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讲论课程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1. 课程简介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经典诵读的课程,旨在引领新一代青年学子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锤炼品德,提升修养素质。
该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工程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要求,将经典融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到诵读教育中。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掌握中国古籍中的经典名篇•推崇中华文化的观念和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人类文化多样化和交流互鉴•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3. 课程内容3.1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论语》由孔子及其门徒和弟子的言行录成,包括《学而》、《为政》、《颜渊》等二十篇,总计五百余条。
3.2 《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文化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书以“道”为中心,包括《道德经》上下两篇,共计八十一章。
3.3 《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旨在通过简短的文字引导儿童追求道德的高尚、文化的丰富。
《三字经》共三百字,包括“天地人”、“仁义礼智信”、“父母教”、“夫妻谅”、“容貌功名”等十九首。
3.4 《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著作之一,主要是以教育儿童为目的,教导儿童如何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弟子规》共一百条,分为三个部分:“格物致知”、“刻意励志”和“诚意正心”。
4. 课程方法本课程采用名师一对一授课的方式,辅以演讲、讨论、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教师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挚爱与热爱,加强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
教师将每周指定课程内容,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朗诵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并发挥才华。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2 明德亲民至善
“明明德”各家注解:
张居正直解: “上明字,是用工夫去明他。明德,是
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 体。” (人)有生以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 蔽,则有时而昏,故必加学问之功,以 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 本体,依旧光明,譬如镜子脏了,磨得 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所以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
“明明德”各家注解:
王阳明解: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
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 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 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 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 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 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 德’。
…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 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 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 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至善,是指吾人明德之本体,亦即所谓的良知。……吾人意欲探究万事 万物之理则,当求之于心,心即理,理即心。吾人良知,本来智慧具足, 便是自家的准则,吾人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之时,他是便知是,非便知 非,半点也瞒他不得,他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吾人只是不要欺骗 于他,老老实实依着他去做,善便存,恶便去,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
第7讲 国学经典的分类
国学经典的分类
中国古代经典概述
……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基础礼仪学习:课前作揖礼
作揖(yī)礼
男左女右
按长幼举高
九十度鞠躬
男生揖礼(左手覆右手)
女生揖礼(右手覆左手)
国学经典分类:
经
子
史
集
经
•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 《孝经》《诗经》《春秋》四书五经……
“论孝”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孔子这里就说:“吾爱吾父,吾更爱仁义。”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大概地解说了一下。
这个相当的重要,是国学入门的第一步。
后面所谓的“仁”,“礼”,都是由“孝”衍生而来的。
【四书五经】
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在“诗、书、礼、易、春秋”, 之外,还有一本《乐经》, 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 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学子们的必读之书。
儒家五圣
至圣先师:孔子
复圣:颜回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
亚圣:孟子
百科常识
四书的字数
《大学》:1753字
《中庸》:3568字 《论语》:13700字 《孟子》:34685字
国学经典导论05-07 佛教教义之四谛
道谛
• “道谛”:通向涅槃之路所需要的方法与 途径。
• 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第五章 佛教与中国文化
第七节 佛教教义之四谛 主讲 黄宇玲
七、佛教。 • “谛”就是“真理”或“实在”的意思。 • “四谛” 即是佛教“四大真理”。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
• 人从出生一直到死,都在“八苦”的之中煎 熬,毫无幸福可言——人生本质为“苦”。
• 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 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
集谛
• 所谓“集谛”,指造成人生苦痛与烦恼的 原因:
• “五阴聚合” • “十二因缘” • “业报轮回”
灭谛
• “灭谛”: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 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
• “涅槃”是梵文的音译,可译作“灭度”、 “圆寂”。
《国学讲堂》课程纲要
2014年6月份:诵读《国学》第3单元第7课《子以四教》及复习本学期所学内容。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1、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古诗文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
理解并积累成语“克己复礼”、“巧言令色”。
结合“神奇汉字”,了解“目”古今含义的变迁。并理解其在本文中的含义。
理解后,再读一读,请同学们跟你一起读一读。
(3)第三则:读一读,谈自己的理解。最好先说说自己平常是怎么做的,知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读了这一则论语后,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二、简介第二单元——仁爱的主要内容。
该单元由4课组成:本元分4课:第3课《克己复礼》,第4课《仁以为己任》,第5课《推己及人》,第6课《不违仁》,展示了《论语》关于“仁”的丰富内容,包括仁者所应具有的德行和品性、“仁”的重要地位、实践“仁”的方法以及要立志去追求“仁”等。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
三、大致了解第3课,导入新课学习。
背景分析
(500字内)
目的和意义:
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你将结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他们微笑着一路走来,和我们一起认识自然,探讨人生。我们将目睹一幅幅历史兴衰的画卷,惊叹帝王将相的功业,仰慕古圣先贤的风采,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领略祖国的灵山秀水,品味生活的美好庄严。尚友先贤,耳濡目染,我们将会逐渐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与气度!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十二讲《意志与气节》教案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十二讲《意志与气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意志与气节》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2.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气节精神。
3.增强学生对传统国学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讲解《意志与气节》,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思想家对“意志”和“气节”的认识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和气节。
三、教学内容
1.《意志与气节》概述
–介绍《意志与气节》的基本背景和作者。
–分析《意志与气节》的核心思想,探讨其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2.意志的重要性
–解释什么是“意志”以及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自律的品质。
3.气节的培养
–讨论“气节”的内涵和现代意义。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培养良好的气节。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教师讲解《意志与气节》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2.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意志和气节。
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内容。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对《意志与气节》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2.作业表现:布置相关作业,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定期组织考试,检验学生对《意志与气节》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1.学生反馈: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2.教学总结:每节课结束后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效果,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幼儿园国学经典故事讲解方案 幼儿园国学教育
幼儿园国学经典故事讲解方案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也变得愈发重要。
国学经典故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园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幼儿园国学教育中,如何合理有效地讲解国学经典故事,让幼儿能够深入理解并融会贯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幼儿园国学经典故事讲解方案进行探讨,旨在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指导。
一、选材在进行国学经典故事讲解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幼儿园儿童接受的故事。
这些故事一方面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要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便能够真正传达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适合幼儿听讲的国学经典故事。
二、讲解方式针对不同故事的内容特点,讲解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
对于比较简单的故事,可以采用讲解+演示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老师的示范来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对于较为复杂的故事,可以采用分段讲解的方式,先讲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再逐段解释故事中的含义和哲理。
三、教具辅助在讲解国学经典故事时,还可以借助一些教具来辅助教学。
比如通过图文并茂的图片或者手工制作的道具,来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和故事中蕴含的意义。
通过多种教具的辅助,可以让国学经典故事更加生动形象,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四、互动交流故事讲解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到故事中来,可以通过提问、唱歌、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并融会贯通。
在互动交流中,可以及时纠正孩子们的错误理解,引导他们正确领会故事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念。
五、延伸拓展故事讲解结束后,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延伸拓展。
提供更多相关内容的学习机会,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国学经典故事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幼儿园国学经典故事讲解方案需要教师在选材、讲解方式、教具辅助、互动交流和延伸拓展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考量。
只有通过更加全面、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幼儿更好地接受国学教育,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主讲教师:各年级班主任教学材料:经典《弟子规》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每学期16课时。
授课对象:一——六年级全体学生具体方案一、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
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具体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经典诵读资料,培养阅读、表达、作文能力。
3、教师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
过程与方法:1、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唱弟子规歌,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2、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已的言行,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3、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4、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5、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6、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促进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情感与价值观: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3、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4、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国学经典选读》讲义
《国学经典选读》讲义说说“道”——老子和《道德经》课型:新课时间:4月11日上午九点教室:517班级:09秋物流(本)授课方式:讲座授课手段:多媒体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了解老子其人以及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使学员了解《道德经》及其包含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教材选读章节的深刻涵义。
三、教学内容两千多年来,有两种思想已经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铭刻于每个中国人的骨髓。
在我们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间,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自觉的会流露出它们的影子。
这两种思想便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
今天,我们说说其中的一个,老子和他的思想。
一、老子其人当我们翻开介绍老子的书籍,或打开互联网,通过搜索工具查找老子,你就会看到很多介绍老子的文字。
老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东汉出现的道教供奉他为祖师,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唐朝建立者奉他为先祖,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不下一千种,又是一个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这样神化的故事可以说出许多个版本,但我更相信是方言引起变化,当地的口音中“李”和“老”两字音比较接近,后人传为“老”。
其实,我们能够看到关于老子生平的记载很少很少,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幼年聪颖,静思好学,做了图书馆馆长后,更是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公元前538年,孔子在弟子南宫敬叔陪同下拜见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1.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
2.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四、情景导入
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2.通过情景导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的现实意义。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且具有针对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b.孝道不仅表现在言行举止上,更要体现在内心深处。
c.孝道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
2.拓展延伸:
a.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论语》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儒家文化。
b.组织学生参加孝道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
1.标题:《论语·为政篇》
2.主要内容:
a.孔子论孝
b.孔子论仁、礼、义、智
3.重点、难点:经典名句、儒家文化基本思想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请结合《论语·为政篇》的内容,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2.答案要点:
a.孝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
2.教学方法是否多样,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课堂提问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
4.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课程的顺利进行。
5.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6.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7.对拓展延伸环节的实际操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将国学经典融入日常生活。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课件
陈蕃十几岁时,曾经独处庭院,刻苦攻读。一
天,父亲的老朋友薛(xuē)勤来访。薛勤看到院子
里垃圾满地,杂草丛生,就对陈蕃说:“你为什
么不把院子打扫干净后,接待宾客呢?”陈凡当
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应当扫除天下,怎么能
做打扫庭院这样的小事!”薛勤不禁打量起眼前
这位少年,知道他志向不凡,就语重心长地劝说
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陷
27
经典诵读
第六课 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 长长而民兴弟,上恤(xù)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 挈(xié)矩(jǔ)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 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 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挈矩之道。······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 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bèi)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 而出。
入了深思。
10
杂诗
(晋)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yù)。 猛志逸四海,骞(qiān)翮(hé)思远翥(zhù)。
11
第二单元
修齐治平
古人说,要想水流得远,就 得疏通它的源泉;要想树长得高, 旧得加固它的根本。“修身”是 成就事业的“源泉”和“根本”, 其“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与 “明明德”“亲民”一样,都是 个人修养的纲领。修养的次第则 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 修身为核心,贯穿起“修己”和 “治人”两个方面。
(《大学·传第九章》)
22
第五课 齐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 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 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 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 求之,虽不中(zhòng),不远 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
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背景。
国学经典课程是指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学经典课程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
国学经典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著作的学习,以及中国古代诗词、文言文阅读等内容。
通过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四、课程实施。
1. 教学方法。
国学经典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解、阅读、讨论和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典著作的内涵和背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教学资源。
为了保障国学经典课程的实施效果,学校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支持,包括经典文化书籍、多媒体教学设备、文化活动场所等,以及培训合格的教师队伍,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和支持。
3. 课程评价。
针对国学经典课程的学习效果,学校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以确保课程实施效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五、课程展望。
国学经典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未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学经典课程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持。
六、结语。
国学经典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
国学经典导论01-03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01-0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的第三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品格高尚又是一个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的勤奋学习的人。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在63岁的时候,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这是因为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情况时,当时子路未能圆满回答。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就对子路说:“仲由,你为什么不对他说:‘他这个人呀,学习起道理来不知疲倦,教导人全不厌烦,发愤学习时忘记了吃饭,快乐时忘记了忧愁,以致于连衰老就将到来也不知道’。
”这是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了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此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历经风险,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他十分谦虚地说,如果说到仁与圣,那么我怎么敢当!不过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厌其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我认为我是做到了的。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十分的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
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晚年的孔子在正乐的同时,对《诗》、《书》等古代文献就进行了整理。
周予同先生总结说:“孔子根据自己的哲学、政治和历史的见解,对大量古代文献进行筛选,整理编次成《易》、《书》、《诗》、《礼》、《乐》、《春秋》,作为自己设教讲学的六种教本。
国学经典导论01-02 安贫乐道 襟怀坦白
01-02安贫乐道胸襟坦白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这节课,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的第二节,安贫乐道胸襟坦白,孔子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他安贫乐道,粪土富贵,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他人格精神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先谈一谈孔子这个崇高的人格。
1.第一安贫乐道,粪土富贵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的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不过,如果把孔子的安贫乐道只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在孔子看来,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与低贱,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所以,君子没有片刻的时间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那么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是第一个方面。
2.第二生性耿介,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周(2学时) “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读法
阅读文献:
1、张舜徽:《经部总叙》等,见《四库提要叙讲疏》,第1-38页。
2、吕思勉:《论读经之法》,见《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3、朱自清:《周易第二》至《四书第七》,见《经典常谈》,第29-36页、第19-28页、第37-42页、第11-18页、第43-49页、第50-56页。
5、余嘉锡:《目录学发微》,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29页、第125-156页。
第三讲 国学经典的文本细读
第五周 (2学时)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训诂和文法
第六周 (2学时) “一时有一时之文体,一代有一代之通例”——文体和书例
阅读文献:
1、张舜徽:《掌握一些阅读古籍的技能》、《怎样进行校书》、《了解古人写作中的一般现象》、《认识古人著述体要》、《整理史料的一般方法》,见《古代史籍校读法》,第1-50页、第146-164页、第165-174页、第175-195页、第215-245页。
8、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9、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5年版。
10、吴国武:《〈经学常谈〉前言》,见屈守元《经学常谈》,北京出版社,2014年版,第3-8页。
第五讲 《史记》与传统史学
第十一、十二周(4学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读法
阅读文献:
2、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3、[清]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版。
4、余嘉锡:《古书通例》,见《余嘉锡说文献学》,第162-267页。
5、章太炎:《小学略说》,见《国学讲演录》。
第四讲 《诗经》《礼记》《论语》与传统经学
第七、八周(4学时) “不学诗,无以言”——《诗经》读法
国学经典讲论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034470
学分
2
英文名称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Classics
先修课程
无
中文简介
“国学经典讲论”课程是为了加强国学经典训练而开设的大学本科生基础课程。国学是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统称,而《诗经》、《礼记》、《周易》、《史记》、《资治通鉴》、《论语》、《老子》等经典则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课程以汉文古书和国学经典的形成发展为线索,以古书读法和经典训练为导向,以经、史、子、集四部经典及其学问为架构,讲授和讨论传统中国经典的文本形态、成书流传、内容结构、学术旨趣和文化价值。课程立足于文化传承创新,通过文献学和学术史并重的专业训练,培养研读国学经典的综合能力,进而体会中华文化精神、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6、来新夏:《史记选》,中华书局,2009年版。
第六讲 《老子》与先秦诸子学
第十三周(2学时) “尊道而贵德”——《老子》读法
阅读文献:
1、张舜徽:《子部总叙》等,见《四库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叙讲疏》,第82-127页。
2、朱自清:《诸子第十》,见《经典常谈》,第79-92页。
3、[德]鲍则岳、[美]罗浩:《老子》、《庄子》,收入《中国古代典籍导读》,第285-309页、第60-70页。
第一讲 经典、国学与中华文化
第一周(2学时)
阅读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序》,见《经典常谈》,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2、张舜徽:《熟悉古代书籍的一般情况》,见《古代史籍校读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87页。
3、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钱伯城:《韩愈文集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
5、章太炎:《文学略说》,见《国学讲演录》。
第八讲 国学经典与现代文明
第十五周(2小时)
阅读文献:
1、钱穆:《最近期之学术思想》,见《国学概论》第318-365页。
2、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三联书店,2002年版。
3、吴国武:《以什么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更重要——关于传统文化近三十年历程的几点思考》,《社会科学报》2009年1月15日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1、张舜徽:《史部总叙》等,见《四库提要叙讲疏》,第41-81页。
2、章太炎:《史学略说》,见《国学讲演录》。
3、朱自清:《史记汉书第九》,见《经典常谈》,第62-78页。
4、[荷]何四维:《史记》,收入《中国古代典籍导读》,第430-439页。
5、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1-224页。
参考书
教学大纲
“国学经典讲论”课程是为了加强国学经典训练而开设的大学本科生基础课程。国学是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统称,而《诗经》、《礼记》、《论语》、《史记》、《老子》等经典则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课程以汉文古书和国学经典的形成发展为线索,以古书读法和经典训练为导向,以经、史、子、集四部经典及其学问为架构,讲授和讨论传统中国经典的成书流传、内容结构、学术旨趣和文化价值。课程立足于文化传承创新,通过文献学和学术史并重的专业训练,培养研读国学经典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2、[美]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3、[清]叶德辉著、吴国武等整理:《书林清话》卷一、卷二,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4、李零:《简帛形制与使用》、《简帛古书的体例与分类》,见《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5-152页、第193-224页。
5、章太炎:《经学略说》,见《国学讲演录》。
6、钱穆:《孔子与六经》、《两汉经生经今古文之争》、《南北朝隋唐之经学注疏》、《宋明理学》、《清代考证学》,见《国学概论》,第1-28页、80-121页、163-187页、188-245页、246-317页。
7、陈致、黎汉杰译注:《诗经》,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版。
开课院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通选课领域
e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否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钱穆撰,三联书店,2002年,《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张舜徽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英]鲁惟一主编,李学勤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国学演讲录》,章太炎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4、吕思勉:《论读子之法》,见《经子解题》,第88-108页。
5、钱穆:《先秦诸子》、《魏晋清谈》,见《国学概论》,第29-63页、141-162页。
6、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7、章太炎:《子学略说》,见《国学讲演录》。
第七讲 《韩愈集》与古代文章之学
第十四周(2小时) “文起八代之衰”——《韩愈集》读法
4、[英]鲁惟一、[美]夏含夷、[德]鲍则岳、[美]王安国、[法]程艾蓝:《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周易》、《〈春秋〉及其三传》、《孝经》、《论语》、《孟子》,收入《中国古代典籍导读》,第440-448页、第401-413页、第25-33页、第247-257页、第310-315页、第484-487页、第149-161页、第229-241页、第71-80页、第149-161页、第333-343页、第352-356页。
《经典常谈》,朱自清撰,北京出版社,2004年;
《经学常谈》,屈守元撰,北京出版社,2014年,《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李零撰,三联书店,2004年,《国学概论》,钱穆撰,商务印书馆,1997年,《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钱存逊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余嘉锡说文献学》,余嘉锡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四库提要叙讲疏》,张舜徽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书林清话》,叶德辉撰,华文出版社,2012年,《文字学概要》,裘锡圭撰,商务印书馆,2013年,《书目答问补正》,范希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经子解题》,吕思勉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史籍举要》,柴德赓撰,北京出版社,2011年,《古诗文要籍叙录》,金开诚、葛兆光撰,中华书局,2005年,《训诂简论》,陆宗达撰,北京出版社,2002年,《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清]俞樾等著,中华书局,2005年,《古书读法略例》,孙德谦撰,中国书店,1984年,《诗经》,陈致、黎汉杰译注,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礼记今注今译》,王梦鸥注译,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老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陈鼓应撰,商务印书馆,2016年,《史记选》,来新夏主编,中华书局,2009年,《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2005年,《韩愈文集导读》,钱伯城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英文简介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Classics is intended to give a basic training on Chinese Classics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hinese Classical Study(GUOXUE,国学) is a general na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 The Chinese Classics, like Shih Ching(诗经), Li Ki(礼记), I Ching(周易),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史记), History as a Mirror(资治通鉴),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论语) and Tao Te Ching(道德经),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ooks and Chinese Classic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Four Division(四部分类) of Chinese books, the course discusses the proper method of learning Chinese Classics, which requires an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the Classic Books’ shaping process, circulation, text structure, intellectual tendency and cultural value. Established in cultural 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course is designed to foster reading ability in the Chinese Classics and enhance attainmen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means of Chinese philology and Classic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