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早期思想
主 义 作 为 哲 学 的 地 位 认 识 不 清 , 普 遍 存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没 有 自己 的 哲 学 或 不 是 哲 学 的 思 想 倾 向 。 资 产 阶
级 哲 学 家 局 限 于 对 本 国 哲 学 体 系 内 容 与 方 法 的 研
究 , 在 资 产 阶 级 的 立 场 上 观 察 社 会 , 哲 学 与 社 会 站 将 实 践 相 分 离 , 忽 视 了 思 想 意 识 和 革 命 实 践 之 间 的 关
种 非 马 克 思 主 义 倾 向 。 了 解 这 些 非 正 统 的 马 克 思 主
在 资 本 主 义 普 遍 存 在 的 物 化 现 象 下 , 人 在 劳 动 过 程 中 的 价 值 衡 量 直 接 表 现 为 物 质 的量 化 , 工 具 理 性 行 为 促 使 无 产 阶 级 及 其 组 织 成 员 的 阶 级 意 识 屈 服 于 资
会 现 状 及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时 , 把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作 为
一
现 实 的观 念 构 成 , 视 意 识 形 态 的现 实 性 , 意 识 与 忽 将
存在 、 论与实 践对 立起 来 。 他研 究 哲学 的社会主 理 其 义 者 们 则 用 文 化 哲 学 的 观 念 来 补 充 马 克 思 主 义 。针
“市 民 社 会 ” 为 国 家 概 念 的 延 伸 和 补 充 , 括 政 党 、 作 包 工 会 、 校 、 会 、 闻媒 体 等 民 间 组 织 , 要 用 来 形 学 教 新 主 成 社 会 文 化 价 值 和 道 德 形 态 。 西 方 发 达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把 “市 民 社 会 ” 作 为 预 防 无 产 阶 级 进 攻 的 坚 固 阵
当马克思主义哲学遭遇“人道主义”——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理解方式
式, 而是指有着某些共 同观点 和共通特 征的思潮 。在 这多
种求 同存异 的思潮 内部 , 存在着许多理解 上的差异 。在这
示 人们现实生活 中的本质 和规 律 , 以此指导人们 实际社 并
会生 活的时候 , 人道 主义 就是不合理的和不科学的。 从人 的类本 质上看 ,人 道主 义的这 种抽象 化是合理 的。 为对人 的同类性思考 , 作 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本质 。 从 原始社会 到现代 社会 , 从大 洋彼岸到大 洋此岸 , 只要 是人 , 都具有这样 的共性 。人是 人 的最 高本质 , 这是对人最一般 的抽象 , 它抹去了人的一切差别 , 种共性就是人 的“ 这 类本
切为 了人 ;. , 3爱人 即把人 当人对待 。【2具体说来 , 一个 5 l 7 第 命 题表述 了人道主义对人 的看法 , 二个命题表述 了人道 第 主义的基本价值观 , 三个命题表述 了人道主义关于人 与 第
没有像 “ 证唯 物主义 ” “ 辩 或 历史 唯物主义 ” 的理 解方式 那 样 占领过主导地位 。虽然人们也讲“ 革命 的人道主义 ” 但 , 是这仅仅 是指 向实践的伦理原则 。 在传统理解运 动中 , 马克思主义哲 学一直被看作 是和
人道 主义理解方 式中所指 的“ ” 不是我们现实生活 人 ,
人道 主义哲学思 潮相对立 的无产 阶级 的革 命的世 界观 和
方法论 , 而人道主义则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因此 ,
根本不存在 “ 马克 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 产阶级 的人 道 ,无
主义 , 社会主义 的人道主义” 等说法和概念 。马克思 主义哲 学是科学 的理论 , 是反人道主义的。
在另 一部分西方学者那里 , 马克思主义哲学 被认为是
西方思潮
6、中国应对西方社会思潮挑战的对策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作为社会生活中变动 着的精神之流,不断渗透于社会心理和社 会意识形态的两个层面。在全球化的大潮 中积极应对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实践性和批 判性的挑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 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我们不但要认真地 去分析吸收,还要勇于面对,主动出击。
6、中国应对西方社会思潮挑战的对策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对社会主义的态度
当代各种西方政治思潮为了维护资本主义意识 形态的统治地位,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分 歧,但他们一致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科 学社会主义及其实践。西方政治思潮的各派都 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极力攻击、歪曲马 克思主义,诋毁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策;认为 社会主义是非人道的,错误的;把社会主义说 成是乌托邦等等。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的诋毁、歪曲,完全是为资本主义辩护, 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第一,积极投身于社会思潮全球化的洪流,保障中国话语权。当前 ,国际性的社会思潮主要是欧美的声音,还缺少中国的表白。我们不仅 不能远离全球化的运动而“放弃”话语权,更要勇敢地主张、捍卫和实施 自己的话语权。现在我们还处在思潮的“引进”阶段,很容易在话语权和 价值评判标准上受制于人。我们应当成为社会思潮的输出者,勇敢地站 在时代思潮和道德的制高点上。我们要积极勇敢地参与社会思潮全球化 的洪流,要成为“表述”自我的主体,不能成为“被表述”的对象。 第二,未雨绸缪,迎接社会思潮实践性和批判性的挑战。随着中国 的发展与崛起,会越来越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或各种“超越意识形态”的思 潮、组织与行动关注的主要对象。如何争得国际主流舆论的同情和理解? 这不仅是具体的行为结果,也是政府的国际形象问题,更为深远的是国 际舆论与民意对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态度认同问题。我国传统外交是“重政 府、轻议会”,现在决不能再走上“重政府议会、轻民间思潮”的道路。由 于这些思潮和运动对西方各国政府的超然独立性,一旦出现这种现象, 仅靠传统“外交”是无济于事的;对其回避、绕开或置若罔闻也是不可能 的。与其主动交往、增加了解、建立友谊,以未雨绸缪,把矛盾减到最 小,把不利降到最低才是根本之道。因为,能否正确处理这种思潮的实 践化,对于我们的和平发展战略的实现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西方人学思想简论
西方人学思想简论有关“人”的问题历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人学思想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将消除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作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状况,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导向,展开了对人的发展的阐述。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进行研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由国际共产主义内部一支非正统马克思主义流派发展演变而来,如今已经成为一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一些学者从资本主义的现实状况出发,力图从马克思主义当中寻找解救西方危机的药方。
他们一致认为,人与人性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人学即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
所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无论是早期的卢卡奇、葛兰西,还是后期的萨特、马尔库赛、弗洛姆等,他们的思想都是围绕马克思的“人”而展开的。
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很多,张一兵、杜章智、徐崇温、陈学明、王雨辰等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表过各自不同的见解,但都论及其中对“人”的关怀。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特征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主要有:以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布洛赫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赖希的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及哥德曼、、高兹等人的理论。
虽然不同流派的观点各异,但概括来说,西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特征有四点:首先,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崇尚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哲学,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本学和本体论进行构建。
其次,通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深刻批判了现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突破了传统马克思关于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视角,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西方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有亲密的历史渊源,又有复杂的理论穿插。
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道主义历史观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他们反对、抛弃的只是人道主义历史观,而不是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道主义原那么或人道原那么。
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有三次影响深远的人道主义思潮,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掀起的人道主义思潮,在人道主义史中形成一次重要的理论打破,即区分了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或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根本原那么的人道原那么;一是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
这种区分导致人学学科在中国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有亲密的历史渊源,又有复杂的理论穿插,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络一直是理论分歧的焦点之一。
弄清这个问题,既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理论,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根底学科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民主主义的理论根底。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用人道主义来反对封建统治和论证民主主义。
他们认为,为什么要用民主主义取代封建专制呢?因为民主主义才是符合人性的,即人道主义的,而封建专制是违背人性、人道主义的。
空想社会主义接过了人道主义论据,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这种制度也是违背人性、人道主义的,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人性、人道主义的。
这种以道德原那么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学说,就是空想社会主义,或曰伦理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经历过从民主主义转变为空想社会主义的过程。
他们都曾经是新黑格尔派的成员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在1842年前后由于革命形势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他们在哲学上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只限于自然观,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即人道主义者。
而在政治上他们已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那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道主义已不同于民主主义的人道主义。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德国的草根马克思主义和法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
这些理论的出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扩散和发展,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这些理论家在分
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并试图通过社会转型实现社会的公平
与正义。
德国的草根马克思主义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认为劳动者应该协同合
作来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从而消除剥削。
而法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则更加强调人性
的发展和社会的福利,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改善社会。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草根马克思主义更加
关注经济层面的问题,注重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而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则更加强调
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社会制度的改革。
尽管在具体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
但这些理论都试图通过社会主义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追求社会公平和人的全
面发展。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现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理论为
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启发了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的认识,
并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石。
这些理论也为西方社会主义运动提
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浅议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理想社会的关系
浅议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理想社会的关系摘要人道主义曾经引人注目地出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毫不隐讳地称自己的哲学为人道主义。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指明了实现人道主义的正确途径和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
人道主义是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的基础,但共产主义不是苏联模式,因为它强调的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条件以适合全新的人,它是人道主义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人道主义异化理想社会共产主义一、人道主义的发展历程人道主义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最初是针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来的,要求承认任何具体的人都是人,在人格上无高低贵贱之分,应该尊重人所享有的基本人权,平等待人。
人道主义的核心是人权,其主要内涵包括人的平等和自由。
经济发展使得工人阶级迅速登上政治舞台,在此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反映工人阶级社会政治理想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了。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产生使得人权学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反映了人类追求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美好愿望,但要实现人权的真正理想,首先必须推翻一切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代表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全面要求,是人权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异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都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权理想进行过努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苏联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恰恰相反,高度集权甚至极端专制,使这个国家毫无人权可言。
伴随苏联解体及各种资料的解禁,我们越来越清晰了解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义领头羊的真实面目:疯狂地追求工业进步、残酷地牺牲个人利益以及贪婪地追求个人权势是这个制度的主要动力,极度蔑视人是它的最大特色,把大规模的牺牲看作群众的英雄主义,把残酷的“阶级斗争”等同于革命的坚定,把个性的泯灭和奴才般的顺从当成群众的觉悟,把成千上万的受害者说成革命变革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托洛茨基在其著作《被背叛的革命》描述了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如何堕落,揭露了社会主义苏联的真相:名义上是公有制,其实是一种私有制——官僚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
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探索时期(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思潮)主要流派: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布洛赫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主要观点:卢尔奇,柯尔施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卢尔奇曾为自己部分错误的观点道歉)小结: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误入歧途,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加深理解,及时纠正。
2、20世纪30—60年代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发展时期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新马克思主义)起源:1923年2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的“社会研究所”,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塞库,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主要观点:在求得人在精神方面的真正解放,现代社会中包括理性,科学和技术在内的所有意识形态都在批判之列,构建了自成体系的批判社会理论小结:a. 对大众文化以及文化工业的批判和排斥使其理论充满贵族式的颐指气使的气息,并使其丧失了客观的立场,未能认识到电视这一媒介及其文化的积极功能。
b.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研究媒介的视角。
(2)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威尔海姆·赖希,艾瑞克·弗洛姆,马尔库塞主要观点: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小结:a.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b.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补充c.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简单结合 d.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脱离了物产阶级革命实践13.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了转向时期主要流派:出现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1)分析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埃尔斯特,罗默,布坎南主要观点:革命是一个团体中大多数成员一致性积极地参与集体行动的过程,从个体角度分析,每个个体都有“参加”和“不参加”革命的两种选择,但革命是否成行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还要取决于群体中他人的选择。
人道主义思潮
第二章人道主义思潮人道主义是欧洲几百年来流行最久、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复苏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社会思潮也迅速发展起来。
一、人道主义的涵义人道主义一词在古代没有出现过,但从其思想渊源来看,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人文科学。
古希腊文明不仅创造了哲学、艺术、戏剧,而且还创造了教育。
当时的学校教育包括语法、修辞、逻辑即辩论,(称三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称四学科)七门学科,统称为人文学科。
它对人类知识作统一系统的叙述,对人们进行教授、演讲、辩论提供语言知识、逻辑技巧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并用教育塑造人的个性和使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另一是指人道主义。
这一含义是从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引申出来的,在古罗马时期斯多葛学派得到具体体现与运作。
它启发人们自利的利他主义,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爱自己也爱别人。
这种看法在基督教《圣经》中得到充分体现,如:要去恶从善,要爱人,自己幸福也让人家幸福,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
所以,人道主义一词从这种意义上引申而沿用至今。
到底什么是人道主义?由于对其称呼不同(有的称之为人文主义,有的称之为人性论,有的称之为人文科学。
等等),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其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很难找出人们普遍认可的共同的称呼,所以,就其涵义而言,我们只好选择一些权威解释,如: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人文主义是一种思想态度。
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题。
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源起于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
由于他精通并且热心提倡拉丁古典文学,影响所及,从意大利直到西欧各地。
日后,人们逐渐认为,人文主义无非是讲授古典文学,但是,更为适当的提法是,凡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都是人文主义。
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人文主义从复古活动中获得启发,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异化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很早就出现了,在1844年前后,马克思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又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在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也有人提出了物化,他就是卢卡奇。
一、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学说的精髓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发,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通过现实斗争解放无产者,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破除异化(物化)关系以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这两种看法中第一类属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则属于第二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西欧革命遭到了失败。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
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这样,就与第二国际的科学主义解释、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解释根本不同,于是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批判。
到了1955年,法国梅洛·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并首次把卢卡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历史和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
此后,这个概念才引起了较大反响。
我们可以这样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历史文化背景下,共产党党内外一批知识分子植根于时代变化并以西方哲学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社会现实的产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产生于并发展于西方的地域性限制,又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不同的特定思想内涵;既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又批判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多元化,主张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又批判现实社会主义。
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又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PPT
“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 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 义的继承人”,“不能没有马克恩,没有马克思,没有对村 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名将来:无论如 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 种”。
德里达
卢卡奇的主要观点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物化现象, 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的关系。这种物化现象无所不在,不断 加深,使得物化结构内化到了人的意识之中,形成了认同资本 主义现状的物化意识。这种物化现实和物化意识,最终使社会 现实和社会进程支离破碎,丧失了历史总体性,这是影响无产 阶级革命的主要因素。他的结论是:要扬弃物化,就要依赖于 历史总体性的生成,而历史总体性的生成又依赖于无产阶级的 阶级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就把意识革命提到了无产阶级革命 的核心地位,对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做了很大的修正。
正是在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 该学派强调自己的宗旨是通过讨论来认识真正的、纯粹的马克思主义, 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主张“不是在政党—政治的意义上, 而是在严格的科学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创立了一种自称是 “新型的唯物主义”或“批判的唯物主义”的批判理论。其中的一部分 还吸收了主要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一些新的思想,试图将之“综合”进马 克思主义之中,并得出新的结论,由此引发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 作在1932年正式出版,进一步激发人们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展开深入研 究,也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他的 人道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至此, “两个马克思”和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差异开始为西马所坚持。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 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 义的继承人”,“不能没有马克恩,没有马克思,没有对村 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名将来:无论如 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 种”。 德里达
1、 “十月革命”胜利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国依然按
3、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 理根源的分析 : 4、对20世纪50至60年代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 5、对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欧、北美“造反运动”的指导 6、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效应的研究 的批判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1923 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柯尔施的《马克 思主义和哲学》同时问世,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 潮正式诞生。稍后,意大利共产党人葛兰西在法西斯的监狱里 写作了《狱中札记》。这些著作都对革命的失败做了深刻的反 思,并从理论上批判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庸俗命形势尚 不成熟,或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织工作的不完善,是上述 各个国家的革命最终失败的根源。但是,卢卡奇和葛兰西等人 却分别阐发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观
要想对这一思潮有一个宏观的、总体的把握,就需要对其产 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流派和基 本思想特征等等,作出扼要的叙述。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征
历史背景
照俄国革命的做法发动了革命。但是,这些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来看本应 取得胜利的革命却接二连三地遭到了失败。这一问题,触使当时的革命领导 和理论家展开深入思考。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 作在1932年正式出版,进一步激发人们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展开深入研 究,也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他的 人道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至此, “两个马克思”和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差异开始为西马所坚持。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如果从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算起, 直到1875年写作《哥达纲领批判》算作 中期的话,那么在这一时期里,马克思 的理论活动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总结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 社革命经验,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 和完成。
最后,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的
政治统治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为了长 治久安,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资产阶 级对先前统治的卑鄙行径不得不有所收
敛。对此 ,马克思曾说:“现在的统
治阶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 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 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 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
可见,上述复分析告诉我们, 经济分析虽然是揭示人的本质的 一把钥匙,但是,经济分析必须 是历史主义的,要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考察发展变化了的人性。
第二,为《纽约每日时报论坛》撰稿,评 论这一时期欧亚大陆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第三,写作《资本论》,完成对资本主义 社会的经济解剖。
从表面上来看马克思的中期思想着重对资
本主义和许多重大事件进行了经济和历史的 来进行分析,但本质上来说,马克思的中期 思想是其早期思想继续,是他早期所得出的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结论
为此,马克思又进一步从人们在实践活
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来进一步揭示人的本
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 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早期人
学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它展示了研 究人及社会历史的新视角。
二、对于现实人的具体展开分析研究
(从经济和历史的视角来分析研究人)
马克思一致坚持认为,人具有历史 性,都是“从历史中产生的”,是“一 定的历史的结果”。并且他还认为:这 种历史的个人,并不是来自于“人类的 天性”,而是由不同时期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变革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解放神学马克思主义
解放神学马克思主义是在拉美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它于20世 纪60年代末产生,活跃于70年代初,遭受挫折后,从80年代后 期起逐渐恢复在广大教徒中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秘鲁的古 斯塔夫· 古铁雷斯、巴西的莱奥纳多、博夫、智利的弗朗西斯· 欣 凯拉梅尔特、墨西哥的塞尔都奥· 门德斯· 阿尔塞奥、哥伦比亚的 卡米洛· 托雷斯和尼加拉瓜的埃内斯托· 卡德纳尔等。其主要特点 是,把神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主张用马克思主 义改造神学,试图为广大天主教徒找到一条争取解放的道路。 解放神学马克思主义一反神学同马克思主义公开对立、肆意 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竭力寻找并强调马克思主义与 解放神学的共同之处,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的深刻含义与基督 教精神是一致的,而且是基督教的实质”。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 西方取代存在主义而广泛流传的—种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都塞、普兰查斯。他 们主张把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英美国家一批社会学 家和哲学家,运用分析哲学的原则和方法,从哲学、经济 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而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柯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命题和首要性命题的论证,罗默关于剥削的一般理论和赖 特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理论是其主要研究成果。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以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 克思主义的理解缺乏细致的分析和有条理的解释,很难真 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只有运用精确严谨的分析方法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和基本概念进行分析,才能使之 符合“明晰性和精确性”的标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出 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传播,对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释,对资本主义社会新情 况和新问题的分析和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人道主义思潮 背景
人道主义概述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
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
在当时是反对封建、宗教统治的武器,曾起过积极作用。
但它作为一种特定的观念形态,始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之上的人道主义,它是维护劳动人民的尊严和权利的学说,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起源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用。
在西方,“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最早在古罗马思想家M.T.西塞罗那里,是指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
这是人道主义最初的含义。
在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是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包含有深刻内容的追求和理想。
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
直到19世纪,人道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这种人道主义理论和思潮逐渐失去了其进步的历史作用。
在现代,西方的思想家们虽然没有放弃人道主义的旗帜,但由于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前途捉摸不定,特别是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严重问题,如精神危机等等,找不到出路,所以他们的人道主义理论,或多或少都具有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的色彩。
含义狭义的人道主义指15世纪前后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与研究哲学、伦理学、艺术和语文中古代文献相联系的世俗思潮和文化教育运动,其目标是按照古代的典范,创立一种摆脱教会权威的、建立在知识和理性基础上的对世界和对人的看法。
人道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及成因
所 谓 “ 道 派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 指 自 2 人 泛 0世 纪 2 0年 代 以 来 , 行 于 西 方 的 以 人 道 主 义 补 充 马 克 思 流
说 明 。那 种 认 为 只 有 使 人 服 从 于 客 观 规 律 、 观 历 客
史条 件才 能得 到 自由的观 点 , 适 用 于 以外 部 机 械 只
克 思主义 者们 用 以改 造社 会 的方 案 , 往 往 以阶级 也
、
人 道 派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的特 征
用 人 本 主 义 “ 释 ” 克 思 哲 学 , 图 使 马 克 思 诠 马 力 哲 学 人 道 化 , 人 道 主 义 的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各 个 流 是 派 的共 同 特 征 , 具 体 体 现 在 : 它
主体 的实 践活 动 。 因此 , 道 主义 的 马克 思 主 义 者 人
人 道 派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特 别 注 重 研 究 马 克 思 的 早 期 著 作 , 其 是 异 化 和 人 道 主 义 。 它 认 为 , 化 范 尤 异
畴 最 为 确 切 地 反 映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人 道 主 义 本 质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 方 法 论 原 则 和 核 心 范 畴 。 是 W 的 -
在 马克 思那 里 , 化理 论贯 串于他 一 生 的理论 著 述 , 异 在他 的思 想 中 占据 着 中心 位 置 。马 克 思 的 奋 斗 目 标 , 是使 一切 人 从异 化 状 态 中解 放 出来 , 此 , 就 因 人 道 主 义 既 是 异 化 劳 动 学 说 的 出 发 点 , 是 共 产 主 义 又
们在谈 论人 与外 界 的关 系时 , 往 高扬 人 在建 构 、 往 改 造世 界 中的创 造性 作 用 , 主体 性 原 则 作 为最 高 原 把 则 , 否 认 外 界 的 客 观 性 、自在 性 , 为 它 只 是 主 体 而 认 的 附 属 物 和 创 造 物 。 从 卢 卡 奇 的 “阶 级 意 识 ” 葛 到 兰 西 的 “ 践 哲 学 ”、 到 萨 特 的 “自 由选 择 ”, 谓 实 再 可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人道主义的狭隘性
学 手 稿 》 解 读 马 克 思 的异 化 理 论 。而 马 克 思 14 年 后 著 作 中存 来 85 在 新 的 异 化 理 论 , 们 只 把 后 期 的 异 化 观 看 作 早 期 异 化 观 的 同质 他
延续 , 样理解是狭隘 的。 这 《 8 4 经 济 学哲 学 手 稿 》 的异 化 观 和 马 克 思 后 期 异 化 观 有 14 年 中
题 , 马克 思 主 义 亦 是 人 道 主 义 。然 而 马 克 思 主 义 只 在 人 与 “ ” 即 神 关 系 层 次 上 以 及 人 与 自然 关 系 层 次 上 肯 定 该 命 题 , 开 这 两个 层 离
德 准 则 是 合 理 的 , 这 里 的 人 只 是 抽 掉 了人 们 之 间具 体 、 实 的关 而 现 系 和 现 实 差 别 的 抽 象 的 人 , 仅 被 当 作 人 看 。其 出 发 点 是 错 误 的 , 人 马 克 思 主 义 要 求 从 具 体 的 现 实 的 人 出发 来 理 解 问 题 , 样 人 道 主 这
次 , 入 现 实 、 体 、 史 的 关 系 , 人 和 人 的 关 系 上 , 克 思 主 义 进 具 历 即 马 就无法认同该命题了 。 人 道 主 义 观 认 为 人 的 本 质 无 论 在 人 和 “ ” 是 人 和 自然 的 关 神 还 系 上 都 只 是 抽 象 而 非 历 史 的“ 本 质 ” 是 每 个 人 所 固有 的 抽 象 吴 , 类 , 这 仅 指 出 了 寻 找 人 本 质 的 思 考 方 向 , 未 揭 示 人 的 真 实 本 质 。 但 并
质抽 象 而 非 历 史 的 理 解 。马 克 思 主 义 认 为 , 与 自然 相 区 别 , 的 人 人 本 质 是 劳 动 与 实 践 ; 于 人 相 区 别 , 的 本 质 是 “ 切 社 会 关 系 的 人 人 一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道主义问题新探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道主义问题新探作者:嵇睿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3期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层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重要研究向度。
人道主义肇始于西方意识形态思潮,其间经历了“理性与至善”、“上帝与原罪”、“欲望与禀性”、“存在与本质”四个思想“堆叠”阶段。
自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来,马克思从根本上破除了以往人道主义“横向展开”的解释范式,并沿着“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的辩证法中予以“新解”,即表现为“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内在融合”、“阶段性和长远性的相互依存”、“客观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以及“同一性和差异性的交融互通”的四大纵向理解。
同时,“历史人道主义”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道义特质,其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三大重要现代化任务予以深刻启明。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人道主义;横向堆叠;纵向延伸中图分类号: B03; B82-06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3.012引言自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认定晚期马克思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仅仅局限于对历史范畴的探讨,而完全排除了“人”在其中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人道主义仿佛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存在着“断裂”的一环。
对于“人道问题”的回应便成为衔接“断裂”的关键枢纽,同时,澄明马克思与人道主义之间的逻辑线索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人道”究竟在整个历史唯物主义中居于何种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热烈讨论。
不同学者在这一系列问题上见仁见智,部分学者同阿尔都塞处于同一立场,认为马克思没有始终立足于“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存在“晚期”马克思和“早期”马克思之间的明显割裂。
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表达中蕴藏着“人的逻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及定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总结
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及定义
产生时间: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产生背景:1924年,法兰克大学研究中心成立了,一 批知识分子集合在这里进行学术交流,到1930年,霍克 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该机构便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思考方式,旨在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 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在此基础上发 展而来。 定义: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 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严格意义上说,她它是一个马克 思主义的学术机构。该学派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 批判理论,如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等等。
现代西方国家中一 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 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它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 种“左”倾思潮,在受 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 在党外发展起来。这股 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 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 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 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 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
•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争议之二
存在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的, 所以存在主义是一种现实主义,它讨论的是社会生活 和人的处境而不是自然哲学问题。 •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是尼采的唯意志论和克尔恺郭 尔的神秘主义,所以存在主义实际上还是一种唯心主 义,而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则说明存在主义是一 种独特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这是和马 克思主义根本矛盾的,所以,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一样,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相互借 鉴,但完全的“改铸”是不可能的。 • 事实也证明,在思想斗争了数十年后,萨特终于和 法共决裂。最后,萨特总结自己的一生,依然把自己 称作无政府主义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两种思潮。
一种是人道主义思潮,一种是科学主艾思潮。
其中,人道主义思潮不仅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而且对东欧国家和苏联,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主义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基本观点进行了考察和探析,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有限的、确定的意义上可以容纳人道主义的合理思想,但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
[关键词]人道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两种思潮:一种是人道主义思潮;一种是科学主义思潮。
其中,人道主义思潮发端于卢卡奇、柯尔施,逐渐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主流。
这种思潮在发展中形成各种不同的派别,如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等等。
这些派别的产生背景与思想内涵虽然不尽一致,但却具有一个基本共识:即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
这种认识不仅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而且对东欧各国和原苏联,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主义实践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
应该说,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人道主义有着当时时代的需要,但这种思潮也的确对马克思主义有着一定的曲解和误解。
对这一思潮作一番新的考察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也具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失败教训的产物。
大战中惨无人道的大规模杀戮值不值得反思?大好形势下发动的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为什么竟然会失败?这样的问题不能不触发一代思想家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思考,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端,正是源于这种对新形势下无产阶级的任务、战略和路线的全盘思考。
从标志性成果而言,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葛兰西的《狱中札记》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端阶段的三块“里程碑”。
这三位出身和学理背景不尽相同的思想家从不同角度突出了对于无产阶级这一革命主体自身问题的重视,突出了革命对于解放“人”的重视。
其中,卢卡奇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的概念,并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相区别。
弗洛姆也正因此称卢卡奇为“第一个恢复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的人”。
可以说,以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为标志,逐步形成了一股将人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心地位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
进入30年代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理解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一方面,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首次以德文发表。
该书论述了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诸问题,其中异化问题是重点。
书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称为“实践的人道主义”、“积极的人道主义”、“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这本书的发表在西方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根据《手稿》对马克思主义作人道主义的理解。
该书德文版初版者,德国右翼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耶尔认定,《手稿》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这部著作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现实的人道主义”。
比利时社会党人德曼更是首开“两个马克思论”之先河,用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反对唯物主义的马克思。
马尔库塞也为此发表了长篇论文《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他认为,《手稿》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整个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人本主义这一术语表明,对马克思来说共产主义的基础就是人的本质的某种实现”。
另一方面,法西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初逐渐抬头,并逐步汇成一股汹涌的潮流。
在这股潮流的肆意冲击下,人的生命可以任意践踏,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不值一提,人在意识形态狂热下不过是一种工具。
一个所谓的文明世界为何会沦落到这样一种地步?人的主体地位究竟如何才能得到一种切实的保障?这些问题很自然地成为一切进步思想家和理论家,当然也包括生活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去应对和回答的重大问题。
赖希在《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霍克海默尔在《独裁国家》中、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都综合运用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与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诸方面分析法西斯主义崛起的原因,并用人道主义哲学对抗崇尚强权的法西斯主义哲学,在同法西斯主义斗争中推动了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到了50年代,新的冲击又进一步推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的发展。
一个冲击来自苏共二十大。
赫鲁晓夫在其所作的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中,披露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的一些骇人听闻的做法,将现实共产主义运动中可能存在的非人道方面突现了出来。
对斯大林主义的这一解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内心世界引起的震动是巨大和无可估量的。
西方的左翼人士开始用怀疑的目光重新打量苏联这片曾被认为是理想的国土,西方国家共产党组织内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党员退了党。
在苏共二十大所引起的“大地震”后,马尔库塞出版了《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萨特发表了《辩证理性批判》、弗洛姆写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模式和斯大林主义的现象作了颇为独到的分析。
特别是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如果不把人本身作为它的基础而重新纳入自身之中,那么它将变质为一种非人的人学”,他提出了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口号,更推动了人道主义思潮的发展。
而另一个冲击则来自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对人形成的新“异化”压力。
商品经济在自身发展的新阶段中,已表现得不再只是一种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还成为一种把所有消费者转化成为实现自身无度增长的工具;它不仅满足着人们的各种欲望,而且还在制造着层出不穷的欲望;它在提供人们更多“余暇时间”的同时,却前所未有地使人更加奔忙、更加紧张。
正是这种使人的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商品经济悖论的存在,激起了关心着人类解放和命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新的思考。
马尔库塞的《单面人》一书,揭示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实现了社会一体化、失去其内在否定性而只剩下维护现在制度肯定性的单面社会,分析了哲学的历史制约性以及单面社会中的人的解放问题。
哈贝马斯在《科学与技术即意识形态》和《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这些论著中,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都有着这方面的思考。
60年代末,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得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引起了更为广泛的注意。
因美国政府进行侵越战争,实施种族歧视政策,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教育危机等,1968年爆发了席卷北美和西欧的自二战以来最为激烈的学潮和工潮,法国甚至发生了震撼世界的“五月风暴”。
在“五月风暴”中,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了新左派造反运动的理论武器,马尔库塞和萨特都曾积极地声援了这一运动。
这说明,以前还停留在理论界、学院狭小圈子内的这股思潮此时已在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群众抗议运动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和实际影响。
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又有了自己新的发展形式。
在新的社会背景、知识背景和人文关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延续着自己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形成了新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比如颇具盛名的法兰克福学派形成了自己所谓的“语言学转折”,试图用语言学领域中的方法论突破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当属其中的佼佼者;又如高兹、里斯等人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结合起来,创建所谓的“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高兹还力图把社会主义同后工业形态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所谓的“后工业社会主义”理论。
在上述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潮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本身包含着各种理论流派,而各代表人物在某些问题上的主张也不尽相同,甚至会相反,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
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人性、人的本质理解上,认为人是人的最高价值、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要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爱人。
第二,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理解上,认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中心。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把抽象的个人在世界中的存在作为其出发点,并以此来,理解和解决一切哲学问题。
第三,在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的理解上,把异化理解为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分离,异化的克服就是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范畴最为确切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和核心范畴。
第四,在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上,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主体性被忽视了,过分地强调了客观规律的制约性。
从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到萨特的“自由选择”,贯穿着一条强调和突出人的主体性的路线。
第五,在对辩证法的理解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辩法是以人为中介的辩证法。
如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只是一种历史辩证法,“认识到这种方法被限定在历史的和社会的范围内,这是特别重要的”。
萨特也认为辩证法应当在人同自然界、同种种既定条件的关系之中和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被探究。
二、马克思主义不能归结为人道主义历史地看,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产生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包含有相当积极的因素。
比如它对主体性的强调,对历史辩证法的重视以及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克服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解中所具有的机械论色彩,有助于突出时代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论特点。
在这一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读既有着自己的理论意义,更有着一种功能性的现实意义。
但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积极的因素与对马克思主义作人道主义理解没有必然联系。
换言之,这些方面虽然是人道主义理解的共同观点,但不是其特有观点。
下面仅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特有观点进行评析,从而对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较全面的比较。
第一,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的最高价值、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要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爱人。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的最高价值”、“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被人道主义理解者看作是体现人道主义价值观念的基本命题,其中“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比“人是人的最高价值”、“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更为基本,更体现着人道主义最本质的意义。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肯定这几个命题,所以马克思主义也是人道主义。
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否肯定这几个人道主义的命题呢?马克思主义可以在以下两种意义上肯定“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和“人是人的最高价值”。
其一,在人与“神”的关系层次上,人是为了人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神”的利益而活动。
其二,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次上,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然的利益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