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登高》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说课稿本节课我的课题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国家现行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的资源来设计的。
(二)教材地位《登高》是人教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引领学生深刻品味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人的代表作品,引领学生立体化了解诗人,达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目标。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学透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1、从心理的角度来说:高一的学生在思维和想象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他们迫切需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诗歌。
2.从知识积累方面来说: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三首诗歌,已经初步懂得在诵读合作探究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从鉴赏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还仅限于读背,只能把握浅显的内容,感受表面的感情,难以透过文字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对优秀诗人的认知比较平面,难以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及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基础知识,体会作者的感情,熟读成诵;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经典,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登高_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第一:说教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本课重点难点三方面进行说明(一)《登高》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阅读与鉴赏专题下第二单元的内容。
学习这一单元侧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同时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三)教材的重点及难点重点:由于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基于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诗歌景、境、情的关系即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难点: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悲国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第二说学情我们学校是农村高中,学生当中有的语文基础不好,有的语文兴趣不高。
但我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内心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在课堂上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第三:说教法1、诵读法。
“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
“以声达意”、“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
2、提问法和点拨法。
对于《登高》这首诗。
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设置梯度性的问题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突破这一难点。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登高》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
这一单元学习唐代诗歌,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重视朗读背诵。
在此前提下,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人论世。
2、分析意象,把握情感,结合同期作品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课堂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和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时安排为1课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方法以学生诵读体会为主,老师的引导点拨为辅。
用君子登高必赋这一传统导入诗歌,引导学生回顾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入本诗的学习。
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杜甫,知人论世。
抓住四个关键词:诗圣诗史三吏三别沉郁顿挫请学生自由诵读全诗,再请一个同学诵读,稍作点评。
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感受全诗。
思考: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我们是怎样获得这种感受的?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和把握意象,整体感知是诗歌鉴赏的基础,然后以意象为触发点鉴赏全文。
齐读前四句,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渲染内心的情感?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直接在诗歌中圈画。
此问题要求寻找意象,同时训练学生诗歌鉴赏方法及能力。
再读前四句。
探究活动再读全诗探讨一:杜甫的借景悲秋,有何特别之处?这是一个重点,古诗中以“秋”入题的太多,杜甫自己也有很多关于秋的诗,而什么才是杜甫的秋,什么才是《登高》中的秋,这是我们应该把握的。
点拨: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结合意象,重点鉴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句的鉴赏是一个难点,让学生想象联想,描绘画面,再通过画面去感受诗歌中的情境。
齐读三四句探讨二:“万里悲秋常坐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中的八层含义读,断句,由学生回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思考:从这些含义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再读五六联。
《登高》说课稿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诗歌前两句的意境。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恭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
就从教学设计的凭据、教学设计及其理由这两个大的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学情
首先,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他们喜欢探索事物的本质,敢于斗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有时好走极端,产生片面性、主观性、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的倾向,对此就需要老师给与正确的引导。
其次,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精选5篇(一)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政治动荡时期,诗人借登山之喻,娓娓道出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痛苦与忧虑,同时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的结构和意境。
整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四节分别描写了作者在登高途中所见所感,第三节是诗人的自述和自我反省。
整体结构排列严密,白描一股登山的过程,既具有逻辑性又有层次感。
在第一节中,诗人用亲近的词语描绘了登山的过程,达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通过描写眼前美景的方式,诗人在给读者展示这个诗中的登高活动,这是与社会的现状和理想有关的。
第二节则描绘了山中景色的迷人之处,景物的描写与诗人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相对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在第三节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省,也让读者对诗人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一节是诗人对当下和未来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痛苦和对理想追求的坚定。
诗中的意境主要通过描写山水的方式进行构建,以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通过描绘登高过程中的风景和感受,使读者产生了被大自然环抱的感觉。
这种感受与诗人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理想的追求相比较,使诗中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入。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用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
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登山的场景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追求,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另外,在诗中也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篇通顺流畅。
诗人在诗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山上群芳,山下人烟的对比,突显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另外,在诗的结尾,也形成了呼应,前面景物的描写和治国理念的陈述相互呼应,给人以思考与警醒。
最后,我们来评价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成就。
《登高》以登山活动为载体,展示了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通过山水描写和反思自我等手法,既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和痛苦,又展现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登高》说课稿(说课要素全覆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的《登高》,本课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的第三课时,下面开始正式说课。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唐代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人感情。
本诗作为一首优秀的唐代诗歌,学习本诗,不仅能够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学习有如下要求: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基于此,我会重点讲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并通过比较阅读来使学生整体把握诗人杜甫的创作风格,形成传统文化积淀。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学习诗歌要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律诗的独特语言特色,提高体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和对比等方法体会诗人登高而赋情感的几重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悲秋伤己的情感,领会古代诗歌美感,形成传统文化积淀。
(四)说教学重难点诗歌的学习重点在语言特色,难点在于领悟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了解杜甫律诗的风格特点,学习鉴赏律诗的方法,学习诗人抒发感情的多种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登高悲秋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代诗歌言志的抒情性意义。
(五)说教材处理对于本课的讲解,我认为还是应当以学生为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地体悟《登高》的语言特色,探究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和问答法。
我认为这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从而科学高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说学法根据古诗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古代诗歌的能力,本课的学法,拟采用合作探究法和质疑讨论法。
2023年《登高》说课稿
2023年《登高》说课稿2023年《登高》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其一《登高》一、说教材《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目标是鉴赏唐代诗歌。
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的古体诗和杜甫的两首诗歌。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本节课结合以上三首诗歌讲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赏析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2、过程与方法: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二、说教法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如下方法:1、以读代讲。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调动学生读的兴趣。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
2、点拨议论。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平等对话,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规律总结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规律总结,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三、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我校普通班的学生特点,聪明,不好学;积极,不主动;想学,习惯不好。
因此学习中需要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规律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
《登高》的说课稿《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的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必修上登高说课稿
必修上登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上的《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所选诗歌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感受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杜甫诗歌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特色,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此外,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生活阅历和文学素养相对有限,在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
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对仗工整等。
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一、说教材《登高》这首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的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
这一单元为唐诗单元。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在历代诗歌中独领风骚。
它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主义和审美价值。
而李白与杜甫又是唐诗中的“绝代双骄”,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我们学习诗歌,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领会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有鉴赏诗歌的能力。
而每年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高考试题中的答题难点,也是诗歌鉴赏类题型。
综观考试大纲中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内容无外乎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鉴赏诗歌的语言(即炼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即炼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进行循序渐进,有侧重点的诗歌鉴赏训练,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让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下:(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圣杜甫及其作品特点。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在正确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恰当地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通过对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来感知诗歌意境。
思考感悟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3、德育目标: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轨,增强学生心中的祖国意识并培养其爱国情怀。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人审美情趣。
学习体会诗人“位卑末敢忘忧国”的博大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根据杜诗的内容主题和风格特点,我将本课学习的重难点确定如下:1、学习重点:在反复有感情地吟诵诗句中体会诗人的情怀。
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景再现,从而体会诗歌意境。
2、学习难点: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名句。
揣摩本诗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初步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结合诗歌类本文的特点,本节课的教法我设计如下:1、美读情读法:朗读是诗歌散文类文本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具有鲜明学科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均为唐代诗歌,旨在让学生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杰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登高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对于杜甫诗歌中深沉的忧思和复杂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心得,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学习法: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创新能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秋天的视频,展示秋天的景色,如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等,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
《登高》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的《登高》。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诗歌,感受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表达。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秋日登高所见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年老多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阅读基础,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深入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2. 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3. 感受诗人的悲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是诗歌的核心,理解它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这对于学生今后阅读和欣赏其他文学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登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种复杂的情感,如壮志难酬的悲愤、年老多病的愁苦、对身世飘零的感叹等。
这些情感相互交织,需要学生仔细品味和揣摩,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诗歌的主题可以有多种解读,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探讨诗歌的主题。
五、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秋天相关的音乐或图片,引入诗歌的主题。
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
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1)教学对象的说明:《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虽然高二学生是刚刚接触诗歌鉴赏,还比较陌生,但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2)课件的教学功能与特点的说明: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我用ppt制作了教学课件,同时还了声音文件和图片文件,以创设诗歌教学的情境。
1)由于本文属于诗歌,如果单纯的直接读课文会觉得枯燥乏味,加上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所以本次教学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利用ppt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来丰富并填补诗歌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2)该课件还插入音频,所以同学可以欣赏我国注明朗诵家的精彩朗诵。
使得本文更加的优美动听。
通过欣赏名家的朗诵还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诵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3)该课件采用的图片和背景颜色较为亮丽,清雅。
且紧扣教学内容.(3)使用方式说明:该课件主要是教师课堂上辅助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配上该课件,可以让学生对该篇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通过该课件图片、文字、以及朗诵的展现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要从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等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说课稿1大家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
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
(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
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
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
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杜甫)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
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一、教学设计的凭据一)教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主要涉及唐代诗歌。
其中第三篇《登高》是XXX的代表作之一,广为流传。
诗歌表达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写进诗歌中,使得自己的情感和历史的盛衰紧密结合,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对于现在的高中学生来说,研究诗歌情感的抒发方法以及诗人情感的体验对他们有很好的益处。
二)学情: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步入高中学段第三个学期,学生懂得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但是对于XXX的诗歌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诗人沉郁苦痛的感情,并且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探究和分析,来感知XXX上述的这些特点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补充教导,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理念: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感悟诗歌情感,体味人生百态。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一)总体目标及其理由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掌握XXX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
B、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循序渐进和自主探究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使用(1)诵读指导法:熟读成诵,背诵全诗;(2)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课件的介入将诗意形象化;(3)引导探究法: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C、情感价值观目标: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A、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B、教学难点:分析诗歌意象,感受XXX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3、教学方法:教法1)《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注重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必修上登高说课稿
必修上登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八首诗词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登高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此外,学生在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方面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3)学习并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感知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对仗工整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诗歌中的体现。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 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 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因此, 在教学本课时, 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 品味诗歌的情境, 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 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 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 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 除背诵、记忆外, 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因此, 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 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 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 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技能1.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诗意, 能知人论诗, 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 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 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怀走进诗人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 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 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导入法。
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 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 忧国、忧民、忧身, 无尽悲凉, 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
反复吟诵, 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 激发想象力, 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
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 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 因此, 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 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歌本身的发展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这个单元选取了四位诗人共七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始终关注着人生、现实,他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
《杜甫诗三首》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登高》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
它写于大历二年秋天,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伤心伤己的诗人形象,但在这种沉重的感叹中,我们分明感受到蕴涵于中的对生命衰弱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留恋,对国家人民的关注。
这首七言律诗句句押韵,语言凝练,情景交融,意味深长,它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诗歌解读的方法,古诗浩如烟海,要实现新课标的目标定位,就要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情感美。
根据本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
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
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
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
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
非凡。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
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
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2、过程
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
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
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我确立了本课
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
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
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
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
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三、说教法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所以我将采取诵
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
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
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
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
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
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
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语
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
灵沟通的过程。
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培
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
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说学法
学生也将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开展学习活动。
五、教学程序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
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要求,我将在本
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
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将设计
为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将用这样一段话:一千二
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九月
九日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
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浑浊的江
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
几只孤鸟在天空中盘旋。
远处还不
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走来。
他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
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
而让他时刻不忘
的国家此时也是战乱频仍。
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
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共同去领
略诗圣的才情,触摸其慷慨的灵魂。
(二)整体感悟,把握诗歌
在整体感悟环节,将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首先我
会配乐范读诗歌,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学生听读后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体味,就能对《登高》一诗的悲哀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感,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三)研读写景的诗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承接上环节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则存在困难。
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两个问题:
①首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登高秋景图。
③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以上的两个问题设计解决诗歌是怎样写景的问题。
学生通过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领
略诗中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远的境界,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的无尽的悲凉,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基本
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四)研读抒情的诗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命之秋这个层面,可在学生结合文
本研读颈联的基础上,适时的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诗人仅仅
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宋代罗大
经指出此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呢?
此时可结合多媒体展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本
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
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
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
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
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
人生之秋。
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
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进行个人
思考、小组讨论: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这
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读尾联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中的“艰难”一次并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艰难在这里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初中时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更写出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的伟大胸怀。
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平等主体参与讨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五)课堂小结
在最后,我将对本课进行总结:“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这里有对自然秋景的悲伤,有对自身命运的嗟叹,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读这首诗,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明代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确实如此。
”
(六)作业设计:
要求学生课下研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并以小课题的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
布置这项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悲自然之秋
颈联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联忧愤无奈悲国家之秋
总之,这堂课将在美妙的诵读中开始,在学生的思考中结束,我将尽全力去创设温馨、和谐而又创新、热烈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高明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2Healthyeating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