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界” ㈡.佛教的宇宙观——“三界”、“大千世 佛教的宇宙观 三界 1.欲界 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1.欲界: 界1.欲界: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色界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无色界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㈢.佛教教义
十二因缘说” 2.“ 十二因缘说” 人生由无明—行 识 名色 六处—触 名色—六处 人生由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处 触 — 老死这12 因缘和合而成, 因缘和合而成, 受—爱—取—有—生—老死这 爱 取 有 生 老死这 前因后果,人人如此。悟透因缘说, 缘觉) 前因后果 , 人人如此 。 悟透因缘说 , ( 缘觉 ) ,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㈠.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 今尼泊尔境内 ) 王子达悉多·乔达摩 乔达摩( 565—前485年 王子达悉多 乔达摩 (前565 前 485年 ) ,释迦族 尊称释迦牟尼,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又称佛陀, 人 , 尊称释迦牟尼 ,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 又称佛陀 , 意思是“觉悟者” 意思是“觉悟者”。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3. 华严宗 创始人唐代的法藏 ( 643-712年 ) , 武则天亲赐法藏 “ 贤首佛 年 师”。 主要经典: 华严经》 主要经典:《华严经》。 主要理论: 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源; 主要理论: “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源; “法界缘起”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法界缘起”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4. 净土宗 创始人是唐代僧人善导(631-681年)。该宗专修往生 创始人是唐代僧人善导(631-681年)。该宗专修往生 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故后世称为净土宗。 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故后世称为净土宗。后人多以晋代庐 山慧远为净土宗的始祖。 山慧远为净土宗的始祖。 主要经典: 阿弥陀经》 主要经典:《阿弥陀经》、《往生论》。 往生论》 主要思想: 去西天净土。 主要思想:念“阿弥陀佛” ,去西天净土。 阿弥陀佛”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
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
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重塑了中华民族知识分 子的精神品格,丰富并发展 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佛 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语 言、新的文体、新的意境、 新的遣词命意的方法,对中 国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 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诗佛王维
佛教的现代意义
佛教视逆为顺的人生态度, 对于饱受生活艰难的人讲, 不失为一种对待逆境的超脱 手段。而佛教,在物欲横 流的纷扰世界中,不失为一 种超脱、潇洒、自由的风度。
出游四门
佛教的起源
一天夜里,释尊叫自己的马 夫车匿跟随,骑着心爱的坐 骑,离宫出走。可是 “城 门紧闭,出不去。于是四大 天王各捧一只马蹄,太子连 人带马跳出城墙。是为释尊 “出家日”。汉传佛教将这 一天定为农历二月初八。
夜半出城
佛教的起源
最初释迦牟尼在摩揭陀一带 寻师访道,又在尼连禅河边 独修苦行。据说他逐渐减少 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 如此企图通过对身体的折磨 以求得精神的解脱。然六年 苦行,身体消瘦,形同枯木, 却并无所获。
右图:蓝毗尼园遗址(位于今尼泊尔之 派勒瓦地区)印度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佛教的起源
释尊是从母亲右胁降生 的。降生后即走了七步, 步步生莲花 。然后一手 指天,一手指地,说道: “天上地下,惟我独 尊!”这时,有两条龙, 一吐温水,一吐凉水, 给释尊洗澡。
释尊诞生
佛教的起源
释迦牟尼出生后,净饭王请阿 私陀仙人为他占相,仙人预言 道:“这位太子如果在家,将 来可以做威震四方的转轮圣王。 如果出家了,可以成为引导众 生觉悟的佛陀。”释迦牟尼出 生后七天,生母摩耶夫人就去 世了,后由其姨母波阇波提抚 养长大。
六年苦行
29岁离家求道。苦修6年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其创始人为释迦摩尼,创建时间及地点为公元前6世纪晚期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作为一个世界性宗教,它对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在各个时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中国亦是一个佛教大国,自两千年前传入至今,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使得其在中国拥有最多的信徒与最广泛的传播,这更促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思想情操,亦或是名物名迹,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正文]一.前言: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灿烂的历史,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道两教的民族。
佛教中的许多佛理都与儒家,道家文化相思,在不断的矛盾冲击与辩论结合之下,佛教最终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长河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群众基础深厚,由古至今长盛不衰。
一.佛教的传入与教义1.关于佛教的传入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为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佛教初入中国时,人们将其视作一种类似于黄帝炎帝的神灵,以求庇佑。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东晋“佛儒合明”,北朝的“洞窑佛光”,唐代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也在于隋唐,及至宋代,佛家世俗化加剧,在思想上体现为“三教合一”思想以及对君主权威的信奉,庙宇管理上体现为“五山十刹”的划分。
在金,元两代藏传佛教盛行,元太祖鉴于元朝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转而支持汉地传统佛教,因此喇嘛教在内地渐衰,但随着满清入关,藏传佛教再度盛行。
2.佛教的意义及其最高真理是指“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是说世间所存在的一切皆是种种痛苦的表现;集谛是说明痛苦的原因或根据;灭谛则是指出消灭痛苦的方向是超脱生死轮回;道谛标明消灭痛苦,超脱轮回,证得的途径或方法。
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一).佛教与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近代也不乏深受佛学
熏陶的文化名人,如林 则徐,谭嗣同、袁了凡 等。谭嗣同在《仁学》 中称:佛教“独高于群 教之上”,其根本精神 是救度众生,“救人之 外无事功,即度众生之 外无佛法”,将佛学普 渡众生的精神和他的救 世思想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便开始影响中国 士人的思想,并随之进入了中国的诗歌。
佛教精微的义理在士人的思想中与传统的儒家 思想相结合,士人将这种思想表现在诗歌中,加 以广泛的传播。
佛教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的诗歌理论。而中国的 儒家思想将佛教改造成更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 外来宗教。
三、佛学与儒道思想的冲突、融合
十主在不一助方 刹权思致方益面 随 ”威想脱面于的 后 的的领离又教教 的 划信域政注化训 宋 分奉体权意,, 王 。;现的对“一 朝
在为束佛以方总 庙“缚教儒面结 宇三。加治适了 管教宋以国当历 理合代约,扶史 上一佛束以持上 体”家和佛佛灭 现思世限治教佛 为想俗制心,和 “和化,”使崇 五对加使;它佛 山君剧其另能两
2.融合的契机:儒道理论 中的缺失。憨山认为道家 对最高真实观之不透,不 知其所以然而然,故老庄 称之为自然。而儒家理论 中的缺失则突出表现在生 死问题上。孔子对之存而 不论,“未知生,焉知 死”,佛教则在生死超脱 问题尤显胜场,其“三世 因果、六道轮回、业力果 报、缘起性空、自性清净” 的世界观补充了儒家在此 方面的不足。
3.儒家对佛教的借取。这表现在本体 论和修养工夫两个方面。儒家讲的“天 理、本心”借用了佛教术语;修养工夫 上儒家更是从多方面借用佛教的方法, 如宋明儒者的静坐工夫,悟道经验,生 死关切等方面。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北部弘扬佛法。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佛教文化。
佛教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并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学说、道教、民间信仰等相互融合。
二、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在中国,佛教经历了历史上的鼎盛与衰落。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佛教、中期佛教以及晚期佛教。
早期佛教主要是通过译经活动,将佛经从印度翻译成中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中期佛教则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各地的寺庙建设迅速增加,佛教教义得到更加深入的传播。
晚期佛教则是佛教的黄金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寺庙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播的途径不仅限于译经和寺庙建设,佛教艺术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方式。
在佛教艺术中,佛像、壁画、石窟等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艺术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佛教教义与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佛教崇尚智慧、慈悲与无私,提倡个人修养和心灵追求。
这种宗教信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2. 社会建设与慈善事业:佛教寺庙往往承担着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包括救助贫困人群、养老院的建设等。
这种精神体现了佛教慈悲的核心价值,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文化积淀与艺术创作: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诗词等艺术形式。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中国文化和佛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之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广泛的宇宙观和生命意义的价值特征。
在过去的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和佛教的结合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佛教传入中国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据现在发掘的文献资料,印度的佛教僧侣和商人经过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将佛教带到了中国。
自唐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这使得佛教成为一种在中国广泛的信仰。
佛教的学说和美学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广泛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二、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及其历史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具有自主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文化。
在其发展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中的观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比如,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舍己为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报应必在”、“仁爱中华”有很大的联系。
佛教的“菩提心”和“普度众生”,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化自然”、“仁慈天下”密切相关,这些相互贴合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中的禅宗和中国的武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人类未来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
佛教强调自我塑造和内心的修养,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视修身和谦虚有很大的联系。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这种文化传统有可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它应该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精品]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精品]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佛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十分深刻,并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广泛接受和尊重。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十分重要。
佛教所强调的“空”、“法”、“缘”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具有相通之处,都在于强调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佛教所讲的“菩提”理念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即通过自我修行和超越肉体,追求心灵的升华和智慧的启迪,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存在相似之处。
其次,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影响也非常显著。
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佛教壁画、石窟等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还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绘画和雕塑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也非常显著。
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和“佛恩济世”影响着社会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佛教社会文化也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佛教寺庙所弘扬的道德观念和信仰体系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控制和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佛教僧人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社会群体和精神领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文化所强调的对思想、艺术和社会的影响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和感受,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过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真正起到推动作用的是东晋时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上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危机。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安抚。
佛教中强调的“解脱人生苦难”的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从而迅速在中国社会中扎根。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普及不仅仅是学习佛经,更是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佛教强调自我修行与慈悲为怀,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关注个人修养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相契合。
佛教的中心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生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观。
三、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格局。
在中国境内,佛教与道教、儒教等传统信仰并存,形成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共生。
其次,佛教通过僧侣的慈善活动和慈善事业的开展,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以“利他”为宗旨,倡导慈悲与善行,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援助和帮助。
最后,佛教的文化艺术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以其独特风格和美学价值,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的发展。
四、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保护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保护佛教遗址、寺庙和文物,同时鼓励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上也有不少佛教文化保护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佛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为佛教的发展与繁荣努力奋斗。
总结起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是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佛教是一种充满着深邃人文内涵的宗教,它历史悠久,不仅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有着大量信徒,同时也在中国造就出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美学等各个领域,本文就来深入探究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精髓。
一、佛教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尚事物的本质佛教强调万物皆空,让人们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灵。
这种思想让人们更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外观。
在古代书法、绘画中,禅宗的影响显而易见,法师们采用极简的笔画去表现事物的本质,传达出一种极简、沉静、深入骨髓的美。
2.重视心灵净化佛教信仰中强调,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物质享受并不能传达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在于心灵的净化。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文化,呈现出淡泊名利,精神修养重于物质享受的特点。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中,往往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意识及对身心的净化的向往。
3.尊重个体佛教中也强调“我见”和“我执”的困扰,提倡不执著、不自我中心的理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个体的特点相契合。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写下的自传和个人文集,这些作品在展现他们个人历程的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价值和尊重的观念。
二、佛教文化在艺术美学中的体现1.墨色深邃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书法、绘画色彩更加朴素、简洁、极具神韵,表现出浑圆、厚重、安宁、恬静的气息。
这样的形式美是灵与性的结合,受到世人的喜爱。
2.意境超凡佛教文化的影响也让古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修养性和超凡脱俗的意境,特别是寺庙中的佛像和壁画。
通过色彩、形态和线条等方式来表现佛教禅宗的精神,使人们感受到的是深远而超然的意境,意境中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
3.艺术之道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艺术家们练就了一种炼就心性的艺术之道,认为艺术是通向佛道的一种方法,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人类感觉和知觉的表达,更具有超越艺术本身的意义。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龙门石窟
大同悬空寺
少林寺塔林
大雁塔
佛教
与
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起源。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3、了解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起源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生于古尼泊 尔,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前486年。本是迦 毗罗卫国净饭国的太子,善射骑,博学多艺, 也富于沉默思考。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 独修苦行,探索人生解脱之门。据说,在菩提 树下冥想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 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 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 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 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三十五岁。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 “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 法。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 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 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 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 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 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 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 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 的途径。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 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 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 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 话、行动和生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演变
• 第一个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冲突。 按照当时佛教的正统观点,出家人是不应当礼敬 君王,不需要孝养父母的,而这两点总是与中国 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离的。但是,佛教坚持万事 都要忍耐、来世福今世修的教义。对处于水深火 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忍耐可以下世得福是 非常具有诱惑的;对统治阶级来说,佛教教义中 的忍耐对维护封建统治是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的, 统治阶级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从而开始认可佛教 的。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交融。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不仅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给予了中国人民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1. 理念交融佛教强调“空”、“无”、“缘”、“悟”,主张从痛苦中解脱,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和。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伦理道德,追求和谐与中庸。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与交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
2. 艺术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入互动。
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佛教艺术风格,如洛阳大佛、敦煌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展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3. 文化共通佛教弘扬慈悲、智慧和善行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念相契合。
佛教的禅宗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
公元前2世纪,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域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为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经文翻译、传教活动以及修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的佛教体系,如禅宗、华严宗等。
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 倡导人伦关系佛教倡导众生慈悲为怀,尊重他人权利与尊严,提倡平等与和睦的人际关系。
全面精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完整 可编辑使用)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㈢.佛教教义
3.“业报轮回说”
佛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建立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 生命现象论。
三世因果:前世、今世、来世。三世业力互为因果,
六道轮回:生命的种类分为六道,即:天道,阿修罗道 (界于天魔之际),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因 善恶程度而在六道中沦为一道,行善可提高轮回的层次, 但只有皈依佛法,虔诚修炼,觉悟成佛,才能跳出六道, 超脱轮回之苦。
1.欲界: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㈠.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㈡.佛教的宇宙观——“三界”、“大千世 界大”千世界:
佛教以一个日月系统为作为一世界的单位, 累计1000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 累计1000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计 1000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如此三千 大千世界,在这无垠无限的宇宙,至多如河沙数 量,不可计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派
●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佛教国大月氏 使臣伊存来朝,博士弟子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 佛教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在中国公开传播。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人把它看成一种神仙方术。 佛道的夷夏优劣之辩,《三破论》佛教破国、破家、破身。
● 佛儒关于忠君孝亲之辩,子曰:身体肤发,授之父母, 不能随便损毁,削发、单身,是不孝也,对君王不行跪拜之 礼,是不忠也。对曰,一人得道成佛,全家罪孽清除,是谓 孝;不拘小节形式,有忠君爱人之心,是谓大忠,宋代禅宗 名僧契嵩以佛之“五戒”会通儒之“五信”,不杀生即仁, 不偷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饮酒即智,不妄语即信。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讲 佛教与中国文化
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 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 还了命,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 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 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天龙八部》
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所决定, 在中国传播与发达的主要是大乘佛教
“自度度人”“不断烦恼而得涅槃”→入世 精神 修持简便易行→居士佛教
丰富的学术文化内容→文化发达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佛教的传入
两汉之际
“汉明求法” 《四十二章经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 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 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 “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 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 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 至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十四石 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 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 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 (《出三藏记集》卷六)
6、佛教对科学的影响
7、佛教对民俗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学Βιβλιοθήκη 《西游记》唐僧,玄奘 《瑜伽师地论》 《大唐西域记》 《成唯识论》
《红楼梦》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1.简述‚五戒‛与‚六度‛的内容。
答:‚五戒‛:‚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
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遵守。
‚六度‛: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
六度佛教教义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
度即渡之意。
六度,‚度‛梵语是‚Pāramitā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
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
‛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
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4.名词解释‚五蕴和空‛,‚四大皆空‛。
答:‚五蕴和空‛:五蕴皆空是佛教用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外界的事物和内在的想法都是‚空‛,也都是‚色‛,人对它们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它们对于人的本性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
因此教导人们要放下一切,摆脱苦厄。
在《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
在这里提出了‚五蕴皆空‛的重要性,即‚五蕴皆空‛能使人摆脱‚一切苦厄‛。
那么五蕴的内涵是什么呢?五蕴:金木水火土相生的道理为蕴,反之相克,都看明了为空透。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
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和颜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系 别 机械工程系
专 业 机械 .
班 级 1 ....
学 号 1....
姓 名 ***
二零一二年六月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摘 要:佛教与书法两者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同样都历经千年、
饱经风霜,也同样坚毅不倒、不断成长。
在此过程中,两者并不是独立进展而是相辅相成的。
佛教,于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东来,几乎参与了大半个书法史的流程而书法作为华夏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所受佛教影响更是弥深。
关键词:佛教;书法;融合
一、佛教
佛教发源于距今2552
年前的古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传入中国。
按正式文献记载,佛教在汉朝传来中国,非正式文献记载的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到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盛时期。
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
佛教传到中国后因其进足以救济苍生、退足以超越自我的精神内涵,暗合汉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化氛围而得以生根,在长达两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进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之后,佛教在中国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书法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年左
、6000
中独放异采。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摘 要:佛教与书法两者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同样都历经千年、
饱经风霜,也同样坚毅不倒、不断成长。
在此过程中,两者并不是独立进展而是相辅相成的。
佛教,于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东来,几乎参与了大半个书法史的流程而书法作为华夏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所受佛教影响更是弥深。
关键词:佛教;书法;融合
一、佛教
佛教发源于距今2552
年前的古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传入中国。
按正式文献记载,佛教在汉朝传来中国,非正式文献记载的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到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盛时期。
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
佛教传到中国后因其进足以救济苍生、退足以超越自我的精神内涵,暗合汉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化氛围而得以生根,在长达两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进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之后,佛教在中国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书法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年左
、6000
中独放异采。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
以后再也没有新的字体产生。
到了宋朝,苏、黄、米、蔡,宋四家更是将书法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明末的浪漫主义书风的代表王铎,更是魔鬼线条,奇异结构。
三、书法与佛教
在对书法、佛教和弘一法师都有了较为简单的系统的了解之后,我们就简略的探讨
一下佛教与书法的融合与进展。
首先,以佛教的传播来看。
佛教传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靠佛教经典,因此弘扬佛法,离不开写经与抄经。
最早的写本佛经,多数是由佛教徒和在家居士发愿写的,主要发自一种宗教的虔诚,一则是因为以书写佛典,流传于世,具有极大的功德,这是一件自利利他的事。
再则是因为佛教要求佛徒通“五明”(内明,指精通佛典。
医方明,指精通医术。
因明,指精通逻辑。
声明,指精通语言。
工巧明,指精通书画音乐算术等种种技术)所以历代僧人中不乏杰出的书法家。
除写经和抄经外,佛教还大量地刻经。
房山云居寺石刻佛经,是由慧思的弟子静琉发愿创刻的。
这部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壮举的石经,不仅在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保存着自唐迄明不同风格的书法变迁资料。
经幢也属于石刻佛经的一种,或矗立于佛殿前,或置于寺塔旁,被称为佛教的“立体宣传点”。
它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既是一种建筑艺术,又是一种金古书法艺术。
此外,还有如果说佛教造像“代表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造像的铭文题记则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另一个高峰。
尤其是南北朝佛教碑刻中那种古拙、雄健、朴美的神韵,那种结体与章法中“计白当黑”的奇趣,那种运笔中的蛮
、魏碑《龙门二十荒力量;成了有清一代书家“尚碑”的楷模。
著名的如北齐《崇因寺碑》
品》、隋碑《龙藏寺碑》、唐碑《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等。
后世碑学家对碑刻题跋的赞美,
以后再也没有新的字体产生。
到了宋朝,苏、黄、米、蔡,宋四家更是将书法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明末的浪漫主义书风的代表王铎,更是魔鬼线条,奇异结构。
三、书法与佛教
在对书法、佛教和弘一法师都有了较为简单的系统的了解之后,我们就简略的探讨
一下佛教与书法的融合与进展。
首先,以佛教的传播来看。
佛教传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靠佛教经典,因此弘扬佛法,离不开写经与抄经。
最早的写本佛经,多数是由佛教徒和在家居士发愿写的,主要发自一种宗教的虔诚,一则是因为以书写佛典,流传于世,具有极大的功德,这是一件自利利他的事。
再则是因为佛教要求佛徒通“五明”(内明,指精通佛典。
医方明,指精通医术。
因明,指精通逻辑。
声明,指精通语言。
工巧明,指精通书画音乐算术等种种技术)所以历代僧人中不乏杰出的书法家。
除写经和抄经外,佛教还大量地刻经。
房山云居寺石刻佛经,是由慧思的弟子静琉发愿创刻的。
这部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壮举的石经,不仅在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保存着自唐迄明不同风格的书法变迁资料。
经幢也属于石刻佛经的一种,或矗立于佛殿前,或置于寺塔旁,被称为佛教的“立体宣传点”。
它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既是一种建筑艺术,又是一种金古书法艺术。
此外,还有如果说佛教造像“代表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造像的铭文题记则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另一个高峰。
尤其是南北朝佛教碑刻中那种古拙、雄健、朴美的神韵,那种结体与章法中“计白当黑”的奇趣,那种运笔中的蛮
、魏碑《龙门二十荒力量;成了有清一代书家“尚碑”的楷模。
著名的如北齐《崇因寺碑》
品》、隋碑《龙藏寺碑》、唐碑《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等。
后世碑学家对碑刻题跋的赞美,
楷、草,其书法被称为是以南朝过渡到唐代的桥梁。
他的墨迹留存于今的有《千字文》
和《归田赋》,其中《千字文》最为著名。
八大山人,即朱耷,为明朝宗室,僧名传綮、刃庵、个山、个山驴、个屋、驴屋等。
八
大山人的书法风格,章草似索靖,行书近米芾。
行草书均秀健清新,用笔方圆相兼,结
体俯仰欹侧,纵横奇正,笔势相携,似散而不散,疏朗有致,并将秃笔的意趣加以发扬,形成为含蓄圆和的个人风格。
王曦之字逸少,世称“右军将军”,山东琅琊人,与僧交好,曾为僧人达摩多罗舍宅建归宗寺。
他草书、隶书冠绝古今,其手书《兰亭集序》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而究其内容,则充分表达出一种超然出世的佛教情怀。
颜真卿字清臣,世称“颜鲁公”,其家学渊源中有着浓厚的佛教思想。
其五世祖颜之推着《颜氏家训》,强调子孙要“兼修戒行,留心诵读,以为来世津梁”。
与僧皎然,熙怡等过以甚密,清人彭际清着《居士传》,收有颜真卿一传。
有《多宝塔碑》、《竹山堂莲句》
等作品传世,其《祭侄文稿》被尊为“天下第二行书”。
仅仅以以上五点就可以体现出佛教与书法之间源远流长、相互交融的联系硕士论文,以及弘一法师的经历及其书法造诣
都令人无比信服。
可见书法与佛教在中华文明的大熔炉中,已经深深的融合在一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