其质量。

2.计算生成物质的质量。

类似地,差量法也可以用于计算生成物质的质量。

根据反应方程式和反应物质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反应产物的摩尔数。

然后,通过化学方法测定反应产物的浓度,并计算其质量。

3.计算物质的浓度。

差量法还可以用于计算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对于一个知道摩尔比的反应,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计算溶液中物质的浓度:a.确定反应方程式和反应物质的摩尔比。

b.通过化学方法测定反应物质的质量,并计算其摩尔数。

c.根据反应方程式中给出的反应物质的摩尔比,计算溶液中其他物质的摩尔数。

d.通过化学方法测定溶液体积,并计算其中物质的摩尔浓度。

除了上述应用差量法的实例,差量法还可以用于实验室中的其他化学计算。

例如,可以用差量法计算分析溶液中其中一种成分的浓度,或者用差量法计算其中一种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总结起来,差量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适用于确定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或浓度。

通过反应方程式和化学试剂浓度的测定,可以使用差量法进行准确的计算。

浅谈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浅谈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浅谈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摘要:差量法是根据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比例而建立的一种解法,它可以使我们简化解题过程,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关键词:理论差量实际差量化学计算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新标下的高考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近几年的高考理综试题中难度虽然有些下降,但该部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及能力培养是其它内容无法替代的,且它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将化学概念及化学用语、理论、性质和数学工具综合起来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化学计算能力在新课标高考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高考题中,计算题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以选择、填空等形式出现,但据我近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化学计算题心存恐惧,拿到题后无从下手,成为丢分的主要对象,是很多学生无法跨越的一道障碍。

究其原因,是他们缺少解题的方法。

实际上对于化学计算题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如果能运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和技巧,迅速理清关系,则会事半功倍,解决化学计算题的方法有多种,而差量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一些化学计算题,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这种方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比例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实际上是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变形。

它的基本解题思路是将“差量”看做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理论差量列成比例,而正确找出现论差量是解题的关键。

差量法适用的条件是:(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而此种情况下差量法可以消除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容易求出,只有在反应后差量易求出时才能使差量法的优势得以体现。

差量法解题的一般步骤和形式为:(1)首先要审清题意,分析题目中产生差量的根本原因。

(2)将理论和实际差量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

差量法在初中化学计算题中应用

差量法在初中化学计算题中应用

差量法在初中化学计算题中应用发布时间:2021-04-07T11:15:05.880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月作者:陈勇[导读] 差量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在质量、体积等的变化来进行解题的有效方法,在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差量法,它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所谓“差量法”就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或体积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该差值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实际差量”成正比。

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实际差值”,列出比例式,求出答案。

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学陈勇 315171摘要:差量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在质量、体积等的变化来进行解题的有效方法,在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差量法,它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所谓“差量法”就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或体积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该差值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实际差量”成正比。

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实际差值”,列出比例式,求出答案。

关键词:差量法化学计算题正比化学计算题是初中科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学生来说,有时计算方法使用不当,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出现计算错误造成大量失分。

科学地解题思维和方法对于学生至关重要。

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这道化学计算题的解法。

题目:agNa2CO3和NaHCO3混合物加热至质量减少到bg,则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解法一:解法二: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种解法需要设立两个未知数x和y,计算起来比较麻烦,解题出错率较高;而用第二种解法简单直接,数量关系一目了然。

利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差,直接得到比例关系,求出结果。

这种方法就是科学计算题中常用的“差量法”。

差量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比列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

2023九年级化学竞赛计算题解题方法解析

2023九年级化学竞赛计算题解题方法解析

2023九年级化学竞赛计算题解题方法解析【知识点、例题】一、差量法差量法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之一,它是根据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或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的变化,利用差量和反应过程中的其他量一样,受反应体系的控制,与其他量一样有正比例的关系来解题。

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值”,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出答案。

在一个反应中可能找到多个化学量的差值,差量法的优点是:思路明确、步骤简单、过程简捷。

解题指导例题1:有NaCl和NaBr的混合物16.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得到33.14g沉淀,则原混合物中的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28.5% B.50% C.52.8% D.82.5%【思路点拨】该反应及两个反应:NaCl + AgNO3→ AgCl↓ + NaNO3,NaBr + AgNO3→ AgBr↓ + NaNO3。

即NaCl → AgCl NaCl → AgBr中的银元素替换成了钠元素,因此沉淀相比原混合物的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相比钠元素的增重部分。

设Na元素的质量为aNa → Ag △m23 108 108-23=85A 33.14g-16.14g=17g23 a =10817解得a=4.6g 所以Na% =4.616.14×100% = 28.5%【答案】A例题2: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足量稀硫酸的烧杯,待天平平衡后,想烧杯中分别加入铁和镁,若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求所加铁和镁的质量比为。

【思路点拨】本题因硫酸足量,故铁和镁全参加反应:Fe + H2SO4→ H2↑ + FeSO4 , Mg + H2SO4→ H2↑ + FeSO4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影响天平两端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加入的金属和生成的氢气。

分别敬爱如铁和镁后,只有当天平两端增加的质量相同时,天平才仍能保持平衡。

差量法在解化学计算题中的应用

差量法在解化学计算题中的应用

差量法在解化学计算题中的应用差量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某些成分在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等的变化来进行解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很多时候也给大家的解题带来便利,可将两个反应的计算合为一个.在高中化学解题过程中常常要用到差量法,以减少大量的计算过程.而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差量法,为解题服务.在学习时要注重归纳与分析,总结各个类型的差量法计算.差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差、体积差或物质的量差与反应物和产物的量成正比列关系进行计算的一种解题方法.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利用这种方法解答化学中的一些问题,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利用质量差求解化学问题利用质量求解问题是化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应当掌握的有效方法.我们在讲课与解题中都应注意这一问题的求解.现在我们举例说明.例1在1 L 2 mol/L的稀硝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粉,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13.2 g,问:(1)加入的铜粉是多少克?(2)理论上可产生NO气体多少升?(标准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利用物质的量解题无论从方法上还是计算量上都是很好的一种选择.因而,在解题过程中应当注意相关方法的使用.三、根据体积差求解题目相关问题有关气体问题的求解很多时候需要一定技巧,因为气的与固体和液体的性质有所不同.在求解气体问题时,在已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体积差求解.例5将12 g 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 g,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解本题涉及的反应是CO+CuOCO2+Cu 因为“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所以一氧化碳全部参加反应.气体总质量增加是由于一氧化碳变成了二氧化碳造成的,所以根据计算分子质量及含量很多时候可以用这种方法.利用差量法求解是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方法,掌握上述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本文展现的相关解题方法仅仅是做有关典型的举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的归纳总结相关知识.这不只是对学生的差量法学习有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解题有有极大的帮助.。

差量法在初中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在初中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2020年7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 49 •差量法在初中化学计算中的启用王俊(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湖北武汉430000)摘要:在初中化学计算中,适当采用计算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解题速度和答题正确率.本文主要介绍差量法在初 中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关键词:差量法;初中;化学计算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发生的变化,找 出所谓的量的“理论差值这个差值可以是质量、气 体的体积、压强等,并且该差值的大小与参加反应的 有关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于这种比例关系,解 决化学计算题,用差量法进行化学计算的优点是化难 为易、化繁为简,快速解决化学计算问题.在初中化学中,“理论差值”主要是指质量,解决 此类题型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 题目所提供的“实际差值”,列出比例式,得出正确 答案.1差量法相关知识1. 1差量法原理根据数学中的比例性质可知,分比定理:如果t = i(a ,6,c ,</互不相等),那么,b - db1.2 差量法适用条件(1) 反应不完全或者反应完全后有残留物;(2) 反应前后存在差量,并且此差量容易求出.1.3 差量法解题步骤(1) 通读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差量;(2) 分析形成差量的原因;(3)根据差量和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比例式;(4) 正确求解,完整作答.2典例讲解例1 (2018年武汉市4月调考)实验室现有一瓶含有少量氯化钙的碳酸钙固体粉末.为测定该样品 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向6g 该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钙溶液65. 5g .求该固体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解:设碳酸钙的质量为*,则反应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 65.5g x l 0% -(6g -*) =0_55g +*CaC03 + 2HC1 = CaCl2 + H20 + C02 T100 111 x0. 55g + %100 111 cV = (h 55g ^'-X=5g•••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x 100% =83. 3%.答:固体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 3% .分析:以上解法是一种较为常规的方法,但是在 比例式两边都有未知数t ,稍不留神就容易在解方程 过程中出现错误,从而导致整道题目丢分.而且,此题 中还有一个陷阱即“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 钙溶液65. 5g ”,注意这里所得的氯化钙溶液中的溶质 有两个来源,一是反应前投人的物质自带的氯化钙, 二是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钙,因此,这个数字不能直接 代人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仔细分析题干所给数据,不难发现,6g 样品中包 含碳酸钙和原来的氯化钙,65. 5g 氯化钙溶液中的溶质为6. 55g ,溶质中包含原来的氯化钙和反应生成的 氯化钙.因此,6g 和6. 55g 这两个数据之间可以建立一种关系,具体分析见表1.表1物质类别质量成分原样品6g碳酸钙和原来的氯化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65.5g >10% =6.55g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和 原来的氯化钙作者简介:王悛(1990-),男,湖北武汉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学..50 .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2020年7月10日由表1中的信息,很明显看出,用6.55g减去6g 就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和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这就 是整个题目中存在的差量关系.因此,本题中运用差 量法可以更快地解答出来.解: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完全反应后溶液 中氯化钙的质量=65.5g x l0% +6.55gCaCO, + 2HC1=CaCl2 + H20+ C02 |Am100111111-100=11x6.55g-6g=0.55g10011 cV=055g•'•-t=5g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I s6g83.3%.x100%答:固体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例2用氢气还原10g氧化铜,加热片刻后,冷却 后称得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8.4g,求参加反应的氧 化铜的质量.分析:本题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H2+C u c d Cu+ H20,加热片刻后,氧化铜还未完全反应.分析题 干中的数据,l〇g里包含氧化铜,8.4g里包含反应生 成的铜和还未反应的氧化铜.因此,二者可以建立一 个联系,本题可以采用差量法来解答.具体分析见表2.表2物质类别质量成分氧化铜10g原来的氧化铜剩余固体8.4g反应生成的铜和还未反应的氧化铜解: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H2 + CuO=Cu+ H20 Am80 64 80 -64 = 16x lOg- 8.4g= 1.6g答:参加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8g.例3取100.2g硫酸铜溶液,在其中插人一根洁 净的铁丝,一会儿取出铁丝,称得此时溶液的质量为 98. 2g,求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分析:本题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6+(:11-S04=FeS04 +Cu,插人铁丝反应一会儿后,铁丝还未 与硫酸铜完全反应,导致反应后的98. 2g溶液中的溶 质里既含有未参加反应的硫酸铜,也含有反应生成的 硫酸亚铁.题干信息中还给了另外一个数据100.2g,分析得知100.2g溶液中的溶质仅为所有的硫酸铜,很明显,100.2g和98. 2g之间可以建立一个联系,二者作差即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反应生成的硫酸亚 铁的质量差.因此,本题中可以选用差量法解答.具体 分析见表3.表3物质类别质量成分硫酸铜溶液100. 2g所有的硫酸铜和水反应后溶液98. 2g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还未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水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Fe+ CuS〇4== FeS04 + Cu Am56 160 152 160 -152 =8x100. 2g-98. 2g=2g答: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14g.例4使10g—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与 足量的氧化铜反应,反应完后气体的质量变成了 14g,求原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析:本题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0 + CuO i Cu+ c o2.分析题目所给信息,所给氧化铜 的质量是足量,混合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就会被全部反 应完,开始的l〇g为原来的一氧化碳和原来的二氧化 碳的质量,后来的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和原来的二氧化碳质量.现在,将14g减去10g即为反应 生成的二氧化碳和原来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之差,所 以,运用差量法来解决本题是最好的方法.具体分析 见表4.表4物质类别质量成分原混合气体l〇g原来的一氧化碳和原来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反应后的气体14g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原来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解:设原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质量为X,则原混 合气体中的一氧化碳质量为(l〇g-幻CO+ CuO=^=Cu + C02Am28 44 44 -28 =16l〇g14g- lOg=4g28 16 -77;----= ;r x=3slOg-* 4g答: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g.从化学意义上讲,差量法还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 用和补充.初中化学中经常出现前后质量之间有差值 关系,它反映某种状态下的物质的质量变化与反应物 (或生成物)成正比的事实,而就全部反应物和生成物2020年7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 51 •而言,质量是守恒的.因此,差量法中的质量差与质量 守恒定律都是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只不过前者反映 的是局部,后者表现的是整体,可以说质量差是质量 守恒的补充.由此可见,差量法在初中化学计算中的应用还是 比较广泛的,它可以使复杂计算简单化•但是,它只是 一种化学计算方法,后期还需要勤加练习,才能灵活 运用这种计算方法去解决化学计算题.参考文献:[1]赵军华.极值法与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3(36):丨51 -152.[2] 华雪莹.巧用差量法速解化学题[〗].数理化学习(初 中版),2014(08) :41.[3] 马俊杰.差量法的数学推理和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07(09) :62 - 64.(收稿日期:2020 - 03 - 01)复分鮮反应考题例析王锦科(枣庄市西王庄中学山东枣庄277118)摘要: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反应类型,是学好酸、碱、盐知识的关键点之一,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和难点,更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结合近年来的中考题从四个考查方面对复分解反应考题进行归类例析.关键词:复分解反应;中考;考点复分解反应是重要的反应类型,是联系酸、碱、盐 的纽带,是学好酸、碱、盐知识的关键点之一,因此它 不仅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更是中 考热点,因此必须理解并会应用复分解反应进行解 题.下面结合近年来的中考题进行归类例析.1考点1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判断是否是复分解反应考点解读从反应形式上看,复分解反应就是两 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而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 应,可简单的写为:AB + CD = AD + CB.注意两种化合 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复分 解反应.如:2NaOH +C02 =Na2C03 +H20,该反应不 是复分解反应.只有两种化合物通过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才是复分解反应-例1(2018 •临沂)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A. 4A1+302=2A120,B.Ca(OH)2+Na2CO,=CaCO, | +2NaO HC.H2C03=h2o+co2tD.H,+CuO-^->Cu + H20分析A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B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 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正确;C符合 “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C错误;D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牛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 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D错误•答案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把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是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判断时要注意两点:①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②反应方式是相互交换成 分,只有两条同时具备,才是复分解反应.2考点2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是否能复分解反应考点解读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反应,除了 要考虑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沉淀或有水的条件外,同时还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对反应物的要求是“有酸 酸溶,无酸皆溶如在:盐+盐—新盐+新碱的反应中,要求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同时要求参加反 应的盐和碱必须都能溶.否则就不能反应.例2 (2019 •株洲市)下列选项中各种溶质的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的是().A_Na0H、NH4Cl、Fe2(S04)3B.KN03、AgN0,、NaClC.KCl、CH,C00H、Na2C03D.H2S04、K2S04、HN03分析四个选项所涉及的物质都是酸、碱、盐,它 们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的复 分解反应都有明显反应现象,而酸碱溶液反应生成水 是没有现象的.因此,符合题意的选项应该是它们之作者简介:王锦科(1963 -),男,山东参庄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量法在初中化学计算题中的应用 【定义】差量法又叫差值法,它是根据题中相关量或对应量的差量求解的方法。

它是把化学变化过程引起的一些物理量的增加或减少的量放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作为已知量或未知量,利用对应量的比例关系求解的方法。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一种技巧,它最大的优点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复杂计算为简单计算。

其数学原理是运用了等比例定理,即: 若
b a =d
c =k ,则
d b c a --=b a =d c =k (附:等比例定理的证明过程

b a =d
c ,设c =na ,那么
d =nb ,∴d b c a --= = =b a =d
c =k )
一般说来,化学反应前后凡有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密度差、压强差等差量都可用
差量法求解。

【解题步骤】 ①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形成差量的原因(即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
②找出差量与已知量、未知量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比列式(对应成比列,注
意单位要一致);
③求解。

一、固体差量
【例1】在某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个质量为1.12g 的铁片,经过一段时间, 取出洗净、烘干,称重,质量变为1.16g 。

计算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多少克?析出铜多少克?
解:设溶解的Fe 为x g,析出的Cu 为y g 。

Fe + CuSO 4 = Cu + FeSO 4 △m
56 64 64-56
x y 1.16-1.12
则x 56=12.116.15664--,故x=0.28g ,同理y=0.32g
答: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0.28g 析出了铜0.32g 。

【巩固练习】
a g Na 2CO 3和NaHCO 3混合物加热至质量减少到
b g ,则混合物中NaHCO 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设原混合物中NaHCO 3的质量为m 。

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固体质量差值△m
168 44 18 62
x 20g-13.8g=6.2g
x=16.8g
则混合物中NaHCO 3的质量分数为16.8g ÷20g ×100%=84%
答:混合物中NaHCO 3的质量分数为84%。

二、液体差量
【例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 g与50 g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g,求此铁的纯度。

解:设此铁的纯度为x。

Fe + H2SO4═FeSO4+ H2↑ 液体质量的增加量△m
56 2 56-2
10x 55.4-50=5.4g
56:(56-2)=10x:5.4 故x=56%
答:此铁的纯度为56%。

【巩固练习】
1. 把15g锌投入14.6g未知浓度的盐酸中,待反应完全停止后,溶液仍有少量锌剩余。

滤去剩余的锌粒,溶液的质量为17.12g,求原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 + 2HCl ═ZnCl2 + H2↑溶液质量增加△m
73 136 136-73=63
x 17.12g-14.6g=2.52g
x=2.92g 该盐酸的质量分数为2.92÷14.6g×100%=20%
答:该盐酸的质量分数为20%。

2. 在天平两端托盘上各放一只容积相同的烧杯,内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稀硫酸。

天平两端平衡后,分别加入镁和铝并使它们完全溶解在酸中,最终天平仍保持平衡,求加入镁和铝的质量比。

分析:根据天平仍然平衡,说明溶液增加的质量相等,发生两种情况的反应:第一种情况:两者都恰好完全反应,第二种情况,金属都过量,根据固体质量差量法进行计算即可。

解:第一种情况:两者都恰好完全反应:
设镁的质量为x,铝的质量为y,溶液增加的质量为z。

Mg+2HCl=MgCl2+H2↑增加的质量△m1
24 2 24-2=22
x z
24:22=x:z,x=12z/11
2Al+6HCl=2AlCl3+3H2↑增加的质量△m2
54 6 54-6=48
y z
54:48=y:z,y=9z/8
加入镁和铝的质量比为x=12z/11:9z/8=32:33
第二种情况,金属过量:
则生成氢气与稀硫酸质量有关,氢气质量相等,由于天平平衡,所以m(稀硫酸)+m(镁)-m(镁生成的氢气)=m(稀硫酸)+m(铝)-m(铝产生的氢气),由于硫酸和氢气质量相等,所以m(铝)=m(镁)。

所以加入的金属质量是相等的。

三、气体质量(体积)差值法
【例3】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g,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x。

CO + CuO = Cu + CO2气体质量增加(差量)
28 44 44-28=16
12x g 18 -12 =6 g
28:16=12x:6 故x=87.5%
答: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87.5%。

【例4】CO、O2、CO2混合气体9mL点火花引爆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时,气体体积减少1mL,通过NaOH溶液后,体积又减少5mL,则混合气体中CO、O2、CO2体积比可能为_______。

解:2CO + O2 = 2CO2 △V
2 1 2 3-2=1
2mL 1mL 2mL 1mL
V(CO2)= 5mL -2mL =3mL
若CO过量时,则V(CO)=2mL +(9-1-5)mL=5mL,V(O2)=1mL
若O2过量时,则V(O2)=1mL +(9-1-5)mL=4mL,V(CO)=2mL
所以混合气体中CO、O2、CO2体积比可能为5:1:3或2:4:3。

【巩固练习】
1. 把30mL甲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冷却致常温,测得气体的体积为16mL,则原30mL 中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
解:设反应的甲烷体积为x,反应的氧气体积为y,
CH4+2O2CO2+2H2O 体积减少量△V
1 2 1 1+2-1=2
x y 30mL-16mL=14mL
1:x=2:y=2:14mL,x=7mL,y=14mL
如果甲烷过量,则甲烷的体积为:30mL-14mL=16mL,则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6mL:14mL=8:7,
如果氧气过量,则氧气的体积为:30mL-7mL=23mL,则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为:7mL:23mL=7:23
2.在标准状况下有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A L,经电火花完全反应后再恢复状态,其体积变为BL(此时水的体积及其蒸气不计),求原混合气体中H2可能占多少升?
解: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会为:AL-BL=(A-B)L,根据差量法可得:2H2+ O2 2H2O 体积减少量△V
2 1 3
2/3(A-B)L 1/3(A-B)L (A-B)L
当氢气过量时,氧气完全反应,混合物中氧气的体积为:1/3(A-B)L,则氢气的体积为:AL-1/3(A-B)L=(2/3A+1/3B)L;
当氧气过量时,氢气完全反应,则混合气体中氢气的体积为:2/3(A-B)L,
答:原混合气体中H2占有的体积可能为(2/3A+1/3B)L、2/3(A-B)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