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权之争详解
万科股权之争
万科股权之争相关背景及事件始末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也是股市里的代表性地产蓝筹股。
总部设在广东深圳,至2009年,已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公司。
2010年公司完成新开工面积124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面积897.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081.6亿元。
营业收入507.1亿元,净利润72.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年销售额超千亿的房地产公司,相当于美国四大住宅公司高峰时的总和。
2015年7月10日,潮汕姚氏兄弟旗下的前海人寿耗资逾80亿元,通过二级市场购入万科A股5.52亿股股份,之后又和一致行动人通过连续举牌,将持有万科的份额猛增至15.04%,超过了20年来始终位居万科第一大股东的华润。
8月底至9月初,华润通过两次增持,使其持有万科A的股份达到15.29%,夺回第一大股东之位。
12月4日开始,隶属宝能系的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持续增持万科,又投入了近100亿元,累计抢得万科A约20%的股份,并在12月10日和11日再度增持了万科的股份,共耗资约52.5亿元。
12月11日,宝能系对万科股票增持占总股份比例达22.45%。
12月17日,在北京万科的内部会议上,王石对“宝能系”提出诸多质疑,并明确表态“不欢迎”,最重要的理由在于,“宝能系信用不够,会毁掉万科”。
12月18日,宝能集团在其官网上发布声明,疑似回应王石的“指责”。
宝能集团表示,集团恪守法律,相信市场力量。
12月17日、18日,万科股票连续涨停。
18日中午,万科以有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为由临时停牌,宣布将推进重组和增发,万科H股同时停牌。
截止12月18日,宝能系总计持股万科A股24.29%。
根据目前规定,30%是上市公司股东要约收购红线。
12月18日,针对媒体对宝能系杠杆收购万科股权一事的关切,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市场主体之间收购、被收购的行为属于市场化行为,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监管部门不会干涉。
万科控制权之争比较分析及启示
万科控制权之争比较分析及启示首先,万科控股权争夺战显示了中国企业家权力下滑的趋势。
以往在中国企业家具有绝对控制权,但随着市场化和法治化进程的加快,股东权益保护得到加强,企业家的控制权不再是铁板一块。
在万科控权争夺战中,万科多位一致行动人之一的中国宝安集团为了增加其在该事件中的话语权,甚至将万科的控制权资金用上千亿赢得大股东地位,这显示企业家权力下滑的趋势。
其次,万科控权争夺战突显了中国资本市场治理的不完善。
万科是中国A股市场的一家想象,这次控权争夺战凸显了公司治理瑕疵。
相关利益方面的权益争夺和各方关联交易增加了对公司治理的质疑。
此事件也暴露了中国股市监管措施无法完全避免潜在矛盾的问题,公司治理需要更加规范和透明。
此外,万科控权争夺战也反映了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改善股权结构。
万科控股权争夺战中涉及的多个股东意见不一的情况,说明了万科的股权结构存在较大问题。
在中国,很多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复杂,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常常比公司发展更重要,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中国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优化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压力和避免内部冲突。
最后,万科控股权争夺战提醒我们重视股东权益保护。
在这场争夺战中,万科小股东通过集体行动及申诉,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利益,反映出股东权益保护的进步。
保护股东权益,特别是小股东的权益,是资本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中国资本市场需要加强股东权益保护,建立更加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为股东提供更好的维权途径。
总之,万科控股权争夺战不仅引发了市场关注,也揭示了中国企业家权力下滑、公司治理不完善、股权结构问题以及股东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这场争夺战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和借鉴,同时也为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
不仅要加强企业家和股东的权益保护,还要更加注重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浅析万科股权之争
浅析万科股权之争浅析万科股权之争自2016年起,万科股权之争成为中国商界的一大热点话题。
万科是中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然而,由于公司股权发生了较大变动,导致内外部利益冲突激化,万科股权之争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围绕万科股权之争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此事件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背景万科始创于1984年,从一家小型开发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公司一直秉持着“人居主义”的理念,致力于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环保的住宅产品。
多年来,万科的发展一直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公司股票也一直被视为中国股市的“蓝筹股”。
然而,在2015年和2016年期间,万科的股权发生了重大变动,引发了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争议。
具体而言,公司第一大股东深圳荣军控股集团以及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计划将旗下持有的万科股票转让给深圳地铁集团,引发了股权之争的导火索。
二、原因万科股权之争的产生,有多个原因综合作用。
首先,万科股权的变动涉及到了巨额利益分配,激化了各方利益冲突。
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领导者,万科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大量的项目和资产,其市值高达数千亿元。
因此,万科股权之争实际上是一场围绕着利益分配的争夺战。
其次,万科股权之争还与公司治理结构和权力分配有关。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万科有相应的治理结构和权力分配机制。
然而,由于公司创始人王石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一定限制。
这种权力集中的现象在股权变动中暴露得更加明显,导致了一系列决策的争议。
另外,与万科相关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环境也是股权之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房地产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加强,行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
面对市场的变化,万科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这也是股权之争的一部分原因。
三、影响万科股权之争对公司和整个房地产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战的资本运作解析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战的资本运作解析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股权争夺战——宝万之争。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万科企业的控制权,争夺战中的主要角色是宝能企业和王石领导的万科管理团队。
本文将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对宝万之争进行详细的剖析。
宝万之争的导火索是宝能企业在2015年举牌万科,收购万科股份,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科管理团队的高度警觉,他们认为宝能企业的收购行为威胁到了万科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于是,万科管理团队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试图阻止宝能企业对万科的控制。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资本运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宝能企业通过杠杆资金,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收购万科股份。
而万科管理团队则通过股份回购、增发新股等手段,试图改变股权结构,阻止宝能企业对万科的控制。
我们来分析宝能企业的资本运作策略。
宝能企业主要采用了杠杆资金进行收购,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然而,这种运作方式也存在风险,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可能导致宝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宝能企业的收购行为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他们曾因此受到处罚。
面对宝能企业的进攻,万科管理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
他们启动了股份回购计划,回购部分股份,以减少宝能企业在万科的持股比例。
万科管理团队还推出了增发新股计划,希望通过引入新的股东,改变股权结构,阻止宝能企业对万科的控制。
万科还采取了一些法律手段,试图证明宝能企业的收购行为违法。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万科管理团队的策略有一定的效果。
股份回购和增发新股计划有助于改变股权结构,降低宝能企业在万科的持股比例。
然而,这些措施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股份回购需要大量的资金,可能会对万科的现金流造成压力。
增发新股则可能导致原有股东的股权被稀释,引发不满。
总的来说,宝万之争是一场复杂的股权争夺战,涉及到众多的资本运作手段。
在这场争夺战中,宝能企业和万科管理团队都展现出了出色的资本运作能力。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引言股权之争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涉及到公司治理、股东权益等重要问题。
其中,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备受关注。
该案例涉及到恒大地产和深圳地铁两家企业之间的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较量。
本文以敌意收购和反收购视角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案例背景1.1 万科股权之争背景2016年12月,中国房地产企业恒大地产突然以高达320亿港元的价格购买万科约14.07%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交易完成后,恒大地产成为万科的实际控制人。
然而,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科其他股东的不满和抗议,并提交了一系列反对声明。
1.2 事件起因与发展该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15年11月,当时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深圳市交通运输集团与广东省深业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通过混改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然而,交通运输集团与深业集团之间的权益分配问题迟迟未能达成一致,导致了后来的股权之争。
在恒大地产购买万科股权之后,万科其他股东迅速行动起来,形成了一个由数十家小股东组成的联盟,并于2017年1月向深圳地铁递交了收购申请,以削弱恒大地产的控制力。
随后,深圳地铁购买了万科约5%的股权,并成为万科第二大股东。
二、敌意收购视角分析2.1 恒大地产敌意收购分析2.1.1 收购动机恒大地产之所以选择收购万科股权,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动机:①利用万科强大的品牌和渠道资源,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②通过控股万科,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③利用万科现金流和利润分红,为恒大地产未来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1.2 立场决策恒大地产选择以可预测、相对低风险的方式购买部分万科股权,以避免可能的监管审查和其他潜在风险。
此外,该举动也有助于维护万科现有的体制和管理层,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摩擦。
2.2 反收购视角分析2.2.1 联盟形成万科其他股东快速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抵制恒大地产收购的联盟。
万科控制权之争比较分析和启示
万科控制权之争比较分析和启示首先,万科控制权之争反映了中国企业家精神和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万科是中国房地产业的龙头企业,其控制权争夺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无论是作为公司治理还是家族控股制度,万科的控制权争夺都显示了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家家族对企业控制权的高度重视和争夺。
这也表明,中国企业家精神正在从追求规模和盈利转向更加关注企业治理结构的理念,这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价值创造具有重要的启示。
其次,万科控制权之争揭示了中国企业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的问题。
万科在控股比例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公司创始人家族持股比例低于20%,而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已超过家族持股比例。
这意味着公司创始人和家族面临失去对公司控制权的风险。
这种问题不仅在万科上存在,还在中国其他一些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提高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第三,万科控制权之争提醒我们应关注中国房地产业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中国房地产业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也存在着许多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万科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龙头企业,其控制权争夺和公司治理问题引发了市场的恐慌和担忧,对整个房地产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提醒我们要警惕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和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加强监管,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万科控制权之争也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对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护有待加强。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在不断和完善,但在企业控制权保护方面仍存在很大的挑战。
在万科控制权争夺中,一些股东通过股权转让和股权质押来获取控制权,暴露了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
因此,中国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控制权的法律保护和监管,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总之,万科控制权之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反映了中国企业家精神和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揭示了中国企业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的问题,提醒我们应关注中国房地产业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同时也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对企业控制权的保护有待加强。
万科股权之争归纳总结案例
万科股权之争归纳总结案例万科股权之争:一场狗血家庭伦理剧的落幕在万科股权之争中,各方参与者纷纷登场,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商业大战,最终在华润全身而退后落下帷幕。
在这场伦理剧中,每个角色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但结局并非完全圆满。
一、万科的成长与变迁1.深特发与万科的渊源:深特发在1983年成立了饲料科,王石担任科长。
这一业务为万科的原始资本积累奠定了基础。
2.华润接盘深特发:2000年,华润通过收购深特发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此后万科逐步发展壮大。
二、万科股权之争的导火索1.万科的成长引起资本觊觎:随着万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股权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2.宝能的崛起:外来土豪宝能集团看中了万科的发展潜力,开始大量收购万科股权,引发股权之争。
三、各方势力的角逐1.华润:作为万科的养父,华润在万科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股权之争中,华润选择了全身而退。
2.深地铁:作为万科的叔叔,深地铁在股权之争中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最终并未改变万科股权格局。
3.恒大:姑父恒大集团在万科股权之争中一度加入战局,但最终并未改变大局。
4.宝能:外来土豪宝能集团成为万科股权之争的最大赢家,成功晋升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四、王石的失落与万科的未来1. 王石的困境:在股权之争中,王石被视为叛逆少年,其地位一度岌岌可危。
2. 万科的未来:尽管股权之争落幕,但万科在经历这场商业大战后,未来发展仍充满挑战。
总结:万科股权之争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落幕,宝能成为最大赢家。
然而,这场商业大战给万科带来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王石和万科未来将如何应对仍值得关注。
在这场伦理剧中,每个角色都得到了相应的利益,但万科的品牌和声誉损伤不容忽视。
在未来的发展中,万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努力摆脱股权之争的阴影,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涌现出一系列引人瞩目的股权之争案例。
其中,万科股权之争是备受关注的典型案例。
这起争夺万科控股权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也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两个视角对万科股权之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背后的经济、法律和道德等多维度因素。
2016年12月,香港长实集团和深圳地铁集团联手对万科发起敌意收购。
此举引发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强烈震动,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也再一次引发了对中国股权制度的质疑和反思。
敌意收购一方面是投资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控制目标公司,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信任危机、财务风险等问题。
在万科股权之争中,敌意收购方的动机和目的备受质疑。
对于长价集团来说,其背后的股东杨惠妍与万科早有纠葛,暗地里操纵股价成为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面对敌意收购,万科联合创始人郁亮率先发出了反击。
首先,在法律层面上,万科强调了合规和合法性问题。
在中国股权制度中,大股东通常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他人要想通过敌意收购掌控公司,在法律上是可以合法实现的。
然而,万科股权之争凸显了监管部门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足。
其中,相关交易的权商等投资主体力图“跳空而过”,绕过了监管机构的审核。
万科以合规和合法为主线,不断提请监管部门介入,呼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
其次,在投资者信任方面,万科积极沟通与投资者进行对话,努力提升其形象与公众的商誉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唯有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信心,才会愿意持有公司的股份。
万科坚持相对稳定的业绩,良好的品牌影响力以及优质的商品房品质,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信任。
面对敌意收购,万科及时发布公告,以沟通的方式与投资者进行互动,并承诺将为投资者维护利益。
最后,在道德层面上,万科依托强大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坚守诚信底线。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万科股权之争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中备受关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牵动了万科股东和投资者的心,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起案例涉及到了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市场监管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万科股权之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万科股权之争的起因。
这起股权之争的导火索是由于深圳地铁集团与恒大地产联合对万科发起了一系列资本市场动作,试图改变万科的股权结构。
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的不满,他认为这是一场非法收购,并对此进行了公开反击。
随后,恒大地产又以“投资者保护”的名义向证监会举报了万科董事会的不当行为,使得此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万科股权之争对公司治理和市场稳定的影响。
股权之争的发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万科的股价,也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这起事件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挑战,引发了投资者对市场监管的质疑。
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万科股权之争,对于公司、市场和监管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解决万科股权之争的可能途径。
在这起事件中,各方的利益纠葛复杂,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然而,通过对话协商、法律程序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或许可以找到一个对各方都相对公平的解决方案。
同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市场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也是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万科股权之争案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案例。
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或许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希望各方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理性的态度,共同努力,为解决万科股权之争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万宝股权之争事件回顾及相关分析
万宝股权之争事件回顾及相关分析一、万宝股权之争(一)万科集团概况1、公司创建及业务状态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深圳,创始人王石。
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2013年起开始尝试海外投资。
现为国内领先的房地产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和物业服务。
业务涉及全国66个城市及5个海外城市。
万科是中国少有的,治理透明,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公司。
今年万科有望入围世界500强,成为唯一家纯房地产公司。
2015年标普和惠誉评级维持BBB+,穆迪由Baa2上调为Baa1。
2、上市状况及股东构成(1)上市状况公司在深交所和港交所上市,交易代码深交所:000002、港交所:2202。
截止2016年3月31日,股东总数272085个,总股数110.39亿,其中A股97.24亿、H股13.15亿。
截止到2016年7月14日的近2年股市状态A股2015年12月18日停盘至2016年7月4日开盘。
2016年7月13日SNL网站显示的上海证交所市场数据为:发行总股数110.39亿,股价18.32元/股,位于52周股价中值点(52周股价12.52-24.43元/股)。
市值1960.8亿元,企业价值2722.4亿元。
(2)股东构成万科的股权结构松散,长期没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持股30%以上)。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宝能系深圳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24.26%,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国企华润集团持股15.24%为第二大股东。
注1: H股股份总和。
3、财务及运营状况截至2015年底,公司总资产6114.9亿元,总负债4751.8亿元,负债率77.7%(年报文字表述42.94%。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公司净负债率为25.45%,保持行业低位。
)现金及等价物517.5亿元。
2015年总收入1843.18亿元,净利润259.5亿元,同比增长34.5%。
归属股东的净利润181.2亿元,同比增15.1%。
万科控制权之争_被遗忘的“上帝”
万科控制权之争_被遗忘的“上帝”万科控制权之争:被遗忘的“上帝”近年来,中国企业界的一场腥风血雨引人关注,那就是万科地产的控制权之争。
从2015年开始至今,这场世纪之争已经持续了几年,看似由万科股东之间的利益分歧引发,其实背后隐藏着更为深远的原因。
万科地产是一个被称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上帝”的企业,以规模庞大、创新性强、公司治理优秀而著称。
多年来,万科地产带领中国房地产行业不断向前迈进,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
世人称其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上帝”,然而,就在这个被人瞩目的“上帝”背后,却隐藏着万科控制权争夺战的真相。
万科控制权之争最初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公司创办人王石的退休。
2013年,王石宣布从万科地产退休,他的离开引发了对公司未来治理权的担忧。
随着新一轮股权制度改革的进行,盖尔尼斯控股集团(Guinness Holdings Ltd.)以违规非法手段,趁机侵吞了万科地产多数股权,并获得了对万科地产的控制权。
从此,万科地产控制权陷入了一片混沌。
盖尔尼斯控股集团是谁?这家总部位于香港的公司直到近年才逐渐名声大噪。
盖尔尼斯的掌舵者是企业家郁亮,他与王石曾合作过,但他的做法让人们对他的动机产生了怀疑。
很多人认为,郁亮对万科地产实际掌控的欲望和政治野心不断发酵,他滥用权力,并将公司治理权转移到了自己手中。
万科地产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其控制权由一个难以被监管的香港公司牵掣,这无疑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控制权之争不仅引发了对盖尔尼斯的质疑,也暴露出万科地产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
万科地产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股权制度改革,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龙头企业。
然而,多年来万科地产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公司股权分散,权力无人监管。
在控股权发生变动后,万科地产董事会无法有效行使职权,从而让权力真空扩大,拖累了整个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此外,万科控制权之争还引发了行业内部的各种猜测和怀疑。
有人怀疑盖尔尼斯不仅仅是为了控制万科地产,而是为了获取其他业务利益,比如金融业务和土地资源。
万科股权之争详解
万科股权之争万科股权之争概述最近一段时间,万科股权之争事件愈演愈烈。
港交所数据显示,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钜盛华)在2015年12月10日在场内买入万科H股1.91亿股,每股均价19.33元,涉及资金36.92亿元;12月11日再次场内买入万科H股7864万股,每股均价19.728元,涉及资金15.51亿元,两天合计增持52.43亿元。
对万科H股的持股比升至22.45%。
12月7日,万科就曾发布第一大股东变更提示性公告,至2015年12月4日,钜盛华通过资管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买入公司A股股票549,091,00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4.969%。
至此,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计持有公司A股股票2,211,038,918股,占公司现在总股本的20.008%,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这是宝能系取代华润,再次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而在此之前,宝能系通过大量买进万科股票,于2015年8月26日首次超越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当时宝能系与华润之间的持股比例差距仅为0.15%。
随后,华润在2015年8月31日和9月1日两次增持万科,耗资约 4.97亿元,新增万科约0.4%的股份,使其持股达到了15.29%,又超越了宝能系的15.04%,重新夺回第一大股东之位。
因此,这一次钜盛华的再度增持,又让宝能系重新夺回了万科第一大股东之位。
[1]而正当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之际,半路却杀出了同样是保险资金代表的安邦。
根据万科公告,截至12月7日,安邦保险通过旗下公司动用上百亿元资金合计持有万科5%股权。
事件最新进展1.万科17日再次被机构扫货超26亿[2]2015年12月17日,万科A再次涨停,公开信息显示,买入金额前两名为两家机构专用席位,合计净买入近26.5亿元。
港交所信息显示,12月10日、12月12日,钜盛华又买入万科2.7亿股,涉及资金超过50亿元人民币。
万科股权之争
万科股权之争简介:从2000年开始,华润一直是万科的大股东,二者相处十分融洽。
王石是万科的创始人,无可置疑其在万科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万科的精神领袖。
因此王石有着能影响团队的力量和同样的企业文化。
经过:2015年8月26日,宝能系通过大量买进万科股票,首次超越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当时宝能系与华润之间的持股比例差距仅为0.15%。
在2015年8月31日和9月1日华润两次增持万科股票,耗资约4.97亿元,新增万科约0.4%的股份,使其持股达到了15.29%,又超越了宝能系的15.04%,重新夺回第一大股东之位。
正当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之际,半路却杀出了同样是保险资金代表的安邦。
根据万科公告,截至2015年12月7日,安邦保险通过旗下公司动用上百亿元资金持万科5%股权。
2015年12月10日至11日,隶属宝能系的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两天合计增持万科H股2.6964亿股约52.43亿元人民币。
至此宝能系取代华润,再次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至此万科股权已出现三大阵营,即万科盈安合伙人、万科原第一大股东华润、刘元生合计持股20.64%,宝能持股22.45%,安邦持股7.01%。
宝能也成为万科新一代的“大东家”。
2015年12月17日,在北京万科的内部会议上,王石对“宝能系”提出诸多质疑,“谁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万科是应该去引导的,不应该不闻不问。
”“宝能系信用不够,会毁掉万科”。
这是继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后,万科方面首次正式回应。
2015年12月18日,在开市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万科A股股价再度涨停。
当日中午,万科以有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为由临时停牌,宣布将推进重组和增发,万科H股同时停牌。
2016年2月8日前,华润和宝能开始谈判接盘万科股份事宜,但当时华润出价过低,宝能不愿“贱卖”。
2016年3月,万科与深圳地铁集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3月13日,万科公布的万科深铁重组方案,深铁将以旗下项目资产注入万科,万科将主要以定向增发的方式支付对价,交易对价约400亿-600亿。
万科股权之争
万科股权之争回顾2015年7月10日宝能系第一次举牌,截至2015年5月31日宝能系旗下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持股数占万科总股本的24.29%,为第一大股东。
2015年12月18日13时万科停牌筹划资产重组,H股万科企业同步停牌。
2016年3月13日万科公告称将引深圳地铁600亿资产注入换股。
2016年3月17日华润集团股东代表突然发声称,万科与深圳地铁的合作公告没有经过董事会的讨论及决议通过,是万科管理层自己做的决定。
2016年6月17日晚间万科披露重组方案,万科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深圳地铁持有的深圳地铁前海国际公司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在增发完成后,深圳地铁将获得万科20.65%的股权,从而一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2016年6月18日华润公开质疑万科决议通过合法性。
2016年6月23日深夜宝能集团旗下钜盛华投资、前海人寿发布声明表示:万科监事会对董事会出现种种问题,未能尽到监督及纠正的职责。
2016年6月26日下午万科发出《关于收到股东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公告》,根据公告,钜盛华及前海人寿向公司发出“关于提请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召开2016年第二次临时大会的通知”,申请罢免王石及郁亮等管理层。
2016年6月27日凌晨万科事业合伙人大会执行委员会针对万科全体员工发布了名为“同心者同路”的内部邮件。
同心者同路亲爱的万科合伙人:2016年将近过半,经过大家半年来在各种压力下的奋斗,付出的汗水正结出硕果。
万科几乎所有的经营指标,都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大约20天后,公司料将实现2000亿销售额。
十年前我们曾觉得只能遥迢仰望的世界500强,也即将入围。
而万科的新十年战略,经过大家的不断探索,也正在变得清晰丰满起来。
更美好的未来就在前方,等着全体合伙人去争取和开创。
就在此刻,资本市场风云变幻,公司第一大股东已经悄然变更,股权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近日,钜盛华及前海人寿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并罢免全体董事和股东代表监事。
万科股权之争PPT
股权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
01
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平衡股东之间的利益,确保公司决策的效
率和公正性。
防止一股独大或股权过于分散
02
一股独大可能导致大股东滥用权力,而股权过于分散则可能降
低股东的参与度和决策效率。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03
中小投资者在股权结构中应当得到足够的保护,防止大股东对
房地产开发商。
2000年代,万科通过并购、 合作开发等方式迅速扩大规模 ,成为国内领先的房地产企业
。
2010年代,万科进军海外市 场,涉足商业地产、物流地产
等领域。
万科股权结构的演变
01
1980年代,万科股权分 散,无控股股东。
02
1990年代,部分股东开 始增持股份,但仍无控 股股东。
03
2000年代,部分股东通 过资本运作成为万科主 要股东,但仍无绝对控 股股东。
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行业整合加速
万科股权之争引发了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关注,推动了行业的整合 和集中度的提高。
治理结构改善
股权之争引发了行业内对企业治理结构的思考和改进,促进了行业 治理结构的改善。
投资者关系管理重要性提升
股权之争凸显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性,促使企业更加重视投资 者关系管理。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万科股权之争的未来展望
万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继续深耕房地产市场
万科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未来仍将继续专注 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并寻求在更多城市和地区拓展市场份 额。
多元化业务布局
除了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万科还将进一步拓展物业管理、 商业运营、长租公寓等多元化业务,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 需求。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股本的 24.972%
相关参与方的行为——恒大
中国恒大集团在11月10日至11月17日期间继续增持万科企业股
01 份有限公司至9.452%,至此,中国恒大总计持有10.434亿股万
科A股,占万科总股本的9.452%,总计耗资222.6亿元人民币。
万科的公司治理模式
万科属于股权分散的公众控股上市公司, 最大的股东比例不超过15%,万科不仅 规定了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利 益相关着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而且明确 了在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 程序,即使没有控股权,以王石为首的 职业经理团队也能实际控制公司。华润 没有过度干涉万科的决策,成为一个真 正的财务投资者。股权的分散为万科营 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企业环境。
02
重组终止
03
获得表决权
04
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万科公告称,已经于3月12日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 了一份合作备忘录。收购标的初步预计交易对价介于人民币 400亿~600亿元之间。万科拟主要以定向增发股份的方式支 付对价。
2016年12月18日,万科A发布公告称,其与深圳地铁集团的重 组预案未得部分主要股东同意,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召开股东大 会。经董事会同意,公司终止了与深铁集团的重组。
围绕万科股权展开的宫斗大戏,之后发生戏剧性反转。
万科和安邦先后在其集团官网公开发表声明,表达互相 欣赏和支持的态度。这两份声明直接粉碎了此前关于 “宝能系与安邦是一致行动人”的猜测,这意味着宝能 系离控股股东所需的股份数额尚有差距,王石获得一张 至关重要的好牌。
行动
大股东深铁的行为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科股权之争万科股权之争概述最近一段时间,万科股权之争事件愈演愈烈。
港交所数据显示,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钜盛华)在2015年12月10日在场内买入万科H股1.91亿股,每股均价19.33元,涉及资金36.92亿元;12月11日再次场内买入万科H股7864万股,每股均价19.728元,涉及资金15.51亿元,两天合计增持52.43亿元。
对万科H股的持股比升至22.45%。
12月7日,万科就曾发布第一大股东变更提示性公告,至2015年12月4日,钜盛华通过资管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买入公司A股股票549,091,00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4.969%。
至此,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计持有公司A股股票2,211,038,918股,占公司现在总股本的20.008%,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这是宝能系取代华润,再次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而在此之前,宝能系通过大量买进万科股票,于2015年8月26日首次超越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当时宝能系与华润之间的持股比例差距仅为0.15%。
随后,华润在2015年8月31日和9月1日两次增持万科,耗资约 4.97亿元,新增万科约0.4%的股份,使其持股达到了15.29%,又超越了宝能系的15.04%,重新夺回第一大股东之位。
因此,这一次钜盛华的再度增持,又让宝能系重新夺回了万科第一大股东之位。
[1]而正当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之际,半路却杀出了同样是保险资金代表的安邦。
根据万科公告,截至12月7日,安邦保险通过旗下公司动用上百亿元资金合计持有万科5%股权。
事件最新进展1.万科17日再次被机构扫货超26亿[2]2015年12月17日,万科A再次涨停,公开信息显示,买入金额前两名为两家机构专用席位,合计净买入近26.5亿元。
港交所信息显示,12月10日、12月12日,钜盛华又买入万科2.7亿股,涉及资金超过50亿元人民币。
至此,宝能系数次增持累计动用资金在380亿元左右,多次拉涨后,账面浮盈约160亿元左右。
(下图:万科今年七月以来的股权变化)[3]2.王石表态:不欢迎宝能[4]同日,王石首次针对钜盛华所属的宝能系举牌万科发声,不欢迎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这是宝能系介入万科股权以来,万科管理层首次正面表态。
不欢迎宝能系成第一大股东,而不欢迎的原因有四点:一、信用不足:王石表示自己了解宝能发家史,称宝能信用不够,会影响万科信用评级,提高融资成本。
二、能力不足:地产领域年销售额几十亿的宝能,能力不足以管控万科。
三、短债长投,风险巨大:以短期债务,进行长期股权投资,风险非常大,是不留退路的赌博。
四、华润作为大股东角色重要:华润作为大股东角色重要。
华润在万科的发展当中,无论是在万科股权结构的稳定、业务管理还是国际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图:宝能系七月以来收集万科路线图[3])3.宝能集团回应:相信市场力量[5]万科董事长王石刚刚强硬发声表示“不欢迎宝能系成万科第一大股东”,今日早晨宝能集团即发表声明疑似对此作出回应,称集团近期行动恪守法律,尊重规则,相信市场力量。
来往交锋,显示“宝万之争”正面战场的全面打响。
宝能集团的声明全文如下:4.安邦占有万科A股股份已升至7.01%[6]据港交所披露,安邦保险12月17日增持万科A股股份1.5亿股,每股增持平均价为21.808元。
18日增持万科A股股份2287万股,每股增持平均价为23.551元。
两次增持过后,安邦占有万科A股股份升至7.01%。
5.万科A18日午后临停拟筹划发行股份[7]深交所午间公告,因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划股份发行,用于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根据有关规定,经公司申请,该公司股票(证券简称:万科A,证券代码:000002)自2015年12月18日下午13:00起停牌,待公司刊登相关公告后复牌。
6.惠理加入万科争夺战据香港联交所权益披露资料显示,于12月15日,惠理(Value Partners Group Limited)按每股20.32港元,增持331万股万科,持股量由4.77%增至5.03%。
[8]对于大多数内地投资者,惠理集团(Value Partners)并不十分熟悉。
直到它于2012年正式收购金元比联基金中比利时联合投资公司的49%股权,它才第一次进入内地大众投资者的视野。
但在香港,惠理集团的发源地,它见证着整个香港基金业的发展历史。
它是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上市的香港本土基金管理公司,今天管理资产规模超过72亿美元。
从1993年成立至今,惠理在香港市场站稳了脚跟并逐渐建立起了自己专注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本土相关市场的特色,并成为香港强制性公积金基金管理人之一。
在这20年间,惠理的业绩长期而言更是大幅度超越恒生指数,成为精品基金的典型。
这家基金创始人谢清海先生的人生经历富有传奇色彩。
谢在马来西亚出生,为家中长子,因为需要养家而没有上大学,但辗转担任远东经济评论及华尔街日报香港记者,并在随后担任摩根建富研究部门主管,由此步入基金圈。
1993年,其与客户叶维义共同创办资产管理规模五百万美元的惠理基金,开始自己的基金管理之路。
[9]7.万科安邦宣布联手[10]2015年12月23日晚间,万科集团官网发布一则《关于欢迎安邦保险集团成为万科重要股东的声明》称,安邦保险集团在举牌万科后,万科与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万科欢迎安邦成为万科重要股东,并愿与安邦共同探索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广阔未来,以及在养老地产、健康社区、地产金融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万科声明:紧随其后,安邦保险集团发表声明称:我们看好万科发展前景,会积极支持万科发展,希望万科管理层、经营风格保持稳定,继续为所有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安邦集团声明:8.万科引入深圳地铁集团投资[11]2016年3月13日,万科公告宣布引入新的战略投资伙伴——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公告称,万科已经于3月12日与深圳地铁集团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
根据备忘录,万科将以发行新股的方式,购买深圳地铁集团下属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而深圳地铁集团将注入部分优质地铁上盖物业项目的资产到该收购标的中。
收购标的初步预计交易对价介于人民币400亿至600亿元之间。
如交易成功,未来深圳地铁集团将成为万科长期的重要股东。
9.华润对万科深铁合作程序提出异议2016年3月17日,“关于申请万科A股股票继续停牌的议案”获得万科股东大会高票通过,王石眼里的“野蛮人”、目前万科第一大股东宝能投了赞成票,投赞成票的还有第二大股东华润。
根据投票结果,万科A将继续停牌至6月18日。
此前万科宣布的停牌截止日期为3月17日(原定3月18日就要复牌)。
[12]但在股东大会结束后,华润集团出席大会的代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万科引入深圳地铁的资产重组程序提出了异议,表示“没有经过董事会的讨论及决议”。
华润方面甚至称:“华润派驻万科的董事已经向有关监管部门反映了相关意见,要求万科经营依法合规。
”万科方面表示就此次重组事宜,公司早就和华润董事进行过沟通。
春节前,公司管理团队拜会华润董事时,曾经明确提到公司有意和深圳市地铁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并提到了存在向地铁集团增发股票的可能性。
且此次与深圳地铁的合作仅为初步意向,不具法律约束力,在程序上无需经过董事会的审议。
[13]10.绑定深铁关乎生死[14]2016年06月19日,针对股东方的质疑,万科高级副总裁谭华杰今日在万科深铁交易预案电话会议上透露,轨道物业是房地产行业未来的机遇,与深铁绑定,关乎万科生死。
2016年6月17日下午,万科召开董事会审议发行股份购买深圳地铁(下称深铁)资产的预案,11名董事中张利平独立董事认为自身存在潜在的关联与利益冲突,申请不对所有相关议案行使表决权,因此相关议案由无关联关系的10名董事进行表决。
“在听取万科管理层对预案的报告后,华润董事提出其反对意见,表示认可万科和深圳地铁的合作有利于万科发展,但认为没有必要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实现,可以通过现金购买等方式进行。
华润董事的意见与现场独立董事产生了较大分歧。
”可以明确一点,即华润并不希望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实现和深圳地铁的合作,而是转而用现金购买等方式。
若增发完成后,深圳地铁将持股万科20.65%,前海人寿、华润分别持股19.27%、12.10%,万科股权结构将发生根本性逆转。
尽管华润3位董事表示反对,但7位董事赞成,1位董事回避表决。
万科宣称,最终董事会以超过2/3的票数通过此次预案。
重组方案价值受质疑[15]:对于此次重组方案的价值是否令中小股东获利,万科与华润之间矛盾明显。
根据方案,万科表示,此次交易不仅可直接获得深圳核心地段的优质地铁上盖项目,通过引入深铁作为战略股东,万科还将深度介入“轨道+物业”的创新模式,极大拓展未来获取土地储备的渠道,加快向“城市配套服务商”转型,实现长期盈利能力的提升,让全体股东都能分享地铁经济红利。
对此,华润则从净资产折价、万科负债率等方面提出异议。
华润方面指出,本次万科增发股票定价为15.88元,比资本市场目前平均对万科每股净资产约21元的估值测算低约24%,增发后现有股东的权益被摊薄约5%。
而且,因注入的净资产在未来两至三年不能贡献盈利,从而导致万科的每股盈利均被摊薄约20%,影响股东回报。
其次,万科当前净有息负债率仅为25.5%,有较大债权融资空间,无需发行大量股票摊薄现有股东权益。
再次,本次万科发行新股购买的资产是两个地产项目的股权,而不是地铁整体业务的权益,不能自动锁定未来万科与深圳地铁在其他项目的开发合作,未能形成对万科的持续性支持。
最后,按照此次注入的项目最终实际土地楼面价格与同区招拍挂形式取得地块的地价相比没有优势。
11.宝能华润联手反对万科重组预案2016年6月23日深夜,宝能集团旗下钜盛华投资、前海人寿发布声明:“明确反对万科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预案,后续在股东大会表决上将据此行使股东权利。
”对上述声明,华润随即回应,重申其反对重组预案的立场。
目前,宝能集团方面及华润合计持股比例高达39.6%,足以在万科股东大会上否决本次重组。
与此前华润方面对重组预案的反对意见相类似,钜盛华投资、前海人寿在声明中表示:“万科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预案将大幅摊薄现有股东权益和上市公司收益。
”声明同时指责:“万科董事会未能均衡代表股东利益,独立董事丧失独立性,未能诚信履职;万科监事会对董事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未能尽到监督及纠正的职责;万科已实质成为内部人控制的企业,违背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和维护股东权益。
”[16]随后,华润也对宝能表态作出回应,重申反对万科重组预案,表示已发函先向两地监管机构反映相关问题。
华润表示,支持万科与深圳地铁在业务层面的合作,反对万科管理层提出的拟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重组预案;对万科董事会在审议及表决重组预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已发函向两地监管机构反映,并质疑议案审议过程的合规性及通过的有效性;支持万科持续健康的发展,高度关注万科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问题。