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学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教案(新版)教科版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重力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重力的测量(5分钟)
我们学习了重力的概念、方向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那么如何测量重力呢?请大家观察这个弹簧测力计,它能帮助我们测量重力。我们来进行一个测量实验,看看它的原理是如何工作的?(学生实验,理解重力测量原理)
7. 重力与引力的区别(5分钟)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重力与引力的区别。虽然它们有相似之处,但在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上存在差异。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而引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一下两者的区别。(学生举例,理解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2. 重力概念的探究(10分钟)
请大家打开教材,我们来共同学习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作用力。那么,重力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并总结出重力的方向、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总结)
3. 重力的方向(5分钟)
我们知道了重力的概念,那么重力的方向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你能找到重力的方向吗?(学生观察并回答)正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
4.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重力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Biblioteka 奇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下册7.4重力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点和重力的大小。
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2.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3.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比值为g,g的数值约为9.8N/kg。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点。
2. 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和作用点。
2.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悬挂重物的绳子、弹簧测力计。
2. 学具:学生质量不同的物体、质量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苹果,感受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地球仪和悬挂重物的绳子,演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3. 演示重力的作用点: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让学生观察重心在绳子上的位置,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作用点。
4. 讲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引导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求其重力大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书包的质量为2kg,求其受到的重力大小”。
7. 作业布置:(1)请解释重力的概念。
(2)请说明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3)请写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作用点:重心。
3. 大小与质量的关系:G=mg。
七、作业设计1. 解释重力的概念。
答案: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说明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答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3. 写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
答案:G=mg。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通过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点,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7.4重力 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4重力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常见事例,了解重力,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有何关系。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重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准备小石块、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教学过程导入熟透了的苹果为什么总是从树上竖直向下落?抛出去的石块为什么最终要落回地面?水为什么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这些问题,在本节课中将会找到答案。
新授:一、什么是重力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符号:G。
3.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注意(1)地球表面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研究的对象。
(3)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和吸引力不是一回事。
例题讲解:【例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A.正在上升的物体不受重力的作用,下降的物体才受重力的作用B.只有和地球接触的物体才受重力的作用C.重力是由于地球受到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D.物体在地面附近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解析】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跟它的运动状态无关,跟它是否与地球接触无关。
【答案】D二、重力的大小1.物重: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托起质量不同的物体,会感觉所用的力不同。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
那么,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把物体悬挂在竖直的弹簧测力计下端的挂钩上,当测力计和物体都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14“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大约8分钟)。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即它们的关系可表示为G=mg。
(1)公式中G表示重力,单位是牛(N);m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kg);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其单位是牛每千克(N/kg)。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7.4重力教案

《重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2)通过实习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4)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习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2)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三、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位置四、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二、新课引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
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提问:1、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将会沿着什么方向?2、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3、飞流直下的瀑布,水是怎样流动的?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会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新课教学1、什么是重力提问:(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重力?用什么符号表示?(2)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3)指出苹果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回答:(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用符号G表示。
(2)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3)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
师补充: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始终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1)演示实习: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
7.4 重力 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4 重力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科学探究,判断重心
1.动手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刻度尺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重力在物体上等效作用点就是重心。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如果质量分布不均匀呢?
2.悬挂法寻找重心
引导学生用一块不规则纸板,先悬挂一端,顺着细线的方向画一条直线;再换另一端悬挂,再顺着细线画一条直线,两条线的交点即为重心。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
板书设计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课后练习
1.物体受到重力作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作用点在地球上
B.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C.重力的方向由地球指向物体
D.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是G=mg
2.下列数据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一个苹果重力约有15 N
B.拿起两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
C.一名普通初中学生所受的重力约为50 N
D.一本物理课本所受的重力大约是30 N
3.如图是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的情景,画出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参考答案:1.D 2.B 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4重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4 重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重力的存在,并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我希望孩子们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体验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和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孩子们体验重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球、小木块、绳子、滑轮组。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书包,里面装上一些小玩具和书本。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拿出地球仪,告诉孩子们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这就是重力。
然后我展示重力球,让孩子们观察重力球是如何受到重力作用的。
2. 实验一:我让孩子们拿出小书包,将其放在桌子上,然后轻轻推动书包,观察书包是否会倒下。
孩子们发现,当书包受到推力时,它会倒下,这是因为重力的作用。
3. 实验二:我拿出绳子和滑轮组,告诉孩子们这是用来演示重力的工具。
我将绳子穿过滑轮组,然后将重力球挂在绳子上,让球悬挂在空中。
我解释说,重力使得球受到向下的拉力,这就是重力对球的作用。
4. 游戏: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一个名为“重力接力”的游戏。
我将孩子们分成两个小组,每组排成一列。
第一个孩子将一个小木块放在地上,然后用尽力气向下压,使其受到重力的作用。
接着,第二个孩子继续重复这个动作,以此类推,直到一个孩子完成。
哪一组先完成,哪一组获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和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孩子们体验重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我计划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个关于重力的家庭实验。
他们将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气球、水杯等,然后尝试通过实验来展示重力的作用。
这样,孩子们可以在家里继续探索重力的奥秘,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4重力 导学案

图14 重力学习目标:1.能说出重力的含义,举出物体受到的那些力是重力,并认出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明白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解释有关重力的现象;3.知道重心和重心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用G=mg 进行相关的计算。
;4.感受重力,发现重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5.乐于观察生活中重力的现象。
学习重点:重力的含义,G=mg ,重心学习难点: 重心和重心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过程一. 课前预习案:先学自研1.如图1所示,跳高运动员会落回地面,水往地处流,牛顿发现苹果下落。
这些现象都是因为物体受到__________的原因。
2.地球对地面附近的物体有引力作用,物理学中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__________。
地球上所以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研究发现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
3.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_______,即G=_______,其中m 表示_______,单位是_______,而在地球表面,g 值是_________。
5.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重力的作用点叫_______,球体的这个点在它的_______。
二.课中互动探究案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例1.作出图4中物体A 受到的重力示意图。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接触地球,才会被地球吸引 图4AA AB.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大于物体吸引地球的力C.地球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物体也吸引地球D.地球吸引物体,物体也吸引地球变式训练.如图2,请作出斜面上的物体A 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足球被踢出去后,正在空中飞行,请作出它所受重力示意图。
课后巩固案1.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重心就是物体的中心B .同一物体放置的位置不同,其重心在物体的位置也不同C .重心一定在物体上D .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2.关于重力的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垂直于地面B .一定垂直于水平面C .斜面上时垂直于斜面D .如在运动中则与运动方向有关3.重30N 的物体可能是( )A .一辆小轿车B .一个小学生C .一枝新铅笔D .一个装满书的书包4.如果没有重力,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 .水往低处流B .课桌会浮在空中C .人一蹬地可离开地球D .弹簧受拉力后伸长5.踢到空中的足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A .踢力和重力B .重力C .重力和空气阻力D .不受任何力6.如图5所示,滑板运动爱好者从坡上滑下来的过程中,它所受重力( )A .大小不变,方向变化B .大小不变,方向不变C .大小增大,方向不变D .大小减小,方向不变7.把一条铺在地上,长为1m 的质量分布均匀的软绳向上提起,当绳刚好拉直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_______m ;把一边长为10cm 的正方形匀质薄板,如图图 5 图2 图3A6所示,绕角上的点翻到对角线处于竖直位置时,其重心升高了_______cm 。
八年级物理下册 7.4 重力教案 (新版)教科版

4.重力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垂线的应用;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心、重垂线的应用.【教具准备】重心、重垂线的应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生:不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它们最终都落回了地面.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由于物体都受到了重力作用.【进行新课】教学探究点1 什么是重力师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引力.总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师既然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地球以外的太空中的物体受到重力吗?生:没有.师为什么?生:因为几乎不受到地球的吸引.师由此可见,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地球.总结:(1)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教学探究点2 重力的大小师我们知道,凡是力都有大小,那么重力的大小如何呢?重力的大小通常叫重量.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有的物体所受重力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小.请大家猜想,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发表看法:生1: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生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生3: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生4:可能与它相对地面的位置有关;生5: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师请大家设计实验探究.2.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将好的实验方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教师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教师总结:(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到的重力为9.8N),这个定值用g表示.(3)用公式表示为:G/m=g(或G=mg)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注意:g是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就地球上某一点而言,它是一个常数.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并不是不变的,因为g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上g值最小,在两极上g 值最大,g=9.8N/kg是个平均值,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g在不同的星球上数值也不同,如在月球上,g月=1/6·g地.教学探究点3 重力的方向师好,我们再来探究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如何呢?请大家猜想.生:向下,向上,水平方向……教师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教师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能理解为垂直于支持面向下.所谓竖直向下是指与水平方向垂直并大致指向地球中心.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支持面向下,其方向与支持面的情况有关,而竖直向下是唯一的、确定的方向,不随支持面的情况而变化.注意不要把竖直向下等同于垂直向下.师重力的方向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教师演示实物).请同学们说说它有什么特点?生:重垂线总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师请大家说说重垂线的应用在哪些方面?生:建筑工人砌墙时用重垂线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即是否与水平地面垂直.师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示用“水平仪”)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平仪”,并讲解“水平仪”的工作原理.教学探究点4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师最后,我们来研究重力的另外一个要素: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好,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教师在刻度尺的重心处标上记号,引导学生理解刻度尺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对重心的6点认识”,并讲解.①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②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铅球的重心就在球心;③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④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如图甲所示,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⑤薄板重心的求法(悬挂法):薄板的重心位置可用悬挂法求出,如图乙所示.先在A 点把板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所受的重力与悬绳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A点的竖直线AB上.然后在C点把物体悬挂起来,同理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C点的竖直线CD上,AB和CD的交点O就是薄板重心的位置.⑥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内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如一个充气的篮球,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处,若将篮球内充入一半体积的水,则球(含水)的重心将下移.增大物体的支撑面,降低它的重心,有助于提高物体的稳定程度.总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教师结束语】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重力.知道了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个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重垂线.还知道了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的位置.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教材习题解答家庭实验室这是因为物体的稳定程度与物体的重心有关,物体的重心越低,稳定程度越高.在小丑的两只手背上用橡皮泥固定两个金属螺帽时,小丑的重心在绳的下方,重心偏离平衡位置时,重力的作用使他回到平衡位置.因此,来回摆动小丑时,小丑不会掉下来.自我评价1.小明的体重为392N,小聪的质量为45 kg.【解析】小明的体重:G1=m1g=40 kg×9.8N/kg=392 N.小聪的质量m2=G2/g=441N/(9.8 N/kg)=45 kg.2.用细绳拴好一块石头,做成重垂线,用重垂线检测冰箱的一条棱,这条线与重垂线平行,则冰箱水平,否则不水平.【解析】冰箱的棱与地面垂直,重垂线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若重垂线与棱平行,则冰箱地面水平,否则不水平.3.因为过重的车辆通过桥时,会把桥压塌196000 N【解析】此限重标志牌的物理含义是:此桥允许通过车的最大质量为20 t.G=mg=20000 kg×9.8 N/kg=196000 N.4.如图所示.5.提示:如果没有重力,河水不会流动;投出去的篮球不会下落;熟透的桃子不会落向地面等.教学反思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对部分猜想假设进行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标,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2.在解决重力的方向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重垂线、水平仪,使学生体会到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3.在“重心”教学过程中,由于重心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的几何中心处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是集中在物体上的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真正做到了感知——分析——再感知,具体——抽象——具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教案(新版)教科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热情。
【教学内容】
1. 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大小的计算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
- 实验活动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重力的存在,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作用与目的:
- 通过讲解和实验,帮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巩固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等基本知识,能够准确描述重力特性。
- 学生学会了使用公式计算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并能运用质量与重力的关系解释实际问题。
-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了测量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 学生在自主预习、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帮助学生提前接触重力概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我学习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自然引入重力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重力的定义、方向、作用点等,使用教具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并进行实验探究,观察不同质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教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教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
本节课主要讲述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掌握测量重力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的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重物、细线、桌子。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着物体感受重力的存在,思考重力是什么。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3. 演示重力的方向:用实验或动画演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测量重力的方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力知识,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3. 测量重力:弹簧测力计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 = 质量× 重力加速度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本书的重力,测得重力为2.5N,书的重力是多少?答案:书的重力是2.5N。
2. 题目:一辆汽车的质量是1.5吨,求汽车受到的重力。
答案:汽车受到的重力是1.5 × 10^4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方向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下册7.4重力

重力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学习重力。
重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力,在力学中处于较为基础的地位。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以及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基本技能。
本节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与力相关的生活经验,但对重力的认识较简单,科学规范描述重力的能力较欠缺,实验设计的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中方法的理解等均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对比容易归纳出结论。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中采用课件、图像等作为铺垫,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自主探究。
本节课通过创设各种情景和师生交流,引出重力产生的原因,激发探究兴趣。
接着学生经历体验、观察、讨论,得出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然后通过活动对重力大小进行探究,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
最后自主学习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经历实验探究过程认识物理研究和物理规律表达的方法,感悟观察、实验、归纳和表述的重要性。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物理传统实验的基本技能,提升科学研究的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体验和实验,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经历重力大小的探究过程,理解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及其公式G=mg,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直尺、铁片、铅笔、电子天平、布袋、弹簧测力计、不同种类的杂粮等。
2.教师演示器材:绳子、篮球、实心球、橡皮泥、钩码等。
3.自制视频和自制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引入课题。
(二)新课2.重力的产生原因3.重力的方向(1)演示实验对绳子施加力的作用,判断绳子拉伸方向为力的方向。
(2)观看视频展示自制教具在不同位置时绳子拉伸的方向,得到重力的方向。
4.重力的作用点(1)学生活动将不同的物体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静止不动,知道重心。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4重力 导学案设计

第七章 第4节 重力自主学习独学群学学法指导:测量重力的常用工具是_ _。
【学习目标】1、认识重力的定义,会用公式重力的计算。
(重点)2、能实验探究,知道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3、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位置,会画重力示意图.(难点) 【温故知新】/【知识链接】引题:为什么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苹果落地、叶落会归根?【新知构建】(一)、阅读课本P9,完成下列思考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
(1)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2、猜想:重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__有关。
3、实验探究(3)描绘出G-m 图像(见课本10页) (4)我来归纳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___成正比,公式为:___________。
其中g 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 /kg . (三)重力的方向小组讨论想想议议,归纳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___,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_____。
学后反思:(学生重在反馈疑难、困惑老师重在了解学情,优化课堂设计)【学法指导】比值g跟地理纬度有关。
g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在要求不很精确时g可取g=________(四)、重力的作用点1、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物体的_____________。
2、画出下列质地均匀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五)、宇宙间所有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的力——万有引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学到了还存在的疑惑【达标检测】1.歼-15是我国第一代航母舰载机。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4重力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可以用公式G=mg表示,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5. 重力的测量:重力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等工具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作用点和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的大小及其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示意图、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3. 演示重力的方向:通过地球仪和重力示意图,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
5. 讲解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给出重力计算公式G=mg。
6. 演示重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重力。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3.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4. 重力的大小:G=mg5. 重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0.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
答案:G=mg=0.2kg×9.8m/s²=1.96N2. 题目:找出一件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观察其重心位置。
答案:例如,观察一本厚书,可以发现其重心位于书的中间位置。
2024年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课件新版教科版

2024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74重力课件新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4页,主题为“重力”。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的定义、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及计算、重力的作用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大小及作用点。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重力的大小计算及重力的作用点。
重点:重力的定义、方向及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重力演示仪、弹簧测力计、挂图等。
2. 学具: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重力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2. 知识讲解:a. 讲解重力的定义、方向、作用点。
b. 通过实例讲解重力的大小计算。
3. 例题讲解:解答重力计算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重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重力2. 板书内容:a. 重力的定义、方向、作用点。
b. 重力的大小计算公式。
c. 重力相关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重力的概念,并说明重力的方向。
b. 计算给定物体的重力大小。
c. 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的理解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a. 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b. 研究地球表面重力的大小变化规律。
c. 了解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桥梁设计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力的定义、方向、作用点。
2. 重力的大小计算。
3.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
一、重力的定义、方向、作用点1. 重力的定义:重力是指物体之间由于质量吸引而产生的力。
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4《重力》教案

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4《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4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无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能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
难点:重力大小与高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挂图、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实验:将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
(2)提问:为什么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叫什么?2. 知识讲解:(1)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无关。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记录实验数据。
(2)分析实验数据,探讨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4. 例题讲解:(1)讲解例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2)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
5. 随堂练习:(1)完成练习题: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2)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4重力

教学目标: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计算物体的重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学生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首先,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物体在天文空间中的运动画面,引起学生对重力的思考。
然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我们可以站在地球上?物体会掉落到地面上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后,向学生介绍一下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或其他物体吸引物体的力。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力。
Step 2:重力的计算方法(15分钟)首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实验。
将一个千克的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然后,将物体从悬挂位置放置在一块天平上,并记录下天平的示数。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示数和天平示数相等?然后,向学生介绍计算物体的重力的方法:物体的重力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即:F=m*g其中,F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通过实例计算,让学生掌握计算物体重力的方法。
Step 3:重力加速度的概念(10分钟)向学生介绍重力加速度的概念:重力加速度是物体下落时速度增加的大小。
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米/平方秒。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从同样高度上同时释放一个轻物体和一个重物体,观察它们谁先触地。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重力对所有物体都起着相同的作用,因此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都会以相同的加速度下落,即重力加速度。
Step 4:小结重点知识(5分钟)小结重点知识,梳理学生所学内容。
Step 5:拓展练习(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 计算一个质量为50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
2. 一个物体的重力为100N,质量为20kg,求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3.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多少?Step 6:课堂练习与提问(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重力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4.巩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5.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记号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每组分发器材,完成P14的实验探究。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是一个熟了的苹果从树上落下的情景。
针对以上信息,请提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13内容,完成1-2题:
1.将书本托起一定高度,手离开书后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什么是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答:现象:书本会落向地面;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即万有引力,所以书本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落向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又叫物重,施力物体是地球。
2.设想: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答:可站着睡觉;水倒不进嘴里;一跳起来就会离开地面等。
自主阅读教材P13-15内容,完成3-4题:
3.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以图的形式给出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方案。
试写出你的方案,并动手做。
(1)需要一些什么器材?
答:弹簧测力计、钩码。
(2)如何测量?写出你的方案。
答: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的重力。
(3)将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方法指导:
用斜面上物体所受的重力来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
提示: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比如铁环。
各小组长将各知识模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4)将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在坐标图中表示出来。
(5)分析讨论试写出你的实验结论。
答:物体所受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范例1:某同学的质量为50 kg,他受到的重力为多少?
解:G=mg=50 kg×9.8 N/kg=490 N
4.物体所受的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请你以身边的物体为例,进行验证一下。
试说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答:手拿黑板擦,松手后黑板擦朝竖直向下的方向运动,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利用重垂线检查墙体是否竖直;借助直角三角板和重垂线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范例2:画出正在爬坡的车子所受的重力的示意图。
解:如图所示
自主阅读教材P15-16内容,完成第5题:
5.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那么质量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怎样找?
答:用悬挂法找重心。
分享检查1-5题。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如图所示的是宇航员从月球带回的环形石头(形状规则),则它的重心在( A)
A.A点B.B点C.C点D.D点
2.在如下表格中任意选取一个物体计算重力。
答:若选择苹果:G=mg=0.15 kg×9.8 N/kg=1.47 N;
若选择鸡:G=mg=2.0 kg×9.8 N/kg=19.6 N;
若选择大象:G=mg=6.0×103kg×9.8 N/kg=5.88×104N;
若选择鲸:G=mg=1.5×105kg×9.8 N/kg=1.47×106N。
点拨:如无特殊说明,g值一般取9.8 N/kg。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