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水质评价
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及水质综合特征模式
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及水质综合特征模式
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
1.水质指数法:通过测定水中各项指标的浓度,计算出综合水质指数,从而评价水质状况。
2.水质分级法:将水质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级,根据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
3.水质类别法:根据水体的用途和水质标准,将水质分为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类别,评价水质状况。
4.水质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水质指标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水质综合评价结果。
水质综合特征模式:
1.单一指标模式:以某一指标为主要评价对象,如COD、BOD、氨氮等。
2.多指标模式:综合考虑多个指标的浓度和变化趋势,如TP、TN、COD、BOD、pH等。
3.综合评价模式: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综合水质指数,综合考虑多个指标的权重和相对值。
4.水质类别模式:根据水体的用途和水质标准,将水质分为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类别,评价水质状况。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是指自然界中流动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其水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pH值:pH值是反映水体酸碱度的指标,通常应在6.5-8.5之间。
2. 溶解氧:溶解氧是衡量水体中氧气含量的指标,其含量应在5mg/L 以上。
3. 化学需氧量(COD):COD是反映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指标,其含量应小于15mg/L。
4. 生化需氧量(BOD):BOD是反映水体中生物分解有机物所需氧气的指标,其含量应小于3mg/L。
5. 总磷和总氮:总磷和总氮是反映水体营养盐含量的指标,其含量应分别小于0.1mg/L和1mg/L。
6. 氨氮:氨氮是反映水体中无机污染物质的指标之一,其含量应小于0.15mg/L。
7. 铜、铅、锌等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是反映水体重金属污染情况的指标之一,其含量应分别小于0.05mg/L、0.01mg/L和0.1mg/L。
以上是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水体的污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
地表水评价方法
地表水评价方法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流动、静止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各种类型的自由水体。
由于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表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障人民的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地表水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表水评价方法。
首先,化学指标是地表水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检测水样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了解水中各种离子、重金属、有机物等物质的浓度,并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对其进行评估。
例如,pH值是评价水的酸碱性的指标,溶解氧是评价水体富氧能力的指标,氨氮和总磷则可以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并提供科学依据供决策者参考。
其次,生物学指标也是地表水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生生物对水环境的反应非常敏感,因此通过对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水生昆虫、鱼类等进行监测,可以判断水体的生态健康状况。
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生物数量和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可以反映出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程度以及水体自净能力。
这些指标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对于评价地表水的健康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物理指标也是地表水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体的颜色、浑浊度、温度等物理特征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测量获得。
颜色可以反映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浑浊度可以反映水体中的悬浮物含量,而温度则与水体的循环、溶解氧浓度等有关。
这些物理特征的变化可以提供关于水体状况的初步信息。
最后,综合评价模型是一种常见的地表水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将不同指标进行权重分配,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来反映水体的整体状况。
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指标进行比较和对比,综合考虑水质、生态和应用需求,为制定水资源管理措施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综合评价模型包括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水质综合评价模型等。
总之,地表水评价方法是保障水安全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物理指标以及综合评价模型是常用的地表水评价方法。
不同指标之间相互协作,可综合评估地表水的水质、生态和资源利用状况。
地表水评价方法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根据国家环保部环办[2011]22号文的规定,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pH、DO、高锰酸盐指数COD Mn、BOD5、NH3-N、TP、TN、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
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
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断面水质定性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对断面(点位)、河流、湖泊不同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以断面(点位)的水质类别或河流、湖泊水质类别比例的变化为依据,按下述方法评价。
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评价:①当水质状况等级不变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②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一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③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两级以上(含两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恶化)。
按组合类别比例法评价:设△G为后时段与前时段Ⅰ~Ⅲ类水质百分点之差:△G=G2-G1,△D为后时段与前时段劣Ⅴ类水质百分点之差:△D=D2-D1;①当△G-△D>0时,水质变好;当△G-△D<0时,水质变差;②当│△G-△D│≤10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③当10<│△G-△D│≤20时,则评价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④当│△G-△D│>20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恶化)。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流域内地表水资源质量和环境状况的定量化和综合评价,以便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下面介绍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具体办法。
一、评价对象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等。
二、评价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包括:1.物理指标:包括水温、水深、流速、透明度等。
2.化学指标:包括总磷、总氮、氨氮、硝酸盐氮等。
3.生物指标:包括溶解氧、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
4.综合评价指标:包括水质类别、综合污染指数等。
三、评价方法1.采样和分析在流域内设置采样点,采集地表水样品,对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进行分析。
2.数据处理根据采集的样品数据,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对数据进行拟合和重构,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指标,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水质类别,评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四、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包括:1.物理指标:根据地表水的应用目的,可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评价。
2.化学指标: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将各项指标与相应的阈值进行比较和评价。
3.生物指标:根据生物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评价。
4.综合评价指标:根据相关计算公式和标准,计算出水质类别和综合污染指数。
五、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流域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分类评价和等级划分,制定相应的整治和保护措施,提高流域内地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总之,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是保护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评价办法的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科学选择和评价标准的规范制定是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和可靠的关键。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近年来,中国的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地表水的水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地表水是指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地表水体中的水质状况,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地表水水质的定义、评价指标以及影响地表水水质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首先,地表水水质评价是指对地表水的水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和判定,以了解水质状况,并为改善水质提供决策依据。
评价地表水水质的标准通常包括水质评价指标、水质分级标准以及监测方法等多个方面。
地表水质量的评价指标通常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三大类。
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温、溶解氧和浊度等。
化学指标包括溶解性的有机物、无机物和重金属等。
生物学指标则以底栖生物和浮游植物等为主要评价对象。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地表水的污染程度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其次,影响地表水水质的因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两大方面。
人为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等。
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对地表水质的影响十分显著。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农田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所带来的污染。
生活污水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微生物。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降雨、地质和水体自净作用等。
降雨会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带入地表水中,地质条件也会影响地表水的水质。
针对中国地表水水质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地表水水质。
首先,加强污染源的治理是改善地表水水质的重要途径。
对于工业废水、农田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等,都需要加强监管和治理,建立健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处理设施。
其次,加强水体的保护和修复也是重要的手段。
保护水体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可以减少污染物对地表水的损害。
此外,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表水水质评价和监测手段,也是改善地表水水质的关键。
然而,改善地表水水质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因素:
1. 排放量: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将企业污水排放量分为五个等级,包括≥20000m³/d、10000~20000m³/d、5000~10000m³/d、1000~5000m³/d和200~1000m³/d。
2. 水质复杂度:根据污染物类型数以及需预测污染因子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具体来说,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10为复杂;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为中等;污染物类型数和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都较少为简单。
3. 水域规模:根据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我国的地表水按功能高低分为五类:Ⅰ、Ⅱ、Ⅲ、Ⅳ、Ⅴ。
其中,Ⅴ类水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此外,还有劣Ⅴ类水,指污染程度已超过Ⅴ类的水,其特点是散发出明显臭味、出现异常颜色以及水生生物及鱼虾出现大面积死亡。
综上所述,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排放量、水质复杂度和水域规模等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的评价结果,可以对地表水环境进行科学的分级和保护。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地表水是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地表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成为了环境保护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一、监测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第一步是制定监测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
其中,生物指标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微生物和水生动植物。
物理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等。
而化学指标则包括污染物浓度,如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等。
二、评价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
主观评价是指利用专家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和评估。
这种方法适用于区域性的评价,但缺点在于结论主观性强,缺乏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客观评价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目前常用的客观评价方法有AHP(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BP神经网络等。
三、环境质量划分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进行划分是评价的最终目的。
划分标准一般包括5个等级:I、II、III、IV、V。
其中,I类水质为最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等级,V类水质则为最差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等级。
各等级的监测指标和限值标准由国家环保部门发布。
四、应用案例中国环保部门于2016年发布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中明确了对各种污染物的标准含量和各级别水质的标准。
以湖南省汀江为例,通过测量COD、NH3-N和TP的浓度,采用AHP方法对其水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汀江水质为Ⅲ类,符合国家标准。
但是,由于各级污染物浓度的不均衡分布,汀江的中下游水质偏劣,需要加强环保措施,以实现环境质量的长期可持续。
地表水质评估及保护对策
地表水质评估及保护对策地表水是指自然界中陆地表面自由流动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池塘、河口和湾等水域。
地表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地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地表水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地表水质评估方法以及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地表水质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了解和评估地表水的质量状况,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其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地表水质评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水质监测:通过水质监测网络,收集和分析地表水样品,以评估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和种类。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
监测可以定期进行,以跟踪水质的变化和识别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
二、水质评价指标: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水质评价指标。
常用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悬浮物浓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可以评估水质的好坏和污染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水生态评估:除了物理化学指标,生物指标也是评估地表水质量的重要依据。
水生态评估研究水体中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监测和分析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可以了解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而评估水质的综合状况。
针对地表水质量的保护对策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保护对策:一、源头控制:地表水的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活动。
通过源头控制措施,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输入,从而保护地表水资源。
例如,农业面源污染可以通过科学施肥、节水灌溉和防护地膜等措施降低农药和肥料的流失;工业和城市污水可以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加强排污管控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生态修复:对于已受到污染的地表水,进行生态修复是保护和改善水质的有效方法。
生态修复包括植物修复、湿地修复和河道治理等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净化水体、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改善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三、科学管理:地表水的保护需要科学管理手段的支持。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自然水体,其水质的好坏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评估地表水的水质状况,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旨在通过对水体化学、物理和生物特征的测量,提供对水质状况的定量描述。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化学指标1. pH值(酸碱度)pH值是表征水体酸碱性的指标,通常在0到14之间,数值越低表示越酸,越高表示越碱。
地表水的pH值受到化学物质和生物活动的影响,对生物的适应性和水体中溶解物质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2. 溶解氧(DO)溶解氧是水体中溶解的氧气的浓度,对于维持水生生物的呼吸和代谢活动至关重要。
DO水平的降低可能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3. 水温水温是指水体的温度,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和繁殖。
异常的水温可以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4. 溶解物质的浓度地表水中溶解的物质包括重金属、无机盐和有机物质等。
这些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可能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二、生物学指标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
良好的水质通常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相关,因为某些生物对污染更敏感,它们的存在和繁殖可以指示水质的优劣。
2. 水生生物指数水生生物指数通过对水体中特定生物的存在和数量进行调查和统计,评估水质状况。
许多昆虫和鱼类对水质敏感,它们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可以提供有关水质的重要信息。
三、物理指标1. 水体透明度透明度是指水体中光线穿透的程度,与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的含量有关。
高透明度表示水体清澈,而低透明度可能意味着水体浑浊。
2. 流速流速是指水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流速的变化可能影响水体的氧气含量和悬浮物质的输送。
以上是对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的简要介绍,这些指标能够提供对水体质量的初步评估。
然而,要全面评估地表水的水质状况,需要考虑这些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统计分析。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地表水的保护和管理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地表水是指河流、湖泊和水库等自然界中的水体,是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源的重要来源。
然而,由于经济活动和人类污染的影响,中国地表水水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是对水体中各种物质浓度和水质指标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一般来说,水质评价包括水体中的溶解氧、浊度、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PH 值、氨氮、总磷和总氮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水体中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目前,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主要基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监测站点进行的。
这些监测站点通常位于主要河流、湖泊和水库的入口处,以确保能够全面监测到水体的水质情况。
监测站点通常每月或隔月采集水样,并对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
通过对监测站点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到整个地区的水质状况。
根据相关数据,中国地表水水质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部分地区的地表水水质严重超过了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
尤其是一些工业密集地区和农业活动频繁的农村地区,水体中的COD、氨氮和总磷等指标超标现象普遍存在。
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田施肥和畜禽养殖等活动。
其次,城市地表水水质普遍好于农村地区。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相对完善,城市地表水水质相对较好。
而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大量农田施肥和畜禽养殖的污染物未能有效处理,导致农村地表水水质较差。
第三,中国地表水水质差异较大。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水质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地区的地表水水质优良,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而有些地区的水质则非常差,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为改善中国的地表水水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能力。
其次,加强对工业和农业污染的监控和治理,限制污染物的排放。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与评价方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是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环境健康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方法和有效的评价标准,才能及时发现水环境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与评价方法。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样和分析。
采样是获取水样的过程,分析是对水样中各种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
1. 采样方法地表水的采样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采样。
为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采样点:采样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水体的特点,包括河流的流速、水深、水质变化等因素。
同时,还应考虑到排污口、工业企业等因素对水体的影响。
(2)采样容器:采样容器需要选择干净、无杂质的容器,常用的有玻璃瓶、聚乙烯瓶等。
采样容器应提前清洗并用纯水漂洗。
(3)采样方法:采样时要注意避让船只、人群等干扰因素,确保采样的准确性。
采样时应尽量将容器浸入水中,避免采集到水表面的杂质。
2. 分析方法地表水的分析方法是评价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目前,地表水质量的评价主要依靠指标检测和定量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和环境监测技术。
(1)物理化学分析: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的检测和分析。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酸碱性、氧含量、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等。
(2)生物学分析:通过对水生生物的观察和计数,了解水生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状况。
例如,鱼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的出现和数量变化可以间接反映水体的质量状况。
(3)环境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被应用于水质监测中。
例如,多参数水质监测器可以同时测量多个指标,实时反映水体的变化情况。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水质评价和污染评价。
1. 水质评价方法水质评价是通过对水样中各种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参照相应的水质标准进行评估。
地表水考核达标
地表水考核达标
地表水考核达标是指对地表水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或地区的水质标准。
以下是地表水考核达标的十个主要指标:
1. 水质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总悬浮物、浊度、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这些指标反映了水体的基本化学性质和污染程度。
2. 感官指标:包括色度、臭味、肉眼可见物等,这些指标直接影响人们对水体的感受和评价。
3. 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石油类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有严重影响。
4. 生物指标:包括水生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态状况等,这些指标反映了水体的生态健康状况。
5. 放射性指标:包括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等,这些指标反映了水体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6. 总量控制指标:包括总氮、总磷等,这些指标反映了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
7. 流动指标:包括水流速度、流向等,这些指标反映了水体的流动状况和水动力条件。
8. 生态指标:包括水生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等,这些指标反映了水体的生态完整性和生态功能。
9. 综合指标:包括水质评价指数、污染指数等,这些指标对水体进行综合评价,以便更好地了解水体的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0. 其他指标:包括特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这些指标是根据特定需求而设定的,以确保水体符合特定行业的用水要求。
在进行地表水考核达标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水体的质量和生态健康。
同时,需要加强水质监测和污染治理,提高水资源保护水平,保障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地表水 水质标准
地表水水质标准
地表水的水质标准是根据水体的用途和保护环境的要求来制定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水质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常见的地表水水质标准:
1. pH值:一般地表水的pH值应在6.5-8.5之间,接近中性。
2. 溶解氧:地表水中的溶解氧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以支持水生生物的生活。
3. 悬浮物:地表水中的悬浮物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不超过30毫克/升。
4. 化学需氧量(COD):COD是一个反映有机物质含量的指标,地表水中的COD浓度一般不应超过30毫克/升。
5. 总氮和总磷:地表水中的总氮和总磷含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6. 重金属:地表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应控制在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以避免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地表水水质标准,具体的水质标准可能会因地区、用途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国家和地区通常会制定更为详细和具体的水质标准来确保地表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湖泊、河流和水库等自然水体,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保护和改善地表水水质对于保障人类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中国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一、地表水水质的现状1.1 水质污染源的主要问题中国地表水水质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水质污染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污染源,如化工厂、矿山、农田和城市污水等。
这些污染源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会严重影响地表水的水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1.2 地域差异和水质等级中国地表水水质的现状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但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水质问题,如杭州西湖、太湖和滇池等。
西部地区的地表水水质相对较好,但随着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质问题也日益突出。
根据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国地表水水质被分为Ⅰ~Ⅴ类,Ⅰ类为最优水质,Ⅴ类为劣五类水体。
201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数据显示,Ⅰ~Ⅲ类水体占比为44.9%,Ⅳ类水体占比为35.2%,Ⅴ类水体占比为19.9%。
这表明我国地表水水质整体上仍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但对于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仍存在较大的压力。
二、地表水水质评价的指标和方法2.1 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通常会考虑多个指标,其中包括常规指标和特殊指标。
常规指标包括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大肠菌群等。
特殊指标包括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物质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水体的营养状况、富营养化程度和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2.2 水质评价方法地表水水质评价的方法通常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水体的气味、颜色和可见物质等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对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测定各种水质指标来确定水质的等级。
常见的水质评价方法有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系统分析法等。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 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 次以上(含2 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全国地表水不按水期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1.断面水质评价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
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
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 1 断面水质定性评价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少于5 个时,计算河流、流域(水系)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 个(含5 个)以上时,采用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即根据评价河流、流域(水系)中各水质类别的断面数占河流、流域(水系)所有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其水质状况。
地表水评价标准
地表水评价标准地表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用于人类的生活、发展、文化活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而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资源的紧张和污染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面对当前的资源紧张和污染的局面,我们必须对地表水的评价标准有严格的要求。
地表水的评价标准是从化学、生物学、物理和时空四个方面来分析和评价地表水的总体质量的。
主要包括水质分析、污染物种类及其形态、水体动物生物多样性、水质变化特征、水体影响特征等。
一、水质分析是衡量地表水质量的基本指标。
它主要是检测地表水中的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总磷、重金属、悬浮物等指标。
其中,溶解氧是水体环境健康,水体污染状况的关键指标,主要用来衡量水体生物群落能够满足其生存和完整发育所需的氧气需求。
氨氮是地表水中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可引起湖泊或河流的水质变差,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物的生长。
高锰酸盐可以用来判断地表水的无机污染程度,而总磷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它能促使水体中的藻类和其它水生植物的过度繁殖,也是影响地表水化学环境的重要因素。
重金属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重金属污染超标时,也会对地表水的污染。
二、污染物种类及其形态,指的是地表水中污染物种类及其形态,如水质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等。
其中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铅、镉等,通常以溶解状态或颗粒状态存在,它们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通常有毒性。
有机污染物主要指有机物,如油脂、溶剂等,它们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放、城市下水道排放等。
无机污染物,主要是氯化物、硫酸盐等物质,它们的主要来源是城市下水道、工业废水以及大气污染等。
三、水体动物生物多样性。
动物生物多样性是指湖泊、河流水体中存在的动物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变异性和密度,它能表明水体的状况程度。
水体动物生物多样性的高低是衡量水质质量的一项重要参数。
此外,水体动物生物多样性也反映了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如果水体中的动物物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也表明水体的质量发生变化。
地表五类水标准
地表五类水标准
地表水的质量标准通常由国家或地区的环保机构根据当地的法规和环境要求设定。
这些标准涉及多个指标,如化学物质含量、微生物水平、物理性质等。
以下是中国地表水五类标准的一般示例,这些标准可以用来评估水质:
中国地表水五类标准:
●I类(优质水):
主要用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水质较好,适用于生活饮用。
●II类(良好水):
适用于一般的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对人体基本无害。
●III类(较好水):
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域,水质较好,但不适合直接饮用。
●IV类(中度污染水):
适用于一般农业用水区域,水质较差,不能用于饮用和工业用水。
●V类(重度污染水):
适用于一般农田灌溉区域,水质差,不适合任何饮用或工业用水。
这些标准一般包括对各种污染物的浓度上限要求,如重金属、化学物质、细菌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表水质量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在了解特定地区的地表水质量标准时,最好参考当地环保部门或相关法规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水水质评价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作者简介:周怀东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为全面了解我国地表水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系统分析水污染程度、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我们从污染源评价、地表水化学特征、河流湖库现状水质、水质变化趋势、底质污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功能区水质评价以及供水水质评价等8个方面系统评价和分析了我国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
本次地表水水质评价以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大量监测资料为基础,并进行了补充监测,评价收集数据的规模是我国水水质评价中最大的一次。
水化学特征分析选用2442个测站。
现状水质评价测站数6981个,其中河流现状水质评价测站个数为5952个,湖泊水质评价测站个数为237个,水库水质评价测站为813个。
水质变化趋势选用测站846个。
底质污染评价对881个断面进行了取样分析。
饮用水水源地评价个数1073,其中重点水源地评价个数467,评价有毒有机物水源地个数630。
本次水质评价体现了8个结合:点面源结合、污染成因与污染表征结合、天然与现状结合、水质水量结合、历史(趋势)与现状结合、常规项目与特定项目结合、水资源质量与功能使用结合、水资源分区与行政分区结合。
首次明晰了全国点面源贡献率、水功能区达标比例、底质污染状况、有毒有机物污染特征、供水水质合格比例等关系我国地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参数。
本次评价完成了与先进国家在水质评价方法和内容上的全面接轨,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全面、真实地反映全国地表水水质状况的一次评价,对今后中国水资源管理保护及水质评价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
一、污染源调查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对地表和地下水水质的污染,依排放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
点污染源主要由工矿企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形成;非点污染源也称面污染源,指在较大范围内,溶解性或固体污染物在降雨径流等作用下,通过地表或地下径流进入受纳水体,造成的污染。
本次点污染源调查评价包括工矿企业废污水排放调查、城镇生活污水调查及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污染源调查三部分。
非点污染源调查包括农田径流营养成分流失调查、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排放量调查、分散式禽畜养殖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城市径流污染物流失调查、水土流失状况及非点源污染负荷调查等五大类。
调查项目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
(一)点源污染调查1、工业污染源调查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515亿m3,相当于工业用水量的64%左右。
其中COD排放量为1249万t,氨氮为112万t。
平均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37.4m3;万元工业产值COD排放量为9.1kg、氨氮为0.8kg。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不同,工业污染源排放量也不同。
东部地区工业废水、COD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为253亿m3、681万t、46万t;中部地区则分别为179亿m3、388万t和45万t;西部地区分别是84亿m3、180万t、22万t。
2000年全国一般工业万元GDP排水量为135m3,工业废水排放系数为。
废水排放系数呈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
南方水资源丰富地区排放系数较高,一般在以上;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排放系数较低,一般在以下。
各水资源一级区工业污染源调查成果见表1。
2、城镇生活污染源调查2000年全国城镇(包括所有具有下水管网的建制市和建制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231亿m3,约相当于城镇生活用水量的72%。
其中COD排放量为672万t,氨氮为72万t。
东部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和污染物COD、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为133亿m3、416万t、41万t,中部地区分别为62亿m3、179万t、22万t,西部地区分别是36亿m3、77万t、8万t。
2000年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系数为,人均生活污水排水指标为151L/人日。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系数和人均排污指标呈现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
北方地区城镇生活污水排水指标一般在95~130L/人日,南方地区一般在130~260L/人日。
各水资源一级区城镇生活污染源调查成果见表1。
3、点源排放总量2000年中国点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染源)废污水总排放量为747亿m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15亿m3,占废污水总排放量的69%;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31亿m3,占废污水总排放量的31%。
在工业废水排放量中,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废水排放量为6102万m3,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
化学需氧量(COD)总排放量为1920万t,其中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49万t,占总排放量的65%;城镇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72万t,占总排放量的35%。
氨氮(NH3-N)总排放量为184万t,其中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为112万t,占总排放量的61%;城镇生活污水氨氮排放量为72万t,占总排放量的39%。
全国废污水污染物COD和氨氮的平均浓度分别是L和L。
2000年各水资源一级区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见表1。
4、点源污染程度分析根据各水资源一级区1980~2000年天然河川径流量均值计算得出全国污径比为%,其中,太湖流域和海河区污径比最高,分别为%和%,其次是淮河、辽河和黄河区,污径比分别为%、%、%,松花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区等约为~%,西北诸河约为%,西南诸河仅为%,这与目前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状况较为一致。
5、点源污染入河量全国共监测调查了16432个入河排污口。
其中连续排放式排污口占%,间歇排放式占%。
2000年全国水功能区废污水和污染物COD、氨氮的入河量分别为534亿m3、1259万t和111万t,分别占全国水功能区对应陆域范围内废污水排放量、污染物COD、氨氮排放量的79%、73%和66%。
各水资源一级区水功能区废污水和污染物入河量见表2。
全国“全口径”点污染源废污水和污染物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为747亿m3、1920万t、184万t,其中有677亿m3的废污水、1732万t的COD和167万t的氨氮排入全国水功能区对应陆域范围内,受纳系数均为;而水功能区对应陆域范围内的废污水和污染物排放量中,分别有534亿m3的废污水、1259万t的COD和111万t的氨氮进入水功能区,入河系数分别为、和。
此外,在本次划分的水功能区对应陆域范围外,尚有工业及城镇生活废污水排放量约70亿m3,约41亿m3进入全国水功能区以外的其它地表水体中。
因此,合计全国“全口径”的废污水入河量约为575亿m3,相应COD和氨氮污染物入河量分别为1364万t和116万t。
(二)非点源污染调查本次评价基于源强产生、产污和入河三个过程,对农田径流、农村生活、城市径流、水土流失、畜禽养殖等五大类的非点源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估算。
1、非点源污染源强估算据调查估算,2000年全国非点源污染物源强COD、氨氮、总氮、总磷分别为6457万t、398万t、3056万t、1864万t。
在调查的五种非点源污染类型中,对源强产生最大影响的的是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污染,其次是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
其中COD污染源强主要由畜禽养殖产生,约占55%,其次是农村生活,约占40%;氨氮污染源强主要由农田径流产生,约占75%,其次是畜禽养殖,约占15%;总氮、总磷源强主要由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产生,分别约占45%和40%。
非点源污染物源强的分布,以长江区源强产生量最大,珠江区次之,东南诸河区最小。
2、非点源污染负荷非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指在降雨径流作用下、将源强中的污染物冲刷渗出的数量,此值与源强的比率被定义为产污系数。
2000年全国非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COD、氨氮、总氮、总磷分别为1081万t、76万t、999万t、379万t。
全国平均COD、氨氮、总氮、总磷的产污系数分别为、、、。
在调查的五种非点源污染类型中,COD的产生量以畜禽养殖和农村居民点为主,分别占%和%,城市径流仅占%;氨氮的产生量以农田径流为主,占%,畜禽养殖、农村居民点和城市径流分别占%、%、%;总氮的产生量以水土流失和农田径流为主,分别占%和%,畜禽养殖、农村居民点和城市径流分别占%、%、%;总磷的产生量以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为主,分别占%和%,农村居民点、畜禽养殖和城市径流分别占%、%、%。
3、非点源污染入河量2000年全国非点源污染负荷入河量COD、氨氮、总氮、总磷分别为796万t、71万t、527万t、230万t。
(三)点源与非点源贡献率2000年全国点污染源污染物COD、氨氮、总氮、总磷入河量分别为1259万t、111万t、120万t、34万t。
2000年全国非点污染源污染物COD、氨氮、总氮、总磷入河量分别为796万t、71万t、527万t、230万t。
污染物COD、氨氮、总氮、总磷总入河量分别为2055万t、182万t、647万t、274万t。
污染物COD、氨氮入河量的点源贡献率分别为%、%,进入河流、湖库等地表水体的COD、氨氮以点污染源排放为主;污染物总氮、总磷入河量的非点源贡献率分别为%、%,进入河流、湖库等地表水体的总氮、总磷以非点污染源排放为主。
全国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污染物入河量的相互关系见表4。
二、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地表水化学特征评价包括矿化度、总硬度和水化学类型三部分。
(一)矿化度我国地表水矿化度总体状况良好,大部分地区水体的矿化度能够满足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求。
全国地表水矿化度变幅在L~10.1g/L之间,小于50mg/L的极低矿化度水、50~200mg/L的低矿化度水、200~500mg/L的中等矿化度水、500~1000mg/L的较高矿化度和大于1000mg/L的高矿化度面积比例分别为%、%、%、%和%。
受降水量等因素影响,全国地表水矿化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附图1)。
(二)、总硬度我国地表水总硬度分布规律与矿化度基本一致(附图2)。
全国地表水总硬度间于~15614mg/L。
东南诸河总硬度最小,西北诸河及黄河中游局部地区总硬度最大。
总硬度小于150mg/L的软水和及软水面积占%,150~300mg/L的适度硬水占%,300~450mg/L的硬水占%,大于450mg/L的极硬水占%。
总硬度在300mg/L以下的适度硬水面积占全国面积的%,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总硬度适宜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
(三)水化学类型根据阿列金分类法,我国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共划分为13种,其中重碳酸钙、重碳酸钠、硫酸钙、硫酸钠、氯化钠等五种水为主要类型。
地表水以重碳酸盐类水分布面积最广,约占全国水体总面积的78%(附图3)。
陕甘宁等黄土高原、海河平原盐渍土地区、沿海非石质性海岸段河水以及局部受盐湖影响的河流,绝大部分为氯化钠或硫酸盐类水,分布面积分别占全国水体面积的17%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