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2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圣才出品】
2012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视频讲解]一、单项选择题1.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
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A.直观导入B.练习导入C.事例导入D.悬念导入【答案】C【解析】题干表述的导入方式是事例导入。
事例导入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观看影视片段或幻灯片等活动方式导入新课的教学技能。
运用事例导入需注意三个方面:①实物、模型、幻灯片、影视片段等的内容必须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②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要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促进他们的思考,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③事例导入具体包括实物导入、图标导入、幻灯导入、影视导入等具体方式。
2.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A.内在强化B.负强化C.替代强化D.无意强化【答案】C【解析】题干表述的现象是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一般来说,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这样一来,对榜样行为的强化,通过学习者的观察、体验而可以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动机作用。
3.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
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答案】A【解析】多血质的人反应迅速,有朝气,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黏液质的人稳重、踏实,但比较死板;抑郁质的人则比较敏感。
2012上半年辽宁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2上半年辽宁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不是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是( )。
A.故事引趣B.观察演示C.组织活动D.引导联想答案:C2.“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答案:D3.班主任工作是从( )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织班集体答案:C4.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 )。
A.联想B.幻想C.理想D.想象答案:D5.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
A.规定限制B.理解C.协助D.同情答案:A6.( )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A.积极B.权威C.民主D.消极答案:A7.新课程提倡师生新关系。
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 )。
A.合作模式B.平等模式C.管理模式D.授受模式答案:A8.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B.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答案:D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自我认识和反思的能力是( )。
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答案:D10.( )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B.权威C.教师主导D.民主答案:D11.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
A.观察法B.谈话法C.问卷法D.实验法答案:A12.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
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论,从而获得迅速进步。
这个现象说明了( )。
A.学习的实践性B.学习的渗透性C.思考的独立性D.思想的开放性答案:B1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教学原则。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2012年上半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
1.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A.寻求发展B.矫正行为C.学会调适D.开发潜能答案: C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
2.赫尔巴特的“三中心”除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外,还有()A.教学中心B.学生中心C.活动中心D.课堂中心答案: D解析: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3.提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是()A.加涅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答案: C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4.荀子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启发性原则B.量力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答案: D解析:题干中荀子的这句话是对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典型阐释。
5.张老师讲授《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
其教学方法是()A.演示教学法B.现场教学法C.示范教学法D.情境教学法答案: D解析: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6.教师要经常恰当地处理教学中预设生成的问题,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示范性B.目的性C.主体性D.创造性答案: 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
7.教育工作者通过控制和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以检验假设的是()A.调查法B.实验法C.观察法D.文献法答案: B解析:实验研究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01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第一篇:201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2012年上半年《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一、单选题1,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答案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教育学的发展 2 分D 凯洛夫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他主编的《教育学》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考点分值正确答案文字解析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恿结了苏联20世纪20-30年代的教育经验,批判地吸收了教育史上进步教育家的思想,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
2,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答案A,生产力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教育的属性 2 分A 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而不是根本因素。
考点分值正确答案文字解析3,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答案A,调查法B,访谈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2 分C 考察教育研究方法中历史法的概念。
考点分值正确答案文字解析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答案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2 分B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所以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考点分值正确答案文字解析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并且相对立。
5,我国2006年修订后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
答案A,地市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B,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C,乡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D,镇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制度 2 分B 《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考点分值正确答案文字解析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体质。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C )所推崇的理想。
A. 前制度化教育B. 制度化教育C. 非制度化教育D. 义务教育2. 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学者是( D )。
A. 康德B. 杜威C. 裴斯泰洛齐D. 洛克3. 以下不属于《学记》的论述是( D )。
A. “学不躐等”B.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 “君子之教,喻也”D. “克已复礼”4. 关于素质教育,下列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B )。
A.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B.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完善C.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D.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5. 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与荀子观点一致的学者是( B )。
A. 格塞尔B. 华生C. 弗洛伊德D. 孔子6. 一般来说,错过儿童某方面发展的“关键期”,会造成该方面发展的困难,甚至永远补偿,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C )特征。
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不平衡性D. 个别差异性7. 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 D )。
A. 权利平等B. 义务平等C. 知识平等D. 人格平等8. 将重点放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的课程类型是( A )。
A. 拓展型课程B. 研究型课程C. 基础型课程D. 学校课程9.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C )。
A. 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 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C. 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 强制性、基础性和发展性10.“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这主要体现了教学过程的( A )的特点。
A.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B.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C.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D.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结合11. 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D )。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试卷及答案解析(4)
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答案解析】:"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他是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2.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C】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内部动力【答案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3.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D】。
A.面向全体学生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答案解析】: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4.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5.“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D】A.杜威B.夸美纽斯C.华生D.赫尔巴特【答案解析】:赫尔巴特提出了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
6.教学的基本任务是【A】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答案解析】: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7.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B】。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答案解析】:此题考查疏导原则的定义。
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8.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B】。
2012上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2年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
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
A.直观导入B.练习导入C.事例导入D.悬念导入2.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
A.内在强化B.负强化C.替代强化D.无意强化3.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
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4.第一本独立形态时期的教育学著作是( )。
A.《雄辩术原理》B.《康德论教育》C.《大教学论》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5.“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乞丐和盗贼“。
这句话的作者是( ),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A.华生B.洛克C.柯尔伯格D.皮亚杰A.美育B.劳动教育C.爱国主义教育、D.美育、劳动教育1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14.认为动机水平适中时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
A.成就动机理论B.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C.成绩结构理论D.强化理论15.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16.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提出的主要教育主张是( )。
A.因材施教B.遵循自然C.教学做合D.官能训练17.(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18.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
全国中小学教师证2012年上半年小学教知答案
2012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小学)专家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直观导入法,又称“开门见山”导入法,即教师一上课就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并由课题引发出去。
采用此方法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题干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标、幻灯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并解决直观感知带来的疑问,让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这种方法符合直观导入法。
2.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强化、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是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学习者如果看到成功或者失败的行为,就会增强或抑制其行为发生的倾向。
题干所述现象为替代强化。
3.A【解析】多血质类型的人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但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缺点。
4.C【解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此后教育学家在教育学领域开启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
5.A【解析】华生特别强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6.C【解析】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物质基础)。
7.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题干所说的是第一种不平衡表现。
8.B【解析】略9.D【解析】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D项中的猩猩通过观察游人吃饼干产生了吃饼干的行为,是学习。
A 项属于感觉适应;BC两项属于受到其他东西的刺激做出的行为。
10.B【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学习生活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稳定的动机。
201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201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单选题]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
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A.直观导入B.练习导入C.事例导入D.悬念导入参考解析:直观导入法,又称"开门见山"导入法,即教师一上课就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并由课题生发开去。
采用此方法,可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题干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并解决直观感知带来的疑问,让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这种方法符合直观导入法。
2[单选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A.内在强化B.负强化C.替代强化D.无意强化参考解析:题干所述现象为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成功或失败的行为,就会增强或抑制其行为发生的倾向,是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强化、直接强化。
3[单选题]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
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参考解析:①多血质的人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
这种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等。
这种人适宜于做要求反应迅速而灵活的工作。
②粘液质人的表现特点: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
教师资格证:1 2012年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1.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民主主义与教育》D.《教育学》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feedback(698091)答案: D解析:2.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科学技术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feedback(698092)答案: A1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
3.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A.调查法B.访谈法C.历史法D.实验法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feedback(698093)答案: C解析:历史研究法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feedback(698094)答案: B解析: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所以,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在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5.我国2006年修订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A.地市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B.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C.乡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D.镇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feedback(698095)答案: B解析: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201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答案
解 析 : 动 手 做 可 以 发 挥 多 种 感 知 系 统 调 节 作 用 ,更 符 合 小 学 生 掌 握 科 学知识的心理机制。
9.小 学 生 的 思 维 方 式 以 具 体 形 象 思 维 为 主 到 抽 象 逻 辑 思 维 为 主 的 时 期 是 ()
A.6~7 岁 B.10~11 岁 C.7~8 岁 D.12~13 岁
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 1.学 校 对 学 生 进 行 心 理 辅 导 的 基 本 目 标 是 ()
A.寻 求 发 展 B.矫 正 行 为 C.学 会 调 适 D.开 发 潜 能
答案: C 解 析 : 学 校 心 理 辅 导 的 一 般 目 标 可 归 纳 为 两 个 方 面 :学 会 调 适 和 寻 求 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 性辅导。
答案: B 解 析 : 一 般 认 为 ,小 学 四 年 级 是 由 形 象 思 维 过 渡 到 抽 象 思 维 的 关 键 期 。 四年级的小学生大致处在 10~11 岁这个年龄段。
10.学 生 通 过 对 整 数 的 学 习 来 掌 握 基 本 的 数 学 概 念 , 在 此 基 础 上 学 习 有 理 数 的 概 念 , 此 学 习 是 ()
答案: C 解析: 略。
14.教 师 选 择 教 学 方 法 最 基 本 的 具 有 决 定 性 的 依 据 是 () A.教 学 目 标 B.教 学 内 容 C.教 师 特 点 D.学 生 兴 趣
3.提 出 学 生 的 学 习 是 有 意 义 的 接 受 学 习 的 是 () A.加涅 B.布 鲁 纳 C.奥 苏 伯 尔 D.桑 代 克
答案: C 解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 的发现学习,但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 以在短时期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2012年上半年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2012年上半年(总分:189.98,做题时间:120分钟)一、注意事项: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满分为150分。
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总题数:1,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共40分)(总题数:20,分数:40.00)1.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兴趣小组和同伴帮扶等课外活动是属于()。
(分数:2.00)A.综合实践活动B.教学计划之内的活动C.教学计划之外的活动√D.社会实践解析:【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出学校或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2.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跌倒,膝盖擦伤并有少量出血,教师应采取的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分数:2.00)A.用纸巾盖上伤口,打电话给家长B.用清洁水冲洗伤口,盖上消毒纱布√C.用止血带绑在伤口上方,注意保暖D.用冷毛巾敷伤口,立即送医院解析:【解析】用纸巾盖上伤口容易感染,C项和D项都是处理严重出血的措施。
3.张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为学生设计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采用的教学法是()。
(分数:2.00)A.情景教学法√B.示范法C.演示法D.现场教学法解析:【解析】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应大力开展“阳光教育”运动,保证小学生每天的锻练时间为()。
(分数:2.00)A.0.5小时B.1小时√C.1.5小时D.2小时解析:5.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室座位的安排、图书角的布置都属于()。
(分数:2.00)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解析:【解析】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和校园环境属于物质性隐性课程。
2012年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1.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民主主义与教育》D.《教育学》答案: D解析:2.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科学技术答案: A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
3.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A.调查法B.访谈法C.历史法D.实验法答案: C解析:历史研究法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 B解析: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所以,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在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5.我国2006年修订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A.地市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B.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C.乡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D.镇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答案: B解析: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6.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社会课程答案: A解析:略。
7.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课程标准D.课程说明答案: C解析: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要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012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2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民主主义与教育》D.《教育学》2.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科学技术3.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A.调查法B.访谈法C.历史法D.实验法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我国2006年修订后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A.地市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B.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C.乡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D.镇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6.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社会课程7.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课程标准D.课程说明8.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倡导的“三中心”是()A.儿童、教材、活动B.教师、活动、经验C.儿童、活动、经验D.教师、经验、教材9.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A.生产经验B.生活经验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10.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
解析:凯洛夫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他主编的《教育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20世纪20~30年代的教育经验,批判地吸收了教育史上进步教育家的思想,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汇总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培养》D.《理想国》2.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
A.相互衔接B.循序渐进C.长善救失D.教学相长3.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长期性4.“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5.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B.目标一致的原则C.可接受性原则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6.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7.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
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
A.循序渐进原则B.启发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9.实施义务教育()。
①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②是学生对家庭的义务③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④是公民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0.现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别,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别,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一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1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年级开始设置。
A.一B.二C.三D.四12.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201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2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共40分)1.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兴趣小组和同伴帮扶等课外活动是属于( )。
A.综合实践活动B.教学计划之内的活动C.教学计划之外的活动D.社会实践2.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跌倒,膝盖擦伤并有少量出血,教师应采取的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用纸巾盖上伤口,打电话给家长B.用清洁水冲洗伤口,盖上消毒纱布C.用止血带绑在伤口上方,注意保暖D.用冷毛巾敷伤口,立即送医院3.张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为学生设计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采用的教学法是( )。
A.情景教学法B.示范法C.演示法D.现场教学法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应大力开展“阳光教育”运动,保证小学生每天的锻练时间为( )。
A.0.5小时B.1小时C.1.5小时D.2小时5.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室座位的安排、图书角的布置都属于( )。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6.少先队员自己确定活动形式并开展组织活动,这体现了少先队活动的( )。
A.组织性B.自主性C.趣味性D.创造性7.小学生通过认识乌鸦、麻雀、燕子等,概括出“鸟”的本质特征这一思维形式是( )。
A.推理B.判断C.综合D.概念8.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督促和检查孩子完成作业,其承担的角色是( )。
A.决策者B.志愿者C.学习者D.支持者9.《国家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包括( )。
①优先发展②育人为本③改革创新④促进公平⑤提高质量⑥均衡发展A.①②③⑤B.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10.有的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鼓励而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让同学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这类学习动机属于(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B.远景的间接性动性C.近景的间接性动机D.远景的直接性动机11.教师对学生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的评价属于( )。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试卷及答案解析(5)
一、单项选择题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答案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孑L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2.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D】。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答案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及主要矛盾。
3.小学阶段相当于身心发展中的【C】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初期【答案解析】:小学阶段相当于身心发展中的童年期(6。
12岁)。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D】。
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答案解析】: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为: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体现了榜样法。
5.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A】。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B.维持班级秩序C.形成良好的班风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答案解析】: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以利于更有效地开展实施教学活动。
6.“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答案解析】: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刚好体现教师的示范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注意事项: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满分为150分。
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共40分)1.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兴趣小组和同伴帮扶等课外活动是属于( )。
A.综合实践活动B.教学计划之内的活动C.教学计划之外的活动D.社会实践2.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跌倒,膝盖擦伤并有少量出血,教师应采取的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用纸巾盖上伤口,打电话给家长B.用清洁水冲洗伤口,盖上消毒纱布C.用止血带绑在伤口上方,注意保暖D.用冷毛巾敷伤口,立即送医院3.张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为学生设计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采用的教学法是( )。
A.情景教学法B.示范法C.演示法D.现场教学法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应大力开展“阳光教育”运动,保证小学生每天的锻练时间为( )。
A.0.5小时B.1小时C.1.5小时D.2小时5.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室座位的安排、图书角的布置都属于( )。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显性课程6.少先队员自己确定活动形式并开展组织活动,这体现了少先队活动的( )。
A.组织性B.自主性C.趣味性D.创造性7.小学生通过认识乌鸦、麻雀、燕子等,概括出“鸟”的本质特征这一思维形式是( )。
A.推理B.判断C.综合D.概念8.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督促和检查孩子完成作业,其承担的角色是( )。
A.决策者B.志愿者C.学习者9.《国家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包括( )。
①优先发展②育人为本③改革创新④促进公平⑤提高质量⑥均衡发展A.①②③⑤B.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10.有的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鼓励而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让同学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这类学习动机属于(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B.远景的间接性动性C.近景的间接性动机D.远景的直接性动机11.教师对学生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的评价属于( )。
A.绝对性评价B.个体内差异评价C.甄别评价D.相对评价12.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班级的组织比较健全时,该班集体的发展处于( )。
A.自主活动阶段B.核心形成阶段C.组建阶段D.成熟阶段13.一位新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维持自己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上.这表明该老师处于由美国学者福勒与布朗提出的生涯关注理论中的( )。
A.关注情景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生存阶段D.关注自我感受阶段14.研究者关注事件,揭示教育现象,采用“课描”的写作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研究结果。
这种教育研究方法被称为( )。
A.实验研究B.调查研究C.叙事研究D.行动研究15.在小学教学教科书中,将“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方式编排,使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得以重复出现,逐步扩展。
这种教材编写的方式属于( )。
A.单一式B.直线式C.螺旋式D.活动式16.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17.保证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是( )。
A.辅导学生B.指导学生C.教导学生D.研究学生18.教师从提高学生的认识人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这一教育过程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
A.疏导原则B.启发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导向原则19.美国课程专家Ty1er在《课程与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 )。
A.任务分析模式B.过程导向C.工作分析D.目标导向20.小学数学运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观察B.讲解C.示范D.练习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
每小题10分,共30分)21.简述奥苏贝尔(Ausube1)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0分)22.简述小学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10分)23.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0分)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
每小题20分。
共40分)24.上课前,徐老师刚走到教室门口,教室飞出一个足球,正好从徐老师的头上擦过。
同学呆了,心想:惹大祸了!但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徐老师并没有严厉斥责踢球的同学,而是回身捡球,然后微笑着走上讲台,说:“好厉害的一脚,踢个正中,得分!不过要练射门功夫,上操场。
如果以后还有人在教室踢球,红牌,出教室!”听了徐老师的话,踢球的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其他同学会意地笑了。
就这样,紧张的气氛得以缓和,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开始上课。
(1)请评析徐老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所采取的策略。
(8分)(2)试说明教师在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时应注意哪些方面?(12分)25.观看小学低年级《戈壁滩上古长城》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登过长城吗?登过的说说你登过哪座长城?生:十三陵水库旁的长城。
生:我登的是八达岭长城。
师:同学们登过的大多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它建于我们历史上的明朝,到现在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已经成为了旅游胜地,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到戈壁滩上去,看看那的古长城。
说它古,是因为它已经两千多岁了。
我们出发之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什么叫戈壁滩?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张图片。
这个地方全是沙子和石块,因为缺水,所以那很少有植物。
那么,戈壁滩上的古长城到底是怎么样的?一起来学习课文《戈壁滩上古长城》。
打开课文,用心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不懂的句子,在旁边画个小问号。
学生自由读全篇课文。
师出示本课生词的幻灯片。
师:这是本课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读吗?会读哪个读哪个?学生自由读。
教师抽个别学生轮读。
还有不会读的生字词,怎么办?生:可以借助书上的拼音读。
生:请教爸爸妈妈。
生:查字典,或问老师。
师:下面用你最喜欢的方法,以最快的时间读这些词。
全会读了请坐正。
学生开火车读生词(教师检查的手段),两个两个地轮读生词。
师:会读了,词的意思都懂了吗?问一问自己。
生:“嘶鸣”是什么意思?师:不明白可以把这个词放到句子当中读读,看看嘶鸣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喊叫。
师:谁嘶鸣?生:马嘶鸣,就是马喊叫。
师:马是怎么嘶鸣的?想听听马的嘶鸣声吗?师播放录音。
生:“慢悠悠”是什么意思?生1解:很慢很慢的意思。
生:“乐滋滋”我不知道。
师:谁能用你们的表情试一试?(全体学生脸上笑盈盈的。
)生:“挎着”是什么意思?师: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包,谁来挎一挎这个包?(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一个用单肩挎起包,一个斜过身体挎在身后)师:他俩真了不起。
挎篮子的动作谁来做做?老师挎起一个学生的手说:“大家看看,这叫挎什么?”课文里说挎着什么?(弓箭)做这个动作试试?(学生练)生:什么叫“土墙墩”?生解:土做的一堆墙。
师:平时听说过“小胖墩”这个词吧,“墩”就有矮的意思,土墙墩是怎样的墙呢?生:就是矮矮的墙的意思。
师:你真会理解。
大家再看看书上的图。
生:“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师:看看老师黑板上画的算不算“断断续续”?老师画了一条直线。
(学生摇摇头。
)谁来画一画?一个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了一条虚线,时连时断。
师:大家理解了吗?(学生点点头)生:“清脆”是什么意思?师:课文里是清脆的什么声音?(生:清脆的笛声飘来。
)师:火车鸣笛“嗬!……”能算清脆吗?地雷暴炸“轰!”能算清脆吗?什么声音能飘过来?生:琴声、二胡声、小提琴声。
师:这些都是些什么样的声音?生:悠扬而响亮的声音。
(1)谈谈你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
(10分)(2)试说明教师在教学对话中的角色定位。
(10分)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2小题。
请任选1小题作答。
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计分。
40分)26.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请分析文本景物描写的特点。
(10分)(2)如指导中段小学生学习文本,试拟定数学目标和重点。
(8分)(3)围绕教学重点,设计调整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22分)27.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叫生活垃圾。
(1)废金属和纸张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分母不同的分数,要先通分才能相加。
(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出学校或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2.B【解析】用纸巾盖上伤口容易感染,C项和D项都是处理严重出血的措施。
3.A【解析】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4.B【解析】略。
5.D【解析】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和校园环境属于物质性隐性课程。
6.B【解析】略。
7.D【解析】概念是在头脑里形成的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形成概念。
8.D【解析】略。
9.D【解析】略。
10.B【解析】为父母、教师的期望或自己的名声而学习,属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11.B【解析】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将评价对象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者将若干侧面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