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

合集下载

粉笔教师理论精讲心理学讲义---普通心理学6

粉笔教师理论精讲心理学讲义---普通心理学6

四、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的定义 (二)人际沟通的方式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4.工具性沟通与价值理性沟通
第四节 群体心理
一 群体心理的概述 二 群体分类 三 群体行为规律 四 群体影响
一、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功能 (三)群体心理
社会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 登门槛效应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 人际关系的类型 三 人际冲突 四 人际沟通
一、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 言符号系统两大类。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 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二、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全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三)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三、群体行为规律
(一)群体动力学研究 (二)群体凝聚力 (三)群体的士气
四、群体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二)社会惰化 (三)社会标准化倾向 (四)从众与服从 (五)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知识回顾
张飞 孙悟空 林冲 林黛玉
(二)气质类型特征
拓展延伸 胆汁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多血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粘液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抑郁质——神经特点:感受性高、耐受性低
(三)气质与教育
胆汁质——直截了当
1、克服气质偏见 2、根据学生的气质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教育
(三)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二因素 一般因素 特殊因素
吉尔福特—三维结构轮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部分》培训(全套课件)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部分》培训(全套课件)
2、几项活动间已成为一套统一练的习组织:;
例如:自弹自唱 载歌载舞
一手画圆, 一手画方
4、注意的转移
指一个人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 转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的转移的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4.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
(二)个人本身的状态
1. 需要和兴趣 2. 情绪和精神状态(态度、主观期待、健
康状态)
3.知识经验(对牛弹琴)
(二)有意注意
定义
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个性倾向性——需要 动机 信念 理想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 气质 性格
二、心理学与邻近学科关系
边 缘 科 学
第二课 心理的实质及其心理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 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物质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反射学说
无条件反射:天生的反射或称种族反射、 本能。可分三类:食物发射、探究反射、 性发射。具有保存生命的意义。
John Watson (1878 – 1958)
Edward B. Titchener (1867—1927)
格式塔心理学派——魏特海墨、科勒、考夫卡
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Max Wertheimer 魏特海墨
Wolfgang Köhler 科勒
Kurt Koffka 考夫卡
第2课 知觉概述
知觉的定义 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基本特征
二、 知觉——整体属性
1、知觉的定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精讲课件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精讲课件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单选、多选、判断】
(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①学生如何学习;②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即如 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 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过渡时期
20世纪30年代是最1早、正出式现以了“庞教杂育的心教理育学心”理命学名体的系著作。 ——50年代 5、桑2、代中克国—的—教19育03心《理教学育开心始理兴学起》,这是西方第一本
“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之父”。
20世纪20年 1、行为主义占主导,尚未形成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学科
<12年息县>学习的主体因素是指( A )
பைடு நூலகம்
A学生
B教师
C教学手段
D教学环境
<13太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D)
A教学方法 B教师
C学生
D学习过程
<14驻马店>下面各项中不属于教学环境的是( D ) A教师光线 B教室温度 C学生座位位置 D学生心理定势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 教育学:通过教育实践中的规律来服务教学实践。 教育心理学:通过教育学中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二)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
基础。 错误的观点:教育心理学仅仅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是一门缺乏特殊性与独立性的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作用

教师招聘考试(招教考试)心理学(包含教育心理学)完整讲义精编版

教师招聘考试(招教考试)心理学(包含教育心理学)完整讲义精编版
【习题】 一、选择题 1.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 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 B 在起作用。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2.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C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3.当人从黑暗走入亮处后,视网膜的光感受阈限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 C A.适应 B.对比 C.明适应 D.暗适应 4.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都属于 A A.外部感觉 B.内部感觉 C.本体感觉 D.机体感觉
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如游览万里长城)、逻辑记忆(对公式、法则、定理的记忆)、情绪记 忆(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动作记忆和情境记忆。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习题】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是(A) A 记忆的作用 B 思维的作用 C 想象的作用 D 联想的作用 小明记住了家里沙发的松软的程度,这种记忆属于(C) A 情绪记忆 B 动作记忆 C 形象记忆 D 语词记忆 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 B A.幻觉 B.感觉记忆 C.静止运动 D.错觉
第二节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记忆就是从脑对所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编码是指把外部刺激的物理特性转 化为不同的代码,即形成心理表征的过程。储存是将已经编码的信息保留在记忆中。提取是将 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恢复以便运用的过程。 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模型用心解释忙保持时间长短的差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记忆的三级加工 模型,其中,“组块”概念的提出者是米勒。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学第一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3.自我监控即属于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

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二、乔哈里视窗美国心理学家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公开区(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也称封闭区),这个理论称为“乔哈里视窗”。

1.公开区公开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

例如你的家庭情况、姓名、部分经历和爱好等。

公开区具有相对性,有些事情对于某人来说是公开的信息,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是隐秘的事情。

在实际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中,共同的公开区越多,沟通起来也就越便利,越不易产生误会。

2.盲目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情绪情感类心理问题辅导)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情绪情感类心理问题辅导)

第二章情绪情感类心理问题辅导一、羞怯(一)羞怯的概念羞怯既指害羞,也指胆怯,羞怯心理较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见到陌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便说话也慢声细语。

上课时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时满脸通红、额头冒汗等;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二)羞怯的原因1.青春期生理变化引起的感应性反应人在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最旺盛、激素分泌较多,外界刺激时会打破体内的平衡而变得紧张,表现为冒汗、脸红、心慌等感应性问题。

2.自卑心理的影响具有羞怯心理的人羞于与他人交往,特别是不敢与陌生人交往,是因为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害怕出错。

3.家长的过度关心无论事情大小家长都要插手,使孩子没有锻炼的机会,当遇到需要自己处理的事时,因自己缺乏能力而感到羞怯。

4.成长中的环境影响如果在童年期、少年期交往中曾经受到过他人的训斥、嘲笑或戏弄,心理就会形成阴影,以后进入类似环境或新环境就会出现胆怯。

(三)克服羞怯心理的方法1.培养交往的自信心每个人都有缺点,也必然有优点。

不必为自己的某些短处而自惭形秽,要看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摆脱与人交往的自卑阴影。

2.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底蕴,增加人的风度,提高人的气质,也是克服羞怯心理的良药。

3.加强交往能力的锻炼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如在各种场合下大胆讲话,勇于发言。

二、焦虑(一)焦虑的概念焦虑是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等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

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充分调动身心潜能,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心理反应加快,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面临的问题。

不适当或过分的焦虑,可使人心情过度紧张,心烦意乱,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正确地推理判断,记忆力减退,头脑反应迟钝,有时还伴有头痛、心跳加快、失眠、食欲不振、胃痛等身体反应,以致影响学习、人际关系及日常生活。

(二)焦虑产生的原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1)如果夫妻关系恶劣、亲子关系不融洽、家庭氛围紧张,会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安全感,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焦虑情绪的产生。

教师招聘考试——普通心理学精讲课件

教师招聘考试——普通心理学精讲课件

《日 出印象》时,顿时心中非常喜悦。小雪此时的情感属于()。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成就感
2. 【单选】与人的责任心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
A.热情
B.美感 C.理智感 D.道德感
PART 03
情绪情感的关系
必备考点3:情绪情感的关系
情绪
自然需要
人和动物共有

产生早

情境、动摇
外显、冲动
D.注意的转移
2. 【单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体现的是注意品质的()。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范围
易混淆区分
由A----B事物 ① 注意的分散:被动、无关对象、消极 ② 注意的转移:主动、有意识的,积极的
1. 【单选】小明被老师的新发型吸引,不能专心听课,这属于( )。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稳定
必备考点9:遗忘
♦ 2.遗忘的规律一一艾宾浩斯最早研究
100

-1 亿 G0

百 分 巻
1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 2.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
加速。
10
0
10
20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11天馄忆的计I部小的
X 启示:及时复习
来呀来呀来一道呀
【多选】遗忘的规律包括()。 A. 先慢后快 B. 先快后慢 C. 不均衡性 D. 没有规律
''、、调节功能,调节生理
黏台,夸张.典型化,联想,人格化 想象的编合过程 句
PART 16
注意的分类
必备考点15:注意的分类
种类 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精读讲义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精读讲义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精读讲义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性一一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注意二. 神经系统(左逻言语右形空,枕视颗听额运动)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运算和推理;大脑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主要处理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情感、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额叶运动区支配身体运动的神经中枢枕叶视觉区支配视觉的神经中枢融叶听觉区支配听觉的神经中枢顶叶感觉区支配身体各种感觉的神经中枢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先天的,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如眨眼、吮吸、膝跳等。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后天学习所形成,是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两种信号系统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普洛夫把大脑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如“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类独有的。

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对象刺激物例子第一信号系统人和动物具体事物望梅生津、杯弓蛇影、喊狗,狗过来了第二信号系统人独有语词符号望梅止渴、谈虎色变、人过马路看到红灯停四.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第2页时间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实验内省法,但忽视个体差异,脱离了社会生活。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提出“意识流”概念。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桑代克、班杜拉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进行研究。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班讲义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班讲义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班讲义(全5 讲)目录第一讲 (1)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2)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上) (3)第二讲 (4)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下) (4)第四章学习动机 (6)第三讲 (8)第五章学习迁移 (8)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9)第七章技能的学习 (10)第八章学习策略 (11)第四讲 (12)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2)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3)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14)第五讲 (15)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15)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16)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16)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17)第一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题型:选择、填空一、单选1.(浙江08)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是(D)A.高尔顿B.加涅C.华生D.桑代克2.(甘肃09)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C)A 卡普杰列夫B 桑代克C 乌申斯基D 维果斯基3.(浙江 08)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4.(甘肃 08)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是教育心理学的( B )A 初创时期B 发展时期C 成熟时期D 完善时期5.(甘肃08)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编写者是(A)A.廖世承B.房东岳C.潘菽D.陆志伟6.(安徽 06)教育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 A )A.1903 年B.1913 年C.1914 年D.1900 年二、填空1.【湖南2010】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2.【2006 安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是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与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题型:选择、填空一、单选1.(ft西 10)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这种认知方式是( C )A.场独立型B.发散型C.场依存型D.沉思型2.(河南09)少年期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是:(C)A.形象思维B.经验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辩证思维3.(ft西 09)少年期的年龄阶段是指(C) A.3—6、7 岁B.6、7—11、12 岁C.11、12—14、15 岁D.14、15—17、18 岁4.(C)是将个体的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粉笔教师理论精讲心理学讲义--山东班-普通心理学5

粉笔教师理论精讲心理学讲义--山东班-普通心理学5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系统班心理学
主讲:任冉
粉笔教师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过程第一节情绪
第二节情感
第三节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第四节意志过程
一、情绪的概述
(一)情绪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在行为
(二)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1.情绪的两极性
2.情绪的主观性
心境激情应激
三、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生理变化,身体状态----情绪)刺激情境---引起身体反应---对身体反应的认识---情绪
(遇到暴徒)(心跳加快,逃跑)(恐惧,害怕)
(二)坎农—巴德(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
刺激情境---引起身体反应神经系统传到脑---脑反应---情绪
(遇到暴徒)(有危险)(恐惧)
(一)情感概念:稳定的、深刻的心里体验(二)情感的品质
一、情感的概述
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效能性
二、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用道德标准评价
智力活动中维护真理用审美标准评价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一)信号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感染功能
(四)适应功能
(五)健康功能
(六)组织功能
知识回顾
明确目的性对活动
调节
克服
困难
随意
动作
三、意志品质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1)加强目的性教育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自制力(3)组织实践活动,锻炼意志(4)正确对待挫折
(5)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6)发挥模范作用
(7)加强自我锻炼
知识回顾。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DOC 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DOC 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DOC 46页)第一讲绪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与物理、化学等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性,是人的内部世界的精神生活,他人无法直接进行观察。

但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却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因此,心理学还研究行为及其与心理的关系。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一、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22活动。

人的认识过程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

(二)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情绪和情感。

(三)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即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而且还能根据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改造世界。

二、个性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共同规律的特征。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一)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33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普通心理学-情绪情感过程-情绪)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普通心理学-情绪情感过程-情绪)

第四章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第一节情绪一、情绪的概述(一)情绪的概念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和对象,能引起各种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高兴、喜悦、爱慕等情绪体验;相反,那些妨碍人们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和对象,就会引起否定的态度,产生不满、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等不快之感。

一般来说,情绪包括以下三个成分:1.生理唤醒情绪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例如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的变化。

愉快时,面部的微血管舒张,脸变红了;害怕时,面部的微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脸变白了。

2.主观体验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

人有许多主观感受,如喜、怒、哀、乐、爱、惧、恨等。

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都会产生一定的态度,如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对敌人凶暴的仇恨,事业成功的欢乐,考试失败的悲伤。

这些主观体验只有个人内心才能真正感受或意识到。

3.外部行为在情绪产生时,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情绪的表达过程,如人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开怀大笑。

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情绪的外部指标。

(二)情绪的基本形式一般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

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恐惧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悲哀是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1.信号功能情绪的信号功能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

它是非言语沟通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普通心理学-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普通心理学-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第六章个性心理第一节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一、需要(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指人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都有一种满足自己需要的欲求或动力。

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欲求不满足是激起人们行动的普遍原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1.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他将需要系统分为七个等级,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2)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

(3)归属和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

(4)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们追求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即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

2.各种需要之间的关系(1)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五种需要的划分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所谓“匮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

所谓“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七种层次理论还包括认知理解需要和审美需要)。

冀芳教育心理学基础精讲招教讲义

冀芳教育心理学基础精讲招教讲义

教育心理学在未来的展望
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方法改进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机制
学习心理
PART THREE
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和情感,认为学习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认为学习是通过不断强化和刺激形成的。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作用:激发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并选择特定的学习行为。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心理
PART SIX
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
评估与反馈: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能力
课程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
课程评价: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反馈: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教学环境与心理氛围
教师的管理方式和态度对心理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
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积极的学习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PART SEVEN
观察法:通过观察受试者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记录并分析其特点,以揭示教育心理学规律。

教师招聘心理学习题精讲班讲义

教师招聘心理学习题精讲班讲义

教师招聘心理学习题精讲班讲义目录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二章注意第三章感知觉第一节感觉第二节知觉第四章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第二节记忆过程第五章想象与表象第六章思维第七章情绪、情感与意志第一节情绪、情感第二节意志第八章需要、动机与兴趣第九章能力第十章人格第一节性格第二节自我意识第三节气质第四节人格测验第十一章社会心理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________及其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A、心理现象B、认识过程C、心理过程D、个性心理【答案】:A【判断】心理现象是异常复杂的,因而也是神秘莫测的()【答案】:错误【判断】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答案】:错误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行为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答案】:C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人格;另一方面是()A.心理过程B.认知过程C.情绪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答案】:A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A.意志B.能力C.气质D.兴趣【答案】:A下面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A.信念B.兴趣C.动机D.气质【答案】:D【判断】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即象物理学研究的声和光那样属于不同的现象。

()【答案】:错误3、从学科性质来看,心理学是一门()学科。

A.行为B.自然C.社会D.交叉【答案】:D心理学属于()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D.哲学【答案】:C4、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A脑 B实践活动 C心脏 D客观现实【答案】: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心理是 ()A.脑的机能B.对客观认识的反映C.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D.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答案】:D5、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答案】:B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A.意识活动 B.精神活动 C.智力活动 D.反射活动【答案】:D【判断】反射学说认为,一切心理现象按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完整版)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全

(完整版)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全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基本知识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第二节心理学流派
第二章认知
第一节注意
二、★注意分类、品质
三、注意功能
加里倍林认为: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最重要的功能)
第二节感觉
第三节知觉
一、知觉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四、观察
1、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2、基本特性: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在观察中善于区分事物细微而重要的特征品质)、敏锐性
第四节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头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第五节想象
第六节言语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第二节意志
第四章个性心理第一节个性
第二节能力
概念: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三节气质与性格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第一节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
第三节人际关系
第四节群体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第一讲绪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与物理、化学等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性,是人的内部世界的精神生活,他人无法直接进行观察。

但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却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因此,心理学还研究行为及其与心理的关系。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一、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

人的认识过程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

(二)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情绪和情感。

(三)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即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而且还能根据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改造世界。

二、个性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共同规律的特征。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一)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例如,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有高度发展的数学才能,有的人有高度发展的音乐才能。

这是能力上的差异。

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

有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有的人直率热情、情绪易冲动,有的人安静稳重、反应迟缓,有的人敏感、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这是气质上的差异。

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有的人果断、坚忍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有的人急功近利,有的人疾恶如仇,这是性格上的不同。

性格显示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三、社会心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

人是社会的人。

他不可能一个人独来独往,而总是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种种联系,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上下级关系、亲属关系、师生关系等等,从而就产生了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例如,时尚、风俗、社会习惯和偏见、舆论和流言,以及不同团体、民族和国家的心理特点等。

当然,这些社会心理现象也表现在个体的心理现象之中。

显然如果仅研究个体心理而不从整个团体以及团体的关系的角度来加以研究,就无法理解这些社会心理现象。

因此,心理学还要研究团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主要内容。

但是,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又是紧密联系的。

因此,普通心理学也要讲到社会心理。

在各章阐述各种具体心理现象时也多少会涉及个体心理的社会性问题。

这将有助于对个体心理的更为全面的理解。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一)确定心理事实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一项工作是在质上和量上确定心理生活的具体事实。

每一种心理事实都有质上和量上的特点。

例如,在研究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时,就要确定成就动机具有哪些质的和量的特点。

学生的成就动机包含回避失败倾向、学业达成倾向、克服困难倾向和社会竞争倾向,这四种倾向的组合就表现为成就动机的质的特点。

而表示每种倾向强弱的分数则表现为成就动机的量的特点。

(二)揭示心理规律心理学研究的第二类问题是揭示心理规律。

科学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心理事实的描述,而应从现象的描述进而探求其规律。

例如,每当某种心理事实的发生具有相应的条件时,就必然会出现这种心理事实,我们就说,这种心理事实将合乎规律地发生。

例如,“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就是艾宾浩斯用实验得出的一条规律。

(三)揭示心理的机制心理学研究的第三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机制。

“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

心理学上借用这一术语是指要了解心理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心理结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其间发生的生理生化性质和相互联系。

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往往离不开对与之相应的生理机制的探讨。

但是,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和对生理机制的探讨属于心理学研究的不同层次。

(四)揭示心理的本性心理学研究的第四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本性。

这类问题,包括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发展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何作用?又如何起作用的?等等。

总的来说,就是揭示心理的本性是什么,它涉及到哲学的根本问题。

具体地说,它涉及到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神经系统、脑的关系,心理与行为活动、社会实践的关系。

因此,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任务来看,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本性、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门类现代心理学是一个学科体系。

在心理学(一)基础领域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研究心理科学中同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研究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问题。

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年龄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正常成人心理(认识、情绪、意志和个性心理等)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概括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

普通心理学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按照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可分为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分别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规律。

(二)应用领域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甚广。

可以不夸张地说,凡属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均涉及到人的问题,都是心理学应用的领域。

属于心理学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分支学科,主要的有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揭示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教育和培养学生服务。

教育心理学包括德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科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等等。

三、心理学的作用(一)心理学的理论作用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论据。

心理学研究心理、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心理现象对客观事物的依存性,研究外界的客观刺激怎样引起脑的活动而产生主观的心理现象等问题。

这些科学资料,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者具体地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以及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基本哲学命题;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彻底战胜形而上学和唯心论。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因为这些学科和心理学一样都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只不过研究的侧面有所不同。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助于它们深入地认识各自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实践作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的调节下完成的。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

这样,心理学就可以直接参与到极为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去,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

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心理学的知识特别重要。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知觉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教学,使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讲;根据思维的规律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和教材的内容;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复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可以根据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才。

心理学的知识对自我教育也是很重要的。

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有助于人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地进行脑力工作;有助于认识自己个性品质的优缺点,自觉地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有助于认识自己的不良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保证身心健康,等等。

心理学的知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人们可以根据感知过程的特点,改进对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情况的感知,保障安全生产,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可以根据技能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规律加速技工培训,尽快掌握新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原则、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

2.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

4.发展性原则: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4、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5、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发展历程一、心理的发展历程(一)心理学的萌芽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

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

人类对心理问题的探讨,在远古时代的我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过不少论述。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对心理问题的探讨仅属于哲学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博学多才。

他的心理学思想动摇于唯心论与唯物论之间。

他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

认识功能包括感觉、意象、记忆、概念等过程。

动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动作等过程。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于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