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案例——《数的理解》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数的认识教案设计:让孩子轻松学会数数

数的认识教案设计:让孩子轻松学会数数

数的认识教案设计:让孩子轻松学会数数数的认识是幼儿园阶段数学学习的第一步,它是数学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数的概念建立在数的个数、用来表示数的符号、大小和比较等方面。

教师需要为幼儿制定科学的教案,创新教学方式,让孩子轻松学会数数。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关于数字的概念;2、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和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3、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数字对数量进行表示;4、学生能够通过唱数、数物体、数人来巩固数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1、关于数字的认知:从1到10的数字及其写法;2、数量对应关系的认识;3、数的大小和大小的比较;4、唱数、数物体。

三、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计数棒、珠子等教具;2、制作数字棋盘、贴纸等教具;3、音乐软件,能够播放各种童谣的音乐;4、教案和课件。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播放可爱的数字歌曲,让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创建一种情境氛围,为学习打下基础。

2、学习数字让学生认识从1到10的数字及其写法,用数字卡片、贴纸等教具让孩子较好地识别数字。

老师还可以利用数字棋盘帮助孩子理解数字的顺序。

3、数量对应关系的认识通过计数棒、珠子等教具,教师会让孩子将物品一一贴到数字卡片上,并举例说明数量与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4、数的大小及比较珠子、果冻糖豆等教具可以作为学生们进行比较的物体,从而让孩子能够简单地学习数的大小及比较。

5、唱数6、数物体根据孩子们在前面的学习,让他们依据指示数出相应数量的物品,并将各物品摆成相应的形状。

7、课堂作业老师通过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来反馈,同时也可以动手做小笔记或交作业,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加孩子们对数的认识。

五、教学总结幼儿数的认知普遍漏测严重,新颁布的幼儿园数学教材规定了从幼儿的世界入手,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打牢基础的方针。

只要爱心、耐心、认真处理每个细节,我们相信孩子们一定能从中汲取到自己的知识粮食,走出数字的迷宫,强化幼儿对数字的认知,为幼小的心灵做出基础的铺垫和启蒙。

巧用信息技术演绎高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巧用信息技术演绎高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巧用信息技术演绎高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的方式。

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绩。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用信息技术演绎高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第一,利用数字化工具辅助概念理解数字化工具如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等可以有效地辅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通过图形计算器,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学函数的图像和变化规律,深化对函数的理解。

数学软件如GeoGebra可以帮助学生探索几何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定理和公式。

利用这些数字化工具,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加具体和直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开展线上交互式学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教学平台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布置数学作业、上传教学资料和作业解析,学生可以在家通过电脑或手机完成作业,并随时向老师提问和交流。

线上交互式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时间,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线上教学平台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普及利用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普及,可以使数学概念更加生动形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数学动画、数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数学概念和定理。

利用动画演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勾股定理。

利用数学视频向学生介绍数学应用领域的实际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普及,可以使数学概念更加丰富和形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第四,利用数据模拟进行实际操作利用数据模拟进行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在教学平面几何时,可以利用数据模拟软件对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变换和移动,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更加直观地了解平面几何的性质和规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数字与信息(9)》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数字与信息(9)》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数字与信息(9)》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数字与信息(9)》这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字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2.如何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理解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素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数字与信息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数字与信息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加深对数字与信息之间关系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字的意义。

同时,要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引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主题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依靠黑板讲解和课本练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决定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数学教学软件等手段,进行教学创新。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和视频直观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过程。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面积计算的演示和练习。

数学教学软件:如GeoGebra,用于学生自主探究和操作练习。

教学过程:导入阶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的特征。

提出问题:“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新授课阶段: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操作,计算不同长宽的长方形和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师实时指导和纠正。

使用数学教学软件GeoGebra,让学生自行探索和验证面积计算方法。

学生可以调整图形的大小,观察面积变化,并记录计算结果。

练习巩固阶段:学生分组使用平板电脑,完成数学教学软件中的面积计算练习。

软件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组内讨论和分享计算结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总结提升阶段: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进行总结,强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和鼓励。

效果与反思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课堂参与度大大增强。

小学三年级数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认识小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认识小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及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及小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初步感知1、游戏导入,引出小数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给数字宝宝找家,谁想来试一试?师:生活中除了整数和分数,你还见过什么数?预设:小数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课件出示情境图)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小数?(把数字记录在黑板上)师:观察小数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预设:比之前学过的数多了一个点。

师:这个小点叫小数点,那我们给这样带有小数点的数起个名字吗?在生活中,我们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数字,像1.63......这样的数字,叫做小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小数的知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1、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小数的读法师:我们来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小数,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三部分组成)师:黑板上的小数,你能试着来读一读吗?想一想整数我们是怎样来读的?(借助以往的经验来尝试读读黑板上的小数)2、同桌交流,探究读法师:我们先读的那部分?中间的小数点怎么读?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应该怎么读?(学生探究读法,总结小数的读法,明确整数部分按照整数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字)师:出示0.85,2.60你能按照刚才学到的方法,读出这个小数吗?(自主尝试试读,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明确整数部分是0就读作0,小数部分无论有几个0,都要一一读出)3、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师: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米尺中也有小数,请同学们找一找,1分米用米做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同桌之间交流)预设: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1分米,一分米用分数来表示是十分之一米,十分之一米和0.1米是相等的,它们表示的长度都是一分米。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数的认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数的认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数的认知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是计算、测量和量化的学科,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数学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数的认知是数学启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数的认知的意义数的认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它涉及到孩子们认识、理解和运用数字的能力,对未来数学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孩子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没有得到良好的数的认知教育,就会给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数的认知的内容(一)数字概念数字概念是数的认知的基础,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需要学会认识0-9这些数字,理解每个数字的意义,掌握数字的数量关系。

(二)数字读写数字读写是数的认知的重点内容之一,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会认识数字之后,需要学习数字的读写方法,掌握数字的书写规范。

这是非常基础的技能,也是数学学习必须掌握的起点。

(三)数字大小比较数字大小比较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比较难的内容之一。

孩子们需要通过使用数字来进行数量的比较,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的符号表示数的大小,掌握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四)数字加减运算数字加减运算也是数的认知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孩子们需要学会使用数字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和操作方法,掌握基础的加减法技能。

三、数的认知的教学方法(一)情景教学法孩子们在学习数的认知的时候,没有丰富的实际生活情景和经验,会导致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字概念和数量的关系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在数的认知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通过构建适当的情景,可以使数的概念更加清晰易懂,让孩子们理解并感受不同数字所代表的概念。

例如,让孩子们数小石子,数完之后再比较大小,这样孩子既能够学习数字概念,又能够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

(二)游戏教学法孩子们喜欢游戏,而游戏教学法可以使数的认知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数的认识与信息技术教案

数的认识与信息技术教案

数的认识与信息技术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数的概念,并培养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中运用数的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实例演示和电子表格操作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数学思维和信息技术技能。

教学目标:1. 学习数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和实数的认识与区分。

2. 掌握理解数的意义,如数的大小与顺序、数的运算等。

3. 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的统计、分类和分析。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数的基本概念(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1. 创设情境:通过数字游戏、数学实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定义与区分数的不同类型,如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和实数,并给出实际示例。

3. 通过讨论与实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数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二、数的意义与运算1. 小组合作探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认识数的意义,如数的大小与顺序。

2. 演示数的运算:通过展示实际算式或电子表格操作,帮助学生了解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

3. 实践应用:提供一些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人口统计等。

三、信息技术与数的应用1. 电子表格操作: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利用其进行数的统计、表格制作和数据分析等操作。

2. 统计与图表展示:学生自主或分组完成一项小研究,收集数据并利用电子表格绘制统计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等,展示数据分析结果。

3. 合作交流与分享: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小组展示,分享数据分析和图表设计经验。

教学评估:1. 组织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作业评估:要求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评估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学生自我评估: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小学数学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教案

小学数学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教案

小学数学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教案标题:小学数学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教案1. 教案概述本教案的目标是将数学和信息技术融合起来,通过使用电子设备和在线工具,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学生,在数学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的使用。

2. 教学目标- 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 学会使用电子设备和在线工具进行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

-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3. 教学重点- 数学概念的学习与巩固。

-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操作。

4. 教学准备- 平板电脑/电子设备。

- 学生小组分组表。

- 数学学习网站或应用程序。

5.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 引入当天的课程内容,介绍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与示范(15分钟)- 展示数学概念,并将其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联系起来。

- 使用电子设备和在线工具演示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步骤三:小组合作学习(25分钟)- 将学生分组,并发放平板电脑/电子设备给每个小组。

- 分配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思考并使用电子设备和在线工具解决问题。

-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和方法。

步骤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学概念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步骤五:巩固与扩展(15分钟)-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 探讨其他领域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6.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 评估学生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

- 学生小组展示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7. 拓展活动- 组织数学与信息技术的创新项目实践,如制作数学游戏或编写数学公式计算程序。

8. 家庭作业- 鼓励学生在家中使用电子设备和在线工具进行数学学习和练习。

9. 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完善教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时、分、秒的理解》(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时、分、秒的理解》(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时、分、秒的理解》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理解》第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理解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使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点,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思维水平、动手操作水平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理解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使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使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2、使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3、谈话,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理解二、教学过程(一)理解钟面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2.理解钟面师:到底该怎样看时间呢?我们先来理解钟面的结构。

(利用上面计算机展示的各种各样的钟表,并控制让它们走)师:钟面上有几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最短的针是时针)(较长的针是分针)(最长的针是秒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观察到它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用手比划一下。

像这样的方向我们称为顺时针。

(1)议一议:从钟面上,你还知道什么?(2)显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

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3)想一想:分针走一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分别表示多少时间?3、时、分的进率。

(1)师用钟面模型实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怎么走?你们能够知道什么?得出结论:1时=60分。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堂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堂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教育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本文中,将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小学数学课堂。

一、数字化的教学工具数字化的教学工具是利用电脑、投影仪、互动白板等设备来辅助教学。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数学概念、公式或解题过程,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知识时,可以使用互动白板来展示不同的图形并让学生参与到绘制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辅助软件和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学辅助软件和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

例如,数学计算和绘图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计算和绘制图形,提高学习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还可以使用数学游戏应用程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解谜游戏、数学竞赛等,使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学习数学知识。

三、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资源的广泛存在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搜索相关网站或使用教育平台,获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练习题等资源,用于课堂展示和学生练习。

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工具,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个性化学习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重要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教育软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案。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学习困难。

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在互联网上参与在线学习课程或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的设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设计丰富的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利用电子表格软件来设计成绩统计、预算管理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案例——《数的理解》一课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案例——《数的理解》一课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案例——《数的理解》一课教学设计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因为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因而得到了广泛使用。

本文结合自己的课例就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应用,设计了《数的理解》一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准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水平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实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

因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但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动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水平较弱,使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协助他们理解知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实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对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2.掌握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和技巧;3.能够设计和实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

教学准备:1.计算机和投影仪;2.互动教具软件和网络资源;3.相关的数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数学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Step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1.展示互动教具软件,介绍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特点,比如可以绘制几何图形,进行计算等;2.使用互动教具软件展示相关的数学概念和定理,比如展示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特性等;3.通过网络资源展示数学问题的解法和应用,比如展示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代数方法进行求解;4.组织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计算和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5.使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品和解题过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Step 3:巩固和拓展1.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互动教具软件进行探索和发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法,展示数学的拓展应用,比如数学在经济、生活、艺术等方面的应用;3.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观点,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

Step 4: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会。

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实践数学知识。

Step 5: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练习和作业。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寻找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资源。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情况,包括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等;2.对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作业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3.开展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活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自身表现进行评价。

数的认识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数的认识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起到优化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明显的效果。因此这节课我通过PPT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数字,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字的继续认识。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导入语
时间
信息技术支持
同学们,我们来唱字母歌:1像树枝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一只小耳朵4像小旗随风飘,5像衣钩墙上挂,6像勺子开心笑,7像镰刀割小麦,8像小葫芦,9像蝌蚪小尾巴,0像鸡蛋做蛋糕
2)通过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数字7表达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
数字7的认识
讲授环节的目的和内容,在讲授环节中,是怎样应用信息技术的,以及信息技术是怎样起到优化作用的。
讲授环节的目的和内容:
了解数字7的形状,并通过数形结合进行配对,掌握数字7的形状,可以进行书写;
利用幻灯片出示
让学生上网查找数字7的具体传说,并写道word中。
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数字7写出来。
检测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把内容写到word文档中。
让学生把写好的word文档发到老师的邮箱。










利用幻灯片展示
认识儿歌中的7。
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优化(三)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本课的名称:数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数字7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数字七的应用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前提背景信息技术很多教师只是在对外公开课的教学中使用,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很少用甚至不用,多数老师仅仅把现代教育手段用作电子黑板,给人以高投入低产出的感觉,并未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并不乐观,我们努力经过实践探索和相关理论研究,试图阐明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实践认识和理性思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指出,设置数学情境是前提,提出来数学问题是核心,解决数学问题是目标,应用数学知识是归宿。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数学上或是实验中技能,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型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让学生能在虚拟的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很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教学案例设计(1)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数学(人教版)“圆的面积”。

如果“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单凭文字的讲解一定会让学生感到晦涩难懂,会遏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单靠想象很难理解,而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本课采用由计算机设计的动画,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2)学生分析:课前学生的预习及已有的知识结构只是对圆的特征及面积的公式有肤浅的了解而已,还处在似懂非懂的朦胧状态之中。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的理解与计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的理解与计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的理解与计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字的概念和数量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加法和减法计算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数字的排序和比较。

4. 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字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示数字,引导学生认识数字。

- 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理解数字的概念和数量的意义。

2. 简单加法和减法计算:- 通过教具、游戏和实际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3. 数字的排序和比较:- 让学生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学会进行简单的排序和比较。

- 利用图片、卡片等教具,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字排序和比较的理解。

4. 游戏和实际操作:- 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和实际操作活动,如数的认知游戏、数的排列游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研究数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字的实际运用和意义。

2. 合作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促进他们相互合作、交流和研究。

3. 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参与。

4. 手工制作法:通过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数字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数字,引导学生认识数字的概念和数量的意义。

- 运用故事或唱歌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2. 数字认知和理解:- 利用教具、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数字,并理解数字的大小和数量的意义。

3. 简单加法和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通过实际情境、教具等方式进行训练。

4. 数字的排序和比较:- 利用图片、卡片等教具,让学生进行数字的排序和比较练,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5. 游戏和实际操作:- 设计数学游戏和实际操作活动,如数的认知游戏、数的排列游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教案:数字认知与计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教案:数字认知与计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教案:数字认知与计数一、数字认知的重要性数字认知是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的基础,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第一步。

通过数字认知的训练,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识别数字,掌握计数的方法,并建立起对数字的概念和意义。

数字认知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还对其日常生活中的计数、量和顺序有着积极影响。

二、引入数字认知的活动(一)观察数字:教师可用各式各样的数字卡片、数字图片等来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形状、大小和组成。

通过观察,学生能够辨别数字的特点并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二)描绘数字: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用线条、形状来描绘数字。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大家熟悉的数字,让学生用直线和曲线来描绘这个数字的形状。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形态。

(三)数字游戏:通过数字游戏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认知。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识别和比较数量、大小和顺序。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数字的认知,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计数方法的引入(一)集合计数法:通过观察一组对象并数清楚,教师引导学生使用集合计数法来进行计数。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组水果,让学生使用集合计数法来计算有多少个水果。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计数的基本方法。

(二)数形对应法: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和相应数量的图形对学生进行数形对应的训练。

例如,教师把数字“5”和五个小球的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将数字和图形进行对应。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字和实际物体之间的联系。

(三)唯一标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唯一标记法进行计数。

例如,教师在物体上贴上不同的贴纸,让学生数出有多少个贴纸。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标记来辅助计数,提高计数的准确性。

四、数字认知与计数的巩固与拓展(一)练习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数字认知和计数能力。

例如,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字画出相应数量的图形,或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组数字。

(二)实际应用:将数字认知和计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字的理解》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字的理解》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字的理解》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单元《数字的理解》的教学内容。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数字的概念和认识数字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字的概念,学会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目。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认识数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字的概念,能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目。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认识数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步骤一:导入通过呈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场景和例子,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引入通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数字的概念和数字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和思考。

步骤三:示范老师通过示范和板书的方式,展示数字的书写形式和用途,并解释数字的意义和作用。

步骤四: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数字的游戏和活动中,通过观察、辨认和计数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认知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以及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六、板书设计- 数字的概念- 阿拉伯数字表示数目的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字的概念,并能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目。

然而,在活动环节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活动的难度和形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的理解与运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的理解与运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的理解与运算》教学设计前言本文档介绍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的理解与运算》教学设计。

通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强对数的理解和运算的能力,提高数学研究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教学目标- 理解个位数和十位数、百位数的意义和大小关系;- 能够准确读写个位数和十位数、百位数;- 能够进行个位数和十位数、百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和理解:- 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意义和大小关系;- 百位数的意义和大小关系。

2. 数的读写能力:- 个位数和十位数的读写;- 百位数的读写。

3. 加法运算:- 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加法;- 百位数的加法。

4. 减法运算:- 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减法;- 百位数的减法。

教学过程1. 引入:-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个位数和十位数、百位数的意义和大小关系。

2. 认识个位数和十位数:- 分别显示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图片或卡片,要求学生辨认并说明其意义和大小关系。

3. 读写个位数和十位数:- 指导学生正确读写个位数和十位数。

- 给出一些练题,让学生进行读写练。

4. 加法运算:- 通过具体例子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加法运算规则。

- 给出一些练题,让学生进行加法练。

5. 减法运算:- 通过具体例子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减法运算规则。

- 给出一些练题,让学生进行减法练。

6. 认识百位数:- 以具体的物品和图示,引导学生认识百位数的意义和大小关系。

7. 读写百位数:- 指导学生正确读写百位数。

- 给出一些练题,让学生进行读写练。

8. 百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通过具体例子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百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 给出一些练题,让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练。

9. 综合练和巩固:- 给出一些综合性的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和巩固。

10. 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平时研究中要加强对数的理解和运算的练。

《数的理解》教案

《数的理解》教案

《数的理解》教案数的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数字的概念和属性。

2. 掌握数字识别和数的排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一组数字卡片。

2. 一套数学练册。

3. 讲台、黑板和白板。

三、教学内容和流程1. 引入 (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数字的含义和特点。

2. 数字的概念和属性 (10分钟)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数字是用来计数和表示数量的符号,并了解数字的基本属性,如大小、顺序等。

3. 数字识别 (15分钟)教师出示一系列的数字卡片,要求学生快速识别并说出数字。

通过练,巩固学生对数字的识别能力。

4. 数的排列 (20分钟)让学生按指导书上的要求,将一组数字按照顺序排列,加深对数字的排列概念的理解。

5. 练和巩固 (10分钟)学生在数学练册上完成相关练,巩固对数字的理解和概念掌握。

6. 总结和反思 (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

2. 学生在数学练册上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拓展活动在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继续巩固和拓展对数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课堂反思在本堂课中,学生对数字的概念和属性有了初步的了解,数字识别和排列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一些学生仍存在对某些数字的混淆和理解困难,需要进一步的练和巩固。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

---以上是《数的理解》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案例
——《数的理解》一课教学设计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因为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因而得到了广泛使用。

本文结合自己的课例就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应用,设计了《数的理解》一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准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水平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实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

因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但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动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水平较弱,使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协助他们理解知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实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对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使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以下是我设计的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案例---------数的理解。

【教学内容】现代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2-63页
【教材分析】
《数的理解》是总复习的起始课,教材通过一组讨论题(7小题),唤起学生对整数和
小数的知识的回忆。

重点复习整数和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十进计数法、小数分类等知识。

而后又通过一组练习题(6题),补充巩固这部分知识。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想让学生在第一复习课时要唤起复习意识,并引起对复习方法的注重。

通过“数的理解”整理复习,让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有整体的把握,在脑中形成知识的结构图,并且自己尝试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示所学“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框架图、文字描述、图表式等。

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会一些整理复习的方法。

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在个人反思、小组合作、班级交流和教师指导下持续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复习的过程中,持续积累复习活动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所以我将小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等知识放到下节课重点复习。

复习前及复习内涵。

总复习涵盖的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时间长,所学的知识遗忘率高;学生不但有对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了解,特别是学生真正的困难。

虽然“复习”这个词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通过我们对学生的前测情况来看,学生并非完全了解“复习”的真正识的遗忘,复习的方法也不成体系。

面对六年的数学知识,学生会感觉知识太多、太杂,无从下手。

在数的领域中,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而且对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并不清楚,仅仅局限于自己比较经常使用的数,例如:对于分数,他们熟悉的多是正分数,而负数又多是负整数等等。

所以需要复习和回顾相关数的意义的理解。

于是,我们把目标定在了对学生复习意识以及复习方法的培养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数的理解的知识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实行交流;结合具体情境系统复习整数、分数、百分数、小数和负数的意义,熟练掌握这些数的读、写法、小数的分类等相关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
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数的理解的知识网络。

2、结合具体情境系统复习整数、分数、百分数、小数和负数的意义,熟练掌握这些数的读、写法、小数的分类等相关的知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搜集一条相关数的信息,阅读数的起源相关知识,并能够制成PPT。

2、老师教学所的PPT课件。

我们在电脑教室里上课
【预设教学过程】
一、在“薄——厚——薄”的谈话中——唤起复习的意识,明确复习意义
师:(课件出示华罗庚的图像和简介)华罗庚老爷爷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大家想知道华爷爷是怎样读书的吗?(课件出示:书要能从薄读到厚,还要能从厚读到薄。

)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像这样的数学书(师手举一本数学课本),我们在小学阶段读了多少本?
师:是啊!已经读了12本了,这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

我们能把这12本书的内容都记下来吗?显然不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应该向华罗庚爷爷学习,对学过的知识实行提炼,也就是把书由厚读到薄。

师:说得好!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实行小学阶段的总复习,也就是对我们六年来学过的知识实行消化、提炼。

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数的理解。

(板书该课题)
二、在“回顾——整理——使用”的过程中,展开复习活动
(一)收集生活中相关数的信息,分类整理。

1、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小学阶段的总复习。

大家都知道,“数”在数学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也无处不在,谁能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用数表
示的信息?
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说明,说明数据所表示的意义,老师侧板书。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的数,在回顾的基础上实行分类,让学生在回顾中梳理知识。

另外,在分类过程中,多样化的分类为知识整理实行了很好的铺垫,分类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梳理。

】2、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数是不是都在这里?还有没有补充(完善板书: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
(二)了解数的发展过程,加深对数的理解与理解。

(教学课件展示)
不知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我们在理解学习这些数的时候,就要大家对它的产生和发展作过调查和了解,你知道这些数是如何产生的吗?如果我现在要你们根据这些数的产生顺序排序的话,你会吗?
l 原始社会,因为计数的需要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记数的符号,进而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

l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

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

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
l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

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

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

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l 随着文化的发展,十进制记数法的使用;分数概念的持续完善,便产生小数,即不带分母的十进分数。

小数的出现标志着十进制记数法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使分数与整数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

我国对小数的理解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三)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查漏补缺。

1、通过对数的发展顺序的了解,对于各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你是不是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呢?下面,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你们根据自己对数的理解,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出一份“数的理解”知识网络图。

(1)独立思考,分组实行整理。

(2)全班交流,展示汇报,构建知识网络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