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组成.
第3章 抗原
第三章抗原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一般具备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二是抗原性(antigenicity),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immunogen),又称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即通常所称的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又称半抗原(hapten)。
一般而言,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均同时具备抗原性,即均属完全抗原。
半抗原若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carrier)交联或结合也可成为完全抗原。
例如:许多小分子化合物及药物属半抗原,其与血清蛋白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 并介导超敏反应(如青霉素过敏)。
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aller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
异物即非己的物质。
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如鸡卵蛋白对鸭是弱抗原,对哺乳动物则是强抗原;灵长类(猴或猩猩)组织成分对人是弱抗原,而对啮齿动物则多为强抗原。
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如各种病原体、动物蛋白制剂等对人是异物,为强抗原;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如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自身成份如发生改变,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即使自身成分未发生改变,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也具有免疫原性,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等在正常情况下被相应的屏障所隔离,并不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二、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 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 性。
某一特定抗原只引起某种特定的免疫应答, 即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
破伤风类毒素(Ag) 机体 破伤风抗毒素(Ab)
白喉类毒素(Ag) 机体 白喉抗毒素(Ab)
国际命名机构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鉴定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是一类主要由细菌外毒素和某些病毒蛋白产物组成的抗原性物质此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淋巴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性物质
第二章 抗原
重点提示
基本概念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用右旋、左旋、消旋酒石酸三种异构体半抗原所做的实验证实,特殊 化学基团(表位)的立体构象出现微小差异也可使其免疫原性和抗原 性发生改变。
抗原表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是一段序列相连续 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少 数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构象表位: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 由空间构象形成,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能够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 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 称免疫反应性。
抗原一般具备免疫原性与抗原性两种特性。免疫 原性指能刺激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抗 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 原性是一个化学概念,免疫原性是一个生物学概 念。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
抗原剂量:剂量应适中,过低和过高均易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耐受。
抗原组成
5 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HBV感染肝细胞 后,不仅病毒的特异性抗原在肝细胞表面表达, 而且肝细胞表面自身抗原也发生改变,暴露出 膜上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SP)。LSP可作为自 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对肝细胞成分的自身免疫 应答。通过CTL的杀伤作用或释放细胞因子的 直接或间接作用,使肝细胞受到损害。慢性乙 肝患者血清中常可测到LSP的抗体或抗核抗体、 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
HBV所致的病临床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无症 状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 等。病毒在体内增殖,除对肝细胞直接损伤外, 还可引起机体免疫病理损伤 1 病毒致机体免疫低下 HBV感染后,诱导 干扰素产生能力下降,靶细胞的HLA-I类抗原表 达低下。使CTL杀伤能力减弱。幼龄感染HBV易形 成免疫耐受
抗HBe可通过与肝细胞表面HBeAg结合后, 通过补体介导而参与破坏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细胞免疫主要依靠CTL,CTL对HBV感染的肝 细胞(靶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四) HBV与原发性肝癌 近年研究资料表明,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依 据是: ①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乙型肝炎患者及 HBsAg携带者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 染人群。有资料报道,感染人群比未感染人群发 生肝癌的危险性高217倍;
(五) 抵抗力 HBV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对低温、 干燥、紫外线、醚、氯仿、酚等均有抵抗性。 不被70%乙醇灭活。高压灭菌 (121℃10min)、 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白粉液、 0.2%新洁尔灭等均可使HBV失活 但应指出,HBV的感染性与HBsAg的抗原活性 并非一致。如100℃10min或pH2.4处理6h均可使 HBV失去感染毒发生变异
HBV的Pre C基因可发生变异,从而不能正确 转译出HBeAg,使病毒逃逸机体对HBeAg的体液 和细胞免疫。近年来发现其变异株可引起重症 肝炎
普及抗原抗体知识点总结
普及抗原抗体知识点总结抗原和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和异物侵害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抗原和抗体的定义、结构、功能和应用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抗原的概念1. 抗原的定义抗原是指任何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分子或细胞。
抗原可以是病原微生物的表面结构、蛋白质、多糖、核酸等,也可以是体内异物、肿瘤细胞、组织移植等。
抗原通常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和抗原原性,即能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和激活T细胞。
2. 抗原的种类根据其来源和性质,抗原可以分为外源抗原和内源抗原。
外源抗原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和异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以及化学物质、药物等。
内源抗原则是机体内部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等,如肿瘤抗原、自身抗原等。
二、抗体的概念1. 抗体的定义抗体是机体对抗原产生的一种特异性免疫蛋白,也称免疫球蛋白。
抗体通常由B细胞分泌,其主要功能是识别和结合特定抗原,并介导机体的免疫应答。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决定了其抗原结合和清除能力。
2. 抗体的结构抗体分子由两个轻链和两个重链组成,每个链由特定的抗原结合区和常规区组成。
抗原结合区包括可变区和单克隆区,可变区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而单克隆区则决定了抗体的效应器功能。
3. 抗体的功能抗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介导免疫应答,包括中和、沉淀、凝集、裂解和细胞毒性等。
其主要功能包括清除抗原、中和毒素、调节免疫应答、参与损伤修复以及参与肿瘤杀伤等。
抗体通过这些功能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和异物侵害。
三、抗原抗体相互作用1.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一种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相互作用。
抗原结合区的可变区通过多种非共价键与抗原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是由其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决定的。
2. 抗原与抗体的效应抗原-抗体结合后,会产生一系列效应,包括中和抗原、沉淀抗原、凝集抗原和激活补体系统等。
这些效应主要通过抗体的Fc区介导,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并清除外源抗原和异常细胞。
抗原的化学成分
抗原的化学成分
抗原是指一种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通常是由蛋白质、糖类或脂质等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组成的。
它们存在于细菌、病毒、细胞表面以及其他外来物质中。
抗原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蛋白质:许多细菌和病毒的表面都有蛋白质,它们通常是抗原的主要成分。
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这些蛋白质,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2. 糖类:糖类也是一种常见的抗原成分,通常存在于细菌和病毒的表面,也可以存在于人体细胞的表面。
糖类抗原通常与蛋白质组成复合抗原,它们也可以作为血型抗原和疾病标志物。
3. 脂质:脂质抗原通常存在于细胞膜的表面,它们可以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
脂质抗原的免疫反应通常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4. 核酸:某些病毒的核酸也可以作为抗原,它们可以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
这种免疫反应通常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总之,抗原的化学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
这些物质通常存在于细菌、病毒、细胞表面以及其他外来物质中,它们能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 1 -。
医学免疫学:抗原
B细胞表位-----能被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结合的表位,多在
抗原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可直接被B细胞识别。一般存 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
-13-
表3-1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表面受体 TCR
BCR
完全抗原---即免疫原, 同时具备免疫原
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 如大多数蛋白质。
不完全抗原---即半抗原(hapten),只
具有反应原性的抗原。 如青霉素等药物。
-4-
载体蛋白----carrier, 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如鸡卵清蛋 白、牛血清白蛋白。
半抗原+载体蛋白=完全抗原
-5-
载体(Carrier,C) :大分子,Pro.等 半抗原(Hapten,H): H1、H2、H3 …… 完全抗原(Ag) = C + nH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1.含有不同化学基团的复合抗原只能与相 应抗体特异性结合。 2. 同种化学基团由于连接位置不同所获得 抗体也只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强结合反应。 3. 同种化学基团的空间构象不同特异性 亦不同。
-15-
3、抗原表位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含有不同化学基团的合成抗原
NH2
抗血清
苯胺
+
对氨基苯甲酸 —
第三节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 分子大小: 以蛋白质为例:
强抗原: MW > 10KD; 弱抗原: MW介于5KD----10KD之间 无抗原性: MW<5KD --分子量越大,结构越稳定,越不易清除。
-20-
2. 化学性质:
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TI-Ag
重复B细胞表位 IgM
应答类型
T细胞辅助
体液和细胞免疫
必需
体液免疫
无需
免疫记忆
有
无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 异种抗原(xenogenic antigen)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 自身抗原(autoantigen)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
此类抗原种类较少,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不需要T细 胞的协助。刺激B细胞产生IgM,不能引起细胞免疫和 免疫记忆。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 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 超抗原和普通抗原的比较:
一、超抗原
普通抗原 超抗原
单克隆T细胞应答 1:104 - 1:105
多克隆T细胞应答 1:5 - 1:50
一、超抗原
超抗原作用特点
1. 超抗原不需APC处理 2. 非MHC分子的限制 T 细胞
TCR 普通抗原 超抗原
3. TCRVβ特异性 4. 刺激T细胞释放大量细 胞因子
antibody
allergy
antigen antitoxin
同种异型抗原:典型范例是人类的ABO血型抗原。
RBC A型 血清抗体 人群比例
RBC B型
RBC O型
抗A抗B
RBC AB型
抗原的化学成分
抗原的化学成分
抗原是一种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它们可以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也可以是自身组织的一部分,如癌细胞、自身抗体等。
抗原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1. 蛋白质类抗原:包括细胞表面上的蛋白质、细胞内蛋白质、
激素、酶等。
这些抗原通常是具有特定结构的多肽链,可以通过糖基化、磷酸化等化学修饰来增强其抗原性。
2. 多糖类抗原:包括多糖、糖蛋白等。
这些抗原通常是由多个
糖基单元组成的复杂分子,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多糖类抗原通常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所含,其结构独特,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3. 脂质类抗原:包括脂多糖、磷脂、胆固醇等。
这些抗原通常
是由脂质和糖基组成的复杂分子,具有很高的亲水性和亲油性。
它们在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体表面广泛存在,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免疫反应。
总之,抗原的化学成分是非常复杂和多样性的。
不同类型的抗原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特性,可以诱导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
对抗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1 -。
03 抗原
三、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 分类
1、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APC)内新合 成的Ag,如病毒蛋白、肿瘤抗原。
2、外源性抗原: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而是 来源于APC外的Ag,如吞噬的细菌、细胞等。
四、其他分类
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和核酸抗原; 天然抗原和人工抗原; 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等。 变应原,耐受原,移植抗原,肿瘤抗原等。
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亦称有丝分裂原 。常 为从植物种子中提取的蛋白质。
丝裂原 丝裂原受体 静止淋巴细胞
淋巴母细胞
作用于人和小鼠T、B淋巴细胞的丝裂原
人 T细胞 ConA(刀豆蛋白A) + PHA(植物血凝素) + PWM(商陆丝裂原) + LPS(脂多糖) SPA(葡萄球菌蛋白A) B细胞 + + 小鼠 T细胞 B细胞 + + + + -
导抗半抗原的抗体产生。其机制为:B细胞特异性识 别半抗原,蛋白载体含有T细胞表位,被抗原提呈细 胞提呈并活化T细胞,辅助B细胞活化并产生抗体。
五、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存在于不同抗原物质上的相同或相似的表位 称为共同表位(common epitope)。 由共同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 细胞可以和两种以上的抗原结合发生反应, 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 含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cross antigen)。
TD-Ag与TI-Ag的特性比较
TD-Ag
结构特点 复杂,含多种表位
B和T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需 MHC限制性 有 激活的B细胞 B2 免疫应答类型 体液和细胞免疫 抗体类型 IgM、IgG、IgA等 免疫记忆 有
第三章、抗原(antigen,Ag)
功能性抗原决定基和隐蔽性抗原决定基
功能性抗原决定基:位于分子表面,正常情 况下能与BCR或抗体结合的B细胞表位。 功能性抗原决定基的数目称之为抗原的价, 反映了抗原的复杂性。
隐蔽性抗原决定基:位于分子内部,正常 情况下不能与BCR或抗体结合的B细胞表位。
抗原的价
抗原分子在饱和情况下能够结合抗体表位的数 目称为抗原的价。 一般情况下抗原的分子量越大,价数越高,但 有例外。
第三节、抗原的分类
一、胸腺依赖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抗原
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 T细胞辅助分。 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时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不需要T细胞辅助可 以直接活化B细胞的抗原。
(四)组成复杂性
组成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分子量相同或相近时,由不同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的免 疫原性比单一氨基酸合成的多肽要高; 多肽组成中增加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 可增加抗原稳定性,大大提高免疫原性。
(五)分子构象及表位易接近性
构象改变(如抗原变性)可引起抗原免 疫原性的降低或消失。 原因:构象表位(决定簇)消失
有免疫原性的物质一定具有抗原性,有抗原性的物质不一定有免疫原性
基本特性产生原因
抗原分子上存在与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 体及抗体互补结合的特定结构或部位, 称之为抗原表位(antigen epitope) ,是 抗原分子上的免疫活性区。 抗原表位又称为抗原决定基(antigen determinant)或抗原决定簇。
抗原
概念
抗原(antigen,Ag)是指一类能刺激机
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并能与
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
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能 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 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抗原性(antigenicity):指抗原能与相应 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 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1、共同抗原——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所具有的相 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2、交叉反应——一种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 体,可与其他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物质结合发生 反应,称之。
抗原1
抗原2
抗血清1 抗原1:有两种不同的表位,抗血清1中有相应的两种抗体 分子,抗体分子与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33
二、抗原的理化特性
6、物理性状
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有更强的 免疫原性 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更强
34
第2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三、宿主的特性
三、宿主的特性
1、宿主的基因型别
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受多种基因、特 别是MHC基因控制。 MHC 基因多态性及其他免疫调控基因差 异主要介导了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与 否、以及应答程度不同。
佐剂
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 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 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1. 2. 3. 4. 佐剂的分类 佐剂的作用机制 人用佐剂 新型佐剂
佐剂的分类
生物佐剂,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脂多糖 和细胞因子。 无机化合物,如氢氧化铝。 人工合成物,如双链多聚肌苷酸:胞苷酸 矿物油和脂质体等有机物。 最常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弗氏不完全佐 剂(IFA)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1。
抗原与抗体:抗原是一种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在自然界中抗原分布很广,如细菌、病毒、组织细胞、血细胞、血清蛋白、毒素、花粉等都含有抗原。
通过人工方法也可以改造抗原或合成抗原。
外来抗原进入机体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抗原的这种能力叫做抗原性),这种免疫反应是通过淋巴细胞来完成的。
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种。
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就会产生排除抗原的反应。
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会分经为浆细胞,浆细胞则能产生抗体,抗体也就是免疫球蛋白(Ig),它能够识别相对应的抗原,并且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这样就在体内中和或者排除抗原,保护了机体不受异物的侵犯。
抗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具有特异性(即专一性)和选择性。
例如抗原甲诱导的免疫反应只针对抗原甲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乙或丙。
同样,抗原乙诱导的免疫反应也只针对抗原乙,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甲或丙。
因此,抗体也是特异地与某种抗原结合的,如针对感染因素的不同,就有抗细菌抗体、抗病毒抗体、抗真菌抗体、抗寄生虫抗体、抗毒素抗体等等。
借助抗原体和抗体之间免疫反应的这种专一的特异性,就可以通过检验方法来鉴定抗原或抗体,用于疾病诊断。
由此看来,人体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免疫功能,就是认识自身和识别异体,凡是异体的物质即可通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排出去。
人的血清中也有多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属于生理性抗体,可以清除衰老、退变的自身组织(这叫作自身免疫反应),这种自身抗体含量极低,不会破坏自身成分,但如果在病理情况下,机体针对自身的组织、血液成分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就要严重破坏自身的组织,由此产生的疾病称“自身免疫性疾病”。
2。
配体:同锚定蛋白结合的任何分子都称为配体。
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中, 与细胞质膜受体蛋白结合,最后被吞入细胞的即是配体。
根据配体的性质以及被细胞内吞后的作用, 将配体分为四大类:Ⅰ.营养物, 如转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等;Ⅱ.有害物质, 如某些细菌; Ⅲ.免疫物质, 如免疫球蛋白、抗原等; Ⅳ.信号物质, 如胰岛素等多种肽类激素等。
第二章抗原
1. 分子大小: 以蛋白质为例:
强抗原: MW > 10KD; 弱抗原: MW : MW介于5KD----10KD之间 5KD----10KD 无抗原性: MW<5KD --分子量越大,结构越稳定,越不易清除。
2. 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
组成复杂性: 多数蛋白--20种aa------强抗原 多糖-----最多5种单糖---弱抗原 核酸----仅4种核苷酸----弱抗原 结构复杂性:杂多糖抗原性>均多糖; 分支多糖抗原性>直链多糖
麻疹疫苗 进入机体 麻疹抗体
免 疫 应 答
麻疹病毒
进入机体
与抗体结合
进入机体 卡介苗 致敏淋巴细胞
进入机体 结核杆菌
与细胞结合
二、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 性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并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 物质。 物质。
免疫反应 性
免疫原性:抗原分子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原性:抗原分子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反应原性:抗原分子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能力。 反应原性:抗原分子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能力。
溃疡性结肠炎
表
人类ABO血型系统 人类ABO血型系统 ABO
表型
基因型
红细胞表面抗原
血清中的天然血型抗体
A B AB O
I AI A、I Ai I BI B、I Bi I AI B ii
A B A 、B 无A 和B
抗B 抗A 无抗A和抗B 无抗A和抗B 抗A 、 抗B
四、自身抗原
1、隐蔽性自身抗原-----解剖位置特殊, 、 -----解剖位置特殊 解剖位置特殊,
抗原基础知识-2022年学习资料
3、分子构象的易接近性-免疫原性+++-酪氨酸-多聚丙氨酸-谷氨酸-多聚赖氨酸
4、物理性状->免疫原性大小:-环状或支链分子>直链分子-聚合物>单体-颗粒状物质>可溶性物质->蛋白质、 糖、糖蛋白、脂蛋白、脂多-糖、核蛋白等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
二、机体因素-1.遗传因素->控制机体免疫应答的基因是C,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有明显 异。-2.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基础知识
一、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或被淋巴-细胞抗原 体识别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基,又称表位epitope。->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与相应抗体或致-敏 巴细胞结合的基本单位。->表位的性质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多价抗原:表面有许多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一Y次-多价抗原抗原基础知识
抗原决定基的种类->根据抗原决定基的结构或被识别的-特点,可将决定基分为三类:-1.构象决定基和顺序决定基 2.T细胞决定基和B细胞决定基-3.载体决定基和半抗原决定基
1、遗传因素-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免疫应答基因(主要是C-控制的。因个体遗传基因的不同,人群中对同一-抗原 有高、中、低不同程度的应答。-2、年龄、性别、健康状态-雌性比雄性动-感染、免疫抑-物抗体生成高-制剂的应 -青壮年强于-幼年和老年
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一、抗原的特异性->特异性specificity:-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 性和专一性。->抗原的特异性Specificity:抗原只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的特性,称为-抗 的特异性。特异性包括二个方面:-①免疫原性具有特异性,即一种抗原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 -②免疫反应性具有特异性,即一种抗原只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
【免疫】7.抗原
3.结构的复杂性:芳香族氨基酸 4.物理状态:聚合状态的蛋白质>单体
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5.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1.遗传因素:MHC控制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剂量、途径、免疫接种次数、免疫佐剂的选择。
1)剂量不足或过多均不引起免疫应答。
一、病原微生物
• 各种微生物各有不同的抗原成分,同种微生物、不 同株抗原成分也有差别,分为不同血清型
• (一)细菌性抗原
大肠杆菌
链球菌
沙门氏菌
G-菌胞壁
G+菌胞壁
H抗原
O抗原
荚膜抗原 菌毛抗原
(二)病毒性抗原 衣壳:蛋白 包膜:糖蛋白
腺病毒 流感病毒
狂犬病病毒
口蹄疫病毒
(三)其他病原微生物
真菌
TD-Ag) 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TI- Ag) 如,细菌脂多糖,鞭毛
素
三、根据抗原的合成方式
(一)天然抗原
1.非己抗原:如各种病原微生物
2.自己抗原:变性自身组织,隐蔽抗原(释放)
(二)人工抗原 1.人工结合抗原 2.人工合成抗原 3.基因工程抗原
鸭的血清蛋白质→免疫鸭
鸭的血清蛋白质→免疫本鸭
免疫原性很弱
无免疫原性
二、分子大小和物理状态
1、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
3、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常将免疫原性弱的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
粒的表面,可增强免疫原性。
三、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立体构象(完整性)
1、分子结构和立体构象复杂。 2、在接触免疫细胞时,分子结构和立体构象复 杂。 如明胶分子量也在10万道尔顿以上, 但分子结构简单,免疫原性弱。 如蛋白质食物在消化道降解。
抗原
共同抗原的分类(根据亲缘关系)
1、类属抗原:存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亲缘关系较 近的生物之间的共同Ag。
如:人血清、黑猩猩血清、狒狒血清;
人天花病毒、牛天花病毒。 2、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无亲缘关 系或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之间的共同Ag。 例:甲胎蛋白——肝癌组织
抗原的研究意义
1、 用作诊断、分析的材料或试剂
鉴定人、畜各种病原菌,如:艾滋病毒(1987年、我国
发现的第一例 )、埃博拉病毒 、 E.Coli O157等。 2、 作为动、植物、微生物分类鉴定(检疫)的材料
昆虫病毒、杀虫细菌 (鞭毛抗原)、根瘤菌、植物病原菌 (白叶枯病菌、各种植物病毒)、棉蚜提取物等。
多数可被T细胞识别,B细胞也可识别分子表面 的顺序决定基。
抗原结合价
能和相应抗体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目。 半抗原为单价,完全抗原为多价。 T细胞表位 (载体内)
B细胞表位 (半抗原)
完全抗原(多价-多个抗原决定簇)
不同种系动物血清白蛋白末端氨基酸成分不同对 种属特异性的影响
例:人的细胞色素C的58位氨基酸为异亮氨酸, 而猕猴为苏氨酸,故抗原性不同。
(载体)
(菌体Ag与毒性有关),有些成分为某种或某型细菌所
特有,可用于细菌分类 * 1986年,Bt的O-血清型分为18种; * 1999年,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已被分为11个O-血清型; * 大肠杆菌(E.Coli) 已分为200多种O-血清型。
鞭毛抗原(Flagella Antigen)
1. 鞭毛抗原又称H抗原(H-Ag) 2.成分: 由鞭毛蛋白、少量多糖、少量脂类组成。 长2.5-50 um,分子量为15,000-40,000, 成空螺旋结构,不耐热,易被乙醇破坏;可用0.1 -0.2%甲醛生理盐水保存。 可根据其鞭毛抗原的特异性进行菌种鉴定。
抗原
内合成,被MHCI类分子呈递,供CD8+T细胞识别;
2、外源性抗原:
抗原提呈细胞通过吞噬、吞饮等摄取的抗原,经
加工处理被MHCⅡ类分子呈递,供CD4+T细胞识别。
四、白细胞分化抗原
• 白 细 胞 分 化 抗 原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指不同谱系的血细胞在其正常分化成熟 的不同阶段及其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 面分子。
或效应T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性。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 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又称表位(epitope)。
• 一个抗原决定基由5-17氨基酸残基或5-7多糖残基
组成。
• 半抗原=抗原决定基
半抗原
+
载体
完全抗原
B
B B T
B T
抗体
证实表位作用的实验
选择
1、免疫学中的“非己物质”不包括: (____) A、异种物质 D、机体自身脑组织 B、同种异体物体 E、机体自身红细胞 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
2、下列关于抗原的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____)
A、大分子蛋白质抗原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B、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必须有T细胞辅助
C、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决定基
分裂的物质。如PHA、LPS、SPA
3、佐剂(Adjuvant)
概念: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
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
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分类:
1)生物性佐剂:卡介苗
2)无机化合物佐剂:氢氧化铝、磷酸钙
3)人工合成佐剂:多聚肌苷酸:胞苷酸
5-2动物微生物--抗原与抗体
第一节 抗原 第二节 抗体
1
第一节 抗原
抗原(Ag)是指凡能刺激机产生抗体 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
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
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
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
体及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
(2)反应原性
指抗原分子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2.激活补体
抗体只有和抗原结合后,才具有激活补体的作
用。激活补体引起了靶细胞的一系列反应,导致细
胞溶解或死亡。
31
3.组织结合
具有与组织结合的 Ig 只有 IgE 。 IgE 能同肥
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靶细胞通过 Fc段结
合。当特异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结合在肥
大细胞的 IgE 与抗原形成复合物,促使肥大
25
2.IgA
有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之分。血清中主要是
单体,少数双体(9s)或三体(11s)IgA。占血清
总量的10%~20%。 在唾液、泪液、初乳、鼻和支气管分泌液、胃 肠液、尿液、汗液等分泌液中的IgA常称为分泌型 IgA,其主要是双体,由J链连接。它在保护肠道、
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眼睛抵抗微生物入侵方面起
着关键作用。IgA不能结合补体,但能凝集颗粒性 抗原和中和病毒。
26
3.IgM
由J链及二硫键连接成五聚体,分子量最大
(900 000, 19s,)的Ig ,又称巨球蛋白,仅存在
于血流中,是动物机体初次免疫应答产生最早的
免疫球蛋白,也是一种高效能抗体。机体受病原
感染后,IgM与补体结合,溶解病原体。它具有抗 菌、抗病毒、抗肿瘤、中和毒素等多种功能,也 参与II型、III型变态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HBV感染肝细胞 后,不仅病毒的特异性抗原在肝细胞表面表达, 而且肝细胞表面自身抗原也发生改变,暴露出 膜上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SP)。LSP可作为自 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对肝细胞成分的自身免疫 应答。通过CTL的杀伤作用或释放细胞因子的 直接或间接作用,使肝细胞受到损害。慢性乙 肝患者血清中常可测到LSP的抗体或抗核抗体、 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
2.HBcAg 系HBV的核心蛋白,存在于Dane核 心结构颗粒表面,为内衣壳成分。由于HBcAg外 面包裹HBsAg,以及少量游离的HBcAg可被抗HBc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因此用一般方法不能从 患者血清测出HBcAg,而只有在肝细胞核中才能 检出。肝细胞膜表面的HBcAg,是宿主CTL作用 的主要靶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cIgG 在血流中存在时间比较长,为非保护性抗体,无 中和作用。但检出高效价抗HBc、特别是抗HBC IgM 表示HBV在肝内处于复制状态
(三) 抗原组成 HBV主要有下述4种抗原 1.HBsAg 为HBV 3种颗粒所共有,是机体受 HBV感染的标志。代表HBsAg的结构单位。HBsAg 大量存在与感染者血清中,是HBV感染者的主要 标志。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s为NT抗体, 能与HBV表面结合,使其失去感染性。HBsAg也 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的成分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 HBV抗原、抗体的检测 检测HBV抗原、 抗体常用的方法有RIA、ELISA法,间接血凝、 反向间接血凝,对流免疫电泳、双向琼脂扩散 法等,其中最敏感的方法是RIA、ELISA。
(二) HBV抗原、抗体的检测检测结果的分析
1 HBsAg和抗HBs HBsAg 是 HBV 感 染 的 一 种 特 异 标 志 。 检 出 HBsAg表示机体感染了HBV,血清HBsAg阳性见于 ①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 ②HBV所致的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 化和原发性肝癌; ③无症状HBsAg携带者
(一) 自动免疫 乙型肝炎疫苗是以纯化的 HBsAg所组成,目前已应用的疫苗有HBsAg血源疫 苗、重组DNA基因工程疫苗。血源疫苗是从HBsAg 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中提纯的HBsAg,经甲醛灭活制 成,安有效,应用后抗HBs阳转率达90%以上。
另有痘苗重组乙肝疫苗、多肽疫苗、哺乳动 物细胞来源的重组乙肝疫苗均在研究之中
我国1992年开始纳入计划免疫,从2002年7月 开始新生儿免费接种
(二) 被动免疫 乙肝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HBIG) 可用于紧急预防
HBIg是取自含有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经 提纯制成。0.08mg/kg,8d以内均有预防效果。 两个月重新注射一次
HBV的治疗 目前治疗乙型肝炎尚无肯定 有效的药物,一般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和免疫 调节药物 同时治疗肝炎可能效果会更好。贺 普丁、病毒唑、干扰素和中草药等对部分病 例有效
②用与HBV分子生物学相似的土拨鼠肝炎病毒 (WHV) 可诱发土拨鼠原发性肝癌。新生土拨鼠感 染WHV后,经3年饲养100%发生肝癌;而未感染鼠 则无一只发生肝癌;
③用HBVDNA探针与肝癌组织进行Southern 印 迹核酸杂交时,获得阳性结果,说明肝癌细胞染 色体上整合有HBV DNA。以上各点说明HBV可能是 原发性肝癌的原因病毒
(三) 免疫防御
HBV 引 起 免 疫 病 理 损 伤 同 时 , 还 表 现 有 免 疫防御的作用 在机体受HBV感染后,能产生一 系列抗体。其中有免疫防御作用的主要是:
抗 HBs 和 抗 PreS2。 抗 HBs 是 NT 抗 体 , 它 可 以 中和体液中HBV,使其失去感染性。抗PreS2可 以封闭病毒与肝细胞表面的PHSA受体,阻止病 毒吸附于肝细胞,亦是NT抗体
1.血液、血制品传播输血、血浆和各种血制 品 (包括丙种球蛋白等) 均可传播乙型肝炎
2.医源性传播 通过注射、手术、采血、拔 牙、内窥镜检查、预防接种、针刺、纹身、各 种医疗器具、甚至工作人员的手,均可传播乙 型肝炎
3.母婴传播 主要是在围产期,分娩时新生 儿经产道接触或吸吞入含HBV的母血、羊水、或 分泌物所致,少数可由于宫内感染,也可通过 母乳、体液或密切接触而传播
HBV所致的病临床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无症 状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 等。病毒在体内增殖,除对肝细胞直接损伤外, 还可引起机体免疫病理损伤
1 病毒致机体免疫低下 HBV感染后,诱导 干扰素产生能力下降,靶细胞的HLA-I类抗原表 达低下。使CTL杀伤能力减弱。幼龄感染HBV易形 成免疫耐受
2 病毒发生变异
HBV的Pre C基因可发生变异,从而不能正确 转译出HBeAg,使病毒逃逸机体对HBeAg的体液 和细胞免疫。近年来发现其变异株可引起重症 肝炎
3 细胞免疫引起的免疫损伤 细胞免疫以 杀伤性T细胞 (CTL) 为主。病毒在肝细胞内 增 殖 后 , 细 胞 表 面 可 有 HBsAg、HBcAg、 或 HBeAg,病毒抗原致敏的T细胞,对细胞膜表 面带有病毒抗原的肝细胞具有杀伤效应以清 除病毒。CTL作用不仅是直接杀伤肝细胞, 同时释放细胞因子,间接发挥细胞免疫效应, 使肝细胞破坏,导致炎症反应,引起肝细胞 损伤,这种由CTL介导的效应有双重性
SHBsAg有不同的亚型,他们有一个共同抗 原表位a和二组互相排斥的亚型抗原表位d/y和 w/r。因此,HBsAg可分为adr、adw、ayr、ayw 等4种亚型。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这些亚型 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同。欧美各国以adw为主, 中东以ayw为主。我国内地和沿海各省汉族主 要为adr型;在广西壮族以adw为主;在西藏、 内蒙和新疆以ayw为主;ayr在我国罕见
抗HBs 是一种NT抗体,因此检出抗HBs表示 机体感染过HBV,并获得对HBV的免疫力。如为 患者则标志已恢复,预后良好;如为乙肝疫苗 接种者则标志对HBV产生了免疫力
2.抗HBc 无中和作用,抗HBcIgM检出阳性 可提示仍有病毒复制
3.HBeAg和抗Hbe HBeAg阳性是体内有HBV 复制和血液传染性强的标志。急性乙肝HBeAg呈 短暂阳性。如持续阳性提示转为慢性,预后不 良。抗HBe见于急性乙肝的恢复期,可持续较长 时间,表示机体获得一定免疫力
4.PreSAg 分为PreS1和PreS2两种抗原。 他们具有吸附与肝细胞受体的表位,其抗原性 比HBAg更强,因其抗体能阻断HBV与肝细胞结合 而其抗病毒作用
(四) 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只有黑猩猩对HBV易感,接种后可发生与人 类相似的急慢性感染。体外细胞培养尚未成功。 近年来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可使HBV基因转移给 小鼠或转染细胞株。将病毒DNA导入肝癌细胞后, 病 毒 可 复 制 并 在 细 胞 中 表 达 HBsAg、HBcAg 和 HBeAg。有此细胞株可持续地产生Dane颗粒。这 些细胞培养可用于抗HBV药物的筛选、疫苗制备 及HBV致病机制研究等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 传染源 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及HBsAg 无症状携带者均为传染源,特别是无症状的 HBsAg携带者,做为传染源危害性更大
(二)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是经血液或注 射途径传播,即非胃肠道的感染。据报道少至 10-6-10-9/ml HBeAg的阳性血清即可引起感 染常见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五) 抵抗力 HBV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对低温、 干燥、紫外线、醚、氯仿、酚等均有抵抗性。 不被70%乙醇灭活。高压灭菌 (121℃10min)、 0.5% 过 氧 乙 酸 、 5 % 次 氯 酸 钠 、 3 % 漂 白 粉 液 、 0.2%新洁尔灭等均可使HBV失活 但应指出,HBV的感染性与HBsAg的抗原活性 并非一致。如100℃10min或pH2.4处理6h均可使 HBV失去感染性,但仍保持HBsAg的抗原活性
—
—
+ 既往感染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1989年初在美国 夏威夷召开的国际肝癌会议上命名的,1991 年HCV被归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由 它引起的肝炎称为丙型肝炎(过去称非甲非 乙型肝炎)。HCV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目 前占输血后肝炎的80%-90%。在我国丙型肝炎 流行率为2.2%。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 乙型肝炎,但症状较经,演变为慢性者多见, 部分患者可发展至肝癌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 床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Ag 抗-HBc 结果分析
+
——
—
— 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急或慢肝炎、携带者
+
+
—
—
+ 急或慢肝炎传染性强
(大三阳)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小三阳)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细胞免疫应答的强弱与临床过程的轻重与 转归有密切关系:
* 当病毒感染肝细胞少时,产生的CTL可将 病毒感染细胞全部杀伤,细胞外HBV,可被抗体 中和。表现为急性肝炎,并可恢复而痊愈
* 若病毒感染细胞数量多,引起细胞免疫应 答超过正常范围,会迅速引起大量细胞坏死,表 现为重症肝炎。
* 若机体免疫功能低下,CTL不能将大量复制 病毒的靶细胞杀伤,造成病毒不断释放,又无 有效的抗体中和病毒,病毒则持续存在并不断 感染肝细胞,构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又可促 进纤维细胞增生,则发生肝硬化
3.HbeAg 由PreC 及C基因编码,整体转录及 转译后成为e抗原 (如仅由C基因转录转译则为 HBcAg)。是一种可溶性抗原,游离存在于血清 中,由于HBeAg出现较HBsAg短暂,并且和Dane颗 粒出现时间相一致,与HBV DNA多聚酶在血流中 的消长动态也基本一致,因此一般把HBeAg作为 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急性乙型肝 炎进入恢复期时HBeAg消失,抗HBe阳性;但抗 HBe亦见于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