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 序

合集下载

谱序_精品文档

谱序_精品文档

谱序谱序,又称序文,是一种常见于文言文及古代文学作品中开篇的文字。

作为文学作品的开篇,谱序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介绍了作品的背景、目的和重要性。

它通过精心构思的语言和紧凑的结构,为读者提供了进入作品世界的引子,同时也为后续章节的发展作出了铺垫。

谱序的特点是简洁、扼要,不拖泥带水,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它往往由短短几句话组成,但能够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思考。

谱序的文风通常是庄重、凝练的,使用较多的修辞格如夸张、对比、排比等,以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古代文言文中,谱序常见于史书、诗歌、论文等文学作品。

它往往用来概括作品的主题和主旨,为后续的内容奠定基础。

在史书中,谱序常常会提及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背景认知。

在诗歌中,谱序则可能会揭示作者的个人感悟和创作动机。

在论文中,谱序则会对研究问题进行概述,并为后续的分析和探讨打下基础。

例如,《汉书·谱序》就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一书中的谱序。

班固在谱序中从大汉的興起、刘邦的成就和汉武帝的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简要介绍了《汉书》的创作目的和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谱序,班固为《汉书》的后续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大汉历史的引子。

谱序的写作有一定的技巧。

首先,需要确立好主题和目的,明确写作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需要简明扼要地概括作品的核心内容,避免过多的细节和赘述。

最后,需要用准确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之,谱序是文学作品中的开篇之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简洁扼要地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和意义,为后续章节的发展提供了引导。

谱序的写作需要准确表达思想,以及一定的修辞手法,从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通过研究和欣赏谱序的写作,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写谱序的范本

写谱序的范本

写谱序的范本谱序是指在音乐谱本的前面,对该谱本进行介绍和评价的文章。

谱序可以是作者自己写的,也可以是他人为其写的。

下面是一个谱序的范本,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写作谱序。

——题记——《XXX曲谱》编写者:XXX出版日期:XXXX年XX月XX日——————————————在音乐的海洋中,每一首作品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每一段旋律都代表着一段激情的故事。

如今,我有幸将这首XXX曲谱分享给大家。

此曲不仅注重乐曲本身的演奏技巧,更凝聚了我对音乐的热爱和创造力的展示。

我竭尽全力,力求将音乐的浪漫与情感,以及我的个人理解与表达融入其中。

——————————————一、作品介绍《XXX曲谱》是我继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它的灵感来自于我对大自然的深深感受以及我对内心世界的表达。

此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音乐构思和表现形式。

第一乐章以急促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开篇,象征着内心的沉思与困惑。

逐渐转为柔和的旋律,展现了内心情感的释放,并带领听众进入到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整个曲目的高潮,节奏迅猛而有力,旋律优美而深情。

它的目的是反映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和坚韧。

这个乐章的音乐主题逐渐增长,音符之间变化万千,给人带来一种信心与力量。

在第三乐章,音乐以渐弱的方式渗透,最终停滞在一种戛然而止、绵绵而终的状态,表达出内心对命运的思考与呈现。

整个曲目通过音乐语言,向我们传递象征意义深远的情感和思考。

我希望每一位演奏者和聆听者都能够感受到这种美妙的音乐旅程。

——————————————二、对曲谱的评价作为作者,我认为这首曲子是我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展现了我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更是一种个人情感的释放。

这首曲谱的创作过程中,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汗水,希望能够以此表达我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对于演奏者来说,这首曲谱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演奏技巧和表达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乐章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都存在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演奏者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来展现作品的美妙之处。

湖南望城乌山朱氏一修至六修家谱谱序

湖南望城乌山朱氏一修至六修家谱谱序

乾坤初奠,天下为家,姓氏既定,一脉尤亲甚矣。

家谱之作所以重本笃亲,使后世子孙不敢忘所自也,今人但识高曾祖父以外别无所知,问所自出茫然莫答,询厥由来,骇不知对,其不相视如秦越者几希,且原分派衍迁折自众,非有谱以志之,反来山鬼之笑,其同路人者比比然也,苟欲详乎,亲疏昭穆之辩,端有俟乎,探源溯本之秘于是粤稽,吾族百姓志云,乃本曹陕,封邾以为氏,然何,伏羲之相则有朱襄尧之臣,则有朱虎,凡若此者远不胜道,近考,吾祖鼻于沛流于莱耳,于楚望出于吴焉,其间承天眷以兴,王者有之,尽人道以奋发者有人,莱砀之业本乎沛,凤阳之兴由于楚,自沛至莱,驺导盈闾,由莱奔楚、自楚及吴登贤书者百有余人,七进录者二十期三,受职不一,隆封难志,由楚于闽,文公以道学见优,奕世以博士见受明经,庠序车载斗量孝廉贤书指不胜屈,登进士第代有伟人,理学不可枚举,仕宦未易胜数,但在楚世录兵燹所灭,莫知其详兮。

今仅陈在闽编帙附诸枣黎俾,后世子孙以知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见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无服之人,其初兄弟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一人之身而使有二亲,不加喜戚于心焉,可乎,故笔之于谱,而使凡我伯叔详夫,亲亲之义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病相扶持,重本笃亲式相好,无相龙焉足矣,是以为序。

时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岁次丁未仲春月榖旦十派嗣孙中宪大夫炎字晦谨撰。

天子有帝系,诸侯有世本,士庶有族谱,俱盛德之所,昭今昔之攸同也,故稽之祭法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彼颂飏发祥雅歌生初甚盛典也,况周礼系世之奠掌之春官,犹必讽之瞽矇,奠之小史厥惟重哉,早天子以下视此矣,然圣帝贤相必殷于此者,厥义有三:一曰尊祖、一曰亲亲、一曰序昭穆也,尊祖者何?礼记曰:礼反其所自始,又曰:三王祭川先河而后海重有本也,是尊祖敬宗不可弁髦视之,宜九鼎奉之者也,但族谱不明,几不知流光何代,几不知积累之储庆何人,是犹睹放海之波涛,忘夫混混之涌泉,瞻干霄之杞梓,忘夫九垓之深根也,乌乎!可今谱曰,始祖何公,始基何人,祖墓何在,移居何所,即奕世以遥,有亢宗之彦,不昧櫛风沐雨之何世,披荆辟榛之何代也。

谱序2

谱序2

南 昌 世 家二〇一五年修晋锡来天府百代衣冠沾雨露 谌姓四十八世祖九筹公支派坎流自浃溪九秋事业际风云谌氏派系节高镕徹思宣逊更序光容倨得扶果徕曰永相灼寿郢全和六艮嗣文铭升礼信喜允教嵩伯存世维学守焕克端德大帮文九胜秀献妙信恭镇浒棣鸣嘉钦横荣焕增世泽昌隆书香永集熏基铭鸿模熙堂锡泰柏辉均鉴海梯重修家谱序国有史省县有誌而家有乘犹国之有史天地间人口繁衍姓氏各异有乘者汇集无论天南地北同姓人溯本追源能述亲踈若家乘不作而长次不分辈份不辨故家谱之修委实重要,我谌姓第四十八世祖九筹公性甘泉石情洽波涛自浃溪来彭泽居马当迁河头分居黄港大屋大垅谌家垅大圹坝等地至今有二十八代根枝叶茂生齿繁衍而年代悠久几经沧桑遭日本侵略内外战乱建国后又逢文化大革命浩劫扫四旧倒至我族谱惨遭残毁焚烧幸有我族大垅谌谌林川、谌运兴、谌和平等热血人士冒牢獄之危完整地保护了一套一九二七年所修族谱及历代谱头至一九九一年政策稍松族人议起续修之事,时有书字辈谌国诚老先生义不容辞排万难之难,呕心沥血一手辛操用间隔六十六年之久的老谱为依据追根寻源走访造册,核对手抄先生仅用半年时间使得我族谱撰写成功实乃功不可没永传后世,万代留芳。

九筹公二十二世裔孙鑫玉二〇一五年十月家谱续修概况在2012年6月,有山东鄄城引马集谌宏轩先生为我谌氏文化研究走访全国近30年。

引1927年谌小岑筹修通谱记录查有九江彭泽县博雅轩书局谌翠涛先生不辞辛劳寻来打听到其后人谌开庆将领至大垅谌先生见祖堂门头有南昌世家匾额高兴不已,有本族谌和平、谌新汉、谌育才、谌新应一干人等迎接打开祖堂门,先生买来鞭炮香纸对祖宗牌位下跪磕头。

其带资料与我谱头一对更是高兴,原来我谱从始祖至今记载清楚,其爱不释手,并把谱头复印带走,互换联络信息。

在2014年3月28日有谌爱平来电邀请我彭泽地区派代表去高安参加全国谌氏联谊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商量后,派有谌鑫玉、谌的荣、谌国良、谌良兴、谌金培驱车前往,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宗欢聚一堂,互相问候盛实亲热,这种血浓于水的家族情感无法形容。

周氏家谱族谱谱序

周氏家谱族谱谱序

周氏家谱族谱谱序
周氏家谱族谱谱序
自古以来,家谱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家族传统与血脉相承的重要意义。

作为周氏一族的后裔,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编写了这份周氏家谱族谱,记录我们家族的兴衰起伏,传承着世代相传的家风家训。

周氏家族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

我族先祖周文王,创建了周朝,开启了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周文王以明君领导民众,崇尚孔子的思想,使得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繁荣富庶的时期之一。

自周文王时期开始,周氏一族便开始蓬勃发展。

历经千年的岁月,我们家族的前辈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家族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周氏家训“勤俭持家、忠诚为民”为准绳,我们家族的成员在各个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周氏一代代传承家风,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显赫的地位与贡献。

然而,家族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与困境。

战乱时期,家族的血脉被断绝,先祖们有的迁徙他乡,有的流亡海外,甚至有的失去了家园和生命。

但是,无论遭受何等艰难,周氏家族的血脉始终未曾绝断,我们家族的后代们都以顽强的生命力,传承着家族的基因和价值观念,恢复了昔日家族的辉煌。

编写这份周氏家谱族谱,是为了让后代子孙了解我们家族的历
史渊源,瞻仰先祖的丰功伟绩,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希望通过这份记录,能够激励后人勇往直前,保持家族的团结与和谐,发扬家训精神,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那些为编撰这份家谱付出过辛勤努力的家族成员,你们的协助和贡献使得这份家谱得以完善。

也衷心希望后代的子孙们能够继续珍视这份家谱,传承家族的血脉,传承家族的文化,传承周氏家族的辉煌。

月华 张姓 谱序(沔阳长沟分支)

月华 张姓 谱序(沔阳长沟分支)

【1行】:一世:张良:子:张不疑【2行】:二世:张不疑,子一:张高【3行】:三世:张高,子一:张通【4行】:四世:张通公子二:张赛公、张无妄公【5行】:五世:张无妄公子一:张裏仁【6行】:六世:张裏仁公子一:张皓公【7行】:七世:张皓公子一:张纲公【8行】:八世:张纲公子二:张大顺公:张杜乡【9行】:九世:张大顺公子三:张道圣、张道宏、张道陵【10行】:十世:张道陵子:张机、张衡【11行】:十一世:张衡子;张鲁;张卫;张傀;张徵【12行】:十二世:张鲁子;张旅历;张溢历;张巨历;张永历;张盛历【13行】:十三世:张盛历子;张昭成【14行】:十四世:张昭成子;张椒【15行】:十五世:张椒子;张回【16行】:十六世:张回子;张迥【17行】:十七世:张迥子;张符【18行】:十八世:张符子;张子祥【19行】:十九世:张子祥子;张通玄【20行】:二十世:张通玄子;张恒【21行】:二十一世:张恒子;张光【22行】:二十二世:张光子;张荐明;张君明;张慈正【23行】:二十三世:张慈正子;张臯[高]【24行】:二十四世:张臯[高],子一:张应韶【25行】:二十五世:张应韶公;子张颐【26行】:二十六世:张颐公子;张土元公;张士魁;张士直(18代)--张师仲30代【27行】:二十七世:张土元子;张进;张修【28行】:二十八世:张修子;张谌【29行】:二十九世:张谌子;张秉一【30行】:三十世:张秉一子;张善【31行】:三十一世:张善子;张季文【32行】:三十二世:张季文子;;张正随【33行】:三十三世:张正随子;张乾曜; 张日新【34行】:三十四世:张乾曜子;张嗣宗; 张淇素; 张见素; 张清素【35行】:三十五世:张嗣宗子;张象中【36行】:三十六世:张象中子;张敦复;张敦信;张敦后;张敦直【37行】:三十七世:张敦复子;张景福[早殇];张景端[嗣子,过继从叔第28代天师张敦复];【37行】:三十七世:张敦后子;张景端[无子,传族子第30代天师张继先]张广勃-张广洋-张广瀚--张厥中-张广澄-张广渊---张广源-张广洙-张广泗(九弟兄)龙虎山派道陵公孙盛公居广信府贵溪县留侯良公十二世孙派出陈留昌邑派辽公居莱州府昌邑县二代天师衡公之后派出龙虎山(山东省通派)西鄂派辅公居之南阳府南阳县二代天师衡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河南省通派)洛阳派悌公居之河南府洛阳县道陵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河南省通派)桐城派贵四公居安徽桐城县道陵公之后派出龙虎山(南京省通派)长沙派朴公居之长沙府长沙县二代天师衡公胞弟机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湖广省通派)钱塘派福星公居杭州府钱塘县二代天师衡公胞弟机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浙江省通派)新昌派玉公居瑞州府新昌县仕魁公之后派出龙虎山玛瑙派堂公居瑞州府高安县仕魁公之后派出龙虎山陆溪派广源公居安义县堂公之后派出玛瑙(南康府属通派)同安派义诚公居瑞府新昌县仕魁公之后派出龙虎山三角坵派金公后裔居瑞州府新昌县仕魁公之后派出龙虎山观溪派子玢公居南昌府义甯州仕魁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池源派子政公居瑞州府新昌县仕魁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江西省通派)留田派蒲公居瑞州府新昌县仕魁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江西省通派)东湖派见素公居绕州府鄱阳县慕礼公之祖道陵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江西省通派)箬岺派日新公居抚州府东郷县道陵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江西省通派)霞桥派清素公居南康府安义县道陵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江西省通派)岸湖派添天元公居南昌府新建县道陵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江西省通派)张家湾派盛公居南康府星子县均辅引年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江西省通派)幕源派啓贤公居抚州府临川县道陵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江西省通派)鴈湖派德魁公居南昌县玉堂公之后派出双青洲(南昌府属通派)张坑派周宽公居抚州府临川县机公之后派出龙虎山(江西省通派)向坊派绍贤公居新建县道陵公之后派出龙虎山(南昌府属通派)庐陵派汝明公居庐陵县道陵公之后派出龙虎山(吉安府属通派)桐坂派德二公居贵溪县道陵公之后派出龙虎山(广信府属通派)奋岭派公九公居雩都县道陵公之后派出龙虎山(赣州府属通派)广溪杨树垅派廷信公居安义县道陵公幼子机公之后派出龙虎山(南康府属通派)三江派仲贤公居安义机公之后派出龙虎山(南康府属通派)赤田梍树派子布公居南昌府奉新县宋相齐贤公之后东站世魁公之祖派出杜陵(江西省通派)。

丘氏各地最早的谱序简介

丘氏各地最早的谱序简介

丘氏各地最早的谱序简介邱冠瑛在浩瀚的丘(邱)氏谱牒中。

已经无法考证丘(邱)氏家谱产生于何时。

但博览全国各地、各世系古谱发现,丘(邱)氏现存最早的谱序只有大唐贞观十六年(642)岁三水陈国公侯君集所作的《邱氏始创宗牒序》、唐总章元年(668)湖州剌史杨廓所作的《河南天水两郡合谱序》、唐嗣圣六年(689) 丘崇所作的《河南天水分郡立谱序》。

大部分谱序都是宋元名清时期的,现将各地丘氏最早的始修谱序介绍如下:1、大唐贞观十六年(642)岁三水陈国公侯君集所作的《邱氏始创宗牒序》、唐总章元年(668)湖州剌史杨廓所作的《河南天水两郡合谱序》、唐嗣圣六年(689) 丘崇所作的《河南天水分郡立谱序》以丘和公为始祖。

2、北宋崇宁二年(1104)菊岩·原晋公所作的《宁都灵溪初修族谱序》无源流世系之记叙;3、宋大观元年(1107) 西融知州丘崇撰《丘氏流芳谱序》以“由秀才而除太尉参军,迁尚书左丞”的“高祖尧夫”始,无上接世系;4、1119年,福建建阳丘氏请邹元佐作序以隋大业年间的“行恭公”为始祖,无上接世系;5、淳熙壬寅年(1182年)新安仲晦朱熹作《芹溪邱氏宗族谱序》以“宋侍讲公讳瑞者生一子曰励,任福建提刑使,至建阳见其溪山环秀,遂留一子曰喜者居焉”为其始,在“瑞”之上无上接世系;6、宋嘉泰三年(1203年)朱熹死后三年作《黎阳邱氏族谱序》称“讳祯、讳祥、讳福者兄弟三人,自河南固始从王潮入闽卜居黎阳”为始,以崇安望族之“永辉讳璀”为详;7、宋景定元年已未岁(1259)二十二世孙教授惟善撰《修谱序》以“一世二居士”为始祖,无上接世系;8、1272年韶州佥判必明公序以宋景佑年间的“烋公”为始祖,无上接世系;9、1299年江西上饶石桥珍一公序以“文贞”为始祖,生子三:灵济、灵鞠、灵汶,无上接世系;10、1303年福建大田丘氏请张德馨作序以生丘六、丘七、丘八公的“邱三公”为祖,又以“邱崇、邱岳”为祖,其无上接世系;11、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元礼公撰、明永乐十八年(1420)双井清白生黄原素重书和七十四叟峻书和《邱氏家系录》中,其十代祖长讳洲,次讳倜,次讳允,季讳仪,其十代之上无名讳字号谥传于谱;12、洪武十七年(1384)丘效作《效演念祖图记》以让弟择居的“大伯真观公”为始祖,无上接世系;13、1412年江西南丰市山双井丘氏请王一源作《河南郡复修宗谱序》以“居士正公”为始祖,无上接世系;14、明宣德元年岁(1426)钦差河南道监察御史年家眷弟赖巽撰《平西半桥邱氏族谱序》以宋治平甲辰进士“浑”为始祖,无上接世系;15、明宣德八年(1433年)丘俊公作《程乡丘氏族谱序》以“存心公”为始祖,无上接世系;16、古梅州石窟都有1438年希质作《引》、1442年希正公《序》以文胜、文兴公之父为丘氏始祖,其始祖的名号字谥未传于谱,且无上接世系;17、1450年上杭聪公序以“三五郎”为始祖;18、海南琼山公丘濬为贵溪周坊丘氏作《贵溪邱氏族谱序》以忠定公丘崈为始,无上接世系;19、明成化六年(1470)八月中秋《福建连江江亭邱氏族谱序》以唐末五代之后的“高太祖七十二提领公”为可考之祖,无上接世系;20、1497年上杭志翀公序以“二十有七郎者”为始祖,无上接世系;21、1497年上杭鼎公请廖辅作序以“致政公”为始祖,无上接世系;22、1504年上杭丘昂公序以“二十七郎”为始祖,无上接世系;23、大明正德二年(1507)五十四世孙苏泉志爵天锡氏撰湖北蕲春《苏山邱氏倡修宗谱》称“淋公以地为姓”,称其祖由建安迁至蕲阳。

【亲族修谱常识】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亲族修谱常识】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1.谱名。

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

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家谱序言40篇范文欣赏

家谱序言40篇范文欣赏

家谱序言40篇范文欣赏(上)转华夏谱志联盟网来源: 未知作者:未知陈氏家谱旧序(朱熹撰写)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

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

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迹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隶(穿黑衣的官差衙役),从五皆为圭筚,宗法始荡然也。

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莫繁世(一作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从出也。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祀(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读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

但世历既久,从迁不定,或移家于八闽,或筑室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原本矣,然千流万派,归一原,叶茂枝蘩,不离一本。

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即东汉陈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雄,凤毛麟角,岂虚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历仕魏帝,清节驰声。

传霸先,梁祚下移,生民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

厥后王(一作伯宣)为海内文宗,奉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

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叹。

建(见)炎人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与大臣之冠。

协赞大议,社稷之勋臣者,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

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疏(流)远,视若途人。

然昭穆既明,本原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兴前业矣。

陈氏族谱源流序--王阳明自五宗九族之礼不行于天下,后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间,号称巨室(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徤、而学问之充博也。

谱序2篇

谱序2篇

谱序2篇第一篇:谱序前言:这是一篇以“谱序”为题的文章,旨在探讨文学艺术中的“序”,并将其扩展到其他领域。

本文将从文学谱序的意义和作用出发,逐渐延伸到其他领域中序的重要性。

第一章:文学谱序与作用文学谱序,是文学作品前面的一段话,用来引领读者进入作品的世界。

它既是作者对作品背景的简要介绍,也是为读者创造期待的氛围。

谱序通过一段有力的语句,向读者传递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它可以唤起读者的兴趣,引发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因此,文学谱序在作品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谱序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它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领域。

比如,电影的开场片段就可以被视为是电影的谱序,它通过一系列的镜头和音效,营造出电影的氛围和主题,激发观众的兴趣。

同样地,音乐中的序曲也可以被视为是音乐作品的谱序,它为整个作品建立起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带领听众进入音乐的世界。

第二章:序与创作心态除了在作品中的作用外,序还可以影响到创作的心态。

对于作家来说,写序是进入创作状态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作家整理思路,梳理作品结构,找到写作的方向。

谱序可以借助作者的笔触,将创作过程中的情绪与思考传递给读者。

写序的过程,也是作家对作品的再次思考和总结,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

类似地,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也可以借鉴序的概念。

艺术作品可以被分为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序。

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序的概念,将作品的结构层层展开,便于观众理解和欣赏。

序可以作为艺术家们构建作品的脉络和线索的手段,提升整个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第三章:谱序的艺术表达在文学和其他艺术领域中,谱序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对作品的整体感染力有着重要影响。

好的谱序能够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作品的主旨和情感,引发读者或观众的共鸣。

谱序的艺术表达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一种体现,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技巧。

对于写作者来说,写谱序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

首先,要明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表达。

家谱序言标准范文(实用20篇)

家谱序言标准范文(实用20篇)

家谱序言标准范文(实用20篇)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

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

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

国有史、县有誌、族有谱,同为一理,此为秦氏家族修谱之初衷。

相传先祖秦国蕃为湖北省麻城县人氏。

明朝万历末年,移民大搬迁,随携妻小,逆汉水、坝河而行,历经艰难万险,迁入今陕西旬阳靛纸沟定居,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先祖们在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至今,可谓历经艰辛。

从先祖秦国蕃始,今已传至第十四代人,在世人口多达数千,陕西省各地均有分布,不乏有识之士、栋梁之才。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

思修族谱之大事,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可谓千秋之功德。

因未能到祖籍地湖北考证,又无老家谱考查,致使族谱中秦国蕃以上祖先字辈谱缺失,秦国蕃以下六代人无法考证。

实为吾族之遗憾。

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缘径。

谱例又称凡例,是用条文形式来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

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继续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

谱论是先贤名儒阐述修谱方法及重要意义的谱说要点集锦,对修谱有重大指导意义,也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谱乃一家之史。

我X氏家谱是系统记述我X氏血缘世系族人及其有关情况的历史图籍。

X姓即是我族同宗共祖血缘关系的标识符号。

我X氏家谱的基本内容有谱序、姓的起源、氏族世系图表、字辈谱、氏族文化(艺文、宗规、字据、服制、习俗与禁忌)、名人传记图说和后记等部分。

X 氏祖训有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故谱不可不修。

望我后裔秉承遗训敬重修谱事宜,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进行自我约束,坚持伦理道德和优良传统,约定每15年周期续谱一次,不得中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我X氏家族的血缘关系和整体状况务求十分清晰地记载到家谱中。

记载时须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简明扼要的记载同宗共祖血缘世系人物和事迹等要点,记载各个支系家族子孙的世系传承状况。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

流传最广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

该谱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谱序》,见载于大多数朱姓族谱上。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
熹闻之先君子太史吏部府君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

唐天(礻+右)中,陶雅为歙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领兵三千戍之,是为制置茶院。

府君卒葬连同,子孙因家焉。

生三子,仕南唐,补常侍、承旨之号。

其后多有散居他乡者。

熹谨按:今连同别有朱氏,旧不通谱,近年乃有自言为茶院昆季之后者,犹有南唐谱牒。

亦当时镇戍将校也。

盖其是非不可考矣。

吏部于茶院为八世孙,宣和中始官建之政和,而葬承事府君于其邑,遂为建人。

于今六十年矣,而熹抱孙焉,则居闽五世矣。

淳熙丙申,熹还故里,将展连同之墓,则方夫人、十五公、冯夫人之墓,皆已失之。

因亟询房,得连同兆域所在,乃率族人言于有司而复得之,其文据藏于家,副在族弟然,而三墓者则遂不复可见。

癸卯五月辛卯,因阅旧谱,感世次之易远、骨肉之易疏,而坟墓之不易保也,乃更为叙次,定为《婺源茶院朱氏谱》,而并书其后。

如此仍别录一通,以示族人十一世以下来者未艾。

徽建二族,自今每岁当以新收名数,更相告语而附益之。

庶千里之外而两书如一,传之永元,有以不忘宗族之谊。

至于庐村府君其墓益远,居故里者尤当以时相率展省,便为求访三墓所在而表识之,以塞子孙之责。

而熹之曾大父王桥府君无他子,其墓在故里,恃有薄田于其下,得以奉守不废,当质诸有司,以为祭田,使后之子孙,虽贫无得鬻云。

宋淳熙十年癸卯五月辛卯,九世孙熹谨序。

杨氏家谱谱序范文

杨氏家谱谱序范文

杨姓什么地方家谱有言前莫典修谱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

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

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

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

《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

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

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

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编辑本段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

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

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

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

修谱识谱的常见用语

修谱识谱的常见用语

修谱识谱的常见用语
修谱和识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下是相关的常见用语:
修谱:
1. 谱局:专门负责编修家谱的机构。

2. 修谱:对家谱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的过程。

3. 世系:家族世代的系统,包括家族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科第、官阶以及事迹等。

4. 世表:记录家族成员世系关系的图表,包括族谱图和世系表。

5. 传记:记载家族成员生平事迹的文章。

6. 像赞:对家族成员肖像的赞誉之辞。

7. 谱序:记录家谱编修经过、宗旨和意义的文章。

8. 领谱:领取家谱的人,通常由家族中有名望的人担任。

9. 谱注:对家族成员姓名、字号、籍贯等的注释说明。

10. 志略:记录家族历史、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的文章。

识谱:
1. 音符:乐谱中用来表示音高的符号。

2. 节拍:音乐中强拍和弱拍的循环规律,通常用小节线来划分。

3. 音阶:一系列音符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音高体系。

4. 调号:表示乐曲所用调的变音记号,通常标在乐曲的开头处。

5. 音程:两个音符之间的距离或高度差。

6. 旋律:有节奏和调式的音符序列。

7. 和弦: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符同时发声组成的音响组合。

8. 曲式:乐曲的结构形式,包括乐段、乐句、乐节等。

9. 速度:乐曲演奏的快慢程度,通常用节拍器来衡量。

10. 力度:音符的强弱程度,通常用力度记号来表示。

以上是修谱和识谱中常见的用语,了解这些用语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参与修谱和识谱工作。

中国家谱基本格式

中国家谱基本格式

中国家谱基本格式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

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下面二十四项。

下面的这二十四种是家谱的基本格式。

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

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

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一、谱名家谱,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二、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三、谱例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下面举一个例子:虞邑范氏族谱凡例一、本谱总分五卷,共列内容十六章。

历次谱序列于卷首,其一至四卷为世系图,第五卷为世系考、旌表诰命、官秩与名宦、族礼、祭礼、祠堂、义田、传记、艺文、史料等综合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谱序
天有文志,地有兴图,国有历史,家有族谱,自古皆然。

族谱又称家谱,谱牒。

它记载着本族发源、生息,播衍的无始无终的过程。

是一家一族的生命史,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是后世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凭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敬祖尊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家就是由二千多个姓氏家族单元组合而成。

族人通过清明会相互认识,寻根溯源及祖训家规的教育后,就会敬祖宗,懂礼义,合睦相处。

家族合睦,邻里和善,社会才会和谐。

这就是国家恢复传统节日和家庭办清明会的真正目的。

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李氏源于嬴姓。

李氏远祖可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五帝时代,血缘始祖皋陶(音昌姚)是黄帝子孙颖顼帝(音专须)的重孙,生于公元前二十二世纪。

是东夷部落联盟首领。

与尧、舜、禹齐名。

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其后裔历经舜、夏、商二十六世均为掌管司法的理官。

仅管皋陶之子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为“嬴”姓,但后裔仍沿用以官为姓,即“理姓”。

其后裔理征沿袭了祖上刚正不阿的禀性,直谏而惹怒商纣王被杀,理征的儿子理利贞逃到今河南境内,靠树上的果实(当时称木子)充饥活命。

由此“指树为姓”改为“李姓”,定居于苦县(《新唐书·宗室世系》)即今天的河南周口市鹿邑县,是李姓的发源地。

李利贞的后裔老子(即太上志君李耳)是第一个在正史中有记载的李姓,加上他的历史文化地位,被李氏奉为始祖。

李耳,字伯阳,号老子,宋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生于公元前
五世纪春秋初期周平王时代,与春秋末期的佛教始祖孔子(孔丘)齐名。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被诬谋反自杀的那一年,忽然辞去东周朝(首都洛阳)藏书史之职,骑青牛向西而去,经过秦国大散关时(今陕西宝鸡西南)应关令尹喜之求,写下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然后出关而去,从此不知踪影。

《道德经》也称为《老子》,只是一篇五千字的短文,李耳把宇宙发展的自然法则命名为“道”,这就是道家学派的起源。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缔国人涪陵入蜀,在大邑鹤鸣山学道时,受严群《老子指时》的直接影响,著《老子想尔注》一书,首次提出“道教”这一名称,这在鹤鸣山、青城山等二十四治创道教,奉李耳为道教始祖。

河南鹿邑县是李氏的发源地。

理利贞指李为姓后定居于此。

虽然今天的鹿邑县已无法找到理利贞的生活痕迹,但他的裔孙李耳却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遗迹。

其中太清宫(老子祠庙)在鹿邑县东五公里外的太清宫镇。

东汉修建时称“老子祠”,“太清宫”一名是唐玄宗李隆基钦定的。

一、迁徙:《史记·老子传》对老子的后代记载的十分清楚,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宗子注、注子宫、宫之玄孙假,李假汉文帝时为官,李假之子李解为胶西王王昂太傅,居住在齐地。

又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的第八世孙李昙战国时迁居秦国和赵国。

长子李崇住陇西郡守,封南郑公,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成为陇西李氏始祖;李昙的四子李玑居赵国(今河北邯郸)成为赵郡李氏始祖。

赵郡李钉后来涌现出了赵国大将李牧,秦末将军李左车,唐代大臣李林甫、李佳裕和文学家李阳冰。

陇西李氏从李崇开始,世代为官。

其子李徭为狄道侯;其孙李信任秦
国大将军,封陇西侯。

李信的后人西汉“飞虎将军”李广和儿子李淑、李敢,孙子李陵都是汉朝有名的将军。

到十六国时,李广的第十六世孙李高建立了西凉国,定都甘肃敦煌,八年后迁居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境内)。

李高的八世孙就是大唐帝国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唐朝。

大唐王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李姓作为“国姓”,也是最尊贵的姓氏。

所以唐朝也是李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李姓人口自然增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

陇西李氏家族经大唐王朝发展后,子孙开始向全国播迁。

据《百家姓寻根游》介绍:“陇西李氏自唐祖起有三次南迁,播散于豫、闽、粤等地”。

又据我氏现存家谱介绍:“我氏祖先唐祖居长安,迨唐末,迄宋迁江西吉安大和,由宋及元迁湖北汉阳”。

陇西李氏,唐代诗仙李白曾以李氏人多族旺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

宋朝时期,李姓约56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的第二大姓。

主要分布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等省,这四省的李姓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

明朝时期,李姓约51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5%,排在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江西、山东三省。

二十世纪末,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李氏人口已达950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9%,为全国第一大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三首。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大迁徙:
第一次发生在周末秦祖。

自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止,历时254年;
第二次发生在三国末至隋祖,从公元265年至公元581年,其间经历了西晋、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历史324年;
第三次发生在唐末宗初。

从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其间经历了五代十国,唐朝53年;
第四次发生在明末清初,由于连续三十多年的战乱导致四川饥饿瘟疫流行,人口锐减。

从硝烟中崛起的满清王朝,为治愈战争的床上,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颁布:“各省贫代携家人入川省,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颁布“入籍四川刘”。

凡他省氏人在川垦黄者,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并发给入川者白银,男八十两、女四十两。

(摘自嘉庆《四川通志卷64》)。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也是最后一次移氏运动“湖广填四川”。

历史战争多由及发生在此方。

究其根底,是此方的突厥、回讫、吐蕃、满等游牧氏族,因资源缺乏,为了自身的发展以致南侵掠夺。

战乱时期,外寇入侵,国内群雄四起,诸侯各据,占山为王,相互杀戮。

光五代十国期间大大小小的皇帝就这四十一个。

战争是残忍的。

但最受其害的还是百姓。

为了生存,只能背井离乡,群迁南逃。

我氏祖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唐末由陕西长安(今西安市)南迁江西吉安,宋末元初迁湖北汉阳(武昌、汉口、汉阳合称武汉),再迁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三官堂。

其间我氏入川始祖朝祖公在府城县中武通士,名初洪武年间入川任职,出住四川建昌镇总
兵(建昌今西昌市)后置其四川资阳。

我氏祖籍虽也原属湖广,但早“湖广填四川”入川其他氏族三百余年。

始祖朝祖公节十九世孙荣耀公因“甲申之变”“即公元1644年明清改朝换代之变”,亲脉九房各自逃散,同住含保,含佑逃入秦川。

清朝足鼎,仅有长房荣孝公父子及幺房荣耀三人四籍固祖。

四房伯荣绘公去了遂宁;
五、六房伯荣经、荣维公入赘华阳;七房伯荣琳公住陕西;八房伯荣珠公住简阳;二、三房纲把远屋莫孝,又查族人黄荆株(东安户佛场)之如泰叔住可供知其一二。

(如秦公是始祖朝祖公哥之朝作公节十九世孙,与荣耀公是堂兄弟,也是今舒代入川始祖舒文通之岳父)。

由于历史的原因,祠毁人亡,谱缺有向。

致我氏即不能像川北蒋氏到湖南冷水滩上岭镇寻找祖籍并重修祖籍;更不能像万源兰草溪向代能从人文始祖黄帝开始追溯到现在178代,代代连接无间断。

1987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期间,我负责资阳县临江、丰裕、祥符区,先到县誌办查阅资料后又到花园坝,烟墩山等实地勘查,但其效甚微。

故地仅存一代祖朝祖公,十五代祖考正栋公,十六代祖考万霖公及十九代祖考荣耀公墓碑。

凉风渡尹斌湾十七代祖考丹芳公墓茔亦巴毁无存。

我虽主办了二十年的清明会,也只能凭朝祖公第二十五世孙李著福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主持重修简谱进行讲解,这是我氏目前仅存的一点家族史,但记述残缺,渺渺难记,呜呼哀哉!
“江山代有才人出”。

原我族后裔早日寻得祖籍,谨记祖训十二章,家规十六条,弘扬我氏家风,继承祖宗遗志,将之发扬光大。

第二十九世孙:李德春谨撰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