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闲谈》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末闲谈》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意图]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的职责
是动态地“导”,而不是被动地“教”。本文是鲁迅“闲话风”散文的典范之作,正如季羡林指出的那样,“它们多半
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
优秀的散文家,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
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漫谈散文》)与鲁迅那些实有所指激烈抨击的杂文相比,《春末闲谈》寓意深广,态度也更为洒脱从容。引导学生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发挥教师激发、点拨、引领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辩能力,自发地分析、归纳,去透视鲁迅“闲谈”之中“正说”的深刻含义,进而体悟鲁迅“闲话风”散文语言和结构的独特魅力。
[切入点]“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考的载体。既
有“闲谈”,必有“正说”。一九二五年春末,鲁迅在北京
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正是探究“正说”
的目的。在探究“正说”内涵的过程中,会获得一种再创作
的审美享受。可设计三个切入点:
1、鲁迅在一九二五年春末,“闲谈”范畴涉及哪些话题?(引导深入探究本文的素材内容和结构特点)
2、昆德拉说:“对存在进行深思”。鲁迅时在北京,
正值北洋军阀实行恐怖政策统治时期,鲁迅为何在此时此地
作此“闲谈”?能否缄口不读?文中每一处“闲谈”,与当
时现实社会有何联系?(引导联系时代背景材料和鲁迅其他
作品展开议论)
3、用自己的话概况鲁迅“闲谈”的实质,为“正说”
命名。(引导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鲁迅讽刺幽默艺术
的魅力)
[操作]1、鲁迅“春末闲谈”范畴涉及的话题
[提示]《春末闲谈》写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北
京春末,正是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白色恐怖政策,所谓“特殊
知识阶级”,鼓吹“特别国情”之时,鲁迅此时“闲谈”,
从何处“开口”?
[讨论]文章开篇记叙故乡细腰蜂捕捉青蛙的“闲趣”,
在“闲谈”中有何作用?
[点拨]鲁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
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
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细腰蜂神奇的毒针”,
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
时统治阶级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讨论]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
理想”指什么?
[点拨和发散]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
民的精神控制术。课文中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
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语,可引导学生例举发散。
[板书](闲谈)细腰蜂à神奇的毒针à黄金世界的理想
[讨论]“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
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
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
[点拨]鲁迅笔力犀利,入木三分,属于让读者“不见棺
材不掉泪”的铁笔。用郁达夫的话说:“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
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这里所谓的“精神文明”,正是“闲谈”要害!
[板书]黄金世界的理想à精神文明
2、鲁迅为何此时此刻此地作此“闲谈”?能否缄口不谈?为何不去大声疾呼?
[讨论]上述问题可分组讨论,畅所欲言。
[点拨]联系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课文提供
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
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毛泽东语)。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
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3、用自己的话,概况鲁迅利用“闲谈”的形式,要真
切表达的“正说”的含义。
[讨论和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去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况,陈述理由。
[示例]1“细腰蜂的神奇毒针”à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
2“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à看看《祝福》祥林嫂的下场就明白了!
3思想是禁止不了的!
4“造物主可恨”à倒行逆施者,枉费心机。
5“刑天不死”à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6“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à封建礼教及其卫道者及其形形色色的精神麻痹术,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
[板书]精神文明--精神麻痹术--历史唾弃(正说)
[明确]紧紧扣住文章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和鲁迅对社会黑暗面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完成上述课堂思维训练。
春末闲谈
[课文解读]1、笔墨趣味在“闲话”
文章开篇交代了一个特定的时空,“正是北京(一九二五年)春末”。作者由故乡盛夏细腰蜂捕
捉青虫的“闲趣”铺开,闲谈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尽力施行的“各种麻痹术”,再联系现实中“治人者”的“治之之道”,对旧
时统治者精神控制术的手段及其失败,于闲话漫笔之中,作
了辛辣的讽刺。“闲话”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的载体,直面“社会或人性的黑暗面”,鲁迅不作“寸鉄杀人,一刀见血”的激烈的抨击,而是“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任心闲谈”,首先是作家主观心态的闲适与从容。用
鲁迅自己的话说“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
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这也正是文章的
意趣所在。
全文8个自然节可分三段:
一、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
功能。(①②③)
二、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
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④⑤⑥)
三、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
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⑦⑧)
2、思想是无法禁止的
鲁迅的文笔一向以辛辣尖锐著称,他曾说过他至死对一
切黑暗势力“一个都不饶恕”。本文虽冠名以“闲话”,其
实在洒脱从容的娓娓而谈之中,处处使人感到鲁迅思想的深
邃和对治人者“精神文明”的控诉和鞭挞。正如作者在七天
之后所写的《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所谓中国的文
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春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