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列国”,孔子到过哪些地方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孔子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本书就采用了这个时间顺序来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也按照这个时间分段,来介绍孔子的生平,并借助故事和对话来介绍孔子的思想。
01孔子的家世孔子一生推崇周朝文化。
晚年,他很难过,因为他很久没有梦见周公姬旦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周朝礼乐文化的坚定维护者和弘扬者。
他确实是被周朝灭了的商朝后裔。
微子启和微仲衍都是纣王的兄长。
商朝灭亡后,微子启被周天子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传位给了他的弟弟微仲衍,孔子就是微仲衍的第十四代子孙。
微仲衍把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儿子,即宋公,这是第2代。
宋公佑有两个儿子:夫差和傅斯,后者继承皇位,夫差和是孔子的祖先,是第三代。
正考父是弗父何的曾孙,也就是第7代。
孔父嘉是正考父之子,连做宋穆公、宋殇公两朝大司马,这是第8代。
到了木金父这一带,他的父亲孔父嘉被权臣陷害致死,只好举家逃往鲁国,身份也降为依靠俸禄为生的的”士”,这是第9代。
孔防叔是木金父的孙子,这是第11代。
叔梁纥(hé)是孔防叔的孙子,这是13代。
叔梁纥六十几岁娶了15岁的颜徵在,老来得子,取名孔丘,是为孔子。
由孔子的家世来看,这是一个逐步没落的家族,身份从王室一步步下降为诸侯、公卿和士。
实际上孔子的生母是普通百姓,没有贵族身份,因此在很多记载中,这段婚姻是不被认可的,《史记》中也把两人的结合叫做野合,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身份连个士都算不上。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十八岁的颜徵在只好从大家庭里搬出来到鲁国首都曲阜艰难地生活。
更为不幸的是,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02十五志于学孔子的母亲虽然年轻,但对教育懂得很多。
她买了一个礼器作为孔子的玩具。
就这样,她在和孔子玩耍的时候,对礼乐产生了兴趣。
她成功地引导了孔子的利益取向,并潜移默化地向孔子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即理想社会是礼仪指导下的社会;理想的人是一个言行举止得体的人。
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国的故事导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为了推广儒家文化,他周游列国进行宣传。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吧!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也很热衷于政治,尽管他在从政的道路上苦苦地上下求索,百折不挠,甚至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意志,但其政治理想终究只是个美丽的梦。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的尼丘(今山东曲阜东南尼丘山)。
父亲叔梁纥是位年近古稀的乡邑大夫,母亲颜徵在却是个妙龄少女。
据当地民间传说,他们老夫少妻前往尼丘祈祷山神,在山洞中休息时生了孔子。
因为孔子出生在尼丘山,又加之出生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形同于丘,所以取名为丘,字仲尼,姓孔氏。
当时,这老夫少妻哪里知道,他们生育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名人。
叔梁纥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孔子可谓祖出名门,家世遥远。
当商朝土崩瓦解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宋(今河南商丘)。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
微仲的四世孙弗父何本该继承王位,但他把王位让给了弟弟,因此弗父何的子孙便在宋国世代为卿。
弗父何的五世孙孔父嘉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杀,他的儿子木金父逃到鲁定居,子孙后代以孔为姓。
叔梁纥是木金父的四世孙。
孔氏出于殷商贵胄,先祖弗父何又有谦让宋国君位的美德,尽管流落鲁国,但受到鲁国的尊重,鲁人以贵族相待。
叔梁纥先娶一妻施氏,生九女,后又娶一妾,生一子孟皮,是个瘸子。
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才娶了颜徵在,生孔子。
按照当时的礼俗,年逾花甲的人是不适合再娶少妻生子的,但是叔梁纥却做到了。
他之所以能娶少妻颜徵在,除了背景比较特殊的贵族身份,可能和他的战功有很大关系。
据史所载,叔梁纥是位力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曾在鲁国立过两次显赫战功。
一次是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的倡阳之战,鲁国伙同其他诸侯国一起攻打逼阳国。
当鲁军攻破逼阳城时,逼阳城的守城士兵突然放下悬门,拦腰砍断鲁军,已经进城的鲁军面临灭顶之灾,就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叔梁纥奋不顾身,英勇地用双手托起城门,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鲁军。
《孔子的故事》阅读理解题
《孔子的故事》阅读理解1.本文介绍孔子一生中的一些事情,请简要概括,每件事情概括在5个字以内。
答案:17岁那年,发愤读书;快到30岁时,拜访老子;30岁时,悲悼子产;55—69:周游列国;63岁时,潜心教学;73岁时,悲伤去世。
2.文章在介绍孔子一生各时期的事件时,写的篇幅笔墨是不一样的。
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答案:这样写好,因为作者重点介绍的是孔子的思想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将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将思想融汇到文化典籍等内容,这些内容正是孔子成为伟大人物的核心,这样写可以避免将孔子的生平泛泛而谈,没有重点。
3.文章的题目是《孔子的故事》,但作者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却花了不少笔墨写了季札和子产的故事,你认为这部分内容放在这里合适吗?为什么?答案:合适,因为写季札的才学和子产的思想,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思想,因为季札观礼这件事可以反应出孔子小时候鲁国的文化空气,也说明孔子从小就受到季札的影响,同样,子产在政治上的开明思想也影响了孔子的民主思想。
所以,写季札和子产的故事是从侧面烘托孔子的思想。
4.如何用一句话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答案: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5.简单讲讲孔子的身世。
答案: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后来宋国太宰华父督作乱,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到鲁国,卿位丧失,下降为士。
孔子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孔子在其兄弟中排行老二。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其身世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6.孔子曾在鲁国任司空、司寇等职位,你知道司空、司寇是什么官职吗?答案:司空也叫司工,是管理生产和建筑的官员。
司寇是主管刑狱的官员。
据《尚书》《左传》记载,在周武王、周公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
关于孔子生平故事有哪些
关于孔子生平故事有哪些孔子卫相这个故事出自于《韩非子》,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孔子到卫国担任相国发生的事,故事主角主要是孔子的一个名叫子皋的弟子与一个被砍掉脚的犯人。
故事是这样的:孔子在卫国担当相国的时候,他的一个名叫子皋的弟子去了监狱做管理监狱的官吏。
他受命砍断了一个犯人的脚,并且让那个人在监狱守门。
那时,有个人在卫君面前说关于孔子的坏话,冤枉孔子,说孔子想要犯上作乱。
卫君听后就想捉拿孔子。
因此孔子就逃走了,他的弟子们也跟着他一起逃跑。
子皋跟着跑出大门,就在那个时候,曾经被子皋砍掉腿的守门人让子皋躲到了监狱大门边的地下室,也因此,那些来捉拿的人没有抓到子皋。
到了半夜的时候,子皋就很疑惑地问断腿的守门人:“我曾经因为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而砍掉了你的脚,而现在这种时候你正好可以向我报仇,为什么反而帮助我呢,我并没有做可以让你报答我的事。
”守门人这样答道:“我的脚被砍掉是因为我犯了罪,这是我应该得到的惩罚,没有办法可以避免。
但是在我被您审问时,您已经尽量将我在法定的范围里从轻处罚了,并且还指导我依照法令申诉,等到我被定罪后,您还为我感到悲伤,所以我知道您的那番心意。
我也知道,您的心意并不是出于想要偏袒我的罪行,而是您自身的仁爱品行,这也是我欣赏感激您的地方。
”《阳货欲见孔子》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孔子怀着远大政治理想抱负,一直在寻找出仕做官的途径,又不屑与阳货一干人等“同流合污”。
面对阳货的“橄榄枝”和出仕之路,他该如何抉择呢?此文描写生动有趣,充分描写了孔子矛盾的心理。
文章讲述的是阳货想去拜见孔子,可是孔子对他避而远之,不想与他相见。
为了能够见到孔子,阳货想了一条计谋,给孔子送礼,送一只烤猪。
当时的国家以礼治国,孔子本身也是个非常敬重“礼数”的人,也懂得“礼尚往来”的规矩。
所以,在接收到礼物之后肯定也是会回礼。
孔子不想见到阳货,于是专门打听了阳货不在家的那一天去登门拜谢。
没想到,冤家路窄,两个人在路上碰见了。
孔子周游列国去了哪些国家
孔子周游列国去了哪些国家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孔子周游列国时间表·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路经匡地,被围困。
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
后又返回卫都。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
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
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
经过曹国到宋国。
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
子路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
子路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子路问津。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
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途中产生的历史典故“子路问津”。
“指点迷津”。
简介。
公元前497年。
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鲁国。
开始周游列国。
到公元前484年。
孔子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致力于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载。
先后到过卫。
曹。
宋。
郑。
陈。
蔡。
楚。
齐。
周等诸侯国。
期间。
孔子及其弟子经历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事情。
影响深远的便是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时。
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途中产生的历史典故“子路问津”。
“指点迷津”。
文献考证。
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和情理推断。
罗山县的子路问津处比较可信。
据清朝乾隆年间《罗山县志》记载:“桀溺畈。
在问津处北。
相传桀溺旧居于此。
”孔子及其弟子在“绝粮”事件之后。
从新蔡。
经息县。
来到罗山县子路问津处。
向南通过九里关可到楚国都城郢。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公元前489年。
吴伐陈。
楚救陈。
驻军城父。
当时楚昭王因为救陈正在城父。
而不在郢。
楚国大夫叶公沈诸梁等驻守在负函。
孔子及其弟子于是自东向北拐个直角弯。
经今平桥区五里店镇来到负函。
拜见叶公沈诸梁。
正是因为这个直角拐弯。
子路问津处在今罗山县子路镇才成了必然。
春秋晚期。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积极传播儒家学说。
争取当权者的支持。
以实践自己“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
谁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用他。
公元前489年。
孔子一行在赴楚国负函途中。
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
可是前面有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
那条河不是太宽。
远远望去。
河道蜿蜒曲折。
水如银带。
近看河水清澈见底。
与另一条河流在此汇合。
子路这天傍晚。
孔子师徒走到这里。
就是找不到渡口。
没有渡口怎么过河呢?正当孔子和他的弟子为过河犯愁之际。
他们看到不远处田野里有两位老人正在低头锄地。
这两位老人正是当时隐居在这里的高士长沮和桀溺。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kǒnɡ zǐ)周游列国路线图】孔子周游列国孔子(kǒnɡ zǐ)周游列国路线图曲阜→兖州→帝丘(dì qiū)(濮阳)→匡→蒲(长垣)→帝丘(濮阳)→陶丘(定陶)→宋(商丘)→郑(新郑)→陈(淮阳)→蔡(上蔡)→负函(信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后期伟大(wěidà)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hǎo xué),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 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时机,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九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孔子生平经历
孔子生平经历孔子的祖先原本是宋国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后,家世逐渐衰落,最后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就逃往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只是一名地位不高的普通武士,但他身材魁梧,武艺高强,屡次立下战功。
叔梁纥的第一任妻子为他生下九个女儿,他的小妾倒是生有一个儿子,但腿有残疾。
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男孩,叔梁纥又娶了颜征在,并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祈祷。
公元前551年,颜征在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丘,字仲尼,就是后来的孔子。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为了给孔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母亲颜征在带领全家从邹邑搬迁到了曲阜阙里。
鲁国保留了较为完备的周代礼乐文明,孔子幼时即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模拟、演习各种礼仪。
由于家境贫寒,孔子少时就需要参加劳动。
尽管如此,孔子仍然热爱学习,在15岁时就立下求学问道的大志向。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他回答说,这是由于我年少的时候贫贱,不得不去学做各种粗鄙的事情。
孔子1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为了维持生计,孔子出任了一些职位很低的官吏。
他做过看管仓库的“委吏”,也当过负责牛羊放牧、牲畜蕃息的“乘田”。
闲暇时间里,他喜爱读书,手不释卷。
鲁国有很深的文化积淀,汇集了众多博学多识的人才,孔子一有时机就向他们请教。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主动地向一切能够给自己教益的人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使他视野开阔、学识广博。
太庙是鲁国祭祀他们的先祖周公的地方,这里的礼节仪式最为规范纯正。
孔子在太庙中协助祭祀的时候,每遇到一件事情都要问个清楚明白,表现得十分敬重谨慎。
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孔子终于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取得了“士”的资格。
掌握这些技艺,在当时是出仕做官的前提。
孔子好学深思、熟悉礼仪,这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声望。
他19岁娶妻,第二年他的儿子出生之时,鲁国国君送来一条鲤鱼以示祝贺。
孔子很感激鲁君的赏赐,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30岁之后,孔子开始兴办私学,收徒设教,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孔子周游列国,只言片语汇成儒家经典仿写杜甫
孔子周游列国,只言片语汇成儒家经典仿写杜甫摘要:1.孔子周游列国的背景和目的2.杜甫仿写杜甫的儒家经典作品3.儒家经典的价值和影响正文:1.孔子周游列国的背景和目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传播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孔子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在这期间,他游历了齐、鲁、宋、陈、蔡等诸侯国,与各国的君主、臣子、学者交流,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知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杜甫仿写杜甫的儒家经典作品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史”。
他生活在唐朝,距离孔子的时代已有千年之久。
然而,杜甫对孔子的学说和思想非常敬仰,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多次提及孔子及其学说。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儒家经典的仿写,如《前出塞》中“驱敌勇进老至矣,悬车不显至诚之至”,这里的“至诚”便是源于儒家经典《中庸》中的“至诚之道”。
3.儒家经典的价值和影响儒家经典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著作。
这些经典不仅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儒家经典主张“仁爱”、“忠诚”、“孝顺”等道德品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这些观念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形成了儒家经典。
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多次提及并仿写儒家经典,体现了他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敬仰。
电影《孔子》观后感15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15篇电影《孔子》观后感15篇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孔子》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孔子》观后感1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
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
在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我看到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
那么多有见地的政治思想和四两拨千斤的军事谋略,只能寄托给能够采纳他的明君智臣,这不能不说是其命运的悲哀。
所以当我们看到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到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
电影的结尾我们看到堆积成山的竹简被各种颜色的布匹分类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驰骋疆场时争与让的哲学,满头白发的孔圣人就那样安详的坐化期间,窗外是一个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
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
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样,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
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纵贯古今。
也许,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过粗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确实感到了孔子的真实存在。
其实不管你认不认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记,这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
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炼,几次火浴后的凤凰涅盘,让他拥有了可以撼动世界的力量。
所以,不管我们是商人,还是政客,是妇孺还是童叟,我们真的该时常扪心自问:“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电影《孔子》观后感2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当面恭维而背后毁谤之人和只会夸夸其谈说大话之 以下情况:一是“言未及之而言”,意为不该说话 人交朋友,对我们是有损而无益的[3]。那么,什么 时却乱插嘴。对方还在讲述某些事情时就迫不及待
是益友?《学而》载:“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 打断其话语,孔子称之为“躁”,即“急躁”,这 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2]7 即在家能尽 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二是“言及之而不言”,是
第 41 卷 第 5 期 Vo1.41 No.5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5.005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2021 年 5 月 20 日 May 20, 2021
孔子认为,道相同,则可为朋友,道不同,则选择 情,也不能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谈到平等,《论语·乡 不相为谋。这里的“道”外延很广,既可指世界观、 党》载:“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2]150
人生观、价值观,也可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有 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不被任何物质的东西所牵绊,是
时还可理解为人生境界等[4]。
许 娥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论语》记载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其中对社会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朋友关系就隶属于该部分。关于交友,孔子有一定的方法和原则:一是交友法则,即正己修身;二是择友之
策,即择贤、择益、择同;三是处友之道,注意把握“度”,同时注意“言”“行”。
心孝顺父母,工作中不怕困难,必要时愿意为国献 说到真正该说话的时候又不说了,即“隐”,意为
孔子周游列国的研究报告
孔子周游列国的研究报告孔子周游列国是其一生的重大事件。
他自述“三十而立”,即三十岁时立定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对天下一些重大事情的看法,积极投入政治活动。
由三十到七十三岁去世的四十多年中,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占去三分之一时间。
再以孔子与各国君主接触,宣传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说,又是联系最广、影响面最大的一段时间。
为此,对孔子的这段历史有必要仔细辨析。
对此略抒浅见于此。
1、周游列国的原因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五十五岁的孔子,抛弃鲁国三公之一——大司寇的高位,带领弟子们到鲁国之外周游。
为什么?应有四个原因:一为“送女乐”事件。
在此前不久的夹谷之会上,齐国要用武力摄服鲁国,当时身为相礼的孔子,用周礼作武器,拙败了齐国的企图,在国内威信大增,齐国为此忧虑,于是齐景公采纳黎鋇的建议,向鲁国送去八十名娇艳的舞女和一百二十匹身披着锦绣的马,陈列到鲁国稷门外。
孔子知道鲁君如果收下便会骄奢淫佚,不理政事,坚决反对收下。
执政大夫季桓子却主张收下,鲁定公碍于面子,不好马上说收,却以巡视为名,到稷门看了三次,后来收下了。
孔子愤怒地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孔子认为这样一来舞女腐蚀国君,当政的“小人”进谗言,鲁国政治不会清明,自己的理想不能推行,故而离开。
二为“失膰”事。
孔子要马上离去,弟子们说鲁国就要祭天了,按照旧制国君祭天时的膰肉,要在祭后分给大臣。
弟子们请他再等几天,说如果送来膰肉,说明国君还器重您。
孔子为此等了三天,也未见人送祭肉来,便知道鲁国国君对自己失去了信任,才决定离开。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
三因孔子主持隳三都的事件。
当年季桓子的家臣阳虎在鲁国叛乱,孔子态度明朗地反对阳虎,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桓子认为孔子和自己政治观点一致,便请鲁君任命他为中都宰。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又不断擢升为司空、大司寇。
孔子一旦大权在握,便开展了维护鲁君利益、削弱大夫势力的“隳三都”活动。
他先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说:依照周礼,“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
孔子周游列国的小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小故事讲儒家。
就先要讲孔子——孔子是奠定中国儒家的思想的人,讲到孔子,就要说说他的小故事。
下面是yjbys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孔子周游列国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
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
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
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
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
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
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
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
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
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
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
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
”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
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
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
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
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
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
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
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
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
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
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
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孔子周游列国大家都有听过,那么你知道孔子何时到达哪里吗?下面由店铺列举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具体路线,希望你喜欢。
周游列国具体路线过程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对他待遇不错,也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
但因有人进谗言,致令卫君生疑,孔子怕获罪,只六个月就离开卫国。
在去陈地的路上,因为误会被围于匡五日,孔子以文化的传人自勉,终究度过难关。
过了蒲地,仅月余又返回卫国,寄居蘧伯玉家。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兴。
过了月余,因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之车在宦官之后,孔子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为耻,于是,离开卫国。
孔子一行又从曹到宋,遇司马桓魋加害未成。
再到郑国,与弟子失散,人讥之为“似丧家之狗”。
到了陈国,“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代陈”,孔子又离陈国,路过蒲地再次受阻。
蒲人要挟孔子说:“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了你。
”于是,孔子与蒲人盟誓,但是,孔子认为在要挟之下的盟誓是不受神灵保护的,所以,他还是去了卫国。
这说明孔子是善于变通的。
e到了卫国,卫灵公很高兴,到郊外迎接,并问是否可以伐蒲,孔子说可以,但是,卫灵公虽称好却终究未伐蒲,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然而,卫灵公始终不用孔子,孔子只好离开了卫国。
佛肸叛乱,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于子路阻止。
但是,孔子说:“我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又想要去见赵简子,但是因为“君子讳伤其类”而未前去。
再次返回卫国,卫灵公向他问军阵之事,孔子说自己只学了“俎豆之事”、未学“军旅之事”拒绝回答。
这并不能证明孔子确实不懂军事。
只是因为当时孔子不想说。
因为卫灵公不重视孔子,孔子就到陈国去了。
卫灵公死后,出公继位,孔子已六十岁。
鲁国季桓子病重,嘱咐季康子,等他死后要使孔子回来作相,但是,季康子听了公之鱼的话,没有召回孔子,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
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国(当时已经成为楚地)。
孔子周游列国...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孔子周游列国【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时期【内容】孔子名叫孔丘,鲁国人,父亲叔梁纥是个武官,但在鲁国没什么地位。
孔子三岁丧父,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跟随母亲搬到曲阜住下来,以后便在那里长大成人。
孔子年幼时就聪明好学,对礼节很感兴趣,经常模仿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少年时,他读书用功,精通六艺(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
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又因为崇尚周礼,将西周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姬旦视为圣人,自己对古礼也特别熟悉,被当时的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这时的孔子想投身仕途,因此非常关注天下大事,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但是,他只做过一些管理仓库和牧业的小吏。
不过,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不管官职多么卑微,都非常认真,因此成绩很突出。
虽然在仕途上不顺心,但因为博学多才,精通周礼,孔子到三十岁时,就已经小有名气。
有些人还慕名而来,拜他为师。
孔子索性就收起学生,办起学来。
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终时,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去向孔子学礼。
后来,孟僖子的儿子把孔子推荐给鲁昭公。
鲁昭公就派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制度。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并召见了孔子,就秦穆公称霸的问题与他讨论,由此孔子和齐景公相识。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已经三十五岁,鲁国发生内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等权臣驱逐了鲁昭公。
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来到齐国。
孔子再次见到齐景公,并向他表述了自己政治主张。
齐景公非常赏识,想重用他,并打算封田地给孔子,可是大夫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反对用他,齐景公听从了晏婴的建议。
在齐国呆了两年,孔子受到排挤,齐国大夫想要加害与他。
孔子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管用了。
于是,孔子仓皇逃回鲁国。
此时,鲁国的政权仍旧掌握在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的手里。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因此被称为“三桓”,三桓又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些家臣控制,因此实际上,鲁国的政权是掌握在三桓的一些家臣手里的,史称“陪臣执国政”。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周游列国年序表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路经匡地,被围困。
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
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
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
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
经过曹国到宋国。
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
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
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
是年吴伐鲁,战败。
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游列国”,孔子到过哪些地方钱钧华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
但你是否知道,孔子与弟子们历时十四载周游列国,饱尝艰辛,他们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么?孔子人生重要阶段在路上孔子的一生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他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
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物致知,旅游正可格物致知。
旅途的欢乐抑或困苦,都没有让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
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是孔子面对山水发出的对人生最深刻的认识,是对人生旅程的终极关怀与深刻思考。
看到四季自然地更替,又引发了他对自然大道的无限感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没有深刻繁复的说教,在自然大道面前是如此的深悟与感怀。
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游者的千古样本,他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集孔子智慧大成的《论语》。
孔子周游列国途经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孔子走到齐国听到美好音乐时的感受……所谓一花一世界,其实,孔子就是用自己重要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不仅仅是有钱人的事情,快乐和财富也不成正比,人生很多美好的体验都在于自己的心态,只要有了快乐豁达的心胸,只要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你就能随时旅游,就能随时获得快乐。
孔子晚年,游历归来,不再东奔西走,但是,却仍然能放眼天下进入了另一个静宁、安闲的时期,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十四年的游历,可能这种人生体验不会来得这么深刻和强烈,孔子的晚年也不会步入一个如此祥和的心境,这应该都是游历的功劳。
修齐治平、内圣外王,那只是儒家所要躬行的实践;而悠游天下,寄情山水才是人生所追求的本真,是人生的最高意境。
“仰观天文,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哪一个不是乐山乐水的呢?被称为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俯察地理”,创造出八卦,成为东方文明中的智慧源头。
宋代大儒朱熹,为官不过50余日,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武夷山等风光秀丽之地著书讲学。
看到一湾水潭,他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比喻,要人清澈自己的心性;见到江水中逆流而上的航船,他发出“不进则退”的力学感叹。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一生倡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务实治学之道。
在自然的启发陶冶之下,圣贤达人往往能体悟出人生的大智慧。
近当代诸多大家,无不涉历寰球,学贯中西。
异域的山水风景、民俗风情,无疑给了他们太多的启迪与思索。
这是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上升到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交流,也是人生大旅途上绚丽绽放的文明的花朵。
放下历史看今天,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人生旅行的智慧。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重要的旅行,伴随着思索,成就了智慧。
既然从出生就注定不能停止这场人生的旅行,所以,不妨向孔老夫子学学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畅游吧。
孔子周游列国地理范畴西周初年,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有120多个。
诸侯国彼此之间、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具有广泛的血缘、文化及制度上的联系。
至春秋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事实上已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彼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兼并战争。
到春秋末期,留存的诸侯国有十几个。
鲁国是周王朝分封最早的诸侯国,也是孔子的母国,建都于“少昊之墟”的曲阜。
西周初期,鲁国属诸侯国中的大国,其疆域包括今日山东中南部和中西部一带,此后鲁国逐渐衰弱,至春秋末期,只能算一个中等诸侯国。
史料记载,孔子时期的鲁国疆域至少含鲁都曲阜、中都、负瑕邑、絥邑、絣邑、西郓邑、费邑、武城、邱舆城、谢过城等。
这些古城邑与孔子活动有着密切关联。
后人考证,中都在今汶上县,负瑕邑在今兖州市,絥邑在今东平县,絣邑在今宁阳县,西郓邑在今郓城县,费邑在今费县,武城、邱舆城在今平邑县,谢过城在今泰安市。
颛臾国是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平邑县。
孔子周游列国以鲁国为原点,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周边国家游历。
周游的国家有鲁国西南方的宋国、陈国、蔡国、楚国,北方的齐国,西方的京城、卫国、曹国、郑国,东方的杞国。
孔子周游列国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壮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后世人尊为万世师表。
公元前497年,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变革时代。
孔子因和当时鲁国国君政见不合、郁不得志而离开鲁国。
长天巍巍,大野荡荡,古道漫漫,征尘仆仆,孔子及弟子们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艰难跋涉,为实现政治理想而不懈求索,这一游走,便是十四载春秋。
负暇邑,周游列国第一站负暇邑,今山东兖州城东北5公里古城村一带。
地方志记载,兖州古城村,系春秋时鲁国负暇邑故城址,当时鲁国有驻军。
综合史料,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应是此地。
离开曲阜,经327国道不远,便至兖州古城村。
在村头驻足眺望北边,想象着当年孔子与弟子策鞭西行直奔卫国的身影。
作为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如今能够寄物凭吊的东西太少太少。
另有一个说法,郓城是当时鲁国西部边陲的军事要地,春秋时期谓西郓邑,简称屯地,这个地方从某种视角上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出发地。
孔子出走前任鲁国大司寇,掌握兵权,他知道军队是国家的命脉,在离境前最后视察一下自己国家的军队,表明自己抗击齐国的决心。
在西郓邑,孔子遇见鲁国乐师师己。
师己是季桓子派来专程给孔子送行的,他安慰孔子:夫子您本无错,表示对孔子的理解。
孔子告诉他:自己想唱首歌,宣泄郁闷。
孔子即兴吟唱的正是有名的《出走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竭,可以死败。
盖忧哉悠哉,维以卒岁。
”当时孔子为何要出走?《出走歌》表达了何种意愿?后人有不同解读。
我读史料发现,孔子出走,实际上是向鲁君“走谏”,想做一个直臣。
以自己出走,告诫鲁君赶快远离女乐、亲临朝政、挽救鲁国。
孔子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用情至深,心为所痛。
郓城虽难觅当年情景,已经成了闻名于世的水浒故地,但孔子那悲愤忧国的琴声、歌声仿佛还在一代代传扬。
临淄,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在我国虞舜时期,《韶》乐就产生了,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
至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很盛行。
孔子到齐国听到韶乐的演奏,由衷赞叹其至美至善。
进入山东临淄市区,闻婴路、桓公路、闻韶路等熟稔的字眼直往眼眸里钻,仿佛历史画卷瞬间铺展眼前。
临淄市闻韶村2号,一处淡灰色的古式院子平淡无奇,但院子里一块大石碑上刻着:“孔子闻韶处”(图二),却令我感觉到“平地一声雷”的震撼。
该碑是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
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
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两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
下刻美女正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石刻为“韶乐及孔子在齐闻韶”简介。
孔子说:“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湿润以和似南风之至。
其为音,如寒暑风雨之动物,如物之动人。
雷动禽兽,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财色动小人。
”遗憾的是,《韶》乐之美成了千古之谜,到底怎样的美妙之声能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我曾在心头无数次勾勒过韶乐的音调,都没成功,毕竟在孔子之后,没听说有人对某个音乐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
出韶院,见附近有村民在聊天,他们说小时候就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当年孔子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看来,音乐不光熏陶、滋养了孔子,也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远乡近村的黎民百姓。
一时间,空气中跳跃着韶乐的韵律,空气中弥漫着老夫子当年的气息。
泰安,登泰山而小天下傍晚抵达泰安市内的一家宾馆,吃饱睡足后,向泰山而去,想体验一下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山风温润,泰山高耸入云(图一)。
遥想孔子当年,带着弟子,有的爬到一半,有的爬到顶峰。
我猜想,孔子断是不会坐滑竿的,假如古时有滑竿的话,甚至也不让人扶,仗着身体强壮,有雄心,坚持自己上。
若颜回跟孔子一起登山,一定是让其他学友扶着,颜回的体质还不如老师孔子。
透过一天门,看到孔子登临处。
微风拂过,淡淡花香。
孔子当年在此一定歇息过,或是停在这儿跟弟子们交谈,或是抬头和盘旋的鸟雀喃语。
第一山、天阶、天下奇观、飞云阁、红门、万仙楼……一路跋涉,脚下踩的是水润玉滑的大青石。
苍松翠柏鲜润得一如孔子几千年不衰的思想。
拾级而上,穿梭石间,我体味着孔子当年的心境。
孔子多次登临泰山,泰山留下了孔子的脚印。
孔子携同众弟子在泰山顶端伫立良久,谈论泰山的雄伟、大气,探讨人生哲学,唯有不怕艰难险阻,才能像泰山一样稳固。
孔子当年登泰山,有着正确的政治目标。
孔子明白,实现理想抱负没有好体魄不行,不博古通今不行,不独立思考不行。
登泰山,不仅感受到自然之魅,更感受到孔子那胸怀天下的悲悯情怀。
长垣,夫子勒马听琴处河南长垣县城北5公里处,有个满村乡学堂岗村。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过匡之后又经过蒲地,并在此停留一个月。
《长垣地名志考证》,孔子在蒲月余,于小岗前的学堂岗村讲学,此处至今亦有纪念孔子讲学的学堂岗圣庙。
当地承继着孔子的教学遗风,大盛兴学之风。
在学堂岗村村长的陪同下,我拜谒了清净圣庙,在圣庙处不远,一块醒目的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镌刻着“勒马听琴”几个大字。
一问,原来旧《长垣县志》记载过一则异闻:工匠陈海等人,夜闻琴瑟之声,清越盈耳,众惊起。
又云:常闻夫子琴声,故庙东南之隅,有夫子勒马听琴处,是谓当时灵性。
既然已到灵性之地,不妨驻足细细赏游,和村民们聊聊天。
村民们告诉我,村里一些老人提起过,他们曾在深夜就在石碑附近听到过像古琴般的声音。
我理解,无论风声鸟声还是琴声,全都是天籁之声,也是这里一辈辈的乡亲们缅怀孔子先哲的心声。
信阳,画上周游列国句点由信阳市史志办等专家联合编写的《中国信阳览胜》上说:60岁出头的孔子,应楚国邀请到负函城,途中发生子路问津事,最后赶到负函城,这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南端。
由此看来,负函系孔子周游列国最后一站。
春秋时的负函,在现在信阳一带。
一个午后,我赶至信阳市外环。
看见宽阔的马路和马路以外的原野,顿时心头豁亮;两边的丘陵迅速往后闪,路旁种着笔直的树木和紫玉兰。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富裕而不喧闹的城市。
在当今信阳罗山县子路镇北街子路河边,还有子路问津处的遗迹和当年的传说。
春秋时的负函城,是早期楚国军事重镇,在今信阳平桥区长台关乡境内,现已辟为城阳城址。
城阳城址在信阳市北25公里处,赶到城阳城址已是傍晚了,归巢的燕雀叫声甜美,夕阳如碎金般,将古时的负函辉映得一片金灿。
当年,孔子带着弟子从罗山子路问津处来到这里,目的是想见楚昭王。
但楚昭王非常傲慢,又听信谗言,拒不见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