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地显现出来。只有当国门被情愿不情愿地打开之 后, 只有在沦为殖民地的危机面前, 为了解决民族的存 亡问题, 才苏醒了我们的民族自觉意识。 当我们今天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的时 候, 我们正对自己的既往的立场进行着深刻的反思。 当 我们意识到地球是整个人类家园的时候,我们就不再 狭隘地认为保护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仅仅是单纯地涉 及到我们民族命运的重要问题,同时把这一问题已经 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即建设全人类的文化, 使人类文 化具有多样性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我们越来越多地认 识到, 民族的立场和全人类的立场, 或者说民族主义立 场和世界主义立场, 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应该说, 民族 主义的立场针对曾经喧嚣一时的 “欧洲文化中心论” 以 及 “欧洲文化惟一论” 等论调, 肯定是具有现实和进步 意义的。 它在今天的现实世界里, 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 展的长期过程中, 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和积极的意义。 以前, 当人们喋喋不休地争论是全盘西化, 还是全面复 古, 或者是中体西用的时候, 实际上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都自觉不自觉地隐含着一种狭隘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 的立场, 总是把西方文化作为与 “我们” 相对立的、 非此 即彼、 不能相融相济共同繁荣的 “他们” 来看待。 今天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 面对人 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新课题,这种立场的转变就是非 常重要的了, 它会使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方针和措施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观念更新和态度 转换。

据统计,世界现存的生物物种约为 !""" 万种, 但 是, 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仅存几千种, 而每一种民族文 化, 每一种生活方式当中的许多因素正趋消失。 如果说 生物界这些和那些物种的消失引起了我们深深的忧 虑, 那么, 民族文化传统当中的这些和那些因子消失的 速度比生物界还要快,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 的时候都有很强烈的危机感。 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文化为什么一 定要走多样性发展的道路呢?这里还隐含着另外一个 连带的问题, 就是为什么一定要保护宝贵的、 但正在濒 危的民族文化遗产呢?实际上我们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就不能不涉及文化的,或者具体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功能问题。 —— —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各个时代的各种物质的
!"
民间文化
论 坛
不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 同样地, 在谈论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时候,也不能脱离开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 大背景。 —— —长期以来, 对于传统的漠视, 不分青红皂白地 否定传统, 使我们吃了不少苦头。 想凭空地从虚无中创 造一个新的文化天地的企图, 没有结出理想的果实。 今 天的这种全民的反思和觉醒是用相当的代价换来的。 痛定思痛, 人们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理性, 重新审 视和辨析我们的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 ——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过程中, 逐渐地明确了全面、 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向。 对 于文化问题的关注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在精神文明 建设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意 义。 甚至在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文件中, 也一再强调这 项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 大潮中, 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 强 势的外来文化会被一些人视为时尚,而时尚久而久之 会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的价值观。面对这种趋向单一的 文化模式,人们感到极有必要挖掘和发扬中华民族文 化的优秀传统。 —— —近二十年来, 世界各国人民, 特别是发展中国 家,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和珍爱, 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时代潮流。 这在相当 程度上,从外部影响到我们对于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重视态度。
Leabharlann Baidu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刘魁立 (()*$ % ) , 男, 河北省人, 研究员、 教授, 博士。 ()++ 年 ,()’( 年在莫斯科大学及研究生院学习。 ()#+ 年 ,())$ 年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 (-./0 ) 会长, 中国民间文 艺家协会顾问, 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 员 会 副 主 任 , 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 任, 俄罗斯科学院民间文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主要从事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研究。北京, (""&*!1
民间文化
论 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
刘 魁 立
[摘要] 关注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有其时空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国全面、 科学和 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涉及民族命运的重要问题, 同 时是建设全人类文化、 使人类文化得以多样性发展的基础。区分消费文化和认同文化, 对于保护 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吸纳外来文化和继承固有传统, 二者所形成的张力对创造新的 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具有鲜明的共享性特点,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具 有了世界意义。 “文化遗产” 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凝固不变的对象。事物的本真性既不可能脱离 特定的时空而存在; 也不能抛开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昨天的实 录、 今天的现实, 也是明天的预示。 “开发民俗资源” , 不能滥用民间文化遗产而使其内涵空洞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文化战略的眼光来审视, 从全局的、 宏观 的、 历史的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关键词] 文化2民间文化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仅仅是中国, 这种 “天下观” 不可能使我们的民族立场
民间文化
论 坛
和精神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 这里包括生存的需要、 生 理的需要、 情感的需要、 相互交往的需要等等。 —— —文化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的自身的认知 的结晶, 它同时还是进一步认知的基础和出发点。 —非物质文化也是一种规范。人都在一定的文 —— 化环境中生存, 它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人是在这样的 规范中成长, 被这种规范所塑造。 —— —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把处于相同文化环境、 在 同一文化体系下生活的人看成是 “我们” , 把相异文化 的人看成是 “他们” 。 于是, 文化便显示出它的强大的凝 聚力。 —— —人借助文化来调整自己的精神世界,协调家 庭关系、 族群关系、 社会群体关系、 人同自然的关系等 等。 人们是否对于文化的享用可以不加分辨,只采取 某种简单的功利主义的态度, 不加区别地对待呢? 事实 证明,我们在对待各种不同的文化事象时从来都不是 混淆在一起、以同等价值对待的。在我们文化的享用 中, 可能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消费文化: 许多文化 事象不论它的来历如何、 性质如何, 都可以被我们利用 和运用, 因为有了这种利用和运用, 所以, 我们才吸纳 一切与我们有利的文化事象。 另外一种就是认同文化: 有许多文化事象不仅具有利用的价值, 还可以联系 “我 们” 彼此的情感, 密切 “我们” 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说, 它 们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 具有丰富的情感的附加值。 举 例来说, 从 !"!# 年开始, 由孙中山先生首倡, 我们改用 了公历, 把我们的 “年” 降一格改称 “春节” , 把所谓旧历 年的大年初一的 “元旦” , 移来称谓公历的一月一日。 这 项规定实施至今已近百年, 然而, 成效并不显著。我们 说起 “过年” , 仍然指的是过春节, 春节在人们心目里的 地位要高得多, 而且它的含义也深刻得多, 浓重得多。 它不仅仅是像新年一样的节日,同时还有一个感情的 附加值, 即认同的内涵。 它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所有子民 彼此认同的一种标志。区分享用的文化或称消费的文 化和认同的文化,对于我们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 要的意义。 文化传统的这种认同价值,对于生活于这种文化 中的人来说, 就像水对于鱼儿、 空气对于鸟儿一样, 是 自然而然、 习焉不察的, 只有当一个民族面临异文化的 冲击, 或者当一个人置身于另外的文化系统中, 才会挖 掘和体验这种潜在的价值, 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列宁曾 经在纪念 《国际歌》 作者的文章中说过, 一个共产党人 无论走到哪里,即使在异国他乡,只要听到了《国际
歌》 , 就找到了自己的同志。 在我看来, 这就是 《国际歌》 的认同功能。 同样的, 中华民族的子民, 无论身处何方, 即令是天涯海角, “每逢佳节倍思亲” ,到了中秋节, 到 了春节,一定会在心灵深处升腾起爱国之心、恋乡之 情, 体验作为中华子民的一种情结和民族的认同感。

人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 民族的属性应该被 看作是人的根本属性之一,民族的认同感不仅产生民 族的凝聚力, 而且也是萌发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础。 然而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我们发扬和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的 同时, 在不同的时期、 在不同的程度上, 也有吸纳外来 文化的能力和需求。 比如说, 从明代以后我们对西方的 天文学和西方的历法就有很好的学习和引进。 在西方, 由于地圆说和日心说的提出、 望远镜的使用, 导致天文 观测的精度和历法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在中国, 建立一 种精确的历法一直是“奉天承运”的最高统治者的追 求, 因此, 西方传教士介绍进来的西方天文学立刻受到 朝野的欢迎,一时间引发了一个学习西方几何学和天 文学的热潮。 吸纳外来文化和继承原有传统并不是矛盾的, 二 者所形成的张力对于创造新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 于是我们看到, 许多文化系统都有着鲜明的多元特 点, 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里, 这种多元特点, 不仅有吸 纳外来文化的这一侧面,更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尤 为重要的侧面。 例如在美国, 印第安族群贡献了自己的 印第安文化, 波兰、 墨西哥、 玻多黎各等民族的后裔也 做出了自己的文化贡献,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呈现出杂 色的特点;而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则更有自己 的鲜明特色, 它的融汇能力表现得特别强烈。 一位古印 度净饭王的王子所创立的佛教传入我国,走了一条中 国化的道路, 演化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这种已经彻底中 国化了的、 成为自身传统的宗教信仰自隋唐始, 对中国 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那就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 有鲜明的共享性特点,可以被不同的社会群体甚至是 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所享用。正因为有了这种共享性特 点,它才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了重大意 义, 具有了世界意义。 只有世界各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得 到了充分的健康的发展;只有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广大 民众都对自己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加以认真的保护, 才
这种热情有它的时空背景和它的历史必然性。这 与!"世纪#"年代以来的文化热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 看成是它的继续、 扩展和深入。 在我们今天讨论非物质 文化遗产问题的时候,特别是对它进行学理分析的时 候,就不能不连带地或者说是扩大地涉及到整个精神 文化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个技术性的、 枝 节性的、 方法和手段性的举措, 而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 谈论文化问题就不能
的要求, 才促成了这样一项举措的诞生。

最近一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扩大一点 说, 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成为举国上下全民 关注的热门话题。 这股热情的高涨, 我想不是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开展了公布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样一项活动可以解释得了的。 相反的倒是, 因为包括 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广大民众有了高涨的热情和强烈

如果从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两者关系的视角, 来 看我们对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 就会发现, 我们 正在经历着一次具有本质意义的立场转变。中国经历 了几次中外文化交融的繁盛时期。 但应该说, 在相当长 的时间里, 大体保持着大一统的文化格局。明清以来, 先有耶稣会士的传教, 和某些西方科学技术的输入, 后 有帝国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改变了原有的文化 格局。这期间, 针对外来文化提出了种种主张, 什么全 盘西化, 什么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 什么全面复古, 不 论哪一种态度, 总括起来说, 都是从民族的立场出发, 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对立。 在长期的大一统体制的理念约束下,我们并不强 烈地感到中国以外的世界的存在,我们所面对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